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镜喻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1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稚:幼小,形容年龄小。
张目:张大眼睛。
对:面向,对着,朝。
明察秋毫:形容视力好。
秋毫,指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非常纤细的羽毛。
后来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纹理:花纹和条理。
故:所以。
物外: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成:像。
私拟:我(把蚊子)比作。
拟,比。
私,私自。
于:在。
则:那么,就。
或:有的。
果:果真。
项为之强(jiāng):脖颈为此而变得僵硬了。
项,颈,脖颈。
为,为此。
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徐喷以烟:慢慢地用烟喷。
徐,慢慢地。
以,用。
使:让。
作:当做。
观:景观。
唳(lì):鸟鸣。
为之:因此。
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然,……的样子。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以……为……:把……当作……。
砾:土块。
壑(hè):山沟。
怡然自得:安适愉快而又满足的样子。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兴:兴致。
庞然大物:体积庞大的东西,极大的东西。
为:介词,被。
方出神:正在出神。
方,正。
鞭:名词作动词,鞭打。
译文:我回忆儿童时,可以张开眼睛看着太阳,能看清最细微的东西。
我看见细小的东西,一定会去仔细地观察它的纹理,因此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天蚊子发出雷鸣般的声响,我暗自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么想,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仙鹤了;我抬着头看它们,脖颈都为此僵硬了。
我又将几只蚊子留在素帐中,用烟慢慢地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叫,我把它当做一幅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像仙鹤在青云中鸣叫,我为这景象高兴地拍手叫好。
2010-2012学年下学期方屯中学初一语文检测试卷(全卷四个大题,含22个小题。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A.剔.透(tī)抉.择(jué)跻.身(jī)模.样(mó)B. 逞.能(chěn )发绺.(liǔ)踱.步(dù)确凿.(záo)C. 倜傥.(dǎnɡ)聘.用(pìn)占卜.(bǔ)揩.油(kāi)D. 鲜.为人知(xiǎn)菜畦.(qí)风靡.(mǐ)兀.地(wù)【解析】选d。
A项中“模”应读mú;B项中“逞能”应读cheng;C项中“傥”应读tang。
2.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订正。
(2分)不辞劳苦别俱匠心轩然大波遴选抉择人声鼎沸人迹罕致风靡全球烦燥不安无所不能变幻莫测相辅相成不能自己精神抖擞萦系于怀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校园里传来了骇人听闻....的消息,王刚作文竞赛获得了全国一等奖。
B.他怒不可遏....地扬起手往桌上一拍,霍地站了起来。
C.桂林山水真是神奇秀丽,青山绿水,栩栩如生....,天色湖光,令人陶醉。
D.很多教师和学生都有这样的经验和体会,在考试前一定要保持轻松的心态,采用疲劳战术和题海战术只能是事半功倍....。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对于是否应该援助受灾的日本这一问题,大多数网民主张赞成,也有网民主张反对。
B.“六一”期间隆重上映的动漫电影《功夫熊猫2》,使无数小朋友带来了欢乐。
C.本届深圳大运会安保人员的心理素质是过硬的,不会发生面临突发事件而无所适从。
D.美国的基础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创造能力,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解析】选A。
B项中“使”改为“给”;C项中缺中心语,应在结尾加上“的现象”;D项中“这”指代不明。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及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童年的朋友》选自苏联作家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之一的《童年》。
唐诗中镜意象研究——以太白诗为例李娴郑州大学 文学院摘要:“镜”是唐诗中频繁出现的一个意象,“镜”意象为许多诗人所引用。
唐朝是铜镜发展的鼎盛时期,镜子的社会功用越来越多,诗人引镜入诗也颇为流行。
诗人所写的镜子,多将诗人的情感内涵赋予镜中。
太白诗中关于咏镜的诗篇有80余篇,多表达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和对自身际遇的不满。
关键词:唐诗;李白;镜;意象“镜”作为诗中常见的意象,它与“鉴”、“景”为同义词。
《广雅•释器》卷七曰:“鉴谓之镜。
”在《释名•释首饰》卷四中载:“镜,景也,有光景也。
”在许慎的《说文解字》第十四篇上金部:“镜,景也。
”清代段玉裁注:“景者,光也。
金有光,可照物,谓之镜。
”一、唐诗中镜子的社会功用隋唐时期,是中国铜镜发展的鼎盛时期,在造型和纹饰方面更加精美。
如骆宾王的《咏镜》:“写月无芳桂,照日有花菱。
”[1]卷七十九铜镜发展到唐代,已不仅仅是为了帮助梳妆打扮,其本身已成为精美的艺术品,成为美的象征。
文人乐于将镜子作为交际、赠别的礼物。
如白居易在《以镜赠别》中写到:“岂如玉匣里,如水常澄澈。
……不如赠少年,回照青丝发。
”[1]卷四百四十三诗人借镜子象征朋友间的友情万古长青、纯洁无暇。
镜子也可以作为男女爱情的信物。
如乔知之《定情篇》诗:“妾有秦家镜,宝匣装珠矶。
……今日持为赠,相识莫相违。
”[1]卷八十一还有李白《代美人愁镜二首•其二》中描述了女子赠与男子明镜,以示爱情:“美人赠此盘龙之宝镜,烛我金缕之罗衣。
”[2]卷二十五由于镜子制作材料的贵重,镜子也代表一个人的地位和身份。
在唐玄宗的《千秋节赐群臣镜》中:“铸得千秋镜,光生百炼金。
分将赐群后……更衔长绶带,留意感人深。
”[1]卷三《旧唐书》中也有所载:“开元十八年……八月丁亥,上御花粤楼,以千秋节百官献贺,赐四品己上金镜、珠囊、缣彩……”[3]195当时已有镜子镀金,并且“衔长绶带”,“绶”与“寿”谐音,人们当时以镜祈求长寿。
二、镜意象的流行及太白诗中的“镜”唐代时期,镜意象很受诗人们的欢迎,据统计,在《全唐诗》中,“白居易竟有咏镜诗89篇之多,李白有咏镜诗80余篇,杜甫29篇,元稹42篇,孟郊44篇,刘禹锡35篇,杜牧26篇,李商隐21篇,贾岛12篇,等等。
中外文论中的镜喻当我们在探讨文学作品的本质时,一个有趣的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注意:镜喻在中外文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从中国文论到外国文论,镜喻的含义和用法各不相同,但都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深刻的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比较和分析,探讨镜喻在中外文论中的内涵和价值。
在中国文论中,《韩非子·喻志篇》曾有言:“故镜正,则尘垢止;言论公,则身蔽忘。
”这里,韩非子巧妙地以镜喻公正,认为公正的言行就像明镜一样,可以止住尘埃和污垢,揭示出人性的美好。
同时,这也反映出古代中国对于文学作品的期许:作品应该如明镜一样,真实反映出社会的善恶美丑。
而在外国文论中,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个典型的例子。
他在《理想国》中提出,文学作品应该像镜子一样,真实反映出现实世界。
柏拉图认为,理想国的构建需要哲学王的智慧,而文学艺术则需要扮演“镜子”的角色,将现实世界的现象真实地呈现出来。
此外,他在《法句篇》中提到:“镜子即正义。
”这里,镜子被赋予了正义的象征,意味着文学作品在反映现实的同时,也应该追求正义和真理。
当我们深入挖掘镜喻在文论中的意义时,可以发现它具有以下特点:1、镜子可以比喻文学作品的本质。
文学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出社会的现实和方方面面,如同社会现象的镜子。
2、文学作品应该尽可能真实地反映现实。
像镜子一样,文学作品不应该夸大或缩小现实,而应该如实地呈现出社会的善恶美丑。
综上所述,镜喻在中外文论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揭示了文学作品的本质,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的新视角。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应该积极运用镜喻来丰富自己的作品,使它们更加真实、深刻地反映出社会的现实和人类的情感。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借鉴前人的镜喻理论,不断拓展自己的创作思路和表现手法,为文学作品的创作注入新的活力和内涵。
此外,镜喻还提醒我们,文学作品应该追求正义和真理。
作为社会的镜子,文学作品不仅要真实反映出现实,还应该勇敢地揭示社会的不公和丑恶,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
文言文主旨
1.项羽不肯竟学:做事要持之以恒,否则将会一事无成。
2.赵某误子:告诫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能溺爱,而应该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
3.王充市肆博览:我们在做学问时应该多看书,并且要灵活运用知识。
4.鲁侯养鸟:做事时应该遵循事物客观规律,不能主观臆断。
5.揠苗助长:做事时应该遵循事物客观规律,不能主观臆断。
6.砚眼:做事时应该谦虚好问,不能自以为是。
7.农夫耕田:做事要掌握方法,不能急于求成,否则会达不到目的。
8.稚犬:我们面对困难要敢于斗争,不能退缩不前。
9.镜喻:我们做事要善于通过借鉴来发现自己的缺点,否则缺点会永远存在。
10.枭将东徙:我们做事要学会改正自己的缺点,而不能逃避缺点。
11.世无良猫:告诫我们对人不能太迁就,而应该张弛有度,否则会适得其反。
12.河豚之死:告诫我么做事不能冲动鲁莽,要学会退让,否则只能自食其果。
13.刻舟求剑:告诉我们情况变了,处理问题的方法也要随之改变。
古诗镜喻翻译赏析文言文《镜喻》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在其为明也?目能见物,而不能见吾之面,假于镜而见焉。
镜之贵不如目;镜不求于目,而目转求于镜。
然世未尝以镜之助目而咎目之失明。
镜何负于目哉!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也,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己若。
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注释】1黑子:黑痣。
2乌在:何在。
3假:借。
4于:比。
5于:向,对。
6以:用。
7咎:责备。
8客:某人。
9任:信任。
10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这(镜子)让我好难受,我自有眼睛,何必要用镜子呢?11鲜当意也:很少有中意的。
12莫己若:即莫若己,倒装句,没有像自己(漂亮)的。
【翻译】五官中没有哪一个比眼睛更明察的,脸面上有黑痣,眼睛却看不到,它的明察表现在哪里?眼睛可以看见(其他)物体,却看不见自己的脸,于是用镜子来看(自己的脸)。
镜子的宝贵不如眼睛,但镜子不需要借助于眼睛,而眼睛却要借助于镜子/b/19308htm。
然而世人不曾用镜子来帮助眼睛,只是责怪眼睛不明亮。
镜子有什么对不住眼睛的地方呢!某人因为信任眼睛而讨厌镜子,说:“这(镜子)使我好难受,我自有眼睛,何必要用镜子呢?”时间长了,他看世间赞许的美人,很少合自己意的,却不知道自己脸上的黑点,安然自得地认为没有谁比自己更漂亮。
周边的人都偷偷地笑(他),他却一直不能醒悟,可悲呀!---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一、“意”——物与我的向度1.天地万物不能离心而求阳明心学是在与朱子学说的隔空对话中逐渐凸显的,就道德本体而言,两者理论的不同主要体现在阳明的“本心”与朱熹的“心”之间的截然分别。
在《中庸章句序》中,朱熹提出了“心之虚灵知觉”〔1〕的说法,“虚灵”是心的存在状态,知觉是心的功能描述,两者“一而已矣”。
〔2〕可见,朱熹的“心”只是实存状态的意识之心,而不是超越意识现象之外的本体之心。
换言之,在朱熹那里,“性”而不是“心”才属于实理的范畴,〔3〕“心”也绝不是知善知恶的道德判断标准,所以他所谓的“心与理一”是就工夫克尽后的境界而言,并不是在先天意义上的合一。
相比较之下,阳明“本心”概念的确切含义就与朱熹有着根本的不同。
他的“本心”除了具有知觉、主宰、意识、情感等因素之外,更具有本体论的意义,所以又称为“心之本体”。
这意味着对“心”的更重要的理解,即“心”可以解答行为依据何在、道德实践何以可能的问题。
尤其是在“格竹事件”中,阳明开始着手解决朱熹理论中存在的物理和吾心判若两截的问题,即理究竟是外在于心的客观实在,还是内在于心的本质[作者简介]杨易辰,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宗教学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摘要:在“格竹事件”中,阳明开始着手解决朱熹理论中物理和吾心判若两截的问题。
阳明的“心与理一”是就先天的预设而言——良知本心作为道德本体,是与性、天同质同层的存在,与天地万物并无隔绝。
因此,为学的目标在于把握此心此理原本圆融为一的道理。
阳明强调本心着力的根本点是道德知觉能力,也就是知善知恶的良知之“意”。
意一经流露,便与宇宙万物有了莹彻洞然的“应感之动”,万事万物之理才不会“隐而不显”。
但阳明仍认为良知本心的实际操作需要“为学的纠偏”,因此,以镜为喻,凸显出克念、立志和“诚自家之意”的头脑工夫及其与作为本体的良知本心之间的彼此呼应。
这样一来,“浑然一体”的本心不仅是道德本体论的预设,同时也指向境界论,从而使得每个人皆有实现致良知工夫的可能。
《庄子》以环喻道、以镜喻心及卮言三喻作者:赵俭杰刘生良来源:《江汉论坛》2021年第11期摘要:《庄子》以圆环、镜子、酒器比喻道、心、卮言。
借圆环之贯通性破是非之辩,用周期性破生死之执;以镜子之客观性和容纳性喻示人心若如镜子一样保持平静、虚空便不易为外物所伤,由此提出虚己以游世的处世方式;卮是一种与圆环、镜子特征类似的圆融性和中空性酒器,其与日出、天倪等皆喻示作为道言的卮言。
通过揭橥《庄子》道、心、卮言的喻体特征,有助于理解其思想內涵。
关键词:《庄子》;喻体;道;心;卮言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庄子的心灵世界”(2019TS11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章太炎庄学思想研究”(19FZXB065)中图分类号:I2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21)11-0045-06古人深知“立象以尽意”①之理,常以近似认识对象之“象”显现缥缈对象之“意”而引人悟思,作为《庄子》核心概念的道与心及语体之一的卮言,即是以圆环、镜子、酒器等意象来喻示的②。
“以环喻道”是借圆环的贯通性破除是非之争辩,以其周期性破解生死之执念,终致生死寂灭,万物一齐。
“以镜喻心”则借镜子的容纳性与客观性,喻示人心若如镜子般保持平静、虚空便不易受制于物,由此提出“虚己以游世”的处世哲学。
卮是一种与圆环、镜子特征类似的圆融性和中空性酒器,其与日出、天倪、道枢等喻体亦无不同,皆是喻示作为道言的卮言。
即此而言,揭示《庄子》道、心、卮言之喻体特征,对于理解《庄子》的思想内涵有所助益。
一、得其环中:作为道之喻体的圆环“道”是道家的核心概念,近世以来,受西学影响而多被抽象地解释为万物的实体、规律、原理等。
中国古人则常将其具体地类比为空间及具有中空结构的事物,或是制作工艺所遵循的度量衡,或是圆环及圆环类事物③。
尤以圆环比喻道体最为常见,如《关尹子》:“圆尔道。
”④《庄子》:“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
镜喻的意思镜子,这玩意儿咱都熟悉吧,每天照照,看看自己啥模样。
可你想过没,这镜子能给咱带来的可不只是看看脸这么简单,它就像生活中的一个奇妙隐喻。
咱就说,镜子它多诚实啊,你啥样它就给你照出啥样,一点儿不带美化或者歪曲的。
这多像咱生活中的那些真实反馈呀!有时候咱可能不太愿意面对,哎呀,咋这么多缺点呢,但这就是事实呀!咱得接受,然后才能想办法改进不是?要是镜子给你照得美若天仙,可实际你不是那样,那不就成自欺欺人了嘛。
而且镜子还能让你看到自己全方位的样子呢。
你想想,光看前面,你能知道自己后脑勺啥样吗?不能吧!但镜子能让你看到各个角度。
这就好比咱在生活中得全面地看待自己,不能只盯着自己的优点或者那几个方面,得把自己整个儿都了解清楚了。
你说你光觉得自己长得好看,可做事马马虎虎,那能行吗?就像镜子不会只给你照好看的地方,它会把你的全部都呈现出来。
再想想,你对着镜子笑,镜子里的你是不是也笑啦?你哭呢,它也哭。
这多有意思呀!这就像你对待生活的态度,你积极乐观,生活回馈给你的也大多是美好的;你要是整天愁眉苦脸,那生活也好像变得阴沉沉的。
所以呀,咱得学会对着生活这面“大镜子”笑,让它也给咱反射出灿烂的阳光来。
还有啊,镜子有时候还能让你发现一些你自己都没注意到的小细节。
比如脸上沾了点儿东西,或者衣服哪里没整理好。
这就像生活中那些小问题,要是没人提醒你,你可能就一直没发现。
但镜子让你看到了,你就能及时去处理。
咱在生活中也得有这样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看到那些小问题,赶紧解决掉,别让它们积累成大麻烦。
你看,镜子虽然简单,可它蕴含的道理却不少呢。
咱得学会从镜子里看到自己的不足,然后去改正;得看到自己的全貌,而不是片面的自己;得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它,让它给咱反射出美好的生活;还得从它那里发现那些小细节,让自己变得更好。
总之,镜子就像生活的一个小缩影,它能让咱明白很多道理。
咱可别小看了这面小小的镜子,它说不定能给咱带来大大的启发呢!咱得好好利用镜子这个“老师”,让自己在生活的道路上越走越顺,越走越精彩!。
镜喻
五官莫明于目。
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哪里,怎么)在其为明也?目能见物,而不能见吾之面,假于镜而见焉。
镜之贵,不如目。
镜不求于目,而目转求于镜。
然世未尝以镜之助目,而咎.目之失明。
镜何负.于目哉?客有任(信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
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己若(即“莫若己”,不如自己)。
”左右匿(偷偷地)笑,客终不悟。
悲夫!
(选自清代钱大昕的《潜研堂文集》)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4分)
咎:负:乌:鲜:
2.选出与“而不能见吾之面”中的“之”意义相同的一项()(2分)
A 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B然世未尝以镜之助目
C 受任于败军之际
D 辍耕之垄上
3.翻译文中划线句。
目能见物,而不能见吾之面,假于镜而见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