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植物的自然分布区与植被
- 格式:ppt
- 大小:61.50 KB
- 文档页数:26
第六章植物的自然分布区与植被第一节植物的分布区植物的分布区是指每种植物的一定个体共同分布的一定地域。
一、植物分布区的类型根据植物分布区的大小,将植物分布区分为广域分布和狭域分布两种。
大多数植物都是狭域分布的。
二、植物分布区的中心1、多度分布是指在一个种的分布区内,个体数量最多、最密集的地方。
2、发生或起源中心是指某一物种或更高级的分类学单位在地球表面发生的地点。
3、变异中心是指植物种的分布区内包含变异类型最多的地区。
4、残遗中心是指环境条件的变化导致原本广域分布的种残存的狭小地区。
三、植物分布区的形成1、物种起源的方式(1)单境发生论物种是在一个地点发生后逐渐传播出去的。
(2)多境发生论物种可以在多个不同地区同时或者不同时发生。
2、植物的侵移是指一个新的物种形成以后,只要其原始分布区周围存在适合该物种发展的有利条件,该物种就可能向分布区以外迁移、扩展自己的分布范围的过程。
3、影响植物分布区形状和边界的因素气候因素、土壤因素、地形因素、生物因素、历史因素、认为因素4、外来入侵植物是指由于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从原来生长地区进入另一生长地区,并对新的生长地区的生物、农林牧渔业生产造成损失,或给人类健康造成伤害,或破坏生态平衡的植物。
第二节植物群落和植被一、植物群落是指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生境中的各居群组成的植物群体。
1、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1)统计方法最小样方法。
(2)统计分析多度、盖度、频度①多度是指植物群落中各植物种的个体数量。
一般采用记名计数法和目测估计法。
Ⅰ记名计数法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上直接统计各植物种的个体数量,然后以占样地中全部的植物个体总数百分比表示。
◆一般用于乔木植物。
Ⅱ目测估计法不测定绝对数量,而是按照事先划分的等级记载各种植物的多度。
常用的等级标准是德国植物学家德鲁特(O.Drude)运用的分级制:Soc 个体数极多Cop 个体数多(分三级)Cop3 个体数很多Cop2 个体数多Cop1 个体数尚多Sp 个体数不多(分散)Sol 个体数很少(独立孤生)un 仅有1株②盖度是指植物群落中各种植物的相对投影面积、即水平空间面积。
植物地理知识点总结植被分布与植被类型是植物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植被分布是指植被在地球上的分布规律,而植被类型是指植被的种类与特征。
植被分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土壤、地形、动植物的相互作用等。
一般来说,热带地区的植被类型比较丰富,而极地地区的植被类型比较单一。
此外,不同的植被类型在不同地域也会有所区别,如森林、草原、沙漠等,都包含着不同的植物类型。
植物区系与植物地理区是植物地理学的另一个研究对象。
植物区系是指某一地区的植物组成,而植物地理区则是指地球表面的一些特定地理区域,根据共性植物的自然分布特征将地球表面划分成若干个植物地理区。
植物区系多样性的产生和维持与历史、环境等因素有着密切关系。
植物地理区域的划分与植被类型的分布关系密切,为了便于研究和保护植物,科学家们将地球表面分成了若干个植物地理区。
植物群落与植物生态区也是植物地理学的研究重点之一。
植物群落是指由多种植物种类组成的生物群落,是生物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植物群落的结构与功能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健康。
而植物生态区是指一定地理范围内,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相对稳定的区域。
植物生态区具有一定的生态位特点,如水域生态区、高原生态区、沙漠生态区等,不同的生态区域对植物的生长、分布和生态位有着不同的影响。
总的来说,植物地理学通过对植物的分布、演化、生态位、多样性、形态与结构等方面的研究,为我们深入了解植物资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研究植物地理学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的自然草木,保护和合理利用植物资源,实现生态环境与人类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植物区系特征及植被地理一、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我国现代植物区系的形成和特点是在特定自然地理条件,特别是自然历史条件综合作用下,和植物界本身发展演化的结果。
其特征主要可归纳以下五方面。
1.植物种类丰富据统计,我国现有维管束植物有353科,3184属,27150种,在世界植物区系中占重要地位(表7-1)。
按我国植物区系所包含种的数目,与世界植物区系丰富的国家相比较,仅次于马来西亚(约4.5万种)和巴西(约4万种),居世界第三位。
我国植物种类丰富,还表现在一些大科,特大科含有大量种类。
世界种子植物中4个含万种或万种以上的特大科,在我国都含千种以上,即兰科1040种、菊科2170种、豆科1080种、禾本科1160种。
另外还有50个大科,在我国各含有100—1000种,如蔷薇科(912种)、唇形科(793种),杜鹃花科(792种),毛茛科(687种);玄参科(687种)等。
这54个科我国共含有19700多种,约占全国种子植物种数的80%,广布全国,是我国植物区系的基本组成。
2.起源古老根据古地理研究,我国白垩纪至第三纪时期,大部地区气候暖热。
第四纪冰期,也仅受到寒冷气候影响或一些地方受到山地冰川影响。
由于我国地处中低纬度,加之地形复杂,便成为许多古老植物的避难所或新生孤立类群的发源地。
因此,我国具有许多古老的孑遗植物及系统演化上原始或孤立的科属。
我国现有种子植物2980属中,单型属(只含1种)422属、少型属(含2—6种)713属,合计占全国属数的38%。
我国特有的190多属中,单型属和少数型属的比例更高达97%。
只含1属1种的科也有16个之多。
这些种类多是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的孑遗或更古老的成分。
如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银杏(Ginkgo biloba)、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等号称活化石。
此外还有银杉(Cathaya argyrophylia)、金钱松(Pseudolarix amabilis)、白豆杉(Pseudotaxuschienii)、柳杉(Cryptomeria,2种)、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台湾杉(Taiwania,2种)等古老的裸子植物,以及被子植物中钟萼树(Brctuhneidera,1-2种)、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金钱槭(Dipteronia2种)、杜仲(Eucommia ulmoides)、马尾树(Rhoiptelea chiliantha)、水青树(Tetracentron siense),等等。
高一地理《植被》知识点总结一、植被与环境1.植物:自养型生物,大多能进行光合作用。
2.植被的含义: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称为植被。
(单单一棵植物不能称为植被)3.植被的分类(1)天然植被:天然形成的植被,如森林、草原、荒漠等,叫作天然植被。
(2)人工植被: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如经济林、人工草场等,叫作人工植被。
4.植被与环境的关系(1)植物对环境有改造作用:植物生长过程中,改造其生长的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
(2)环境影响植被的垂直结构:稳定植被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主要是通过争夺阳光来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一般气温越高,降雨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
(3)植被对环境有指示作用:天然植被按类型有规律地分布,并具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骆驼刺的生长反映干旱环境,莲(荷花)生长反映水湿环境。
5.植被的分布与环境植物在生长的过程中始终和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因此环境影响着植物的分布。
影响植物分布最重要的条件是气候,因为气候条件决定了植物所得的热量、光照和水分的数量6.植被对与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二、森林1.森林:主要分布在热带和温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可以通过观察森林的垂直结构、生态特征等,认识不同森林的差异,感受大自然的丰富多彩。
2.森林的类型及其分布、生长环境、植被特征和在我国的分布情况⑴热带雨林①主要分布地区: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②生长环境:终年高温、降雨丰沛,土壤为砖红壤,呈酸性,腐殖质含量低。
③植被特征:植物全年旺盛生长,森林呈深绿色,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数量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
各月都有花开,常见茎花、板根现象。
④我国的分布:海南岛、云南西双版纳、西藏东南部、台湾南部⑵常绿阔叶林①主要分布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②生长环境: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且无明显干季。
③植被特征: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大部分植物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
第二节植被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课程要求】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素养目标】区域认知: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认识常见植被类型和陆地自然带的类型及分布规律。
综合思维:结合自然带分布图、示意图,说明陆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地理实践力: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认识常见植被类型的特点和地方性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考点1 植被一、植被与环境1.概念: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称为植被。
2.分类:(1)天然植被:天然形成的植被,如森林、草原、荒漠等。
(2)人工植被: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如经济林、人工草场等。
3.植被与环境的关系:(1)植物生长过程中,改造其生长的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
(2)稳定的植被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
(3)天然植被一般按类型有规律地分布在适宜其生长的地方,具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
二、森林1.热带雨林:(1)分布地区: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2)气候特征:终年高温、降雨丰沛。
(3)特点:植物全年旺盛生长,种类丰富,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垂直结构复杂,藤本植物、附生植物丰富等。
2.常绿阔叶林:(1)分布地区: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2)气候特征: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且无明显干季。
(3)特点: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植物的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垂直结构较简单。
3.落叶阔叶林:(1)分布地区:主要分布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2)气候特征:夏季炎热或温暖,生长季节达4-6个月,冬季寒冷并延续3-4个月,降水量适宜。
(3)特点: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4.亚寒带针叶林:(1)分布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
(2)气候特征:夏季短促、温和,冬季漫长、寒冷。
(3)特点:树叶缩小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植被类型与分布植被是指地球表面生长的植物总称,是自然界中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地球的各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类型和分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不同的植被类型以及它们在世界各地的分布。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世界上最著名的植被类型之一——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的地区,如亚马逊雨林、刚果雨林和东南亚雨林等。
这些地区的气候湿热,年降雨量丰富,因此适合许多不同种类的植物生长。
热带雨林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很多维管植物如热带硬木和水果树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温带针叶林。
温带针叶林分布在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如加拿大、俄罗斯和北欧等地。
这些地区的气候较冷,植被适应了低温和长期的冬季条件。
常见的植物包括松树、云杉和冷杉等,这些植物可以适应长期的低温和缺水环境。
另一个重要的植被类型是草原。
草原分布在干燥和半干燥地区,如大部分非洲大陆的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澳大利亚和南美洲的大草原等。
草原一般有较少的降雨,但仍有足够的水分支持一些草本植物的生长。
草原被认为是最适合放牧动物的植被类型之一,因为它们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开阔的空间。
除了上述植被类型,还有更多其他类型的植被分布在世界各地。
例如,腐殖质土壤上的珊瑚礁植被分布在热带海洋环境中。
沙漠植被适应了干旱和高温的环境,如撒哈拉沙漠中的仙人掌。
湿地植被分布在湿润的地区,如河流、湖泊和海湾。
植被类型的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土壤类型、海拔高度等。
气候是植被类型和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气候条件对不同类型的植物生长有不同的影响。
例如,热带雨林需要温暖湿润的气候,而沙漠植物则需要炎热干燥的气候。
土壤类型也对植被分布起着重要作用。
某些植物对特定类型的土壤更适应,因此在这些土壤上更容易生长。
总之,植被类型与分布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主题。
不同的植被类型在世界各地分布广泛,并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了解植被类型和分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管理地球上的植被资源,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浙江农林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植物生物学》复试考试大纲本《植物生物学》考试大纲适用于浙江农林大学植物学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入学复试。
主要内容包括植物的细胞与组织,植物类群及其生活史特点,被子植物的形态发生与发育规律,植物的物质与能量代谢,植物的遗传、变异与进化,植物的自然分布区与植被等部分。
要求考生能熟练掌握有关基本概念,掌握植物形态发生与发育规律,系统掌握植物分类与系统发育知识,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内容(一)植物的细胞与组织1.植物细胞的发现、基本形状、结构与功能;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
2.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3.植物细胞分裂的方式;植物细胞的生长与分化。
4.植物的组织类型及其作用;植物的组织系统。
5.综合应用构成植物体的各种类型组织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生理功能。
(二)植物的类群及其生活史特点1.藻类的藻体形态、细胞结构、繁殖方法及生态习性,明确它们在植物界的地位和作用。
2.粘菌、真菌和地衣的一般特征,主要代表类群及其营养体的结构和繁殖方式。
3.苔藓植物的一般特征、精子器和颈卵器的概念和基本结构及生活史特征。
4.蕨类植物孢子体和配子体的形态和结构,以及世代交替的特征。
5.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裸子植物各科的特征及代表植物的形态特点。
6.被子植物的特征及分类原则,重点科的主要特征和代表种类的形态特征、区别要点及经济价值。
植物分类的双名法及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和阶层系统。
7.营养器官的变态。
(三)被子植物的形态发生和发育1.种子的基本构造。
2.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种子,有胚乳和无胚乳种子区别,幼苗的基本类型。
3.根、茎、叶的形态、类型。
营养器官的发育过程、结构及与功能的关系。
营养器官发育和解剖结构在不同类型植物上的表现和差异。
营养器官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密切联系。
4.植物繁殖的概念。
被子植物有性生殖器官的结构、发育及有性生殖过程。
(四)植物的物质与能量代谢1.植物对水分吸收、运输及蒸腾的基本原理,综合应用合理灌溉的生理基础。
地理植被重要知识点总结一、植被的定义植被是地球表面上由植物构成的生态系统,由植物种类、数量和空间分布的特征组成。
植被与土壤、动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是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植被的分类根据气候、地形、土壤和水分条件的不同,植被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根据气候的不同,植被可以分为热带植被、温带植被和寒带植被。
根据地形的差异,植被可以分为山地植被、平原植被和沙漠植被。
根据土壤和水分条件的差异,植被可以分为湿地植被、草原植被和森林植被等。
三、植被的分布植被的分布受气候、地形、土壤和水分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说,热带地区的植被茂盛,温带地区的植被适中,寒带地区的植被稀疏。
山地地区的植被多样性较高,平原地区的植被单一。
湿润地区的植被茂盛,干旱地区的植被稀疏。
总体来说,植被分布呈现出明显的气候带差异和地形差异。
四、植被的特点植被具有复杂的结构和功能。
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对维持地球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
植被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壤和水资源。
植被还可以调节气候,减缓环境的变化和污染。
另外,植被还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植被对人类的影响植被对人类具有重要的经济、生活和文化价值。
植被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药材、建材和燃料资源,为农业生产和养殖业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植被还能够净化空气、保持水源和控制洪涝,对人类的生活和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
此外,植被还可以美化环境、增加休闲娱乐的场所,对人类的精神生活和文化传承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地理植被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和保持环境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
植被的分类、分布、特点以及对人类的影响是地理学中重要的研究内容,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了解。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和总结,可以让读者对地理植被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七年级地理植被知识点地理是一门学科,它主要研究地球表面的各种自然现象,以及人类在这些自然现象中的活动。
地理包含很多内容,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植被。
那么七年级地理的植被知识点有哪些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一、什么是植被?植被是指地球表面的植物总称,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生态系统之一。
它包括着生植物、草本植物、低矮树木、高大乔木以及藤本植物等各种植物类型。
二、植被的分类1.按照地球经纬度分布可分为:寒极植被、温带植被、热带植被。
2.按照生长形态可分为:草原、林地、沙漠、湿地等。
3.按照植物的生长习惯可分为:乔木、灌木、草本植物。
三、各类植被的特点和分布1.寒极植被寒极植被又称极地荒漠,由于寒冷而缺乏养分和水,植被矮小且稀少。
北极的植被主要是苔原、草原和沙漠。
2.温带植被温带植被分布在亚、欧、美洲中经度较低的地区,气候温和具有四季分明的特点。
森林是温带气候地区最主要的植被类型,北美大陆的北部、中国的东北部和俄罗斯的远东地区是温带森林分布最广的地区。
3.热带植被热带植被分布在赤道以南的热带地区,气候炎热而潮湿,降雨量充足。
其中,热带雨林是热带植被的代表,分布在南美洲、中非洲、东南亚等热带雨林地区。
除此之外,热带地区还有热带草原和热带沙漠等不同类型的植被。
四、植被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植被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为生态系统提供了基础的能量来源,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有机物质。
其次,植被可以保持土壤和水源的稳定性,防止水土流失。
同时,植被还能够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缓全球变暖的进程。
总的来说,植被是地理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
通过对植被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上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为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做出更好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