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关节实验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3.60 MB
- 文档页数:30
实验十二:全范围关节活动(ROM)[实验目的]1、了解全范围关节活动的目的,熟悉各关节的活动形式和范围。
2、能指导患者的健肢活动及帮助患肢的活动。
[实验方式]教师示教后,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练习,学生先跟着老师学做各关节的屈曲和伸展运动,再模仿教师为患者(学生扮演)的患肢做被动性运动。
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课时]2学时[实验内容]一、目的:根据每一特定关节可活动的范围,对此关节进行屈曲和伸展的运动,维持关节可动性。
二、评估(一)患者:1、全身情况:目前病情、治疗情况、意识状态等。
2、局部情况:全身各关节的活动程度。
3、心理情况:目前心理状况,对被动性ROM的认识及合作程度。
(二)环境:是否清洁、舒适、安全。
三、计划1、目标/评价标准(1) 患者及家属理解ROM的目的及意义,愿意合作。
(2) 患者各关节得到有效的锻炼,没有发生关节及肌肉损伤等并发症。
2、准备(1) 护士:穿戴整洁(2) 患者:理解ROM的意义,主动配合(3) 环境:清洁、安全、舒适四、实施1、护士核对床号、姓名并解释。
2、让患者采取自然放松的姿势,面向操作者的方向,尽量靠近操作者。
、操作者依次对每个关节作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等运动,,比较两侧关节的活动情况,以了解其原来的关节活动程度。
操作时关节应予以支托。
活动关节时,手应作环状或支架以支撑关节远端的肢体(图12-1)图12-1以手作成环状或支架以支托腿部3、每个关节每次可有节律地作5-10次完整的ROM,各关节的活动形式和范围见表12-1、图12-3、图12-4。
图12-3肩关节活动范围A、外展、内吸B、前屈、后伸C、内旋、外旋图12-4 膝关节活动范围5、操作者在完成每个关节的活动时,应观察患者的反应。
6、指导患者利用健肢帮助患肢运动。
表12-1,各关节的活动形式和范围活动部位屈曲伸展过伸外展内收内旋外旋脊柱颈段前屈350 后伸350 左、右侧屈300 旋转1200腰段前屈450 后伸200 左、右侧屈300 旋转900肩部前屈1350 后伸450 900 450 1350 450肘关节1500 00 50-100前臂旋前1800 旋后1000腕关节掌屈800 背伸700 桡侧偏屈300 尺侧偏屈500指掌指关节900 450近侧指关节1200远侧指间关节600-800拇指500 450 700髋1500 00 150 450 300 400 600膝1350 00 100踝关节前屈250 跖屈450五、注意事项1、当患者出现疼痛、疲劳、痉挛或抵抗反应时,应停止操作。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骨骼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掌握骨骼的观察方法和技巧。
3. 分析不同动物骨骼的形态和差异。
4. 探讨骨骼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二、实验材料与用具1. 实验材料: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骨骼标本或模型。
2. 实验用具:解剖盘、解剖镊、放大镜、显微镜、胶水、绘图纸、绘图笔等。
三、实验内容1. 骨骼基本结构观察(1)观察骨骼的形态和结构,了解骨骼的基本组成。
(2)观察骨骼的连接方式,了解关节的构造和功能。
2. 不同动物骨骼形态观察(1)观察鱼类骨骼,了解鱼类骨骼的适应特点。
(2)观察两栖类骨骼,了解两栖类骨骼的过渡特征。
(3)观察爬行类骨骼,了解爬行类骨骼的稳定性。
(4)观察鸟类骨骼,了解鸟类骨骼的轻量化特点。
(5)观察哺乳类骨骼,了解哺乳类骨骼的多样化适应。
3. 骨骼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探讨(1)分析骨骼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演变规律。
(2)探讨骨骼适应不同环境的原因。
四、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将骨骼标本或模型摆放整齐,准备好实验用具。
2. 骨骼基本结构观察:使用放大镜观察骨骼的形态和结构,记录观察结果。
3. 不同动物骨骼形态观察:分别观察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骨骼,记录观察结果。
4. 骨骼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探讨:分析骨骼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演变规律,探讨骨骼适应不同环境的原因。
5. 绘制骨骼结构图:根据观察结果,绘制骨骼结构图,标注各部分名称。
6. 实验报告撰写:整理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骨骼基本结构观察:骨骼由骨膜、骨质和骨髓组成,骨膜负责骨骼的生长和修复,骨质提供骨骼的硬度和支撑,骨髓负责产生血细胞。
2. 不同动物骨骼形态观察:(1)鱼类骨骼:鱼类骨骼呈流线型,以减轻游泳时的阻力。
(2)两栖类骨骼:两栖类骨骼具有过渡特征,既有鱼类骨骼的流线型,又有陆生动物骨骼的支撑性。
(3)爬行类骨骼:爬行类骨骼具有稳定性,适应陆地生活。
一、实验背景骨连接是骨骼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连接着骨骼,支撑着身体,同时也保证了骨骼的灵活性和运动能力。
为了深入了解骨连接的结构、功能及其生理机制,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分析骨连接的形态学特征,探讨骨连接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二、实验目的1. 了解骨连接的分类、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2. 掌握骨连接的观察方法和技巧;3. 熟悉骨连接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5.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研思维。
三、实验内容1. 骨连接的分类与形态结构观察(1)关节:观察关节的形态、关节面的结构、关节囊、关节腔和滑膜等;(2)半活动连接:观察椎间盘、骨间膜等;(3)不动连接:观察骨缝、骨间韧带等。
2. 骨连接的功能与生理机制探讨(1)关节功能:观察关节的屈伸、旋转等运动,探讨关节的生理功能和运动机制;(2)半活动连接功能:观察椎间盘的弹性、骨间膜的张力等,探讨半活动连接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3)不动连接功能:观察骨缝的稳定性、骨间韧带的固定作用等,探讨不动连接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3. 骨连接的病理变化观察(1)关节疾病:观察关节炎症、骨关节炎等病理变化;(2)半活动连接疾病:观察椎间盘突出、骨间膜损伤等病理变化;(3)不动连接疾病:观察骨缝增宽、骨间韧带断裂等病理变化。
四、实验方法1. 实验仪器:显微镜、切片机、染色剂等;2. 实验材料:骨组织切片、骨连接模型等;3. 实验步骤:(1)观察骨连接的形态结构:通过显微镜观察骨连接的切片,记录其形态、结构特点;(2)观察骨连接的功能:通过模型演示或实验操作,观察骨连接的运动和生理功能;(3)观察骨连接的病理变化:通过观察骨连接切片或实验模型,记录其病理变化。
五、实验报告要求1. 实验报告格式: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实验结果、讨论和结论等部分;2. 实验结果:详细描述观察到的骨连接形态结构、功能特点和病理变化;3. 讨论: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探讨骨连接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4. 结论:总结实验结果,提出实验结论;5. 实验图片:附上实验过程中拍摄的照片,以便于展示实验结果;6. 实验数据:记录实验过程中测得的数据,如观察到的骨连接形态、结构特点等;7. 实验反思:总结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提出改进建议。
第1篇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了解人体关节在不同位置下的运动方向和范围,掌握关节在人体运动中的重要作用,为今后进行人体运动生理学和运动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器材1. 拍照设备2. 计时器3. 纸笔4. 实验对象:志愿者(10名)三、实验对象和方法1. 实验对象:10名身体健康、无运动损伤的志愿者,年龄在18-25岁之间。
2. 实验方法:(1)实验对象依次进行单腿站立、坐位、站立等不同位置下的关节运动实验。
(2)记录实验对象在各个位置下关节的运动方向、范围和所能活动的平面数。
(3)观察并记录实验对象在各个位置下关节参与的主要关节。
四、实验步骤1. 实验对象在单腿站立位置下,另一条腿做前后、左右、旋转运动,记录大腿活动的不同方向,所能活动的平面数,以及参与大腿运动的主要关节。
2. 实验对象在坐位下,大腿部位不动,小腿进行前后、左右、旋转运动,记录小腿活动的方向,所能运动的平面数,以及参与小腿运动的主要关节。
3. 实验对象站起来,体验上臂运动的方向,记录上臂所能活动的平面数,以及参与上臂运动的主要关节。
4. 实验对象上臂不动,体验前臂运动的方向,记录前臂所有活动的平面数,以及参与前臂运动的主要关节。
五、实验结果1. 单腿站立位置下,大腿活动方向:前后、左右、旋转;所能活动的平面数:2个;参与大腿运动的主要关节:髋关节。
2. 坐位下,小腿活动方向:前后、左右、旋转;所能活动的平面数:3个;参与小腿运动的主要关节:膝关节、踝关节。
3. 站立位置下,上臂活动方向:前后、左右、旋转;所能活动的平面数:3个;参与上臂运动的主要关节:肩关节。
4. 上臂不动,前臂活动方向:前后、左右、旋转;所能活动的平面数:3个;参与前臂运动的主要关节:肘关节、腕关节。
六、分析与讨论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到人体关节在不同位置下的运动方向和范围,为今后进行人体运动生理学和运动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2. 在单腿站立位置下,大腿主要进行前后和旋转运动,这有助于保持身体平衡;小腿在坐位下进行前后、左右和旋转运动,有利于保持下肢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人体骨骼系统的基本组成和结构特点。
2. 掌握骨骼的命名、形态和功能。
3. 熟悉骨骼的连结方式及其临床意义。
二、实验材料与用具1. 实验材料:人体骨骼标本、骨骼模型、骨骼图谱。
2. 实验用具:解剖刀、解剖剪、镊子、解剖盘、解剖针、解剖镜等。
三、实验内容1. 骨骼系统的基本组成(1)骨骼系统由骨骼和骨连结两部分组成。
(2)骨骼系统分为中轴骨骼和四肢骨骼。
2. 中轴骨骼(1)头骨:包括颅骨和面骨,颅骨由8块骨组成,面骨由14块骨组成。
(2)脊柱:包括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和尾椎,共有26块椎骨。
(3)胸廓:由12块胸椎、12对肋骨和1块胸骨组成。
(4)骨盆:由2块髋骨、1块骶骨和1块尾骨组成。
3. 四肢骨骼(1)上肢骨骼:包括肩胛骨、锁骨、肱骨、桡骨、尺骨、腕骨、掌骨和指骨。
(2)下肢骨骼:包括髋骨、股骨、髌骨、胫骨、腓骨、跖骨和趾骨。
4. 骨的命名与形态(1)骨的命名:根据骨的形态、位置、大小和功能等因素命名。
(2)骨的形态:骨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
(3)骨的结构:骨由骨膜、骨质和骨髓组成。
5. 骨的连结方式(1)直接连结:骨与骨之间直接相连,如颅骨之间的缝连结。
(2)间接连结:骨与骨之间通过骨连结器官相连,如关节、半关节、纤维连结等。
6. 骨的临床意义(1)支撑身体:骨骼系统为身体提供支撑,保持身体形态。
(2)保护内脏:骨骼系统保护内脏器官,如颅骨保护大脑。
(3)运动功能:骨骼与肌肉协同工作,实现人体运动。
(4)造血功能:骨髓具有造血功能,产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四、实验步骤1. 观察骨骼标本,了解骨骼系统的基本组成和结构特点。
2. 观察骨骼模型,掌握骨骼的命名、形态和功能。
3. 观察骨骼图谱,了解骨骼的连结方式及其临床意义。
4. 利用解剖刀、解剖剪等工具,进行骨骼的解剖实验。
5. 在解剖过程中,注意观察骨骼的形态、结构和连结方式。
6. 记录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第1篇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了解下肢的结构组成,包括骨骼、肌肉、关节、血管和神经等,掌握下肢的运动功能及其解剖学特点,为今后临床医学和运动科学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实验材料1. 下肢关节标本2. 骨骼模型3. 肌肉模型4. 血管模型5. 神经模型6. 实验指导书三、实验方法1. 观察下肢骨骼结构,包括股骨、髌骨、胫骨、腓骨、跖骨等,了解其形态和特点。
2. 观察下肢肌肉结构,包括大腿肌肉、小腿肌肉、足部肌肉等,了解其起止点、走向和功能。
3. 观察下肢关节结构,包括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了解其组成、运动形式和特点。
4. 观察下肢血管和神经结构,了解其分布和功能。
四、实验结果1. 骨骼结构(1)股骨:股骨是下肢最长的一块骨,上端与髋骨相连,下端与髌骨、胫骨相连。
股骨呈长圆柱形,分为上、中、下三段,上段有股骨头,中段有股骨颈,下段有股骨粗隆。
(2)髌骨:髌骨是下肢唯一一块籽骨,位于股骨髌面和胫骨髌骨之间的关节囊内。
髌骨呈扁圆形,具有保护膝关节和增加膝关节稳定性的作用。
(3)胫骨:胫骨是下肢较粗的一块骨,上端与股骨相连,下端与踝骨相连。
胫骨呈三棱柱形,分为上、中、下三段,上段有胫骨粗隆,中段有胫骨平台,下段有胫骨结节。
(4)腓骨:腓骨是下肢较细的一块骨,上端与股骨相连,下端与踝骨相连。
腓骨呈三棱柱形,分为上、中、下三段,上段有腓骨小头,中段有腓骨平台,下段有腓骨下端。
(5)跖骨:跖骨是足部的一块骨,分为跖骨底、跖骨体和跖骨头三部分。
2. 肌肉结构(1)大腿肌肉:大腿肌肉包括股四头肌、股二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等,负责膝关节的屈伸和髋关节的屈伸。
(2)小腿肌肉:小腿肌肉包括腓肠肌、比目鱼肌、胫骨前肌、胫骨后肌等,负责踝关节的屈伸和足部的内翻、外翻。
(3)足部肌肉:足部肌肉包括足底短肌、足背短肌等,负责足部的屈伸和足趾的运动。
3. 关节结构(1)髋关节:髋关节由股骨头和髋臼组成,具有屈伸、内收、外展、旋内、旋外等运动功能。
关节突的实验报告一、引言关节突是生物体骨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连接骨头,并使其能够在多个方向上移动的作用。
通过对关节突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骨骼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人类关节突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探究关节突的特征、运动范围以及与周围组织的连接情况,为进一步研究关节突的生理学和病理学提供基础。
二、材料与方法2.1 实验材料- 人类骨骼标本- 手术刀和缝线- 测量工具(如卷尺、游标卡尺等)2.2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清洁实验台面和实验工具,将人类骨骼标本置于适当位置。
2. 解剖关节突:用手术刀小心地切开关节突周围的软组织,并缝合切开的部位,以保持标本的完整。
3. 观察关节突结构:使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关节突的形态特征,包括关节面、关节盘等。
4. 测量关节运动范围:用游标卡尺或卷尺测量关节突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范围,记录测量数据。
5. 观察关节与周围组织连接情况:观察关节突与相邻骨头、肌肉和韧带等组织的结合情况,并进行记录。
三、结果与讨论3.1 关节突的结构观察经过解剖与观察,我们发现关节突具有以下主要结构特征:- 关节面:平滑且光亮的表面,可使关节在运动时减少摩擦。
- 关节盘:位于关节面之间的软组织,使得关节面能够更好地贴合,并起到吸收冲击的作用。
- 关节囊:包裹着关节突的囊状结构,内壁有滑液膜,能够分泌关节液,减少摩擦。
3.2 关节突的运动范围测量通过测量,我们得出了关节突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范围数据,结果如下表所示:运动方向运动范围(度)屈曲与伸展120外展与内收80旋转180由测量结果可知,关节突具有较大的运动范围,能够在多个方向上进行弯曲、伸展、旋转等运动,这为人体的日常活动提供了便利。
3.3 关节突与周围组织连接情况观察观察发现,关节突与周围骨头通过关节囊和韧带进行连接,肌肉则通过肌腱与关节突相连。
这种连结方式使得关节突能够稳定且灵活地运动,保证了骨骼系统的正常功能。
实验三全身骨[实验内容]观察全身各骨。
[实验目的](一)掌握人体全身骨的组成及特点。
(二)掌握人体上肢骨、下肢骨、中轴骨的组成及各骨名称。
(三)掌握锁骨、肩胛骨、肱骨、桡骨、尺骨、手骨、髋骨、股骨、髌骨、胫骨、腓骨、足骨、颅骨、椎骨、胸骨、肋骨的位置、形态结构及主要的骨性标志和体表标志。
[材料与器具]人体骨架标本,人体完整的散骨标本,完整颅骨及其分离标本。
[方法与步骤](一)观察上肢骨1 •在人体骨架标本上辨认出上肢骨,掌握上肢骨的组成及各骨的名称。
「锁骨厂上肢带骨i 肩胛骨上肢骨Y 「肱骨自由上肢骨J 桡骨|尺骨J 手骨2•根据教学内容,分辨出上述各散骨标本的部位:即根据各骨上下、前后、内外侧的主要骨性标志,判断其在人体上的侧别和位置,并熟练掌握各骨的主要骨性标志。
(1)锁骨(图2-3-1 )①呈“ S ”形,无骨髓腔,位于胸廓的前外上方,分为“一体两端”。
②锁骨内侧端粗大,呈圆柱状,称胸骨端,其末端为胸骨关节面,与胸骨的锁切迹相关节;外侧端呈扁平状,称肩峰端,其末端有肩峰关节面,与肩峰上的相应关节面相关节。
③锁骨内侧2/3凸向前,外侧1/3凸向后。
④锁骨上面光滑,下面粗糙。
(2)肩胛骨(图2-3-2)①呈倒“△”形,位于胸廓的后外上方,第2到第7肋之间,为扁骨,可分为两个面、三个角和三个缘。
②两个面:腹侧面,称肩胛F窝,与肋骨相邻背侧面,有一自内下向外上方的横行隆起,称肩胛冈,其向外延续为肩峰,肩峰内侧有肩峰关节面,与锁骨上的相应关节面相关节。
肩胛冈上、下分别有一浅窝,称冈上窝和冈下窝。
③三个缘:上缘锐薄,近似水平位,自内侧角达喙突根部,外侧端有一切迹称肩胛切迹。
内侧缘(亦称脊柱缘)锐薄,始于内侧角,终于下角。
外侧缘(亦称腋缘)肥厚而微凹,自关节盂下缘达下角。
④三个角:上角位于上缘与脊柱缘的会合处,相当于第二肋骨上缘水平外侧角肥厚,位于上缘与腋缘的会合处,此角外侧面有梨形的浅窝,称为 关节盂,与肱骨头相关节,关节盂的上、下方各有一粗糙隆起,分别称盂上结 节和盂下结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