2019届重庆市高三上期入学考试文综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 格式:docx
- 大小:344.61 KB
- 文档页数:12
2019届重庆市高三3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钱穆说:“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
……然在平民政府创建的过程中,欲屡次有‘封建’思想之复活。
”‘封建’思想之复活”是指汉朝A.颁布推恩令 ___________ B.实行分封制C.推行郡县制 ___________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 马克斯·韦伯在论述某一制度时说:“……全面推行,成为世袭君主的一种手腕,用来阻止一个孤立他的等级的形成……任何人,只要能证明自己是受过教育的合格者,都能济身俸禄补缺等级。
”下列表述,与此制度相吻合的是A.“凡周之士,不(丕)显亦世” B.“寒素洁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C.“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D.“莫愁寒族无人荐,但愿春宫把卷看”3. “审判苏格拉底的自相矛盾和可耻的地方是:以言论自由著称的一个城市竟然对一个除了运用言论自由以外没有犯任何其他罪行的哲学家提出起诉。
”苏格拉底的死反映了 A.雅典民主的崛起 ________ B.雅典城邦阶级斗争尖锐C.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 D.雅典进入专制统治时代4. 1878年,德国首相俾斯麦提交的一项议案遭到帝国议会的否决。
不久,按照俾斯麦的要求,联邦议会解散了帝国议会并重新选举。
新一届帝国议会投票通过了该议案,经皇帝批准后生效。
这反映出德意志帝国A.皇帝只有形式上的权力 ______________ B.首相有权力解散议会C.帝国议会的立法权受行政权控制 D.联邦议会没有任何立法权5.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历史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文中的“革命性和民主性”是指A.形式上最早具备了现代宪法的雏形 B.规定了当时国家的根本任务C.有利于人民充分行使民主权利 ________ D.规定“主权在民”“三权分立”6. 下图是一张纸币,上有“晋察冀边区银行”,“中华民国三十五年”等字样。
重庆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1.春秋时期,“坐列贩卖”的商贾开始编入市籍并缴纳租税;秦朝将市籍与普通户籍相分离,对有市籍者及其亲属“勿予田宇”、甚至发遣戍边。
这一变化说明A. 户籍制度源远流长B. 抑商政策始于春秋C. 工商食官制度形成D. 商人社会地位下降【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秦朝将市籍与普通户籍相分离,对有市籍者及其亲属‘勿予田宇’、甚至发遣戍边”来看,秦朝实行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社会地位下降。
故答案为D项。
材料没有反映户籍制度的发展过程,排除A项;商鞅变法首次提出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工商食官”是一种官营手工业制度,材料不能反映,排除C项。
2.魏晋时期经学有南北之分,“南学简约,得其精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
唐初,太宗诏令文士撰成《五经正义》并颁行全国,该书考订异说而定于一尊,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
此举意在A. 促进南北学术的交流B. 构建统一的政治文化C. 确保选官取士的公正D. 打破士族的政治垄断【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魏晋时期经学有南北之分”“唐初,太宗诏令文士撰成《五经正义》并颁行全国,该书考订异说而定于一尊”等信息来看,唐太宗的目的是通过这种方式构建统一的政治文化,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故答案为B项。
“考订异说而定于一尊”,不能反映南北学术交流,排除A项;这一做法不能确保选官取士的公正,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选官方式的变化,与打破士族的政治垄断无关,排除D项。
3.南宋孝宗年间,有大臣上书指出:临安府风俗,“(民)效异方之习”,“服饰乱常,习为边装,声音乱雅,好为北乐”,奏请禁之惩之。
这一奏议折射出当时A. 城市商品经济发达B. 民族文化交融增强C. 中原文化影响扩大D. 理学正统地位确立【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民)效异方之习”“服饰乱常,习为边装,声音乱雅,好为北乐”来看,说明临安受北方和其他地方的文化习俗影响较大,因此这一奏议折射出当时民族文化交融增强。
2019届重庆市高三适应性月考(五)文综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下图为东汗顾恺之《女史箴图》模本(局部),作品描绘女范事迹,注重人物神态的表现,用笔细劲连绵。
以下对其解读准确的是,该件品A. 集教化与审美于一身________B. 体现了注重意境的艺术追求C. 描绘了当时市井生活________D. 蕴含理学对妇女的道德要求2. 宋太宗初年,西北边境上的州郡大都以文官充任,在官衔前加上“权知”二字,如“权知州事”,以表示其“名若不正”,“任若不久”,并规定“三岁一易”。
这反映当时A. 藩镇割据势力进一步发展________B. 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 西北边患的威胁已经解除________D. 专制皇权达到历史新高3.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拜财神的习俗浓厚,浙江拜范蠡为财神,安徽徽州拜管仲为财神,江西拜关公为财神。
当时朝廷对此不但认可,还均给予支持。
明清政府此举有利于A. 控制民间宗教信仰________B. 分化瓦解江南反清势力C. 抑制资本主义萌芽________D. 促进江南社会经济发展4. 下图是一套以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为内容的纪念币,涉及马镫、阴阳八卦,算盘,伞、兵马俑。
我国古代科技发明A. 涉及领域有限________B. 均以服务于农业生产为目的C. 注重理论探索________D. 受益于中央集权国家的支持5. 1876年,李鸿章与日本驻华公使森有礼辩论,他认为日本人以西装换掉古老民族服装是不敬祖先。
森有礼却说:“如果我们的祖先还活着,他们无疑会做我们全部做过的事……大约一千年前,他们改穿中国服,因为他们发现中国服比自己原来的穿着要好。
”这次辩论A. 展现了日本对中国传统服装的认可________B. 说明两国对传统服装认识没有差异C. 反映了李鸿章支持变革的积极心态________D. 反映了两国改革者不同的变革取向6. 毛泽东曾高度评价抗战的某一事:“这是在中国革命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2019届重庆市高三上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许悼云先生在其《西周史》中说:“商周的封建,事实上是基层地方社群政治权力的延续。
”许先生对“封建”的评价主要是基于A. 周初继承了商朝时的地方政治制度B. 周王室众星捧月般政治格局的形成C. 王权无力伸至诸侯所治理的共同体内部D. 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确定政治权力2. 唐代张九龄有条用人原则就是“不历州县不拟台省(中央)”,这为唐朝官僚制度注入了活力。
其选官原则本质上说明A.科举制存在缺陷 B.重视以考试选拔官员C.不再以门第选官 D.重视中央官员的选拔3. 据《宋史·地理志》记载统计的宋代时华北地区贡绢州数量,这表明当时A. 政府征收赋税以丝织品为主B. 华北地区的丝织业最为发达C. 丝织业范围扩展到华北地区D. 华北地区丝织业分布较普遍4. 某条约签订后,清廷希望再开谈判,以免除关税为代价,换取外族放弃公使驻京、江河通路、内地游历和归还广东省城。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清政府A.以关税作为谈判的重要筹码B.重视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C.对“贸易立国”缺乏清醒认识D.竭力保全华夷之间的樊篱5. “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不在于‘运动’本身‘革命’,而在于引发了‘生死竞争’,迫使不同营垒中的开明之士顺应历史发展方向。
”该观点认为太平天国运动A . 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B. 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趋势C. 承担起了民主革命重任D.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6. 土地改革以后,少数农户上升为富裕中农,个别的已成为新富农,土地集中和雇工现象开始出现,党内不少同志产生忧虑,担心农民自发走向资本主义。
同时在城市,国营经济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时伏时起,对国家经济生活有很大影响。
针对这种情况,党和政府A. 出台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B. 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C. 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D. 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7.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中对婚姻的定义是“男女之间的结合,是终身的结合,是人法和神法的结合”,这就改变了罗马法中原有的“允许离婚,且不需要什么特别理由和手续”的现状。
重庆市第一中学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1.春秋时期成书的《国语》主要记载各国公卿之“语”,而战国时期的《战国策》则主要记载游士之“策”。
这种变化体现了A. 史书编写体例的创新B. 社会权势有所变动C. 分封制度的彻底瓦解D. 法家思想备受推崇【答案】B【解析】【详解】《国语》和《战国策》均是国别体著作,排除A;《国语》主要记载各国公卿之“语”,侧重公卿言论,《战国策》则主要记载游士之“策”,侧重点由公卿转向游士,体现了社会权力由贵族向士阶层转移,即社会权势有所变动,故选B;材料无关分封制的存废,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法家思想的影响力,排除D。
2.“驿使图”(下图)为出土于甘肃嘉峪关地区的墓葬壁画,该画绘于公元3世纪左右,画面是一个驿使头戴黑帽,身着短衫,一手持缰,一手拿“邮件”,驿使面部五官缺少嘴巴。
对该文物的解读最为合理的是A. 是研究西汉邮驿制度的第一手史料B. 能够说明当时西北边境军情紧急C. 其史料价值主要在于信息的完整性D. 体现了真实而又写意的绘画手法【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驿使图”“出土于甘肃嘉峪关地区的墓葬壁画”,可知属于历史遗迹,是第一手材料,但“公元3世纪”与西汉时间不符,排除A;材料中没有反映“西北边境军情”的信息,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详细的邮驿制度,排除C;画像真实的描绘当时驿使的形态——“头戴黑帽,身着短衫,一手持缰,一手拿邮件”,因此体现了真实,而“驿使面部五官缺少嘴巴”,说明笔画简约,忽略不必要因素,传达其实质,具有写意画的特点,故选D。
3.唐玄宗时规定,“京官不曾任州县官者不得拟为台省(中央)官”;宋代规定:“举非州县之职,则毋以台谏选焉”。
由此可知,当时的高官选拔A. 强调对中央的服从B. 注重对庶族的倾斜C. 突出基层实践经验D. 体现公开公平原则【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没有涉及高官选拔强调对中央的服从,排除A;材料无关注重庶族的倾斜的信息,排除B;对材料“曾任州县官”“举非州县”说明政府注重高级官员的从政经历和实践经验,故选C;材料没有反映官员选拔过程的公平公正原则,排除D。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5月调研测试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共8页,满分30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吕氏春秋》由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门客编撰而成,其中写道:“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人主孝,则……下服听,天下誉。
人臣孝,则事君忠,处官廉”。
这表明该书A. 融合了儒法的思想精神B. 主张重建宗法政治秩序C. 开始提出礼法并施主张D. 成为秦朝治国理政纲领【答案】A【解析】【详解】引文之意是主张以忠孝维护君臣上下之道,体现了儒家的忠孝思想,故选A项;该书主要体现了秦国的治国思想,没有强调主张重建宗法政治秩序,故排除B项;秦国主要奉行法家思想,不是礼法并施,故排除C项;材料主要反映了《吕氏春秋》的主张,并没有说明该书成为秦朝治国理政的纲领,故排除D项。
2.“自魏晋重中书之官,居喉舌之任,则尚书之职,稍以疏远。
至梁、陈,举国机要,悉在中书,献纳之任,又归门下,而尚书但听命受事而已。
”这说明魏晋南朝时期A. 门阀士族操纵政权B. 中枢执掌受控于皇权C. 尚书职责得到规范D. 三省六部制度已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汉代尚书职权显要,魏晋置中书分其职权,南朝时又设门下掌书奏,尚书地位进一步下降。
这一变化说明中枢的执掌是受控于皇权的,故选B项;材料主要反映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中枢机构的异变,并没有反映门阀士族操纵政权,故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尚书地位的下降,而不是职责的规范,故排除C项;三省六部制形成于隋唐时期,此时尚未形成,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
3.图为甘肃瓜州榆林窟壁画中的西夏《锻铁图》(摹画),其中一人推拉当竖式风箱。
鼓风冶铁,另两人合力锻打。
宋代典籍只记载了单门风箱,直到元代,中原地区的著作中才有类似的木风箱。
据此可知,当时A. 西夏冶铁制铁技术先进B. 官营手工业出现分工协作C. 政权并立局面阻碍了技术传播D. 河西地区冶铸技术受到中原影响【答案】A【解析】【详解】从图示和文字材料看,西夏冶铁业使用双门竖式风箱鼓风技术要早于中原地区,说明当时西夏冶铁制铁技术先进,故选A项;由图示内容不能看出官营手工业出现分工协作和政权并立阻碍技术传播的信息,故排除B、C 项;材料只反映了西夏的冶铁鼓风工具比中原地区先进,不能说明河西地区冶铸技术受到中原影响,故排除D项。
2019届重庆市高三上下期入学考试文综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有学者认为:“ 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跃。
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 建国’ ,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 立家 ' ,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 国’ 与‘ 家’ 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 家’ ,只知效忠于‘ 家’ ,而不知效忠于‘ 国’ 。
该学者掲示了A. 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B. 宗法期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C. 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D. 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2. 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说:“熹窃观古昔圣员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己也。
”材料表明()A .强调教育的功能使人成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 . 希望人们放弃声名利禄的追逐C . 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道德____________________D .要求教育应明确学生的学术目标3.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认为,“ 建国之初,当先立纲纪” ,立国之初便颁布《律令直解》;洪武六年,朱元璋又亲自参与编定《大明律》,其中规定“ 凡除授官员,须从朝廷选用,若大臣专擅选用者,斩” ;在“ 胡惟庸案” 后.又颁布《昭示奸党录》等法律文件。
这说明朱元璋()A. 强调法律治国作用B. 推行法家治国思想C. 加强君主专制统治D. 严查官员擅权贪污4. 《广阳杂记》:“汉口不特为楚省咽喉,而云贵、四川、湖南、广西、陕西、河南、江西之货,皆由此焉转输。
虽欲不雄天下,不可得也。
天下有四聚:江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
”材料叙述的是(________ )A.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南移____________________ B.唐代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发达 C.南宋江南地区的物资转输____________________ D.明清时期长江中下游的区域分工5. 一场发生在中国的近代战争被描述为:“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翦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熸矣。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重庆卷历史)12.子曰:“管仲相恒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孔子称赞管仲,是因为管仲辅佐齐恒公①恢复了周礼②尊崇周王,会盟诸侯③实行了“初税亩”④北御夷狄,南制楚蛮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C解析:本题考查齐桓公首霸。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齐桓公之所以尊王攘夷是为了借助周天子的名义实现自己称霸的事业,并不是从根本上恢复周朝的势力,而且“初税亩”是鲁国改革措施故应排除①③。
故选C项。
13.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被李约瑟誉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完全可以和欧洲古代著名地图学家托勒密相提并论”。
该学者是A.裴秀 B.郦道元 C.沈括 D.徐霞客A解析:此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
裴秀作《禹贡地域图》,开创我国古代地图绘制学。
李约瑟称他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与欧洲古希腊著名地图学家托勒密齐名,是世界古代地图学史上东西辉映的两颗灿烂明星;郦道元作《水经注》,可称为我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沈括撰写了笔记体巨著《梦溪笔谈》。
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评价沈括“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和“中国科技史上的的里程碑”;徐霞客撰写的《徐霞客游记》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夏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
故选A项。
14.周渍《逢邻女》诗中有“慢束罗裙半露胸”、“参差羞杀白芙蓉”的句子。
这里所扫写的女装形式流行于A.汉朝 B.南朝 C.唐朝 D.宋朝C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唐朝服饰特点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唐代女子的服装不管是圆领、方领、斜领、鸡心领,领口大而低,这是中国服饰演变中比较少见的服式和穿着方法。
以露为美的袒胸装,体现唐朝开放的文化特点。
故选C项。
15.《宋史》记载:“会元昊请臣,朝廷亦已厌兵,屈意抚纳”。
宋朝对夏“屈意抚纳”的内容包括①重开边境贸易②割让幽云十六州③约为兄弟之国④封元昊为夏国主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B解析:此题考查宋夏庆历和议。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分选择题和综合题两局部。
第一局部〔选择题〕1至8页,第二局部〔综合题〕8至12页。
总分值30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一局部〔选择题〕本局部共35题,每题4分,共14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只有一项为哪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白令海峡是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相距最近处,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铁路同原有铁路连通,可以为两大陆提供一条便捷的陆上交通通道。
读图1,答复1,2题。
1.从北京到洛极矶铁路沿线,占绝对优势的自然景观是A.针叶林B.阔叶林C.半荒漠D.苔原2.一列时速为189km的火车,北京时间3月8日20:00从北京直发洛极矶〔两城市图上铁路线长约12.6cm。
不考虑涂中停车时间〕,到达终点站时当地区时为3月A.11日16:00B.12日8:00C.12日16:00D.13日8:00读图2,答复3,4题。
3.降水量小于蒸发量的纬度围是A.南北纬10°之间B.南北纬10°~40°C.南北纬30°~60°D.南北纬50°~80°4.设全球降水量、热带蒸发量、温带径流量最大值所在纬度围分别为①、②、③,那么海洋表层盐度A. ①>②>③B. ①>③>②C. ②>①>③D. ②>③>①某次地理夏令营活动的主办者筹划了一次“寻宝〞活动。
在活动前,每位营员均会获得一地图〔图3〕和一瀑布照片〔图4〕。
据此答复5,6题。
5.图3中藏宝地及其相对于营地的方位是A.甲,西北方B.乙,东北方C.丙,西南方D.丁,东南方6.为更好地欣赏瀑布美景,拟修建一处观瀑台。
最正确选址是A.①B. ②C.③D.④甲、乙、丙、丁分别为2019年北京奥运会奥运圣火境外传递途径的4个城市。
读表1,答复7~9题。
城市附近洋流代号位置火炬传递活动日期〔当地时间〕及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甲①37°45′N 122°27′W 4月9日α乙②34°40′S58°30′W4月11日β丙③23°37′N 58°35′E4月14日γ丁④35°17′S149°08′E4月24日δA.①为暖流B.②为寒流C.③为寒流D.④为暖流8.地处广阔平源之中的城市是A.甲B.乙C.丙D.丁9.火炬传递活动当日,四地正午太阳高度为A.α<βB. β>δC.γ<δD. δ>β图5是2004-2006年世界各种谷物的产量变化图。
2019届重庆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1.春秋时期,“坐列贩卖”的商贾开始编入市籍并缴纳租税;秦朝将市籍与普通户籍相分离,对有市籍者及其亲属“勿予田宇”、甚至发遣戍边。
这一变化说明
A. 户籍制度源远流长
B. 抑商政策始于春秋
C. 工商食官制度形成
D. 商人社会地位下降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秦朝将市籍与普通户籍相分离,对有市籍者及其亲属‘勿予田宇’、甚至发遣戍边”来看,秦朝实行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社会地位下降。
故答案为D项。
材料没有反映户籍制度的发展过程,排除A项;商鞅变法首次提出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工商食官”是一种官营手工业制度,材料不能反映,排除C项。
2.魏晋时期经学有南北之分,“南学简约,得其精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
唐初,太宗诏令文士撰成《五经正义》并颁行全国,该书考订异说而定于一尊,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
此举意在
A. 促进南北学术的交流
B. 构建统一的政治文化
C. 确保选官取士的公正
D. 打破士族的政治垄断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魏晋时期经学有南北之分”“唐初,太宗诏令文士撰成《五经正义》并颁行全国,该书考订异说而定于一尊”等信息来看,唐太宗的目的是通过这种方式构建统一的政治文化,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故答案为B项。
“考订异说而定于一尊”,不能反映南北学术交流,排除A项;这一做法不能确保选官取士的公正,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选官方式的变化,与打破士族的政治垄断- 1 - / 15。
2019届重庆市高三上期入学考试文综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周太王(周族始祖)长子泰伯为让位给弟弟季历而出走,《论语》称赞泰伯品德高尚,而朱熹却称泰伯出走是因为不赞成太王的翦商意图。
由此可见,朱熹A .重视君臣之义B .重视心性修养C .强调知先行后D .认同宗法秩序2. 贞观初年,太宗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
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这说明唐初A .通过制度形式约束皇权B .宰相与谏官可相互监督C .谏官负责监察朝廷百官D .谏官有权评议国家政事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役使田里、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从事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
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
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A .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B .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C .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D .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够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4. 乾隆年间的《潮州府志》上说当地百姓“舶艚船,则运达各省,虽盗贼、风波不惧也”,光绪年间的《嘉应州(广东梅州)志》说当地人意识到上海开埠后乃“南北仕商往来孔道”,纷纷来沪谋生。
这反映出当时广东地区A .社会风气较为开放B .人口大量移居上海C .商业氛围较为浓厚D .外贸中心地位丧失5.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有如下论述:经大乱后,社会比较安宁,故人得有余裕以自厉于学;旧学派权威既坠,新学派系统未成,无“定于一尊”之弊,故自由之研究精神特盛。
当时诸大师,皆遗老也。
其于宗社之变,类含隐痛,志图匡复,故好研究古今史迹成败,地理厄塞。
上述这一“演变”具体是指A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B .宋明理学形成C .儒学正统地位确立D .明清儒学活跃6. 1933 年初,蒋介石发表演讲称:“ 我们现在对于日本,只有一个法子,就是作长期不断的抵抗。
…… 这样一步复一步的兵力,一线复一线的阵地,不断地步步抵抗,时时不懈,这样长期的抗战,越能持久,越是有利。
若是能抵抗三年、五年,我预计国际上总有新的发展,敌人自己国内也一定有新的变化。
”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蒋介石接受毛泽东《论持久战》的思想B. 蒋介石认识到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持久战C. 蒋介石为鼓舞民众做虚假的抗战宣传D. 蒋介石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判断明显错误7. 1973年1月,国家计划委员会建议今后3—5年内从西方国家引进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
后来利用这些设备,我国兴建了27个大型工业项目,促进了中国基础工业,尤其是冶金、化肥、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
这表明A .外交突破有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B .毛泽东执政时对外开放政策已启动C .中国已开始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 .西方国家已改变敌视中国的政策8. 阿克顿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
达尔也说:“民主依赖妥协”。
下列事件与“妥协”相距甚远的是A . 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B . 1787年美国宪法C . 1945年国共《双十协定》D .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9. 1947年美国提出的“欧洲复兴计划”为西欧14个国家所接受。
双方约定,美国提供的美元必须用来购买美国的援欧物资,所有受援国应对美国在关税、贸易限制和国内市场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
从材料看,美国这样规定的出发点是A .恢复西欧经济B .稳固资本主义C .打开西欧市场D .遏制共产主义10. 康德(1724—1804)宣称:普鲁士的开明体制,代表着一个新的时代——启蒙时代的降临。
他赞美普鲁士皇帝说:“也惟有自己已启蒙、不惧怕阴影、但同时手里握有一支训练有素且人数众多的军队以保障公共安定的君主,才能够说出一个共和国不可以斗胆说出的话:理性吧,思考多少、思考什么都行。
”这说明康德A .赞赏德意志君主立宪制B .支持和尊重思想自由C .认为君主具有理性精神D .推崇普鲁士军国主义11.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史》在描述西方某文学流派时说:它“是极端唯美的,那种阳春白雪的高调使得它只可能在少数知识分子群体中流传而缺乏广泛的群众根基,因而它显得底气匮乏和先天孱弱,更为糟糕的是,它太内化,太个人主义,太拘泥于个人感受,同社会潮流的距离也太远了一些”。
下列作品符合这一流派的是A. B. C. D.12. 白寿彝先生曾说,“史学创新只能如哥伦布的发现新大陆,而不能如瓦特的发明蒸汽机”,白寿彝先生意在强调A .历史解释重在自由发挥B .历史研究要充分占有资料C .历史研究需要学以致用D .历史解释要尊重材料本意二、综合题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2世纪西欧具备了自治城市形成的必要条件,更多的行业集中到城市,这刺激了商业和贸易的繁荣。
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一个新的市民阶级,这使得争取人身自由开始成为城市斗争的主要内容。
许多已形成的城市通过举行起义、成立公社、谈判妥协,开始实行城市自治。
正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说:“当西欧封建社会的乡村耕作者仍然受到贵族的种种迫害时,城市中已经建立了秩序和良好政府,确保了人民的自由与安全……每个人以他的城市为骄傲,并且自觉地献身于城市的繁荣。
”西欧的商人打破了封建等级依附关系的纽带,在城市中建立起全新的个人法律地位,逐步形成了与封建社会有很大反差的市民文化,它崇尚民主参与和自由平等、强调私有和尊重法律、注重契约和权利、关注世俗利益,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升华而形成近代市民阶级精神,即现代法治精神。
——摘编自鲁蒙娜《中国与西欧城市发展影响因素浅析》材料二近代开埠通商,是政府对当时国内外形势的应对。
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时期,振兴实业和创办新式学堂等,促进各地城镇手工业、工场和新式教育的发展,城市主要功能开始嬗变。
政府推行地方自治和设立城市管理机构等,从制度上规范了城市的发展。
通商口岸与国际市场接轨后,进出口贸易迅速增加,大量商人聚集口岸城市,城市的集散功能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挥。
近代工业从19世纪中叶开始在沿海沿江城市兴起,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它改变了城市经济的结构,增强了城市的经济实力和经济职能。
市场与城市的互动,促使经济重心和布局的调整,也促使市场网络和城市体系的重构。
聚集在城市的社会力量,主动参与城市的建设和管理。
会馆、同乡会和慈善组织等传统社团逐渐转换角色,更多地介入公共领域。
由知识分子、实业家商人等组织的新式社团,在一定范围内行使着公共职能,社会力量开始成为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推动力。
——摘编自张利民《我国近代城市发展动力分析》(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西欧城市自治运动的特点,分析自治运动产生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城市化发展的背景,并指出其主要推动力。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城市化发展的看法。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1951~1957年中国高等教育中不同学科学生数量的构成比重情况表(%)。
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等教育体现出的特征两个,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成因进行分析。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公元前554 年,郑国子产执政后,先后进行了三项改革:整顿田制,承认土地私有;按丘(旧时一种社会基层组织)向新的土地所有者征收军赋;把新颁布的法律条文铸在青铜大鼎上,公布于众,昭示全国上下一律遵行,以限制强宗贵族的特权和不法行为,保护庶民百姓的利益。
材料二在改革第一年,有人做歌谣:“子产计算我的家产,征收财务税,丈量我的耕地,征收田税,谁杀死他,我助其一臂之力!”面对各种阻力,子产说:“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到了第三年,又有人歌唱道:“我有子弟,于产教诲;我有士田,子产裁培。
子产若是死了,谁来继位?”子产执政二十六年后死去,当时丁壮号哭,老人儿啼,说:“子产离我们而去了!让我们怎么生活啊?”一一上述材料译编自《左传》《史记·循吏列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子产改革的历史背景及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众对改革态度的变化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16.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陈天华(1875—1905),近代革命家,同盟会会员,清末的革命烈士。
所著《猛回头》和《警世钟》成为当时宣传革命的号角和警钟。
下面是1903年出版的《猛回头》内容节选。
列位!你道各国占了北京,怎么不就把这中国实行瓜分了?不晓得各国相貌不同,言语不通,兼且离我中国很远,那里有许多人镇服我们?不如留着这满洲的政府代他管领,他又管领这满洲的政府。
汉人做满洲的奴隶是做惯了的,自然安然无事。
我们是奴隶的奴隶,各国是主人家的主人家,何等便当!……列位呵!那满洲只有我百分之一,怎么能压制汉人?都因不知汉人是同祖的骨肉,满洲是异种的深仇,倒行逆施,替仇人残害同种,所以满人就能安然坐了二百余年的天下,岂是满人的才能,乃我汉人愚蠢极了。
试问那处的祸乱,不是汉人代他平息的;假若汉人都晓得种族,把天良拿出来,不帮他了,只要喊一声,那满人就坐不稳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陈天华发表《猛回头》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陈天华的思想进行评价。
参考答案及解析第1题【答案】第2题【答案】第3题【答案】第4题【答案】第5题【答案】第6题【答案】第7题【答案】第8题【答案】第9题【答案】第10题【答案】第11题【答案】第12题【答案】第13题【答案】第14题【答案】第15题【答案】第16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