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痒”之气血病机论
- 格式:pdf
- 大小:153.75 KB
- 文档页数:2
瘙痒的病因病机和辨证施治经验瘙痒是皮肤或黏膜的一种引起搔抓欲望的常见的皮肤感觉,可由一些常见刺激如触摸、温度改变或情绪压力引发,此外化学、机械和电力也均可引发痒感。
皮肤瘙痒病可归属祖国医学风瘙痒、血风疮、爪风、痒风等范畴。
如清代《外科证治全书·痒风》记载:“痒风,遍身瘙痒,并无疮疥,搔之不止。
”瘙痒发病之根本在于风,皮肤气血不和是病理基础。
实证由外感六淫、饮食所伤、瘀血内停所致,虚证多因年老体衰、久病失养、精血亏虚而发,实证等反复不愈易发展为虚实夹杂。
中医学按审证求因,归纳本病有十种病因:风痒、湿痒、虫痒、热痒、燥痒、毒痒、食痒、瘀痒、酒痒和虚痒[1]。
1 实证瘙痒1.1 风邪致痒《医宗金鉴·痈疽辨痒歌》中明确提出:“痒属风。
”《外科大成》提出“风盛则痒”。
风又有外风与内风之分。
实证瘙痒多为外风,外风又分为风寒、风热、风湿。
风性开泄为阳邪,易搏于肌表,故瘙痒多发生在头面部,甚至延及全身[2]。
风性又善行,一旦在于体表,或往来穿行于脉络之间,或蠢蠢欲动于皮肤腠理,皆能袭扰肌肤,令气血不和而发生皮疹、瘙痒。
风为百病之长,各种病邪易随风而入,侵袭人体。
《外科大成·卷之四·诸痒》认为:“风甚则痒……作痒起粟者,治宜疏风。
”1.1.1 风热型好发于春夏季,常突然发生。
全身分布,红色丘疹、风团或部分融合成大片,遇热瘙痒加重,得冷则减缓,自感灼热。
风甚者,四处走窜,遍身痒剧;热甚者,皮疹鲜红,泛发性神经性皮炎、单纯疱疹及药疹的荨麻疹样型、猩红热样型的初期。
治宜疏风解表、清热止痒,方选荆防汤合银翘散加减。
药物组成:荆芥穗6g,防风6 g,僵蚕6 g,金银花12 g,连翘12 g,蝉蜕3 g,牛蒡子9 g,牡丹皮9g,浮萍6 g,生地9 g,薄荷5 g,黄芩9 g,甘草6 g。
1.1.2 风寒型好发于秋冬季或秋冬季加重。
全身泛发风团、血疹、紫斑等,常游走不定,色白或淡红,遇冷瘙痒加重,得热则减。
黄帝内经关于痒的论述你知道吗,痒其实和我们的身体状况、生活习惯都有关系。
有时候你晚上吃了火锅,结果第二天早上就开始痒,像是上天在给你开玩笑。
这就是《黄帝内经》提到的,湿气、热气、血虚,都能让你感到不舒服。
可别以为抓抓就能解决问题,那只是治标不治本啊。
你想想,身体就像一部机器,磨损了、出问题了,得好好修修。
就像你家的车,没油了总不能光靠加水吧。
痒有时候是内脏在抗议。
听起来有点可怕吧?但其实身体在说,“嘿,兄弟,我这儿有点问题,快来看看!”痒的部位可能跟某个器官有关系,这就像是身体的小信号,告诉你“快来关注我”。
可能是你肝脏在叫嚣,或者脾胃在闹脾气。
所以呀,别觉得痒就是小事,得认真对待。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那痒该咋办呢?老祖宗给我们的智慧可不少!注意饮食。
别吃太多辛辣、油腻的东西。
那种感觉就像你在车上开着窗户,外面的风呼呼地吹进来,车里却闷得要死。
要是你吃了不对劲的东西,结果痒得直抓耳朵,真是得不偿失。
多吃点清淡的,补补气,养养血,让身体重回正轨。
然后就是保持心情愉快。
心情一好,痒似乎就变得没那么严重了。
你想想,跟小伙伴一起聚会,哈哈大笑,突然觉得痒的事情似乎被抛在了脑后。
心情也能影响身体,真是有趣。
内经上说,情志影响气血,心情差了,气血就跟着波动,痒自然就来了。
所以,别小看这一点,保持乐观,真是关键。
适度运动也很重要。
运动像是给身体开了个“阀门”,让气血流通畅快,痒就不容易找上门。
你知道吗,跑步、游泳,甚至跳舞,都是不错的选择。
就算你在家里动动,扭扭腰,也是好办法。
让身体动起来,痒自然就没机会来捣乱了。
痒并不是个小问题,背后可能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我们得用心去对待,听听身体的声音。
就像古人说的,身心健康,方能无忧无虑。
别等到痒得要命了,才想着去解决。
保持好习惯,调理好身体,痒就会离你远远的。
希望大家都能远离痒的烦恼,享受生活的每一天!。
疼、痛、痒、胀、麻?中医认为,气血不足,百病乃生
我国传统中医认为:
一、麻:表明气能过来,而血过不来。
二、木:麻得厉害了,就是木,是血和气都过不来了。
三、酸:表明经络是通的,但是气血不足。
四、胀:表明气很足,此类人是爱生气的体质,若体内的气出不去就估胀。
五、痛:单纯性的痛则是因为有血淤
六、痒:表明气和血正在过来,伤口愈合的时候都会发痒。
但这与全身发痒不同。
从以上中医简单的概括就可以知道,疼、痛、痒、胀、麻都与气血有关。
气和血是构成人体和营养人体的物质基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宜充足协调、运行正常。
若因某些原因,可致“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从中医美容浅析皮肤瘙痒与情志关系摘要:皮肤瘙痒是以皮肤出现瘙痒症状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疾病,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综合征。
皮肤瘙痒可作为疾病诊断的主要依据之一。
但引起皮肤瘙痒的原因有很多,而且与精神因素有着密切关系。
中医认为,皮肤瘙痒是因外邪侵袭、情志内伤等因素引起的一种功能性疾病。
关键词:中医美容;皮肤瘙痒;情志关系一、皮肤瘙痒与肝肝主藏血、疏泄、主疏泄,肝藏血,血有余则化热,肝又为刚脏,易冲动、急躁易怒。
若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就会出现皮肤瘙痒。
肝血充足,肝气调畅,则气血调和,肌肤得到濡养而滋润;若肝失疏泄,肝郁气滞,郁久化热则生风动血、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等症;若肝气郁结化热、肝阳上亢化火或血热内炽于头则引起头面、手足等皮肤瘙痒。
二、肝风内动,血行不畅《金匮要略》中有“病风瘙痒,皮肤为之不仁,痒则汗出”。
意思是说,皮肤瘙痒是风邪侵犯人体后出现的一种症状。
由于肝属木,木克土,因此,肝风内动不仅可以导致皮肤瘙痒、易怒、失眠、多梦、情绪不稳定等症状,还可导致多种皮肤病的发生。
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长”,其发病机制有三:一为风邪侵袭人体后易侵入经络,引起经络阻塞;二为肝风内动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出现皮肤瘙痒;三为情志不遂引起肝风内动而出现皮肤瘙痒。
《诸病源候论》中也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说法[1]。
三、脾虚生湿,湿气内盛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虚弱,则运化水谷精微及水液功能障碍,导致水液代谢失调,而发为水湿内蕴之症。
脾虚生湿,湿邪内蕴,气血不畅则使血行迟缓,瘀滞血脉而发为瘀血、血瘀等症。
《诸病源候论》:“风胜则痒”。
因风邪具有轻扬之性,易致风疹、皮肤瘙痒等疾病。
风邪侵犯肌肤或兼夹其他邪气则会出现“痒而难忍”的症状。
《外科正宗》记载:“风入肌表,血不归经,与气相搏,搏于腠理之间。
”这是由于风邪侵犯皮肤所致的瘙痒,这与中医的“风为百病之长”理论是相符合的。
当外邪侵袭时,患者往往会出现发热、恶寒、头身疼痛、鼻塞、流清涕等症状。
中医如何从气血论治疗血液病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气血是至关重要的概念,对于血液病的治疗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它们的运行和平衡关系到身体的健康。
当气血出现失调,就可能引发各种血液病。
首先,我们要明白气血的内涵。
气是一种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等作用的物质。
血则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作用。
气血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行血和摄血;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养气。
在血液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气血失调是常见的病理变化。
比如,气血不足可能导致贫血等疾病。
当身体摄入的营养不足,或者脾胃功能虚弱,无法将食物转化为气血,就会出现气血亏虚。
此时,患者往往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心悸气短、失眠多梦等症状。
对于气血不足引起的血液病,中医治疗的原则是补气养血。
常用的方剂有归脾汤、八珍汤等。
归脾汤以补气健脾、养心安神为主,适用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所致的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状。
八珍汤则气血双补,适用于气血两虚、面色苍白、气短乏力等症状。
除了气血不足,气滞血瘀也是血液病常见的病因之一。
当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或者外感寒邪、血行不畅时,就容易导致气滞血瘀。
这种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出现局部疼痛、肿块、瘀斑等症状。
比如,紫癜性疾病就常常与气滞血瘀有关。
对于气滞血瘀型的血液病,中医治疗以行气活血、化瘀通络为主。
常用的方剂有血府逐瘀汤、失笑散等。
血府逐瘀汤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适用于胸中血瘀、胸痛头痛等症状。
失笑散则擅长活血祛瘀、散结止痛,对于瘀血停滞所致的疼痛有较好的疗效。
此外,气血逆乱也可能引发血液病。
比如,大怒时气血上冲,可能导致出血性疾病,如鼻出血、牙龈出血等。
这种情况下,中医治疗需要平肝潜阳、凉血止血。
在治疗血液病的过程中,中医还非常注重调理脏腑功能。
因为气血的生成和运行与脏腑密切相关。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只有脾胃功能正常,才能将食物转化为充足的气血。
所以,在治疗时常常会使用健脾和胃的药物,以促进气血的生成。
瘙痒中医讲座总结引言瘙痒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症状,无论年龄、性别、职业,都有可能受到瘙痒的困扰。
中医学对于瘙痒的认识和治疗方法有着独特的理论和经验。
近日,我们有幸邀请到中医专家在本院举行了一场关于瘙痒的讲座。
本文将对讲座内容进行总结,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关于瘙痒的中医知识和治疗方法。
瘙痒的定义和病机瘙痒是一种主观感受,是皮肤发出的特殊的刺激信号经过神经传导引起的。
根据中医理论,瘙痒可以归为外感病和内伤病两类。
外感病的病机多与风、寒、湿等外邪的入侵有关,导致皮肤受邪外袭,气血运行不畅,湿热郁闭,从而出现瘙痒的症状。
内伤病的病机多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脾胃虚弱、肝郁气滞等都可能导致瘙痒的出现。
此外,中医还将瘙痒分为经络瘙痒、肝胆湿热瘙痒、脾胃湿热瘙痒等不同类型,尽量从病机上加以区分和治疗。
瘙痒的常见病因1.外感风邪外感风邪是引起瘙痒的常见原因之一。
风邪往往与湿邪相伴,引起气血不畅,从而使皮肤受邪而出现瘙痒的症状。
2.湿热困脾脾主运化,能够将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养生。
如果脾胃功能失调,湿热困脾,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湿邪内盛,从而表现为瘙痒的症状。
3.肝胆湿热肝胆湿热也是一种常见的瘙痒病因。
湿热内蕴,肝经受邪,经络不通,导致气血不畅,从而引发皮肤瘙痒。
除了上述病因外,中医还总结了许多其他病因,如血瘀风燥、肾虚湿热等,不同的病因决定了不同的治疗方案。
瘙痒的中医治疗方法根据中医理论,瘙痒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辨证施治和针灸疗法。
辨证施治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的核心,主要是根据瘙痒出现的病因病机,进行辨证施治。
1.风热湿痰病机针对外感风邪导致的瘙痒,可以采用清热解毒、祛风利湿的中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药物有连翘、薄荷、黄连等。
2.湿热困脾病机对于湿热困脾导致的瘙痒,应以健脾利湿、清热利湿的中药为主。
代表性的中药有白术、茯苓等。
3.肝胆湿热病机肝胆湿热引起的瘙痒,需要清肝利胆、清热利湿。
中药中常用的有柴胡、黄芩等。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的经典疗法之一,对瘙痒有一定的疗效。
中医对痒的解释
1. 中医认为痒啊,有时候就像是身体在给你发信号呢!比如说被蚊子咬了会痒,这就是身体在告诉你有“外敌入侵”啦!
2. 中医觉得痒可能是体内气血不畅的表现哦!就好比一条河流堵住了,那肯定会不舒服呀,像皮肤过敏时的痒不就是这样嘛!
3. 嘿,中医讲痒还可能跟体内的湿气有关呢!你想想,湿哒哒的感觉能好受吗?就像衣服一直潮潮的会痒痒一样呀!比如湿疹时的那种痒。
4. 中医说痒啊,说不定是身体在提醒你要注意调理啦!就像车子发出异响,你得去检查检查呀!像有些人莫名其妙地身上痒,不就是身体在“喊”他嘛!
5. 中医眼里的痒,可能是身体内部不平衡的警示灯哦!这就好像天平歪了,能没反应吗?比如吃了些不对的东西导致身上痒。
6. 哇塞,中医对痒的解释可有意思啦!它可能是身体的一种表达方式呢,像人说话一样。
比如皮肤干燥时的痒不就是在说“我缺水啦”!
7. 中医觉得痒啊,有时就像一个小闹钟,在提醒你该注意健康啦!好比熬夜后身上痒,不就是在说“别再熬啦”!
8. 嘿呀,中医关于痒的说法可真特别!可能是体内的某种变化在皮肤上的呈现呢,像心里有事儿会表现在脸上一样。
比如情绪不好时皮肤痒。
9. 中医讲痒,那可不是随随便便的哟!它可能是身体这个大机器的某个零件出问题啦!像长痱子时的痒不就是个例子嘛!
10. 中医对痒的解释呀,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可能是身体在和我们互动呢,就像朋友之间的暗示一样。
比如换季时身上痒就是身体在说“季节变啦”!
我觉得中医对痒的解释很有道理呀,能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关注和理解身体的状况,从而更好地照顾自己的健康呢!。
中医如何治疗皮肤瘙痒皮肤瘙痒是一种常见的症状,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中医在治疗皮肤瘙痒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帮助患者摆脱瘙痒的折磨。
中医认为,皮肤瘙痒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首先,风邪是导致皮肤瘙痒的主要原因之一。
风邪善行而数变,容易侵袭人体肌表,导致皮肤瘙痒,且瘙痒部位不定,时发时止。
其次,湿邪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湿性重浊、黏滞,若体内湿气过重,会阻碍气血运行,肌肤失于濡养,从而产生瘙痒,往往伴有皮肤渗出、水疱等症状。
再者,血虚也是常见的原因。
血具有濡养肌肤的作用,若血虚不能滋养肌肤,则会出现皮肤干燥、瘙痒,尤其在夜间更为明显。
此外,热毒、血瘀等也可能导致皮肤瘙痒。
针对不同的病因,中医有着相应的治疗方法。
祛风止痒法:如果是风邪所致的皮肤瘙痒,治疗时会选用一些祛风止痒的药物,如荆芥、防风、蝉蜕等。
这些药物能够疏散风邪,减轻瘙痒症状。
例如,常用的方剂消风散,就有疏风养血、清热除湿的作用,对于风邪侵袭引起的皮肤瘙痒有较好的疗效。
祛湿止痒法:对于湿邪引起的皮肤瘙痒,治疗重点在于祛湿。
常用的祛湿药物有茯苓、薏苡仁、泽泻等。
同时,还会根据湿邪的寒热性质进行加减。
如果是寒湿,会加入一些温化寒湿的药物,如苍术、厚朴;如果是湿热,则会选用清热利湿的药物,如黄柏、苦参等。
比如,龙胆泻肝汤就是治疗湿热下注导致皮肤瘙痒的常用方剂。
养血润燥止痒法:对于血虚所致的皮肤瘙痒,需要养血润燥。
常用的药物有当归、熟地、白芍等。
代表方剂如当归饮子,具有养血祛风、润燥止痒的功效。
清热解毒止痒法:如果是热毒引起的皮肤瘙痒,治疗时会使用清热解毒的药物,如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
比如,五味消毒饮可以清热解毒、消散疔疮,对于热毒引起的皮肤瘙痒有一定的作用。
活血化瘀止痒法:血瘀导致的皮肤瘙痒,会使用活血化瘀的药物,如丹参、赤芍、桃仁等。
血府逐瘀汤是活血化瘀的经典方剂,在治疗血瘀型皮肤瘙痒时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加减运用。
除了内服中药,中医还有一些外治法来治疗皮肤瘙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