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业废水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产业集聚度的视角
- 格式:pdf
- 大小:2.94 MB
- 文档页数:9
《我国工业废水处理现状及污染防治对策》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工业废水排放量持续增加,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工业废水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若不经过有效处理直接排放,将对水体、土壤乃至整个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
因此,工业废水处理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就我国工业废水处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污染防治对策进行探讨。
二、我国工业废水处理现状1. 处理设施建设情况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工业废水处理工作,加大了投入力度,建设了大量工业废水处理设施。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地区发展不平衡,仍有一部分老旧企业和小型企业缺乏完善的废水处理设施。
2. 处理技术水平目前,我国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部分企业采用的传统处理方法效率较低,难以达到排放标准。
同时,新型、高效的处理技术尚未得到广泛应用。
3. 排放标准与监管我国制定了严格的工业废水排放标准,并加强了监管力度。
然而,由于部分企业环保意识淡薄,违规排放现象仍屡见不鲜。
此外,一些地区的环保部门监管力度不足,导致排放标准执行不严。
三、污染防治对策1. 加强政策引导与法规建设政府应加大政策引导力度,推动企业加强工业废水处理工作。
同时,完善相关法规,提高违法成本,严厉打击违规排放行为。
2. 推进技术进步与创新加大科研投入,推动工业废水处理技术的研发与创新。
鼓励企业采用新型、高效的处理技术,提高废水处理效率。
同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
3. 完善基础设施与设备加大对工业废水处理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与设备。
特别是对于老旧企业和小型企业,应提供技术支持与指导,帮助其建立完善的废水处理系统。
4. 提高企业环保意识与责任感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企业的环保意识与责任感。
鼓励企业自觉遵守环保法规,积极投身工业废水处理工作。
同时,加强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工业废水处理工作的开展。
⼯业废⽔论⽂范⽂3篇化⼯⼯业废⽔论⽂1实验⽅法将未清洗的滤纸放⼊称量瓶中,开盖在103~105℃烘箱中烘⼲2h后移⼊⼲燥器内,冷却后称量。
再将同⼀滤纸⽤蒸馏⽔充分洗涤,仍放⼊同⼀称量瓶中,开盖在103~105℃烘箱中烘⼲2h后移⼊⼲燥器内,冷却后称量。
计算两者之间的差值。
2.3测定结果(如表1)2结果讨论按照悬浮物的计算公式:以上实验数据表明,当⽔样体积为100mL时,未清洗的滤纸将会导致⽔样悬浮物相应减少。
从实验结果和计算数据得知,备⽤滤纸⼀定要经蒸馏⽔洗涤并烘⼲后,才能⽤于悬浮物的测量,免除掉滤纸本⾝带⼊的误差。
3样品过滤完后对滤样滤纸的冲洗中盐株化集团⽣产产⽣的废⽔因⼯业特点含有少量的-CL-、SO42-、Ca2+、Mg2+等可溶性盐,在测定悬浮物含量时,⼀定要考虑去除,否则,部分盐分附着在滤纸和称量瓶上,经烘⼲后成为盐的晶体,增⼤测量的悬浮物含量。
另外,滤纸上截留过多的悬浮物可能夹带过多的⽔份,除延长⼲燥时间外,还可能造成过滤困难,遇此情况,可酌情少取样。
滤纸上悬浮物过少,则会增⼤称量误差,影响测定精度,必要时可增⼤样品体积。
⼀般以5~100mg悬浮物量作为量取样品体积的合适范围。
辨别废⽔中盐分的⾼低,最简易办法是观察⽔样通过滤纸的流速。
如⽔样不经抽滤通过滤纸速度快,溶液澄清,则其中可溶性盐相对较少;如⽔样不经抽滤通过滤纸速度慢,溶液⾥有悬浮物沉淀,则其中可溶性盐相对较多。
3.1试剂3.1.1硝酸银溶液(约0.1mol/L)将0.17g硝酸银溶解于80mL蒸馏⽔中,加0.1mL硝酸,稀释⾄100mL,贮存于棕⾊瓶中,避光保存。
3.1.2氯化钡饱和溶液取适量氯化钡溶于100mL蒸馏⽔中,以溶液中有少许氯化钡未完全溶解为宜。
3.2实验⽅法去除附着在滤纸上的可溶性盐,可在⽔样过滤完后,⽤蒸馏⽔对滤纸进⾏洗涤。
每个样品⾄少洗涤三次。
对过滤速度慢的⽔样滤纸应增加洗涤次数。
取洗涤滤纸后的滤液分别滴加硝酸银溶液或氯化钡饱和溶液,若没有⽩⾊沉淀产⽣或者不变浑浊,则说明附着在滤纸上的可溶性盐已冲洗⼲净,此时可以取下滤纸放⼊原称量瓶中,移⼊烘箱⼲燥。
中国工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基于STIRPAT模型吴英姿;都红雯;闻岳春【摘要】A stochastic impacts by regression on population affluence and technology (STIRPAT) model is proposed to inves-tiga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mpacts on CO2 emission and its main factors on the basis of Chinese industrial panel data grouped b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 emission from 1995 to 2010. It shows that the relation curve of China’s industrial car-bon emission and the economic output behaves U-shaped, and the turning point of high emission intensity industry has less economic output than that of low emission intensity industry. The capital stock has a greater positive effect on carbon emission than that of labor. The investment on scientific research is conducive to the carbon reduction of high emission intensity indus-try,and the adjustment of fossil energy consumption structure cannot promote the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of industry.%文章基于改进的STIRPAT模型,以1995-2010年按碳排放特征分组的中国工业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研究了我国工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分析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已成为一个影响人们生活质量和健康的重要因素。
工业活动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但减少工业生产并不是解决环境污染的唯一途径。
本文分析了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并探讨了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一、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1. 水污染中国的水污染问题非常严重。
据《中国水资源状况公报》数据显示,我国水环境质量状况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其中60%的河流水质为IV类及以下,直接饮用水中农药、重金属等化学物质超标。
这一情况主要是由于工厂在处理废水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环保设备,废水直接排放到河流中,从而污染水源,造成水生态环境恶化。
2. 大气污染我国的大气污染问题也是非常严峻的。
尤其是在工厂和工业园区周围,收集和排放污染物的设备不足,造成大量的废气排放。
大量的燃煤、燃油、燃气也加剧了大气污染。
这一污染因素主要表现为雾霾,达到了严重的地步。
3. 土壤污染土壤污染是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另一个严重问题。
当前,我国的大量土地受到了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污染,占地的比例越来越大。
工业区废弃物、废油、废酸碱、废漆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的无序排放对土地造成的污染,难以快速消除。
这使得很多土地变成了荒芜之地,无法再次被利用。
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为了解决上述环境污染问题,应优先考虑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 发展环保产业环保产业的发展是处理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本解决方案。
政府可以采用一系列刺激环保产业发展的措施,比如设立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基金、出台环境税收政策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环保产业的竞争力,鼓励传统工业企业向清洁生产转型升级,大幅减少污染物排放。
2. 实施生态修复计划生态修复计划是一项长期的计划,需要政府和公众共同投入时间和资金。
政府应制定一份全国性、行动性强、科学规范的生态修复计划,以协调生态环境保护、资源保护和经济发展。
修复工作包括森林植被建设、土地治理、湿地修复等,旨在重塑生态环境,恢复生态平衡。
《我国工业废水处理现状及污染防治对策》篇一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废水已成为环境保护中一项极为重要的治理内容。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我国工业废水处理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我国工业废水处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污染防治的对策。
二、我国工业废水处理现状(一)工业废水排放情况近年来,我国工业生产持续增长,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工业废水排放。
由于部分企业环保意识不足、治理设施落后等原因,部分工业废水未经有效处理直接排放,严重污染了环境。
(二)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及设施当前,我国在工业废水处理技术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部分企业由于资金、技术等原因,未能及时更新或升级废水处理设施;另一方面,部分地区虽然建设了废水处理设施,但由于运行管理不善,导致设施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三、工业废水处理存在的问题(一)治理法规和政策不够完善尽管我国已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工业废水处理的法规和政策,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部分法规和政策的内容较为宽泛,缺乏具体、可操作的执行措施;部分地区的政策执行力度不够,导致法规未能得到严格遵守。
(二)企业环保意识有待提高部分企业对环保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只要投资建设了废水处理设施,就可以忽视日常的维护和管理。
这种观念导致废水处理设施的利用率低下,无法有效发挥其作用。
(三)技术水平有待提高虽然我国在工业废水处理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
部分企业在处理高浓度、难降解的工业废水时,仍面临技术难题。
四、污染防治对策(一)完善治理法规和政策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工业废水处理的法规和政策,明确各方的责任和义务。
同时,要加强对法规和政策的执行力度,确保其得到有效实施。
此外,还应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对违反法规的企业进行严厉处罚。
(二)提高企业环保意识政府应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企业的环保意识。
同时,应引导企业积极采用先进的废水处理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废水处理设施的利用率和效果。
产业集聚、FDI与环境污染摘要:本文首先对产业集聚、FDI和环境污染的关系进行了简要的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产业集聚的区位熵指数,在面板数据模型中分析了安徽省产业集聚与外商直接投资的关系;再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安徽省环境污染的影响以及产业集聚在其中的作用。
实证结果显示,产业集聚有力地促进了外商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污染产生了影响,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聚;FDI(外商直接投资);环境污染;安徽省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着稳定快速的发展,在吸引外资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一些产业也取得了相当大的规模,产业集聚作为一种新的产业组织形式开始在各地区出现。
产业集聚的出现不仅丰富和完善了产业组织理论,而且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效应。
产业集聚导致了区位竞争优势的体现,外商投资者更倾向于在区位优势明显的产业集聚区投资。
对安徽省而言,促进各市地区的产业集聚,通过产业集聚所带来的区位优势来吸引外商投资,是实现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布局,从而最终实现区域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之一。
但是随着外商投资的注入,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显现,其中产业集聚的作用不可忽视。
以上讨论实际上隐含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产业集聚是否对FDI的注入起到了促进作用;二是FDI的提高是否对安徽省环境污染产生了影响。
对这两方面问题的考虑无疑会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解答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是否产生了影响。
二、产业集聚对FDI的影响分析(一)文献回顾关于产业集聚对FDI影响方面的研究,Wheeler(1992)通过计量分析了产业集聚对美国企业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
Venson(1996)实证分析了产业集聚吸引了瑞典的外商直接投资。
Cheng和Kwan(1999)利用中国29个省份在1986-1995年间的数据,分析了集聚经济对外资流入的影响。
贺灿飞和魏后凯(2004)采用中国34775个外资制造企业在1995年的数据,证明集聚经济对企业出口起着重要作用。
工业废水处理行业发展趋势、竞争格局及行业壁垒分析1、我国工业废水处理产业链我国工业废水处理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原材料及设备供应、中游工业污水处理服务、下游工业废水产出行业三个主要环节。
上游原材料及设备供应环节:工业废水处理原材料可细分为膜材料、化学药剂、化学品等;材料可细分为泵、仪表等小型设备和刮泥器、脱碳器、过滤装置等大型设备。
整体来看,目前中国工业废水处理行业在上游相关的生产厂家较多,已经形成市场化运作机制,市场供需关系稳定,为中游的工业废水处理服务商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中游工业污水处理服务商环节:由于工业污水所含物质种类多且大部分具有毒性,因此在预处理、生化处理、深度处理、除盐等阶段对水处理工程或水处理运营团队具有较高的技术要求。
目前工业废水处理服务商较多,废水处理领域的技术工艺存在较大差异,涵盖全阶段的综合服务商较少,大部分污水处理服务商由于预处理和生化处理对 COD 等杂质的去除能力有限,而无法进行后期的深度处理及除盐处理。
下游工业废水产出行业:包括煤化工、石油化工、电子元器件生产、制药、造纸、纺织、冶金、新材料等。
数据显示,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造纸和纸制品行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以及纺织业废水排放量占比较大,合计占下游应用领域的35%以上。
近年来随着工业发展步伐加快,我国工业用水量一直保持较高水平,促使工业废水处理需求持续较高。
2、工业废水处理行业发展趋势(1)行业向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科技的进步,智能工业水处理控制技术得到发展。
目前,国外先进的智能化计算机软件已成功地应用于工业用水预处理与循环冷却水系统等领域,计算机程序可根据处理水的类型、药剂的种类和性能及预定的水质条件进行计算,从而确定水质的实时数据及水处理药剂的适用性。
这种计算机技术与传统的水处理技术相结合,可实现水处理过程的自动控制和在线分析、检测,以达到高效、低耗的目的。
当前,我国也正在积极通过技术引进并自主开发类似的智能化控制系统来运用到工业废水处理行业,但由于技术仍未成熟,其检测精度仍有待提高。
中国工业废气排放情况调查报告摘要:本报告对中国工业废气排放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与分析。
通过搜集相关数据和文献,结合实地调研和专家意见,对中国工业废气排放现状、问题和应对措施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发现,中国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庞大,主要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
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和保护人民健康,报告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建议。
1. 引言工业废气排放对大气环境质量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工业废气排放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为了全面了解中国工业废气排放现状,报告进行了综合调查与分析。
2. 工业废气排放现状2.1 工业废气排放总量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在过去几十年内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
据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工业废气排放总量达到XXX万吨,其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
2.2 工业废气排放结构工业废气排放结构主要受工业生产结构、能源结构和技术水平等因素影响。
报告分析得出,某些行业如电力、钢铁和化工等是重要的工业废气排放源,而燃煤和燃油是主要的能源消耗方式。
3. 工业废气排放问题分析3.1 大气污染问题工业废气排放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排放过多导致空气质量下降,给人们的健康带来潜在威胁。
3.2 生态环境问题工业废气排放不仅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还会对水资源、土壤和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威胁。
这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
3.3 公众健康问题长期暴露在工业废气排放污染物中,将增加人们患上呼吸系统、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的风险。
4. 工业废气排放管理与控制4.1 环保政策法规为了减少工业废气排放,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与法规,并加大执法力度。
然而,在一些地区和行业中,法规执行力度不够,导致排放企业逃避监管。
4.2 技术创新与应用技术创新是减少工业废气排放的核心手段之一。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cology 世界生态学, 2019, 8(2), 115-123Published Online May 2019 in Hans. /journal/ijehttps:///10.12677/ije.2019.82015Study on the Affecting Factors of IndustrialWastewater Emission Intensity—From the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PerspectiveFang WangParty School of Tianjin Municipal Committee of CPC, Tianjin Administrative Institute, TianjinReceived: May 2nd, 2019; accepted: May 20th, 2019; published: May 27th, 2019AbstractThe paper empirically analyzes the affecting factors of industrial wastewater emission intensity.The result shows, there is U-shaped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industrial wastewater. The pollutant emission will turn from increasing to decreasing as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The urbanization and environment showed a U-shaped relationship.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urbanization will turn from negative to positive as the urbanization increases. In addi-tion, expansion of population and increase of secondary industry’s proportion will reduce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economic growth and increase of third industry’s proportion will improve environmental quality.Keywords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Urbanization, Industrial Wastewater我国工业废水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产业集聚度的视角王芳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天津行政学院,天津收稿日期:2019年5月2日;录用日期:2019年5月20日;发布日期:2019年5月27日摘要文章以区位熵和城镇化作为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的测度指标,实证分析了影响各地区工业废水排放强度王芳的宏微观因素。
回归结果显示,工业集聚对我国环境质量有着明显的U型影响,即随着工业的集聚发展,工业废水排放强度会呈现出先提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而人口的集聚则对环境有着明显的U型影响,即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环境质量会先恶化而后好转;此外,人口规模的扩张和第二产业占比的提高都导致了环境的恶化,而经济的发展和第三产业占比的提高则能明显提高环境质量。
关键词区位熵,城镇化,工业废水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1. 引言2019年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他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从根本上讲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绝不能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增长。
过去的四十多年来,我们大力发展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付出了极其高昂的资源环境代价。
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5100个水质监测点位中,地下水较差级和极差级占比高达66.6%。
而与此同时,我国还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工业的发展仍然将不可避免的带来更多的污染物排放,尤其是工业废水的排放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用水安全。
如何在快速完成工业化的同时获得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局面,已经成为政策制订者、研究者们和普通民众普遍关心的重大议题。
2. 研究现状通常认为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人口规模的迅速膨胀会因大量消耗能源而导致污染物高强度的排放[1] [2],而产业和人口在空间上的集聚也将带来污染物排放量的快速增长,从而造成城镇和经济活动集中地的环境质量恶化[3] [4] [5]。
但另一方面,经济的增长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也为环境治理、污染物减排提供了必要的资金和技术的支持,进而能够改善环境质量、并进一步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6] [7] [8][9]。
为了进一步找到影响我国工业废水排放的关键因素,从而能够制订有效应对措施降低废水排放强度以改善我国水环境质量,研究者们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刘燕等(2006) [10]的研究结果显示,经济增长与工业废水之间呈现倒N型曲线关系,出口明显促进了废水的排放,而外商直接投资则与工业废水显著负相关。
梁淑轩等(2007) [11]则认为工业废水排放量随着工业的发展而增长,应加大治理废水的投资和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以降低工业废水排放量。
陈昭等(2008) [12]的研究表明,工业废水与第二产业比重显著正相关,且人口密度对工业废水排放具有“挤出效应”;黄莹等(2009) [13]对我国29个省份1990~2006年的数据进行空间面板分析后发现,工业废水与人均GDP之间存在U型曲线关系,且省域之间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作用关系存在十分显著的空间效应。
周中胜(2009) [14]的研究显示,第二产业占比和城镇化率的提高显著促进了苏州的工业废水排放。
而宋丽颖等(2014) [15]对陕西的实证分析表明,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实际GDP呈现倒N型曲线关系,重工业比重上升会增加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上升。
黄王芳菁(2010) [16]则认为人均GDP 与工业废水呈倒U 型关系,而第二产业比重与人均工业废水负相关,产业结构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是复杂的,简单的调整产业结构并不能显著影响环境质量。
占华等(2015) [17]利用省际动态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资本–劳动比显著促进工业废水的排放,而人均收入对工业废水存在倒U 型的曲线关系。
从以上研究成果的梳理来看,学术界对于影响工业废水排放强度的因素分析是多方面的,但结论却不尽相同,尤其是产业结构对工业废水造成的影响存在着截然相反的观点。
同时,就经济活动和人口在空间上的集聚所造成的工业废水排放变化关注不多,而在我国目前如此快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人口与产业的集聚往往是同期发生的,二者对环境的影响通常也是同时产生,因而,我们应将人口与产业的集聚同时纳入到实证分析中,才能较为客观和清晰的厘清对环境的影响。
3. 工业集聚度的测度我们以区位熵的方法对各地区工业集聚度的进行测度,计算公式如式(1)所示。
其中i 为各地区,t 为年份,it I 表示i 地区t 年的工业增加值,it G 表示i 地区t 年的地区生产总值,t I 则表示t 年的全国工业增加值,t G 表示i 年的全国生产总值。
以此来衡量i 地区t 年的工业集聚情况(测度结果见表1)。
it itit t tI G lq I G =(1)Table 1.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in various regions 表1. 各地区工业集聚度地区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北京 0.45 0.47 0.47 0.48 0.48 0.48 0.47 0.49 0.48 0.46 0.51 0.53 0.59 0.63 0.61 天津 1.09 1.14 1.22 1.23 1.23 1.22 1.20 1.19 1.22 1.23 1.23 1.21 1.20 1.23 1.17 河北 1.19 1.25 1.23 1.24 1.24 1.21 1.20 1.17 1.17 1.19 1.16 1.14 1.13 1.11 1.08 山西1.100.95 0.99 1.18 1.23 1.28 1.33 1.26 1.21 1.28 1.26 1.21 1.20 1.18 1.12 内蒙古 0.94 1.19 1.26 1.22 1.25 1.26 1.24 1.20 1.17 1.11 1.05 0.97 0.91 0.82 0.80 辽宁 0.92 0.92 1.14 1.21 1.21 1.20 1.20 1.19 1.15 1.13 1.06 1.03 1.02 0.99 1.06 吉林1.201.23 1.26 1.28 1.24 1.21 1.16 1.13 1.06 1.01 0.99 0.92 0.91 0.90 0.87 黑龙江 0.62 0.71 0.78 0.87 0.94 0.99 1.04 1.07 1.04 1.13 1.13 1.17 1.17 1.16 1.15 上海 0.81 0.80 0.83 0.86 0.87 0.91 0.94 0.95 0.91 0.96 1.00 1.03 1.05 1.10 1.09 江苏 1.17 1.17 1.16 1.14 1.14 1.14 1.13 1.16 1.21 1.19 1.22 1.21 1.22 1.23 1.20 浙江 1.11 1.18 1.16 1.14 1.12 1.14 1.14 1.14 1.15 1.17 1.17 1.15 1.14 1.16 1.14 安徽 1.19 1.23 1.22 1.24 1.23 1.20 1.15 1.09 1.02 0.96 0.92 0.87 0.83 0.77 0.79 福建 1.16 1.21 1.21 1.19 1.15 1.12 1.09 1.08 1.05 1.03 1.02 1.01 1.03 1.04 1.03 江西 1.15 1.17 1.20 1.20 1.19 1.16 1.16 1.13 1.05 1.01 1.01 0.94 0.86 0.81 0.76 山东 1.17 1.21 1.19 1.17 1.17 1.18 1.17 1.20 1.26 1.25 1.25 1.24 1.23 1.24 1.17 河南 1.22 1.26 1.24 1.24 1.24 1.31 1.30 1.29 1.28 1.25 1.21 1.16 1.11 1.05 1.04 湖北 1.09 1.15 1.13 1.10 1.09 1.13 1.09 1.05 1.01 0.94 0.93 0.91 0.90 0.87 0.88 湖南 1.03 1.07 1.10 1.09 1.08 1.06 1.03 0.98 0.93 0.90 0.87 0.84 0.80 0.80 0.79 广东1.161.211.211.181.151.171.161.161.161.141.141.121.121.111.08王芳Continued广西0.93 1.11 1.10 1.06 1.03 1.04 1.03 1.01 0.93 0.91 0.87 0.80 0.76 0.75 0.72 海南0.35 0.36 0.38 0.40 0.40 0.47 0.47 0.47 0.46 0.50 0.54 0.53 0.46 0.45 0.46 重庆 1.00 1.04 1.03 1.00 0.97 1.13 1.17 1.16 1.13 1.09 1.04 0.95 0.90 0.92 0.91 四川0.92 1.00 1.07 1.14 1.17 1.14 1.13 1.08 1.01 0.95 0.90 0.86 0.82 0.78 0.75 贵州0.93 0.94 0.92 0.93 0.89 0.83 0.80 0.82 0.81 0.81 0.82 0.85 0.85 0.85 0.82 云南0.74 0.79 0.82 0.83 0.85 0.86 0.84 0.90 0.85 0.87 0.86 0.84 0.81 0.85 0.86 陕西 1.17 1.17 1.18 1.24 1.24 1.22 1.17 1.12 1.08 1.08 1.07 1.05 1.01 1.01 0.97 甘肃0.70 0.73 0.76 0.91 0.91 0.94 0.96 0.97 0.90 0.91 0.95 0.91 0.85 0.84 0.79 青海0.87 1.05 1.07 1.14 1.15 1.22 1.22 1.13 1.10 1.11 1.04 0.97 0.90 0.81 0.75 宁夏0.94 0.99 0.98 0.97 0.97 0.97 0.97 0.95 0.97 1.02 0.99 0.94 0.90 0.90 0.84 新疆0.88 0.83 0.85 0.94 0.92 0.98 1.02 0.99 0.92 1.02 0.96 0.97 0.89 0.82 0.74从表1的结果来看,工业对超过半数的地区经济都有较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