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版七年级历史下第四单元教案打包下载
- 格式:doc
- 大小:78.00 KB
- 文档页数:13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盛唐气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盛唐气象》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唐朝时期的社会气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内容。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数据,展现了唐朝盛世的景象,让学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繁荣与开放。
本课内容丰富,知识点较多,需要学生对唐朝的各个方面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唐朝的历史背景,对于唐朝的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于唐朝的社会气象,尤其是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内容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补充和完善。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有的学生对于历史比较感兴趣,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有的学生则对历史兴趣不大,知识掌握程度较弱。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内容,掌握唐朝的社会气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唐朝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内容,唐朝的社会气象。
2.难点:对于唐朝社会气象的理解和把握,特别是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内容。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内容。
2.合作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对于唐朝社会气象的理解和看法。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唐朝的社会气象。
4.图片展示: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唐朝的盛世景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3.教学资源: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唐朝的盛世景象,如长安城、市井生活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唐朝会被称为盛世?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内容。
第13课《抗击侵略的英雄业绩》内容标准:列举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教学目标】1.知识识记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等史实。
使学生了解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领土台湾,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的简况。
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奠定基础。
2、能力培养通过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有关台湾、黑龙江流域方面的知识进行回忆、梳理,培养学生纵向归纳、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雅克萨之战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清军抗击沙俄侵略者的正义性,并认识《尼布楚条约》是在平等基础上签定的。
会分析郑成功收复台湾与清王朝统一台湾的不同性质,归纳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史实证据。
识读《清初抗击沙俄侵略形势图》,指出《尼布楚条约》中俄边界的大致走向。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中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政府抗击沙俄侵略斗争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斗争都是维护我国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正义斗争;中华民族各族人民有着坚决反抗外敌侵略的光荣传统;戚继光和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从而激发学生继承民族英雄的爱国主义传统,培养为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和民族利益英勇斗争的精神。
通过对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重点和难点】明清时期,我国东南沿海和北疆相继遭到日本、荷兰、沙俄的侵略,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清军抗击沙俄侵略的雅克萨之战以及在平等基础上签定的《尼布楚条约》对巩固边疆起了重要作用。
戚继光抗倭是重点。
民族英雄戚继光在人民的支持下,肃清侵扰我国东南沿海的倭寇,这是历史上我国人民抵御外侮的第一次胜利,捍卫了中国的主权,保障了我国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第4课盛唐气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唐朝时期经济开展情况,主要包括:农业生产的开展、手工业技术的提高、商业的繁荣及城市的开展等一系列史实。
2.了解唐朝时期开放的社会风气,体会社会充满活力,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了解唐朝时期辉煌的诗歌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阅读、观察、分析、归纳,从中获得有效信息,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2.除充分使用教材中的各类图片辅助教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搜集其他资料来证实唐朝盛世的壮观景象,与课题中的“气象〞想温和,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唐朝经济居当时世界的先进地位,从中体会到祖国的伟大,增强名字自豪感和爱国心。
通过学习盛唐社会风气、诗歌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经济的繁荣,开放的社会风气,辉煌的诗歌成就。
难点:唐朝时期开放的社会风气的形成。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各国“唐人街〞的图片资料。
提问:唐朝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力呢?学生答复。
总结:唐朝国势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兴盛,在中国封建时代是空前的,在当时世界上是仅有的,因而受到各国尊重,享有很高的声望。
从这个时期起,唐朝成为中国的象征,各国人民开场把中国人称作唐人,这种称呼至今仍在一些国家中沿用。
二、新课教学:师:同学们,下面我要来考考你们,你们知道唐朝建立于哪一年?你又知道哪些唐朝著名的皇帝?生:唐太宗、武那么天、唐玄宗。
由于这些统治者推行轻徭薄赋的根本国策,任用贤能,重视农业,再加上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使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整个社会生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学生先自主阅读本目。
讨论社会经济繁荣的表现及原因。
出示杜甫诗?忆昔?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白,公私仓廪具丰实。
〞师:那么这首诗反映的是什么历史时期的什么景象呢?生:表现了唐代开元年间粮食丰收,装满了官府和百姓仓库的景象。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单元复习)一、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一)考试大纲要求1.维新思想1.新文化运动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二)课标要求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理解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三)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是“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学生通过学习,已基本掌握本单元的基础史实,对思想解放潮流的过程有了基本的把握,对维新变法思想、新文化运动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历史概念有了总体的理解,本课时主要是根据考纲和课标要求,使用相关的历史原始材料,加深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和材料分析水平的提升。
根据考纲及课标要求分析,本课时的重点要分析的问题是:1.维新思想在近代中国在近代中国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2.新文化运动对近代思想解放的影响及对中国社会近代化所起的作用。
3.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四)学情分析虽然学过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但绝大部分学生对这段历史的知识仅停留在表层的基础知识,对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及马克思主义等思想文化的传播影响和作用的理解还未达到理性理解的层面。
复习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各阶段思想的内容的前提下,对历史事件实行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水平,使用一些典型的原始材料实行分析,引导学生实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水平。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回忆掌握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影响等方面的史实,加深学生对这个时期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对中国国运变化所带来的长远影响。
(2)通过学生的归纳总结,了解获取史料的一些渠道、及史料的在不同形式。
2.水平目标(1)通过问题引导、讨论来培养学生解读、判断历史事物的水平,提升分析问题的水平。
2024年七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理解:使学生掌握第四单元的基本历史事实、时间线索和重要历史人物。
学生能够理解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主要特点。
技能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多种方式获取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审视现实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本单元的重点是掌握关键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和结果,理解这些事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难点:难点在于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这些事件如何共同推动历史的发展。
此外,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抽象的历史概念和分析复杂的历史事件可能也是一大挑战。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单元的内容,引出本单元的学习主题。
使用历史事件的相关图片或短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新课讲解:详细讲解本单元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概念。
通过讲述生动的故事、引用历史文献、展示文物图片等方式,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
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理解其历史意义。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就某一历史事件或人物发表自己的看法。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师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及时给予解答。
通过师生互动,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课堂总结: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本单元学习对自己有何启示和影响。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历史问题,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使历史知识更加生动形象,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华师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四单元思想文化与科
学技术
华师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
华师版七年级历史下册18思想文化教案
华师版七年级历史下册19文学艺术(上)教案
华师版七年级历史下册20文学艺术(下)教案
华师版七年级历史下册21科学技术(上)教案
华师版七年级历史下册22科学技术(下)教案
23印刷术
第十八课思想文化
1、知识识记:
(1)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2)佛教的传播及主要教义
(3)道教的兴盛及主要教义
2、能力培养:
(1)通过对佛教、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深远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佛教与道教的同异比较,培养学生概括比较的能力。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1)佛教的传播与道教的兴盛,一方面适应了统治阶层的需要,另一方面。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20课文学艺术(下)学案华东师大版----6369db8d-6ea6-11ec-83ae-7cb59b590d7d文学艺术(下)一、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1.识记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张旭、苏轼等书法名家;阎立本、吴道子、黄公望等画家及其名作。
2.了解雕塑、音乐和舞蹈艺术的主要成就。
3.通过学习提高欣赏艺术作品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重点:颜真卿、柳公权、张旭、苏轼等人的书法艺术;阎立本、吴道子、黄公望等画家的绘画艺术;唐代的乐舞。
难度:各种艺术的风格和特点。
2、知识概览图隋唐――楷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唐朝――草书:张旭和怀素两宋书法——行书:苏轼、黄庭坚、米芾、元代:赵宇\人物画:阎立本、吴道子文学艺术(下)山水画、花鸟画和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件旷世名作绘画:宋元文人画:苏轼、赵蒙、黄公望明代泼墨大写意花卉画雕塑艺术:自隋唐以来,它逐渐接近世俗生活。
音乐与舞蹈:秦王破阵之乐,霓虹衣与羽衣之舞。
三、新课程指导颜真卿和柳公权的楷书,结构严谨,法度精密。
据说,宋朝人将他们二人的楷书用作印刷字体,称之为“宋体字”。
右图中的作品为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局部)。
【思考与讨论】我们的教科书中有大量宋体汉字。
你觉得它们和严柳的书法相似吗?四、教材精华1.书法“四大楷书大师”指初唐的欧阳训、盛唐的颜真卿、晚唐的刘公权和元朝的赵蒙。
唐代――草书张旭、怀素创作的《野草》笔法豪放,线条连绵,跌宕起伏,展现了盛唐的风采,被誉为草书艺术的巅峰。
两宋时期――行书书法艺术发展到宋代,呈现出崇尚趣味的艺术倾向。
苏轼、黄庭坚和米芾是宋代新书体的代表。
元朝赵孟\擅长各种书法,风格遒劲姿媚,对后人影响不小。
明代明代流行行书和草书,有许多著名作家。
2.绘画1人物画唐代在人物画方面成就最大的是阎立本和吴道子。
山水画、花鸟画和风俗画在五代和两宋时期,山水画和花鸟画的成就尤为突出。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的活跃,反映民间生活的风俗画也日益流行,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即是一件旷世名作。
思想文化
.三国鼎立 B.楚汉之争
.唐代的开元盛世 D.明代的戚继光抗倭
右图是明代画家丁云图所作的《三教图》。
这幅画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儒、佛、道三家合一的情景,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情景出现在()
B.宋代
(1)这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哪两种宗教
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2)什么朝代以后佛教进一步融合了儒、道二家文化
(3)佛教和道教对我国社会影响非常深远。
教学反思
不足:1.在讲到《资治通鉴》的时候,老师应该结合课本《司马光手迹》图,提出问题:“我们应学习司马光的什么精神?结合自己的学习,你从中受到哪些启示?”以此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的培养。
自我感觉在教本课的时候课堂的逻辑性还有待提升
讲到道教的时候应该要结合泉州清源山的老子像,与实际想结合,突出重点。
优点:按照分层导学的模式突出重难点,注重当堂检测。
科学技术(上)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习目标1.识记唐太宗李世民德为政特点——知人善任、虚心纳谏等2.知道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 等)重难点重点: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难点:贞观之治局面出现得原因。
二、知识概览图 雕版印刷 活字印刷术:发明者——北宋毕昇战国时期:“司南”北宋时期:制成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约12世纪末,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并有所改进,为后来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实现环球航行和发现新大陆提供了重要条件火药的发明火药的用途:用于军事和生活上火药的外传:13世纪,火药传到阿拉伯地区,14世纪,再传到欧洲三、新课导引2008年8月8日,中国人用自己祖先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衍生的焰火,在奥运会开幕式上打造了一个“火树银花不夜天”(见右图)。
“鸟巢”空中和居庸关长城上出现了同样的焰火造型。
这场盛大的焰火表演,彻底震撼了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
牡丹、龙、五环、笑脸——这一切都通过焰火和特技表现了出来,让全世界的人们惊叹不已……【思考讨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都有什么?对中国和世界有什么影响?四、教材精华(一)知识1.印刷术发明的经过(1)雕版印刷术:约在唐代初年,人们受图章捺印、石刻捶拓等图文复制方法的启示,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唐朝雕版印刷的《金刚经》,是现存标有确切日期的早期雕版印刷品。
(2)活字印刷术。
北宋中期,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活字印刷术与雕版印刷术相比,省时、省力、省材。
活字印刷术奠定了现代印刷术的基础。
中国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多年。
印刷术发明后,先后传到朝鲜、日本、中亚、西亚和欧洲,为世界文明作出了卓越贡献。
2.指南针(1)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已认识磁性物体指示南北的特性,并用天然磁石制成世界上最早的指科学技术(上) 印刷术 指南针 火药向仪器——“司南”。
(2)北宋时期,人们又发明了人工磁化的方法,用磁针制成多种形状的“指南针”。
随后,人们又将指南针与方位盘连成一体,创制出更具实用价值的“罗盘”。
第15课三国鼎立〖内容标准〗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教学目标〗1.知识识记①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
②知道曹操屯田、诸葛亮治蜀,卫温首达夷洲等基础知识。
2.能力培养①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
②识读“赤壁之战示意图”,学会利用地图讲述战争的经过。
③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了解三国所在区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④讨论“三国鼎立时期,为什么地区经济得到显著发展?”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①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②认识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③认识三国都重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江南和西南地区得到了一定的开发。
〖教学要点〗1.重点三国鼎立局面主要是通过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形成的,这两点即是本课的重点,曹操统一北方一是符合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二是展现了曹操个人的雄才大略。
赤壁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刘备、孙权联合抵抗曹操,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2.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是本课的难点。
都是既要将三国历史和《三国演义》有机结合,又应还历史的真实性,使学生对这段历史有个真实的完整的了解。
〖教学建议〗1.三分天下①面对军阀混战的局面,启发学生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从而认识到“挟天子以令诸侯”与“唯才是举”是曹操高人一筹和过人之处的所在。
官渡之战既是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一战,又突出曹操以少胜多的灵活战术。
使学生对曹操有个形象的了解。
②介绍江东孙权势力的稳固,刘备“三顾茅庐”得到诸葛亮国辅佐后正伺机发展,使学生既了解三分天下的三种势力的基本情况,又对孙权与刘备有了初步的印象。
③ 赤壁之战:一是训练学生运用“赤壁之战示意图”,讲述战争经过,体会整个战争的壮观场面。
二是思考“官渡之战”打了胜仗的曹操为什么会败在孙刘联军的手中?分析曹操兵败的原因。
三是明确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曹操兵败退回北方后再也无力南下;刘备趁机占据荆州取得了立足之地;孙权在江东的势力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三股政治势力旗鼓相当,三分天下初露端倪。
④明确三国鼎立的形成是在220年曹操去世后,曹丕废汉献帝称帝建立魏国,才正式进入三国时期。
此后蜀、吴相继建国,三国鼎立局面出现。
⑤运用“三国鼎立形势图”,使学生了解三国各自统治的地盘,并能识别属于当今的省份。
2.地区经济的发展① 曹操屯田分为民屯和军屯,民屯主要是招募流民,按军事编制,赋税基本是对半开或六四开;军屯主要是兵士,兵士平时屯田,战时打仗。
屯田一是解决了军队的口粮问题,避免了粮尽兵散,无敌自破的现象,为统一北方奠定了经济基础;二是对恢复和发展生产,安定流离饥民,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②诸葛亮治蜀一是大力发展经济:开垦屯田,修浚都江堰,推广“木牛流马”,盐铁官营等,为四川成为天府之国奠定了基础。
二是“七擒七纵孟获”改善了与云南、贵州少数民族之间关系,对解除蜀国的后顾之忧,并发西南边疆和加强民族融合有重大作用。
诸葛亮为辅助刘备实现兴复汉室,统一天下奋斗了一生,强调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表现。
③孙吴开发和经营江南一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二是南北人民的共同开发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三是派卫温到台湾,密切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认识:经过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与兼并,终于形成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局面。
与东汉末年的混乱相比,三国鼎立有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是历史的进步。
应该看到:由于三国统治者都比较注意各统治地区内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与东汉末年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象相比,确实是历史的一个进步,符合人民渴望社会安定的要求;由于当时的政治、经济等原因,曹、刘、孙三个政治势力谁也无法马上统一全国,但三国鼎立的局面确实是走向全国统一的过渡环节。
(以上内容主要来源于教师用书)〖教学实录〗第一课时〔复习旧课〕(约2分钟)师:今天,我们将学习第四单元分――《政权分立和民族大融合》,现在请同学们读一下导言的内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由大一统走向分裂,又由分裂重新走向大一统的重要时期。
民族大融合以及经济的恢复发展,特别是南方经济地位的上升,为中国历史注入新鲜血液,促使隋唐社会气象焕然一新。
(强调以上几个黑体字,要求学生标出来)现在我们继续学习新课,请同学们将书翻到:第15课三国鼎立(板书,以下绿色黑体字为板书内容)〔阅读教材〕(约10分钟)三国的历史相信是大家最熟悉的一段历史,下面给同学们10分钟时间,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看书时用笔标出你认为应该掌握的内容或者你不理解的内容,看完书之后,我会要求大家合上书本,回顾你记忆中的本课内容。
〔合书布点〕(约10分钟)△采点布点学生阅读完教材后,先指定二、三名同学讲述教材内容,然后由其他学生补充。
强调当有同学讲述时,其他同学要注意听,不得随便插话,如有不同意见,必须在他人陈述完之后,举手发言。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的内容采点、布点(板书)。
(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军阀混战董卓名存实亡)官渡之战:北方统一赤壁之战:三国鼎立魏蜀吴曹操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屯田乱世之英雄刘备荆州→两湖地区、四川诸葛亮治蜀:经济、民族、军事(成都平原、屯田、都江堰、木牛流马;南中八郡、孟获;五次北伐、五丈原、)孙权江东→完全拥有(荆州、扬州、交州、广州)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江南经济的长足进步山越人、230年,孙权派卫温到夷洲(今台湾)第一次说明:学生述点时,能讲出许多故事,这里我强调要围绕教材来探讨问题,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就不要说了,希望同学们多提出自己的问题。
想来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让学生提出问题,也太为难学生了。
只有一个同学提出“孙权称王与称帝有什么区别?”绝大多数同学们都知道点曹操、刘备、诸葛亮的故事。
对后面魏、蜀、吴三地区经济的发展没有多少同学注意到,这不是他们感兴起的问题。
这部分提到最多的是“七擒孟获”。
△布点小结通过同学们的讲述,我感觉到大家对历史还是比较有兴趣的,对三国的历史也相当的熟悉,特别是对曹操、诸葛亮大家说的比较多。
但大家在阅读之后,没有注意本课的重点,曹操为什么能统一北方,赤壁之战的影响。
〔分层推进〕△再读教材△快速提问① 曹操为什么能统一北方?⑴“挟天子以今诸侯”196年,曹操将汉献帝迁到许,以天子的名义发号施令。
引导学生对比:齐桓公称霸时“尊王攘夷”。
⑵“唯才是举”引导学生回顾:东汉末年,地方官僚世族世代把持政权,左右选官。
引入郭嘉所论曹操能战胜袁绍的“十条必胜”:袁绍“所任唯亲戚子弟”,而曹操“唯才所宜,不问远近”。
⑶“乱世之英雄”引导学生回答课文P83的思考题:曹操年轻时,结交名士桥玄。
桥玄称曹操是安天下的奇才。
另一名士许劭却非常瞧不起曹操,称他是“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曹操听了居然十分高兴。
他为什么高兴?简单介绍有关资料,然后让学生回答。
以上三点多为学生自己在书找出来。
补充以下内容:⑷ 屯田引导学生在教材P82页找出有关曹操屯田的史实,并联系汉武帝时期的河西屯田。
(5) 略述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标出:黄巾大起义、董卓、名存实亡。
强调中原地区的混战,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统一是符合人民利益的,是人心所向。
(曹操统一北方的客观原因)(6)官渡之战 200年曹操≡ 袁绍以少胜多,基本统一北方根据各班的情况补充有关官渡之战的故事。
(以上内容用了一课时)第2课时提问:曹操为什么能统一北方?官渡之战 200年曹操≡ 袁绍以少胜多,基本统一北方(板书)①要求根据以上板书,写出赤壁之战的内容。
赤壁之战 208年曹操≡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②要求学生对比两场战争,知道“少”的一方是谁?“胜”的一方是谁?思考曹操在这两和战争中胜败的原因是什么?⑴谋略:指出袁绍与周瑜、鲁肃、黄盖、诸葛亮之间的差距。
“火攻”火烧乌巢、火烧曹军。
指明“火攻”是黄盖想到的计谋,不是《三国演义》所说的是诸葛亮与周瑜同时想到的,强调《三国演义》是小说,是允许虚构情节的,它不是历史的真实。
⑵扬长避短:曹军之长,袁军之短;孙刘联军之长,曹军之短。
⑶骄傲自大指导学生看教材中的“朗诵”部分(苏轼《前赤壁赋》):点明“曹孟德”、“横槊赋诗”。
③赤壁之战前后,曹操、孙权、刘备势力范围的变化:曹操北方→ 退回北方孙权江东→ 完全拥有江东:荆、扬、交、广四州。
刘备荆州→ 两湖、四川④要求学生标明“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掌握魏、蜀、吴三国的建立及其统治地区。
并要求学生完成教材P83的“史实辨析”。
曹操的旗帜不应该出现“魏”这点学生能区别,诸葛亮的“蜀丞相”学生没能看出问题。
⑤地区经济的发展本目内容,我采用了为学生指出要点的方法 (详见布点构图),强调了三点内容:⑴屯田曹操与诸葛亮⑵诸葛亮对南中八郡:恩威并济,七擒孟获孙权对山越人“强者为兵,羸者补户”的强迫政策⑶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大陆与台湾大规模交往的史实:卫温到夷洲⑥要求学生思考教材P82“武侯祠对联”中“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者治蜀要深思。
”的含义。
下节课提问。
〖教学资料〗调寄《临江仙》(《三国演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乱世之英雄《后汉书•许劭传》曰:许劭字子将,汝南平舆人,有高名,好核论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
曹操微时,常卑辞厚礼,求为己目。
许劭鄙其人而不肯对,曹操乃伺隙胁之,许劭不得已,乃曰:“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曹操大悦而去。
《三国志•武帝纪》曰:曹操少机敏善权,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
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
桥玄谓曹操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裴松之注云:《魏书》曰:太尉桥玄,世名知人,睹曹操而异之,曰:“吾见天下名士多矣,未有若君者也!君善自持。
吾老矣!愿以妻子为托。
”《世说新语》曰:桥玄谓曹操曰:“君未有名,可交许子将。
”曹操乃造许子将,许子将纳焉,由是知名。
孙盛《异同杂语》云:曹操才武绝人,莫之能害。
博览群书,特好兵法。
尝问许子将:“我何如人?”许子将不答。
固问之,答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大笑。
蔡东藩《后汉演义》:操字孟德,小名阿瞒,系沛国谯郡人,本姓夏侯氏,因父嵩为中常侍曹腾养子,故冒姓为曹;少时机警过人,长好游猎,放浪无度,不治生产。
有叔父恨操无行,尝白诸曹嵩,嵩因即责操,操心中记着,偶与叔父相值,即翻身倒地,状若中风;叔父忙向嵩报明,嵩急往抚视,操已起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