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左胸后外侧小切口食管癌及贲门癌根治术_宋万新
- 格式:pdf
- 大小:60.47 KB
- 文档页数:2
标准开胸切口-横断胸骨的双侧开胸切口(蚌壳式切口) 【名称】 横断胸骨的双侧开胸切口(蚌壳式切口) ( Bilateral Trans-Sternal Thoractomy(Clam-Shell incision) ) 【概述】 1.优点 暴露双侧肺、肺门、纵隔和近端大血管比较充分。
连续双侧 肺移植时,胸膜腔可顺序打开,以使术中通气满意。
2.缺点 切口长、创伤大,开胸、关胸所需的时间长。
术后早期对肺 功能的影响较大,常需要呼吸支持,早期疼痛也明显。
【适应证】 此切口能暴露双侧肺、肺门、胸膜腔、纵隔和大血管。
对双侧肺 移植极为有用。
双肺转移瘤切除也可选用此切口。
【手术步骤】 仰卧位,两上肢外展。
肩胛间垫一薄枕,使胸部稍向前突,以利 于胸腔切口的显露。
沿两侧乳房下缘做弧形切口,中部相连,横 过胸骨。
经双侧第3前肋间或第4 肋间直接切开肋间肌进入胸腔。
在胸骨缘左右两侧外2cm 处显露胸廓内血管,双重结扎其上、下 两端后切断,然后用胸骨剪或线锯横断胸骨。
用开胸器缓慢撑开 前胸壁切口。
手术后,两侧胸腔都应冲洗干净,分别安放闭式引流管。
胸 骨用不锈钢丝缝合,胸壁组织按层缝合(图1~4) 。
图1图2图3图4【名称】 胸前外侧切口(Anteriorlateral Thoracotomy) 【概述】1.优点 患者仰卧位,影响心肺功能较小;便于麻醉观察和意外处理;肺门 距体表较近,利于肺门结构的解剖和处理;切开胸壁肌肉较少,术后疼 痛及运动受限较轻。
2.缺点 对后纵隔及下肺叶显露较差。
【适应证】 前纵隔肿瘤切除,肺上中叶切除,食管切除及某些心脏手术可用这种切 口。
【手术步骤】 患者仰卧, 术侧胸部垫高30°~45°, 其上肢弯曲并悬吊于麻醉头架上。
切口在乳房下, 自胸骨缘沿第4或第5肋间呈弧形弯向腋中线, 将胸大肌、 胸小肌、前锯肌、部分背阔肌沿皮肤切口切断。
进胸采用肋间途径,注 意靠近胸骨处勿伤及胸廓内血管,有扩大切口需要时,可将其结扎、切 断。
胸部改良小切口在食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李刚生,刘海峰,付金书(河南省林州市人民医院 胸外科,河南 林州 456550)中图分类号:R 735.1文献标识码:B传统的后外侧切口在食管癌根治术中具有暴露良好,体内操作方便等优点而被广泛采用,但因切口较长,需要切断多层胸部肌肉并切断1-2根肋骨,而导致手术时间延长,出血增多,术后疼痛加重,上肢功能部分受限及恢复时间较长。
我们针对上述原因,采用胸部改良小切口应用于食管胸中、下段癌的左颈、左胸两切口根治切除术,取得较好临床效果,此切口具有缩小切口长度,不切断胸部肌肉,不切断肋骨等解剖优点,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10年1月-2010年12月于河南省林州市人民医院胸外科住院治疗的试管中、下段患者200例,其中食管中段癌135例,下段癌45例,年龄37-81岁,平均58岁;男性141例,女性51例;术后病理分期Ⅰ期19例,Ⅱ期69例,Ⅲ期112例。
1.2手术方法⑴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全身麻醉,取右侧卧位,全部患者行左颈部胸锁乳突肌前缘斜切口及胸部第6肋间改良小切口行食管癌切除+淋巴结清扫+颈部食管胃器械吻合术;⑵左胸改良小切口 沿第6肋间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前至左锁骨中线内侧2cm,后至腋后线长约15-20cm,在切缘外侧皮下组织与背阔肌及前锯肌筋膜外电刀或钝性游离约5-10cm 皮瓣,用大拉钩拉背阔肌前缘将肌肉向后拉开暴露前锯肌,并电刀切断前锯肌附着胸部的筋膜,暴露第6肋间的肋间肌,电刀切开进胸,不切断肋骨,置入两把肋骨牵开器分别上下及前后缓慢分次前开肋骨及肌肉,暴露术野;⑶常规游离食管、打开膈肌游离胃,清扫胸部、上腹野淋巴结,并上提至颈部切口行食管胃器械吻合术。
1.3 观察指标观察200例患者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淋巴结清扫个数、手术时间、时候疼痛程度、术后上肢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按疼痛程度分为0-10级,计0-10分以量化。
临床论著经胸腹联合小切口手术治疗贲门癌王可毅 闫天生 崔 睿 王京弟 沈祯云 刘丹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胸外科,北京 100083) 【摘要】 目的 探讨胸腹联合小切口在贲门癌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我科于2002年1月~2007年1月对60例贲门癌患者行贲门癌切除术,经胸腹联合小切口30例,经后外侧切口30例,回顾分析2组资料。
结果 手术均获成功,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
与后外侧切口组相比,胸腹联合小切口组的切口长度短[(12.4±0.7)c m vs(19.2±2.0)cm,t=-17.577,P=0.000],手术时间短[(207.3±76.1)m in vs(260.0±85.6)m in,t=-2.519,P=0.015],开始下床活动早[(2.3±0.5)d vs(3.4±0.5)d,t=-8.521,P=0.000],胸腔引流量少[(276.7±58.7)m l vs(308.7±59.5)m l,t=-2.097, P=0.040],哌替啶用量少[(66.7±27.3)mg vs(113.3±45.4)m g,t=-4.818,P=0.000],吸氧时间短[(3.8±2.0)d vs (511±2.6)d,t=-2.171,P=0.034],动脉血氧饱和度高[(97.6±2.7)%vs(96.1±2.7)%,t=2.152,P=0.036]。
2组清扫胸腔淋巴结组数(1.87±0.43vs1.93±0.37,t=-0.579,P=0.565),清扫腹腔淋巴结组数(4.00±0.45vs3.97±0.49,t= 0.247,P=0.806),术后住院时间[(11.8±1.0)d vs(12.0±1.2)d,t=-0.701,P=0.486],肺感染(2vs5,χ2=0.647,P= 01421),心房纤颤(2vs4,χ2=0.185,P=0.667)及切缘阳性(0vs1,χ2=0.000,P=1.000)无显著差异。
2019年3月左胸后外侧小切口食管癌根治术的临床效果王智,李勇强,景瑞军,孙志红(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陕西西安,710038)摘要:目的观察左胸后外侧小切口食管癌根治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86例食管癌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
观察组采取经左胸后外侧微创切口入路治疗,对照组采取经右胸-上腹双切口入路治疗。
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血清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超敏C 反应蛋白水平、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肿瘤学疗效。
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淋巴结清扫个数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术前,两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超敏C 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3d ,两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超敏C 反应蛋白水平均显著升高,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两组随访时间、复发率与总生存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左胸后外侧切口入路治疗食管癌的创伤应激相对较轻,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且远期预后与经右胸-上腹双切口入路治疗相当。
关键词:食管癌;左胸后外侧;右胸-上腹双切口;创伤应激中图分类号:R73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1413(2019)09-0061-03Clinical effect of mini-incision radical resection of esophageal cancer throughposterolateral of left thoraxWANG Zhi,LI Yong-qiang,JING Rui-jun,SUN Zhi-hong(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an Medical University,Xi'an 710038,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mini -incision radical resection of esophageal cancer through posterolateral of left thorax.Methods A total of 86patients with esophageal cancer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with 43cases in each group.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by minimally invasive incision through posterolateral of left thorax,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by double incision through right thoracic-upper abdominal.The perioperative indexes,levels of serum interleukin-6,tumor necrosis factor-α,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oncological efficacy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The operation duration,intraoperative bleeding volume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number of lymph node disse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0.05).Before operation,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levels of serum interleukin-6,tumor necrosis factor-αand 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0.05).At the 3rd day after operation,the levels of serum interleukin-6,tumor necrosis factor-αand 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in the two group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but thos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The total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follow-up time,recurrence rates and overall survival rat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0.05).Conclusion The left thorax posterolateral approach in the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cancer has less traumatic stress,shorter operation duration,shorter hospitalization time and less complications,and the long -term prognosis of which is comparable to that of the right thoracic-upper abdominal double incision approach treatment.KEYWORDS:esophageal cancer;posterolateral of left thorax;double incision through right thoracic-upper abdominal;traumatic stressDOI :10.19347/ki.2096-1413.201909024作者简介:王智(1980-),男,汉族,陕西西安人,副主任医师,学士。
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死亡原因分析及治疗对策目的:分析总结食管癌和贲门癌术后患者的死亡原因与治疗对策。
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000例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32例患者于术后住院期间死亡,死亡率为1.6%。
其中因吻合口瘘死亡8例,因肺部并发症死亡8例,因上消化道出血死亡4例,因脓胸死亡4例,因心脑血管并发症死亡3例,因术中出血死亡2例,因肾衰竭死亡2例,因其他原因死亡1例。
32例死亡患者中,24例(75.0%)在60岁以上,28例(87.5%)为术前肺部检查异常,20例(62.5%)于术前存在伴随疾病。
结论:对于食管癌贲门癌的治疗应以患者手术适应证的严格掌握为前提,选择合适的手术对患者可能出现的伴随疾病予以积极处理,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应谨慎仔细、在保证治疗质量的同时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加强术后对患者的监护治疗,并采取有效措施对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及时处理,对于食管癌贲门癌患者术后死亡率的降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标签:食管癌;贲门癌;死亡率在我国,食管癌与贲门癌属于常见性癌症,其主要的治疗方法是采取手术治疗,但由于手术治疗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创伤,还会严重影响其消化系统与心肺功能,导致其术后并发症与致死率很高[1]。
伴随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改进,食管癌与贲门癌的致死率已得到了相应的控制。
本文就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2例食管癌和贲门癌术后患者的死亡原因与治疗对策展开分析讨论,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01年3月-2011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2例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死亡患者。
其中男27例,女5例;年龄4~86岁之间,平均71.4岁;死亡主要于术后0~74 d发生,平均8.4 d。
食管上、中、下段癌死亡患者分别为7例、11例、3例,11例为贲门癌。
1.2 方法32例死亡患者中,行弓上吻合手术13例,弓下吻合手术11例,颈胸腹三切口手术5例,探查、全胃切除、结肠手术各1例。
食管癌患者的护理常规食管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癌肿,全世界每年约有30万人死于食管癌。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
我国是世界上食管癌高发地区之一,发病率以河南省最高,此外江苏、山西、河北、福建、陕西、安徽、湖北、山东、广东等省均为高发区。
【病因】食管癌的病因尚不明确,据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食管癌与种族、地理、生活环境、饮食、生活习惯、营养状况、慢性疾病史、家族遗传史等有一定关系。
1化学因素如长期进食亚硝胺含量较高的食物。
2.生物因素如某些真菌有致癌作用,能促使亚硝胺及其前体形成。
3,缺乏某些微量元素如铝、铁、锌、氟、硒等在粮食、蔬菜、饮水中含量偏低。
4.缺乏维生素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以及动物蛋白、新鲜蔬菜、水果摄入不足是食管癌高发区的一个共同特点。
5.其他烟、酒、热食、热饮、口腔不洁等因素如长期饮烈性酒、嗜好吸烟、食物过硬、过热、进食过快、炎症、创伤或口腔不洁、踽齿等对局部黏膜的慢性刺激引起癌变。
6.遗传易感因素据统计,在食管癌高发区,家族史阳性者达27%~61%°【病理】临床上食管的解剖分段多分为:①颈段:自食管入口至胸骨柄上沿的胸廓入口处。
②胸段:又分为上、中、下三段。
胸上段自胸廓上口至气管分叉平面;胸中段自气管分叉平面至贲门口全长度的上一半;胸下段自气管分叉平面至贲门口全长度的下一半。
通常将食管腹段也包括在胸下段内。
食管癌以胸中段较多见,下段次之,上段较少,多系鳞癌。
按病理形态,食管癌可分为四型:①髓质型:食管壁明显增厚并向腔外扩展,癌肿的上下缘呈坡状隆起,多数累及食管周径的全部或大部分。
②蕈伞型:瘤体呈卵圆形扁平肿块状,向腔内呈蘑菇样突起。
③溃疡型:瘤体的黏膜面呈深陷而边缘清楚的溃疡。
④缩窄型(即硬化型)瘤体部位形成明显的环状狭窄,累及食管全周,较早出现梗阻症状。
扩散及转移:癌肿最先向黏膜下层扩散,继而向上、下及全层浸润,很易穿过疏松的外膜侵入邻近器官。
胸心外科食管癌疾病护理要点解答一、概述食管癌(carcinoma of esophagus)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目前原因不明,与炎症、真菌感染、亚硝胺类化合物摄入、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缺乏有关。
其主要病理类型为鳞癌(90%),少部分为腺癌、肉瘤及小细胞癌等。
其可分为髓质型、缩窄型、草伞型、溃疡型,以胸中段食管癌较多见,下段次之,上段较少。
食管癌发生于食管黏膜上皮的基底细胞,绝大多数是鳞状上皮癌(95%),腺癌起源于食管者甚为少见,多位于食管末端。
贲门癌多为腺癌,贲门部腺癌可向上延伸累及食管下段。
其主要通过淋巴转移,血行转移发生较晚。
二、诊断(一)症状1.早期患者早期常无明显症状,仅在吞咽粗硬食物时有不同程度的不适感,包括:①咽下食物哽噎感,常因进食固体食物引起,第一次出现哽噎感后,不经治疗而自行消失,隔数日或数月再次出现;②胸骨后疼痛,常在咽下食物后发生,进食粗糙热食或刺激性食物时加重;③食物通过缓慢并有滞留感;④剑突下烧灼样刺痛,轻重不等,多在咽下食物时出现,食后减轻或消失;⑤咽部干燥与紧缩感,食物吞下不畅,并有轻微疼痛;⑥胸骨后闷胀不适。
症状时轻时重,进展缓慢。
2.中晚期(1)吞咽困难:进行性吞咽困难是食管癌的主要症状。
初起时进食固体食物有哽噎感,以后逐渐呈进行性加重,甚至流质饮食亦不能咽下。
吞咽困难的严重程度除与病期有关外,与肿瘤的类型亦有关系。
缩窄型出现梗阻症状早而严重,溃疡型及腔内型出现梗阻症状较晚。
(2)疼痛和呕吐:见于严重吞咽困难病例,多将刚进食的食物伴唾液呕出呈黏液状。
疼痛亦为常见症状,多位于胸骨后、肩胛间区,早期多呈间歇性,出现持续而严重的胸痛或背痛,需用止痛药止痛者,为晚期肿瘤外侵的征象。
(3)贲门癌:可出现便血、贫血。
(4)体重下降及恶病质:因长期吞咽困难,引起营养障碍,体重明显下降,消瘦明显。
出现恶病质是肿瘤晚期的表现。
(5)邻近器官受累的症状:肿瘤侵及邻近器官可引起相应的症状。
2015版手术分级目录修订版附件:各专业手术麻醉分类目录一、普外手术分类一类手术:二类手术:三类手术:四类手术:1.全胃切除术、胃癌扩大根治术2.左右半肝切除术、肝左外侧叶切除术3.胰腺癌根治术、扩大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4.胆道再次手术5.扩大全胰腺切除术6.甲状腺癌颈淋巴结清扫术、甲状旁腺切除术7.腹腔内肿瘤联合3种以上脏器切除8.新开展的各种手术9.诊断不明确的探查术七、胸心外科手术分类一类手术脓胸引流清除术二类手术:三类手术:1.纵隔肿物切除术2.动脉导管闭合术3.肺癌根治术4.肺段切除术5.全肺切除术6.肋骨骨肿瘤切除术7.多发性肋骨骨折、连枷胸内固定、胸廓成形术8.胸腔镜下心包开窗引流术9.食管憩室切除术10.食管平滑肌瘤剥除术11.贲门失弛缓症(heller 术)12.贲门癌根治术13.食管癌根治术14.胸腔镜肺大?切除术15.胸腔镜固定肺楔形切除及血胸清除术四类手术:无附件:各专业手术麻醉分类目录二、骨科手术分类一类手术:术术0.网球肘松解术31.截指术。
二类手术:突48.第二跖骨头修整成形术49.外翻矫形术50.骨移植术51.残端修整术52.大腿截肢术53.小腿截肢术54.足踝部截肢术55.截指术56.手部关节内骨折切开内固定术57.本氏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58.月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59.手部关节脱位切开复位内固定术60.局限性腕骨融合术61.腕关节融合术62.指间关节融合术63.掌指骨软骨瘤刮除植骨术64.掌指结核病灶清除术65.近侧腕骨切除术66.月骨摘除术67.月骨摘除、肌腱填塞术68.多指切除术69.腕关节韧带修补术70.手部关节松解术71.前部神经探查、游离神经移植术72.肌性斜颈矫正术73.肱二头肌肌腱断裂修补术74.腕管综合征切开减压术75.髂胫束松解术76.跟腱断裂修补术77.石膏固定术(大、特大)78.椎间盘臭氧消融术79.脊柱内固定物取出术80.肱骨近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81.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术82.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83.肩锁关节脱位切开复位术84.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固定术。
生垦塞旦医王!|垫!Q生§旦筮!!鲞笠!!期g堕塾笪!』螋!望型堂堕笪!型丛鲤i堕堡丛型:垫!Q:!丛:j!:堕!:!Q代谢有促进作用"J。
弥可保还可直接进入神经细胞,刺激轴浆蛋白质合成,使轴突突损区域再生。
另外,血糖可促进神经细胞凋亡,抑制细胞生长。
微血管病变所致的神经缺血、缺氧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组织长期处于缺氧状态易发生末梢神经炎,位于神经内膜的血管阻力增加,造成缺血、缺氧。
神经能垣代谢障碍,导致功能和形态的异常,神经内膜毛细血管管腔狭窄,管壁增厚,血栓形成等。
研究表明: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神经内膜氧分压及血流均下降,神经内膜磷酸肌酸及乳酸浓度升高,神经氧供受限。
4』。
在高压氧下,提高血氧分压,物理溶氧量增加,血氧含量增加,有氧代谢增加,葡萄糖消耗增多,高压氧抑制了抗胰岛素激素(生长激素及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提高了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高血糖降低,高压氧对3一磷酸甘油酸脱氢酶抑制,使乳酸生成受限,糖酵解过程受阻,酸中毒得以纠正。
高压氧下机体组织的氧供应充足,A TP生成增多,高压氧可提高血氧压和组织氧分压。
氧的弥散范围增大,尤其是组织氧分压在高压氧治疗后还能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恢复正常值,因而有效地改善闭塞或栓塞血管近端组织的缺氧状态,促进毛细血管的开放和功能恢复,减轻组织水肿,使缺氧性神经炎所致疼痛减轻。
此外,高压氧能促进毛细血管增生,促进侧支循环的建左胸后外侧小切口治疗食管癌程治强韩文周5l立,增加患肢的血供。
高压氧下血细胞脆性增加,纤维蛋白分解增强,血糖浓度降低,可以促进血管再通【5】。
本文结果说明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过程中,控制血糖是基本治疗。
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高压氧治疗效果较常规治疗组效果显著,目在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无特效的情况下,高压氧通过提高血氧含量、氧分压和血浆内物理溶氧量,增加氧弥散能力,达到纠正组织缺氧的目的。
参考文献[1]戴白英.实用内科学[M].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626.[2]胡仁明.内分泌代谢病临床新技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455.[3]沈稚舟.糖尿病慢性并发症[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206.287.[4]北京弥町保临床观察协作组.甲钴胺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J].中华内科杂志,1999,38(1):14一17.[5]谭陶据,谢汝荣,谭凤莲.高压氧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J].华夏医学,2005,19(1):57.(收稿只期:2009—12—22)(本文编辑:方华玲)【摘要】目的探讨左胸后外侧小切口治疗食管癌疗效。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胸外科评分标准(试行)
一、本标准分五个部分,实行量化千分制,其中“基础条件”占150分,“医疗技术队伍”占120分,“医疗服务能力与水平”占370分,“医疗质量状况”占260分,“科研与教学”占100分。
二、申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1.所在医院应当为三级医院,医院认真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公立医院改革各项任务;2.专科所在医院应当积极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开展患者预约诊疗服务,并推行单病种管理;3.专科整体实力强,医疗技术水平高,医疗安全保障好;4.专科病房应当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且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患者数量达到治疗出院患者总数的2%。
三、标准中的相关技术指标,如无特别注明,均指评估时上一年度的数据。
四、标准中部分指标内容可累积计分,但最后得分不超过标准分。
五、学科带头人是指具有正高级职称、临床水平高、教学和科研组织管理能力强、能带动学科持续发展和梯队建设的专科负责人。
六、学科骨干是指在专科内某一专业发展方向具有较高学术和技术水平、作为学科带头人后备力量的高级职称人员。
七、本标准中包括的人员是指人事关系或执业地点在所在医院的人员。
其中聘用人员是指在本单位执业注册并履行职责1年以上、年工作时间8个月以上。
第1 页共12 页
第2 页共12 页
第3 页共12 页
第4 页共12 页
第5 页共12 页
第6 页共12 页
第7 页共12 页
第8 页共12 页
第9 页共12 页
第10 页共12 页
第11 页共1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