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一部分语文知识积累专题05传统文化新人教版
- 格式:docx
- 大小:34.59 KB
- 文档页数:5
满分训练(四) 文学常识与传统文化1.[2024·宁波模拟]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常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来概括唐、宋、元、明、清这几个时期突出的文学形式。
B.《陋室铭》《出师表》《岳阳楼记》《马说》《与朱元思书》《送东阳马生序》中的“铭”“表”“记”“说”“书”“序”都是古代的文体。
C.古人常用“阴”“阳”表示方位,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
D.古代的别称都很固定,如“桑梓”指家乡,“社稷”指国家,“伉俪”指挚友,“布衣”指百姓,等等。
2.[2024·嘉兴模拟]下列各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常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概括唐、宋、元、明、清这几个时期突出的文学形式。
B.“而立”代称三十岁,“而立之年”指遇事能明辨不疑的年龄;“不惑”代称四十岁,“不惑之年”指有所成就的年龄。
C.《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依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曹刿论战》便选自这一著作。
D.“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的“风骚”指的是文学才华。
其中“风”原指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国风》;“骚”原指《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是出自这部作品。
3.[2024·金华模拟]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古代的交际用语常有敬辞与谦辞之分,比如“惠顾”“垂问”“见教”是敬辞,“舍弟”“愚见”“拙作”是谦辞。
B.“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等都是对中国戏曲现象的生动描述,这种描述反映出中国戏曲场景虚拟化的主要特点。
C.梅兰竹菊并称为“四君子”,“凌霜自行,不趋炎势”“筛风弄月,潇洒一生”“剪雪裁冰,一身傲骨”分别表现的是菊、竹、梅的风骨。
D.成语“温故知新”“一鼓作气”“熟能生巧”分别出自《论语》、编年体史书《战国策》、欧阳修的《卖油翁》。
专题复习五传统文化真题精选1.[2017·滨州]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资治通鉴》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 362年间的史事。
《陈涉世家》节选自这部通史。
B.莫泊桑,法国作家,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我们学过他的作品《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我的叔叔于勒》。
C.散文是一种描写见闻、表达感悟的自由灵活的文学样式。
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朱自清的《背影》和孙犁的《芦花荡》便是这样的文章。
D.古代的称谓是很有讲究的。
“尊君”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卿”是古代君主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晚生”是旧时后进的人在前辈面前对自己的谦称。
2.[2017·长沙]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时候,用“令尊”“尊君”尊称对方的父亲,用“家严”“家君”谦称自己的父亲。
B.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吃月饼等。
C.小华属“猴”,小明比小华小一岁,小明应该属“羊”。
D.“立”是开始的意思,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开始。
3.[2017·绥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规”指布谷鸟,“鸿鹄”指天鹅;一人一马为一骑,一车四马为一乘。
B.《孔乙己》选自《呐喊》,《海燕》是高尔基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
C.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白居易字“乐天”,“刘二十八使君”是刘禹锡。
D.外国文学的人物画廊中,有四个著名的吝啬鬼,分别是:葛朗台、阿巴贡、夏洛克和严监生。
4.[2017·咸宁]下列有关文化、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实行科举制度,乡试是每三年举行一次的全省考试,乡试中举,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B.《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汉代的一首乐府民歌。
C.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一、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其他节日:冬至“冬至大如年”习俗:祭天祭祖,宰羊,吃饺子,吃馄钝,吃冬至面团,冬至长线面。
腊八节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习俗:和腊八粥,传说释迦牟尼在这一天得道成佛。
小年腊月二十三习俗:扫尘、祭灶道家三兀 :道家有天、地、水三官的说法,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三官的诞生日分别是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这三天也就是“上元节”“中元节”和“下元节”,即所谓的“三元”。
概述:正月十五日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汉族称下元节,祭祀祖先。
1、上元节一一正月十五:即元宵节。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上元节”。
2、中元节一一七月十五:中元节,定於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
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
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系中国民间最大的鬼节。
3、下元节---十月十五节日活动:祭祀祖先,庆水官诞。
节日意义:祈福禳灾拔苦谢罪。
三、对联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分类: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
墨(4)泉»ili (朗林水底月(对)st 中花 書山不去r^t)琛豢祗克 山隹接文吒〈时)療丸澆读心行it 无ttxj* <x )奏ur 用储ttMrMXfifi <M )亦知草木冇真香 血 才wurift 知己 Or )Si 霹堰堪抹15鱼-M (mom 梅香播煤煤册香两料煤对联是natxft 中很宥趣味的 语言3B 武,讲更和k 相眷,结 构相扃,Jt%4a«LA4HX 0 A 语电商以对对联,力:雪中送 議一输上臻花,井議宥厚一乗 乱无章°徹也对一对。
专题五传统文化考点技法突破考点3 古代称谓礼仪古代年龄、称谓、礼节用词一、古代年龄1.襁褓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现在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古代泛指1岁以下幼童。
2.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龀,换牙。
3.垂髫指儿童。
古代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
后因以“垂髫”指儿童。
4.总角古代儿童把头发扎成一对像牛角般的小髻,称总角。
《诗经·齐风·甫田》:“总角丱(guàn)兮。
”角,小髻;丱,儿童束发成两角的样子。
后人因用“总角”代指童年。
5.豆蔻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唐代杜牧《赠别二首(其一)》:“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因以“豆蔻年华”指称十三四岁的少女。
6.及笄(jī)笄是古代妇女用来固定盘发的簪子。
及笄指女子至15岁时,把头发簪起表示已成年。
7.弱冠男子20岁。
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
8.而立之年30岁。
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9.不惑之年40岁。
惑,迷惑,疑惑。
10.知命之年50岁。
天命,上天的意旨。
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
11.耳顺之年60岁。
耳顺,通常的解释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12.从心之年70岁。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13.中岁中年。
14.黄发用来指老人。
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二、古代的谦称与敬称(一)谦称1.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辞。
例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2.古代王侯的自谦辞有“孤”“寡”。
例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3.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例臣本布衣。
4.读书人的自谦辞有“小生”“晚生”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例范进道:“晚生久仰老先生。
专题五传统文化
考点技法突破
考点3 古代称谓礼仪
古代年龄、称谓、礼节用词
一、古代年龄
1.襁褓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现在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古代泛指1岁以下幼童。
2.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龀,换牙。
3.垂髫指儿童。
古代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
后因以“垂髫”指儿童。
4.总角古代儿童把头发扎成一对像牛角般的小髻,称总角。
《诗经·齐风·甫田》:“总角丱(guàn)兮。
”角,小髻;丱,儿童束发成两角的样子。
后人因用“总角”代指童年。
5.豆蔻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唐代杜牧《赠别二首(其一)》:“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因以“豆蔻年华”指称十三四岁的少女。
6.及笄(jī)笄是古代妇女用来固定盘发的簪子。
及笄指女子至15岁时,把头发簪起表示已成年。
7.弱冠男子20岁。
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
8.而立之年30岁。
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9.不惑之年40岁。
惑,迷惑,疑惑。
10.知命之年50岁。
天命,上天的意旨。
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
11.耳顺之年60岁。
耳顺,通常的解释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12.从心之年70岁。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13.中岁中年。
14.黄发用来指老人。
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二、古代的谦称与敬称
(一)谦称
1.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辞。
例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
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2.古代王侯的自谦辞有“孤”“寡”。
例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3.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例臣本布衣。
4.读书人的自谦辞有“小生”“晚生”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例范进道:“晚生久仰老先生。
”
晚生:旧时后进的人在前辈面前对自己的谦称。
5.其他自谦辞。
(1)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自己为“在下”。
例①在下倒有一个主意。
②我小老这一双眼睛,却是认得人的。
在下:对自己的谦称。
我小老:老年人对自己的谦称。
(2)“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二)敬称(尊称)
1.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
例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2.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天子”“陛下”等。
例①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②愿陛下亲之信之。
3.君对臣或对朋友的敬称是“爱卿”或“卿”。
例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4.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父”。
例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5.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相公”“足下”“夫子”“先生”等。
例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
例佝偻丈人承蜩。
三、古代常见礼节用词的含义
考点4 民俗文化
角度一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角度二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1.春节
时间:农历正月初一。
习俗:贴门神、贴春联、接灶、贴福祈福、吃年夜饭、守岁、放爆竹、接神、祭祖等。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元日》[宋]王安石
2.元宵节
时间:农历正月十五。
习俗:赏花灯、吃元宵、猜灯谜。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生查子》[宋]欧阳修
3.花朝节
时间:旧时阴历二月十二日,据说这一天是百花生日。
4.春社日
时间:立春后,清明前。
古代祭祀土地神以祈丰收。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破阵子》[宋]晏殊
5.寒食节
时间:清明节前一两天。
习俗: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
传说是为纪念春秋介之推的。
6.清明节
时间:公历4月5日左右。
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唐]杜牧
7.端午节
时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午、重五。
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
习俗: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挂香袋、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8.七夕节
时间:农历七月初七。
习俗:穿针乞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秋夕》[唐]杜牧
9.中秋节
时间:农历八月十五,又称团圆节。
习俗:赏月、吃月饼。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宋]苏东坡10.重阳节
时间:农历九月初九。
习俗:登高、插茱萸。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过故人庄》[唐]孟浩然
11.腊八节
时间:农历腊月初八(十二月初八)。
习俗:喝腊八粥。
考点5 科技文化
古代计时知识
农历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
凡用序数纪月的,大多以农历为据。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
农历以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欧阳修《醉翁亭记》:“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
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在春分前后。
社鼓,指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
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
如《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指鲁庄公十年。
(2)年号纪年法。
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
(3)干支纪年法。
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4)年号干支兼用法。
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如《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
纪时法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1)天色纪时法。
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ú)中、日中、日昳(dié)、晡(bū)时、日入、黄昏、人定。
(2)地支纪时法。
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
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