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气血论治疾病
- 格式:docx
- 大小:13.42 KB
- 文档页数:2
中医骨伤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治疗原则概述:中医骨伤科学是一门重要的中医学科,主要研究骨折、关节脱位、软组织损伤等骨伤相关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本文将介绍中医骨伤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治疗原则,以及中医在骨伤科学领域的独特优势。
理论基础:中医骨伤科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气血理论、经络理论、五脏六腑理论和阴阳平衡理论等。
1. 气血理论:在中医骨伤科学中,气血被视为维持骨伤康复的关键因素。
气的运行畅通与否,影响着骨骼组织的营养供应和代谢功能。
血液的循环状态,决定了损伤部位的修复速度和质量。
2. 经络理论:中医骨伤科学将重点放在经络的研究上。
经络相当于人体的一种能量通道,通过推拿、针灸等手段,可以调节经络的气血运行,从而促进受伤部位的康复。
3. 五脏六腑理论:中医认为五脏六腑是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器官系统,而这些器官的功能状态与骨伤密切相关。
通过调理五脏功能,可以促进骨伤的康复。
4. 阴阳平衡理论:中医骨伤科学注重阴阳平衡的调节。
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它们两者的失衡直接影响着骨伤的康复。
通过采用中药治疗等手段,可以调节阴阳的平衡状态。
治疗原则:中医骨伤科学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祛病扶正、活血化瘀、通经络、促进新陈代谢和调理全身状况等。
1. 祛病扶正:中医骨伤科学强调治疗的根本原则是“祛病扶正”,即既要消除病理因素,又要调节机体内环境,提高患者抵抗力。
2. 活血化瘀:中医骨伤科学注重活血化瘀,通过活血化瘀,可以促进受伤部位的血液循环,加速损伤组织的修复。
3. 通经络:经络的通畅对于骨伤康复至关重要。
中医骨伤科学借助推拿、针灸等手段,通过调节经络的气血运行,促进受伤部位的康复。
4. 促进新陈代谢:中医骨伤科学注重促进新陈代谢,通过饮食调理、中药治疗等方式,促进受伤部位的新陈代谢,加快康复进程。
5. 调理全身状况:在治疗骨伤的过程中,中医骨伤科学也注重调理患者的全身状况。
良好的心理状态、营养均衡的饮食和适当的锻炼,对骨伤康复起着重要作用。
基金项目: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项目(首发2016 1 4151)作者简介:吴倩(1994 12—),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内分泌代谢病的中医药防治,E mail:wqian1744@163 com通信作者:倪青(1968 09—),男,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内分泌代谢病的中医药防治,E mail:niqing669@163 com内分泌代谢病从气化论治及五苓散新用吴 倩1 杜立娟2 谈钰 1 杨亚男1 张美珍1 庞 晴1 倪 青1(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2滨州市中医院,滨州,256600)摘要 “气化学说”基于中医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认为气化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本质,气血津液代谢紊乱的关键在于气的功能失常。
内分泌代谢病病因病机复杂,病程迁延,而气血津液代谢紊乱是内分泌代谢病的重要病因、其主要病位在肺脾肾,西药往往只能单纯控制指标,还具有不同程度不良反应。
从“气化”论治内分泌代谢病注重恢复机体的气化功能,使脏腑调和、阴平阳秘,标本兼顾,以迅速缓解症状、阻止疾病进展、维持指标长期平稳、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可用于内分泌代谢病的治疗。
五苓散出自《伤寒论》,组方严谨精妙,各司其职,调节脏腑气化,是化气利水的代表方之一,可通过调节人体的气化功能、改善气血津液代谢紊乱治疗内分泌代谢病,结合保肝肾、调免疫、降糖脂、代谢嘌呤等现代研究进展,在内分泌疾病中可广泛应用,临床效果可观。
关键词 五苓散;中医;内分泌学;代谢疾病;治疗;气化学说;临床;中医药疗法TreatmentofEndocrinicMetabolicDiseasebasedonQiTransformationTheoryandNewUseofWulingPowderWUQian1,DULijuan2,TANYumeng1,YANGYanan1,ZHANGMeizhen1,PANGQing1,NIQing1(1Guang′anmenHospital,ChinaAcademyofChineseMedicalSciences,Beijing100053,China;2BinzhouHospit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Binzhou256600,China)Abstract Basedontheholism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CM)andsyndromedifferentiation,“qitransformationtheory”holdsthatqitransformationistheessenceofhumanlifeactivity.Thekeytothemetabolicdisorderofqi,bloodandbodyfluidisthedysfunctionofqi.Theetiologyandpathogenesisofendocrinicandmetabolicdiseasesarecomplex,andthecourseofdiseaseispro longed.Thedisorderofqi,bloodandbodyfluidmetabolismisanimportantcauseofendocrinicmetabolicdiseases,anditsmainpo sitionisinthelung,spleenandkidney.Westernmedicineoftencanonlycontrolindicatorswhilehavingsideeffectstodifferentex tents.Totreatendocrinicmetabolicdiseasesfrom“qitransformationtheory”istofocusonrestoringthebody′sfunctionofqitrans formationinordertomakethezang fuvisceraharmoniousandyinyangbalanced,soastorelievesymptomsquickly,preventdiseaseprogression,maintainlong termstableindicators,andimprovethequalityoflifeofpatients.ComingfromTreatiseonColdPathogen icDiseases,WulingPowderisoneoftherepresentativesoftransformingqiandpromotingdiuresis.Withitsrigorousandexquisiteformula,itcantreatendocrineandmetabolicdiseasesbyregulatingthebody′sqitransformationfunctionandimprovingthemetabo lismdisorderofqi,bloodandfluid.Combinedwiththemodernresearchprogressofprotectingliverandkidney,regulatingimmuni ty,loweringbloodsugarandlipid,andpurine,itcanbewidelyusedinendocrinediseases,andtheclinicaleffectisconsiderable.Keywords WulingPowder;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Endocrinology;Metabolicdisease;Treatment;Qitransformationthe ory;Clinicalapplication;Chinesemedicinetherapy中图分类号:R255 9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7202.2021.05.006 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多属于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代谢综合征、骨质疏松症、痛风等,中医药发挥其优势,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基础上,对于内分泌代谢疾病的患者,标本兼顾,以达到迅速缓解症状、维持指标长期平稳、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的目的。
中医对慢性病的治疗中医治疗慢性病慢性病是指病程较长,难以短时间内根治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慢性病是由于人体内脏气血失调、阴阳失调或气血湿热等所导致。
中医治疗慢性病注重辨证施治,通过调理体内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调和,从根本上解决疾病问题。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医治疗慢性病的方法及其效果。
一、辨证施治中医治疗慢性病首先要进行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体质、症状、脉象等情况进行辨证论治。
中医辨证分为四诊法:望、闻、问、切。
通过望、闻、问、切的方法,中医师可以获取患者的病情信息,然后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二、中药治疗中医治疗慢性病主要采用中草药治疗,中草药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的特点,可以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达到治疗慢性病的目的。
常用的中草药有黄芪、人参、当归等,这些草药在中医理论中有调和气血、益气壮阳等作用,对慢性病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三、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慢性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针灸疗法通过针刺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流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慢性病患者可以通过针灸疗法调节肝、脾、肾等脏器的功能,帮助恢复身体的阴阳平衡,缓解疾病症状。
四、推拿按摩疗法推拿按摩疗法也是中医治疗慢性病的一种有效方式。
通过按摩手法刺激经络,改善气血循环,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从而加速废物排泄,清除体内毒素,达到调理身体、治疗疾病的效果。
五、运动疗法在中医治疗慢性病中,运动疗法也是一种辅助治疗的手段。
适量的运动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改善心脏、肺脏等脏器的功能,对于调理慢性病患者的身体机能有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慢性病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效果,可以从根本上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帮助患者缓解疾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因此,建议患有慢性病的患者积极寻求中医治疗,配合医师的治疗方案,共同抗击疾病,重拾健康。
中医内科疾病的治疗原则中医内科疾病的治疗原则中医内科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主要针对人体内脏器官、气血、津液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治疗。
在中医内科疾病的治疗中,中医理论为指导原则,严谨科学的诊治方法为手段,运用中草药、中医针灸、中医调理等多种治疗方式进行,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
下面我们将重点介绍中医内科疾病的治疗原则。
1.辨证治疗原则中医内科疾病治疗的核心是辨证论治,治疗方法与西医不同之处在于,中医是根据全面的望、闻、问、切四诊病史和症状分析,从病因、病机、病变、临床表现等方面全面分析,辨证施治,针对病人的病理机制和症状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治疗方法,达到治标和治本的效果。
辨证施治是中医内科疾病治疗的基础,也是中医治疗的特色之一。
2.中西医并重原则中医内科治疗还需结合现代医学诊断方法,如X线、CT、MRI等,综合诊断,了解疾病的病理机制和病情发展状况,以配合中医治疗方案。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中西医学都有它自己的优势,需要结合起来,既有利于加强诊治疾病的科学性和精确性,还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
3.预防为主原则中医内科治疗的另一个特点是强调预防为主。
中医理论认为,人要保持身体的健康,主要依赖于身体内部元气的充足,而元气的来源主要包括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先天之气是遗传的,而后天之气可以通过饮食、睡眠、器官保健等方式来增加,因此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应注重平衡调养,为健康打好基础。
4.整体观念原则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疾病不仅仅局限于某一部位或某一个器官,更多时候是全身的生理和病理过程紊乱所致。
因此,中医内科治疗的原则是从整体上去治疗疾病,全面分析患者的身体情况,通过调节气血、阴阳、脏腑功能、经络运行等方面,达到调节整体人体功能、恢复正常机能的目的。
总之,中医内科疾病治疗具有辨证论治、中西医并用、预防为主、整体观念的原则,对于治疗各种疾病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
这种古老、优秀的医学体系对于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中医治病的本质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源远流长,拥有丰富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
中医治病的本质是通过平衡人体的阴阳和五行,调理气血,以达到疾病的康复和预防的目的。
它与西医的治疗方法有所不同,强调整体性和个体化,深受广大中国人民的喜爱和信赖。
中医强调“阴阳平衡”,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的平衡紧密相关。
阴阳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指的是事物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两个相对方面。
人体的阴阳平衡能够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一旦阴阳失衡,就会导致疾病的产生。
中医通过观察病人的脉象、舌苔、面色等来判断病人的阴阳平衡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平衡阴阳,恢复健康。
除了阴阳平衡外,中医还注重调理气血。
中医认为,气血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础。
气血通过经络系统在整个人体内流动,传输养分和信息,保持各组织器官的正常运作。
如果气血流通不畅,就会导致疾病的产生。
中医运用针灸、中药、按摩等方法,调理气血,促进气血的流通,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还强调五行的调理。
五行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人体内外的事物按照木、火、土、金、水五种属性进行分类,并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中医通过观察病人的发病规律、症状表现等来判断五行的失调情况,并采取相应的调理方法,以恢复五行的平衡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与西医的治疗方法相比,中医注重整体性和个体化。
中医将人体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认为人体的各个器官、组织、系统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不存在孤立的个体。
因此,中医在治疗疾病时,不仅仅看病人的某一个器官或症状,而是要全面观察、分析,从整体上认识病人的身体状况。
同时,中医治疗也强调个体化,即因人而异。
每个人的体质、疾病状况都不尽相同,中医在治疗时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取得最佳疗效。
中医的治病本质不仅仅是通过调理阴阳、气血和五行来恢复健康,还包括了病症预防的重要内容。
中医强调预防胜于治疗,认为疾病的发生与许多因素有关,如饮食习惯、生活作息、环境等。
中医如何从五脏六腑论治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是现代社会中常见且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类疾病,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
中医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其中从五脏六腑论治是一个重要的思路。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往往与五脏六腑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和神明。
心血管疾病首先责之于心。
心虚则血行无力,易导致瘀血内阻。
心阳虚则不能温煦血脉,可出现寒凝血瘀;心阴虚则心脉失养,可致心悸、怔忡。
治疗上,心阳虚者常用桂枝甘草汤、参附汤等以温通心阳;心阴虚者多以天王补心丹、炙甘草汤等滋养心阴。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
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可导致血行瘀滞。
长期情绪不畅、肝郁气滞的人,更容易出现心血管问题。
治疗上,常以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方剂疏肝理气。
同时,肝藏血,肝血不足也会影响心血的生成。
此时,可用四物汤等补血养肝。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气虚则运化无力,气血生化不足,不能濡养心脉。
脾失健运还会导致痰湿内生,阻遏心阳。
临床常用归脾汤、参苓白术散等健脾益气、化痰祛湿。
肺主气,司呼吸。
肺气虚弱,宗气生成不足,无力推动心血运行。
而且,肺朝百脉,助心行血。
若肺失宣降,也会影响心血的运行。
治疗上,可选用补肺汤等补肺气,或用麻黄汤、桑菊饮等宣肺平喘、疏散外邪,以恢复肺气的正常功能。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水。
肾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可致心肾不交;肾阳亏虚,不能温煦心阳,可出现心肾阳虚。
常用的方剂有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金匮肾气丸温补肾阳。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往往不是孤立地看待某一脏腑的问题,而是综合考虑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例如,心脾两虚时,表现为心悸、失眠、健忘、乏力、食欲不振等,治疗常用归脾汤,既补心又补脾。
又如心肾不交,出现心烦失眠、腰膝酸软、潮热盗汗等症状,可用交泰丸交通心肾。
此外,中医还强调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舌苔、脉象等进行综合分析。
191第22卷 第11期 2020 年 11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22 No. 11 Nov .,2020基于“气血理论”与自噬微环境的联系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药防治杭宇,危蕾,刘芳英,王众福,李莉,申燕华,钱叶长(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 201900)基金项目: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科研课题(20194Y046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903977)作者简介:杭宇(1991-),男,江苏盐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防治呼吸系统疾病。
通讯作者:钱叶长(1962-),男,安徽铜陵人,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防治呼吸系统疾病。
摘要:自噬作为一种新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在维持细胞内环境稳态中起着重要作用。
目前研究发现自噬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且与中医气血理论密切相关。
中医药防治COPD 的作用已被大量的临床试验和药理学研究证实,但细胞自噬的中医药干预研究尚处于细胞、动物等基础阶段,还需从基因及代谢水平深入探讨其作用机制。
同时,如何利用中医药的双向调节作用干预自噬,已然成为COPD 的研究热点。
中医学认为COPD 病理性质属本虚标实之证,多以气虚为本、瘀血为标。
文章从气血理论探讨自噬微环境与COPD 的相关性,挖掘中医药防治COPD 的潜在新靶点,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自噬;COPD;气血理论;中医药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20) 11- 0191- 04Discussion o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OP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Qi-blood Theory”and Autophagy Microenvironment HANG Yu,WEI Lei,LIU Fangying,WANG Zhongfu,LI Li,SHEN Yanhua,QIAN Yechang (Baoshan Hospit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Shanghai 201900,China)Abstract:As a new type of programmed cell death,autophag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aintaining the homeostasis of the intracellular environment. Current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autophag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PD 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CM Qi-blood theory. The role of TCM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OPD has been confirmed by a large number of clinical trials and pharmacological studies,but the TCM intervention study of autophagy is still in the basic stage of cells and animals,and its mechanism of action needs to be further explor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ne and metabolic levels. Meanwhile,how to intervene autophagy with the bidirectional regul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become a research hotspot of COP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lieves that the pathological nature of COPD is evidence of the deficiency of the standard,mostly based on Qi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utophagy microenvironment and COPD from the theory of Qi and blood,and excavates potential new target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OPD in Chinese medicine,which has great clinical significance and wide application value.Keywords:autophagy;COPD;Qi-blood theory;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pulmonary disease,COPD)简称慢阻肺,是一种以持续性呼吸道症状和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1]。
中医治病理念简介中医治病理念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平衡身体的阴阳、经络、五行等要素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理念注重综合观察,从整体和个体的角度出发,包括疾病的起因、发展、演变等各个方面,以及患者自身的体质和环境因素。
阴阳平衡阴阳是中医治病理念的核心概念之一。
阴阳代表了宇宙间的两种对立但又互相依存的力量。
人体内部也存在阴阳两个方面的力量,包括阴阳的相对平衡以及阴阳的相互转化。
如果阴阳失衡,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通过调节阴阳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如调节饮食、药物治疗、针灸等。
经络和气血经络和气血是中医治病理念中重要的概念。
中医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套相互连接的经络系统,贯穿全身。
经络中流动的气血对于人体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
如果气血运行不畅,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通过调理经络和气血,中医可以改善人体的免疫力、调整器官功能、促进新陈代谢等。
经络系统中医将经络系统分为十四个主要经络和数百个次要经络。
每个经络都与特定的脏腑器官相连接,并通过气血的流动来保持器官的正常功能。
经络中存在着穴位,通过针灸等方法刺激穴位可以调节经络和气血的运行。
气血运行中医认为,气血是生命力的核心。
气血的运行受到脾胃的消化吸收、肺脏的呼吸、心脏的循环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通过调理这些器官的功能,可以促进气血的运行和循环,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五行理论中医的五行理论是一种对自然界和人体进行分类和描述的方法。
五行分别是木、火、土、金、水,它们之间相互制约又相互依赖,形成了一个动态的平衡系统。
中医理论认为,五行的相互关系和平衡对于维持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通过调节五行之间的关系,中医可以治疗某些疾病,并预防疾病的发生。
五行的作用五行理论在中医治病中有多种应用。
其中包括通过调节五行之间的相克相生关系来治疗疾病,例如通过使用具有特定属性的草药来治疗特定的疾病。
此外,五行还可以用于诊断疾病,通过观察患者的表面征象和五行的关系来判断患者体内的病理变化。
中医“气血津液病证”概述一、气血津液病证的生理病理表现1.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五脏六腑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精微物质。
《素问·调经论》云:“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此处的“血”包含了津液的概念。
气、血、津、液遍布全身,无处不到。
气、血、津、液之间在生理上关系密切,病理上相互影响。
2.气和血既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
《难经·二十二难》概括了气与血的生理功能:“气主煦之,血主濡之。
”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相互为用。
《石室秘录·论气血》云:“气生血,而血无奔铁之忧;血生气,而气无轻躁之害。
此气血之两相须而相得也。
”津、液是人体正常水液的总称,对维持人体生理活动至为重要,诸如脏腑之濡润、肌肤之润泽、关节之滑利、骨髓之充盈,无不与津液的润滋养有关。
3.津液代谢失常多继发于脏腑病变,而由津液代谢失常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又可加重脏腑病变,使病情进一步发展。
外感或内伤等致病因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进而出现气、血、津、液运行失常、输布失度、生成不足或亏损过度,是气血津液病证的基本病机。
二、气血津液病证与他脏关系五脏六腑病证均与气血津液失常有关。
气机郁滞引起的郁证,血溢脉外引起的血证,水液停聚引起的痰饮,津液输布失常引起的消渴,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营卫失和引起的汗证,气血阴阳失衡引起的内伤发热,气机逆乱、升降乖戾、气血阴阳不相顺接的厥证,气血阴阳亏损、日久不复引起的虚劳,气虚痰湿偏盛引起的肥胖,以及正虚邪结,气、血、痰、湿、毒蕴结引起的癌病等。
临床应将气血津液病证与他系病证互参,审证求机,详辨主次,灵活运用。
三、气血津液病证的辨治气血津液病证的辨证当分清虚实。
气血津液运行失常者多属实证,当以通导疏利为原则;气血津液亏虚耗损者多属虚证,当以滋补助益为原则。
本章病证繁多,病机复杂,临床治疗需注意疾病虚实之间的转化,根据疾病不同阶段的病机特点,进行辨证论治。
中国民族医药杂42020年4月第26卷第4期653.3处方中1种成药组成的处方有1个,占1.25%;2种成 药组成的处方有15个,占18.75%;3种成药组成的处方有 54个,占67.5%;4种成药组成的处方有8个,占10.0%;5 种成药组成的处方有2个,占2.5%。
处方中平均药物数量 为3种,较其他藏药处方数量适中。
因为“宁隆症”患者往往 存在多种病因及体质差异等因素,使用3种以上成药正是 体现藏医的整体观念及标本兼顾的特点,以达到人体“三 因”的平衡,抵御病邪的目的。
3.4从不同时段来看,早上服用最多的成药为十一味甘露 丸,共31次,占整个早上用药的47.7%;中午服用最多的成 药为十八味檀香丸,共15次,占整个中午用药的38.5%;晚 上服用最多的成药为二十味沉香丸,共28次,占整个晚上 用药的50.0%。
3.5 80例患者中使用的45种成药中出现最多的前五位药物 为十一味甘露丸,共54次;二十味沉香丸,共32次;十八味 檀香丸,共22次;二十味肉豆蔻丸,共17次;杰阿丸,共7次。
4结论藏医认为“宁隆症”与心脏神经官能症有相似之处,是以心血管疾病的有关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属于 功能性神经症的一种类型。
格桑巴珠认为由于饮食失调、情 志不和、恼怒愤恨、身疲力尽、言语过多等导致气滞血瘀,心 脏“恰其隆”功能紊乱。
临床上出现神志不安,抑郁不乐,胡言自语,问之又不愿置答,闻不悦耳之语则惊惧,经常嘘气, 气息短促,心胸有空虚感。
在治疗上以调和气血、理气开窍、平衡心隆、安神养心、延胃火为治疗原则,主要采用十一味 甘露丸(养心安神、调和气血、增延胃火)、二十味肉豆蔻丸 (安神镇静、醒脑开窍)、二十味沉香丸(调和气血、安神镇 静)等药物与藏医外治“霍尔美”结合辨证施治。
参考文献[1] 宇妥•元丹贡布.四部医典[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3:293.[2]旦正项秀.藏医“霍尔美”治疗宁隆症(神经官能症)35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5(5) :27.2019年10月17日收稿论藏医“气血病”的诊断及放血疗法的临床疗效东知吉(青海省尖扎县藏医院药浴科,青海尖扎811299)摘要:对比高血压和藏医气血病,探讨二者的区别,并用藏医放血疗法治疗高血压和气血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92.5%和95.6%,可知藏医放血疗法对高血压和气血病有确切疗效。
气血理论在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老师在临床诊病时也喜用、善用气药,且坦言其处方用药每每受到传统哲学启迪,如从董仲舒的重视元气,领悟到元气作为生化动力的泉源,虽禀受于先天,但尤赖后天脾胃之气的荣养才能滋生、充足,因而重视调补脾胃气机,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和“调中益气汤”等是其常用方剂,根据临床辨证,方中生黄芪一味,可从12克用至60克。
取其甘温之性,升脾胃阳气以行春生之令,对劳倦内伤,气血虚弱而发热的患者尤当用之。
另外,“凡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芪护皮毛而开腠理,不令自汗”(《名医方论〃柯琴》),如玉屏风散等方剂,也是老师常用的,认为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加抗病能力。
其它补气药如人参、红参、党参、太子参和西洋参等,则临证根据病情酌情选用,如对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用真武汤合保元汤及生脉散治疗,重用参芪;心衰而兼不同部位瘀血者,取丹参饮和参苏(木)饮等,方中人参可改为红参,用量达15克。
老师十分重视人体气机的调理。
如冠心病心绞痛和心律失常,临床上确有不少患者随情绪变化而症状加重,两胁不适,胸闷气憋,脉弦居多。
老师认为在治疗中一定要注意舒肝解郁、调理气机,根据病情采取四逆散、逍遥散或越鞠丸结合应用,有一定佐助。
另如他治疗一失眠症患者,中医辨证属痰热内扰,取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之温胆汤治疗,当属常法,但老师在方中配入行气开郁的枳壳、陈皮,是采用了金元朱丹溪之说“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收开郁化痰功效。
举凡苏子降气汤、四磨汤、旋复代赭汤、七气汤等都是临证理气化痰之常用方。
更有补气、理气兼施之异功散,受到老师推举。
该方出自宋代钱乙之《小儿药证直诀》,由补气的经典方四君子汤加入一味陈皮而成,使全方补中有泻,补而不滞,理气降逆,于平淡中建奇功。
老师在学术上重视气血相关理论,推崇人身以气血为本,人之有形不外血,人之有用(功能)不外气,气血平和,阴平阳秘,则身安无病;气血不和,阴阳失调,则疾病由生。
由此而言气血为患是疾病产生的重要本质之一。
因而,在诊治过程中,十分强调气血辨证。
他指出“古人所云:人之一身不离阴阳,所谓阴阳,如果以气血二字予以概括,亦或不为过”。
认为气血辨证较之阴阳辨证更为具体、实用,它不仅可反映阴阳辨证的主要内容,而且可弥补八纲辨证之不足,气血辨证既是辨病过程中的必要环节,又是施治中的主要依据,故在临床上善执气血辨证之牛耳,结合八纲和脏腑辨证的方法诊治内伤杂病,可统病因、病机、病性、病位于一体,熔理法方药于一炉,对临床实践有较大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