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4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教学设计溶液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水、醋、酒、饮料等等。
但如果问学生什么是溶液、溶液有哪些特征,学生就可能很难准确地去定义和描述,并且在学习溶液之前,也可能对溶液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
本节就要从学生最熟悉的一些物质溶于水入手,使学生逐步形成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的概念,并试着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物质溶解的过程和溶液的重要性质。
二、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1)了解溶质、溶剂的概念,理解溶液的概念,知道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和稳定性,并能够分辨典型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2)通过氢氧化钠和硝酸铵等物质溶解于水时溶液的温度变化,了解物质溶解过程的能量变化以及能量发生变化的原因,并通过对洗洁精对油污的作用现象认识乳化作用和乳化剂。
(3)初步了解电离的概念,学会从微观角度分析溶解的过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初步养成“动脑思考、规范操作、仔细观察、详实记录”的实验习惯;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三、重难点分析重点:溶液及溶液的基本特征,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难点:溶解的微观实质。
四、教学用品多媒体课件,学案。
仪器:中号试管5支、小烧杯2个、温度计2个、玻璃棒2根、药匙2个、胶头滴管2个、大烧杯1个,试管架。
药品:氢氧化钠、硝酸铵、食盐、植物油、蒸馏水、汽油、泥土、硫酸铜溶液、雪碧和汽水各一瓶、洗洁精。
五、教学过程[板书课题]第一节: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课前调动]记得有一位哲人说过:知识是一种财富,学习就是在创造财富,相互合作就能将财富发挥到极致。
这一节课我们看哪个小组配合得最默契,我就把这两瓶饮料送给他们。
我相信每一个小组都是最棒的,大家有没有信心?[问题导入]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很多现象,深入思考你会发现很多问题。
比如这清澈的河水是纯净物吗?如果你站在河边将一把泥沙撒入水中,过一会儿你会看到什么现象?把几滴花生油滴入水中又会看到什么现象?舀一碗水再把食盐撒入水中你会看到什么现象?你注意观察过吗?你能说一说吗?[过渡]现象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你的描述。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讲义一、溶解的概念当我们把一勺糖放入一杯水中,过一会儿,糖就不见了,水却变得甜甜的。
这种现象就是溶解。
简单来说,溶解就是一种物质(溶质)均匀地分散到另一种物质(溶剂,通常是水)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的过程。
例如,盐在水中溶解,我们看不到盐的颗粒,得到的盐水就是溶液。
二、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1、温度一般情况下,温度越高,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越快,溶解的量也可能越大。
比如,在热水中,白糖溶解得就比在冷水中快得多。
2、搅拌搅拌能够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当我们搅拌一杯糖水时,能让糖分子更快地与水分子接触,从而加速溶解。
3、溶质和溶剂的性质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是不同的。
有的物质容易溶解,像氯化钠(食盐);而有的物质则很难溶解,比如碳酸钙(石头的主要成分之一)。
溶剂的性质也会影响溶解。
例如,酒精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而油则几乎不溶于水。
三、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物质在溶解时,常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有些物质溶解时会吸热,导致溶液温度降低。
比如硝酸铵溶解在水中时,会吸收热量,使周围环境温度下降。
而有些物质溶解时会放热,使溶液温度升高。
像氢氧化钠溶解在水中时,会放出大量的热。
四、溶解的限度——溶解度溶解度是衡量物质在一定温度下在某种溶剂中溶解能力的大小。
我们通常用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 100 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来表示该物质的溶解度。
例如,在 20℃时,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约为 36 克。
这意味着在20℃时,100 克水中最多能溶解 36 克氯化钠。
溶解度会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比如硝酸钾;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例如氢氧化钙。
对于气体物质,其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压强增大而增大。
五、溶解的应用1、日常生活溶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应用。
比如,我们用洗衣粉洗衣服,就是利用洗衣粉在水中的溶解来去除污渍。
第1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解读第1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知识:通过实验,观察溶解现象,知道溶解就是在水中化开,变成肉眼看不见的小颗粒,并能判断一些常见物质在水中是否容易溶解,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能力:通过分组实验,学会做一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实验。
情感、态度:通过实验,落实具体任务,渗透学生的合作分工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实验,学会做水的溶解性实验。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能够判别盐粒、食用油是否容易溶解在水中。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中具体的任务,学会做水的溶解性实验。
教学资源设计:盐粒、棉花、可乐、油、红墨水、砂子、红糖块、药片(泡腾片)、花生、高锰酸钾;水槽、烧杯、小塑料量杯、温水、冰格盒、滴管;实验表格、板书用字、磁铁、小木棒、瓶盖、抹布。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和水有关的问题。
老师先来做一个实验,你们要认真观察,实验结束后要能把实验过程说出来。
先来进行小组分工:1号同学负责协调实验中出现的问题;2号、3号同学负责收发实验材料及操作4号同学负责记录。
现在介绍一下实验用品:水槽、烧杯、小塑料量杯、温水、塑料管、材料盒;材料盒中装有盐块、棉花、可乐、油、红墨水、砂子、红糖块、药片(泡腾片)、花生、奶粉;小木棒、大瓶盖、抹布供选用。
下面请你们认真观察实验过程:1.用塑料量杯取两杯清水,倒入烧杯。
2.提问:用眼睛观察,杯中的水是什么样的液体?(无色透明)3.把一小勺高锰酸钾倒入烧杯的清水中。
4.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谁能解释水为什么会变成红色?5.板书课题“溶解”6.把实验用过的高锰酸钾倒入另一只水槽中,用清水把用过的杯子冲洗干净。
7.再用塑料量杯取两杯清水,倒入洗净的烧杯中,然后放入花生观察。
8.提问:花生溶解在水中了吗?为什么?9.我的实验做完了,谁能把刚才的实验过程说一说?10.小结归纳实验步骤。
二、探究:检验水能溶解哪些物质1)猜测:你们认为盐能溶解在水中,那么白糖、红糖能溶解在水中吗?2)出示实验表格幻灯片讲解:请同学们看实验表格,像盐块、棉花、可乐、油、红墨水、砂子、红糖块、药片、花生、奶粉等都叫做物质。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讲义一、溶解的概念当我们把一勺糖放入一杯水中,过一会儿,糖不见了,水却变甜了。
这种现象就是溶解。
溶解是指一种物质(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溶剂,通常是水)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
比如,盐能溶解在水里,酒精能溶解在水里,许多气体如氧气、二氧化碳也能溶解在水里。
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物质都能在水中溶解。
比如沙子、面粉放入水中,经过搅拌后,它们会沉淀下来,这种情况就不是溶解。
二、影响溶解的因素1、温度一般来说,温度升高,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和溶解量都会增加。
例如,在泡糖水时,用热水比用冷水能更快地让糖溶解,而且能溶解更多的糖。
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氢氧化钙,它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2、搅拌搅拌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通过搅拌,能使溶质和溶剂充分接触,从而加速溶解过程。
3、溶质和溶剂的性质不同的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像氯化钠(食盐)在水中容易溶解,而碳酸钙(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在水中几乎不溶解。
同样,不同的溶剂对同一种溶质的溶解能力也不一样。
例如,碘在酒精中比在水中更容易溶解。
三、溶解的过程物质在水中溶解实际上包含了两个过程。
一是溶质分子或离子克服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向水中扩散的过程。
这个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二是溶质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结合形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程。
这个过程会放出热量。
当吸收的热量大于放出的热量时,溶解过程表现为吸热,溶液的温度降低;当放出的热量大于吸收的热量时,溶解过程表现为放热,溶液的温度升高。
四、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判断一种溶液是否饱和,可以继续向溶液中加入该溶质,如果溶质不再溶解,说明溶液已经饱和;如果溶质继续溶解,说明溶液不饱和。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第一节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考点精突破】【例1】下列有关溶液性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混合物B.溶液加水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C.食盐水能导电是因为食盐水中含有较多自由移动的离子D.海水是盐溶液,所以冬天海水不易结冰【解析】选A。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可以有颜色,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A错;溶液加水稀释前后质量有变化的是溶剂和溶液,溶质的质量不变,B正确;溶液导电是溶液中的离子自由移动的结果,C正确;溶液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低,故D正确。
【例2】日常生活中除去油污的方法很多,下列现象不属于乳化的是()A.修车工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B.洗发精洗去头发上的油脂C.洗面奶洗去皮肤上的油脂D.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解析】选A。
汽油洗去油污属溶解,溶解和乳化的根本区别在于分散颗粒的大小不同,溶解是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而乳化则是以细小液滴的形式比较均匀地分散。
故选A。
【课时速达标】一、选择题1.在家中,小明取少量的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其中能形成溶液的是()A.面粉B.蔗糖C.芝麻糊D.植物油【解析】选B。
题目选项物质中,只有蔗糖溶于水能形成溶液。
2.一杯食盐溶液,实验测得其上部密度为a g/cm3,下部密度为b g/cm3,则a与b的关系为()A.a=b B.a<b C.a>b D.无法确定【解析】选A。
溶液具有均一性,均一是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相同,包括密度。
3.下列清洗方法中,利用乳化作用的是()A.用自来水洗手B.用汽油清洗油污C.用清洗剂清洗油腻的餐具D.用砂纸清除铁锈【解析】选C。
用自来水洗手是借助水的冲力和溶解作用将手上的脏东西去掉,汽油能溶解油污,用砂纸清除铁锈是利用摩擦力将铁锈从铁器上打磨下来。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溶液中只含有溶质分子、溶剂分子B.盐水是溶液,糖水是溶液,混合在一起仍然是溶液C.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液体D.一杯调好的糖水,喝第一口特别甜,越喝越不甜,说明后面喝的糖水含糖少【解析】选B。
第一节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一、说教材
本单元是在学生对混合物及最常用的溶剂水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上设置的。
本节通过引导学生对比较熟悉的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的观察以及对溶解过程的微观分析,使学生初步掌握溶液的组成及溶液的重要性质。
并通过设置活动或实验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物质溶解过程的能量变化和溶液的一些重要的性质。
溶液是一种常见的混合物,在生产和生活中都有广泛的用途。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后面学习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打下基础。
也为学生在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浊液、胶体等其它分散系埋下伏笔。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溶液,理解溶液的基本特征。
(2)能够分辨典型溶液中的溶质、溶剂。
(3)了解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4)认识洗涤剂的乳化作用。
2、过程与方法:学会观察实验、设计实验,学会记录、分析、处理信息,提高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让学生通过比赛、小组实验等形式,培养其竞争意识、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1、理解溶液的概念,知道溶液的组成;
2、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特征。
对教材的补充:
为更好的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分组实验的药品在课本的基础上增加了蔗糖、硫酸铜,目的是便于让学生作比较,更全面地认识溶液。
而且要让学生适当了解悬浊液(尽管教材没有提出),而上课时没讲到的、没归纳到的,则在课堂练习和作业中体现。
二、说教法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要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把学生的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出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以课本三个分组实验为导向,指导学生观察、描述、思考,得出结论,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化学实验的作用。
本节课也将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实验更加深入、细致,增加实验的可见度,也更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三、说学法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溶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前面化学课中学习了纯净物、混合物的分类,从而在理论上为认识溶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学生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起步阶段。
学生在看到形形色色的溶液时,会产生相当的好奇感,容易激发起探索的愿望,形成学习动机。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除了运用实验探究法培养学生的动手及合作能力,还应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自己通过阅读、对比、分析等科学的学习方法,把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
要让学生意识到只有从微观去分析才能真正把握化学问题的实质,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化学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具体操作过程分为七个版块来完成:
第一版块: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约3分钟)
课前播放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经典片段,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潘冬子为什么能够逃过敌人的检查而把食盐送到红军的手中,于是引入今天的课题: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设计意图:既以比较生动的方式引入了新课,又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第二版块:动手实验、认识溶液(16分钟)
这个环节既是是本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我计划要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虽然教材没有介绍悬浊液,但是本着学生学习是为生活服务的宗旨,可以向学生适当介绍这些常见的分散系。
具体分五步完成第一步:指导学生完成活动天地3-1的实验,补充泥沙、植物油、蔗糖和硫酸铜四种物质在水中的情况。
第二步:学生小组讨论、活动,完成课本中提出的3个问题。
第三步:根据各小组对三个问题的回答,归纳什么是溶液。
因为溶液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因此我准备再用多媒体课件加深学生对溶液形成的微观过程的理解。
利用微观动画显示出氯化钠溶于水时的变化,让学生了解宏观世界中看不到的微观世界,引出电离的概念。
通过本环节培养学生探究精神,树立粒子观让学生从图片中感受溶解的微观变化加强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第四步:师生共同分析另外几支试管的现象,补充介绍悬浊液、乳浊液的知识,通过学生自学看书,初步比较二者与溶液的不同。
第五步: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课本的在线测试来完成
第三版块:合作探究,认识溶解过程的能量变化(8分钟)
溶解过程温度有无变化是学生过去不曾注意的,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可加深学生的印象,本实验从实验的设计方案到进行实验、获得结论、分析评价完全放手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本环节的学习,体会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具体分两步完成
第一步:指导学生设计活动天地3-2的实验,明确实验目的后,小组讨论并选择一种合适的实验方案。
第二步:完成实验:探究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并完成书上的表格,得出结论。
这个实验难度不大,学生也能够较快的完成书上的表格。
第四版块:联系实际、知道乳化作用(7分钟)
在这一部分中,除了让学生理解有关知识点外,主要还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1)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假如你的衣物上不小心沾上了油污,应该如何除去?引出乳化作用。
(2)通过让学生阅读多识一点中洗发液是怎样去污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二者的不同。
本节课学习了物质溶解在水中形成溶液的相关知识。
归纳如以下口诀:
突破溶液并不难,三大特征是关键;
溶解过程吸放热?巧用温度来判断;
除去油污有方法,溶解、乳化细分辨。
第五板块:在线测试(约5分钟)
通过在线测试,巩固所学知识。
第六版块:长话短说(约5分钟)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谈一下这节课的体会和反思,同时鼓励学生提出新问题,由师
生共同解答,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探索研究欲望。
也可以鼓励学生利用网络等信息资源自行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本节课学习了物质溶解在水中形成溶液的相关知识。
归纳如以下口诀:
突破溶液并不难,三大特征是关键;
溶解过程吸放热?巧用温度来判断;
除去油污有方法,溶解、乳化细分辨。
第七版块:挑战自我(约5分钟)
通过课本两个练习题再增加两个练习题,这样做可以更好地突破重点、难点。
课后作业查询四海不死的原因,并依此原理试讲水中的鸡蛋浮上来,课后继续探究
五板书设计:
(附)板书设计:
第四节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一、溶解的过程
1、溶液
2、溶质
溶剂
3、常伴随能量的变化
4、乳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