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五下《凡卡》word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2
语文(S)教学设计教 材:语文(S)五年级下册课 文:27凡卡板 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凡卡》这篇小说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作品,反映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
本文表达上的特点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作者的叙述、凡卡的信和凡卡的回忆三部分内容穿插起来,互相辉映。
二是采用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新的课程标准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提高人文素养,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本课在设计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1. 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凡卡生活的世界,让学生深切感受凡卡的痛苦生活,感受沙皇统治的黑暗。
2. 抓住文章的主要脉络和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在读中感悟,品味语言,内化语言,培养语感。
3. 感受作者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目标:1.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方法。
2.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一些重点句子的含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第六自然段。
3. 帮助学生认识“锈、佑、袄、鳅、跺、揍、撇、搅” ;会写“锈、佑、袄、跺、靴、揍、祷、撇、脏、揉、逮、搅、邮、炕” ;掌握“生锈、保佑、皮袄、跺脚、毡靴、祷告、撇嘴、打搅、邮筒、暖炕、不知不觉、结结实实、醉醺醺”等词语。
4. 引导学生写读后感,表达自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认识。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一些重点句子的含义,并背诵第六自然段。
教学难点: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1. 课件。
2. 查找契诃夫的资料及相关的时代背景。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第一课时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一)教师展示作者照片,(展示课件第三屏)谁能用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一下这位著名作家?(二)介绍《凡卡》创作的时代背景。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一)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通句子,读准字音,读准文中出现的人名。
(二)检查易错的生字读音,理解生僻词语,如“楦头”“摩平”。
《凡卡》教学设计(精选21篇)《凡卡》教学设计(精选21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凡卡》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凡卡》教学设计篇1【教学设计的背景分析】圣诞节前夜,凡卡趁老板、老板娘和伙计们去教堂做礼拜的机会,偷偷地给爷爷写信,向爷爷倾诉自己在鞋铺当学徒遭受的令人难以忍受的悲惨生活,再三哀求爷爷带他离开这儿,回到乡下去,并回忆了与爷爷在一起时的生活情景,最后,凡卡没有把收信人的地址名字写清楚就把信塞进邮筒里,在甜蜜的梦中看见爷爷正在念着他的信。
这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小说《凡卡》,反映凡卡悲惨生活的同时,也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命运。
文本篇幅较长,作者的叙述、凡卡的信和凡卡的回忆三部分内容互相穿插,要在第一课时让学生整体感悟,必须有所取舍,所以重点在于学习凡卡写给爷爷的信。
这封信用儿童的口吻,平实地叙述了凡卡生活的悲惨和回乡下的渴望,六年级的学生学懂这封信没有问题,关键是理解感受凡卡生活的悲惨和内心的痛苦。
“读──思──感悟、倾诉──朗读”贯穿了整个信的教学。
教学中对文本进行了2次重组,将信的内容合在一起,完整地呈现给学生,第一次读信,学生清楚地明白了凡卡写信的目的:求爷爷带他回乡下!第二次读信,学生找到了凡卡迫切要求回去的内容,动情地朗读,感受到了凡卡内心的痛苦。
第三次读信,学生感受到了凡卡悲惨的生活,面对爷爷的面像,孩子们向爷爷倾诉着凡卡的痛苦,他们深深地同情凡卡的遭遇,和凡卡一起向爷爷呼喊:快来吧,亲爱的爷爷!通过层层深入地阅读,自主学习的选择,学生体会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
有共鸣有感悟才能学好语文,在读信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把自己的感悟旁注下来,和同学和老师一起交流。
读书贵有疑,要求学生把自己读时的疑问写下来,作为课堂里要学习的内容,而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也是因学生的需要而产生,师生共同探索下一节课的任务,力求真正实现有需要的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语文(S)教学设计教材:语文(S)五年级下册课文:27 凡卡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凡卡》这篇小说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作品,反映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
本文表达上的特点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作者的叙述、凡卡的信和凡卡的回忆三部分内容穿插起来,互相辉映。
二是采用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新的课程标准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提高人文素养,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本课在设计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1.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凡卡生活的世界,让学生深切感受凡卡的痛苦生活,感受沙皇统治的黑暗。
2.抓住文章的主要脉络和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在读中感悟,品味语言,内化语言,培养语感。
3.感受作者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方法。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一些重点句子的含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第六自然段。
3.帮助学生认识“锈、佑、袄、鳅、跺、揍、撇、搅” ;会写“锈、佑、袄、跺、靴、揍、祷、撇、脏、揉、逮、搅、邮、炕” ;掌握“生锈、保佑、皮袄、跺脚、毡靴、祷告、撇嘴、打搅、邮筒、暖炕、不知不觉、结结实实、醉醺醺”等词语。
4.引导学生写读后感,表达自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认识。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一些重点句子的含义,并背诵第六自然段。
教学难点: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1.课件。
2.查找契诃夫的资料及相关的时代背景。
教学过程:1.句子一:(展示课件第五屏)(1)学生读句子,用△标出表示老板动作的词语。
(2)你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什么?(3)想象凡卡挨打时会是什么样子的?结合原因深入理解凡卡生活的苦。
(4)指导朗读。
2.句子二:她就捞起那条青鱼,拿鱼嘴直戳我的脸。
引导学生将“戳”进行换词比较,体会凡卡生活的苦。
3.句子三:吃的呢,简直没有……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
语文(S)教学设计教 材:语文(S)五年级下册课 文:27凡卡板 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凡卡》这篇小说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作品,反映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
本文表达上的特点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作者的叙述、凡卡的信和凡卡的回忆三部分内容穿插起来,互相辉映。
二是采用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新的课程标准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提高人文素养,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本课在设计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1. 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凡卡生活的世界,让学生深切感受凡卡的痛苦生活,感受沙皇统治的黑暗。
2. 抓住文章的主要脉络和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在读中感悟,品味语言,内化语言,培养语感。
3. 感受作者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目标:1.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方法。
2.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一些重点句子的含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第六自然段。
3. 帮助学生认识“锈、佑、袄、鳅、跺、揍、撇、搅” ;会写“锈、佑、袄、跺、靴、揍、祷、撇、脏、揉、逮、搅、邮、炕” ;掌握“生锈、保佑、皮袄、跺脚、毡靴、祷告、撇嘴、打搅、邮筒、暖炕、不知不觉、结结实实、醉醺醺”等词语。
4. 引导学生写读后感,表达自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认识。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一些重点句子的含义,并背诵第六自然段。
教学难点: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1. 课件。
2. 查找契诃夫的资料及相关的时代背景。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第一课时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一)教师展示作者照片,(展示课件第三屏)谁能用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一下这位著名作家?(二)介绍《凡卡》创作的时代背景。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一)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通句子,读准字音,读准文中出现的人名。
(二)检查易错的生字读音,理解生僻词语,如“楦头”“摩平”。
语文(S)教学设计教 材:语文(S)五年级下册课 文:27凡卡板 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凡卡》这篇小说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作品,反映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
本文表达上的特点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作者的叙述、凡卡的信和凡卡的回忆三部分内容穿插起来,互相辉映。
二是采用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新的课程标准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提高人文素养,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本课在设计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1. 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凡卡生活的世界,让学生深切感受凡卡的痛苦生活,感受沙皇统治的黑暗。
2. 抓住文章的主要脉络和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在读中感悟,品味语言,内化语言,培养语感。
3. 感受作者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目标:1.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方法。
2.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一些重点句子的含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第六自然段。
3. 帮助学生认识“锈、佑、袄、鳅、跺、揍、撇、搅” ;会写“锈、佑、袄、跺、靴、揍、祷、撇、脏、揉、逮、搅、邮、炕” ;掌握“生锈、保佑、皮袄、跺脚、毡靴、祷告、撇嘴、打搅、邮筒、暖炕、不知不觉、结结实实、醉醺醺”等词语。
4. 引导学生写读后感,表达自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认识。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一些重点句子的含义,并背诵第六自然段。
教学难点: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1. 课件。
2. 查找契诃夫的资料及相关的时代背景。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第一课时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一)教师展示作者照片,(展示课件第三屏)谁能用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一下这位著名作家?(二)介绍《凡卡》创作的时代背景。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一)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通句子,读准字音,读准文中出现的人名。
(二)检查易错的生字读音,理解生僻词语,如“楦头”“摩平”。
语文(S)教学设计教 材:语文(S)五年级下册课 文:27凡卡板 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凡卡》这篇小说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作品,反映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
本文表达上的特点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作者的叙述、凡卡的信和凡卡的回忆三部分内容穿插起来,互相辉映。
二是采用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新的课程标准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提高人文素养,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本课在设计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1. 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凡卡生活的世界,让学生深切感受凡卡的痛苦生活,感受沙皇统治的黑暗。
2. 抓住文章的主要脉络和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在读中感悟,品味语言,内化语言,培养语感。
3. 感受作者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目标:1.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方法。
2.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一些重点句子的含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第六自然段。
3. 帮助学生认识“锈、佑、袄、鳅、跺、揍、撇、搅” ;会写“锈、佑、袄、跺、靴、揍、祷、撇、脏、揉、逮、搅、邮、炕” ;掌握“生锈、保佑、皮袄、跺脚、毡靴、祷告、撇嘴、打搅、邮筒、暖炕、不知不觉、结结实实、醉醺醺”等词语。
4. 引导学生写读后感,表达自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认识。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一些重点句子的含义,并背诵第六自然段。
教学难点: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1. 课件。
2. 查找契诃夫的资料及相关的时代背景。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第一课时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一)教师展示作者照片,(展示课件第三屏)谁能用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一下这位著名作家?(二)介绍《凡卡》创作的时代背景。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一)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通句子,读准字音,读准文中出现的人名。
(二)检查易错的生字读音,理解生僻词语,如“楦头”“摩平”。
语文(S)教学设计教材:语文(S)五年级下册课文:27 凡卡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凡卡》这篇小说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作品,反映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
本文表达上的特点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作者的叙述、凡卡的信和凡卡的回忆三部分内容穿插起来,互相辉映。
二是采用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新的课程标准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提高人文素养,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本课在设计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1.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凡卡生活的世界,让学生深切感受凡卡的痛苦生活,感受沙皇统治的黑暗。
2.抓住文章的主要脉络和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在读中感悟,品味语言,内化语言,培养语感。
3.感受作者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方法。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一些重点句子的含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第六自然段。
3.帮助学生认识“锈、佑、袄、鳅、跺、揍、撇、搅” ;会写“锈、佑、袄、跺、靴、揍、祷、撇、脏、揉、逮、搅、邮、炕” ;掌握“生锈、保佑、皮袄、跺脚、毡靴、祷告、撇嘴、打搅、邮筒、暖炕、不知不觉、结结实实、醉醺醺”等词语。
4.引导学生写读后感,表达自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认识。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一些重点句子的含义,并背诵第六自然段。
教学难点: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1.课件。
2.查找契诃夫的资料及相关的时代背景。
教学过程:1.句子一:(展示课件第五屏)(1)学生读句子,用△标出表示老板动作的词语。
(2)你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什么?(3)想象凡卡挨打时会是什么样子的?结合原因深入理解凡卡生活的苦。
(4)指导朗读。
2.句子二:她就捞起那条青鱼,拿鱼嘴直戳我的脸。
引导学生将“戳”进行换词比较,体会凡卡生活的苦。
3.句子三:吃的呢,简直没有……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
《凡卡》教学教案(最新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子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这次xxx为您整理了《凡卡》教学教案(最新5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凡卡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了解《凡卡》回忆部分的主要内容,体会本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
二、知道什么是插叙,了解插叙的一般作用。
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凡卡写信的过程以及书信的内容,我们根据屏幕的内容来回顾课文的相关内容。
出示ppt:回忆课文内容填空:1、凡卡是一个岁的(农村城市)孩子,他没没,只有一个亲人,就是他的。
爷爷在给庄园当。
凡卡在三个月前被送到的一家鞋店里当。
2、课文主要写了凡卡给爷爷写信一事,凡卡为什么给爷爷写信呢?指名回答。
二、分析课文的1--3、7—12、15--21 段,导入回忆的内容。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1--3、7—12、15--21 段,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子发现课文选段结构依然完整,内容充实。
板书:时间圣诞节前夜地点莫斯科事件写信2、那为什么课文不这样写,还要写乡下生活的内容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完成屏幕上的题目。
出示ppt:跳读课文,填空:课文第到第自然段、第到第自然段还穿插了两次对往事的回忆,凡卡回忆了和这些情景。
从凡卡的回忆中,我们可以感受到。
指名回答。
三、分析回忆部分,引入“插叙“。
1、梳理回忆内容的时间、地点、事件,适时板书。
时间:三个月前,地点:乡下,事件:回忆乡村生活。
2、分析本部分内容在全文起到的作用。
为什么乡下的生活可以衬托凡卡在莫斯科生活的悲惨呢?乡下生活真的那么美好吗?从课文中找一找答案。
学子回答。
爷俩在乡下的生活也是贫苦的,但凡卡还是怀念乡下的生活,希望爷爷能够接他回去,说明莫斯科的生活更苦,凡卡在这里感觉生活没有指望。
这样就更加突出了主题———通过凡卡的不幸遭遇批判当时俄国社会的贫富不均、贫苦农民尤其是儿童的苦难生活的黑暗现实。
语文(S)教学设计教 材:语文(S)五年级下册课 文:27凡卡板 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凡卡》这篇小说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作品,反映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
本文表达上的特点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作者的叙述、凡卡的信和凡卡的回忆三部分内容穿插起来,互相辉映。
二是采用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新的课程标准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提高人文素养,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本课在设计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1. 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凡卡生活的世界,让学生深切感受凡卡的痛苦生活,感受沙皇统治的黑暗。
2. 抓住文章的主要脉络和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在读中感悟,品味语言,内化语言,培养语感。
3. 感受作者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目标:1.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方法。
2.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一些重点句子的含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第六自然段。
3. 帮助学生认识“锈、佑、袄、鳅、跺、揍、撇、搅” ;会写“锈、佑、袄、跺、靴、揍、祷、撇、脏、揉、逮、搅、邮、炕” ;掌握“生锈、保佑、皮袄、跺脚、毡靴、祷告、撇嘴、打搅、邮筒、暖炕、不知不觉、结结实实、醉醺醺”等词语。
4. 引导学生写读后感,表达自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认识。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一些重点句子的含义,并背诵第六自然段。
教学难点: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1. 课件。
2. 查找契诃夫的资料及相关的时代背景。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第一课时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一)教师展示作者照片,(展示课件第三屏)谁能用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一下这位著名作家?(二)介绍《凡卡》创作的时代背景。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一)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通句子,读准字音,读准文中出现的人名。
(二)检查易错的生字读音,理解生僻词语,如“楦头”“摩平”。
凡卡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了解旧俄沙皇统治下穷苦孩子的悲惨生活,激发学生痛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2.通过学习凡卡写信的内容以及他的神态、动作、联想,来了解他的内心。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凡卡写的信的内容,了解凡卡遭受的苦难。
2.理解写信过程中凡卡的联想和文章结尾的含义。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翻译小说——《凡卡》。
(二)自学课文。
1.指名读生字、新词,要读准字音。
2.分小组讨论思考题。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写信之前、写信过程、写信之后。
)
(三)学习第2段课文中写信部分的内容。
1.想一想,凡卡给爷爷写信的目的是什么?
(凡卡在莫斯科的学徒生活很悲惨,他实在无法忍受下去了,他在信中写了很多话,但他唯一的目的是哀求爷爷带他离开这里,回到爷爷身边。
)
2.找出第2段课文中哪些自然段是凡卡写信的内容?画在书上。
(第3、8、10、11、12、15这六个自然段是凡卡写的信的内容。
)
3.信的内容共有六个自然段,用一个词组成短句来进行概括,写出每一段的小标题。
(①只有一个亲人;②告诉爷爷自己在学徒中受尽折磨;③求爷爷把他带回去;④莫斯科不是穷人的;⑤求爷爷给他摘一颗金胡桃;⑥再次哀求爷爷把他带回去。
)
4.指名根据小标题有条理地叙述凡卡的悲惨遭遇。
(三)学习课文中插叙部分。
凡卡在写信时有许多内心活动,作者是用插叙的手法来表现的。
5.找出文中哪些部分是插叙部分。
(第4、5、6、13、14自然段是凡卡在写信过程中对过去生活的回忆,是文章的插叙部分。
)6.导读4、5、6自然段。
(1)第4、5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内容?
(让学生先默读,这两个自然段插叙凡卡回忆爷爷在乡下守夜的情景。
)
(2)想一想,当凡卡写到“只有一个亲人了”时,想到些什么?
(3)爷爷在凡卡心中是怎样一个人?
(年老、困苦、劳累,但很乐观、风趣、慈祥,跟爷爷在一起凡卡感到很快乐。
)
(4)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4、5自然段。
(提醒学生用思念亲人的心情来朗读。
)
(5)第6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家乡节前美丽的夜景。
)
(6)家乡的夜景在凡卡心中是怎样的?
(是“美”的。
)
(7)说说家乡的夜景在凡卡心中是怎样的美?
(宁静、优美、柔和、蓝蓝的天空、亮晶晶的星星……整个林子沉浸在过节的气氛之中。
)(8)指导朗读第6自然段。
(用赞美的心情来朗读。
)
小结:
这一部分关于爷爷守夜的回忆和家乡节前夜景的想象,都是描写凡卡内心活动的。
从这两段插叙中,反映出凡卡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心情。
7.导读13、14自然段。
(1)凡卡写到请爷爷“摘一颗金胡桃”时,又插叙了什么?
(“和爷爷一块砍圣诞树”这件事。
)
(2)凡卡回忆起砍圣诞树这件事时,心情怎样?可以用哪一个字来概括?
(心情是快乐的。
可以用“乐”字概括。
)
(3)从哪里可以体会出凡卡这种快乐的心情?
(“他想起到树林里去砍圣诞树的总是爷爷,爷爷总是带着他去。
多么快乐的日子呀!”“要砍圣诞树了,爷爷先抽一斗烟,再吸一阵子鼻烟,还跟冻僵的小凡卡逗乐一会儿……)(4)带着快乐的感情朗读13、14自然段。
(凡卡这种快乐,是“苦中有乐”,朗读时要带着这种心情来读。
)
8.说一说插叙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起到对比作用,凡卡想到在农村的“乐”,更衬托出目前生活的苦,更反映出凡卡要求爷爷带他离开的迫切心情。
)
9.学习第3段课文“写信之后”,体会课文结尾的作用。
(1)请同学们用上面的学习方法,自学第3段,先找出哪些地方是细节描写,再说说你是怎样体会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的。
(2)学生自学。
(3)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4)讨论:凡卡的梦能不能实现?为什么?
(四)总结:
通过以上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本文结构比较复杂,它由三部分内容组成:作者叙述凡卡的悲惨遭遇,凡卡信的内容,写信过程中凡卡的回忆,其中凡卡的信的内容是全文的重点。
在这三部分内容的表达上,抓住了细节,表现了凡卡,这个仅仅九岁的孩子复杂的内心活动,给爷爷写信,哀求爷爷把他带回去,说明了他在莫斯科学徒生活的悲惨,使我们深深同情他的悲惨命运,更加痛恨那个吃人的黑暗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