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全解
- 格式:ppt
- 大小:107.50 KB
- 文档页数:10
各类物质的化学性质一、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1)金属+ 氧气== 氧化物例:3Fe+2O2=点燃=Fe3O4(2)金属+ 酸== 盐+ 氢气(反应物中的酸一般用盐酸和硫酸)例:Fe+2HCl==FeCl2 + H2↑Zn+H2SO4==ZnSO4 + H2↑(3)金属+ 盐== 新盐+ 新金属(反应物中的盐要可溶,金属的活动性要大于新金属。
)例:Fe+CuSO4==FeSO4 + Cu Cu+2AgNO3==Cu(NO3)2 + 2Ag二、酸的化学性质(1)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无色酚酞显无色(2)酸+ 金属== 盐+ 氢气(反应物中的酸一般用盐酸和硫酸)例:Zn+H2SO4==ZnSO4 + H2↑(3)酸+ 金属氧化物== 盐+ 水例:H2SO4+CuO==CuSO4 +H2O(4)酸+ 碱== 盐+水(一般不考虑碱的溶解性)例:H2SO4+Ca(OH)2==CaSO4 +2H2O (5)酸+ 盐== 新酸+ 新盐(生成物要有气体或者水或者沉淀)例:H2SO4+BaCl2==2HCl +BaSO4↓三、碱的化学性质(1)碱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无色酚酞显红色(2)碱+ 非金属氧化物== 盐+ 水例:2NaOH+CO2==Na2CO3 +H2O(3)碱+ 酸== 盐+ 水例:H2SO4+Ca(OH)2==CaSO4 +2 H2O(4)碱+ 盐== 新碱+ 新盐(反应物全溶生成物有沉淀)例:Ca(OH)2+Na2CO3==CaCO3↓+ 2NaOH四、盐的化学性质(1)盐+ 金属单质== 新盐+ 新金属例:Cu+2AgNO3==Cu(NO3)2 + 2Ag(2)盐+ 酸== 新盐+ 新酸例:2HCl+CaCO3==CaCl2 + H2O +CO2↑(3)盐+ 碱== 新盐+ 新碱例:Ba(OH)2+Na2SO4==BaSO4↓+ 2NaOH(4)盐+ 盐== 新盐+ 新盐(反应物全溶,生成物有沉淀)例:AgNO3+NaCl==NaNO3 + AgCl ↓四、氧化物的化学性质(1)某些非金属氧化物+ 水== 酸例:CO2+ H2O ==H2CO3 SO2+ H2O ==H2SO3SO3+ H2O == H2SO42)某些金属氧化物+ 水== 碱(可溶于水的碱可用此方法制取)例:CaO+ H2O ==Ca(OH)2BaO+ H2O ==Ba(OH)2Na2O+ H2O ==2NaOH K2O+ H2O ==2KOH五、物质的溶解性(部分)A、盐酸硫酸等酸都溶于水。
专题05 金属的化学性质命题点1 金属活动性强弱比较命题点2金属与酸反应的计算及图表题分析命题点3金属与盐溶液反应滤渣、滤液成分分析金属活动性强弱比较本考点常在选择题以信息或图片形成命题,考查的知识点有:①金属的化学性质;②利用金属的化学性质规律判断金属的强弱。
(1)根据金属与氧气能否反应及反应的难易程度判断(规律: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
)金属越越易和氧气反应,反应越剧烈;能与氧气反应金属比不与氧气反应的金属活泼。
(2)根据金属与酸能否反应及反应的剧烈程度判断(规律:金属+酸→盐+氢气。
)位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前的金属能与酸反应,位于(H)后的金属与酸不反应。
金属越活泼与酸反应越剧烈。
(3)根据金属与盐溶液能否反应判断(规律:金属+盐→新盐+新金属)反应发生的条件①必须是置换不活泼金属。
( 除外,因为K、Ca、Na先与溶液中的水反应)②反应中盐必须可溶。
(4)三种金属活动性大小比较实验方案设计方法一:“”。
即选用三种金属中活动性最强和最弱的两种金属的单质及活动性介于两种金属之间的金属盐溶液作为试剂,根据两种金属单质分别与盐溶液反应的情况进行判断。
方法二:“”。
即选用三种金属中活动性排在中间的金属单质及其他两种金属的盐溶液作为试剂,根据金属单质分别与两种盐溶液反应的情况进行判断。
【典例精讲】1.(2020·湛江模拟)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时,老师给大家演示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铜片表面始终没有明显变化B. 一段时间后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C. 反应后溶液中一定有硝酸铜,可能有硝酸银D. 通过实验现象推测银和硫酸铜溶液也可以反应2.(2020·肇庆模拟)小凤的妈妈买了一枚黄金戒指,小凤想验证这枚黄金戒指是否是用铜锌合金制成的仿品。
她设计如下实验探究方案,你认为不合理的是()A. 将戒指放在火上灼烧B. 把戒指浸入稀盐酸中C. 把戒指浸入硝酸银溶液中D. 将戒指放在灯光下观察颜色3.(2020·东莞模拟)有甲、乙、丙三种金属,如果将甲、乙、丙分别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一段时间后,乙、丙表面出现红色物质,甲没有明显现象;再将大小相同的乙、丙分别放入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乙、丙均产生气泡,但丙产生气泡的速度明显快于乙,则甲、乙、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A.丙>乙>甲B.甲>丙>乙C.丙>甲>乙D.甲>乙>丙4.(2020·揭阳模拟)下列可用于验证Fe、Cu、Ag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的一组药品是()A. Fe、Cu、H2SO4溶液B. Cu、Ag、FeSO4溶液C. Fe、Ag、CuSO4溶液D. Ag、FeSO4溶液、CuSO4溶液5.(2020·湛江模拟)把X、Y、Z三种金属分别加入稀盐酸中,Y表面有气泡产生,X、Z无明显变化;再把X放到Z的硝酸盐溶液中,X的表面有固体析出,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A. Y>X>ZB. Y>Z>XC. X>Z>YD. Z>X>Y6.(2020·东莞模拟)为验证Mg、Cu、Sn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不可选用的一组物质是()A. MgCl2溶液、Cu、SnB. Mg、Cu、SnCl2溶液C. Mg、Sn、Cu、盐酸D. MgCl2溶液、Sn、CuCl2溶液7.(2020·深圳模拟)验证铝、铜、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小明设计了以下四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通过①②实验,可以证明金属活动性Al>CuB. 通过①②③实验,可以证明金属活动性Al>Cu>AgC. 若要用实验④证明金属活动性Al>Cu,X可以为Al,Y为CuSO4溶液D. 若要用实验④证明金属活动性Cu>Ag,X可以为Cu,Y为AgNO3溶液8.(2020·梅州模拟)金属钯是稀有的贵金属之一,金属钯制成的首饰不仅有迷人的光彩,而且经得住岁月磨砺。
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只有还原性:M-ne-=Mn+1.与非金属反应:如与O2、Cl2、Br2、I2等;2.与水反应:较活泼的金属可与水反应,如K、Ca、Na等;3.与酸反应:排在氢前面的金属可将氢从酸溶液中置换出来(浓H2SO4、HNO3除外);4.与盐反应:排在前面的金属可将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一、金属的物理性质常温下,金属一般为银白色晶体(汞常温下为液体),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金属的熔沸点和硬度相差很大。
二、金属的化学性质多数金属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在自然界多数以化合态形式存在。
容易与O2反应而生成氧化物,可以与酸溶液反应而生成H2,特别活泼的如Na等可以与H2O发生反应置换出H2,特殊金属如Al可以与碱溶液反应而得到H2。
2Al+2NaOH+2H2O=2NaAlO2+3H2〔分析对比表〕Na Al Fe与O2反应常温下氧化成Na2O点燃生成Na2O2,Na保存在煤油中 ,常温下氧化生成致密氧化膜,使得铝耐腐蚀,纯氧中可燃潮湿空气中腐蚀,纯氧中点燃生成Fe3O4(一)钠的性质及保存1.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钠是一种银白色、质软、可用小刀切割的金属,比水轻,熔点97.81℃,沸点882.9℃钠的化学性质①与氧气反应:4Na+O2=2Na2O(常温下缓慢氧化)②与其他非金属反应:2Na+S=Na2S(发生爆炸)2Na+Cl22NaCl(产生大量白烟)③与水反应:2Na+H2O=2NaOH+H2↑(浮于水面上,迅速熔化成一个闪亮的小球,并在水面上不停地游动)④与盐反应:2Na+CuSO4+2H2O=Cu(OH)2+Na2SO4+H2↑(钠不能从溶液中置换出其他金属)2.钠的保存由于钠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易与空气中的O2和H2O等反应,所以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之中。
金属钠在空气中变质的过程可以表示为:银白色的金属钠表面变暗(生成Na2O)出现白色固体(NaOH)表面变成粘稠状(NaOH潮解)白色块状固体(Na2CO3·10H2O)风化为白色粉未状物质(Na2CO3)(二)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铝和强碱溶液反应,不是铝直接和碱反应,而是铝先和强碱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铝,然后再和强碱反应生成偏铝酸盐:2Al+6H2O=2Al(OH)3+3H2↑ Al(OH)3+NaOH=NaAlO2+2H2O总反应:标电子转移时就必须清楚地理解铝和NaOH溶液反应的实质)简写为:2Al+2H2O+2NaOH=2NaAlO2+3H2↑(三)金属与水的反应通过金属与水反应的难易程度,可以比较金属性的强弱Na Mg Al Fe与水反应冷水剧烈热水微弱沸水微弱高温、水蒸气(一)钠的氧化物氧化钠 (Na2O) 过氧化钠 (Na2O2)分类碱性氧化物过氧化物生成条件常温点燃或加热色态白色固体淡黄色固体化学性质 :与水反应 Na2O + H2O = 2NaOH 2Na2O2 + 2H2O = 4NaOH + O2↑与CO2反应 Na2O + CO2 = Na2CO3 2Na2O2 + 2CO2 = 4Na2CO3+ O2与酸反应 Na2O + 2HCl = 2NaCl + H2O 2Na2O2+4HCl= 4NaCl + O2↑+ H2O特性 __________________ Na2O2有强氧化性,可以使品红溶液褪色,有漂白作用。
一、单质1.金属单质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化学性质归纳第一部分元素化合物化学性质纲要⑴金属与 O2 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⑵金属与酸反应生成金属与 H2⑶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生成金属与盐2.非金属单质⑴氧气(O2)①O2 与非金属反应生成非金属氧化物②O2 与金属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③O2 与化合物反应生成氧化物⑵氢气(H2)①可燃性(H2 和 O2 点燃生成水)②还原性(H2 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金属和 H2O)⑶碳(C)①可燃性(C 在充足的 O2 中燃烧生成 CO2,在不充足的 O2 中燃烧生成 CO)②还原性(C 和金属氧化物高温反应生成金属和 CO2,C 和 CO2 高温反应生成 CO)③常温下性质稳定二、氧化物1.金属氧化物⑴金属氧化物与还原剂反应生成金属和 H2O 或 CO2⑵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生成盐和 H2O⑶CaO 与 H2O 反应生成 Ca(OH)22.非金属氧化物⑴水(H2O)①H2O 通电分解生成 H2 和 O2②H2O 与 CO2 反应 H2CO3③H2O 与 CaO 反应生成 Ca(OH)2⑵二氧化碳(CO2)①“三不”: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②CO2 与 H2O 反应 H2CO3③CO2 与碱溶液反应生成盐和 H2O④氧化性(CO2 与 C 高温反应生成 CO)⑶一氧化碳(CO)①可燃性(CO 与 O2 点燃生成 CO2)②还原性(CO 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金属和 CO2)③毒性三、酸1.酸与指示剂作用2.酸与金属反应生成盐和 H23.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 H2O4.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 H2O5.酸与盐反应生成酸和盐四、碱△ 1.碱与指示剂作用2.碱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 H 2O3.碱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4.碱与盐反应生成碱和盐 五、盐1.盐与金属反应生成盐和金属2.盐与酸反应生成盐和酸3.盐与碱反应生成盐和碱4.盐与盐反应生成盐和盐第二部分 元素化合物化学性质详细内容 一、单质1.金属单质⑴金属与 O 2 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2Mg+O 2 点 燃 2MgO4Al+3O 2 2Al 2O 3 3Fe+2O 2 点燃 Fe 3O 4 2Cu+O 2 △ 2CuO⑵金属与酸反应生成金属与 H 2(反应条件:金属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前面,酸为稀盐酸或稀硫酸)Mg+H 2SO 4=MgSO 4+H 2↑Mg+2HCl=MgCl 2+H 2↑ 2Al+3H 2SO 4=Al 2(SO 4)3+3H 2↑2Al+6HCl=2AlCl 3+3H 2↑ Zn+H 2SO 4=ZnSO 4+H 2↑Zn+2HCl=ZnCl 2+H 2↑ Fe+H 2SO 4= FeSO 4+H 2↑ Fe +2HCl= FeCl 2+H 2↑⑶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生成金属与盐(反应条件:前换后,盐可溶,钾钙钠除外) Fe+CuSO 4=FeSO 4+Cu2Al+3CuSO 4=Al 2(SO 4)3+3Cu Cu+2AgNO 3=Cu(NO 3)2+2Ag2.非金属单质⑴氧气(O 2) ①O 2 与非金属反应生成非金属氧化物C+O 2点 燃 CO 2 2C+O 2 点 燃 2CO S+O 2点 燃SO 2 4P+5O 2点 燃 2P 2O 5 2H 2+O 2 点 燃 2H 2O②O 2 与金属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 2Mg+O 2 点燃 2MgO4Al+3O 2 2Al 2O 3 3Fe+2O 2 点 燃 Fe 3O 4 2Cu+O 2 2CuO③O 2 与化合物反应生成氧化物 2CO+O 2 点燃2CO 2 CH 4+2O 2 点燃 CO 2+2H 2O C 2H 5OH+3O 2点 燃2CO 2+3H 2O ⑵氢气(H 2)高温 ①可燃性(H 2 和 O 2 点燃生成水)2H 2+O 2 点燃 2H 2O②还原性(H 2 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金属和 H 2O )H 2+CuO △ Cu+H 2O 3H 2+Fe 2O 3 △ 2Fe+3H 2O⑶碳(C )①可燃性(C 在充足的 O 2 中燃烧生成 CO 2,在不充足的 O 2 中燃烧生成 CO )C+O 2 点 燃 CO 2 2C+O 2 点 燃 2CO②还原性(C 和金属氧化物高温反应生成金属和 CO 2,C 和 CO 2 高温反应生成 CO)C+2CuO 高 温 2Cu+CO 2↑ 3C+2Fe 2O 3 4Fe+3CO 2↑C+CO 2 高 温 2CO③常温下性质稳定二、氧化物1.金属氧化物⑴金属氧化物与还原剂反应生成金属和 H 2O 或 CO 2CuO+H 2 △ Cu+H 2O Fe 2O 3+3H 2 △ 2Fe+3H 2O2CuO+C 高温 2Cu+CO 2↑2Fe 2O 3+3C 高温 4Fe+3CO 2↑ CuO+CO △ Cu+ CO 2Fe 2O 3+3CO 高温 2Fe+3CO 2 ⑵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生成盐和 H 2OCuO+H 2SO 4=CuSO 4+H 2OCuO+2HCl=CuCl 2+H 2O Fe 2O 3+3H 2SO 4=Fe 2(SO 4)3+3H 2OFe 2O 3+6HCl=2FeCl 3+3H 2O ⑶CaO 与 H 2O 反应生成 Ca(OH)2CaO+H 2O=Ca(OH)22.非金属氧化物⑴水(H 2O )①H 2O 通电分解生成 H 2 和 O 22H 2O 通 电 2H 2↑+O 2↑②H 2O 与 CO 2 反应 H 2CO 3H 2O+CO 2=H 2CO 3③H 2O 与 CaO 反应生成 Ca(OH)2H 2O+CaO=Ca(OH)2⑵二氧化碳(CO 2) ①“三不”: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②CO 2 与 H 2O 反 应 生 成 H 2CO 3CO 2+H 2O=H 2CO 3 (H 2CO 3=H 2O+CO 2↑)③CO2 与碱溶液反应生成盐和 H2OCO2+Ca(OH)2=CaCO3↓+H2O CO2+2NaOH=Na2CO3+H2O注:SO2、SO3也能发生类似反应④氧化性(CO2 与 C 高温反应生成 CO)CO2+C高温2CO⑶一氧化碳(CO)①可燃性(CO 与 O2 点燃生成 CO2)2CO+O2点燃2CO2②还原性(CO 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金属和 CO2)CO+CuO△ Cu+CO2 3CO+Fe2O3高温2Fe+3CO2③毒性三、酸1.酸与指示剂作用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使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2.酸与金属反应生成盐和 H2(反应条件:金属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前面,酸为稀盐酸或稀硫酸)Mg+H2SO4=MgSO4+H2↑Mg+2HCl=MgCl2+H2↑2Al+3H2SO4=Al2(SO4)3+3H2↑2Al+6HCl=2AlCl3+3H2↑Zn+H2SO4=ZnSO4+H2↑Zn+2HCl=ZnCl2+H2↑Fe+H2SO4=FeSO4+H2↑Fe+2HCl=FeCl2+H2↑3.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 H2O(反应条件: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金属氧化物不溶与水溶于酸)CuO+H2SO4=CuSO4+H2O CuO+2HCl=CuCl2+H2OFe2O3+3H2SO4=Fe2(SO4)3+3H2O Fe2O3+6HCl=2FeCl3+3H2O4.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H2O(反应条件: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难溶性碱不溶与水溶于酸)HCl+NaOH=NaCl+H2O 2HCl+Ca(OH)2=CaCl2+2H2OH2SO4+2NaOH=Na2SO4+2H2O H2SO4+Ca(OH)2=CaSO4+2H2O3HCl+Al(OH)3=AlCl3+3H2O3HCl+Fe(OH)3=FeCl3+3H2O H2SO4+Cu(OH)2=CuSO4+2H2O5.酸与盐反应生成酸和盐(反应条件: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难溶性碳酸盐不溶与水溶于酸)⑴酸与碳酸盐或碳酸氢盐反应生成 CO2 气体2HCl+CaCO3=CaCl2+CO2↑+H2O 2HCl+Na2CO3=2NaCl+CO2↑+H2OHCl+NaHCO3=NaCl+CO2↑+H2O⑵HCl 与 AgNO3 溶液反应生成 AgCl 沉淀HCl+AgNO3=AgCl↓+HNO3⑶H2SO4 与可溶性钡盐反应生成 BaSO4 沉淀H2SO4+BaCl2=BaSO4↓+2HCl H2SO4+Ba(NO3)2=BaSO4↓+2HNO3四、碱1.碱与指示剂作用(条件:碱必须溶于水)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2.碱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 H2O(反应条件:碱必须溶于水,CO 不与碱反应)Ca(OH)2+CO2=CaCO3↓+H2O 2NaOH+CO2=Na2CO3+H2OCa(OH)2+SO2=CaSO3+H2O 2NaOH+SO2=Na2SO3+H2OCa(OH)2+SO3=CaSO4+H2O 2NaOH+SO3=Na2SO4+H2O3.碱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反应条件: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难溶性碱不溶与水溶于酸)NaOH+HCl=NaCl+H2O Ca(OH)2+2HCl=CaCl2+2H2O2NaOH+H2SO4=Na2SO4+2H2O Ca(OH)2+H2SO4=CaSO4+2H2OAl(OH)3+3HCl=AlCl3+3H2OFe(OH)3+3HCl=FeCl3+3H2O Cu(OH)2+H2SO4=CuSO4+2H2O4.碱与盐反应生成碱和盐(反应条件: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⑴Ca(OH)2 与可溶性碳酸盐反应生成 CaCO3 沉淀Ca(OH)2+Na2CO3=CaCO3↓+2NaOH⑵Ba(OH)2 与可溶性碳酸盐、硫酸盐反应生成 BaCO3、BaSO4 沉淀Ba(OH)2+Na2CO3=BaCO3↓+2NaOH Ba(OH)2+Na2SO4=BaSO4↓+2NaOH⑶可溶性碱与可溶性铜盐、铁盐、镁盐等反应生成 Cu(OH)2、Fe(OH)3、Mg(OH)2 沉淀2NaOH+CuSO4=Cu(OH)2↓+Na2SO4 CuSO4+Ba(OH)2=Cu(OH)2↓+BaSO4↓⑷ 碱与铵盐反应生成 NH3Ca(OH)2+2NH4Cl=CaCl2+2NH3↑+2H2O⑸Ba(OH)2 与(NH4)2SO4 生成 BaSO4 沉淀 NH3 和 H2OBa(OH)2+(NH4)2SO4=BaSO4+2NH3↑+2H2O五、盐1.盐与金属反应生成盐和金属(反应条件:前换后,盐可溶,钾钙钠除外)CuSO4+Fe=FeSO4+Cu 3CuSO4+2Al=Al2(SO4)3+3Cu2AgNO3+Cu=Cu(NO3)2+2Ag2.盐与酸反应生成盐和酸(反应条件: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难溶性碳酸盐不溶与水溶于酸)⑴碳酸盐、碳酸氢盐与酸反应生成 CO2 气体CaCO3+2HCl=CaCl2+CO2↑+H2O Na2CO3+2HCl=2NaCl+CO2↑+H2O NaHCO3+HCl=NaCl+CO2↑+H2O⑵AgNO3 溶液与 HCl 反应生成 AgCl 沉淀AgNO3+HCl=AgCl↓+HNO3⑶可溶性钡盐与 H2SO4 反应生成 BaSO4 沉淀BaCl2+H2SO4=BaSO4↓+2HCl Ba(NO3) 2+H2SO4=BaSO4↓+2HNO3 3.盐与碱反应生成盐和碱(反应条件: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⑴可溶性碳酸盐与 Ca(OH)2 反应生成 CaCO3 沉淀Na2CO3+Ca(OH)2=CaCO3↓+2NaOH⑵ Ba(OH)2 与可溶性碳酸盐、硫酸盐反应生成 BaCO3、BaSO4 沉淀Ba(OH)2+Na2CO3=BaCO3↓+2NaOH Ba(OH)2+Na2SO4=BaSO4↓+2NaOH⑶可溶性铜盐、铁盐、镁盐与可溶性碱等反应生成 Cu(OH)2、Fe(OH)3、Mg(OH)2 沉淀CuSO4+2NaOH =Cu(OH)2↓+Na2SO4 CuSO4+Ba(OH)2=Cu(OH)2↓+BaSO4↓⑷ 铵盐与碱反应生成 NH32NH4Cl+Ca(OH)2=CaCl2+2NH3↑+2H2O⑸(NH4)2SO4 与 Ba(OH)2 生成 BaSO4 沉淀 NH3 和 H2O(NH4)2SO4+Ba(OH)2=BaSO4+2NH3↑+2H2O4.盐与盐反应生成盐和盐(反应条件: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⑴可溶性碳酸盐与可溶性钙盐反应生成 CaCO3 沉淀Na2CO3+CaCl2=CaCO3↓+2NaCl⑵可溶性碳酸盐与可溶性钡盐反应生成 BaCO3 沉淀Na2CO3+Ba(NO3)2=BaCO3↓+2NaNO3⑶可溶性硫酸盐与可溶性钡盐反应生成 BaSO4 沉淀Na2SO4+BaCl2=BaSO4↓+2NaCl⑷可溶性盐酸盐与 AgNO3 溶液反应生成 AgCl 沉淀NaCl+AgNO3=AgCl↓+NaNO3。
探究金属性的化学性质一、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金属性—金属气态原子失去电子能力的性质,非金属性—非金属原子得电子能力的性质。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是反映该元素原子转移出或转入电子的一种性质,它的强弱就由该元素的气态原子的电离能或亲和能大小来决定。
而原子电离能或亲和能又与元素的原子结构相关,元素原子半径越小,最外层上电子数越多亲和能越大,获电子能力就越强,我们就说该元素的非金属性就越强;元素原子半径越大,最外层上电子数越少,电离能越小,失电子能力就越强,我们就说该元素的金属性就越强。
(适合中学生对于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理解但在形成化合物时,元素的原子有些是既不失去电子,又不得到电子,如碳、氢元素,电子只是在它们的原子间发生偏移。
所以只从电力能和亲和能的大小来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活性是有局限性的,而应该把原子失去电子的难易与原子结合电子的难易同意起来考虑,才能较好地说明在化合物中原子拉电子的能力的大小)。
根据以上原理,不难看出,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至右,由于电子层相同,核电荷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小,原子核对外层的引力越大,失电子越难,,所以,金属性依次减弱,而非金属性则逐渐增强。
同主族元素由上至下,核电荷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原子核对外层的引力越小,越易失电子,因此,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在中学化学教材中,除用上述理论依据推断还可根据实验推断,如:判断金属性强弱a跟水或酸反应置换氢的难易b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强弱c 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极少数例外)d单质还原性强弱e简单离子氧化性强弱f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g 原电池中的正负极,一般做负极的元素金属性强判断非金属性强弱a单质与氢气化合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氢化物的稳定性b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c单质的氧化性d简单离子的还原性e非金属间的置换反应f其它:2Cu + S === Cu2SCu + Cl2 === CuCl2在具体描述元素的金属性、非属性时,还应该遵循金属元素用金属性强弱来描述,其氧化物的水化物用碱性强弱来描述。
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只能失去电子,不能得到电子,金属元素只有正价;金属单质只有还原性,没有氧化性。
当电子层数相同时,最外层电子数越少,越容易失去电子,金属性越强。
金属是一种具有光泽(即对可见光强烈反射)、富有延展性、容易导电、导热等性质的物质。
金属的上述特质都跟金属晶体内含有自由电子有关。
在自然界中,绝大多数金属以化合态存在,少数金属例如金、铂、银、铋以游离态存在。
金属矿物多数是氧化物及硫化物。
其他存在形式有氯化物、硫酸盐、碳酸盐及硅酸盐。
金属之间的连结是金属键,因此随意更换位置都可再重新建立连结,这也是金属延展性良好的原因。
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只显正价。
相对原子质量较大的被称为重金属。
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 铜汞银铂金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1、氢前面的金属能与弱氧化性强酸反应,置换出酸中的氢(浓硫酸、硝酸强氧化性强酸与金属反应不生成氢气)。
如:Fe + 2HCl ═FeCl2 + H2↑2、活动性强的金属能与活动性弱的金属盐溶液反应。
3、大多数金属能与氧气反应。
4、排在H前面的金属,理论上讲都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在常温下,钾,钙,钠等能与水发生剧烈反应,镁、铝等能与热水反应,铁等金属在高温下能与水蒸气反应。
5、金属均无氧化性,但金属离子有氧化性,活动性越弱的金属形成的离子氧化性越强。
6、金属都有还原性,活动性越弱的金属还原性越弱。
金属化学性能金属化学性能是指金属材料与周围介质扫触时抵抗发生化学或电化学反应的性能。
1、耐腐蚀性:指金属材料抵抗各种介质侵蚀的能力。
2、抗氧化性:指金属材料在高温下,抵抗产生氧化皮能力。
金属之最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铝(含量为7.73%)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钙(含量为1.5%)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铁密度最小的金属:氢(2016年1月英国科学家在爱丁堡大学首次制成金属态氢,氢成为密度最小的金属)密度最大的金属:锇(22.48×10?㎏/m?)最硬的金属:铬(莫氏硬度约为9)最软的金属:铯(莫氏硬度约0.5)导电性最强的金属:银导热性最强的金属:银制造新型高速飞机最重要的金属:钛(被科学家称为“二十一世纪的金属”或“未来的钢铁”)海水中储量最大的放射性元素:铀(陆地铀矿的总储量约200万吨,海洋里含铀的总量高达40万万吨)含同位素最多的元素:锡(有10种稳定的同位素)含同位素最少的元素:钠(只有Na-23稳定)展性最强的金属:金(最薄的金厚度只有1/10000mm)延性最好的金属:铂(最细的铂丝直径只有1/5000mm)熔点最高的金属:钨(熔点:3410±20℃)熔点最低的金属:汞(熔点-38.8℃)熔沸点相差最大的元素是镓(熔点30℃,沸点2403℃)地壳中含量最少的金属是钫(即使是在含量最高的矿石中,每吨也只有37×10负13次方克;地壳中的含量约为1×10^-21 %) 光照下最易产生电流的金属元素:铯(当其表面受到光线照射时,电子便能获得能量从表面逸出,产生光电流)金属性最强的金属:铯世界上最贵的金属:锎(每克1千万美元,比金贵50多万倍)世界上最便宜的金属:铁最易应用的超导元素:铌(把它冷却到-263.9℃的超低温时,会变成一个几乎没有电阻的超导体)最能吸收气体的金属元素:钯(1体积胶状钯能吸收氢气1200体积)。
初中化学知识点之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初中化学知识点之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化学改写了季节,改写了雨水,改写了大地和太阳的行期,改写了生命的密码。
使获得生活变得更简单快捷。
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初中化学知识点之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初中化学知识点: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金属单质1. 金属元素的结构特点:最外层大多少于4个电子;一般较易失去电子,表现还原性2. 金属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1)游离态:化学性质不活泼的金属,在自然界中能以游离态的形式存在【举例】Au Ag Pt Cu(2)化合态: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在自然界中能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举例】Al Na【说明】少数金属在自然界中能以游离态的形式存在;而大多数的金属在自然界中能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非金属单质1.概述(1)位置及其原子结构位置:位于元素周期表的右上角。
把6种稀有气体除外,一般所指的非金属元素就只有16种。
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数较多,原子半径较小,化学反应中容易结合电子,显示负化合价。
(2)单质的晶体类型分子晶体:H2、X2、O2、O3、S8、N2、P4、稀有气体。
原子晶体:金刚石、Si、B。
(3)单质的同素异形体氧族、卤族及氮没有同素异形体。
由同种原子组成的晶体,晶格不同,形成不同的单质。
如金刚石和石墨。
由同种原子组成的分子,其原子个数不同,形成不同的单质。
如O2、O3。
由同种原子组成的分子,其晶格不同,原子个数也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单质。
如白磷和红磷。
◎ 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的知识扩展金属单质:如:Fe、Cu、Al、Mg、Ag、Hg等非金属单质:如:P、C、S、N2、Ar等◎ 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的特性化学中考考点:金属单质与非金属单质的性质一、金属单质的物理性质(1)大多呈银白色,有金属光泽金属单质金属单质(18张)【特例】Cu为红色,Au为黄色(2)常温大多固体【特例】Hg(水银)是液体(3)有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二、金属的化学性质(1)与非金属单质(O2、Cl2、S、I2等)的反应(2)金属与H2O的反应(3)与酸的反应:金属单质+酸→盐+氢气(置换反应)(4)金属与氧化物的反应(5)与盐的反应:金属单质+盐(溶液)→另一种金属+另一种盐非金属单质的性质:一、非金属单质的物理性质:1、常温常压下非金属单质的状态属于分子晶体的,在同类单质中分子量较小(范氏力较小)为气态(F2、Cl2、O2、N2、H2),较大的为液态(Br2),固态(S、P、I2)。
金属的化学性质✔知识梳理一、金属的化学性质1、金属与氧气反应※注意:(1)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
(2)金属越活泼,越易与氧气反应,相同条件下反应越剧烈。
(3)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我们发现,金属铝比铁活泼,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铁的腐蚀要比铝严重,这是为什么?。
2、金属与酸反应※注意:(1)从金属与酸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可以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反应越剧烈,金属活动性越强。
(2)虽然铁可以与硫酸反应,但是仍旧可以用铁制品来盛装浓硫酸,原因是。
3、金属与某些含有金属离子的溶液反应将锌片、铁丝、铜丝分别放入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氯化钠溶液中,观察到的现象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注意:(1)金属与盐的反应,盐必须可溶于水。
(2)活动性较强的金属可以把活动性较弱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K、Ca、Na除外)。
【典例1】铁是一种应用十分广泛的金属。
下列有关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铁制成铁合金可以改善金属的机械性能B. 可用铁桶配制及储存农药波尔多液C. 用铁锅炒茶可使其中增加微量元素D. 铁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可以制备亚铁盐【典例2】为验证镁、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可选用的一组物质是()A. 铜、氯化亚铁溶液、氯化镁溶液B. 铁、铜、氯化镁溶液C. 镁、氯化铜溶液、硫酸亚铁溶液D. 铁、硫酸铜溶液、氯化镁溶液【典例3】将一个塑料小球放入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中,小球漂浮于液面,将足量的铁粉投入烧杯中,充分反应后,观察到铁粉表面有色物质析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为;若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则塑料小球浸入液体中的体积跟原来相比(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二、置换反应1、定义置换反应是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Mg+2HCl MgCl2+H2↑Fe+H2SO4FeSO4+ H2↑Fe+CuSO4FeSO4+CuCu+2AgNO32Ag+Cu(NO3)22、表示:A+BC AC+B3、特征:单质+化合物=单质+化合物(1)反应物一定是单质与化合物;(2)生成物一定是单质与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