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05书序战国策目录序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蚜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4
《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
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
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
吴原师道作《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注》。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共33卷,共497篇。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
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
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善于描写人物,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诗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等。
高中语文书序战国策目录序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战国策目录序[宋]曾巩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
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
叙曰:向叙此书,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
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
其说既美矣。
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
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
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为哉?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
二帝三王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
二子之道,如是而已。
盖法者所以............,.不可不一....,此理之...,.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适变也不易.者也。
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
可谓不惑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
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
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
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
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
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或曰:“邪说之害正也,宜放而绝之,则此书之不泯,其可乎?”对曰:“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
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
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
至于此书之作,则上继春秋,下至楚汉之起,二百四五十年之间,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
第课战国策目录序(自读课 )走近作者曾巩 (见《越州赵公救灾记》)相关背景《战国策》,是记录战国时代策士言论、活动的一部书,经西汉经学家刘向整理校勘,编为三十三篇,分十二国编记,即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反响了一些纵横家的思想。
曾巩于嘉祐五年()经欧阳修介绍充馆职,编校史馆书本。
《战国策》传至宋朝,已出缺佚,曾巩予以维修校正,并写了《战国策目录序》,今本《战国策》即是曾巩的维修本。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 !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所以讨论诈术的好处却避忌它的弊端,说明战)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 !错误!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所以,孟子的书,有记录神农氏的)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文意感知作为儒家学者,曾巩力倡“德政”“礼治”,反对论诈之行。
基于这一思想,尽管是“目录”序,曾巩对于篇目的设说却很简单,他把要点放在对战国策士论诈之行的批评上。
曾巩以为战国乱世,就是“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造成的。
曾巩校勘《战国策》,其目的就是要拿它做一份反面教材:“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以从”,“使后代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以为”,让世人对论诈之术引为警戒。
思想导图一、通假字.《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俗犹莫之窹.也二、古今异义.偷为全部之计..同“ 缺”,译为“ 缺失”同“ 悟”,译为“ 觉悟,觉悟”古义:一时今义:所有的.莫擅长是..古义:在这方面今义:副词,表上下句的紧承.不知道之可信..古义:知道学说主张今义:对于事实或道理有认识;懂得.其设心注意..古义:专心,意图今义:把意志放到某一方面三、一词多义.笃错误 !.非错误 !.固!.修!.道!.明!.!.莫!四、活用形容活用()形容作有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批,指.()形容的使用法周之先,明教化使⋯⋯英明.五、文言句式.被句()可惑于流俗。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战国策目录序》教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力倡“仁政”“礼治”,反对论诈之行的儒家思想。
2、学习作者谴词委婉、娓娓而谈、以理服人的“论风”。
3、学习本文正面与反面相结合增强说服力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力倡“仁政”“礼治”,反对论诈之行的儒家思想。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谴词委婉、娓娓而谈、以理服人的“论风”。
教学进程:(一课时)一、题解曾巩(1019-1083),字子固。
南丰人。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幼年聪慧,十二岁作《六论》,一挥而就,言简意赅,气势雄浑,得到欧阳修的赞赏,从此名闻四方。
曾巩的思想属儒学体系,他赞同孔孟的哲学观点,强调“仁”和“致诚”,认为只要按照“中庸之道”虚心自省、正诚修身就能认识世界和主宰世界。
在政治上他反对兼并政策,主张发展农业和广开言路。
他在任地方官时,总是以“仁”为怀,曾巩的散文创作成就很高,慢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他师承司马迁、韩愈和欧阳修,主张“文以明道”,把欧阳修的“事信、言文”观点推广到史传文学和碑铭文字上。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33篇,记载了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共245年间的历史。
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
二、自学导读(一)、疏通文句1、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2、岂将强天下之主以后世之不可为哉?3、能勿苟而已矣。
可谓不惑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4、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
5、邪说之害正也,宜放而绝之。
则此书之不泯,其可乎?(二)、理清思路全文分七个自然段一、简言全部校勘经过。
二、指出刘向持论之误。
三、以孔孟二人为例,否定刘向的“不得不然”说。
战国策目录序曾巩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力倡“仁政”“礼治”,反对论诈之行的儒家思想。
2学习本文正面与反面相结合增强说服力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力倡“仁政”“礼治”,反对论诈之行的儒家思想。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正面与反面相结合增强说服力的论证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进程:一、导入:二、知人论世曾巩(1019-1083),字子固。
南丰人。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幼年聪慧,十二岁作《六论》,一挥而就,言简意赅,气势雄浑,得到欧阳修的赞赏,从此名闻四方。
曾巩的思想属儒学体系,他赞同孔孟的哲学观点,强调“仁”和“致诚”,认为只要按照“中庸之道”虚心自省、正诚修身就能认识世界和主宰世界。
在政治上他反对兼并政策,主张发展农业和广开言路。
他在任地方官时,总是以“仁”为怀,曾巩的散文创作成就很高,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他师承司马迁、韩愈和欧阳修,主张“文以明道”,把欧阳修的“事信、言文”观点推广到史传文学和碑铭文字上。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33篇,记载了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间,共245年间的历史。
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
三、整体感知,朗读课文:(一)明确朗读技巧1声音洪亮,精神饱满;2吐字清晰,读字准确;3断句准确,语速合理;4感情真挚,用普通话。
5因“文”制宜,表情到位。
(二)教师朗读1、2、3段;(三)学生齐读4、5、6段。
四、理清思路概括文章七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哪些内容一、简言全部校勘经过。
二、指出刘向持论之误。
三、以孔孟二人为例,否定刘向的“不得不然”说。
四、阐述时代变了,法也要变,但“道”不能变。
五、揭示谋诈之害。
六、驳斥毁书论。
七、介绍《战国策》高锈注本的情况。
五、理解与探讨1.作者如何评价刘向的观点?明确:对于“明教化、修法度则天下大治;不行仁义则天下大乱”的观点,作者是同意的,他夸赞刘向这样持论是“美矣”;对于“战国策士们不能不用谋诈”的观点,作者用“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委婉地予以反驳。
第17课战国策目录序1.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
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约12万字。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
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
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
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
吴原师道作《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注》。
2.墨子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藏书家。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名翟,鲁国人,一说为宋国人。
曾习儒学,因不满其烦琐的“礼”,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
他的“非命”、“兼爱”之论,和儒家“天命”、“爱有等差”相对立。
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要求“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
其中不少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现存《墨子》53篇,记载了墨子及其后学的言行。
这是曾巩校勘整理《战国策》后,为书作的目录序。
整篇序言是围绕对刘向说法的批驳而展开的。
序文摆出刘向的论点后,就正面阐述儒家先王之道不可变,只能以道为本、以法适变的道理。
并赞扬孔、孟阐明先王之道是“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他们这样做才是坚持正道、不为流俗所惑。
再用战国时代谋士们论诈言战的投机行为和孔、孟对照,揭露他们的言行并非顺应时势,“不得不然”。
批驳了刘向的观点之后,文章转而谈到对《战国策》的处置意见,过渡得十分自然。
作者提出对一种错误学说的否定,不能采用毁灭书籍的办法,而应将邪说的内容公布于世,让大家鉴别以引起警惕,自然而然地消除影响。
全文结构谨严,条理清晰,言词简洁,立论精到,是曾巩书序中的代表作。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缺失 (2)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太平 (3)偷.为一切之计而已:苟且 (4)而俗犹莫之寤.也:同“悟”,醒悟,觉晓 (5)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考,考究;疵,毛病 2.解释下列多义词的意思(1)治⎩⎪⎨⎪⎧ 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形容词,安定太平二帝三王之治.:治理天下故治.国无法则乱:动词,治理,管理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动词,医治不效则治.臣之罪:动词,惩治(2)之⎩⎪⎨⎪⎧臣访之.士大夫家:代词,指《战国策》李斯之.徒以亡其身:指示代词,这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助词,的 (3)易⎩⎪⎨⎪⎧此理之不易.者也:动词,改变未有以此而易.彼也:动词,更换,替换而乐于说之易.合:形容词,容易 (4)绝⎩⎪⎨⎪⎧ 放而绝.之:灭绝、禁绝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僻远的,与世隔绝的3.说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1)不知道..之可信 古义:“知”,知道;“道”,先王之道。
高中语文专题五书序第3课战国策目录序训练(含解析)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苏教战国策目录序一、根底过关1.以下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此理之不易.者也(改变)B.不必尽.同(完全)C.不可不一.(统一)D.能勿苟.而已矣(苟且)解析:选C。
一:一样。
2.以下句中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放而.绝之,莫善于是觉今是而.昨非B.所以大治.二帝三王之治.C.请略陈因.陋其变因.殊D.乃独明.先王之道亦又明.死生之大解析:选D。
明,说明、说明。
3.以下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为哪一项( )A.及罪至罔加B.一夫当关,万夫莫开C.三餐而反D.见狱吏那么头枪地解析:选B。
A.“罔〞同“网〞;C.“反〞同“返〞;D.“枪〞同“抢〞。
4.与“假设使其幸得用于朝廷〞句式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急于星火B.妪,先大母婢也C.那么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D.那么众何为而汹汹然解析:选C。
被动句。
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各题。
战国之游士那么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
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
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
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
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
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或曰:“邪说之害正也,宜放而绝之,那么此书之不泯,其可乎?〞对曰:“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那么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那么明。
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
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
至于此书之作,那么上继春秋,下至楚汉之起,二百四五十年之间,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
第22课教战守策错误!走近作者苏轼(见《留侯论》)相关背景北宋嘉祐六年(1061),26岁的苏轼参加了“材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考试,司马光等人任考官,在秘阁考了六篇论文;随后宋仁宗又亲临崇政殿,御试制科策问,苏轼以如椽之笔,大胆针砭时弊,撰写了包括本文在内的一系列适合世用的政论文,由衷希望宋仁宗能够虚心采纳,“励精庶政,督察百官,果断而力行”(苏轼《辩试馆职策问札子》).北宋中叶以后,辽和西夏成为宋朝边疆的严重威胁,战争随时可能爆发,然而宋朝的国力薄弱,执政者的怯于外敌和唯图苟安,则又为历代所少见。
对于日益深化的民族矛盾和边防危机,许多正视现实的文人都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和担忧。
苏轼之父苏洵写出名作《六国论》,借论史讽喻现实,抨击朝廷的赂敌政策;又在《审敌》一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屈己求和表面上是求得了“息民”,其实质却只能是“残民”。
苏轼的《教战守策》,正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证赂敌息民的危害,并倡言教民习武、能战能守和加强战备。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今天下屯聚之兵,骄豪而多怨,陵压百姓现在国家驻扎在地方上的军队,骄横又有怨言,欺压百姓,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文意感知文章针对当时国内习于安逸的状况,申述教民讲武的好处;并预测战争不可避免的危险形势,建议早做准备,以免发生不测。
*战国策目录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战国策目录序
曾巩
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
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
叙曰:向叙此书,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
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
其说既美矣。
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
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
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为哉?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
二帝三王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
二子之道,如是而已。
盖法者所以
..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
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
可谓不惑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
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
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
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
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
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或曰:“邪说之害正也,宜放而绝之,则此书之不泯,其可乎?”对曰:“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
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
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
至于此书之作,则上继春秋,下至楚汉之起,二百四五十年之间,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
”
此书有高诱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总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臣访.之士大夫家访:拜访
B.此理之不易.者也易:改变
C.偷.为一切之计而已偷:苟且
D.皆著而非.之非:批驳
【解析】访:访求,寻求。
【答案】 A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而疑其不可考者./所以遣将守关者.
B.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吾尝终日而.思矣
C.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盖法者所以
..适变也,不必尽同/师者,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
【答案】 D
3.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明作者“崇先王之道”“抑谋诈之术”观点的一组是( )
A.①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
②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
B.①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
②故论作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
C.①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
②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
D.①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
②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
【解析】A项,①以反问句的形式肯定了二子的做法,能表明作者“崇先王之道”;
②是刘向的观点。
B项,①不正确;②正确。
D项,①不正确;②正确。
【答案】 C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
A.作者认为,在旧法已亡、旧俗已灭绝很久的情况下,孔子、孟子阐明先王之道,并不是勉当时国君之所难,而是因时之变提出应当实行的主张。
B.《战国策》的写作上接《春秋》,下至楚、汉的兴起,记载的时间跨度长,史料丰富。
作者对这部书的史料价值进行了肯定,认为不应该将它废弃。
C.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刘向“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和孔孟“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的对比,孔孟之道与游士“邪说”的对比。
D.作者认为,战国游士之说只是“偷为一切之计”,他们尚诈、言战,有百弊而无一利,小则亡身,大则亡国,远不如先王之道“用之无弊”。
【解析】“有百弊而无一利”与文中“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不符合文意。
【答案】 D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法令,是用来适应变化的,不一定完全相同;王道,是用来建立国家根本的,不能不保持统一。
(2)这种人就是当世的大祸害,是非常明显的,但一般人还不明白这一点。
【参考译文】
刘向编订的《战国策》共三十三篇,《崇文总目》录称(现在)缺失了第十一篇。
我在(许多)士大夫家里探访寻求,才全部得到这部书,订正其中的错误,并且对那些不能考据的篇章保留疑问,这以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可谓又完整了。
(我)写下序言道:刘向为这本书作序,说“周朝祖先,指导教育百姓,整顿法令制度,所以天下太平。
等到春秋后期,(诸侯)采用权谋狡诈(的治国措施),并且(施行)仁义之政的途径堵塞,因而天下大乱”。
这种说法已经很好了。
(序言)最后告诉(我们)“这本书提及的战国谋士,揣摩当时君王能够施行的(政策),不能不这样”。
可以说是被一般人的看法迷惑并且不能确实相信自己判断的人。
孔孟所处的时代,离西周初年已经几百年,文王武王用过的法令制度已经散失,原先传承的风俗薪火已经熄灭很久了。
这二人竟特别阐发先王的治国体系,告诉我们(仁义)是不可变更的,哪里是要迫使天子及其后人做不能做的事呢?也不过是要根据他们遇到的时代特点以及与以前不同的情形,来制定当代的法令制度,使之不违背先王的旨意罢了。
炎黄二帝、尧舜禹三王治理天下,他们遭遇的情形、法令制度本不相同,但是他们治理国家天下的心愿,处理事物的主次、始终、先后关系的方法,不曾有什么不同啊。
孔孟的学术门径就是这样。
法令,是用来适应变化的,不一定完全相同;王道,是用来建立国家根本的,不能不保持一致,这是不可改变的真理。
所以孔孟捍卫这个,哪里是喜欢发表不同见解呢?只是不肯无原则地附和、取悦世人的好感罢了。
(他们)可以说是不被一般人的看法迷惑并且确实相信自己判断的人。
战国时期那些四处活动宣扬自己主张的游士就不这样,(他们)不明白王道可以崇奉,而甘愿接受轻易劝服他人的游说之术,他们筹划的办法、集中的精神,把投机取巧当作一切谋略的核心罢了。
所以他们论述诈谋的便利却避而不谈不成功的方面,大谈交战的好处却隐瞒它的祸端。
那些一个跟着一个施行的,没有不是在诈谋中获利又难于承受它的祸害,在交战中得胜,又难于承受它的损失的人。
最后到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这些人,依靠诈谋而丧失性命,而任用他们的诸侯以及秦国,也是国家败亡,这种人就是当世的大祸害,是非常明显的,但一般人还没明白这一点。
只有先王的治国体系,能够顺应时代变化,(虽然根据它)制定的法令制度不同,可是验证起来没有瑕疵,使用起来也不用担心滋生流弊。
所以古代的圣贤没有拿“王道”来换取“诈谋”。
有人说:“如此不正当的学说,会危害光明正道,应该把它抛弃得远远的来斩断祸根,这样书的不消灭,能行吗?”(我的)回答是:君子禁绝邪说的方法,本来就是要向天下人阐明其说法,让当今的人都知道这种学说不能采纳,这以后禁止就会完全彻底;让当今的人都知道这种学说不能实施,这以后提防就会很清楚明白。
哪里一定毁灭这些书呢?把它抛弃得远远的来禁绝,并不比这样好。
因此孟子的书中,有记载神农的言论的,有记载墨子言论的,都是记载后否定它的。
至于这本书刊印,上溯连接到春秋,下到楚国建立,记载二百四十五年时间纵横家的行事,本来就不能搁置。
这本书高诱注释有二十一篇,有人说三十二篇,《崇文总录》只留有八篇,现在保存有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