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面瘫的中医护理
- 格式:pdf
- 大小:205.93 KB
- 文档页数:2
灸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中医护理论文(共3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治疗周围性面瘫后的中医护理措施周围性面瘫多由脉络空虚,感受风寒或者肝肾阴虚,风阳上扰,抑或其他七情外伤等因素引起,在面神经损伤中比较常见。
主要临床表现为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等。
诱因多为吹风以及受凉。
面瘫的发病进展神速,可以在几个小时之内达到最严重的程度。
作者在灸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采用中医护理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般资料收集本院2012~2013年周围性面瘫患者80例。
男40例,女40例,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岁,病程2~30d。
为了探索灸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中医护理的效果,选择男女各20例组成观察组,随机选了同期男女各20例为对照组。
两组性别、组别、年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具有可比性。
80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口眼歪斜或者眼睑闭合不全,临床诊断均为周围性面瘫。
方法80例患者采用常规基础护理,清淡饮食,食物容易消化,忌油腻,戒烟酒。
常规中医护理为:心理疏通辅导护理,稳定患者恐惧及不安等消极情绪。
盯嘱患者做好面部保暖防风工作,忌冷水刺激,常规休息饮食护理,禁忌辛辣生冷及粗糙难以消化的食物,予清淡高蛋白质高维生素饮食。
建议患者咀嚼口香糖锻炼面部肌群,大概3~5次/d,保持20min/次左右。
灸法为在体表一些穴位上用艾绒温熨,每个穴位5min 左右,以患者感觉正常,局部皮肤轻微红晕为度。
艾绒中加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功效的麝香、冰片、没药、当归、雄黄等。
选择患部的鱼腰、迎香、颊车、地仓、阳白、四白等穴为主,温熨程度为皮肤微红。
翳风以及风池用雀啄法灸潮红为度,最佳情况为耳后的热传导至面部。
灸法以4d为1个疗程气。
注意事项施灸者保持注意力集中,避免艾条移位或者掉落情况,对于小儿以及老年人保持艾条距离稍远。
中医中药164中医方法治疗面瘫的护理体会王秀云 田晓英平罗县人民医院中医科 宁夏回族自治区平罗县 753400【摘 要】目的:总结70例面瘫患者在以中医方法的综合治疗中的护理。
方法:对本组70例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方法,所有患者在接受活血通络,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针灸,艾灸,烤红外线治疗,拔罐治疗,中药热敷。
结果:治疗结束后70例患者中有两位糖尿病患者效果不理想,所有患者都掌握功能锻炼的方法。
结论:中医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疗效显著,配合优质护理服务显著提高综合疗效,患者满意。
【关键词】面瘫;中医方法;护理体会周围性面瘫又称Bell麻痹,中医称口眼歪斜,为面神经非化脓性炎症,病因多数是由于面部受风吹,受凉导致局部血管缺血,肿胀,受病毒感染引起,周围性面瘫的一般症状:病灶同侧多数肌肉群瘫痪,由于眼轮匝肌麻痹,所以眼睑不能完全闭合,患者闭嘴时,颊肌较为松弛,口角下垂,抬眉受限,额纹变浅或消失,眉毛较健侧低,睑裂变大,眼泪有时外溢示齿或笑时,口角向健侧牵拉。
不能作皱额,蹙眉,露齿,闭目,鼓气等动作,进食后容易将食物残渣滞留在齿颊间隙内,并伴有口水不受控制,中医认为本病的主要原是因面部络脉,气血空虚,卫外不固,易为风寒,风热之邪乘虚而入,以致气血痹阻经脉失养而发生。
目前,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有效手段以中医方法配合优质护理服务,本文就中医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3月-2016年2月在我科用中医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70例,男48例,女22例,年龄14-82岁,其中有2例糖尿病患者,起病时间1小时-3天,周围性面瘫的症状和体征很典型,诊断明确:起病突然,表情肌丧失,额纹消失,患侧眼裂增大,鼻唇沟变浅眼睑不能闭合,流泪,不能皱眉,患侧或平坦,口角下垂,并向健侧偏斜,伴有不同程度听觉障碍,舌前2/3味觉障碍,伴乳突部疼痛,外耳道及耳廓部感觉障碍等,排除其他因素造成的面神经损伤。
中医护理技术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的应用进展摘要:中医护理技术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的应用,是传统中医学的一个重要方向。
自古以来,中医学就注重通过艾灸、熨烫、刮痧等手段来调节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等方面的功能,从而促进身体的健康,而在治疗周围性面瘫方面,中医护理技术也是十分有效的一种治疗方法。
周围性面瘫是一种由于面神经损伤导致面部肌肉麻痹的疾病创伤,通常会由于头部外伤或手术损伤等原因导致病变,此外还会因为血管病变、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不良反应等原因导致病变,此种疾病通过其他的治疗方式难以根治,因此本文在此基础之上,将探究中医护理技术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的应用进展,并探析当前中医护理技术中的一些应用分支。
关键词:中医护理技术;周围性面瘫;刮痧;熨烫;艾灸周围性面瘫,中医亦称为“卒口僻”,是以一侧口眼斜为主症的病症,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周围性神经麻痹,以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蹙额、皱眉、闭目、露齿、鼓颊;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 2/3感觉消失、听觉过敏等症[1]。
在中医理念中,周围性面瘫属于“口僻”范畴,主受经络空虚、面部受风寒外邪入侵影响,使得经脉气血阻滞,筋肌出现收缩障碍。
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每年的发病率为0.8%, 目前我国约有600万人数[2]。
周围性面瘫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40-60岁的成年人是最常见的患病人群。
虽然西医在治疗周围性面瘫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由于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复杂,治疗难度较大,使得该疾病的治疗仍然面临许多困难。
而中医作为一种独特的医学体系,具有独特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的优势,因此中医护理技术在治疗周围性面瘫方面也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探究。
1.当前中医护理技术在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应用分支刮痧是一种源自中国的传统治疗方法,通过使用特殊的刮痧板在患者皮肤表面进行刮擦,以达到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消除瘀血等目的[3]。
面瘫(面神经麻痹)面瘫是临床常见病之一,是一种突发性的,以颜面部表情肌肉群运动障碍为主要特征,为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所致的周围神经面瘫。
辨证分型1、风寒袭表型:多有面部受凉因素,如迎风睡眠,电风扇对着一侧面部吹风过久等。
一般无外感表证,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痰阻络型:一般为肥胖患者,饮酒或食肥厚后汗出受风,舌体胖大,苔白,脉浮滑。
3脾虚湿阻型:伴患侧或舌前麻木作胀,平素头身困重,胸闷脘痞,舌体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临证施护1、眼干涩、流泪:减少用眼,外出时戴墨镜保护,同时滴一些有润滑、消炎、营养作用的眼药水,睡觉时可戴眼罩或盖纱块保护。
2、面部麻木:热敷祛风:以生姜末局部敷于面瘫侧,每日1/2小时;温湿毛巾热敷面部,每日2—3次,并于早晚自行按摩患侧,按摩时力度要适宜、部位准确;只要患侧面肌能运动就可自行对镜子做皱额、闭眼、吹口哨、示齿等动作,每个动作做2个八拍或4个八拍,每天2—3次,对于防止麻痹肌肉的萎缩及促进康复是非常重要的。
面瘫患者应注意不能用冷水洗脸,避免直接吹风,注意天气变化,及时添加衣物,防止感冒。
3、疼痛:微波治疗、闪罐、打刺放血、艾灸,热敷、中药熏蒸、中药涂擦。
4、口腔食物残渣滞留: 饭后要养成漱口的习惯,给予消炎漱口液漱口。
给以易于咀嚼的食物。
中医特色护理1、针刺的护理急性期针刺以少、轻、浅、泻为特点,刺激量小,不宜使用电针,能使面部神经兴奋,进而促进血液循环,促进面神经水肿消退和炎症的吸收;中后期针刺以深刺为主,刺激量大。
2、艾灸的护理艾灸用于中后期的治疗,是治疗周围性面瘫常用的一种有效方法,具有效果明显,简便易行,经济实用的优点。
对病人施灸时要注意:①专心致志,耐心坚持。
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能分散精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②体位应舒适、自然,穴位要准确,一般取患侧脸部的攒竹、丝竹空、阳白、四白、地仓、颊车、迎香、听宫、印堂、人中、水沟等穴,每个穴位灸5~7min;③施灸过程中要随时询问病人对温度的感受,以病人感觉舒适,局部皮肤轻微红晕为度,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和小儿,艾条距离穴位要稍远一些,做到既不烫伤皮肤,又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施灸完毕30min内,避免外出或迎风受寒而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