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自我概念
- 格式:doc
- 大小:28.30 KB
- 文档页数:12
自我概念与生活方式一、自我概念1、自我概念是个人将他或她自身作为对象的所有思想和感情的总和。
它是自己对自己的感知和情感。
换句话说,你的自我概念是由你对自己的态度所构成的。
2 、自我概念的四个基本部分:二、自我概念的测量市场营销中运用自我概念,要求我们对其进行测量。
最常用的测量方法是语意差别法。
马赫塔提出了15对彼此对应的形容词,这些形容词可以运用在不同的场合:使用马赫塔的量表,要求消费者运用每一对形容词来表明其中一个或另一个在多大程度上刻画了消费者自身、产品或品牌。
两端的位置表示“极端”,再往中间的位置表示“有一点”,而量表中间位置表示“即不,也不”。
依据这一量表,你实际和希望的私下与社会自我概念是什么呢?运用该量表可以对目标市场的自我概念衡量,并设法与之相匹配。
比如“安利”在选择田亮作为公司主要形象代言人之前,既研究了目标消费者群所希望的自我概念,也研究了田亮的形象。
三、运用自我概念为产品定位1、自我概念作用的逻辑排序1)每个人都拥有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通过与父母、同伴、老师和其他重要人物的相互作用形成的。
2)一个人的自我概念对个人而言是具有价值的。
3)因为自我概念被赋予价值而受到重视,人们试图努力保持和提高自我概念。
4)某些产品用为社会象征或符号传递着关于拥有者或使用者的社会意义。
5)产品使用作为一种象征或符号包含和传递着对自己和他人有意义的事情,这反过来会对一个人的私人和社会自我概念产生影响。
6)由于上述原因,个体经常购买或者消费某些产品、服务或使用某些媒体,以保持或提高他所追求的自我概念。
2、拥有物与延伸的自我延伸的自我由自我和拥有物两部分构成。
也就是说我们倾向于部分根据自已的拥有物来界定自我。
因为某些拥有物不仅是自我概念的外在显示,它们也同时构成自我概念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就是我们所拥有的。
在李斯特量表的基础上消费者被要求表达以下意思:1)我的帮助我取得了我想拥有的身份。
⾃我意识概述第⼀节⾃我意识概述⼀、⾃我意识的涵义⾃我意识也称⾃我,是个体意识发展的⾼级阶段。
早在古希腊时期,哲⼈苏格拉底就提出了“认识你⾃⼰”的⼝号,这标志着⼈类⾃我意识的觉醒,⼈类开始关注现实⼈⽣,开始将⽬光从神的光彩投⾝⼈类⾃⾝。
⼈类对⾃我意识的真正研究始于⽂艺复兴运动,⼈⽂主义者针对中世纪神学对⼈性的扼杀、对个性⾃我的否定进⾏了尖锐地批判,并喊出了“我是凡⼈,我有凡⼈的要求”的⼈性解放之声。
此后,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最先使⽤了“⾃我意识”这⼀概念,提出了“⽤⼼灵的眼睛去注意⾃⾝”的精辟论断,揭⽰了对⾃我意识的发现的途径。
笛卡尔之后,有关⾃我的研究开始得到空前的发展。
(⼀)⾃我意识的定义⾃我是⼼理学的重要内容。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弗洛伊德提出了“⾃我的三结构说”即本我(id)、⾃我(ego)和超我(superego),从⼈格的三个维度上研究⾃我的发展。
意识是⼈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意识既是⼼理学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
与意识相对应的是“潜意识”,弗洛伊德曾⽤冰⼭⽐喻。
意识只是冰⼭浮出⽔⾯的尖峰,⽽潜意识则是潜藏于海底的冰体,蕴藏深厚,但不被看到,在他的理论中强调了潜意识对⼈发展的重要性。
美国⼼理学家詹姆斯(W.Jame)提出凡属于我或与我有关的事物都是⾃我的内容如⾝体、品质、能⼒、愿望、家庭等,⾃我从物质⾃我、精神⾃我和社会⾃我三个层次起作⽤。
社会⼼理学家库利(C.H.Cooley)指出:⾃我是⼀⾯镜⼦,它从别⼈那⾥反映⾃⼰的⾏为,⾃我是经历⽆数次他⼈评价⽽形成的社会产物。
⽽⽶德(G.H.Mead)则认为:⾃我分为主体我(I)和客体我(Me),主体我代表每个⼈的⾃然特性⽽客体我代表⾃我社会的⼀⾯;主体我先于客体我形成,客体我形成需要很长时间,⾃我意识的发展包含主体我与客体我不断对话。
⾃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是意识的核⼼部分,就是对“⾃我的认知”,或者说⾃⼰对⾃⼰的认知。
它包含⾃我认知、⾃我评价和⾃我控制。
自我概念:自我是个人关于自身的认识和观念。
归根到底是人们的反身意识,即以自身为对象,形成对自身的看法和观念的问题。
自我觉察:即自己把自己当作考察对象,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增资我的目标、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
自我觉察强调过程,而自我概念更强调通过自我觉察过程形成起来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主体我表示自己认识的自我,主动的体验世界的自我;客体我表示人们对于自己的各种各样的看法,如人的能力。
社会性和人格特征以及物质拥有物等。
詹姆斯把客体我分为物质我、社会我和心理我。
这三个因素都包括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追求等侧面。
物质我是指与自我有关的物体、人或地点,包括自己身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自己的服装。
家中的亲人、家庭环境等;社会我是指我们被人他如何看待和承认,包括我们给周围人们留下的印象、个人的名誉、地位,以及自己在所参加的社会群体中起到的作用,社会我在很大程度上更取决于我们所扮演的角色,不同的社会情境中,我们的自我是不一样的;心理我是我们内心自我,他有一切自身的心理因素构成,包括感知到的智慧、能力、态度、经验、情绪、兴趣、人格特征、动机等,都属于心理我的组成部分。
詹姆斯认为,三种客体我都接受主题我的认识和评价,对自己形成满意或不满意的判断,并由此产生积极或消极的自我体验,进而形成自我追求,即主题我要求客体我努力保持自己的优势,以受到社会与他人的尊重和赞赏。
罗杰斯的自我差距理论,即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差距。
霍妮的自我分为真实自我、理想自我、现实自我。
这是纵向的划分,而詹姆斯的则是横向的划分。
阿德勒指出,“活动程度”影响着个体心理发展水平。
所谓活动程度,是指每个人活动的范围和形式。
1.1自我概念内涵自我概念是人格的核心要素。
它在人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1890年詹姆斯(James)在其《理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自我概念(self-concept)一词,最早发现了自我的二元性,即主我宾我。
库利和米德都从自我和社会的关系上理解自我概念,库利认为“自我”是个体在其社环境中,将自身连同他物一起视为客体的过程。
1922年,美国心理学家库利(Cooley)提出“像我”的概念,并指出,自我知觉的内容,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这面镜子而获得的这就是说,自我概念是他人判断的反映。
米德认为自我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存在,他详细地述了社会反馈的作用,认为那些特别重要的人物和有意义的个人是“重要他人”,而众人是“广义他人”,这两类他人的反馈都是社会镜子,决定着自我概念的形成。
他强调了社会外在素在自我形成中的作[1]。
虽然有关自我概念的讨论从詹姆斯就已开始,但直到罗杰斯的自理论受到人们关后自我概念才受到广泛重[2],Rosenberg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我客体的思想和情感的总和,包括个体对自己许多方面的看法[3]。
Shavelson认为,自我概念是通过经验和对经验的理解而形成的自我知觉,即个体的自我知觉,这种知觉源于对人际互动、自我属性和社会环境的经验体验,是多维度的,按一定层次组织到一个范畴系统之中[3]。
伯恩斯(Burns,1984)在前人的基础上又提出自我概念是有关自己的技巧、能力、外貌和社会接受性方面的态度、情感、和知识的自我知觉,即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
Baumeister认为自我概念是指一个人他自己的整体,包括一个人的人格特征和图式,以及对社会角色和关系的理解[4]。
在国内,蔡淑玲认为自我概念是一种自我态度的组织,其结构具有阶层性;黄希庭(1996)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所有方面的知觉,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有组织的结构,具有评价性且可能和他人分别开来[5]。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不同的心理学家对自我概念的定义虽然各有侧重,但都普遍认同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各方面知觉的总和,而这种知觉是在个体对环境和经验的解释基础上建立起来的[6]。
社会心理学知识:如何理解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是对自己的身份、角色和特征的全面把握。
自我概念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理解人的行为和社会交往具有重要意义。
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个体的社会经验、文化背景、个人特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对自我概念的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的行为和心理。
一、自我概念的构成自我概念包括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两个维度。
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了解,包括自己的个性特征、能力水平、价值取向等方面;自我评价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包括对自己的满意度、自尊心和对自己的评价等。
自我认知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身体形象、身份特征、自我观念、能力水平、性格特点和社会角色。
个体通过对自身的身体特征、个性特点和社会角色的认知,形成了自己的自我认知。
自我评价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自尊心、自我效能感、自我接受度和自我意识。
个体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会影响其自我评价,自尊心、自我效能感等方面的评价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产生重要影响。
二、自我概念的发展自我概念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到个体自身发展水平、社会环境的影响。
自我概念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和成年期等阶段。
在幼儿期,个体开始建立基本的自我认知,包括身体形象、性别认同、情感表达等方面。
在儿童期,随着社会交往的增加,个体开始建立对自我能力、性格特点等方面的认知。
在青少年期,个体开始建立对自我身份和社会角色的认知,形成了初步的自我概念。
在成年期,个体的自我概念逐渐稳定和完善,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也更加明晰和全面。
自我概念的发展受到个体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
个体内部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认知发展水平、情绪调节能力等方面,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文化等方面。
个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对于个体自我概念的发展和形成,需要关注个体的内部和外部因素的综合影响。
第五章自我意识与人格社会化的结果,就个体方面而言是自我意识和个人人格的形成。
自1890年威廉·詹姆斯(W.James)在其著作《心理学原理》中首次提出自我意识以来,自我意识在心理学领域一直是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它是社会的产物,反过来又作用于社会,指导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并对周围社会生活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因此,自我意识和人格成为社会心理学关心的主题之一。
第一节自我意识概述一、自我概念、自我意识与自我自我概念、自我意识和自我是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
自我是指自己各种身心状况或是各种身心状况的总和。
一般认为它包括三个部分,即物质的自我、精神的自我和社会的自我。
在西方,自我也存在两个混淆的概念,即self和ego。
一般而言,大多数实证研究都是围绕self进行的,对于ego,则一般为思辨性探讨。
自我意识是指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简而言之就是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的意识。
自我意识是一个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系统。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表现为认知的、情感的和意志的三种形式,分别称为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意向。
自我认知,即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自我情感,即伴随自我认知而产生的情感体验;自我意向,即伴随自我认知、自我情感而产生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
举例来说,个体对自己身高、相貌、健康状况、性格或是自己与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系好坏等的认识就是自我认知;而对自己身高、相貌的满意与否产生的愉悦和自卑情绪,对自己性格的欣赏或不满情绪,以及与人相处过程中的喜怒哀乐等就是自我情感;根据自己外在条件而扬长避短地装扮自己的想法、培养自己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等等就属于自我意向的范畴。
自我意识是在自我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产生和分化出来的。
也就是说,个体在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可以把自己与客观世界、自我与非我区别开来的时候,自我意识也才出现。
自我概念定义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于自身的认识、评价和表达的总和。
它涵盖了感知自我、认知自我、情感自我以及自我评价等多个方面。
自我概念是人类心理学中一个基础概念,它对于个体的认知、情感、社会交往等方面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感知自我是指通过感觉和直觉获得自我了解的过程。
普遍而言,感知自我是依据自我的外貌、声音、行为甚至是所处的环境来对自己进行感知的。
这个过程中,个体会对自己的情感和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忆,从而形成一定的自我概念。
之后,就是认知自我的阶段了。
这个阶段是通过思考和理性推导等方式,对自我进行深入的认识。
认知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力、兴趣、特点等方面做出的理性判断和评价。
这个过程中,个体会对自己的内在特征和能力产生更为清晰的认识,并因此对自己的价值和意义产生新的理解。
感知、认知之后,就是情感自我的表达了。
情感自我是指个体针对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做出的态度和表达。
它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并因此更加适应、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在形成了自我概念之后,个体还会对自己做出一定的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指个体对自己所持有特点、能力和行为所做出的积极或消极评价。
自我评价的形成和改变往往受到文化、家庭、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自我概念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个体的感知、认知、评价等方面多受到外部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又随着时代和环境的不同而不断变化。
因此,要想形成健康、积极的自我概念,需要在个体内在感知自我的基础上积极发展认知自我、情感自我和自我评价等方面,同时注意关注社交、文化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并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反省。
总之,自我概念是人类心理生活中一个极其基础的概念,它涵盖了感知、认知、情感和评价等多个方面,对于个体的认知、情感、行为、社会交往等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加强自我概念的认知和表达,有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好地理解身边的世界和社会,从而更好地适应和成长。
第一节自我概念?一、自我?(一)什么是自我?关于“自我是什么?”心理学研究者还没有一致的看法。
概念混乱的一个原因是“自我”并不是单一的实体,它有许多结构和过程。
例如,关于“愉快”,自我的一个方面是愉快本身的感觉或体验即哲学家所指的可感受性(qualia)或者感觉性(sentience);第二个方面是有意识的识别,我的愉快感属于我──是我感觉愉快;第三个方面指注意的焦点──我能意识到或不能意识到我目前的愉快状态,如我能感觉到愉快但没有注意它,因为我集中精力滑雪下山;最后,我对自己是愉快的有一个稳定的表征即我能把自己看作是一个愉快的人,或者我认为“滑雪时,我总是感到愉快”。
自我的这四个方面仅是自我的例子,说明了“自我”的复杂性。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最早于1890年提出自我有两个不同的方面即主体我(I)和客体我(me)。
“主体我”是一个代理者(agent)、行动者、心理功能的执行者。
“主体我”作为执行者,有一定的功能,如控制冲动、计划未来,监控并评价自己的进步、控制自我表现的方式。
自我另一个重要的方面:被观察和感知的“客体我”。
当一个人的注意集中在自我上时,他看到的是“客体我”,“客体我”作为一个对象,表征在人们的自我概念中。
每个人形成的关于“客体我”的自我理论(self-theory),是一组关于自我的概念。
个体的自我概念并不是对现实像镜子式的简单反映。
自我概念包括大量有关信息的整合和组织,如对他人和世界的印象。
人们自我概念的来源是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和评价以及在与他人交往时他人对自己的反应。
虽然在人的一生中自我概念是在变化着的,但它的基础在人幼年时就形成了。
儿童从经验中形成自我概念,已经形成的自我概念反过来又影响儿童未来的经验。
?罗宾斯(R.W.Robins)等人认为,有关自我的所有定义可归结为两类基本的现象:一类是正在进行的自我觉知(self-awareness)感,另一类是稳定的心理表征。
这一观点与詹姆斯将自我分为“主体我”和“客体我”的观点是一致的。
?罗宾斯认为自我觉知与自我表征有不同的特点(见表8-1)。
自我觉知指意识的特定形式,对象是自我,作为公开的或个人的对象。
例如,我能意识到我正在看一幅画,但当我意识到我认为画是美丽时,或者当我开始担心他人正评价我对这幅画的欣赏时,我的意识便成为自我意识。
平克(S.Pinker)提出,自我觉知有两个方面:感觉性(sentience)和通达信息(access to information)。
感觉性指个体能意识到,与无意识相反。
通达信息指个体报告心理内容的能力,包括思想、感情和意向等。
?稳定的自我表征是反映活动的产物(“客体我”),而不是反映活动本身(“主体我”)。
米德(G.H.Mead)提出,“自我的基本难题”是个体“到自身之外,成了自己知觉的对象”。
自我心理表征可把人作为过去、目前或者未来中身体的、社会的、心理的或者道德的人,这就是研究者所指的自我概念(self-concept)。
?表8-1两类自我现象?正在进行的自我觉知感稳定的自我表征“主体我”“客体我”自我作为主体自我作为对象自我作为感知者自我作为被感知者感觉性个人的(情景的)记忆可感受性自我认识(语义记忆)现象学语言的/符号的自我主观体验?自我概念作用者自我表征自我觉知?自我理论自我意识?理想的/应该的/可能的自我 ?(资料来源:R.W.Robins, J.K.Norem & J.M.Cheek,1999)?哈特等人(D.Hart)曾提出自我表征(self-representations)的内容从具体水平到抽象水平有三种形式。
一是具体水平上的个人的或自传式的记忆,与情景记忆有关。
如“我记得上次与这个人在一起时,我感到害羞。
”二是语义表征或关于自我的概括化的知识。
如“我是一个害羞的人。
”三是抽象或概念水平上是关于自我的理论。
例如,德韦克等人的内隐自我理论认为,一些人拥有“我总是害羞”的信念,而另一些人认为“如果我付出努力,我能克服自己的害羞”等。
?自我觉知(“主体我”)和自我表征(“客体我”)一直被认为是个性因素。
有的人有较多的自我觉知,而有的人有较少的自我觉知;有的人注意自己的公开自我,有的人注意私人自我;人们自我表征的内容、结构、稳定性、清楚性和复杂性也是不同的。
这些方面的差异也是个性差异的重要体现。
?(二)自尊(self-esteem)?自尊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人们的自我觉知中,评价自己即“主体我”评价“客体我”;同时,人们也形成评价性的稳定心理表征。
自尊体现了个体对自己所持有的特质的评价、感受和态度,它表达了一种肯定或否定的自我态度和情感,表明个体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重要的、成功的和有价值的。
?在许多情况下,研究者对自尊的理解与界定是不一致的。
有的研究者把自尊与自我概念理解为类似的概念,但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自尊与自我概念是不同的。
波普(A.W.Pope)等认为自尊与自我概念的不同在于自我概念是个人对自己各个方面特质的知觉与判断,而自尊是对自我概念中所包含的信息作出的评价。
也就是说,自我概念是个人认为自己所具有的种种特质,诸如对能力、成就、外貌、身体、人际关系、道德等方面的认知判断,而自尊是个体在自我价值判断中产生和形成的一种自我情感或自我体验。
自我概念主要体现了一种事实判断,而自尊主要体现了一种价值判断。
因此,自我概念是自我的认知部分,自尊是自我的情感部分。
?自尊的含义往往涉及三个方面:自尊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自我认可和自我价值感;自尊反映了一个人喜欢自己的程度;自尊是一个人相信自己,对自己的自信程度。
因此,自尊涵盖了自我满意、自我悦纳和自我价值等。
?(三)自我图式(self-schemata)?马库斯(H.Markus)提出自我概念也叫自我图式,是指自我的概括化,如“我是一个独立的人”,“我习惯于依靠别人”。
这些认知来自于过去的经验,它们一旦形成就指导人们加工与自我有关的新信息。
例如,如果一个人有依赖、被动和服从的自我图式,那么他将比没有这些图式的人更快地加工和记忆与这些图式有关的信息。
人们对描述特质的信息比非特质的信息有更好的回忆。
因而,人们对与自我有关的信息进行特殊的认知处理,对这些信息的注意也较多。
?个人在编码信息时使用自我图式。
希金斯(E.T.Higgins)提出,不同的人在编码与自己有关的事件时,使用的图式和建构是不同的。
这些自我概念也有动机意义。
例如,绝大多数人愿意保持对自己的积极观点,认识自己,提高并改进自己。
?二、自我的结构?关于自我的结构,不同的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下面主要论述三种观点。
?(一)自我的多维结构?传统上人们一致认为自我是单一的。
最近,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到自我的特征是多方面的、是由多种成分组成。
这些不同的自我反映人们个性的不同方面。
?自我概念是变化的,也就是说它随着情境、自我评定的行为类型和文化的不同而不同。
文化和群体的信念与价值深深地影响着个体如何看待自己和未来,甚至自我的概念和定义也有很大的文化差异。
自我在个人主义社会中比在集体主义社会中受到更大的重视,而看重群体的社会强调个人和他人之间的关系,不太重视自我和自我提高。
?马库斯等人提出个体能够接近的自我概念叫做工作自我概念(working self-concept),它产生于思想和记忆中出现的各种自我概念。
马库斯和同事认为,工作自我概念包括过去自我和现在自我的结合以及人们希望成为或害怕成为的可能自我。
这些可能的自我指导人的行为,对个人的情绪和动机状态有着重要的影响。
工作自我概念的一些成分呈现在图8-1中。
???图8-1工作自我概念的图式表征?(工作自我概念包括自我不同方面的心理表征,来自于目前和过去以及想象的、可能的未来自我)?(资料来源:W.Mishel, 1999)?(二)自我差别(self-discrepancies)观点?在自我的各种心理表征之间,可能存在着差别。
正如罗杰斯(C. Rogers)指出的那样,你的现实自我(actual self,即你对自己的表征)可能与你的理想自我(ideal self,你愿意成为的表征)有差别。
同样,现实自我可能与应该自我(ought self,你认为你应该成为的表征)有差别。
希金斯认为这样的差别不仅自己能体验到,而且能从重要他人的观点中体验到,如父母或兄弟(见表8-2)。
在你认为的自我和你父亲认为你应该成为的应该自我之间可能有差别。
?希金斯提出,特定的差别引起特定的情感(见表8-3)。
例如,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差别使人产生沮丧感,如失望和不满意等;现实自我和应该自我之间的差别引起人的忧虑感,如恐惧和烦恼。
如果这些消极情感较强,人们就试图用各种方法降低或消除它。
他们改变对事情的消极看法来消除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差别。
例如,没有当选为班长的一位高中生感觉被他人拒绝:“没有人喜欢我”,他希望自己能够有许多亲密朋友来减少这种消极情感体验。
?个体通过改变行为达到标准或要求,可以消除自我表征之间的差别。
例如,一个大学生由于学习不努力,期中考试成绩较差。
期末考试时,她努力学习,减轻由于没有勤奋学习产生的内疚感。
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大学生改变行为的动机产生于自我表征中的冲突。
希金斯提出,这些差异引起情绪上的不安,个体会全力降低它。
?表8-2关于自我的概念类型?自我概念定义例子现实的个人对自己的表征:关于一个人实际具有的特性的信念。
我是一个体贴和热心的人,身体健康,并且有吸引力。
理想的个人对自己希望、愿意或喜欢成为的表征:关于个人理想中愿意有的特性的信念。
我愿意成为慷慨的、成功的、受欢迎的和被人爱的人。
应该的个人对自己应该成为的或者感觉有义务成为的表征:关于个人有义务拥有的特性的信念。
我应该有抱负、坚定、勤奋和有纪律。
?注:除了自己的观点外,每个概念也能从重要他人的观点来表征。
例如,你对你父亲认为你应该成为的知觉(如强大意志而不是体贴)是自我的“应该/他人”表征。
?(资料来源:E.T.Higgins, 1987)?表8-3图解的自我差别?自我差别类型诱发的情感例子现实的/自己的:理想的/自己的失望和不满意我感觉沮丧,因为我不像我希望的那样有吸引力。
现实的/自己的:理想的/他人的羞愧和困窘我感到羞愧,因为我不能成为父母希望我成为的人。
现实的/自己的:应该的/自己的内疚和自我蔑视我恨自己,因为我应该有更多的意志力。
现实的/自己的:应该的/他人的恐惧或感觉被威胁我害怕我父亲对我发怒,因为我对工作不像他认为我应该的那样努力。
?(资料来源:E.T.Higgins, 1987)?(三)自我层次结构?在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时,通常人们能想出大量的内容。
人们对我是谁的表征包括人们信念中的每一件事即对自己在各种关系中地位的看法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