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血管出血时的止血部位》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 格式:docx
- 大小:392.54 KB
- 文档页数:9
血流的管道——血管
教学设计
一、对本节课的基本认识与理解
二、教与学的过程设计
三、板书设计
四、教学反思:
本课原定为2课时,但考虑到学生已经进入初一下学期的学习,并刚刚完成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能够较熟练的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同时血管的特点和功能这部分知识相对简单,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完成,我将本课设计为1课时,采用“实验”和“讲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在进行实验时,由于事先对实验可能出现的情况考虑较为全面,例如:如果小鱼不安定怎么办?怎么做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小鱼的伤害?等等。
使得实验能够在预计的时间内较好的完成,多数同学都观察到了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情况。
但是不足之处是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还是稍显慌乱。
在血管的特点和功能这部分我安排学生自学完成,学生完成较好,但是很多同学会认为动脉就是流动脉血的血管,静脉就是流静脉血的血管,在此我强调动脉和静脉的概念与功能有关,并且为下一课血液循环的学习做铺垫。
《血流的管道—血管》说课稿濮阳县站前学校王双叶依据新课标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就是我们的教学目的。
”我是这样设计我的教学流程的。
教学设计的流程及意图(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出示三幅图画]置学生与熟悉又新鲜的探究问题的学习氛围中。
当我们身体不适去医院就诊,有时医生会让我们验血,必要时还需要输液治疗,是否注意到验血或输液时,针刺的部位一般在哪里?问题引出引出本节课题—《血流的管道—血管》。
教学设计意图:这样置学生于知与不知的矛盾中,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直观呈现,自主探究[探究一]通过有趣的导入,学生已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了极大兴趣,教师再借势说明可以通过“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的实验,尝试区别三种血管,观察血液在不同血管内的流动情况。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的实验,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出示了学案中有关实验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试着完成学案中的问题,然后信心十足的投入到实验中去。
教师利用相应的视频,既辅助学生掌握实验的“目的要求、材料用具、方法步骤”,又辅助学生理解各种血管的结构特点。
启发学生比较归纳出动物体内的血管主要有三类,即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然后,让学生试着讲一讲三种血管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表述的过程中老师显示多媒体课件。
这样提高了学生的记忆效果。
从而完成了知识目标“尝试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现象并找到三种血管。
”的学习。
实验结束后,把“实验中的小鱼放生”培养了学生爱护生命的情感。
通过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情况,学生已经知道血管可以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知道血液在三种血管中的流速是不一样的,但是学生没有直接观察到血管的结构,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造成理解上的障碍。
所以进行[探究二]在第一个探究的基础上,老师出示学案中有关三种血管的问题,再赋以视频资料《血管》,学生阅读教材p57_59和观看视频。
教师利用相应的视频,辅助学生理解各种血管的结构特点。
一、使用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三节第二课时《血液循环》二、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一)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血液、血管和心脏的基础上,认识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它与消化、呼吸、泌尿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抽象思维能力有限。
学习过程中容易误认动脉流动脉血静脉流静脉血。
且大部分学生都有过静脉注射点滴的经历,对血液循环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三、生物核心素养教学目标(一)生命观念:概述血液循环的两条途径。
认识血液在循环过程中的变化(二) 科学思维:通过魔术、模型、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归纳及总结的科学思维。
(三)科学探究:通过探究实验和制作模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精神。
(四)社会责任:关注自身及家人的血液循环系统的健康。
四、实验器材(一) 魔术道具:具支试管、泡沫板、硅胶软管、试管架、大注射器(二) 探究实验:鸭血(加入阿氏液) 、分别装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输液瓶、注射器、试管架、标签纸(三) 血液循环动态模型:硅胶软管、玻璃胶、热熔胶,玻璃胶,洗瓶,塑料接头,红蓝墨水,微型水(四) 小组 PK 道具:硅胶软管、洗瓶、泡沫板、标签纸、双面胶、透明胶五、教学过程与创新要点(一)魔术导入、激发兴趣本节课是纯理论的知识,抽象不易理解,传统教学课堂气氛不活跃。
创新点 1:自制魔术道具,设计魔术导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
图 1 魔术道具图 2 魔术变色过程传统教学是先介绍血液循环的途径,再介绍血液的成分变化。
创新点 2:改变教授的顺序,由先观察血液变化再探究变化的原因。
由表及里,再由两种血液的流动来认识血液循环途径。
通过魔术环节。
学生可以初步认识血液有动脉血和静脉血之分且可以发生相互转化。
(二)探究实验《探究动脉血与静脉血的相互转化》书本在书本第 64 页有关于血液颜色的图片区别不明显,且变化的原因只有文字介绍,非常抽象。
《血流的管道——血管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3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血流的管道——血管》。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我今天的说课。
一、说教材首先来谈一谈我对教材的把握。
《血流的管道——血管》选自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
这节内容我分为两个课时来进行,第一课时为理论知识的讲解,本次说课为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是“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
本堂课是对上节课的自然延续,又为今后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在这里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血液,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了解血液是如何流向我们身体各个部位的。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和新课标的要求,我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如下:(一)知识与技能1.说出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过程与方法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向学生渗透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基于教学目标的设定,我将本堂课的教学重点设置为: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难点设置为:动脉与静脉的区别。
五、说教法学法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本堂课我采用的教法有直观式教学,启发式教学。
学法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六、说教学过程接下来与大家分享的是本次说课中最重要的环节,说教学过程。
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来展开。
(一)导入新课我采用的是问题导入法:“人在受到创伤时,有时只是少量缓慢的流出一些暗红色的血液,而有时则会喷射出鲜红色的血液,为什么同样是受伤,会有不同的出血情况呢?带着问题,走进今天的新课。
”这样设计时利用贴近生活的例子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讲授新课1.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我将利用多媒体播放实验过程以结果,学生观看后回答导入时的问题,由此引出本堂课的重点知识。
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2.动脉学生先自主阅读教材,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动脉的结构与功能,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动脉的图片,并对学生的总结进行修改和补充3.毛细心血管学生先自主阅读教材,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简述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我再利用多媒体展示毛细血管的图以及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并详细地讲解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血液循环》第一课时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午好,我叫袁仑,来自东禅中学。
//这些文字不要出现在说课稿里,但是说课时,可以说出来)我说课的课题是《血管是血液流动的管道》。
这一节课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34页,第9章,第2节:血液循环,血液循环共需要4个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本节课内容在知识体系中属于生物学新课程标准,10个一级主题中的,第5个主题:生物圈中的人。
那么首先我说说本节课在初中生物学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人体的营养和血液后,介绍血管的概念、特点和功能。
因此,从教材来看,本节课在知识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上(是对第8章:人体的营养的应用)可以对第8章营养物质吸收进入血液的途径,以及营养物质在血液中的运输方向,进行科学的解释。
启下(是作为血液循环的过程和血液循环过程中物质交换的基础)可以,以本节课知识为基础推导血液循环过程,分析、理解血液循环过程中的物质交换。
血管是人体很重要的结构,人体细胞的营养物质和氧气都依赖血管的运输而获得,同样人体代谢废物也需要血管的运输而排出。
血管对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教材在编排上是按: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展开,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形成三个重要概念: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为了让学生能更容易地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我对教材做了如下处理。
1、引入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带动了学生思考。
使本节课更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和实践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2、对静脉知识点的处理,我把静脉瓣放到下节课和心脏的瓣膜一起学习,让学生对三种瓣膜,可以通过对比学习,这样既让学生能对三种瓣膜有更明确的认识,同时也可以防止学生望文生义,对动脉瓣产生错误认识。
3、对模拟练习止血包扎的学生活动,我在里面加入了止血部位的原因分析。
《探究血管出血时的止血部位》说课稿
当人体发生外伤出血时,为避免失血过多,应该立即止血。
掌握正确的止血方法,能使你有效地保护自己和帮助他人。
那么,动脉和静脉出血有什么特点?我们又该如何正确的止血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不同血管出血时的止血部位。
一、使用教材
本节实验选自济南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三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第二节《物质运输的器官》。
二、实验器材 图1 实验器材
三、实验创新要点
1.巧妙利用多通连接头模拟了“毛细血管”,直观的呈现了鲜红色的动脉血变成暗红色的静脉血的过程。
2.利用微型水泵模拟心脏的动力,更明显的实现了动脉出血时的喷射状的特点;
利用不同管径的PVC管模拟动脉和静脉的管腔,实现了静脉出血时的缓慢流出的特点。
3.巧妙使用水流调节器,模拟止血部位,准确的判断出动脉出血和静脉出血时的止血位置,形象直观,便于记忆和理解。
4.巧用单向阀,模拟静脉瓣,解决了血液倒流问题。
5.实现了废物的再利用,在课堂上渗透环境保护意识和创新意识。
6.通过构建物理模型,实现了学科的融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7.巧妙融合“大白”的形象,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便于学生利用“大白”的胳膊上的出血点来判断近心端和远心端的位置,三是便于学生操作。
四、实验设计思路
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利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渴望表现的特点,我们设计了如下五个环节,步步为营,实现教学目标。
一是问题引领、诱发思维,二是设计模型、发展思维,三是交流展示、解决问题,四是联系生活、延伸思维,五是现场模拟、实战演练。
模型的制作以兴趣小组为单位在课下完成,模型的展示交流在生物探究实验室进行。
实验设计思路如下图:
图2 实验设计思路
五、实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制作实验模型”等学习活动,知道血管的特点,说出不同情况下的止血部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模型的制作和分析,学生能够运用合理的急救方法,培养珍爱生命、敢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
六、实验教学内容
本节实验选自济南版七下第三单元第三章第二节《物质运输的器官》。
一是教材着重介绍了三种血管的血流特点和毛细血管的功能-物质交换,但是不够形象和直观,尤其是学生不能对物质交换产生形象的记忆和理解。
二是教材P53巩固提高第2题,在抽血或输液时,学生对为什么要捆扎近心端表示不理解,而且提出在动脉或静脉出血时我们应该捆扎什么部位进行止血呢?三是在进行教材P58“模拟练习止血急救”的实践活动中,对不同血管出血时的止血部位意见不一。
所以,实验教学内容主要有如下三个:
一是设计形象直观的“物质交换”过程;二是对教材中动脉和静脉血管出血的特点和不同情况下的止血部位进行模拟;三是进行现场急救模拟。
七、实验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领、诱发思维
在学习教材中三种血管的特点时,学生知道动脉血管血流速度快,流经毛细血管时发生物质交换后,在静脉血管中血流速度变慢。
但教材中的文字描述不形象不直观,不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学生提出如下疑问:
1.在毛细血管发生物质交换后,血液的形态有何变化?
2.因外伤出血时,如何去判断动脉血管和静脉血管出血?
3.当动脉血管出血和静脉血管出血时,如何快速止血以急救呢?
(二)设计模型、发展思维
1.制定计划
(1)设计方案:在课前组织学生对制作模
型的方案地行讨论和设计,最终借助教材P54血
液循环途径示意图进行设计,初步制作出图纸。
(如图)
(2)选择材料:以兴趣小组为单位自选材料,
图3 设计方案图纸
在课下完成直观模型的制作,要求材料体现废物利用和环保理念。
2.小组合作探究
(1)实施计划
兴趣小组分别探搜集资料、
制作模型,进行试验、记录结
果、得出结论。
通过装置,展
示实验结果,通过照片,展示
实验过程。
(2)直观模型展示
图4 兴趣小组制作的模型一
兴趣小组同学们的设计简单、直观。
一是形象的展示了物质交换后血液形态发生的变化,由鲜红色变成了暗红色,原因是
氧气在毛细血管处被利用,使氧气与血红蛋白分离。
二是直观呈现了动脉出血时鲜红的血液喷出和静脉出血时暗红色的血液缓慢流出。
三是轻松探究出了不同血管时的止血部位,便于同学们理解和记忆。
但是大多数学生认为模型相对简陋、欠缺美观;而且“心脏”提供的动力利用了虹吸原理,动力不足;“毛细血管”太粗;不易分辨近心端和远心端等。
(3)改进模型
经过上述试验和分析,针对提出的问题,我们再次引导对实验模型进行改进,确定了新模型如下:
图5 兴趣小组制作的模型二
该模型的创新之处有:
①利用微型水泵模拟心脏的动力,更明显的实现了动脉出血时的喷射状。
②使用多通连接头巧妙模拟了“毛细血管”,使用推进器实现了物质交换的过程。
③利有“大白”形象模拟人体手臂不同血管出血时的捆扎部位,更加形象、直观和便于理解。
(三)交流展示,解决问题
利用改进后的模型,我们轻松、直观、形象的解决了学生提出的三个问题,并得出相关结论。
结论一:血液流经毛细血管时,由于发生了物质交换,鲜红色的血液变成暗红色的血液。
结论二:动脉血管出血时,血液从伤口喷出,血流速度快;静脉血管出血时,血液缓慢而连续不断地从伤口流出。
结论三:动脉出血时,血液从伤口喷出,血流速度快,需按压近心端止血;静脉出血时,血液缓慢而连续不断地从伤口流出,需按压远心端止血。
(四)联系生活,延伸思维
在日常生活中,抽血时应该扎紧什么部位呢?
在野外郊游时,如果不小心被毒蛇咬伤,该如何
止血急救呢?请同学们利用模型来模拟一下:
图 6 抽血时的捆扎部
位图7 被毒蛇咬伤
结论1.抽血时针刺静脉,应该扎紧
近心端,由于静脉瓣的存在,血液不能倒流而隆起,便于发现血管。
结论2.毒蛇咬伤的是静脉,为防止毒素流入心脏,我们应扎紧近心端。
(五)现场模拟,实战演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同学们在体验了模型的制作,掌握了止血的急救
方法,那么,能否应用于生活实际中呢?下面有请同学们的情景表演。
图
8 学生
现场模
拟图9 学生现场模拟
八、实验效果评价
1.实验效果
(1)通过问题引领设计实验,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2)通过创新实验,设计、制作模型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深化了同学们的理解。
(3)通过体验式课堂,增加科同学们的感性认识,打造了思维发展型课堂。
(4)课堂教学体现了实践出真知的理念,实验选材体现了生活化教学的理念。
2.实验评价
本节实验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即对同学们进行了自评和互评,又有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
通过课堂评价有利于课堂效率的进一步的提高,当然,实验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血液流动不明显、单向阀的作用体现不明显等,希望各位评委多提宝贵意见。
附:学生小组合作有效性测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