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里“黑色幽默”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4
浅析马克·吐温短篇小说中的黑色幽默黑色幽默是一种绝望的幽默,它力图引出人们的笑声,作为人类对生活中的无意义和荒谬的一种反响。
“黑色”代表死亡,是可怕滑稽的现实,“幽默”是有意志的个体对这种现实的嘲讽态度。
幽默加上黑色,就成了绝望的幽默。
黑色幽默后来成为一种用喜剧形式表现悲剧内容的文学方法。
这派作家调动一切可调动的艺术手法,将周围的世界和自我的滑稽、丑恶、畸形、阴暗等放大、扭曲,使其更加荒诞不经。
“黑色幽默”派是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流派,对现代世界文学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第二十二条军规》、《万有引力之虹》、《烟草经纪人》和《第五号屠场》等小说是“黑色幽默”派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作品。
小说家突出描写世界的荒谬和社会对个人的压迫,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嘲讽态度表现环境和个人之间的不协调,社会对人性的扭曲与异化,并把这种不协调和异化现象加以放大扭曲,使它们显得更加荒诞不经,滑稽可笑,同时又令人感到沉重和苦闷。
因此,有一些评论家把“黑色幽默”称为“绞架下的幽默”或“大难临头时的幽默”。
马克・吐温的《他是否还在人间》就是黑色幽默的代表作品。
按小说所叙,米勒在年轻时空怀一身技艺,却穷困潦倒。
其所创名画《晚祷》索价8法郎,买主仅愿出价5法郎,买卖未成,米勒还后悔不迭。
正当米勒与其他穷画家朋友一筹莫展之际,朋友中一位名叫卡尔的画家发现了一条定律:每个无名艺术家在他死后总会被人赏识,而且一定要等他死后才行,那时候他的画也就身价百倍。
于是他们抽签决定由谁来装死,中签者正是米勒。
在假死之前,米勒以每天50余张的速度做画,他的朋友们则用尽手段拉拢记者,为米勒“死后”造势。
果不其然,这一招竟然奏效。
米勒迅速成为艺术市场上家喻户晓的人物,作品的卖价青云直上。
最后,米勒的同伴宣布了他的死亡,并为他举办了隆重的葬礼,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米勒本人还充当了自己棺材的扛夫。
在他“死”后,其大师资格更是毋庸置疑了。
悲喜两重天——试论“黑色幽默”派文学浦梅之在西方现代文学史上的的众多流派之中,“黑色幽默”流派是我最感兴趣的。
早在高中的时候,我们就学习过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第一次接触到了“黑色幽默”这样一个特殊的词汇。
当时我对它的理解就是,作家运用幽默的笔法写出社会的阴暗、丑陋的一面。
当然,这样的概括还是比较浅薄和不全面的。
这学期对西方现代史的学习,使我对“黑色幽默”这一概念理解得较为透彻了,也接触了不少这一流派的作家作品,下面我就谈谈我对“黑色幽默”——这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所特有的文学流派的一点见解。
首先,“黑色幽默”流派是归于西方现代派的。
西方现代派不仅仅包括“黑色幽默”这一个流派,在这之前先后产生了例如现代主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意象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存在主义、荒诞派戏剧等文学流派,这些流派的产生发展与当时的西方社会现实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同样,“黑色幽默”流派的产生当然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黑色幽默”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兴起,主要的发展也是在美国,可以说它是美国文坛所特有的一个文学样式。
它以以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为基础,通过奇异的手法提示了当代西方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现象。
它的代表作家主要有约瑟夫·海勒、托马斯·品钦、小库尔特·伏内格特、约翰·巴思、詹姆斯·珀迪、布鲁斯·杰伊·弗里德曼、唐纳德·巴赛尔姆等,他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描绘了人在荒谬、疯狂和绝望的生存环境中对于自己的噩运无可奈何,只能通过歇斯底的大笑来排遣内心绝望的这样一种心态。
人们对他们作品的评价基本都是:绝望的喜剧,病态和荒诞,阴沉的笑,绞刑架下的幽默,大难临头时致辞命一蜇的幽默。
这样的几句话就把“黑色幽默”派作品的特点深刻地揭露出来了。
其次,之所以说“黑色幽默”派是美国所特有的一种文学流派,我认为这是与它产生和存在的社会背景有很大关系的。
黑色幽默(1)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小说流派。
(2)美国作家弗里德曼收集了一些作家的小说片段,编成一个集子,书名为《黑色幽默》。
(3)“黑色幽默”是一种用喜剧的形式来表现悲剧的内容的文学方法。
幽默加上了黑色,就成了一种展现绝望的幽默。
故此,西方评论家把它称之为“绞刑架下的幽默”。
(4)艺术特征:“黑色幽默”是一种哭笑不得的幽默;“反英雄”式的人物;“反小说”的叙事结构法;小说具有寓言性。
(5)代表作家: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冯尼格特的《第五号屠宰场》、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约翰"巴思的《烟草经纪人》等。
所谓“黑色幽默”,实际上是一种用喜剧形式来表现悲剧内容的新的文学形式。
作家往往以存在主义哲学为思想基础,以世界的本质是荒诞这一判断为出发点,突出描写现实世界的混乱不堪以及个人与世界的紧张对峙,并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嘲讽态度着意将这种对峙加以放大、扭曲、变形,使之显得更加荒诞不经、滑稽可笑,同时又令人感到压抑和沉闷。
硬汉形象是指海明威作品中出现的一系列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有拳击师、斗牛士、猎人、渔人等,他们都具有一种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性格,面对暴力和死亡,面对不可改变的命运,都表现出一种从容、镇定的意志力,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
《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老汉桑提亚哥更是集中体现了海明威心中的硬汉形象,从而成为海明威作品中众多硬汉形象最突出而独特的代表。
桑提亚哥的名言“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即是这种“硬汉”形象的精神境界。
冰山原则起源于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提出了文学创作的“冰山原则”。
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所谓“冰山原则”,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把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情绪最大限度的埋藏在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而隐而不晦,从而将文学的可感性与可思性巧妙的结合起来,让读者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
英美文学中“黑色幽默”赏析作者:顾瑜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02期摘要:“黑色幽默”是西方文学流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反理性的哲学思想与社会思想相互融合的结果,具有明显的时代背景,是作品所处社会生活的一种真实反映。
为了能够有效解决理论分析与实验结果的一致性问题,本文对英美文学中的“黑色幽默”进行深入探讨研究。
关键词:英美文学;黑色幽默;艺术价值;赏析[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0-02“黑色幽默”又被称为“绞刑架下的幽默”,作为西方文学作品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流派,“黑色幽默”对现代世界文学有着非常深刻而又广泛的影响,主要的代表作品包括《第二十二条军规》、《第五号屠宰场》、《万有引力之虹》以及《等待戈多》等。
“黑色幽默”小说突出的往往是人物以及其周围环境的荒谬和压迫,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嘲讽态度来表现环境和个人之间的互不协调,并且通过放大、扭曲这种互不协调的现象,呈现畸形状态,使它们显得更加荒诞不经、滑稽可笑,但同时又令人感到沉重和苦闷。
本文主要通过列举以上其中三部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英美文学作品,对文章中“黑色幽默”的创作风格进行细致分析。
首先要评析的是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家约瑟夫·海勒的名作《第二十二条军规》。
这部作品曾被西方评论界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人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同时也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最好的一部小说。
小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创作背景,描写的是一个美国空军大队驻守在地中海“皮亚诺扎岛”上所发生的一系列事情。
作品中的主人公飞行员轰炸手约翰·尤索林,这是一位满怀正义、具有爱国热情投身战场,并屡立战功后被提拔为上尉的人物。
但是驻守大队的司令官卡斯卡特上校却扮演着一个急功近利、阿谀奉承的角色。
卡斯卡特上校一心想当将军,为此,一次次的给部下增加轰炸飞行任务,甚至不惜用部下的生命帮助自己晋升。
而约翰·尤索林则亲身经历着这一虚伪、荒诞、残酷的现实,他逐渐感觉到这一切只不过是当权者升官发财的把戏,而自己则身处于一个极其凶险的环境之中。
黑色幽默英语故事摘要:1.介绍黑色幽默的定义和特点2.阐述黑色幽默在英语故事中的表现形式3.分析黑色幽默英语故事的魅力和价值4.举例说明黑色幽默英语故事的写作技巧5.给出黑色幽默英语故事的创作建议正文:黑色幽默(Black Humor)是一种喜剧风格,它以一种讽刺、悲观和戏谑的方式探讨生活中的痛苦、不幸和荒诞性。
在英语故事中,黑色幽默表现为一种独特的叙事手法,使得故事在引人发笑的同时,也让读者思考生活的真谛。
黑色幽默英语故事的突出特点有以下几点:1.讽刺和反讽:黑色幽默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常常充满讽刺意味,作者通过对角色的刻画,暴露出社会和人性的弱点,使读者在笑声中意识到现实中的不合理之处。
2.悲观主义:黑色幽默故事往往表现出对生活的悲观态度,通过对悲惨境遇的描绘,使读者感受到人生的无常和荒诞性。
3.戏谑和幽默:黑色幽默故事在展现痛苦和不幸时,不忘加入幽默元素,以诙谐的语言和情节引发读者的笑声。
4.抽象和荒诞:黑色幽默故事的情节往往充满抽象和荒诞性,表现为一种超现实主义的手法,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出乎意料的效果。
黑色幽默英语故事的魅力和价值在于,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揭示了生活的荒诞性和人性的弱点,使读者在欢笑中思考人生。
这种故事类型在文学、电影和戏剧等领域都具有重要地位,如美国作家库尔特·冯内古特(Kurt Vonnegut)的作品《第二十二条军规》(Slaughterhouse-Five)等。
要创作出优秀的黑色幽默英语故事,可以参考以下几点建议:1.以小见大:通过描绘一个小人物的悲惨遭遇,反映出整个社会的荒诞性。
2.把握讽刺的度:在讽刺社会现象时,要注意把握尺度,避免过于尖锐,以免引起读者的反感。
3.语言运用: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使故事在表达痛苦和不幸的同时,仍具有趣味性。
4.情节设计:设置充满荒诞性和出乎意料的情节,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共鸣。
5.人物塑造:刻画鲜明、立体的人物形象,使角色的命运充满戏剧性,增加故事的吸引力。
摘要: 本文结合英美文学的典型作品,对英美文学作品中的“黑色幽默”做了简单分析,正确认识黑色幽默文学的社会。
关键词:英美文学黑色幽默一黑色幽默的概述“黑色幽默”是上个世纪出现在美国的。
作为上个世纪兴起的一个文学流派在后来的英美文学被广泛应用,对世界文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上个世纪的美国经历了几场战争,其内部的政治环境也变得紧张。
黑色幽默就是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产生的。
巴斯海勒是最早的黑色幽默文学创作的代表作家。
黑色幽默是当时英美文学创作的创新里程碑。
以美国作家弗德曼的短篇小说集《黑色幽默》为例,用荒诞的手法表现痛苦、恐怖的世界,起到对社会的讽刺。
最早提出“黑色幽默”概念的是作家康拉德·尼克伯克。
“黑色幽默”并不是一开始就被人广泛认可和接受的。
和创新和革新经历的路程一样,黑色幽默文学在最开始也并不被文学界认可,是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质疑和批评后,才逐渐被人们认可。
黑色幽默的研究深入,其概念也在不断完善。
所谓黑色幽默就是用看似荒谬、丑恶、残酷、阴暗的“黑色”事物,来表达积极的社会认识。
因此,黑色幽默又叫黑色喜剧,后来英美文学的不断发展,黑色幽默也逐渐发展非常具有社会教育的表现手法。
马克·吐温的黑色幽默就是非常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文学代表。
到了现代社会,黑色幽默有了更多的发展和创新,其应用不仅仅是在文学中,在电视影视作品中也常常应用一些黑色幽默的艺术处理手法。
现代社会表现出了对黑色幽默的巨大认可,而这都得力于最早的文学创作革新。
二英美文学作品“黑色幽默”人物塑造表现手法分析1 幽默讽刺手法幽默讽刺是黑色幽默的代表特征。
黑色幽默的讽刺手法并不是一般上的讽刺。
其讽刺的艺术处理只是为了表达一种深沉、浓郁、强烈的情感和认知。
正是这种与众不同的幽默表达,给予读者深刻的感受。
同时,借助幽默讽刺将内心无形的意识变成有形图像,把主观变成客观角度表达,而作者把自己变成旁观的第三者。
正是这第三者的角度,让文学的中心更加真实。
英美文学中“黑色幽默”解析与欣赏“黑色幽默”是本世纪六十年代产生于美国,至今仍在流行的一个文学流派。
它以荒诞和滑稽的形式来表达荒诞、疯狂、可怕的世界,寓真实于荒诞之中,是嘲笑荒诞的现实和痛苦的人生,而别无选择的出路。
标签:黑色幽默;传统幽默;存在主义1、“黑色幽默”的来源1965年,美国作家弗里德曼根据一些作家在小说中表现出来的共同思想、艺术特征,选取了十二个作家的有关小说片断,辑为《黑色幽默》集。
八个月后,另一作家尼克贝克又发表了《致命一蜇的幽默》一文。
从此以后,“黑色幽默”的名称便广泛传开。
这13位作家中,约瑟夫!海勒、托马斯·品钦、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约翰·巴斯的影响较大,他们与唐纳德·巴塞尔姆(1931-1989)、库特·冯内古特、威廉·加斯等人一起成为黑色幽默作家的代表。
从60年代中期开始,黑色幽默这一文学流派异军突起,成为美国现当代文学中举足轻重、颇具影响力的文学流派,在美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文革”后期开始,美国黑色幽默小说开始进入中国学者的视野,并被翻译成汉语。
进入新时期以后,美国黑色幽默小说就更多地被介绍给中国读者,这些作品的汉译对中国本土文学的创作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2、黑色幽默小说的特点“黑色”是指可怕而又滑稽的客观现实,“幽默”是指有自由意志的个性对这种现实所采取的嘲笑态度。
“黑色幽默”所以产生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战争创伤、社会动乱所引起的人们对末日临头的预感和科学技术的畸形发展所造成的人的个性丧失。
一句话,是本身就充满着“黑色幽默”色彩的美国社会现实在文学上的反映。
黑色幽默作家面对着资本主义世界日益恶化的社会矛盾,看到了社会的畸形与弊病,看到了周围世界与“自我”的敌对,不再相信“社会和谐”的说法,对人类的“完美境界”也不抱任何希望。
他们信奉存在主义,但比存在主义走得还远。
认为在荒谬的生存条件中,人能够进行自由选择的可能性是非常有限的,甚至是不存在的。
英美文学里“黑色幽默”赏析英美文学里“黑色幽默”赏析
本文对英美文学中的“黑色幽默”进行深入探讨研究,欢迎各位英美文学专业的同学借鉴!
摘要:“黑色幽默”是西方文学流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反理性的哲学思想与社会思想相互融合的结果,具有明显的时代背景,是作品所处社会生活的一种真实反映。
为了能够有效解决理论分析与实验结果的一致性问题。
关键词:英美文学;黑色幽默;艺术价值;赏析
“黑色幽默”又被称为“绞刑架下的幽默”,作为西方文学作品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流派,“黑色幽默”对现代世界文学有着非常深刻而又广泛的影响,主要的代表作品包括《第二十二条军规》、《第五号屠宰场》、《万有引力之虹》以及《等待戈多》等。
“黑色幽默”小说突出的往往是人物以及其周围环境的荒谬和压迫,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嘲讽态度来表现环境和个人之间的互不协调,并且通过放大、扭曲这种互不协调的现象,呈现畸形状态,使它们显得更加荒诞不经、滑稽可笑,但同时又令人感到沉重和苦闷。
本文主要通过列举以上其中三部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英美文学作品,对文章中“黑色幽默”的创作风格进行细致分析。
首先要评析的是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家约瑟夫・海勒的名作《第二十二条军规》。
这部作品曾被西方评论界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人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同时也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最好的一部小说。
小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创作背景,描写的是一个美国空军大队驻守在地中海“皮亚诺扎岛”上所发生的一系列事情。
作品中的主人公飞行员轰炸手约翰・尤索林,这是一位满怀正义、具有爱国热情投身战场,并屡立战功后被提拔为上尉的人物。
但是驻守大队的司令官卡斯卡特上校却扮演着一个急功近利、阿谀奉承的角色。
卡斯卡特上校一心想当将军,为此,一次次的给部下增加轰炸飞行任务,甚至不惜用部下的生命帮助自己晋升。
而约翰・尤索林则亲身经历着这一虚伪、荒诞、残酷的现实,他逐渐感觉到这一切只不过是当权者升官发财的把戏,而自己则身处于一个极其凶险的环境之中。
于是约翰・尤索林开始对所谓的“战争”大失所望,从原来的严肃诚挚、满怀正义变得玩世不恭,对战争的态度也越来越厌恶,并想尽一切办法试图躲避飞行,甚至想要装疯躲进医院。
根据“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规定,只有精神异常的人才能获准免于飞行,可以立即回国,但此申请必须是由本人提出。
同时军规中又规定,凡是能够意识到飞行中存在危险,并且提出免飞申请的人,都属于头脑清醒的人,所以必须继续执行飞行任务。
这样一来,通过装疯来逃避飞行任务的办法在这样的规定下则行不通了。
于是约翰・尤索林开始寄希望于另一条规定,即士兵完成25次飞行任务后就可以申请回国,但是这条军规同样还有一条附加条件,那就是士兵在停止飞行任务前不允许违抗上级的命令。
于是当约翰・尤索林完成了32次任务,满足飞行
25次任务就可以申请回国的规定时,驻守大队的司令官卡斯卡特上校把指标提升到了40次。
当他完成第44次飞行任务时,卡斯卡特又把任务提高到50次,当他飞完51次时,飞行任务又从50次上升到了60次,不断的就这样无止尽的循环下去,除非在任务中牺牲,否则,永远无法从这个无止尽的怪圈中挣脱出来。
约翰・尤索林在面对无数艰难险阻的情况下,在这种荒诞的现实和无比残酷的环境远远超出他的想象时,像他这样的小人物想要凭借自己的力量从圈套中逃离出来,这样的抗争往往也就显得微不足道了,他是无法在抗争中取得胜利的。
然而约翰・尤索林却不甘就此沉沦下去,于是就形成了通过自我嘲弄来戏谑外部世界的行为方式。
这正是“黑色幽默”的典型特征,通过放大故事中的矛盾冲突的方式,用看似滑稽可笑、反常无理的手段来讽刺现实社会的荒诞和残酷。
同时,作品中滑稽逆转的结构形态,表现出超乎人意料的叙事手法,这就强调了读者在作品的阅读中,需要逆转正常的反应,因为作者所要表现的价值观已发生于改变的世界。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下第二部作品―美国作家托马斯・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
《万有引力之虹》同样是“黑色幽默”的典型代表作之一,小说的故事情节非常复杂,全书由许多零散的插曲和作者若干个似是而非的议论构成,在梦境般的幻想中充满了五花八门、古灵精怪的内容描写。
《万有引力之虹》一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零度之外、在赫尔曼・格林赌场、在基地内以及反作用力。
第一部分零度之外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即在二战中德军用火箭袭击伦敦时,袭击的地点都会与美国军官斯洛索普与女人发生性关系的地点相吻合,在科学理论无法解释的情况下,斯洛索普开始调查火箭袭击的秘密;在赫尔曼・格林赌场主要描写的是斯洛索普与卡婕在赌场宾馆邂逅,在得知自己的过去之后,踏上了寻找拉兹洛・雅夫等一系列秘密的旅途之中;在基地内这一部分内容的叙述中,斯洛索普知道了许多商业内幕,甚至发现了在大萧条时期自己被父亲出卖给拉兹洛・雅夫做实验,这也恰好印证了自己为何会在火箭落点之前产生强烈的性欲望的原因;在反作用力中这一部分充满了奇幻色彩,斯洛索普一路历经种种艰险,每每都是逢凶化吉,死里逃生,然而最后这些却都莫名其妙的“碎裂”了。
由于《万有引力之虹》的'杂乱无章,让不少读者摸不着头绪,而这正是这部作品的绝妙之处,在小说的世界里任何不可思议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因此可以说,《万有引力之虹》就是一部典型的“黑色幽默”喜剧,作品中盘根错节的故事结构正是作者对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社会现实、政治秩序以及科学万能论的失望,以及在对人性善恶、人类前途的不懈探索中表现出的对新的社会制度和人类文明的无限憧憬和向往。
作者通过黑色幽默的艺术表现形态,不仅彰显了作者自身内心的感情元素,更加表达了对人性的思索,是一种良性艺术形态的表现。
作者极力的在荒诞社会中寻找元素,通过这种方式,将人们在循规蹈矩中感受到的不安彻底的揭露出来。
所以读者在阅读这部作品时,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现实讽刺意味的变形,更是在幽默的荒诞中体会社会元素的变味,也许这正是英美黑色幽默真正的艺术价值所在。
另一部是英国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这是第一部演出获得成功的荒诞派戏剧。
1969年塞缪尔・贝克特凭借《等待戈多》这部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故事中描写了两个流浪汉埃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自始至终都
在等待一个名叫戈多的人,两个主人公穷困潦倒,因此都寄希望于“戈多”来拯救他们。
可是戈多是谁?他们相约何时见面?连他们自己也不清楚。
但他们仍然苦苦地等待着。
剧中,他们多次提到“戈多是一个救星,是一个希望”,“他要是来了,咱们就得救了”,“要是不来呢,咱们明天就上吊”等等。
于是在漫长的等待过程中,两个流浪汉开始了疯疯癫癫、支离破碎、前言不搭后语的闲谈以及一系列无聊透顶的动作,想要借此来解除等待的烦恼。
但是在失望与等待的交替循环中,这个被期盼已久的“戈多”却始终都没有出现。
于是整个故事的中心便是两个流浪汉无休止的等待。
这看似平庸的情节,却演绎出现实的生存状态,能够深入读者的内心。
我们可以从埃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这两个流浪汉语无伦次、毫无逻辑的对话中,察觉到当时现实社会的荒诞不经,深深感受到人们内心的恐怖和绝望,在残酷的社会压迫中人们生活的痛苦不堪。
埃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寄希望于“戈多”,同时又因为“戈多”而绝望,这也正是西方世界在遭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灾难之后,人们渴望彻底摆脱困境的心理特征的真实写照。
《等待戈多》中的主人公仅仅是两个社会地位卑微渺小、孤苦无助的流浪汉,是典型的“反英雄”角色。
在荒诞的现实中,他们为了生存,充当滑稽可笑的小丑,被动地接受命运的煎熬,通过疯疯癫癫的言语和无聊透顶的行为掩盖清醒的痛苦,并以此来嘲讽现实的不幸。
作品中的“黑色幽默”随处可见,塞缪尔・贝克特通过滑稽剧的手法来表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社会的现实生活,到处充斥着无助、绝望、迷惘以及荒诞,所有的一切行为都已失去了意义,剩下的仅仅是嘲笑。
作者通过描写小人物的悲惨命运,来揭示现实生活的残酷和无人味,带给世人无尽的思索,同时也给我们以极大的启迪,即现实希望是存在的,但要等待希望的实现却是未知的,等待就是意味着幻灭。
这似乎是作者思维的辩证阐述,更是作者对人世间最真实的情感倾诉,也许只有在这种荒诞的黑色幽默下,才可以把这些艺术元素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通过对以上三部典型代表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英美文学作品中的“黑色幽默”,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对现实社会荒诞、残酷的一种讽刺,小说中的人物看似滑稽可笑,但无一例外都具有小人物的悲剧色彩。
作者在描写人生的痛苦以及社会的残酷时,痛心疾首,但同时又隐含着这些卑微命运的小人物对人生以及社会的无限渴望与向往。
这也正是“黑色幽默”所特有的创作手法,将社会矛盾以及人物之间的冲突表现得淋漓极致,具有警示的意义,同时也是时代赋予作家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李旋.英美文学中“黑色幽默”解析与欣赏[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第04期.
2、白巧灵.英美文学中的理想主义和黑色幽默及现实意义浅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第15期.
3、安婕.英美文学中黑色幽默作品的叙事技巧[J].甘肃联合大学学
报.2006年第05期.
4、漆晨.深化现代主义主题的黑色幽默[J].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5、李晓岩. 黑色幽默语篇中省略的功能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