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家个人成长经历主要作品详细
- 格式:docx
- 大小:52.75 KB
- 文档页数:2
画家刘铁臂求艺经历求艺:开弓没有回头箭刘铁臂出生在湖南邵阳偏僻的农村,小时家里非常穷,父亲一直希望他能学一门技能赚钱,但小小的铁臂天生喜欢画画,看到小人书就爱不释手,不断地临摹。
父亲认为农村的孩子就只能干农活,画画是不务正业,所以非常反对,为此他挨了不少打。
认准的事情岂会轻易改变?刘铁臂仍然坚持画画。
从此,小铁臂就偷偷地躲到山上、河边去画,没钱买绘画材料就用树枝在地上画。
父亲不依不饶,要他学木匠、油漆匠。
好几次,父亲帮他把师父找好了,工具也买好了,但到拜师那天,他却偷偷地从后门跑了出去。
在父亲的反对中,刘铁臂就这样坚持了下来,哪怕到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父亲还是不让他画画。
直到后来他取得了众多的国家级专业成果,还做了大学美术系系主任,父亲才觉悟,儿子的选择是对的。
美术界的画家们都知道,刘铁臂有个非常通情达理的好太太,虽然她不是学美术的,却一直非常支持他。
为了他的事业,她一个人支撑起家里的全部家务。
早年家里困难时,刘铁臂想到长沙去学画,但路费不够,他太太就把一头秀发剪掉,卖了八块钱,这才凑齐路费,至今刘铁臂还感动不已。
这些人生阅历为他的创作积累了足够的资本,也是这些苦难为他日后成长提供了无尽的动力。
解读:新工笔画的湘土本色在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读书时,刘铁臂学的就是国画,老师对他们要求十分严格,这让刘铁臂打下了坚实的传统基础。
约20年前,他尝试画没骨工笔人物。
纯水墨,画面晶莹剔透,层次细腻,加上笨拙夸张的造型,觉得很是有趣,便专心画了下来。
后来演变为工笔重彩,人物造型也吸收了湖南邵阳隆回滩头年画的特点,又借鉴了民间剪纸的技法。
在技法上,大胆启用白色,强调重彩工笔画中的“素描关系”,并强调结构上的块面对比,使画面充满了强烈的具有剪纸、浮雕般的装饰效果。
视觉节奏主要通过画面的位置对比来体现,造型古朴粗犷。
同时,他还通过民间艺术结合现代的平面设计构成原理推创出自己独特的没骨工笔染色技法——“阴阳染”。
“阴阳染”是工笔画技法的一个探索和创新,它与传统工笔画渲染技法的区别在于,强调了画面物群内部结构之间的对比关系,强化了画面整体的一致性与包容性。
【美术理论研究】蔡国强1957生于福建泉州,自幼受父亲影响喜爱画画,后随当地老师学习素描和雕塑,1984年入上海戏剧学院学习,五年后,进入日本筑波大学随河口龙夫学艺。
[1]蔡国强总以令人惊奇的手法将作品抛向公众,进而引起人们的讨论。
他的艺术历程可分为三个时期,国内时期(1957-1986)、日本时期(1986-1995)和世界舞台(1995迄今)。
每一阶段,我们都可以在它的生活与作品中读到一种自足,他总能在合适的时间做合宜的事情,在个人空间中逆势而异,追求合乎内心的情境。
他的作品与故乡有关,蔡国强在谈到故乡时说“我总是在自己的历史中拿东西,几个资源不断的开发,像是泉州的资源,如帆船、中药、风水、灯笼,故乡是我的仓库。
”[2]对于一位漂泊海外的艺术家来说,选用最熟悉的事物作为闯荡世界的“武器”最自然不过了,最熟悉即最正当。
一、国内时期故乡永远是游子的心结,艺术家的作品隐含着他的阅历。
蔡国强成长在书香环境中,在父亲的熏陶下获得了传统艺术的滋养。
画画、练武、拉提琴是他的童年生活,这些经历或许打通了他的感官之门,在视觉上、听觉上、身体上都会有所印证并影响他的艺术轨迹。
1980年,蔡国强在泉州剧团做舞台美术设计工作,这为他考入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舞台美术是流动的全景美术表现,空间与时间是它的重要因素,舞台美术的布景、灯光等造型因素要求从业者有较强的综合能力,而蔡国强上大学前的舞美工作经验与大学期间的专业训练对他后来的装置作品起到坚实的铺垫作用,在美术馆室内空间做装置正是他所长。
舞美设计者是天然的装置艺术家,至少在视觉上能超出一般,如俄裔美国舞台设计师乔治·西平在《威廉·退尔》中设计的一幕,悬置的石与鹿构成了梦幻的空间,在诙谐的灯光下,神秘空灵。
大学毕业前,蔡国强游历了西藏、新疆的自然景观及莫高、龙门等宗教圣地,用身心感受自然、感知传统。
1984年,一次偶然,蔡国强发现了火药绘画的魅力,火药对于中国人并不陌生,然而火药炸出的痕迹却少有人留意。
画家刘铁臂求艺经历求艺:开弓没有回头箭刘铁臂出生在湖南邵阳偏僻的农村,小时家里非常穷,父亲一直希望他能学一门技能赚钱,但小小的铁臂天生喜欢画画,看到小人书就爱不释手,不断地临摹。
父亲认为农村的孩子就只能干农活,画画是不务正业,所以非常反对,为此他挨了不少打。
认准的事情岂会轻易改变?刘铁臂仍然坚持画画。
从此,小铁臂就偷偷地躲到山上、河边去画,没钱买绘画材料就用树枝在地上画。
父亲不依不饶,要他学木匠、油漆匠。
好几次,父亲帮他把师父找好了,工具也买好了,但到拜师那天,他却偷偷地从后门跑了出去。
在父亲的反对中,刘铁臂就这样坚持了下来,哪怕到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父亲还是不让他画画。
直到后来他取得了众多的国家级专业成果,还做了大学美术系系主任,父亲才觉悟,儿子的选择是对的。
美术界的画家们都知道,刘铁臂有个非常通情达理的好太太,虽然她不是学美术的,却一直非常支持他。
为了他的事业,她一个人支撑起家里的全部家务。
早年家里困难时,刘铁臂想到长沙去学画,但路费不够,他太太就把一头秀发剪掉,卖了八块钱,这才凑齐路费,至今刘铁臂还感动不已。
这些人生阅历为他的创作积累了足够的资本,也是这些苦难为他日后成长提供了无尽的动力。
解读:新工笔画的湘土本色在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读书时,刘铁臂学的就是国画,老师对他们要求十分严格,这让刘铁臂打下了坚实的传统基础。
约20年前,他尝试画没骨工笔人物。
纯水墨,画面晶莹剔透,层次细腻,加上笨拙夸张的造型,觉得很是有趣,便专心画了下来。
后来演变为工笔重彩,人物造型也吸收了湖南邵阳隆回滩头年画的特点,又借鉴了民间剪纸的技法。
在技法上,大胆启用白色,强调重彩工笔画中的“素描关系”,并强调结构上的块面对比,使画面充满了强烈的具有剪纸、浮雕般的装饰效果。
视觉节奏主要通过画面的位置对比来体现,造型古朴粗犷。
同时,他还通过民间艺术结合现代的平面设计构成原理推创出自己独特的没骨工笔染色技法——“阴阳染”。
“阴阳染”是工笔画技法的一个探索和创新,它与传统工笔画渲染技法的区别在于,强调了画面物群内部结构之间的对比关系,强化了画面整体的一致性与包容性。
【名人故事】大器晚成的崔林崔林是中国漫画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他以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作品内容深受读者喜爱,被誉为中国漫画界的奇才。
他的成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许多艰辛和挫折,最终才获得了今天的成就。
崔林出生于1956年,他成长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
在那个年代,农村的条件十分艰苦,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很低。
崔林对艺术有着与众不同的热爱,并且在小时候就展现出了出色的绘画天赋。
他对于绘画的热情使得他在一所艺术学院顺利地考取了美术专业。
即使在学院里,崔林也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和承认。
在当时,漫画艺术被视为次要的艺术形式,被认为是一种娱乐性质更重的文化产品。
崔林的作品并未得到很多人的认可,他甚至还因为画漫画被老师批评过。
崔林并没有放弃对漫画的热爱,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创作,并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技巧。
大学毕业后,崔林来到北京谋求更广阔的发展机会。
在北京,他的生活并不容易。
他没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只能靠着兼职为杂志和报纸画插图为生。
崔林的作品得到了一些认可,但并未引起太多人的关注。
他依然生活在贫困中,经常没有足够的钱吃饭。
崔林并没有因为困境而气馁。
相反,他更加努力地创作,坚持自己的梦想。
他开始自费出版自己的漫画作品,并且通过各种途径推销自己的作品。
他走遍了书店、杂志社,甚至与出版商挂钩。
尽管遭遇了许多拒绝和失败,他却从未放弃过。
在坚持多年后,崔林终于获得了成功的机会。
他的作品被一家大型杂志社看中,并签下了长期合作的合同。
这一时刻对于崔林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他终于找到了一个平台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从那时起,崔林的漫画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受到了关注和喜爱。
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内容丰富,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他的漫画作品被出版成书,在全国各地畅销,崔林也因此成为了中国漫画界的翘楚。
崔林的成功向我们证明了一个真理:大器晚成。
他在漫画界的成功并非是一夜之间取得的,而是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坚持才取得的。
他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人在遭遇困境和挫折时应该如何坚持自己的梦想,并且不断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标。
大师----启功的一生人物简介启功(1912年——2005年),满族,当代中国著名书画家、国学大师、鉴定家、诗人。
幼年失怙且家境中落,自北京汇文中学辍学后,发愤自学。
稍长,从贾羲民、吴镜汀习书法丹青,从戴姜福修古典文学。
刻苦钻研,终至学业有成。
人物生平1933年经傅增湘先生推介,受业于陈垣,涉足学术流别与考证之学。
后聘为辅仁中学国文教员1935年任辅仁大学美术系助教1938年后任辅仁大学国文系讲师,兼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从事故宫文献馆审稿及文物鉴定工作1949年任辅仁大学国文系副教授兼北京大学博物馆系副教授1952年后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博士研究生导师。
九三学社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世界华人书画家联合会创会主席,中国佛教协会、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顾问,西泠印社社长。
2005年6月30日2时25分病逝于北京。
主要著作其主要著作《古代字体论稿》《诗文声律论稿》《启功丛稿》《启功韵语》《启功絮语》《启功赘语》《汉语现象论丛》《论书绝句》《论书札记》《说八股》《启功书画留影册》。
《启功全集》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生前非常崇拜明末清初著名的佛门巨匠、诗人、书法家破山禅师。
启功家谱雍正帝胤禛——五子和亲王弘昼——一子永璧——二子绵循——三子奕亨——五子载崇——二子溥良——长子毓隆——独长子恒同——独长子启功启功出生于书香世家,启功之祖父毓隆(1872年-1923年)幼承家学,在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甲午恩科二甲109名进士,散馆授编修。
启功之曾祖父溥良(1854年-1922年)年轻时,请求革去封号、俸禄,参加科举,并考中光绪六年(1880年)二甲第三十七名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
启功之远祖和亲王弘昼(1712年-1765年)是历史上有名的荒唐王爷,喜好办丧事,吃祭品,但亦有历史学家指他其实是为免卷入弘时(雍正三子)和弘历(雍正四子乾隆皇帝)对皇位的争夺而以“荒唐”为名韬光养晦。
画家黄永玉的事迹黄永玉自学美术,文学,为一代“鬼才”,他设计的猴票和酒鬼酒包装家喻户晓。
其人博学多识,诗书画俱佳,亦是诗、杂文、散文、小说、剧本的大家,出版过老祖宗多种画册。
下面是跟大家分享的黄永玉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黄永玉、中国画院院士,1924年7月9日出生在湖南省常德县(今常德市鼎城区),祖籍为湖南省的凤凰县城。
土家族人。
笔名黄杏槟、黄牛、牛夫子。
受过小学和不完整初级中学教育。
因家境贫苦,12岁就外出谋生,流落到安徽、福建山区小瓷作坊做童工,后来辗转到上海、台湾和香港。
14岁开始发表作品,以后一段时间主攻版画,其独具风格的版画作品饮誉国内外。
16岁开始以绘声绘色画画及木刻谋生。
曾任瓷场小工、小学教员、中学教员、家众教育馆员、剧团见习美术队员、报社编辑、电影编剧及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协副主席。
黄永玉除了绘画外,还精于篆刻,刀法潇洒出尘,令人叹为观止,但他平生从不为人篆刻,平生只为朋友制过两枚印章,一枚为50年为其妻张梅溪所制金文藏书印“梅溪藏书”,另一枚则为近几年来所制,在《平凹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次印刷版)中《画家逸事》一文中曾提到黄永玉先生托世南先生为石鲁先生带去一方石印(上海钱瘦铁所制),似为此石印。
黄永玉1952年偕同夫人张梅溪由香港回北京,被安排在中央美术学院工作。
先后担任副教授、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
1956年就出版过《黄永玉木刻集》,其代表作“春潮”“阿诗玛”,曾轰动了中国画坛。
“文革”期间,被“四人帮”指控为反动学术权威受到批判。
而后,又因为在“北京大饭店”画了一幅《猫头鹰》遭到残酷迫害,被遣送回家乡凤凰。
“四人帮”倒台后回北京。
黄永玉擅长版画,主攻国画,其画构思奇特,造诣精深。
1978年,英国《泰晤士报》用了六个版面,作了专题报道了黄永玉的其人其画。
1980年,《黄永玉画集》由香港美术家出版社出版。
国内多家出版社相继出版了黄永玉的《湘西写生》《永不回来的风景》《黄永玉》等多本画册。
中国近代十大画家排行及代表作品赏析展开全文二十世纪中国十大画家主流排名: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潘天寿、林风眠、李可染、傅抱石、张大千、石鲁、吴冠中。
第一名:齐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祖籍安徽宿州砀山,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人。
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
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饿叟、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
是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
早年曾为木工,后以卖画为生,五十七岁后定居北京。
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
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
齐白石书工篆隶,取法于秦汉碑版,行书饶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善写诗文。
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
代表作有《蛙声十里出山泉》《墨虾》等。
2017年12月17日晚,齐白石作品《山水十二条屏》亮相拍场,最终以9.315亿元人民币成交,成为目前最贵的中国艺术品。
山水十二条屏山水十二条屏山水十二条屏《山水十二屏》是齐白石一生中画过的最伟大最重要的画作。
它的著名性体现在诸多方面:《山水十二屏》目前存世可见两套,另一套藏于博物馆;集合齐白石山水画的全部造诣,每屏上均题有自作诗,且钤盖齐白石常用印,可谓“诗书画印”四绝俱全。
作品流传收藏过程清晰有序,当年齐白石画赠给民国北平名医陈子林,五十年代转至齐白石女弟子郭秀仪与黄琪翔夫妇秘藏,历经“文革”至八十年代由现藏家接棒珍藏至今。
《山水十二屏》自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展览著录累累,已发现二十余次,最重要的如1954年中国美协在故宫举办“齐白石绘画展”,1955年国家拍摄纪录片《画家齐白石》,1958年苏联展览文化馆举办的“齐白石遗作展览会”。
“震古烁今·从北宋到当代的中国书画”专题拍卖中,有4件拍品此前被设定为估价待询。
几年前曾有机会上拍却最终被意外撤下的齐白石作品《山水十二屏》呈现在全球藏家面前。
从艺术研究方法角度探讨张大千绘画张大千(1895年-1983年),原名章熙,字瓢泉,号大千,祖籍浙江绍兴,出生于四川省重庆市。
他是中国现代画坛上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化名人。
张大千精通中国古代绘画技法,兼采用西方绘画理念,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绘画风格,被誉为“中国画坛巨匠”,对中国美术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研究张大千的绘画艺术时,可以从不同的艺术研究方法角度进行探讨,以深入了解他的艺术风格、创作特点及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研究、形式分析和比较研究三个角度分别对张大千的绘画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全面地展现出这位艺术大师的独特魅力。
一、历史研究历史研究是艺术研究的一种主要方法,通过对艺术家的生平、创作历程、时代背景等方面的考察,可以深入了解其作品的内涵和特点。
在研究张大千的绘画时,我们可以通过历史研究方法来探讨他的艺术成就和创作风格。
张大千的生平和成长经历对其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自幼聪颖好学,喜欢文学和绘画,得到家人的支持和鼓励。
在成长过程中,他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中国古代绘画有着深厚的理解和研究。
他也受到了西方绘画的影响,学习了西方绘画的透视、明暗和色彩等技法,形成了独特的绘画风格。
这种融合了中西绘画技法的风格,成为了张大千绘画的独特特点。
张大千的艺术创作与社会历史背景密不可分。
20世纪初,中国社会风云变幻,国家面临着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
这种动荡的社会环境,对艺术家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大千积极投身社会运动,用艺术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和社会理想。
他的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和对民族文化的传承,这种情感与时代的融合,成为了他作品的重要内涵。
二、形式分析张大千擅长山水、花鸟等传统绘画题材,其作品结构严谨,笔墨气韵洒脱,色调鲜明,构图丰富多变。
他善于运用浓淡干湿、虚实相生,以及泼墨、渲染、点染等技法,使得作品具有强烈的立体感和视觉冲击力。
他喜欢以调和的色调来表现自然界的景致,使得作品富有诗意和抒情色彩,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触动。
人物简历一丁,原名聂磊,字瑞之,号桃城居士,妙壶斋主人, 1974年生。
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河北省工艺美术大师,河北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国际中国鼻烟壶学会会员,中国内画工艺美术大师,京叶派中国内画鼻烟壶传承人。
自幼随父亲练习书法和绘画,曾多次到西安碑林和孔庙碑林观摩临习,书艺大进。
其内画初曾受到王习三等诸位大师指点,后拜在内画一代宗师叶仲三嫡孙叶澍英大师门下,成为叶派内画第四代传承人。
其壶内书法是继清代马少宣之后崛起的又一位实力派内书大师,“真、草、隶、篆”无一不精,他的内书小楷《千字文》每个字大小只有一毫米左右,难度极大,被收藏界誉为“内书一绝”,“中国内书第一人”,并牢牢占据着新一代中国内画大师的一席之地和内书阵地的领军地位。
主要作品有《心经》《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道德经》等。
人物成长经历内画在海内外被誉为“鬼斧神工”、“中国一绝”,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内画的创作更是需要高超的技艺,它区别于外画的是:首先作画顺序相反,内壁反着书画,外壁才能是正顺序;其次壶口小限制书画的操作,内壁绘画时不容易看到笔的位置。
所以内画不但要有扎实的外画基础,还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才能完成一件好的作品。
正是因为内画创作的不易,故而当一件精品呈现出时,才俞显珍贵。
当在晶莹剔透的水晶鼻烟壶里,看到聂磊(一丁)那清雅流动,圆润古朴的书法作品,是那么的富有神韵,宛若新鲜的生命汁液在莹润的壶壁上流淌,感动之情便油然而生。
审视愈久,愈感觉他的书法中有着“清风出袖”、“揽月入怀”的生命意蕴,实在令人难以置信如此高超的艺术竟出自一个儒雅书生之手,后生可畏,诚哉斯言!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始于商代,成熟于东周,两晋和隋唐时书家辈出,达到巅峰。
宋、元、明书法继以晋唐法度,不断创新。
清代书家,崇尚北碑之学,也熔凝出新的风格。
能在毫厘之大的壶内作书,又能够做到笔法不苟,点画清晰,还能在结体、布局方面别出心裁,独树一帜,而卓然自成一家,实属当代书法艺术之奇迹。
刘承义美术指导刘承义,美术指导师,经中国玉雕大师联合会、中国工艺美术师评审委员会研究决定:授予刘承义为中国玉雕大师联合会认证玉雕大师、认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姓名:刘承义籍贯:xxxx出生年月:1974年性别:男民族:汉政治面貌:群众出生地:xxxx职业:玉雕、工艺美术设计从艺经历:1974年出生于山城重庆一个农村家庭。
自幼喜爱绘画、美术,传统手工艺。
1999年始跟随民间艺人学习雕刻技艺,先后经历跟随两位民间老艺人学习竹木、金石篆刻、石雕、玉雕技艺;多次参加过地区及全国性评选赛事。
在不断的学习成长和参加比赛评选过程中,开阔了眼界、扩展了阅历和专业知识,不断的深入学习和提升自身技艺,在众多名师和同行的指导下,默默钻研,随着雕刻技艺不断进步和提高。
创作出了许多优秀作品,深得业内人士赞赏和藏家爱好者的好评。
技艺简介其本人作品题材丰富,把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审美相结合,擅长复古题材、仿古件、锦灰堆、古瑞兽、动物以及花、鸟、鱼、虫小精品雕刻技艺,尤其以博古、瑞兽见长。
主要获奖情况:2016年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杯”银奖设计、制作,作品《母子兽》2021年荣获第十一届中国玉石雕刻“陆子冈杯”金奖设计、制作,作品《昂扬》2021年荣获第十一届中国玉石雕刻“陆子冈杯”银奖设计、制作,作品《唐马》2021年荣获第十一届中国玉石雕刻“陆子冈杯”金奖刘承义的作品以简洁明快著称,设计雕刻的作品含概各种题材,花鸟鱼虫雕刻的精细程度可谓栩栩如生,刘承义的人物雕刻作品,夸张而不失态,线条流畅,人物性格表现突出,做工细腻。
对于刘承义来讲,参加每一次的活动,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
他说:参加一次活动,就是一次进步,我愿意在活动中学习更多的玉雕知识,我会努力的完善自己!。
何多苓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教授,母亲在四川大学做行政工作。
出生在解放前,成长于中国的转折时期,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进程,虽然没有亲身参加过,也算是一个经历者。
“文化大革命”过后,何多苓这一代人是以成年人的身份进入社会的,作为一个历史的见证人对其艺术和人生观的形成是非常有影响的。
何多苓自幼习画,然而并不是父母的刻意培养而只是其个人的一个较为偏重的爱好,习画时间断断续续。
知青政策开始后,放弃在成都近郊农村的插队,而随学校去了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
凉山的荒凉与聚居,以及彝族的神秘都为何多苓之后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知青生活期间,虽然物质条件贫乏,但生活相对自由。
何多苓阅读了大量的经典名著和画册,包括俄罗斯绘画、印象派绘画以及英国拉斐尔前派的藏画的图片。
这些图片对艺术家日后选择走上艺术道路影响很大。
这一时期,开始正式自学绘画,但此刻并没有把绘画列入一个很重要的日程,更没有把它当成自己未来的事业。
相比较绘画,此段时间何多苓更痴迷于音乐作曲,渴望成为作曲家。
7 9 年何多苓考上川美油画专业研究生,在四川美院学习了四年多的时间,从我们刚进校学习苏联开始,亲眼看到、亲身经历了中国美术界所发生的变化和西方现代主义思潮进入中国后所带来的种种变化。
《春风已经苏醒》作为其研究生的毕业创作,这是其绘画的一种转折时期,也开创了中国的“怀斯风”。
形成个人技法的最初时期。
从题材上也找到了一种抒情化的处理方式,也没有更多的想法,就是把几个东西放在一起画出来,造成一种淡淡的抒情的情绪在里边。
并不是要刻意在表现什么,但有一种含混的、朦胧的、迷茫的情绪镶嵌在其中,在以后的十年中,这些基调形成了我的绘画风格。
所以说基本上没有一个统一的四川画派,开始的那种“伤痕美术”和“乡土绘画”的艺术思潮后来也分道扬镳了。
从《蓝鸟》开始,其创作又转向难以效仿的带有神秘的境界,这个过程造成画面的紧张感和陌生感,一种感觉不到荒诞的荒诞画面所产生的神秘氛围,画中的形象仅仅是表达情感的某种符号而已。
关于朱晶的介绍1人物生平朱晶,1983年生于哈尔滨,2006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中国画系,获文学学士学位。
师从卢禹舜、高卉民。
2006—2009年就读于中国国家画院人物高研班纪连彬工作室,现为哈尔滨画院专职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黑龙江美协理事,哈尔滨画院中国画创作室主任。
2成就与荣誉2007年,作品《闲暇时光》被邀请参加,东方墨·第二回当代中国水墨艺术家邀请展,作品被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收藏。
2007年,作品《饮料》荣获中国美协主办的“2007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
(优秀是最高奖)2007年,作品《野芳香》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中华情”美术作品展。
2007年,作品《幸福像花一样》荣获“黑龙江省中国画大展”铜奖。
2008年,被邀请参加海峡两岸书画家同心赈灾迎奥运笔会。
作品并被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收藏。
2008年,作品《闲暇时光之二》荣获“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成立50周年中国画作品展“银奖。
2008年,作品《私语》荣获“黑龙江省美协主办的、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美术作品展”优秀奖。
(优秀是最高奖)2008年,参加世界文化遗产年鉴展,作品入编世界文化遗产年鉴。
2009年,作品《红色印象》荣获全国第十一届美展、黑龙江展区铜奖。
2009年,作品《红色印象》荣获“黑龙江省委宣传部主办、新中国建国60年黑龙江发展成就大型美术书法摄影展”银奖。
2009年,,作品《幸福谜底》荣获“关东画派、东北四城市(长春---哈尔滨——大连——沈阳)联展”银奖。
2010年,作品《红色印象》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第六届中国西部大地情—中国画、油画作品展”。
2010年,作品《远方的问候》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第二届全国线描艺术展”。
2011年,作品《绿色出行》荣获由中国美协主办的“2011年全国中国画大展”优秀奖。
(优秀是最高奖)2011年,作品《城市乐章》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辉煌浦东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12年,作品《冰城夏都》荣获中国美协主办的“八方通神”哈尔滨中国画双年展优秀奖(最高奖)。
梵林的故事摘要:一、梵林的简介二、梵林的成长经历三、梵林的绘画成就四、梵林的作品特点五、梵林的影响和启示正文:梵林,原名林风眠,是我国著名的画家、美术教育家。
他生于1898年,卒于1991年,享年93岁。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不仅在绘画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还为中国美术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梵林的成长经历丰富多彩。
他自幼喜爱绘画,青年时期曾赴法留学,并在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学习。
在此期间,他深受西方艺术的影响,吸收了大量的艺术养分。
学成归国后,他致力于美术教育事业,先后创办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和中央美术学院,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美术人才。
梵林的绘画成就举世瞩目。
他的作品融合了中西艺术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擅长画鸟、山水、人物等题材,笔墨简约、意境深远。
在他的画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强烈的个人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他的作品在我国艺术界具有很高的地位,被誉为中国画坛的一颗璀璨明珠。
梵林的作品特点鲜明。
他将西方的立体主义、抽象艺术与中国画的线条、墨色相结合,创造出了富有东方韵味的艺术形式。
他的画作既有西方艺术的立体感和空间感,又有中国画的意境和神韵。
此外,梵林在绘画技法上也有独到之处,他善于运用笔触、墨色和水分,使作品充满动感与韵律感。
梵林的影响和启示在于,他让我们看到了中西方艺术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可能性。
他的成功不仅为后来的艺术家提供了借鉴,也为我国美术教育事业树立了典范。
他的一生,是对艺术执着追求的一生,是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生。
如今,梵林的作品已成为艺术界的瑰宝,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总之,梵林是我国美术界的一位杰出人物。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通过学习梵林,我们可以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激发我们对生活的热爱。
韩美林中文名: 韩美林国籍: 中国民族: 汉族出生地: 中国山东 出生日期: 1936年 职业: 画家 主要成就: 华人领袖年会世界华人贡献奖 代表作品: 福娃目录贫民韩美林作品?这些学生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很多人后来都从事了与绘画有关的工作。
来到现场的一位女学生,12岁时曾与15岁的韩美林产生过朦胧的感情,回想起这段往事韩美林说:“我才十五六岁,她小时候长得很秀气,瘦瘦的挺害臊的那种典型的,反正我觉得她挺好玩的,我教她唱歌,她对我也挺好的。
但是好是好,就顶多眼睛亮一下子,就是这种情况下,还让人家抓住了,说你不能谈恋爱,校长把我叫了去把我熊了。
把我们给治那么惨,后来弄到28岁还都不敢谈恋爱。
”多年以后韩美林还特意写了一篇110字的散文来纪念这段“初恋”。
??《患难小友》成就动物画家??韩美林的绘画作品以动物为主,他的画既继承提炼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艺术,又吸收了西方艺术的精髓,能把写实、夸张、抽象、写意、工笔、印象等诸多艺术手法巧妙地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令他的动物画在画坛上独树一帜。
谈起韩美林画动物的起源,就要追溯到“文革”期间。
??韩美林下放工厂里的杨师傅家养了一只小狗,韩美林常常给它肉皮吃,日子久了就跟小狗成了朋友。
韩美林回忆说:“我进窑它也跟着进窑,与我形影不离。
后来我回上海,它撵着那个火车走。
有一次我被拉着游街,那时候人人都怕,离我远远的,没想到这个小狗出来,一见我就亲得甭提了,它扒拉扒拉地跟着我,那么亲,他不知道这个朋友是个正在受罪之人,在我裤腿这儿钻来钻去,正跟着我跑的时候,就被人打了一棍子,旁边一个人又一杠子,后来又来了第三杠子,小狗的腰给打断了……”韩美林出狱后第一件事就是买了两斤肉去看这个患难朋友,没想到这只小狗在那次挨打后的第三天就死了。
为了纪念这段与小狗的患难之情,韩美林画了一幅名为《患难小友》的作品。
这也是他画动物作品的开始。
??福娃与火凤凰的诞生??1979年,他担任了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2004年获得了世界艺术家协会颁发的世界艺术大师奖;2005年,他担任北京奥运吉祥物修改创作组组长。
一丁大师从艺历程自述1.从事内画艺术之前受父亲影响,我自幼就喜欢书画。
我父亲曾经是一个作家,年轻时在省级刊物发表过作品,在当地县城文艺圈曾经小有名气。
文革爆发后,受到了冲击,一蹶不振,就歇笔了。
他书法写的也很好,十里八乡的红白事都会找他写对联,每当过年的时候更是门庭若市,忙到除夕夜,还有没拿走的。
平时没事的时候父亲就拿起笔写几幅字挂在墙上,既可以欣赏,也成了那个物质匮乏年代仅有的装饰。
我受他的影响,耳濡目染,也就喜欢上了书法,一有功夫拿着笔随便瞎写瞎画,在幼小的心灵当中,埋下了一颗艺术的种子。
记得大概7-8岁的时候,有一天家里人到处找不着我了,过后才发现,原来我捡到1块钱,去了镇上,买回了一本早就垂涎三尺的《欧阳询书法字帖》。
后来它跟我走南闯北,搬了无数次的家,却始终没有离开过我的身边,直到现在仍然还珍藏在我的书柜子里。
直至上了中学,我始终没有放弃练书法,并且利用一切空闲时间,比较系统的练习了王羲之父子,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又参看了众多名家法帖,基本功打的非常扎实,在此期间,学校举办的各项书法比赛,只要参加基本都是金奖。
从学校毕业以后,我被分配到邢台机械厂,那可是当时全国有名的生产邢台拖拉机的厂子,转而成了一名端着铁饭碗的正式职工,这在当时对于普通人来说是相当难得的。
然而干了半年后,我却发现自己根本就不喜欢这个工作。
有次偶然间一个老师傅和我说起,离这不远的衡水,有一种画,相当神奇,是画在瓶子里的,叫内画。
老师傅的一番话引起了我的兴趣,经过思索我决定去看看,就这样我和厂里请了假,独自一人来到衡水。
当我第一次见到内画鼻烟壶时,简直被它惊呆了,这么一点小小的壶,画还那么精美细致,不敢想象是怎么画进去的。
衡水之行坚定了我学习内画的决心,回到邢台之后,我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向厂子里办了停薪留职的手续,毅然决定扔掉铁饭碗拾起泥饭碗,开始了我的内画生涯。
2.内画创作阶段学起内画其实难在入门,入了门以后,就和传统的书画非常接近了,很多图案和技法都是延用外边的书画而来。
中国美术家个人成长经历主要作品详细中国美术家:齐白石的个人成长经历及主要作品详述:
齐白石出身贫寒,作过农活,学过木匠,次年改学雕花木工,从民间画工入手,习古人真迹,曾习摹《芥子园画传》并据以作雕花新样。
学诗文书法,游山川名胜,作幕僚寓客,终于成了诗、书、印、画全人神品的千古伟人。
他将中国画的精神与时代精神统一得完美无瑕,使中国画得到国际的重视。
他朴实谦虚、自信自强的精神,使他的作品刚柔兼济,工书俱佳,不愧为人民的艺术家。
大凡花鸟虫鱼、山水、人物无一不精,无一不新,为现代中国绘画史创造了一个质朴清新的艺术世界,他成功的以经典的笔墨意趣传达了中国画的现代艺术精神,他深深得益于经典样式而又善于出新,故而他的画能够直接的感动人心,向天下众生传达生命的智慧和生活的哲理。
他的山水画表达他对自己艺术创新的自信与深刻体悟,他的人物画长于传神达情,他的书法简约大方、雄健浑厚的笔意融入人物画中,完善了人物内在的神情的表达。
齐白石家XX年起始学画,曾任龙山诗社社长。
齐白石在家乡先后居出生地星斗塘、梅公祠借山吟馆、茹家冲寄萍堂。
自四十岁起,离乡出游,五出五归,遍历陕、豫、京、冀、鄂、赣、沪、苏及两广等地,饱览名山大川,广结当世名人,画风由工转写,书法由何绍基体转学魏碑,篆刻由丁、黄一路改学赵之谦体。
五十五岁避乱北上,两年后定居北京。
著有《借山吟馆诗草》、《白石诗草》、《白石印草》、《白石老人自传》等。
出版有《齐白石全集》等各种画集近百种。
齐白石一生共有两妻室,共有七子五女。
齐白石主张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衰年变法,绘画师法徐渭、朱耷、石涛、吴昌硕等,形成独特的大写意国画风格,开红花墨叶一派,尤以瓜果菜蔬花齐白石作品鸟虫鱼为工绝,兼及人物、山水,名重一时,与吴昌硕共享“南吴北齐”之誉;以其纯朴的民间艺术风格与传统的文人画风相融合,达到了中国现代花鸟画最高峰。
其作品以多种形式一再印制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