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近现代美术共37页
- 格式:ppt
- 大小:5.93 MB
- 文档页数:37
考研中国美术史热点: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史一、近现代中国画艺术(一)海上画派19世纪中叶,上海经济繁荣,在此云集的画家,师承不同,各有专长,但居主流地位的则是“海派”群体。
“海派”画家善于将诗书画印一体的文人画传统与民间传统结合起来,将明清大写意水墨画技艺和金石艺术中刚健雄强的审美特色、强烈鲜艳的色彩融会贯通,描绘民间奇闻乐见的题材,形成雅俗共赏的新风貌。
“海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代表人物是“海上三任”(即任熊、任薰、任颐),以任颐为高峰;后期以吴昌硕为巨擘。
任颐、吴昌硕、蒲华、虚谷并称“海派四杰”。
1、任颐任颐,即任伯年,清末著名画家。
他擅长花鸟画和人物画,与吴昌硕蒲华、虚谷并称“海派四杰”。
他的人物画,早年师法陈洪绶,形象夸张,富装饰效果;晚年吸收华喦笔意,更加简逸灵活。
他的花鸟画,早年以工笔见长,仿北宋人法,近于陈洪绶;后取法恽派及陈淳、徐渭、朱耷的写意法,笔墨趋于简逸放纵,设色明净淡雅,形成兼工带写、明快温馨的格调。
他的代表作品有《蕉荫纳凉图》、《酸寒尉像》、《紫藤翠鸟图》等。
他的绘画风格体现了文人画与民间美术的结合,雅俗共赏反映了这一时期市民阶级对绘画艺术的审美要求。
2、吴昌硕吴昌硕,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
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
他擅长大写意花卉,取材梅、兰、竹、菊、牡丹、松树、荷花、水仙等。
他的作品讲求用笔、施墨、敷彩、题款、钤印等的疏密轻重,配合得宜。
其作品重整体,尚气势,认为“奔放处不离法度,精微处照顾气魄”,富有金石气。
所作花卉木石,笔力老辣,气势雄强,布局新颖,构图也接近书印的章法布白,喜取“之”字和“女”字格局,或作对角斜势。
用色上喜用浓丽对比的颜色,尤善用西洋红,色泽浓艳。
吴昌硕因以“草篆书”入画,状物不求写实,形成了影响近现代中国画坛的直抒胸襟、酣畅淋漓的“大写意”笔墨形式。
内容简介《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包括:中国美术的近现代化、中西美术的混流、现实主义美术的鼎盛等。
目录第一篇中国美术的近现代化(191l-1927)第一章西洋画的引进与西方艺术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一、西方绘画东渐三条途径(一)传教士与明代西方绘画传入中国(二)清代帝皇的御用与西方绘画在中国宫廷的发展传播(三)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与清代南方通商口岸西洋画的盛起二、近现代西洋画的引进与传播(一)土山湾画馆与西方绘画东渐(二)拓荒者的步履(三)近现代美术的先驱三、美术教育史上的一大转机(一)师范艺术学堂的创立(二)上海美专崛起(三)新艺术教育昌兴(四)中华美育会与《美育》月刊四、美育泰斗蔡元培(一)教育泰斗、万世楷模(二)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及贡献(三)蔡元培与民初新艺术运动五、日本美术教授(习)与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兴起(一)日本美术教授(习)来华的历史背景(二)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和日本美术教习的关系第二章社团蜂起与变革中国画的论争一、社团的蜂起(一)清末民初美术社团的肇兴(二)民初主要美术社团二、中国画的革新及论争(一)美术革命及中国画改良论(二)国粹派新论第三章三足鼎峙的画坛一、折衷中外、融合古今的岭南画派(一)风姿卓异南天一雄(二)岭南画派开创者高剑父(三)天风楼主高奇峰(四)陈树人的艺术新风二、海上画派(一)海派渊源(二)群伦领袖吴昌硕(三)海派巨子王一亭(四)名噪一时的海派诸家三、弘扬国粹的北京画坛(一)国粹精英聚北京(二)一代天骄陈师曾(三)“南画正宗”金拱北(四)北京画坛其他几员宿将(五)“古物陈列所”与北京画坛第四章风行一时的通俗美术一、通俗美术的兴起(一)通俗美术的产生(二)时事画报(三)月份牌的缘起及画家(四)从回回图到连环画二、初露锋芒的漫画艺术(一)时事漫画的出现(二)“泼克”及几位漫画高手第五章书法篆刻艺术的复苏一、民初书风的递变(一)尚古与出新(二)书学演革二、民初四大书家(一)沈曾植(二)吴昌硕(三)李瑞清(四)曾熙三、繁星闪烁的民初印坛(一)印坛新风与三分鼎足(二)海上印坛(三)北京印坛(四)广东印坛第六章工艺美术的变迁一、刺绣业的突起与丝织印染工艺的原地踏步(一)纺织印染工艺的原地踏步(二)刺绣工艺的突起二、雕塑正艺的式微(一)雕塑工艺概述(二)天津泥人张(三)惠山泥人(四)南方的木石雕刻之乡(五)竹雕工艺三、民间年画的残照(一)木版年画的沿革(二)天津的年画(三)华北各地的年画四、漆器与京式工艺(一)扬州和福州的漆器(二)独步一时的京式工艺第七章建筑形式的更变与摄影的崛起一、建筑形式的更变(一)建筑变迁述略(二)外来式建筑艺术的兴起(三)中国固有式建筑运动(四)中山陵的兴建及艺术成就二、摄影的崛起及逆流(一)摄影的滥觞及其风行(二)摄影的逆流(三)民初摄影社团第二篇中西美术的混流(1928-1937)第一章画坛三重臣一、写实主义艺术教育开拓者徐悲鸿二、艺术大师刘海栗三、革新中国画的林风眠第二章复兴国画的几员宿将一、南黄北齐(一)大器晚成的黄宾虹(二)超群拔俗的齐白石二、南张北溥(一)张大千的世界(二)西山逸士溥心畲三、三吴一冯及岭南传人(一)三吴一冯(二)岭南传人第三章西画壁垒的坚守者与中西合璧的典型一、西画壁垒的坚守者(一)中国西画写实大家颜文棵(二)抱一而终的西洋画先驱陈抱(三)油画宿耆冯钢百(四)新写实派画家倪贻德(五)三位现代画风的女画家二、中西合壁的佼佼者(一)“中国西画民族化的第一人”王悦之(二)一曲长恨震画坛的李毅士(三)汪亚尘及其他中西合壁者第四章新兴美术运动一、左翼美术运动(一)左翼美术运动的发端(二)新兴版画社团二、苏区美术(一)红色美术的初创(二)苏区早期美术家三、漫画的黄金时代(一)争胜一时的漫画天地(二)漫画界的一代风流第五章近代美术的深化一、方兴未艾的美术教育(一)艺术院校的成长(二)国立艺术院的诞生及绘画研究机构二、欧洲、日本来华美术教授(师)与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开拓(一)近现代外籍来华美术教授与学院式美术教育的开拓(二)云集国立艺术院的欧洲、日本美术教授(师)三、美术社团标新立异(一)新兴艺术社团(二)现代美术社团的冲击四、美术展览与艺术思潮(一)盛极一时的美术展览(二)艺术思潮的波澜第六章继往开来的书法篆刻艺术第七章民国建筑艺术的繁荣第八章民国工艺美术的中兴第三篇现实主义美术的鼎盛(1937-1949.9)第一章美术救国第二章战时后方美术第三章美术教育的磨难第四章战后的中国美术第五章中国近现代雕塑艺术的崛起第六章美术史论的发展与成就第七章工艺美术的黑暗时代第八章中国摄影艺术的进步附录一中国近现代美术大事年表(1911-1949)附录二中国近现代美术界留(游)学人员名录。
中国美术史——近现代美术(下)一、近现代油画艺术辛亥革命前后,一些留学日、欧、美归来的画家开始在新兴美术学校教授油画课。
至此,中国油画才算正式起步。
李叔同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教授素描和油画,率先使用石膏模型和人体模特。
李铁夫早年起从学于约翰·萨金特,是最早熟练掌握油画技巧的中国艺术家。
此后,又有大批青年出洋学习油画,如去日本的有王悦之、关良、卫天霖、王式廓(有作品《血衣》等人,去欧美的有方君璧、林风眠、徐悲鸿、潘玉良、周碧初、颜文梁、吴作人、常书鸿、吕斯百、唐一禾、李瑞年、周方白、吴大羽、方干民等人。
他们在国外接受了不同的艺术观念和不同的基本功训练,回国后各自主持各种美术院校,组织画会、发表宣言、办展览,推动了油画的发展。
在20世纪上半叶,油画这一外来画种,开始在中国这块有着深厚绘画传统的土地上生根,并获得了发展的空间,为新中国油画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1949年以后,新老油画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深入工农兵生活,创造新作品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用更加通俗、写实的形式表现革命历史和社会主义建设,遂成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油画创作的基本风貌。
苏联的教学体制和绘画,对中国油画产生了深刻影响。
国家曾派留学生赴苏联学习油画,又聘请苏联画家到中央美院和浙江美院执教。
这些留学生和训练班学员后来都成了中国油画的中坚力量。
重要的油画作品有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罗工柳的《地道战》、吴作人的《黄河三门峡》等。
20世纪60年代前期是中国油画蓬勃发展的时期,中央美术学院率先开办了吴作人、董希文、罗工柳三个工作室,使油画教学充满勃勃生机,培养出一批青年油画家,创作出一批优秀作品。
如郑洪流的《毛主席在井冈山》、艾中信的《东渡黄河》、侯一民的《刘少奇与安源矿工》高虹的《决战前夕》、蔡亮的《延安火炬》靳尚谊的《毛主席在十二月会议上》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钟涵的《延河边上》、杜键的《在激流中前进》柳青的《三千里江山》等。
中国美术学70年回望·近现代美术篇朱京生一、草创与积累(1949年—1978年)1953年5月,文化部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批示正式筹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级专业美术研究机构——民族美术研究所(美术研究所前身)。
1957年在美术研究所和中央美术学院理论教研室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这也是中国近代美术学院产生以来的第一个美术史系。
1960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正式招生,1964年美术研究所开始招收研究生,新中国美术研究机构和研究人才的培养机制初步建立,对后来近现代美术研究产生深远影响。
1960年,美术研究所研究人员在进行了大量艰苦繁难的史料整理,走访了大批美术家的基础上,完成了《中国现代美术史》《中国现代美术史图谱》,以“五四”以来的“革命美术”为叙述主体,兼及“抗战时期”的进步美术。
潘絜兹撰《谈近代中国画的发展》,强调近代绘画研究的重要性,呼吁不能任其流失。
秦仲文修订《中国绘画学史》,收录近五十位已故近现代画家,其论海派曰:“有些文人士夫对于陈陈相因的馆阁书体采取了革新。
书法的姿态直接取法于朴质豪放的金石古刻……显然对绘画创作方面产生了影响……对于守株古人形骸萎靡不振的画风显示了突变压倒的形势。
”不从时说,有卓见。
1959年,[英]迈克·苏立文的《20世纪的中国艺术》出版,它是第一部由欧洲学者撰写的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在一个时期内是唯一一部西语相关著作,作者与书中许多艺术家有真切的交往,掌握大量一手材料,也是该书特点。
由于该书的出版,西方中国艺术史研究开始由通史向专题写作转向。
齐白石、徐悲鸿研究为大宗。
蔡若虹撰《齐白石传略》,傅抱石撰《白石老人的绘画渊源》《白石老人的篆刻艺术》,台湾易恕孜撰《白石老人生平略记》,张次溪在香港《艺林》发表多篇齐白石相关文章,同时在《文汇报》连载《齐白石一生》;相关著作有龙龚的《齐白石传略》,胡佩衡、胡橐合著的《齐白石画法欣赏》,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白石老人自传》,力群编《齐白石研究》。
第十章民国与新中国初期的美术概述20 世纪上半叶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社会生活、意识形态以及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等,都在这短短的五六十年间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1919 年爆发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它对西方近现代文艺思潮的开放性、对中国古代思想道德的激烈批判性,给中国的文化艺术以巨大影响。
从20 年代至30 年代前期,西方哲学、政治学、美学、文学、心理学、教育学、美术、音乐被广泛引人,中西文化的交融与冲突,也成为美术发展的强大动力。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民族危亡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意识,人们开始重新认识民族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引入有所冷却,那些学习西方写实手法,适宜抗战宣传的写实美术和大众喜闻乐见的美术形式受到空前重视。
1949 年以后,由于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敌视,以及意识形态的原因,中国对西方文化采取了抵制和批判的态度。
在当时形势下,我国从外国引进的主要是俄苏的写实主义美术。
在50 一60 年代,为中国革命服务、向大众普及的美术得到了充分发展。
在20 世纪美术的发展中,观念与思潮的变迁起着重要的作用。
民初,维新派思想家康有为的美术主张颇具号召力和影响力。
他抨击元以来的写意画传统,推崇以宋代院画为代表的工笔画传统,提出了“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的主张。
维新派的另一个思想家,康有为的学生梁启超,提出“真美合一”的美术主张,认为“美术的关键”是“观察自然”。
同康、梁美术思想相近的是陈独秀、鲁迅、吕徵等。
陈独秀说:“改良中国画,断不能不采用西洋画写实的精神。
”并猛烈抨击清代以王石谷为代表的摹古风气,号召进行“美术革命”。
鲁迅亲自倡导和扶植了新木刻运动,晚年为介绍外国美术和培育中国新美术,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20 年代末到30 年代初,一批到外国学习艺术的留学生陆续回国。
他们办学校、搞创作、著文立说,参与美术运动,他们的艺术实践造成很大影响。
其中的校校者如林风眠、徐悲鸿、丰子恺等。
在现代美术史上,新型美术教育占有极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