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孔布置原则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6
滑坡勘察钻孔布置原则1. 引言滑坡是指由于地质、地形、气候等因素引起的地表土壤和岩石的失稳而发生的地质灾害。
滑坡勘察是为了了解滑坡的成因、规模、活动性以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等,从而为滑坡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钻孔是滑坡勘察中最常用的手段之一,通过钻孔可以获取地下土壤和岩石的物理性质、结构特征以及水文地质信息。
本文将介绍滑坡勘察钻孔布置的原则。
2. 勘察钻孔布置原则2.1 基本原则滑坡勘察钻孔布置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全面性:钻孔应覆盖滑坡的整个范围,包括滑坡的头部、滑体、滑床以及滑坡周边地区。
钻孔布置应能够提供滑坡的全面信息,以便准确地判断滑坡的性质和演化过程。
•随机性:钻孔布置应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以避免人为因素对勘察结果的影响。
随机布置的钻孔能够更好地反映滑坡的整体情况,提高勘察结果的可靠性。
•补充性:钻孔应根据勘察需要进行布置,以补充其他勘察手段无法获取的信息。
例如,在滑坡的关键部位或存在重要地质构造的地方进行钻孔,以获取更详细的地质信息。
2.2 布置原则钻孔布置应根据滑坡的特点和勘察目的来确定,下面是一些常用的布置原则:•剖面布置原则:根据滑坡的形态特征,将钻孔布置在滑坡剖面上,以了解滑坡的结构特征和土体性质的变化。
通常在滑坡的头部、滑体和滑床等关键部位进行钻孔布置。
•网格布置原则:将滑坡区域划分为若干个网格,每个网格内布置一个或多个钻孔。
通过网格布置可以全面地了解滑坡的整体情况,揭示滑坡的内部结构和变形特征。
•代表性布置原则:根据滑坡的类型和规模选择代表性的钻孔位置。
例如,在活动性滑坡中选择位于滑体前缘、滑体中部和滑体后缘的钻孔,以了解滑坡的活动性和变形特征。
•补充布置原则:根据其他勘察手段的结果进行钻孔布置,以补充勘察信息。
例如,通过地震勘探或地电勘探确定滑坡的潜在滑带位置,并在该位置进行钻孔,以了解滑带的性质和特征。
2.3 钻孔密度钻孔密度是指在单位面积或单位长度上布置的钻孔数量。
钻孔密度的确定应根据滑坡的类型、规模、复杂程度以及勘察目的来确定。
布置原则: 1.钻孔布置:勘探点宜按建筑物周边线和角点布置,对无特殊要求的其他建筑物可按建筑物或建筑群的范围布置:同一建筑范围内的主要受力层或有影响的下卧层起伏较大时,应加密勘探点,查明其变化;重大设备基础应单独布置勘探点,重大的动力机器基础和高耸构筑物,勘探点不宜少于3个;勘探手段宜采用钻探与触探相配合,在复杂地质条件、湿陷性土、膨胀岩土、风化岩和残积土地区、宜布置适量探井。
2.钻孔深度确定勘探孔深度应能控制地基主要受力层,当基础底面宽度不大于5m 时,勘探孔的深度对条形基础不应小于基础底面宽度的3 倍,对单独柱基不应小于1.5 倍,且不应小于5m;对高层建筑和需作变形计算的地基,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应超过地基变形计算深度;高层建筑的一般性勘探孔应达到基底下0.5~1.0倍的基础宽度,并深入稳定分布的地层;对仅有地下室的建筑或高层建筑的裙房,当不能满足抗浮设计要求,需设置抗浮桩或锚杆时,勘探孔深度应满足抗拔承载力评价的要求;当有大面积地面堆载或软弱下卧层时,应适当加深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在上述规定深度内当遇基岩或厚层碎石土等稳定地层时,勘探孔深度应根据情况进行调整。
在确定钻孔深度时,综合考虑了基础宽度、埋深有较小的变更等问题。
为评价场地湿陷性,布置一定数量的探井,探井深度一般挖至基底以下10米或见砂层,一般深度约13米。
3.钻孔类型一般性勘探点:为查明地基主要受力层性质,满足地基(包括桩基)承载力评价等一般性问题的要求而布设的勘探点。
控制性勘探点:为控制场地地层结构,满足场地、地基基础和基坑工程的稳定性、变形评价的要求而布设的勘探点。
取土测试勘探点:采取土试样或进行原位测试的勘探点。
采取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的勘探点数量,应根据地层结构、地基土的均匀性和设计要求确定,对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物每栋不应少于 3个;每个场地每一主要土层的原状土试样或原位测试数据不应少于6件(组);在地基主要受力层内,对厚度大于 0.5m的夹层或透镜体,应采取土试样或进行原位测试;当土层性质不均匀时,应增加取土数量或原位测试工作量。
初勘详勘钻布置原则以下是初勘详勘钻布置的原则:一、布置钻井地点钻井地点的选择对钻井效果和钻井成本有很大的影响。
布置钻井地点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地质条件:包括地层结构、地层厚度、地层稳定性等。
选择地下地层较为坚实、稳定的地点有利于提高钻井效率和减少事故风险。
2.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地下水位、地下水流动方向等。
钻井过程中如果遇到地下水位过高的地方,会增加钻井工程的难度和风险。
3.地理条件:包括交通便利性、资源供给等。
选择交通便利的地点有利于提高仪器设备、人员进出的效率。
二、布置钻机位置钻机位置的合理布置可以提高钻机的效率和安全性。
布置钻机位置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钻井的方向:根据钻井设计的需求确定钻机的位置。
如需垂直钻井,则钻机位置应与地面垂直;如需水平钻井,则钻机位置应与水平方向平行。
2.钻机稳定性:选择潮湿、软弱的地面不利于钻机的稳定,容易导致钻井事故。
选择坚实、平整的地面可以提高钻机的稳定性。
3.排放管线:钻机的运作过程中需要排放废弃物,需要确保钻机位置附近设有排放管线的设施,方便废弃物的处理。
三、布置周边设施布置周边设施可以提供便于钻井作业的条件,确保钻井作业的安全进行。
布置周边设施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监控系统:建立相应的监控系统,对钻井作业过程中的各项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2.防火系统:钻井作业中易产生火源,需要建立完善的防火系统和灭火设施,确保钻井作业的安全进行。
3.通风系统:钻井作业中常产生有毒有害气体,需要建立良好的通风系统,确保空气流通,避免气体积聚。
4.救援设施:钻井作业中发生事故时,需要有相应的救援设施和应急措施,保障人员的安全。
四、布置钻井设备钻井设备的合理布置可以提高钻井效率和安全性。
布置钻井设备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液体环境控制:钻井过程中会使用液体冲击器冲掉岩屑,需要设置废液池或管道,合理处理和回收液体。
2.油气排放管线:钻井作业会产生大量废气,需要设置油气排放管线,防止废气积聚和泄漏。
初勘详勘勘探工作量布置规定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得有关规定,结合我院得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适用于我院承担得公路工程地质初勘、详勘工作,望承担各项目得单位遵照执行。
1、初勘1。
1 一般路基勘探工作沿路线进行,选择在地形特征点处,一般布设勘探点得间距视地质条件复杂程度而异,控制性勘探点平均间距一般为200m~500m,孔深:细粒土不小于4m,粗粒土不小于2m。
辅助性勘探点得布设与深度可视地形、地质情况确定。
1.2 高路堤⑴控制横断面在路段纵向一般每隔200m设1个,地层变化不大时,可以每500m设1个,或每个工段不得少于2个。
⑵每一个控制横断面上,包括露头、挖探、简便钻探、触探、物探等勘探点不得少于2个。
⑶勘探深度对小于2m~4m得覆盖层应达到基岩面,对于深厚土层应不小于路堤高度并穿过软土层、⑷高填路段及地质构造处,视需要可采用少量钻孔、1.3 陡坡路堤⑴控制横断面在路段纵向一般每隔200m设1个,地层变化不大时,可以每500m设1个,但每个工段不得少于2个。
⑵每一个控制横断面上,包括露头、挖探、简便钻探、触探、物探等勘探点不得少于2个。
⑶勘探深度一般应达到基岩,较厚土层可按照高填路堤规定办理。
⑷为查明陡坡路堤得地层结构,必要时可采用少量技术性钻孔。
1。
4 深路堑⑴控制横断面在路线纵向一般每隔100m设1个,根据地层变化可以加密到50m或放宽到200m设1个,或每个工段不少于2个。
⑵每一个控制横断面上,包括露头、挖探、简便钻探、触探、物探等勘探点不得少于2个。
⑶当所采用得方法未判明路堑边坡稳定性问题时,应适当增设控制性钻孔。
孔深达到软弱结构面以下或应达到路基设计标高以下3m~5m,以判明为止。
1.5 支挡工程⑴在设置支挡工程得轴线上选定控制性横断面,间距每30m~50m设1个,但每处不得少于2个。
⑵每一个控制横断面上,包括露头、挖探、简便钻探、触探、物探等勘探点不得少于2个。
初勘详勘勘探工作量布置规定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的有关规定,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适用于我院承担的公路工程地质初勘、详勘工作,望承担各项目的单位遵照执行。
1、初勘1.1 一般路基勘探工作沿路线进行,选择在地形特征点处,一般布设勘探点的间距视地质条件复杂程度而异,控制性勘探点平均间距一般为200m~500m,孔深:细粒土不小于4m,粗粒土不小于2m。
辅助性勘探点的布设与深度可视地形、地质情况确定。
1.2 高路堤⑴控制横断面在路段纵向一般每隔200m设1个,地层变化不大时,可以每500m设1个,或每个工段不得少于2个。
⑵每一个控制横断面上,包括露头、挖探、简便钻探、触探、物探等勘探点不得少于2个。
⑶勘探深度对小于2m~4m的覆盖层应达到基岩面,对于深厚土层应不小于路堤高度并穿过软土层。
⑷高填路段及地质构造处,视需要可采用少量钻孔。
1.3 陡坡路堤⑴控制横断面在路段纵向一般每隔200m设1个,地层变化不大时,可以每500m设1个,但每个工段不得少于2个。
⑵每一个控制横断面上,包括露头、挖探、简便钻探、触探、物探等勘探点不得少于2个。
⑶勘探深度一般应达到基岩,较厚土层可按照高填路堤规定办理。
⑷为查明陡坡路堤的地层结构,必要时可采用少量技术性钻孔。
1.4 深路堑⑴控制横断面在路线纵向一般每隔100m设1个,根据地层变化可以加密到50m或放宽到200m设1个,或每个工段不少于2个。
⑵每一个控制横断面上,包括露头、挖探、简便钻探、触探、物探等勘探点不得少于2个。
⑶当所采用的方法未判明路堑边坡稳定性问题时,应适当增设控制性钻孔。
孔深达到软弱结构面以下或应达到路基设计标高以下3m~5m,以判明为止。
1.5 支挡工程⑴在设置支挡工程的轴线上选定控制性横断面,间距每30m~50m设1个,但每处不得少于2个。
⑵每一个控制横断面上,包括露头、挖探、简便钻探、触探、物探等勘探点不得少于2个。
⼭体斜坡钻孔标准⼀、概述⼭体斜坡钻孔是⼯程建设中常⻅的作业,主要⽤于地质勘查、隧道挖掘、边坡加固等⼯程。
钻孔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后续⼯程的施⼯安全和质量,因此制定标准的钻孔作业流程和规范⾄关重要。
本⽂将详细介绍⼭体斜坡钻孔的标准,包括钻孔的布置、钻孔的⽅法、钻孔的深度、钻孔的孔径、钻孔的垂直度等。
⼆、钻孔布置在进⾏⼭体斜坡钻孔时,⾸先要根据⼯程需要进⾏钻孔布置。
钻孔布置应遵循以下原则:1.钻孔位置应根据⼯程需求、地质条件、地形地貌等因素综合考虑,以确保获取全⾯、准确的地质信息。
2.钻孔间距应根据地质复杂程度、钻孔深度等因素确定,以满⾜⼯程精度要求。
3.钻孔深度应根据⼯程需求和地质条件确定,以达到预定⽬的。
三、钻孔⽅法⼭体斜坡钻孔常⽤的⽅法有冲击钻孔和旋转钻孔。
冲击钻孔是利⽤冲击⼒将岩⽯破碎,适⽤于硬质岩层;旋转钻孔是利⽤钻头的旋转切削作⽤将岩⽯破碎,适⽤于软质岩层。
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钻孔⽅法。
四、钻孔深度钻孔深度是影响钻孔质量的重要因素之⼀。
在确定钻孔深度时,应考虑以下因素:1.⼯程需求:应根据⼯程需要确定钻孔深度,以达到预定⽬的。
2.地质条件:应考虑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如岩层的厚度、硬度等,以确保钻孔深度满⾜⼯程要求。
3.施⼯条件:应考虑施⼯队伍的设备和技术⽔平,以确保能够达到要求的钻孔深度。
五、钻孔孔径钻孔孔径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般来说,较⼤的孔径可以提供更⼤的流通⾯积,有利于提⾼灌浆效果。
但同时,过⼤的孔径可能导致锚固⼒不⾜,影响锚固效果。
因此,在选择钻孔孔径时,应综合考虑⼯程需求和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孔径⼤⼩。
六、钻孔垂直度钻孔垂直度是衡量钻孔质量的重要指标之⼀。
在⼭体斜坡上进⾏钻孔时,由于地形的不平坦和岩⽯的不均匀性,很容易导致钻孔发⽣偏斜。
为保证钻孔质量,必须严格控制钻孔垂直度。
具体的控制⽅法如下:1.定期检查钻机是否处于⽔平状态,以确保设备正常运转。
2.在开钻前,应先进⾏导向钻探,以了解岩⽯的⾛向和硬度,为后续的钻探提供参考。
初勘详勘勘探工作量布置规定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的有关规定,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适用于我院承担的公路工程地质初勘、详勘工作,望承担各项目的单位遵照执行。
1、初勘1.1 一般路基勘探工作沿路线进行,选择在地形特征点处,一般布设勘探点的间距视地质条件复杂程度而异,控制性勘探点平均间距一般为200m~500m,孔深:细粒土不小于4m,粗粒土不小于2m。
辅助性勘探点的布设与深度可视地形、地质情况确定。
1.2 高路堤⑴控制横断面在路段纵向一般每隔200m设1个,地层变化不大时,可以每500m设1个,或每个工段不得少于2个。
⑵每一个控制横断面上,包括露头、挖探、简便钻探、触探、物探等勘探点不得少于2个。
⑶勘探深度对小于2m~4m的覆盖层应达到基岩面,对于深厚土层应不小于路堤高度并穿过软土层。
⑷高填路段及地质构造处,视需要可采用少量钻孔。
1.3 陡坡路堤⑴控制横断面在路段纵向一般每隔200m设1个,地层变化不大时,可以每500m设1个,但每个工段不得少于2个。
⑵每一个控制横断面上,包括露头、挖探、简便钻探、触探、物探等勘探点不得少于2个。
⑶勘探深度一般应达到基岩,较厚土层可按照高填路堤规定办理。
⑷为查明陡坡路堤的地层结构,必要时可采用少量技术性钻孔。
1.4 深路堑⑴控制横断面在路线纵向一般每隔100m设1个,根据地层变化可以加密到50m或放宽到200m设1个,或每个工段不少于2个。
⑵每一个控制横断面上,包括露头、挖探、简便钻探、触探、物探等勘探点不得少于2个。
⑶当所采用的方法未判明路堑边坡稳定性问题时,应适当增设控制性钻孔。
孔深达到软弱结构面以下或应达到路基设计标高以下3m~5m,以判明为止。
1.5 支挡工程⑴在设置支挡工程的轴线上选定控制性横断面,间距每30m~50m设1个,但每处不得少于2个。
⑵每一个控制横断面上,包括露头、挖探、简便钻探、触探、物探等勘探点不得少于2个。
附:初勘钻孔布置原则(监理参考)1、桥位布xx原则①钻孔分一般性钻孔和技术性钻孔,孔数各占一半。
孔数:中桥、分离立交2孔、大桥(含高架桥)3~5孔、特大桥5~7孔,长度大于1500米的,适当增加技术性钻孔。
②xx:中桥15~25米,大桥20~35米,特大桥25~40米。
但硬质岩弱风化基岩钻进深度不宜超过8米,而岩性软弱者或地质条件复杂者宜适当加深至满足规范要求。
(原则是进入弱风化3-8米)2、隧道xx原则①连拱及小间距隧道按一座隧道布孔,分离隧道按独立的二座隧道布孔。
②洞口钻孔布置:进、出洞口各布一孔,钻孔位置宜布置在距洞口20~25米,洞口孔深宜控制在25~30米。
③洞身钻孔的布置:小于500米的隧道洞身布1~2孔,大于500米的隧道布钻孔至少2个以上,钻孔间距大致按每500米一孔。
钻孔位置宜分别在山谷及山体正地形区均有代表性钻孔,且钻孔宜布置在洞身外侧或路基中线外侧7米左右。
孔深宜钻至设计标高以下2~5米。
3、xx堑、边坡xx原则①初步设计深路堑布孔一般在挖方深度大于20米的挖方区取代表性路段布孔,原则上每处布1~2孔;如布1孔则应布置在坡体中部;如布置2孔则布置在在坡中部及路基中心线。
②控制横断面上包括挖探、物探、钻探点,但不少于2个。
横断面在纵向上应200-500米设1个。
③xx:钻孔xx宜达到设计标高以下3米即可。
4、取土场布孔原则:①小型取土场布孔2~3个,大型取土场布孔3~5个。
②钻孔位置的布设应在山坡腰部及上部均需有代表性钻孔。
①xx应控制在10~15米。
5、填方路基xx原则软土发育区应采用钻孔进行勘探,一般孔深按15米控制,勘探孔间距平均为200-500米。
监理根据上述原则对地勘工作量进行检核。
初勘详勘勘探工作量布置规定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的有关规定,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适用于我院承担的公路工程地质初勘、详勘工作,望承担各项目的单位遵照执行。
1初勘1.1 一般路基勘探工作沿路线进行,选择在地形特征点处,一般布设勘探点的间距视地质条件复杂程度而异,控制性勘探点平均间距一般为200m〜500m,孔深:细粒土不小于4m,粗粒土不小于2m。
辅助性勘探点的布设与深度可视地形、地质情况确定。
1.2咼路堤⑴控制横断面在路段纵向一般每隔200m设1个,地层变化不大时,可以每500m设1个,或每个工段不得少于2个。
⑵每一个控制横断面上,包括露头、挖探、简便钻探、触探、物探等勘探点不得少于2个。
⑶勘探深度对小于2m〜4m的覆盖层应达到基岩面,对于深厚土层应不小于路堤高度并穿过软土层。
⑷高填路段及地质构造处,视需要可采用少量钻孔。
1.3陡坡路堤⑴控制横断面在路段纵向一般每隔200m设1个,地层变化不大时,可以每500m设1个,但每个工段不得少于2个。
⑵每一个控制横断面上,包括露头、挖探、简便钻探、触探、物探等勘探点不得少于2个。
⑶勘探深度一般应达到基岩,较厚土层可按照高填路堤规定办理。
⑷为查明陡坡路堤的地层结构,必要时可采用少量技术性钻孔。
1.4深路堑⑴控制横断面在路线纵向一般每隔100m设1个,根据地层变化可以加密到50m或放宽到200m设1个,或每个工段不少于2个。
⑵每一个控制横断面上,包括露头、挖探、简便钻探、触探、物探等勘探点不得少于2个。
⑶当所采用的方法未判明路堑边坡稳定性问题时,应适当增设控制性钻孔。
孔深达到软弱结构面以下或应达到路基设计标高以下3m〜5m,以判明为止。
1.5支挡工程⑴在设置支挡工程的轴线上选定控制性横断面,间距每30m〜50m设1 个,但每处不得少于2个。
⑵每一个控制横断面上,包括露头、挖探、简便钻探、触探、物探等勘探点不得少于2个。
⑶勘探深度主要控制在设挡轴线上的探点,一般应穿过覆盖土层达到基岩;对于厚层覆盖土层应穿过软弱土层,达到承载力相对较大的持力地层。
初勘详勘勘探工作量布置规定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的有关规定,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适用于我院承担的公路工程地质初勘、详勘工作,望承担各项目的单位遵照执行。
1、初勘1.1 一般路基勘探工作沿路线进行,选择在地形特征点处,一般布设勘探点的间距视地质条件复杂程度而异,控制性勘探点平均间距一般为200m~500m,孔深:细粒土不小于4m,粗粒土不小于2m。
辅助性勘探点的布设与深度可视地形、地质情况确定。
1.2 高路堤⑴控制横断面在路段纵向一般每隔200m设1个,地层变化不大时,可以每500m设1个,或每个工段不得少于2个。
⑵每一个控制横断面上,包括露头、挖探、简便钻探、触探、物探等勘探点不得少于2个。
⑶勘探深度对小于2m~4m的覆盖层应达到基岩面,对于深厚土层应不小于路堤高度并穿过软土层。
⑷高填路段及地质构造处,视需要可采用少量钻孔。
1.3 陡坡路堤⑴控制横断面在路段纵向一般每隔200m设1个,地层变化不大时,可以每500m设1个,但每个工段不得少于2个。
⑵每一个控制横断面上,包括露头、挖探、简便钻探、触探、物探等勘探点不得少于2个。
⑶勘探深度一般应达到基岩,较厚土层可按照高填路堤规定办理。
⑷为查明陡坡路堤的地层结构,必要时可采用少量技术性钻孔。
1.4 深路堑⑴控制横断面在路线纵向一般每隔100m设1个,根据地层变化可以加密到50m或放宽到200m设1个,或每个工段不少于2个。
⑵每一个控制横断面上,包括露头、挖探、简便钻探、触探、物探等勘探点不得少于2个。
⑶当所采用的方法未判明路堑边坡稳定性问题时,应适当增设控制性钻孔。
孔深达到软弱结构面以下或应达到路基设计标高以下3m~5m,以判明为止。
1.5 支挡工程⑴在设置支挡工程的轴线上选定控制性横断面,间距每30m~50m设1个,但每处不得少于2个。
⑵每一个控制横断面上,包括露头、挖探、简便钻探、触探、物探等勘探点不得少于2个。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钻孔布置原则7公路工程地质勘察钻孔布置原则71.钻孔位置的选择原则钻孔位置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公路线路的综合性质,如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和地下水状况等。
应尽量选择集中地质异常、变化明显的区域作为钻孔位置,以获取代表性的地质信息。
2.钻孔数量的确定原则钻孔数量的确定应适当增加,以保证获得足够的地质资料。
数量的确定应综合考虑地形条件、地质条件和工程规模等因素。
在地质条件比较复杂或存在较大变化的区域,钻孔数量应增加。
3.钻孔间距的确定原则钻孔间距的确定应根据设计要求和地质条件来选择。
在地质条件变化剧烈的地区,钻孔间距应减小,以保证获取更加准确的地质信息。
在地质条件比较稳定的地区,钻孔间距可以适当增大。
4.钻孔深度的确定原则钻孔深度的确定应根据工程设计的需要和地质条件来确定。
通常情况下,钻孔的深度应超过公路路基的最大幅宽,以保证获取到足够的地质信息。
在地质条件较复杂或存在较大变化的区域,钻孔深度应增加。
5.钻孔斜井的布置原则在特殊地质条件下,如河流、湖泊、沼泽地等地区,钻孔可能受到地表水的限制,无法直接垂直钻孔。
此时可以使用斜井进行勘察。
斜井的布置应保证覆盖整个区域,以获得全面的地质信息。
6.钻孔周围环境的影响原则钻孔布置时应考虑钻孔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如在具有重要生态环境、文物古迹等区域,钻孔布置应避免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
同时,在离公路线路较近的地方,应注意减少钻孔的数量和深度,以减少对公路工程施工的影响。
7.钻孔布置的经济性原则钻孔布置应尽量节约成本,提高勘察效率。
在钻孔数量和位置确定时,应综合考虑地质信息的获取需求和勘察成本的投入。
一般原则是在保证获得足够地质信息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钻孔。
综上所述,公路工程地质勘察钻孔布置原则的七个方面包括钻孔位置的选择、钻孔数量的确定、钻孔间距的确定、钻孔深度的确定、钻孔斜井的布置、钻孔周围环境的影响、钻孔布置的经济性。
通过遵循这些原则,可以获得准确的地质资料,为公路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初勘详勘勘探工作量布置规定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得有关规定,结合我院得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适用于我院承担得公路工程地质初勘、详勘工作,望承担各项目得单位遵照执行。
1、初勘1、1 一般路基勘探工作沿路线进行,选择在地形特征点处,一般布设勘探点得间距视地质条件复杂程度而异,控制性勘探点平均间距一般为200m~500m,孔深:细粒土不小于4m,粗粒土不小于2m。
辅助性勘探点得布设与深度可视地形、地质情况确定.1、2 高路堤⑴控制横断面在路段纵向一般每隔200m设1个,地层变化不大时,可以每500m设1个,或每个工段不得少于2个。
⑵每一个控制横断面上,包括露头、挖探、简便钻探、触探、物探等勘探点不得少于2个。
⑶勘探深度对小于2m~4m得覆盖层应达到基岩面,对于深厚土层应不小于路堤高度并穿过软土层。
⑷高填路段及地质构造处,视需要可采用少量钻孔。
1、3 陡坡路堤⑴控制横断面在路段纵向一般每隔200m设1个,地层变化不大时,可以每500m设1个,但每个工段不得少于2个。
⑵每一个控制横断面上,包括露头、挖探、简便钻探、触探、物探等勘探点不得少于2个。
⑶勘探深度一般应达到基岩,较厚土层可按照高填路堤规定办理。
⑷为查明陡坡路堤得地层结构,必要时可采用少量技术性钻孔。
1、4 深路堑⑴控制横断面在路线纵向一般每隔100m设1个,根据地层变化可以加密到50m或放宽到200m设1个,或每个工段不少于2个。
⑵每一个控制横断面上,包括露头、挖探、简便钻探、触探、物探等勘探点不得少于2个.⑶当所采用得方法未判明路堑边坡稳定性问题时,应适当增设控制性钻孔。
孔深达到软弱结构面以下或应达到路基设计标高以下3m~5m,以判明为止.1、5 支挡工程⑴在设置支挡工程得轴线上选定控制性横断面,间距每30m~50m设1个,但每处不得少于2个。
⑵每一个控制横断面上,包括露头、挖探、简便钻探、触探、物探等勘探点不得少于2个。
初勘详勘钻孔布置原则钻孔是地质勘探中重要的一项工作,通过钻孔可以获取地下岩层的物理性质、构造情况、水文地质情况等各种信息,为工程建设、矿产开发、地质灾害防治等提供依据。
在进行钻孔布置时,需要遵循一些原则,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下面是初勘详勘钻孔布置的一些原则:1.布置范围广泛:根据初勘地区的地质特点和研究目的,钻孔的布置范围应尽可能广泛。
需要考虑到地质构造、地层分布和变化、工程建设影响范围等因素,以保证钻孔能够覆盖到研究区域的不同地质环境。
2.布置密度适宜:钻孔的布置密度需要根据地质研究的目的和需求进行调整。
在地质构造、地层厚度变化较大的地区,需要增加钻孔密度,以获取更详细的地质信息。
而在地层变化相对较缓的区域,可以适当减少钻孔密度。
3.布置的网格应规整:为方便数据的整理和分析,钻孔的布置尽量规整,形成均匀的网格状布点,这样可以更容易判断地质特征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4.参考现有资料:在进行钻孔布置前,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地质资料和前期工作成果,了解已经掌握的地质信息,以便更好地理解地质情况,并进行钻孔布置的优化。
5.遵循随机原则:钻孔布置时应尽量遵循随机原则,以减少人为因素对钻孔布置的干扰。
可以采用随机数发生器或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辅助工具来进行随机点位的选取。
6.考虑勘探条件:在确定钻孔位置时,需要综合考虑勘探条件,如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情况、可达性等因素,以确保钻孔施工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7.适当增加深度:在布置钻孔时,需要根据地层的厚度和目标研究内容,适当增加钻孔的深度。
深度可以根据勘探目的确定,以获取更全面的地下信息。
8.考虑取样需求:钻孔布置时需要考虑到取样需求,确保能够获取足够的岩芯样品、土样、水样等,以进行实验室分析和化验。
取样位置应选择在各个地层的代表性位置,并根据层序进行取样。
9.新老孔结合:在布置钻孔时,应充分利用已有的钻孔资料,结合勘探的新需求,进行布置的优化和调整。
旧钻孔资料可以作为新钻孔布置的依据,可以减少勘探工作的投入和提高勘探效率。
初勘详勘勘探工作量布置规定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的有关规定,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适用于我院承担的公路工程地质初勘、详勘工作,望承担各项目的单位遵照执行。
1、初勘1.1 一般路基勘探工作沿路线进行,选择在地形特征点处,一般布设勘探点的间距视地质条件复杂程度而异,控制性勘探点平均间距一般为200m~500m,孔深:细粒土不小于4m,粗粒土不小于2m。
辅助性勘探点的布设与深度可视地形、地质情况确定。
1.2 高路堤⑴控制横断面在路段纵向一般每隔200m设1个,地层变化不大时,可以每500m设1个,或每个工段不得少于2个。
⑵每一个控制横断面上,包括露头、挖探、简便钻探、触探、物探等勘探点不得少于2个。
⑶勘探深度对小于2m~4m的覆盖层应达到基岩面,对于深厚土层应不小于路堤高度并穿过软土层。
⑷高填路段及地质构造处,视需要可采用少量钻孔。
1.3 陡坡路堤⑴控制横断面在路段纵向一般每隔200m设1个,地层变化不大时,可以每500m设1个,但每个工段不得少于2个。
⑵每一个控制横断面上,包括露头、挖探、简便钻探、触探、物探等勘探点不得少于2个。
⑶勘探深度一般应达到基岩,较厚土层可按照高填路堤规定办理。
⑷为查明陡坡路堤的地层结构,必要时可采用少量技术性钻孔。
1.4 深路堑⑴控制横断面在路线纵向一般每隔100m设1个,根据地层变化可以加密到50m或放宽到200m设1个,或每个工段不少于2个。
⑵每一个控制横断面上,包括露头、挖探、简便钻探、触探、物探等勘探点不得少于2个。
⑶当所采用的方法未判明路堑边坡稳定性问题时,应适当增设控制性钻孔。
孔深达到软弱结构面以下或应达到路基设计标高以下3m~5m,以判明为止。
1.5 支挡工程⑴在设置支挡工程的轴线上选定控制性横断面,间距每30m~50m设1个,但每处不得少于2个。
⑵每一个控制横断面上,包括露头、挖探、简便钻探、触探、物探等勘探点不得少于2个。
初勘详勘勘探工作量布置规定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的有关规定,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适用于我院承担的公路工程地质初勘、详勘工作,望承担各项目的单位遵照执行。
1、初勘1.1 一般路基勘探工作沿路线进行,选择在地形特征点处,一般布设勘探点的间距视地质条件复杂程度而异,控制性勘探点平均间距一般为200m~500m,孔深:细粒土不小于4m,粗粒土不小于2m。
辅助性勘探点的布设与深度可视地形、地质情况确定。
1.2 高路堤⑴控制横断面在路段纵向一般每隔200m设1个,地层变化不大时,可以每500m设1个,或每个工段不得少于2个。
⑵每一个控制横断面上,包括露头、挖探、简便钻探、触探、物探等勘探点不得少于2个。
⑶勘探深度对小于2m~4m的覆盖层应达到基岩面,对于深厚土层应不小于路堤高度并穿过软土层。
⑷高填路段及地质构造处,视需要可采用少量钻孔。
1.3 陡坡路堤⑴控制横断面在路段纵向一般每隔200m设1个,地层变化不大时,可以每500m设1个,但每个工段不得少于2个。
⑵每一个控制横断面上,包括露头、挖探、简便钻探、触探、物探等勘探点不得少于2个。
⑶勘探深度一般应达到基岩,较厚土层可按照高填路堤规定办理。
⑷为查明陡坡路堤的地层结构,必要时可采用少量技术性钻孔。
1.4 深路堑⑴控制横断面在路线纵向一般每隔100m设1个,根据地层变化可以加密到50m或放宽到200m设1个,或每个工段不少于2个。
⑵每一个控制横断面上,包括露头、挖探、简便钻探、触探、物探等勘探点不得少于2个。
⑶当所采用的方法未判明路堑边坡稳定性问题时,应适当增设控制性钻孔。
孔深达到软弱结构面以下或应达到路基设计标高以下3m~5m,以判明为止。
1.5 支挡工程⑴在设置支挡工程的轴线上选定控制性横断面,间距每30m~50m设1个,但每处不得少于2个。
⑵每一个控制横断面上,包括露头、挖探、简便钻探、触探、物探等勘探点不得少于2个。
初勘钻孔布置原则勘探工程是土木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钻孔是勘探工程中的一项重要手段。
对于初勘钻孔的布置来说,有一些原则是必须要遵循的。
下面将就初勘钻孔布置原则进行讨论:1. 确定勘测区域在进行初勘钻孔之前,首先要对勘测区域进行准确定位和确定范围。
只有明确了勘测区域的范围,才能有针对性地布置钻孔,确保勘探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2. 布置合理密度在勘探工程中,钻孔的密度直接影响到勘探数据的可靠性。
因此,在进行初勘钻孔布置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钻孔的密度。
通常来说,在勘探区域内,应该根据地质构造、地层性质等因素合理分布钻孔,以确保数据的全面性和可靠性。
3. 考虑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影响地下岩层赋存、分布、形状等的重要因素。
在进行初勘钻孔布置时,必须密切结合地质构造的情况,合理布置钻孔。
比如,在构造边缘地带,需要加密钻孔布置,以获取更为准确的地质信息。
4. 多样化布置为了获取更为全面和准确的地质信息,初勘钻孔布置应当多样化。
在确定钻孔位置时,可以考虑选取不同类型的地貌、地层特征等位置进行布置,同时要合理考虑地质构造、地质背景等因素,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5. 标准化操作在进行初勘钻孔布置时,必须严格按照标准化操作程序进行。
包括测量、标记、钻孔等操作必须按照相关规范和标准进行,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6. 安全第一在进行初勘钻孔布置时,安全始终是重中之重。
在确定钻孔位置时,必须考虑到周围环境、地质构造等因素,保证钻孔的安全性,切忌盲目冒险。
通过以上对初勘钻孔布置原则的讨论,可以看出,在进行初勘钻孔时,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确保数据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只有严格按照相关原则进行布置,才能为后续工程提供准确的地质信息,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
浅谈矿山勘探中钻孔的布置应注意的问题论文导读:在找矿勘探中,钻孔的孔位相当重要,对找矿效果及资源/储量的估算起决定性作用。
关键词:找矿勘探勘探工程,孔位,找矿效果资源量/储量估算,勘探类型在找矿勘探中,必然要涉及钻孔的设计和实施,而这些又关系到找矿效果、勘查进度及勘查费用等问题。
如何做到既节省勘查费用,又达到理想的找矿效果,就要对钻孔的设计和施工进行合理的规划。
论文参考网。
论文参考网。
下面以某石灰岩矿区的勘查为例来浅谈钻孔孔位对找矿效果、资源/储量的影响。
1 勘探工程布置的一般原则1.1为了有效地对矿床进行勘探,布置勘探工程时,必须遵循以下几点:①、各种勘探工程,不论地表或地下,都必须按一定的间距系统而有规律地布置,并尽量使各相邻的工程互相联系,以利于制作一系列的勘探剖面和获得矿体的各种参数;②、勘探工程应尽量垂直矿体的走向,或垂直矿体的平均走向和主要构造线的方向布置,以保证勘探工程沿矿体厚度方向穿过整个矿体或含矿构造带;③、为了了遵循对矿床的认识规律,勘探工程的布置要由已知到未知,由地表到地下,由稀到密的布置。
一般在矿山勘探中,勘探工程的总体布置形式是勘探线的形式,即一组勘探工程从地表到地下按一定间距布置在与矿体走向基本垂直的铅垂勘探剖面内,并在不同深度揭露或追索矿体。
一般情况下,对一个矿体或含矿带的勘探线应相互平行,便于勘探剖面资料的整理,便于储量计算。
1.2勘探工程间距(即勘探网度)的合理确定,就是要确定使勘探所得的某一级别储量符合列入这一级别储量所要求的条件的最稀的勘探网密度。
勘探工程间距确定的要求:①、要求采用的间距作到不漏掉一个有工业价值的矿体;②、足以进行相邻剖面或相邻工程间可以互相联系和对比;③、主要矿体与次要矿体,浅部与深部,重要勘探地段与外围概略了解地段应当加以区别对待,不能采用一成不变的工程间距。
2 钻孔布置的灵活运用2.1以某水泥原料矿区的3线勘探剖面为例(见下图),在剖面线东侧见三层石灰岩矿体,矿体中间夹有两层泥灰岩,综合其它勘探线的钻孔揭露情况来看,矿体的产状大约是280ηdeg;ηang;30~35ηdeg;,钻孔间距大约是200m,东侧的两个钻孔孔深为50~65m,均未揭露矿体的底板,同时,因为孔距较大,在两个钻孔之间的矿体没有控制到,级别上属于推断的。
初勘详勘勘探工作量布置规定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的有关规定,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适用于我院承担的公路工程地质初勘、详勘工作,望承担各项目的单位遵照执行。
1、初勘1.1 一般路基勘探工作沿路线进行,选择在地形特征点处,一般布设勘探点的间距视地质条件复杂程度而异,控制性勘探点平均间距一般为200m~500m,孔深:细粒土不小于4m,粗粒土不小于2m。
辅助性勘探点的布设与深度可视地形、地质情况确定。
1.2 高路堤⑴控制横断面在路段纵向一般每隔200m设1个,地层变化不大时,可以每500m设1个,或每个工段不得少于2个。
⑵每一个控制横断面上,包括露头、挖探、简便钻探、触探、物探等勘探点不得少于2个。
⑶勘探深度对小于2m~4m的覆盖层应达到基岩面,对于深厚土层应不小于路堤高度并穿过软土层。
⑷高填路段及地质构造处,视需要可采用少量钻孔。
1.3 陡坡路堤⑴控制横断面在路段纵向一般每隔200m设1个,地层变化不大时,可以每500m设1个,但每个工段不得少于2个。
⑵每一个控制横断面上,包括露头、挖探、简便钻探、触探、物探等勘探点不得少于2个。
⑶勘探深度一般应达到基岩,较厚土层可按照高填路堤规定办理。
⑷为查明陡坡路堤的地层结构,必要时可采用少量技术性钻孔。
1.4 深路堑⑴控制横断面在路线纵向一般每隔100m设1个,根据地层变化可以加密到50m或放宽到200m设1个,或每个工段不少于2个。
⑵每一个控制横断面上,包括露头、挖探、简便钻探、触探、物探等勘探点不得少于2个。
⑶当所采用的方法未判明路堑边坡稳定性问题时,应适当增设控制性钻孔。
孔深达到软弱结构面以下或应达到路基设计标高以下3m~5m,以判明为止。
1.5 支挡工程⑴在设置支挡工程的轴线上选定控制性横断面,间距每30m~50m设1个,但每处不得少于2个。
⑵每一个控制横断面上,包括露头、挖探、简便钻探、触探、物探等勘探点不得少于2个。
⑶勘探深度主要控制在设挡轴线上的探点,一般应穿过覆盖土层达到基岩;对于厚层覆盖土层应穿过软弱土层,达到承载力相对较大的持力地层。
⑷支挡工程的地基,当简易方法不能达到勘探目的时,应布置少量钻孔,并采样进行试验。
1.6 河岸防护工程⑴采取地质调查和简易水文、水力观测方法确定设防和导流工程地段,并选定控制性横断面位置。
控制横断面纵向间隔每30m~50m,或每个工段不少于2个。
⑵在设防和导流工程的控制横断面上,包括露头、挖探、简易钻探、触探、物探等勘探点不得少于2个。
在设防和导流体轴线上应有勘探点,勘探深度应达到河床下岩层或基底坚实地层,并应超过河床冲刷深度线3m。
⑶防护工程的土层地基,用简易方法不能达到勘探目的时,应布置少量钻孔,并采样进行试验。
1.7 改河(沟、渠)工程⑴沿改河轴线间隔每100m设改河控制横断面。
对于设防和导流工程,每工段应设置不少于2个控制性工程横断面。
(2)控制性横断面上,包括露头、挖探、简易钻探、触探、物探等勘探点不得少于2个。
在设防和导流工程轴线上应有勘探点。
(3)勘探深度应超过原河床线深度3m,或达到基岩面。
⑷防护和导流工程,当采用简易方法不能达到勘探目的时,应布置控制性钻孔。
1.8 互通式立交⑴兼顾立交桥墩、台轴线在立交桥轴线上布置勘探点,包括露头、挖探、简易钻探、触探、物探等。
⑵立交桥中的特大桥、大桥、中桥、小桥涵的勘探点的间距与深度按“1.10桥梁工程”的规定办理。
1.9 沿线设施工程对沿线有关管理区、养路工区、服务区、停车场等沿线设施工程的初勘,应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的规定执行。
1.10 桥梁工程⑴小桥、涵洞(指涵洞孔径≥2m者,<2m的涵洞一般不钻探)或人行通道:一般不采用机钻探,可在小桥轴线、墩台轴线、涵洞轴线上布置1~2个螺纹钻孔或槽坑探、触探孔,机钻孔视地质条件及设计要求而定,但不大于1个。
其深度应达到构造物要求的持力层,遇软弱地基应穿过厚层覆盖层中的软弱地层。
采用简易方法不能达到勘探目的时,应布置控制性钻孔。
⑵物探:对特大桥、大桥以及可能穿越岩溶、滑坡、崩塌与岩堆、泥石流、采空区等不良地质及断层或断裂破碎带的桥梁,应根据地形、地质情况正确选择物探方法(电探、震探、声波探测)。
测线或测点的布置应根据采用的方法、勘探的目的、不良地质和地质构造的发育特征等,参照相关规范规程执行。
⑶钻探:基岩裸露岩体完整、强度大又无岩溶可不钻探。
工程地质条件简单时,中桥及各类分离式立交桥不少于2个(当有弱风化基岩露头时可不布置钻孔),孔深8~20m;大桥不少于3个,孔深10~35m;特大桥(含同跨径的高架桥)不少于5个,孔深20~40m。
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时(如岩溶发育区),中桥3 ~4个,孔深20~35m;大桥5 ~7个,孔深35~50m;特大桥7~10个,孔深40~120m。
当覆盖层较薄,下伏基岩风化层较厚时,技术性钻孔应钻入微风化层中3~8m,一般性钻孔应钻入微风化层内2~5m;对特殊性岩土地层及岩体中软弱夹层、破碎带、岩溶等桥位处的钻孔深度要求,按《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第7~8章的有关规定办理。
有特殊要求的桥梁,如高墩大跨等特殊结构桥梁,应根据设计需要适当增加勘探工作量并增大勘探深度。
1.11 隧道工程⑴物探根据隧道地质情况,分离式隧道沿隧道轴线纵向布置2~3条测线,两洞口各布置2 条横测线,不同的地质体或构造类型布置2~3条测线穿过,每条测线至少有3个以上测点,地质情况复杂时可适当加密,岩溶地段首先沿隧道中线和断裂破碎带、褶皱轴部、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带等布置物探测线。
⑵钻探长度在500m~1000m的隧道宜布置2个钻孔,钻孔布在洞口和物探异常部位,长度>1000m时宜布置≥3个钻孔,钻孔布在洞口及物探异常点或有代表性处。
对地质复杂的隧道,钻孔数量不应少于3个,特长隧道每500m应有一个钻孔,钻孔布置在隧道中线外7m,以左右并交错布置,钻孔深度应在隧底设计标高以下5m。
岩溶发育地段在隧道洞口和已判定的岩溶发育带、物性指标异常时应布置钻孔,钻孔深度应在隧底板设计标高以下完整基岩钻进5~8m。
1.12 筑路材料料场初步查明产地的地层结构,土石性状,上覆无用层厚度性质,有用层储量、质量、夹层性质和空间分布,地下水位,开采条件等。
用1:2000~1:10000地形图作底图,进行产地平面地质调绘及勘探点布置。
勘探方法:合理采用钻探或坑槽探,石料场可不钻探,土料场中各勘探点原则上均需揭穿有用层或近最大开采深度以下2~3m。
勘探孔(点)数量不宜少于2个。
勘察储量:计算蕴藏量的勘探断面,一般应垂直岩层走向或地貌界线布设,每个断面不少于3个探孔(坑),断面间距控制在200m~400m,探孔(坑)深度应大于有用层厚度或计划开采深度。
应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勘察沿线的土料场、砂料场、石料场的储量并不得小于工程设计需要量的两倍。
储量误差应不超过±10~15%。
每个料场机钻孔取样为2.0m间隔,其他孔点试样为1组。
单层厚>10m的,增取试样1组。
2、详勘2.1 一般路基勘探测试点在初勘探点之间增加勘探点,地质变化较大时,应适当增加勘探点。
2.2 高路堤综合资料核定初勘控制横断面位置和数量,一般应每100m设一个;地质条件变化不大者,可以每300m设1个,或每个工段设2~3个。
控制横断面宽度应超过路堤底左右各20m,每个控制横断面至少应设1个钻孔或每一个工段至少应设2个钻孔,每个控制横断面上应不少于3个勘探点。
2.3 陡坡路堤综合资料核定控制横断面位置及数量,一般应每100m设一个;地质条件变化不大者,可以每300m设1个,或每工段设2~3个,测绘范围应上、下超过陡坡路堤底宽至少20m,每个控制横断面上至少设1个钻孔或每工段至少应设2个孔,每个控制横断面上应不少于3个勘探点,深度应达到预计滑动面以下。
2.4深路堑综合资料核定控制横断面位置及数量,一般应100m设1个。
根据地层变化和边坡高度可以加密到50m或放宽到200m设一个或每个工段不少于2个。
每一个控制横断面上至少应设1个钻孔或每个工段至少应设2个钻孔。
每个控制横断面上应不少于3个勘探点,孔深一般应达到预计的滑塌面以下或路肩设计标高以下5m。
2.5支挡工程在初勘控制横断面上的支挡位置增设钻孔1个,对土层地基钻探应穿过软弱层或设计基底以下3m。
对浅薄土层覆盖的岩石地基应钻入基岩面以下3米。
全裸岩石或浅薄土层覆盖工程地质条件良好可不增设钻孔。
2.6河岸防护工程在控制横断面上的防护、导流工程位置适当增设钻孔1个,孔深视具体情况而定。
2.7 改河(沟、渠)工程在防护、导流工程构造物的控制横断面上的构造物位置布置钻探孔1个,辅以补充性的挖探、简便钻探或触探等勘探点。
2.8 互通式立交⑴一般情况下应对桥位和高路堤增补钻探孔。
桥位勘探点的间距与深度按“2.10桥梁工程”的规定办理;高路堤勘探点的间距与深度按“2.2高路堤”的规定办理⑵对于立交区段内存在的特殊性岩土和不良地质路段,按《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第7~8章的有关规定执行。
2.9 沿线设施工程沿线设施工程主要包括:办公楼、停车场、加油站、餐厅、旅馆等,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均按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94)的有关要求办理。
其它如管理区、养护区等,特殊地质问题按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有关规定办理。
水源勘察工作按有国家标准《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027-2001)的有关要求办理。
2.10 桥梁工程工程地质勘探:钻孔一般应在基础轮廓线的周边或中心布置,当有不良地质或特殊岩土与基础密切相关,而又延伸至基础外围需探明,可在轮廓线外围布孔。
钻孔数量:视工程地质条件和基础类型确定。
包括可利用初勘钻孔在内,工程地质条件简单的桥位,每个墩台一般布置1个钻孔,如桥跨小、桥墩多,应配合原位测试,隔墩布置钻孔;对跨径大的特大桥或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的大桥,每墩台除配合物探和原位测试外,均应适当增加钻孔,一般应布置2~3个钻孔。
钻孔深度:应根据不同地基和基础的深浅确定。
对存在不良地质问题的小桥涵或移位、新增小桥涵按初勘要求进行补充勘探。
2.11 隧道工程⑴物探对初勘时未能查明的地质条件或沿隧道轴线方向有复杂地质问题的地段布置物探。
根据地形地质条件选择适当的物探方法,岩质隧道沿隧道轴线至少布一条地震测线,测点间距10~20米;若发现有地质构造时,局部应加密。
两洞口应布横测线,测点间距为5m;若洞口或洞身发现有溶洞或其它构造破碎带应适当加作横测线和加密测点。
当地震勘探发现有明显的溶洞或大的地质构造时,应进行综合物探。
用声波法测定岩体的弹性纵波波速时,宜同时测定岩体的弹性横波波速,以求得岩体的弹性特征值。
还应测定岩石试件的弹性波速,以求得岩体的完整性系数,判定围岩的破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