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第4课宋明理学
- 格式:doc
- 大小:58.50 KB
- 文档页数:2
第4课宋明理学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宋明理学产生的原因,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通过设计问题,拓展资料,联系实际,启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探究,对比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加深对宋明理学的认识,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认识到宋明理学是儒学发展到宋明时期结合时代要求而产生的新儒学,是儒学哲学化的阶段;感受理学中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的精神价值,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第4课宋明理学是必修3文化史中最难上的课,理论性强,内容抽象,地位显赫,在儒学发展史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故两大流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思想及对理学的评价既是难点又是重点。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探究法、讲练结合法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请同学们找出现实生活中与心、理有关的词语如此丰富的相关词语与我国古代一学派密切相联,它就是宋明理学。
【讲授新课】(一)、理学产生的背景【探究学习一】结合课本第一框题和以下材料思考魏晋以来儒学的发展出现哪些危机?1.文化上:儒学的危机①魏晋南北朝以来,传统儒学不适应时代要求; 佛、道盛行,挑战儒学; ②唐宋时期,儒学在三教合一的思潮中吸收佛、道思想,逐步哲学化、系统化;【探究学习二】与宋代理学的产生相关的政治经济因素是什么?2.政治上:宋代加强中央集权要求统一思想,重文轻武,提供文化环境;3.经济上:经济迅速发展,科学进步,引发理学家对自然界及社会的思考。
【选择题】 1.(07汕头一模)此图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 .体现了古代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B .此三人不是同一时代,不可能同时出现C .儒、释、道三家主张各异,冲突激烈D .主要反映了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 产生了决定性影响(二)、理学两大流派【学生活动】结合课本完成半开放笔记 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南宋后发展:程朱理学主要思想内涵途径:表现:“理”是世界的本原①社会:伦理道德②人:人性“存天理,灭人欲”元朝明初确定统治地位心即理,心即良知,心外无物二者关系心学是对理学的继承与发展“格物致知”途径:陆王心学内涵:“发明本心”,致良知”【探究学习三】:展示四则材料对应理学和心学【选择题2】(08广东历史)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
第4课宋明理学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高中历史必修3(岳麓版)第一单元的第4课。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对本单元的整体要求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它的演变过程是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更新和调整的过程。
宋明理学是这一过程中的重要阶段。
宋明时期,儒学思想吸收佛道两教的长处,发展成完整的哲学体系,更加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并最终占据官方统治思想地位。
本课上承魏晋儒学的危机和唐宋三教合一的潮流,下启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们对理学的反思和批判,在教材中具有突出地位。
二、学生分析经过一年的高中历史学习,学生们已经基本适应高中历史的讲述方式,基本掌握了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也具有了一定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初步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而且经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对儒学的发展有了一定的认识理解。
但是因为本课内容主要研究思想理论,所以比较抽象,部分内容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一定的哲学知识作基础,所以部分学生可能感到无趣和难以理解。
针对上述情况,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宋明理学兴起的原因,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通过设计问题,拓展资料,联系实际,启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探究,加深对宋明理学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宋明理学是儒学发展到新阶段的表现,感受理学中积极有益的精神价值,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重点、难点1、重点: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确定理由:掌握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是准确说明儒家思想在宋明时期发展的前提和基本条件,也是落实课程标准要求、实现知识能力目标的保证。
●突破策略:利用课前的自主学习和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讲解,借助补充资料和巩固训练帮助学生掌握。
东平明湖中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座号:排号
【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课前预习案】(认真阅读课文,完成并记忆以下基础知识)
1、什么是理学?
2、请简要概括宋明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3、宋明理学包括哪些学派?代表人物有哪些?
4、请简要概括程朱理学的主张及影响。
5、请简要概括陆王心学的主张。
6、应如何评价宋明理学?【课堂学习案】
【知识网络】
【真题研析】——考过什么
例1 (2012·海南高考)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
这反映出当时()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审题突破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学。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朋友有信是儒家的三纲五常思想,属于封建纲常伦理思想,魏晋时期对佛教的斥责说明佛教的某些教义触犯了儒家伦理。
答案 D
例2 (2012·全国新课标高考)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审题突破审题关键在于全面把握材料含义。
材料突出士、农、工、商四民都是“以求尽其心”,“四民异业而同道”,心与道是核心,致良知是目的。
A项的表述与材料突出的四民并举相矛盾;材料不涉及对四民的整合,所以B项不正确;C项错误在于误解了“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其强调的不是民生内容,而是强调关系人们生存的方法。
答案 D
【命题探究】——如何再考
1.(立意——社会遗存:贞节牌坊)说到徽州,我们马上就想起了徽商……徽州又以牌坊闻名。
明清时期徽州妇女贞节牌坊数量惊人,据记载,仅一个歙县,历代受旌表的贞女烈妇唐代2人、宋代5人、元代21人、明代710人、清代7098人。
1905年,古徽州最后一座牌坊“贞孝节烈坊”在徽州知府主持下建成。
镌有“徽州府属贞孝节烈六万五千零七十八名口”等大字。
这反映出() A.明清时期徽州妇女地位逐步得到提高B.妇女受到的道德束缚越来越严重
C.徽州商品经济发达,大兴土木工程D.中国古代对妇女极其尊重
2.(立意——主干知识:宋明理学)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
……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
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
这里的“反动”是指()
A.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B.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
C.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D.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3.(立意——核心概念:理学求理的方法)隆兴元年,朱熹对宋孝宗进言:“陛下虽有生知之性,高世之行,而未尝随事以观理,即理以应事。
是以举措之间动涉疑贰,听纳之际未免蔽欺,平治之效所以未著。
”下列观点与这一言论思想一致的是()
A.“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B.“存天理,灭人欲”
C.“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D.“学者须先立志”
【当堂检测】
1.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原名文浚,大学期间推崇某一哲学家的学说,取名“知行”。
43岁时,他在《生活教育》上发表《行知行》一文,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改名为陶行知。
据此判断,陶行知推崇的哲学家是()
A.程颐B.王阳明C.陆九渊D.朱熹
2.“反躬践实,穷理致知,传二程而分流;讲学授徒,著书立说,配十哲之永馨。
”挂在某思想家纪念堂大殿内的这副楹联叙事写意,辞简意赅。
该纪念堂的主人应是()
A.朱熹B.程颐C.李贽D.陆九渊
3.《清史稿·烈女传》记载:蔺氏许嫁于季斌敏,未及成婚,季斌敏亡故,“蔺年十八,矢不嫁。
”
二年以后,听说家人张罗自己的再嫁之事,就割下自己的右耳以明心志,三天后又割下左耳。
蔺氏如此行为是受什么思想的毒害()
A.法家思想B.道家思想C.程朱理学D.明清君主批判思想
4.南朝吴均在《齐春秋》中记载:“有病邪者,以问欢(人名)。
欢曰:‘君家有书乎?’曰:‘惟有《孝经》三篇。
’欢曰:‘可取置病人枕边,恭敬之,当自瘥(治愈)。
’如其言,果愈。
后问其故,欢曰:‘善禳祸,正胜邪,故尔。
’”这则故事反映了()
A.儒家经典在民间被神圣化B.儒学正统地位开始确立
C.思想界出现三教合一趋势D.儒学影响中医治疗方法
5.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
这个新角度是()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事万物本原出发D.从人的本性出发
批改日期:
【课后巩固案】见《山东高考》和活页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