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神话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4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它以神话传说、历史文化、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礼仪制度等多个方面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体系。
它蕴含了深厚的人文精神和时代智慧,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首先表现在丰富的神话传说中。
中国神话是中国古代人民对宇宙万物产生的想象和对自然规律的填补。
比如《山海经》中记载的许多山川、河流、动植物都拥有神话色彩,讲述了它们的起源和特殊能力。
这些神话传说不仅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山水文化,还培养了中国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塑造了中国人勤劳、朴实的品质。
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重要方面是历史文化。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文明起源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再到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段历史演进中留下了众多的史书、编年体史诗、古籍文献等,成为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依据。
中国传统文化中弥漫着哲学思想的气息。
从孔子的儒家思想到老子的道家思想,再到庄子的境界观念,中国哲学形成了独特的体系。
儒家强调仁爱、孝道、礼仪等,塑造了中国传统的家庭价值观;道家追求自然万物的和谐并主张无为而治;佛教则关注人的内心修养和解脱。
这些哲学思想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还包含丰富多样的文学艺术。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流传至今,有诗词、散文、小说、戏曲等多种形式。
其中,唐诗宋词以其精湛的表达和深刻的感悟成为世界文学的瑰宝。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融入了中国人的情感和思考,受到了世界各地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另外,中国的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也展示了中国人的审美追求和创造力。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还强调礼仪制度。
这种制度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和礼仪仪式。
比如尊敬长辈、尊重他人、讲究节俭等,这些礼仪制度凝聚着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社会准则,为中国社会秩序的维持起到了重要作用。
化繁为简——浅谈神话教学“三步走”神话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信息。
神话的教学常常被认为复杂、晦涩难懂,给学生带来困扰。
化繁为简的神话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浅谈神话教学的“三步走”。
了解神话的背景和基础知识是开展神话教学的第一步。
学生应该了解神话的定义、特点以及神话与其他文学体裁的关系。
他们也应该熟悉与神话有关的历史、文化和民俗传统。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讨论和展示相关资料等方式,将这些知识呈现给学生,帮助他们建立起对神话的整体认识。
接着,选取有代表性的神话故事进行深入研究是神话教学的第二步。
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需要选择一些经典的神话故事,如《封神演义》、《西游记》等,或者一些具有特殊文化意义的神话故事,如《牛郎织女》、《后羿射日》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故事进行逐字逐句的解读,分析故事中的人物、情节、符号等,以及与其他文学作品和文化现象的关联。
通过这样的研究,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神话故事的内涵与意义。
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和阐释是神话教学的第三步。
学生可以基于所学的神话故事进行创作,如编写续集、改编成小剧场剧本等。
他们还可以为所选的神话故事进行阐释和解读,写下自己的读后感、心得体会等。
通过创作和阐释,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神话的内容和形式。
神话教学的“三步走”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神话的内容和形式。
通过了解神话的背景和基础知识、选取有代表性的神话故事进行深入研究,以及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和阐释,可以促进学生对神话的兴趣和理解的提高。
这种方法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批判思维和创造力,为他们的综合素质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化繁为简——浅谈神话教学“三步走”神话教学是一种将历史和文化融为一体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艺术修养。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神话故事,一些老师常常采用“化繁为简”的方法来讲授神话,即将复杂深奥的神话故事简化为易于理解的几个主要事件或角色,使学生能够轻松的理解和记忆,这种教学方法被称为“三步走”。
第一步:梳理神话情节,剖析神话主题首先,需要对要教授的神话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剖析,了解其情节、主题和内涵等方面,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简化和讲解。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出发,理解他们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从而选择对学生最为友好的表述方式和解释方式。
同时,也要注重挖掘神话故事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向学生传达民族文化的精神和思想,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第二步:抓住神话主角,简单介绍角色和特征第二步是抓住神话故事中的主角进行分析,并在讲解的过程中注重重点突出。
通常来说,老师可以先从讲述神话中的主人公开始,通过对角色的介绍和特征分析,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
在讲解时要注重对主角的形象描绘和人物性格刻画,增加故事中角色的感性认知,从而加深学生对神话故事的印象和理解。
第三步:强调神话信息,梳理教学重点最后一步是强调故事中的核心信息和教学重点,让学生更加明确和深入地理解神话。
老师可以通过注重故事中的情节、事件和人物,让学生更好地领会神话故事中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需要通过情境演示和案例分析等形式,让学生深入感受故事中的信息,从而真正理解和掌握神话的精髓。
综上所述,“化繁为简”的神话教学“三步走”是一种简洁直观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复杂的神话故事。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对故事进行深入地分析和剖析,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重点突出,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从中西神话的对比看中西民族文化传统的差异的文献综述从中西神话的对比看中西民族文化的差异的文献综述一、摘要神话是指古代人类受生产力水平低下的限制,不能科学地解释外物和自身,便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社会现象拟人化或超自然化,以远古诗歌或散文为载体,用以说明世界起源、自然现象、社会生活和人生奥秘的故事和传说,在用文字记录成文之前,大多是通过民间长期的口耳相传。
神话是人类最古远的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学的最初源头,也是原始民族观、信仰意识等精神文化内涵的主要载体,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雏形,对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神话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内涵与文化精神,制约着民族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影响着民族的精神性格、生存方式与文化走向及社会发展。
对于中西神话作比较研究,探索两地先民对自然万物、社会生活、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的差异,探求蕴藏在神话中的潜质和依存在神话中的民族文化、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对于增近了解、促进交往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适应形势的要求,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正文神话,在世界浩瀚的文学史上无疑是一朵奇葩。
神话记载的是神的活动,反映的却是人类的思想和理念,因而它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虚拟和想象,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所说的神话是“通过人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神的产生依赖于人的“自意识”的形成,不同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背景会有不同的文化和思想体系,因而也就会有不同的神话。
关于神话起源方面,蔡恒在《中西上古神话比较研究》中认为,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都十分的有限。
他们在自然的力量面前, 显得无能为力。
因此, 就把自然界各种变化的动力, 归之于神的意志和力量。
他们认为, 这些变化莫测的现象, 都是一种超乎一切的神指挥着、控制着。
神化了的战争——借《封神演义》和《伊利亚特》中的神明浅谈中西神话观念异同作者:韩不煮及其学习小组一、《封神演义》《伊利亚特》两书的内容简介、可比性分析:1.内容简介2.可比性分析二、对比二者中神明形象异同:3.1神明的伦理关系3.2战争中的神明:(一)参战立场(二)阵营、派系关系分析(三)参战原因、方式、合作关系(四)神力比较(五)对战争所起作用:1.简要说明2.类同性分析三、二者所反映的中西神话观念的异同(一)相同点:1.英雄崇拜情结2.多神信仰系统3.半神的存在4.神明所具有的人性5.浓烈的宿命色彩6.挑战权威、反抗命运的个体抗争精神(二)不同点:1.造神方法2.完整vs混乱残缺的神谱体系3.神的社会关系、地位4.神化的人vs 人化的神5.半神存在意义6.价值观:集体意识vs 个人主义四、结论一.两部作品的内容简介、比较原因:(一)内容简介《封神演义》:商朝末期,纣王暴虐成性,得狐精附身的妲己为妃后更加荒诞不经,致民不聊生朝廷崩乱。
西伯侯姬昌被困七年逃离后访的隐居的姜并拜其为相子牙为相,后其子姬发继位为西周文王,又得商武成王黄飞虎所助,西周气势益盛。
纣王命多将出伐西周,武王拜姜子牙为师兴兵伐商,在两国之战中,阐教帮助周,截教帮助商,各显道术互有杀伤,结果截教失败,纣王凶而自焚,武王夺取天下分封列国,姜子牙回国封神,使有功于国的人和鬼各有所归。
《伊利亚特》:希腊联军围攻特洛伊长达九年零十个月之时,希腊联军主将阿喀琉斯因喜爱的女俘被统帅阿伽门农夺走,愤而退出战斗,特洛伊人乘机大破希腊联军使联军退守战船。
僵持之下,阿喀琉斯的好友帕特洛克罗斯借了阿喀琉斯母亲忒提斯女神请匠神制造的的盔甲上阵,却被特洛伊大将赫克托尔杀死并且丢失了盔甲。
阿喀琉斯悔恨不已重上战场,杀死赫克托尔并虐辱其尸体。
特洛亚老国王夜入阿喀琉斯大帐跪求要回儿子尸体,感动了阿克琉斯得回尸体还举办了葬礼。
(二)可比性分析:首先,这两部作品都是属于叙事文学这一个大的文学门类。
浅谈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黄余国 06级美教1班 06061026摘要:在中国古代法力无边,且最令妖邪胆战心惊的四大神兽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兽。
青龙为东方之神;白虎为西方之神;朱雀为南方之神;玄武为北方之神,龟蛇合体。
故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王者制宫阙殿阁取法焉”。
[1]关键词:东西南北四宫四神辟邪恶调阴阳[2]在远古时代,古人把天分为东西南北四宫,将每部分中的七个主要星宿连线成形,并以其形状命名。
分别把四宫命名为青龙(苍龙)、白虎、朱雀、玄武。
《淮南子·天文训》(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39年)都清楚明述。
但在这之前却有另一版本,《礼记·礼运》云:“四灵以为育,故饭食有由也,何为四灵?麟凤龟龙”。
在本论文中,我主要论述的是前者,即常见于汉代及其后各时期,具有方位意义的四种神灵。
分列如下:东方的角、亢、氏、房、心、尾、箕形状如龙,称东宫为青龙或苍龙[3];西方的奎、娄、胃、昂、毕、角、参形状如虎,称西宫为白虎[4];南方的井、鬼、柳、星、张、翼、轸形状如鸟,称南宫为朱雀[5];北方的斗、牛、女、虚、危、室、壁形状如龟,称北宫为玄武[6]。
于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又成为镇守天官的四神,辟邪恶、调阴阳。
四神之中,青龙与白虎因为体相勇武,主要地被人们当作镇邪的神灵,其形象多出现在宫阙、殿门、城门或墓葬建筑及其器物上。
朱雀主要是代表幸福的意思,在墓室或现实生活中,寄托人们希望过上幸福生活的愿望。
玄武是龟蛇合体,代表长寿,表达人们希冀能够长寿,长生不老的寄托。
青龙白虎掌四方,朱雀玄武顺阴阳。
[7]由于中国人相信所有动物的自然形态皆具有影响物界和灵界的超自然力量,遂较易与另一世界接触,藉以在亡魂通往新栖所的险恶路途上提供协助[8]。
因此,四灵常常见于墓葬中。
青龙,亦作“苍龙”,古代神话中的东方之神。
在东方传说中,青龙身似长蛇、麒麟首、鲤鱼尾、面有长须、犄角似鹿、有五爪、相貌威武。
浅谈《梁祝》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摘要梁祝传说从地方的民间传说升华至表象国家、民族的传统文化,不能忽视来自于学术研究以及艺术创作的历史的和社会的建构。
这种建构的结果,让我们在对待梁祝传说的时候,不知不觉的形成了几个认识上的误区:一是梁祝传说的反封建主题,似乎是一开始就存在的,就像依附于传说本身;二是二十世纪以来就以梁祝传说的爱情悲剧作为反封建婚姻的宣传,似乎从粱祝研究开始之际,就具有这种明确的目的;三是在人们的心目中存在着一个“经典”的“梁祝传说”,似乎据此可以追溯过去评价现在。
如果厘清梁祝传说从地方文化到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建构过程,可以理解这几个梁祝研究的误区何以成其为误区,可以认识梁祝传说何以成其为现在的粱祝文化。
关键词:梁祝,爱情,影响粱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悲剧,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粱祝”之恋,与崔张爱情、宝黛爱情一样,以男女主人公的姓名冠之,成为了人们的爱情偶像。
一般把它在“四大传说故事”???,(1p169)也有把它看作“流传最远”的三大爱情故事之一。
(2p485) 梁祝传说是我国最具辐射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足惟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
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四百六十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有东方《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称。
虽然“梁祝”传说人们耳熟能详,但很少有人知道,“梁祝”故里究竟在哪儿。
全国究竟有多少种“梁祝”版本。
据中国民俗协会有关人员介绍,全国人约有10多个地方自称“梁祝”故里,在联合申报“世遗”的几处,关于“梁祝”,也是各说各的故事。
目前有关梁祝的主要考古发现和史料记载:有关梁祝的古迹,目前已发现17处包括读书处6个,坟墓10处,庙1座。
专.家普遍认为,梁祝读书处是受梁祝传说的影响后形成的,不能反证其源头(网上资料)。
神话传说是经过人们的幻想运用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界本身,千百年来,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神话传说的本来形态已不复存在,它们只在各民族各部落里口耳相传,具有浓郁的演绎性。
浅谈女娲造人与普罗米修斯造人神话的异同摘要:女娲造人与普罗米修斯造人这两个神话是中西方的开辟神话的标志,虽然在表面上女娲和普罗米修斯都是用泥土创造了人,但是进一步比较我们会发现不同民族的两个神话还是会有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从造人神的神话故事,外在形象,审美差异这几个方面来对比分析两则造人神话的异同。
关键字:造人神,神话故事,外在形象,审美差异开辟神话反映的是原始人的宇宙观,用此来解释天地是如何形成的,人类万物是如何产生的。
提到“开辟神话”的“造人神”每个民族都会有它的标志性神话,在中国创造人类的是女娲,在希伯来创造人类的是耶和华上帝,而在古希腊神话中造人神则是普罗米修斯。
本文提到的是女娲与普罗米修斯二则造人神话的对比分析,虽然表面上女娲和普罗米修斯都是用泥土塑造了人,但是进一步比较我们会发现两个造人神还是有一定的差异。
下面,我将从造人神的神话故事,外在形象,审美差异这几个方面来对比分析两则造人神话的异同。
一、关于造人神话古籍中最早明面提出女娲造人故事的是《风俗通》:“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絙泥中,举以为人。
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絙人也。
”《太平御览》也提到:“女娲在造人之前,于正月初一创造出鸡,初二创造狗,初三创造猪,初四创造羊,初五创造牛,初六创造马,初七这一天,女娲用黄土和水,仿照自己的样子造出了一个个小泥人,她造了一批又一批,觉得太慢,于是用一根藤条,沾满泥浆,挥舞起来,一点一点的泥浆洒在地上,都变成了人。
”从古至今,提到“女娲造人”神话的书籍还有很多,例如《山海经》、《独异志》甚至是初中语文课本,都一个个的提到了“女娲造人”,这也彰显出女娲作为创世女神、大地之母对于后世人的影响有多大多深了。
希腊神话中则把造人的功绩归于普罗米修斯:“他(普罗米修斯)知道天神的种子埋藏在泥土里,便用泥土按天神的样子塑造了人类。
他从各种动物心里摄取了善和恶,封闭在人的胸膛里……人类就这样诞了。
浅谈中国神话
赵才军
(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1级2班)
摘要:神话是原始先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它的内容涉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既包括世界的起源,又包括人类的命运,努力向人们展示“自然与人类命运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意象”。
神话中蕴含浪漫主义精神及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启发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关键词:神话;文学创作;浪漫主义精神;表现手法;影响
一、神话的含义
神话是人类在远古时期所创造的反映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高度幻想性的故事,是以原始思维为基础的关于神的行为的故事,是古代先民以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为基础,集体创作的部落故事。
神话不同于传说、寓言和宗教,它主要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表达远古先民对自然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传说中的历史内容、寓言中的道德训诫、宗教中的劝箴意味都少见于神话。
神话通常以人为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话了的英雄人物。
神话的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等。
神话起源于远古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无法做出科学解释的时期,一定程度上表达出古代先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
因此,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
二、中国神话的内容
(一)、创世神话
先民对世界产生充满好奇,依照自己的认识,用神话的眼光来解说关于世界的来历,盘古神话就是一个著名的神话。
《艺文类聚》卷一引徐整《三五历纪》:“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
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
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
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后乃有三皇。
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盘古不仅分开了天地,同时也是天地之间万事万物的编造者。
(二)、始祖神话
人们对自身的起源的兴趣,引动了大量有关人类起源神话的出现。
如女娲造人的故事,显示出女娲作为宇宙大神的重要地位。
《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
通》云:“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
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絙人也。
”
(三)、洪水神话
以洪水为主体或背景的神话,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而保留在中国汉民族古代文献中的洪水神话,揭示了与洪水自然灾害抗争,拯救生民的积极意义。
洪水神话中最杰出的英雄当鲧禹父子。
《山海经﹒海内经》载:“洪水滔天。
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
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四)、战争神话
部落之间的战争也是神话记载的一个主要内容,如炎黄之战,描述了一次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
《史记﹒五帝本纪》云:“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
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
教熊、罴、狼、豹、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治”。
(五)、发明创造神话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把自身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各类重大发明,以及对各种自然、社会障碍的克服,都加在一个个神话英雄身上,并把他们看作是本部族的理想的象征,自然神从而被人类自己的神所代替,它标志着人类自身的主体性突出了,这是社会进步的结果。
历史上相继出现了大量有关文化英雄的神话,这些神话的主人公通常是人的形象,他们都有着神异的经历和本领,他们的业绩在于创造和征服。
如神农氏、仓颉、后稷等等。
三、中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神话是浪漫主义文学的萌芽,它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神话中所蕴含的诡谲神奇的幻想,新颖大胆的想象,营造出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氛,启发作家想象力,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如屈原的《楚辞》,庄子的散文,陶渊明、李白、苏轼等的诗歌。
《柳毅传书》、《张生煮海》、《西游记》等小说戏剧,都对神话精神一脉相承,反映出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
(二)、中国古代神话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厚的素材
《庄子》一书以“一除尘外,怪生笔端”、“缥缈奇变”著称。
《庄子》说理的巧妙和文风的恣肆,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神话。
《应帝王》之:“凿破混沌”为全文抹上了变幻奇诡的浪漫色彩。
用神话入诗的现象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比比皆
是的,如《诗经﹒大雅﹒生民》描述了后稷的种种迹象。
此后的诗人尤其是浪漫主义诗人常以神话入诗。
李商隐《瑶池》诗云:“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网何事不重来”。
小说、戏剧采用神话作为素材的也很多,它主要是借助神话奇特的想象,利用神话形式或神话情节进行再创作。
明清神魔小说对神话的采用和重塑达到了最高点,代表作为《西游记》,孙悟空,猪八戒以及他们的腾云驾雾,七十二变成了中国文学史中最有影响的故事之一。
从孙悟空中我们可以看到“石中生人”的夏启,“铜头铁额”的蚩尤的影响。
在《红楼梦》,《聊斋志异》中也有很多发人深思的神话情节。
现实主义诗人也把神话作为作品不可或缺的素材,杜甫出入四川的若干诗作,便把大禹的事迹当成吟唱的对象。
远古神话故事中的素材,经后代作家的发掘和改造,在新的作品中重新散发出光芒,使文字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中国古代神话在思维方式、表现手法、欣赏效果等方面也为文学创作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神话作为原始先民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先民对自身和外界的思考和感受,包含着浓郁的情感因素。
这些神话意象在历史中固定下来,通过文化积淀,在一代代人的心底默默传承着,并总是不失时机地通过各种形式,在后代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
蒲松林的《聊斋志异》不仅是将神话看作素材,更是将其当成全部的精神寄托,是对这个不公平的世界的厌弃和对神话情感、神话世界的皈依。
其作品体现了神话原型的精髓和力量。
(四)、中国古代神话弘扬民族正气的精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也很大
在中国的上古神话中,许多大神均具有始祖神的身份。
这些始祖神在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发展壮大中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上古神话表现的英雄主义,强烈要求改变现实,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对后世作家进步的世界观的形成也有积极的影响。
中国在中国人民口头创作和文学创作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
它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也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对自然物形象化的方法,影响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表现手法和欣赏效果。
神话对整个文学艺术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成为世界历史上最悠久的文学之一,并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1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3-46.
[2]侯会. 中国神话故事精选.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4.
[3]黄涛. 中国民间文学概论.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7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