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腺病毒感染的诊断与预防
- 格式:pdf
- 大小:98.72 KB
- 文档页数:1
104肉牛运输热的发病因素、临床表现和防治方法作者:季平来源:《现代畜牧科技》 2017年第1期1 发病机理肉牛运输途中,容易受到多种应激因素的刺激,如环境改变、群体变动、空气污浊、温度过高、严重拥挤、随意饲喂等,容易感染多种能够导致机体呼吸道发生病变(主要是肺炎)的病毒、细菌,并在各种不同传染性病原的共同作用下引起发病。
其中能够引起该病的病毒主要包括牛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传染性牛鼻气管炎病毒、呼肠孤病毒、牛病毒性腹泻病毒、肠病毒等,细菌主要包括支原体、肺炎双球菌、巴氏杆菌、沙门氏菌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巴氏杆菌。
通常来说,健康肉牛体内就会携带以上病毒、细菌中的多种,且正常情况下这些病原微生物不会导致机体出现发病,但如果机体发生应激,导致机体免疫抵抗力减弱,首先就会使潜伏在呼吸道的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传染性牛鼻气管炎病毒等病毒大量复制扩散,从而引起发病。
存在于呼吸道内的条件性致病菌中,特别是支原体和巴氏杆菌等还容易引起继发感染,从而造成呼吸系统混合感染多病原。
2 流行病学特点肉牛运输热通常在秋季、冬季、春季温度较低的季节容易发生,且秋季和冬季发病率要比春季高。
任何品种、性别的牛都对该病具有易感性,其中幼牛的易感性要高于成年牛,特别是犊牛、1~2岁的幼龄牛比较容易感染.并出现发.病。
正常情况下,牛在不同阶段的发病率也有所不同,其中及时吮食初乳的犊牛具有较低的发病率,断奶后的犊牛发病率在25%左右,而1~2岁牛的发病率只有3%~4%。
该病的病死率一般在20%左右。
另外,牛运输路途越长,环境条件越差,越容易出现发病,且症状越重。
3 临床症状最急性型。
该类型比较少见,病牛通常没有表现出任何先驱症状就突然发生死亡。
急性型。
病牛表现出精神萎靡,拒绝走动,并有大量脓性分泌物从眼鼻内流出;体温明显升高,可达到40~41℃;食欲完全废绝,但依旧能够饮水;呼吸急促且较浅,经常出现无力的咳嗽,且随着运动量的增加逐渐加重。
汇总了腺病毒的一些常见问题及解答!1.目前,对于基因治疗的载体选择,很难有一个统一的结论,文章也很多,我将在如下给出。
本人认为,无论选择哪种载体,关键在于此载体在局部的表达效率。
无论是采用IN VIVO 或者EX VIVO的方法,因为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要在局部表达我的目的基因,并且使其具有一定的作用。
而对于载体的副作用,目前较为公认的就是病毒载体转染效率高,但副作用大;质粒载体毒性小,但转染效率比拟低。
同时,对于目前所常用的一些带有报告基因的表达载体如BD公司所开发的系列载体,pEGFP、pDsRed、pEYFP和pECFP等:这些载体如果用于细胞水平的检测,也许会更加的方便、直观,但是,如果用于体内的基因治疗,那就不是一个理想的载体了。
而传统的表达载体如INVITROGEN公司〔invitrogen )的pCDNA载体系列,会更好一些。
同时,为了获得更加高效的表达,一些公司也开发出了具有信号肽的表达载体,以增加外源基因的分泌表达。
正如一个疾病的治疗一样,治疗的方法越多,就证明还没有一个最有效地治疗手段。
基因治疗的载体也是同样,很难说哪个载体具有高转染、高表达、低毒性的全部优点。
以上是本人的一点愚见,还请各位同道指正。
2.转染过小鼠肝癌细胞H22,请赐教:用什么方法可以到达最正确效果,脂质体、电转还是重组病毒?如果用脂质体,哪家的最好?H22细胞为悬浮细胞,用病毒〔逆转录病毒和腺病毒〕最为理想,一是转染效率高,二是不用筛选直接用于实验。
但逆转录病毒的转染效率并不能到达100%,且影响因素多,而腺病毒感染效率高,几乎可达100%,但只能短期表达〔7-10天〕,随着细胞传代,外源基因会逐渐丧失。
当然,H22也可用脂质体进行转染,筛选应在96孔板上进行,由于培养液少、细胞相对静止,两周后可见细胞克隆生长,在倒置显微镜下用吸管吸取克隆,进行扩大培养。
3.重组腺病毒作基因治疗,因为不是很了解,用AdEasy系统可以吗?具体的实验步骤是来自什么地方?主要细胞及试剂的来源?.BIOgene公司有整个系统,从质粒到细胞都有,我AdEasy的根本原理请参阅文献A Vol.95.pp.2509-2514,March 19984.以腺病毒为载体做肿瘤细胞的基因转染,查文献,病毒滴度测定用噬斑法,但所用细胞不统一,是否有统一规定?就用肿瘤细胞来测行吗?只有能反式提供E1的细胞才能用来测腺病毒滴度,一般用HEK293细胞,用肿瘤细胞肯定不能形成噬斑。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是由牛传染支气管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
本病具有病程短、死亡率高、病死率达80%以上等特点,给养牛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严重社会影响。
为了控制和消灭该病的发生与蔓延,应加强对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诊断与防控。
基于此,本文以黄河源园区为例,对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诊断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
一、流行病学1、病原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属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亚科呼吸道合胞体病毒属成员。
其基因组全长约27kb,含有一个开放阅读框ORF5a,编码3个结构蛋白NSP4、M、L。
两个非结构蛋白E基因和G基因。
其中NSP4是主要抗原决定簇,能诱导机体产生中和抗体。
M、L分别位于膜表面和核内,参与介导细胞融合和出芽过程。
E基因在病毒复制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大约80nm,无囊膜包裹,具有脂质双层外壳,内部由双链DNA组成,包括正链Rep与负链Cap。
该病毒对外界环境敏感,低温条件下可长期存活,但不耐热,60℃加热至少1min即被灭活。
目前已经分离到了多株不同血清型的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毒株,对于我国流行的优势血清型———Ⅰb型,国内已有较多研究报道,而对其他血清型的相关研究还比较缺乏。
该病毒耐碱性较强,但不耐酸,pH值为5.7时3h后仍能检测到其感染力。
2、易感动物主要是牛易感,其中以犊牛和青年母牛最易感,且发病率高、死亡率低。
成年奶牛一般不发生临床症状或仅表现轻微呼吸道症状。
本病在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但多发生于冬春季节,尤其是气候寒冷的季节。
另外,妊娠期母牛也容易感染此病。
本病全年任何年龄都可能感染,但以幼龄牛和青年牛较为多见。
另外,山羊和猪也能够感染,但很少引起明显疾病。
本病的自然疫源地包括非洲、亚洲、欧洲以及美洲等地区。
近年来由于引种频繁,使得本病在我国许多地方呈暴发趋势。
临床上通常是20~60日龄的牛群发生急性败血型症状,而75%以上的病例为慢性经过。
DOI:10.3969/j.issn.1003-1650.2024.15.040牛支气管肺炎又被称为小叶性肺炎,是牛养殖管理期间的一种常见的肺部疾病。
在牛养殖管理过程中,应该提高重视程度注重做好牛支气管肺炎的发病原因总结,并结合实际发病症状,构建综合性的防治方案,确保早发现紧急处理,将牛支气管肺炎的发生流行率降低到最小程度。
一、发病原因1、病原微生物感染牛支气管肺炎是由多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牛的一种常见呼吸道疾病。
这些病原微生物主要包括病毒、细菌和支原体等。
引起牛支气管肺炎的病毒主要包括牛腺病毒、牛呼吸道合胞病毒、牛副流感病毒等。
这些病毒通常通过空气传播,感染牛的呼吸道上皮细胞,导致炎症反应和呼吸道症状。
引起牛支气管肺炎的细菌主要包括肺炎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这些细菌通常通过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或直接接触感染牛的呼吸道上皮细胞,导致炎症反应和呼吸道症状。
引起牛支气管肺炎的支原体主要包括牛肺炎支原体等。
这些支原体通常通过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或直接接触感染牛的呼吸道上皮细胞,导致炎症反应和呼吸道症状。
在实际临床中,牛支气管肺炎往往是由多种病原微生物共同感染引起的。
例如,病毒和细菌、病毒和支原体、细菌和支原体等混合感染,这使得病情更加复杂,治疗难度加大。
2、环境污染养殖密度过大导致牛之间的距离过近,容易导致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此外,密度过大还会使牛的活动空间受限,导致空气质量恶化,进一步诱发支气管肺炎。
牛舍内粪便长时间堆积,会导致氨气、硫化氢等有毒有害气体浓度升高。
这些有毒有害气体刺激呼吸道上皮细胞,使黏膜屏障功能减弱,为病原微生物的入侵创造条件。
牛舍内有毒有害气体的积累,如氨气、硫化氢、一氧化碳等,会刺激呼吸道黏膜,导致黏膜炎症、水肿,进而引发支气管肺炎。
同时,养殖场环境污染严重,会导致空气中病原微生物含量增加,牛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此外,环境污染还会导致牛舍内空气质量恶化,使牛处于慢性应激状态,降低其抵抗力,增加支气管肺炎的发病风险。
DOI:10.3969/j.issn.1003-1650.2024.03.032牛结节性皮肤病是由牛结节性皮肤病毒感染引发的一种接触性的病毒性传染性疾病,目前被划归为国家二类动物疫病。
牛结节性皮肤病发病进程较为缓慢,造成的死亡率相对较低,但是由于该种疾病会造成牛全身淋巴结出现不同程度的肿瘤病变,严重威胁到牛群的正常生长,并且该种疾病也会导致多种疫苗的免疫接种失败。
目前由于该种疾病没有针对性的治疗药物,发生流行之后需要进行严格的封锁隔离和扑杀无害化处理,并加强疫苗免疫接种,确保在短时间内控制病情,避免造成更为严重的经济损失。
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讨了牛结节性皮肤病的流行病学防治措施,希望对更好地提高该类疾病的防治成效有一定帮助。
一、流行病学1、病原学特征牛结节性皮肤病毒(Bovine papular stomatitis virus,BPSV)是一种属于痘病毒科(Papillomaviridae)山羊痘病毒属病毒,可以引起牛群中的结节性皮肤病。
目前对BPSV的血清分型较少报道,但研究发现BPSV有多种血清型,其中主要包括A、B和C 三个血清型。
这些血清型的存在可能与不同地理区域牛群中的BPSV株系有关。
BPSV是一种非包膜的双链DNA病毒,具有典型的病毒颗粒形态。
它的病毒颗粒直径约50~60nm,具有一种伪腺病毒颗粒的外形,表面有突起的结构。
研究还显示BPSV的病毒颗粒呈圆球状,直径约为55~70nm。
BPSV在外部环境中相对稳定,可以在温度较低和干燥的条件下长时间存活。
这使得病毒可以在环境中存活,从而增加了感染的机会。
病毒可能具有一定的免疫逃逸能力,使得宿主的免疫系统难以有效清除病毒。
这可能涉及病毒的抗原变异和免疫抑制。
2、致病机理牛结节性皮肤病是由牛结节性皮肤病毒(BPSV)引起的,其致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
一般认为BPSV首先感染牛的皮肤和粘膜组织,通过复制和扩散导致皮肤病变。
病毒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感染、共用饲料和使用污染的工具等途径传播给其他牛只。
犊牛传染性肺炎病原分析及防治措施探究作者:何德川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19年第5期牛作为我国畜牧业中的中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的畜牧业的发展。
传染性肺炎是犊牛的高发病,犊牛传染性肺炎长久得不到有效防治,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大犊牛传染性肺炎病防治的难度。
为此,需要了解犊牛传染性肺炎以及病原,从而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犊牛因传染性肺炎引发的发病率及死亡率。
饲养人员应采取以下方法对犊牛传染性肺炎进行防治。
一、犊牛传染性肺炎症状犊牛传染性肺炎主要是具有严重呼吸性障碍的犊牛肺部炎症性疾病,大多发生在初生至二月龄之间的犊牛身上,导致患病犊牛体温升高、流鼻涕、咳嗽、低落、不吃食以及呼吸困难、沉重,听诊时有异常呼吸音。
使犊牛长期精神郁闷、食欲减退甚至废绝,并且体温高达41℃左右,脉搏跳动达到每分钟80-100次左右,且眼结膜发炎、呼吸浅且快、难以站立,有痛苦感。
久之,则会危及到犊牛生命。
由于犊牛传染性肺炎具有较强传染性,会危及到范围内所以犊牛的健康,影响到整个牛群健康。
二、犊牛肺炎病原分析引发犊牛肺炎的病原较为复杂,在集体饲养的环境下,主要是传染性病原,另外物理性外界刺激也是引发犊牛肺炎的主要原因之一,物理性刺激主要包括不规律进食、偏热、偏冷、空气质量差、过于拥挤等外界不良因素,都易引起犊牛肺炎。
在这种情况下,感染肺炎的犊牛,由于传染性病原,极易引发地方流行性肺炎,最终导致大批量犊牛感染与死亡。
然而一头健康的犊牛不会只因接触一种微生物而引起肺炎,是几种微生物结合强化所引发。
通常犊牛肺炎主要由多种病毒引发,例如:牛流感病毒、葡萄球菌、传染性气管炎病毒、肺炎链球菌、化脓放线菌、牛分枝杆菌、牛腺病毒、隐秘杆菌、克雷伯杆菌等都是引发犊牛肺炎的病原。
1.细菌性感染。
犊牛上呼吸道有一种多杀性巴氏杆菌,每当犊牛下呼吸道感染是,便容易成为诱发肺炎的细菌。
此外,多杀性巴氏杆菌还易与其他犊牛呼吸道病毒结合引发各种牛呼吸道病。
牛呼吸道和消化道病毒性疾病的防治措施特木尔高力图(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农牧局内蒙古赤峰025150)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市场对牛肉和牛奶以及相关产品的需求量的升高,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牛养殖业的发展。
但随着牛场数量的增多,牛养殖数量和养殖密度也日益升高,使得以病毒病为代表的牛疾病发病更加频繁,牛疾病已经成为制约养牛业健康和持续发展的头号难题。
本文对牛养殖过程中的呼吸道和消化道的病毒病进行综述,为病毒性疾病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呼吸道;消化道;病毒性疾病;防治近年来市场对牛肉牛奶等牛相关产品的需求增加,促进了我国牛养殖场的迅速发展,牛场数量日益增多,牛养殖数量和密度也随之增加。
但随着牛养殖业的迅速发展,以病毒病为代表的牛传染性疾病对牛威胁也越来越多。
在传统的养殖中,牛疾病主要通过临床症状进行鉴别诊断,但病毒病在感染初期无法通过肉眼观察到症状,而且部分病毒感染后可出现隐性感染的牛,隐性感染的牛不表现任何症状但可持续向牛群中传播病毒,是牛群中病毒传播的主要来源[1]。
因此,需要监测牛群中各种病毒病的发生情况,同时采用科学的防治方法控制病毒病的传播,减轻牛的临床症状,从而降低由病毒性疾病导致的经济损失。
本文重点对牛养殖过程中常见的几种呼吸道和消化道可出现的病毒病进行综述,以期为病毒性疾病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1呼吸道病毒性疾病1.1牛传染性鼻气管炎该病由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感染所致,主要引起病牛出现上呼吸道和气管的相关症状[2]。
1)流行病学。
该病主要通过病牛进行传播,病牛的眼、鼻、阴道分泌物中可含有大量病毒,易感牛可通过呼吸道、生殖道感染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流行呈现一定的季节性,主要在冬季发病。
肉牛的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发病率比奶牛要高,犊牛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更高。
2)临床症状。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潜伏期通常为4~6d ,但最长可达20d 以上,患病牛通常在表现症状后的7~14d 后痊愈,但患病严重,治疗不及时或继发感染的牛可出现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