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探究学案
- 格式:docx
- 大小:437.66 KB
- 文档页数:3
§1.1 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步乘法计数原理(1) 学习目标1.通过实例,总结出分类计数原理、分步计数原理;2. 了解分类、分步的特征,合理分类、分步;3. 体会计数的基本原则:不重复,不遗漏.学习过程一、课前准备(预习教材P 2~ P 5,找出疑惑之处)复习1 从高二(1)班的50名学生中挑选1名同学担任学校元旦晚会主持人,有多少种不同挑选结果?复习2:一次会议共3人参加,结束时,大家两两握手,互相道别,请你统计一下,大家握手次数共有多少?二、新课导学※ 学习探究探究任务一:分类计数原理问题1:用一个大写的英文字母或一个阿拉伯数字给教室的座位编号,总共能编出多少种不同的号码?分析:给座位编号的方法可分____类方法?第一类方法用 ,有___ 种方法;第二类方法用 ,有___ 种方法;∴ 能编出不同的号码有__________ 种方法.新知:分类计数原理-加法原理:如果完成一件工作有两类不同的方案,由第1类方案中有m 种方法,在第2类方案中有n 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工作共有n m +种不同的方法.试试:一件工作可以用2种方法完成,有5人只会用第1种方法完成,另有4人只会用第2种方法完成,从中选出1人来完成这项工作,不同选法的种数是 .反思:使用分类计数原理的条件是什么?分类加法原理可以推广到两类以上的方法吗? 探究任务二:分步计数原理问题2:用前六个大写的英文字母和1~9九个阿拉伯数字,以,,,,,2121B B A A ⋅⋅⋅…的方式给教室的座位编号,总共能编出多少种不同的号码? 分析:每一个编号都是由 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 ,有____种编法,第二部分是 ,有 种编法;要完成一个编号,必须完成上面两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步骤,所以,不同的号码一共有 个.新知:分步计数原理-乘法原理:完成一件工作需要两个步骤,完成第1步有m 种不同的方法,完成第2步有n 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工作共有n m ⨯种不同方法。
第七课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一、学习目标1.明确我国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的举措。
2.明确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的必要性,理解坚持对外开放与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的关系。
3.理解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是经济全球化的贡献者和推动者二、重点、难点重点: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的举措。
中国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又是经济全球化的贡献者难点:我国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的举措。
三、任务探究任务一:如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1、知识复盘(1)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措施(2)为什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3)正确处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关系(4)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和贡献者(5)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措施2、任务展示中国高度重视数字贸易发展与对外合作,加快推进数字贸易示范区建设、培育数字贸易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标准的制定和谈判。
此外,利用平台大数据和算法优势,一些数字平台企业近年来也整合国内外资源,加速海外市场布局,推动对外投资合作高质量发展。
但我国数字贸易仍面临挑战:有关数字贸易的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健全,数字贸易国际规则不完善影响其健康发展;在人员成本、核心算法以及基础硬件的自主可控性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有差距,国际竞争力不强等。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有关知识,说明我国如何构建数字贸易新优势,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3、易错易混①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标志着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②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的关系,是互不相干、相互排斥的。
③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中,必须把对外开放作为自己的出发点。
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中,必须把推动联动发展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
⑤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属于利用外资,是“引进来”的表现。
⑥实施“走出去”就是积极发展对外贸易。
⑦我们要在对外开放的基础上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任务二:理解中国是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受益者、推动者1、任务展示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
五石之瓠知识梳理一、辨识通假1.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龟”,同“皲”,皮肤冻裂。
2.世世以洴澼为事“”,同“纩”,丝绵絮。
二、一词多义1.固(1)夫子固.拙于用大矣(本来)(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稳固,安定)(3)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执,顽固)(4)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坚固)2.举(1)其坚不能自举.也(胜任)(2)吾力足以举.百钧(举起,抬起)(3)戍卒叫,函谷举.(攻克,占领)(4)大喜,笼归,举.家庆贺(全,合)(5)杀人如不能举.(尽)3.以(1)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介词,用来)(2)剖之以.为瓢(介词,把)(3)客得之,以.说吴王(介词,凭着,凭)(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介词,因为)三、词类活用1.其坚.不能自举(形容词作名词,硬度)2.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形容词作名词,长处)3.越有难.(形容词作动词,发动战争)4.我树.之成而实.五石(树,名词作动词,种植;实,形容词作动词,充实,填满)四、文言句式1.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定语后置句)译文:有一个善于制造防止手冻裂的药物的宋国人。
2.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省略句)译文: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腰间来充当大的腰舟,而漂浮于江湖之上。
资料链接识作者“南华真人”——庄子庄子,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
一般认为其生年约为公元前369年,卒年约为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人,曾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
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散文家,是继老子之后先秦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庄周的生平已不可详考,但《庄子》一书和其他史料可作印证,估计他出身于没落的贵族家庭,生活贫苦,住在穷闾陋巷,困窘时织屦为生,弄得面黄肌瘦,但据说楚王派人迎他到楚国去做国相,他却拒绝了。
庄子学问渊博,能言善辩,是一个因愤世、厌世而遁世的没落知识分子。
他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中保持独立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认识到环境污染对生物能造成不良影响。
2、设计并完成模拟酸雨对生物影响的探究实验。
3、认同环境污染,对包括人在内的生物有不良影响,确立环保意识。
【重点难点】1、认识酸雨的成分,酸雨的危害;2、设计并完成模拟酸雨对生物影响的探究实验。
【新知探究】探究任务一:酸雨自主探究:阅读教材108--109页有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酸雨?2、酸雨是怎么形成的?3、酸雨有哪些危害?4、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是什么?合作交流:请你设计探究酸雨对生物生长影响的实验方案:1、提出问题:酸雨对生物有没有影响?2、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制订计划:①在一个花盆里播下六粒玉米,等它们长成幼苗后做实验。
②向食醋中加清水,做成“模拟酸雨”,PH值控制在4左右。
③向花盆内的玉米幼苗喷洒“模拟酸雨”,每天一次,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④请你观察后写出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请你得出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实验设计是否合理?若有不缜密之处,请你指出。
⑦把“模拟酸雨”的PH控制在4左右,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探究任务二:人类活动造成的其他环境污染问题自主探究:阅读课本110—111页,思考下列问题:1、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包括哪些方面?2、水污染会对人体造成哪些危害?3、温室效应是由什么气体造成的?温室效应的危害是什么?合作交流:低碳生活从我做起,在你的生活中,你可以为低碳做哪些事情?【拓展提升】有人说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其实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附:参考答案探究任务一:酸雨自主探究:1、雨水具有较强的酸性,叫做酸雨,PH值小于5.6的雨水则是酸雨。
2、二氧化硫等气体排放到大气中,与空中的水蒸气结合就会形成酸雨。
模拟水循环实验设计学案
任务清单一水循环的过程
情境探究
[情境] 模拟水循环小实验
实验过程:
(1)在一个平底器皿中加少量的水,盖满底部即可。
把一个装有沙子的小瓶放入水中。
(2)把一块塑料纸盖在器皿上用橡皮筋扎紧,然后把一块石头放在塑料纸上,压住塑料纸。
石头要放在装沙袋小瓶的正上方。
(3)将器皿放在阳光下直晒,或用台灯直接照射。
[探究] (1)过1小时,观察器皿内和塑料纸会有什么变化?
(2)这个实验展示了水的什么现象?这现象是怎么表现的?
提示(1)水从碗中蒸发,然后在塑料纸上凝结,在放置石块处降落到小瓶中的沙上。
(2)海陆间水循环。
水汽蒸发—水汽输送—大气降水—径流—水汽蒸发。
实验中的沙就是“陆地”,水就是“海洋”。
[情境] 模拟水循环小实验
某高中学生做了水循环部分环节的模拟实验。
(1)①②③分别模拟了水循环的哪些环节?
(2)沙堆上的部分沙子被冲到水槽中,反映出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什么?
提示(1)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
(2)水循环促使物质迁移,塑造地表形态的地理意义。
[情境] 模拟植被对水循环的影响
某学生进行植被对水循环的影响的实验。
设计如下:准备两块搓衣板,如图放置在盆中,其中一块铺上毛巾(模拟植被),分别从上面淋上相等数量的水,并观察实验结果。
观察实验结果,有毛巾和无毛巾的搓衣板,水流量较大的是?盆底存水较多的是?这说明有植被覆盖对水循环的哪些环节产生影响?如何影响?
提示:无毛巾;无毛巾;
增加下渗,增加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
探究准备发言提纲,召开一次专题讨论会魏征有感于守成之难,敢于犯颜直谏;王安石不避众议汹汹,坚持变法除弊;杜牧总结秦朝覆亡教训,意在针砭时弊;苏洵探究六国破灭缘由,旨在警示当朝,他们心系天下,勇于担当,字里行间可见其拳拳之心。
认真阅读本单元课文,感受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围绕“责任与担当”的话题,小组选定一个议题(如“古代士人的担当”“以天下为己任”等),各自准备发言提纲,召开一次专题讨论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议题释义观点论据启示古代士人的担担当:指承担、担负任务、责任等。
第三章地球的面貌探究与实践板块运动与地震【学习目标】1.结合探究活动任务一,根据经纬度位置在地图上找到2013—2022年,印度尼西亚及其附近地区发生里氏 7.0 级及以上大地震的位置并标注出来。
2.结合探究活动任务二,观察、查阅图文等资料,描述这些地震发生地的分布特点,尝试分析该区域地震多发的原因,并尝试解释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3.结合探究活动任务三,观察、查阅图文等资料,讨论地震发生时的应急措施。
4.结合探究活动任务四,调查访问或从报刊、图书、网络上收集资料,用情景剧等方式和同学们分享地震发生时的逃生方法。
【学习重点】1.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地震发生时的应急措施。
3.用情景剧等方式和同学们分享地震发生时的逃生方法。
【学习难点】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学习资料与问题】探究活动一:标注地震发生地的位置根据地震发生地的经纬度,将这些地震发生地标注在图 3-42 上。
探究活动二:分析地震多发的原因观察:观察图 3-39、3-42,说一说这些地震发生地的分布特点。
分析:根据印度尼西亚及其附近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想一想该区域地震多发的原因,填写在下面框图内。
探究活动三:讨论地震发生时的应急措施观察幻灯片中图片,当地震发生时,哪些自我保护的应急措施是正确的?用文字或图画的方法记录在下面框图内。
探究活动四:分享地震发生时的逃生方法通过网络等查阅资料、走访同学老师等,收集地震发生时的逃生方法,每个小组选取一个场景,创作一部情景剧,模拟地震发生时的安全逃生方法。
将情景剧的设计写在下面框图内。
参考答案探究活动1 绘图略探究活动2 地震发生地的分布特点:位于板块交界处;该区域地震多发的原因: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探究活动3 选择承重墙多、开间小的厨房、卫生间等躲避;不要惊慌乱跑;可以在结实的桌子底下、床旁或蹲在紧挨墙根等坚固的家具旁;尽量利用身边物品保护头部,比如棉被、枕头;不要在广告牌下、窗户下或窗台躲避等探究活动4 情景剧剧情合理即可。
第六单元学习任务单(学案)知识点概述本学习任务单主要涵盖以下知识点:•课文阅读及文言文阅读•词语解释和运用•古文观止及古诗词学习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让学生加强对古代课文的阅读与理解,掌握更丰富的词汇和句型,同时能够对古代文化和人文历史有更深刻的了解。
任务安排第一课《大风车》•认真阅读课文及文言文阅读材料,了解文化传统与文学常识,以此提升语言素养;•理解并练习使用“风车”、“木棍儿”、“脚底下”的词语;•运用读音规律,练习对“鼻音”、“齿音”、“舌音”之间的区分。
第二课《小鸟不离巢》•通过阅读课文,理解“许愿”的本意及在文中的引申含义;•分析骆驼的特点和形象特征,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和自然生命的敏感和关注;•听古诗歌朗诵,理解诗歌中“好汉不提当年勇”的意思和魅力。
第三课《咕咚的声音》•通过阅读课文,掌握“卡通形象”这一名词的含义和应用;•运用“咕咚”、“哐当”等词语,加深学生对声音的理解;•借助古文阅读,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儒家的文化理念和思想。
第四课《古琴声》•阅读课文,了解古琴的历史意义及文化内涵;•识字练习,加强对“悠扬”、“杂乱”、“响亮”等词语的掌握;•听古诗歌朗诵,感受古人崇视音乐和美学的情感表达。
第五课《传说中的鲤鱼门》•看图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图片中的地理特色和文化传统;•阅读《七步诗》,感受古人的人文思想和审美情趣;•借助课文,引导学生思考一些历史和文化问题。
任务实施方法本学习任务单的实施方法主要包括:•课前预习: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文言文阅读材料、古诗词等,了解相关文化知识和背景,预习生字和词语;•课堂教学:教师对课文进行逐字逐句的讲解,并结合生动的形象故事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掌握所学知识,并进行互动讨论;•课后复习:鼓励学生在家中进行课本的再读,并要求他们掌握好每节课的重点知识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和理解模型,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总结反思本学习任务单旨在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和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同时加强对语言运用规则的掌握。
探究任务单
9加几
学习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学生能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
的各种方法;通过看一看、摆一摆、画一画、说一说,初步理解“凑十法”。
2.通过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等活动,学生能正确的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3.通过创设富有情趣且贴近生活的活动情境,学生能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
学习重难点:
1.重点:会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难点: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学习方法: 任务探究法
学习用具:多媒体课件学具等
学习过程:
一、情景问题导入
1、请仔细观察这幅图给同学们讲讲。
2、请根据图意正确列出算式:
二、任务驱动,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9加几的算法
活动1:9加4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摆。
活动2:动手操作,小组交流。
1、用小棒摆一摆,看看你能有几种方法计算;
2、小组展示;
3、你认为哪种计算方法最好;
4、完成报告单。
想一想:用“凑十法”怎样计算9加几?
活动3:森林医生:
①②③
1、想一想:算式①的对吗?为什么?
2、比一比:算式②和③两个算式的算法都对吗?哪种算法最简便?
三、知识梳理
1、学生尝试总结怎样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
2、教师总结:
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时:先把小数拆成1和(),再把9和()凑成十,最后计算出结果。
四、检测反馈
1、圈一圈,算一算。
看图算式:
2、想一想,说一说,填一填。
3。
看谁填的对。
9+5=9++
五、作业布置
1. 练习二十
2. 创维新课堂P45、P46。
9+ 8 = 9+ 2 =
9+ 6 = 9+ 7 = 9+ 3 = 9+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