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面瘫中医综合治疗的护理
- 格式:pdf
- 大小:263.74 KB
- 文档页数:2
中西医综合治疗面瘫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治疗面瘫方法,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方法:分析收治50例面瘫的患者,根据面瘫的不同种类给予针灸等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护理。
结果:经住院治疗后,50例面瘫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5.5%。
结论:中西医综合治疗面瘫效果满意,通过相应的护理能够减少疾病的复发及并发症,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关键词:面瘫针灸护理【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107-02面瘫好发于冬秋季节,现在医学所指的面瘫包括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和周围性面神经炎,是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症状的疾病,面神经麻痹病因病机主要为正气不足,营卫俱虚,络脉空虚,风邪入经络所致。
面瘫发病突然,往往是患者早上洗脸照镜子时发现,主要表现为闭不上眼睛,嘴歪,流口水等。
现就我院今年来收治的50例面瘫患者以针灸为首选的综合治疗及护理,使其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取得满意效果。
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治疗方法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是我院近年来收治的50例面瘫患者,其中男40例,女10例,年龄28-52岁,病程最短1周,最长三个月。
1.2治疗方法。
1.2.1药物治疗。
1.2.1.1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
可以缓解和减轻神经水肿,防止变性;给予地塞米松10-15mg每天一次,静脉滴注,连续3天后减量至5mg,两天。
1.2.1.2神经营养代谢药物。
为促进受损的面神经末梢神经再生,给予维生素b1100mg+维生素b12500mg肌肉注射,每天一次1。
1.2.1.3低分子右旋糖酐。
可以扩充血容量的作用,还可以降低血液粘滞性,改善微循环,予每天一次,每次500ml。
1.2.2物理治疗。
针灸治疗。
现在医学认为,针灸是操作简便、见效快、无毒副作用的治疗方法,通过烧灼加温的方式促进了体表血管的循环和吸收,从而收到良好效果。
针灸取穴以阳明穴为主,少阳经为辅2,在针刺治疗的同时,配合相应的穴位,用疏密波或断续波持续刺激,10-15分钟,以瘫痪的肌肉出现收缩及患者烧热感,局部微红为度,每天一次,7次为一疗程。
综合护理对周围性面瘫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目的:探析综合护理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60例,按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两组,其中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而观察组则运用综合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12例痊愈,15例显效,3例有效,1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6例痊愈,12例显效,7例有效,5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83.33%,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临床上给予周围性面瘫患者综合护理,不仅可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还能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
标签:综合护理、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周围性面瘫又被称之为面神经炎,主要指的是由于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较差,面神经受到病毒侵袭,使面神经受压、水肿,影响面神经正常支配,从而导致面部肌肉功能障碍的一种综合征,在临床上表现为口角歪斜、耳内疼痛、味觉丧失、鼓腮以及唾液减少等症状[1],该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不仅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还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床上在治疗周围性面瘫时,护理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文重点探讨了综合护理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为2013年3月-2014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60例,按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
对照组中17例为男性,13例为女性,年龄35~67岁,平均年龄为(44.68±6.92)岁;观察组中16例为男性,14例为女性,年龄36~68岁,平均年龄为(45.11±7.32)岁。
两组患者在病情、性别以及年龄等基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包括能量合剂、抗病毒药物、血管扩张剂以及糖皮质激素等,比较常见的药物有弥可保,阿昔洛韦片,强的松,丹红,维生素B1等。
中医中药164中医方法治疗面瘫的护理体会王秀云 田晓英平罗县人民医院中医科 宁夏回族自治区平罗县 753400【摘 要】目的:总结70例面瘫患者在以中医方法的综合治疗中的护理。
方法:对本组70例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方法,所有患者在接受活血通络,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针灸,艾灸,烤红外线治疗,拔罐治疗,中药热敷。
结果:治疗结束后70例患者中有两位糖尿病患者效果不理想,所有患者都掌握功能锻炼的方法。
结论:中医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疗效显著,配合优质护理服务显著提高综合疗效,患者满意。
【关键词】面瘫;中医方法;护理体会周围性面瘫又称Bell麻痹,中医称口眼歪斜,为面神经非化脓性炎症,病因多数是由于面部受风吹,受凉导致局部血管缺血,肿胀,受病毒感染引起,周围性面瘫的一般症状:病灶同侧多数肌肉群瘫痪,由于眼轮匝肌麻痹,所以眼睑不能完全闭合,患者闭嘴时,颊肌较为松弛,口角下垂,抬眉受限,额纹变浅或消失,眉毛较健侧低,睑裂变大,眼泪有时外溢示齿或笑时,口角向健侧牵拉。
不能作皱额,蹙眉,露齿,闭目,鼓气等动作,进食后容易将食物残渣滞留在齿颊间隙内,并伴有口水不受控制,中医认为本病的主要原是因面部络脉,气血空虚,卫外不固,易为风寒,风热之邪乘虚而入,以致气血痹阻经脉失养而发生。
目前,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有效手段以中医方法配合优质护理服务,本文就中医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3月-2016年2月在我科用中医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70例,男48例,女22例,年龄14-82岁,其中有2例糖尿病患者,起病时间1小时-3天,周围性面瘫的症状和体征很典型,诊断明确:起病突然,表情肌丧失,额纹消失,患侧眼裂增大,鼻唇沟变浅眼睑不能闭合,流泪,不能皱眉,患侧或平坦,口角下垂,并向健侧偏斜,伴有不同程度听觉障碍,舌前2/3味觉障碍,伴乳突部疼痛,外耳道及耳廓部感觉障碍等,排除其他因素造成的面神经损伤。
中医护理技术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的应用进展摘要:中医护理技术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的应用,是传统中医学的一个重要方向。
自古以来,中医学就注重通过艾灸、熨烫、刮痧等手段来调节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等方面的功能,从而促进身体的健康,而在治疗周围性面瘫方面,中医护理技术也是十分有效的一种治疗方法。
周围性面瘫是一种由于面神经损伤导致面部肌肉麻痹的疾病创伤,通常会由于头部外伤或手术损伤等原因导致病变,此外还会因为血管病变、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不良反应等原因导致病变,此种疾病通过其他的治疗方式难以根治,因此本文在此基础之上,将探究中医护理技术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的应用进展,并探析当前中医护理技术中的一些应用分支。
关键词:中医护理技术;周围性面瘫;刮痧;熨烫;艾灸周围性面瘫,中医亦称为“卒口僻”,是以一侧口眼斜为主症的病症,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周围性神经麻痹,以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蹙额、皱眉、闭目、露齿、鼓颊;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 2/3感觉消失、听觉过敏等症[1]。
在中医理念中,周围性面瘫属于“口僻”范畴,主受经络空虚、面部受风寒外邪入侵影响,使得经脉气血阻滞,筋肌出现收缩障碍。
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每年的发病率为0.8%, 目前我国约有600万人数[2]。
周围性面瘫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40-60岁的成年人是最常见的患病人群。
虽然西医在治疗周围性面瘫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由于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复杂,治疗难度较大,使得该疾病的治疗仍然面临许多困难。
而中医作为一种独特的医学体系,具有独特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的优势,因此中医护理技术在治疗周围性面瘫方面也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探究。
1.当前中医护理技术在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应用分支刮痧是一种源自中国的传统治疗方法,通过使用特殊的刮痧板在患者皮肤表面进行刮擦,以达到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消除瘀血等目的[3]。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医治疗摘要: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采用针灸配合中药内服治疗,效果显著,简单易行。
针灸主穴:翳风、四白、迎香、地仓、颧髎、颊车、太阳,中药以牵正散为主,辩证分型,加减治疗。
关键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针灸牵正散辨证治疗【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45-01面神经麻痹又称为面瘫,临床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两种。
其中周围性面瘫属于中医的“歪僻”“卒口僻”“口歪”的范畴,是临床上很常见的疾病,各年龄段都可发病。
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素体虚弱,劳倦内伤,汗出当风等造成外邪乘虚侵犯脉络,导致风痰挟瘀,流窜经脉,阳明脉络壅滞,气血痹阻,筋脉失常而发病。
临床主要表现为晨起一侧面部不适,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不能皱额,蹙眉,鼓腮,口眼歪斜等,有的患者还可出现舌尖味觉失常。
笔者在临床治疗中体会,本病主要为感受风寒之邪,侵袭面部脉络,致使面部筋脉失于濡养,或风寒之邪引动体内痰湿之邪,风痰湿相互搏结,痹阻面部脉络,使气血运行不畅,面部筋脉失于濡养而发病。
病程日久,导致气滞血瘀,筋脉拘急,病情更易缠绵难愈。
针灸治疗面瘫为首选疗法,其具有疗效确切,简便易行的特点。
笔者在临床中采用针灸配合中药辩证治疗周围性面瘫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针灸疗法1.1 主穴。
翳风、四白、迎香、地仓、颧髎、颊车、太阳。
以上穴位均为病侧。
1.2 治疗方法。
发病初期,翳风穴宜浅刺,垂直进针,手法宜轻柔,不宜强刺激,以免加重急性期水肿。
四白平刺睛明穴,迎香和颧髎对刺,地仓和颊车对刺,太阳直刺。
如颏唇沟歪斜:承浆向患侧平刺;眼睑闭合不全:四白斜刺;额纹消失:阳白透刺鱼腰;耸鼻不对称:局部阿是穴(病侧鼻梁骨中央)平刺。
“面口合谷收”,笔者在临床中观察,在发病初期,针刺健侧合谷穴,采取快速提插捻转强刺激,致患者感觉手酸胀眼睛湿润起针为宜。
合谷穴属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阳明之脉为多气多血之脉,合谷穴采取强刺激可激发体内正气,促进经脉气血运行,而达到驱邪外出的目的。
面瘫的综合康复治疗护理朱俊燕【摘要】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method of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and nursing care for facial paralysis. Methods 46 patients who received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and treatment were given the treatments of acupuncture, herbal fumigation, acupoint injection, physical therapies. They also received nursing cares relating to daily life, emotion, diets, medication, oral cavity, eyes and rehabilitation. Results 8 patients were cured, accounting for 17.39% of the total; 25 patients showed significant effects, accounting for 54.35%; 11 patients improved, accounting for 23.91%; 2 patients showed no effects, accounting for 4.35%;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5.65%. Conclusion The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and nursing care for patients with facial paralysis are both necessary and effective.%目的:探讨面瘫的综合康复治疗护理方法。
周围性面瘫治疗中中医护理方案的应用效果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疾病,其病因复杂,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传统中医学认为周围性面瘫多由于气血不足、气滞血瘀等原因引起,因此中医护理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有一定的疗效。
随着中医治疗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临床实践表明中医护理对周围性面瘫具有积极作用。
目前对于中医护理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研究还相对不足,尚缺乏系统性的研究总结和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护理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为中医治疗周围性面瘫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和临床指导。
【2000字】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周围性面瘫患者在接受中医护理治疗过程中的疗效和效果,验证中医护理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通过系统性的研究和分析,探讨中医护理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本研究还旨在评估中医护理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的效果与优势,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丰富和完善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手段,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进一步推动中医护理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的应用和发展,为促进中医与现代医学的融合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1.3 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护理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的应用效果,通过系统性的病例观察和研究分析,评估中医护理在改善患者症状、促进康复的作用。
研究结果将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治疗选择,为患者提供更科学、更人性化的治疗方案。
2. 正文2.1 中医护理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的应用中医护理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的应用主要包括采用中医药治疗、针灸、推拿、拔罐等方法。
中医认为周围性面瘫是由气血不通、寒湿困脉、气机郁滞等原因导致的,因此在治疗中会注重调理气血、祛寒化湿、疏通经络等。
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通过刺激穴位来调整气血运行,恢复面部肌肉功能。
推拿则是通过按摩、揉捏等手法来刺激面部经络,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
中医综合疗法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思路探讨通过对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而采用的针灸、推拿、中药等相结合的综合疗法治疗的启发,根据中医因时治宜的原理,提出对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采用不同的方法治疗,探讨分期综合治疗面瘫的思路,以期达到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
标签:面瘫;分期;综合疗法;针灸;推拿;中药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之一,中医称”口眼歪斜”,西医称”周围性面神经炎”,其发病机理至今尚不十分明确但与受凉、劳累、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
笔者针对不同时期,采用综合疗法治疗面瘫30例,取得满意疗效:1面瘫急性期从现代医学来看,面瘫急性期面神经处于炎症、水肿阶段。
此期为了尽快消除炎症、水肿,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面神经的损害,视病情积极应用针灸和中药相结合来治疗是非常必要的。
此期发病1~7 d内,病情呈进行性加重。
1.1针刺治疗取患侧穴位:阳白、丝竹空、太阳、下关、迎香、地仓、翳风、颊车、承漿、人中。
采用透穴针法,阳白透鱼腰,丝竹空透太阳,迎香透睛明,地仓透颊车[1]。
手法:均取患侧穴位,斜刺或横刺,采用传统平补平泻手法,轻刺激或中等刺激,1次/d,10 d为1个疗程,留针20~30 min/次。
1.2药物治疗邓氏认为用牵正散加减配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针灸治疗。
口服中药,方剂以牵正散为主方加味辨证论治。
全蝎15 g,蜈蚣10条,白附子40 g,僵蚕30 g,地龙30 g,黄芪60 g,川芎、熟地、白芷、防风、当归、赤芍各30 g,丹参60 g。
共研为末8 g/次,黄酒冲服3次/d[2]。
1.3早期治疗注意事项因临床上观察到一些面瘫急性期患者被针刺耳周穴位尤其是电针强刺激后感觉不适,故此期在耳后颜面很少针刺,尤其注意避免刺激面神经干,同时注意避免在面部适用过多刺激手段,包括电针、按摩、拔罐等,以免加重病情。
2面瘫恢复期此期面神经炎症水肿基本得到控制,患者耳后颜面疼痛大为减轻或消失,面神经功能开始恢复。
周围性面瘫中医综合治疗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8-02-04T14:07:17.737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24期作者:唐芳
[导读] 治疗效果也有一定的提高,护理满意度也大大提高,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护患关系的和谐发展,值得临床推广。
(湖南省邵阳市中医医院 422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周围性面瘫中医综合治疗的护理价值。
方法筛选2014年——2016年我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瘫采用中医综合治疗的患者62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前后,护理方式的不同分成两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统计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护理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6.88%,较比对照组患者的80%的治疗效果,具有显著的提高,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3.75%,较比对照组患者的76.67%的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优势,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周围性面瘫中医综合治疗的同时开展综合护理其效果显著,患者接受治疗的配合度明显提高,治疗效果也有一定的提高,护理满意度也大大提高,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护患关系的和谐发展,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护理;效果
周围性面瘫属于常见多发病,是由于患者受到环境、疾病等因素造成的面部神经炎症的一种表现,主要为口眼歪斜,面部表情、动作等无法完成。
综合治疗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采用中医的针灸、药物等进行治疗,治疗期间护理工作的开展也非常重要。
本文主要研究分析周围性面瘫中医综合治疗的护理价值,特筛选2014年——2016年我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瘫采用中医综合治疗的患者62例为本次研究对象,现将研究资料整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筛选2014年——2016年我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瘫采用中医综合治疗的患者62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前后,护理方式的不同分成两组。
观察组32例,年龄22岁到79岁,平均年龄(59.11±4.51)岁;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4例。
对照组30例,年龄24岁到78岁,平均年龄(58.92±4.95)岁;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
收集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均接受全面的检查以及中医综合治疗,针灸治疗:选取下关、翳风、足三里等穴位,用1.5 寸以上的毫针,刺入穴位得气后,采用艾条灸,实施温灸治疗。
每次选穴3 个,每次治疗时间为半小时,每周治疗6 次,连续治疗4 周。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治疗护理,生活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包括心理护理,生活护理,治疗护理,健康教育。
(1)心理护理:在患者住院期间遭受病痛的折磨,心情难免有些烦闷,要加强心理疏导经常和患者多些交流,缓解患者的病痛。
此外还可以为患者讲解以往成功的案例,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病魔的决心,使患者能够更好的配合治疗。
(2)治疗护理:患者治疗前对治疗的过程、方式、感受等进行相应的讲解,使患者可以加强对治疗的认知,积极配合治疗,保证治疗的持续性。
针灸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全面协助医师,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观察,避免患者出现晕针等情况,拔针后注意检查,防止银针遗漏。
用艾灸盒灼情装艾条熏患侧,以祛风散寒、扶正祛邪、温经通络,每次30 分钟。
面部闪罐治疗过程中,协助医师进行患侧的治疗,闪罐具有调整阴阳和疏通经络的作用,但是部分患者有恐惧心理,所以积极安抚患者,告知治疗的重要性以及配合的重点,闪至皮肤出现潮红为度,每次10-15分钟左右。
(3)健康教育:治疗期间健康教育应贯穿整个护理,为患者普及疾病相关知识,说明疾病的治疗重点,告知日常需要注意的事项;强调积极参与治疗和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意义。
1.3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护理满意度。
满意度评价采用阶梯法,满意、一般,不满意。
1.4判定标准[2]
患者治疗效果评价分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
治愈:患者临床症状积分经治疗后减少大于95%,经H-B检查结果为I 级,临床症状消失。
显效:患者临床症状积分经治疗后减少为70-95%,经H-B检查结果为II 级,临床症状明显减轻。
有效:患者临床症状积分经治疗后减少为35%-69%,经H-B检查结果为Ⅲ级,临床症状部分消失。
无效:患者临床症状积分经治疗后减少低于34%,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
1.5统计学方法
将本次研究后的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实施分析,优良率数据采用(%)体现,运用x2检验;而计量数据采用(`x±S)体现,运用t 检验;如P值<0.05,则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6.88%,较比对照组患者的80%的治疗效果,具有显著的提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对比[n(%)]
3讨论
周围性面瘫其发病可见各年龄段,无性别区分,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口眼歪斜,不能鼓嘴、眼睑无法闭合等,对患者的身体以及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周围性面瘫发病无特定的人群,可发生在各个年龄阶段,无性别区分,造成其发病的主要因素包括环境、疾病、病毒感染等影响面部的周围神经不稳定,面部血管发生痉挛、水肿等情况,压迫周围的神经,而造成不同程度的周围性面瘫。
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治疗临床常规采用激素类药物,去水肿等药物治疗。
但是西药治疗药物的价格较高,且效果一般,患者经治疗后未讷讷感达到如期效果,特别是女性患者,面部的美观度受到影响,对患者的心理造成严重的负担,严重时甚至出现轻生的念头,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
从中医角度讲,周围性面瘫归属为“口歪眼斜”的范畴,其主要发病机制为外邪风寒入侵,面部气血受阻,营养失调;所以治疗应祛风活血,通经络,营养血管为主。
中医综合治疗的治疗效果显著,且各种治疗方式之间起到巩固和增强的目的,从而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治疗期间护理工作的开展对患者接受治疗的依从性、配合度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全面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积极配合治疗,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以及护理满意度。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6.88%,较比对照组患者的80%的治疗效果,具有显著的提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3.75%,较比对照组患者的76.67%的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优势,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周围性面瘫中医综合治疗的同时开展综合护理其效果显著,患者接受治疗的配合度明显提高,治疗效果也有一定的提高,护理满意度也大大提高,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护患关系的和谐发展,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萍.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4,36(1):60.
[2]邢金云,任秀梅.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4,(2):25.
[3]孙恒聪. 辨证分型结合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2015,05:1175-1176.
[4]黄沐春,张杨,唐诗,等. 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10:1702.
[5]王鸿雁.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临床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25(14):2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