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溶液及溶解度》专题复习 优课教学设计(配套A)
- 格式:pdf
- 大小:1.09 MB
- 文档页数:6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 溶解度》精品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 溶解度》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
本课题主要介绍了溶解度的概念、影响溶解度的因素以及溶解度的测定方法。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溶解度的含义,掌握溶解度的测定方法,并能够运用溶解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题前,已经掌握了溶液的基本概念和制备方法,对溶液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溶解度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验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对实验操作的技能和溶解度方程式的运用还需要进一步的指导和练习。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和单位。
2.了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溶解度变化。
3.学会溶解度的测定方法,能够进行溶解度实验并处理实验数据。
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溶解度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及其分析方法。
3.溶解度的测定方法和实验操作技能。
4.溶解度方程式的运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思考来探究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使用案例分析和实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溶解度知识。
3.利用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4.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验器材和试剂,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2.设计好实验方案和数据处理表格,方便学生进行实验和记录数据。
3.准备一些相关的案例和实例,用于讲解和分析。
4.制作好PPT和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度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介绍溶解度的定义和表示方法,解释溶解度的单位和范围。
通过PPT 和教学课件,展示溶解度的图像和数据,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 溶解度主要内容:课题2 溶解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以及二者的转化。
2. 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
3. 对学生进行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中相互转化的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过程:一. 可溶物在一定量的水中能无限溶解吗?猜想与假设()能无限溶解()不能无限溶解12⎧⎨⎩实验:(1)在试管或烧杯中加入10ml水,第一次加入一匙(约2克),氯化钠固体观察现象,再加入一匙氯化钠,再加入一匙……(2)在试管或烧杯中加入10毫升水,第一次加入一匙(约2克)硝酸钾固体观察现象。
再加入一匙硝酸钾,再加入一匙……二. 溶液是怎样分类的呢?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质不能无限溶解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质可以继续溶解的溶液。
1. 饱和溶液的前提条件是什么?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
2. 在上面的前提条件下,关键看什么?溶质是否能继续溶解。
3. 为什么必须说明是“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实验:现象:硝酸钾的饱和溶液能继续溶解高锰酸钾。
结论:此液为硝酸钾饱和溶液,高锰酸钾不饱和溶液。
练习:1. 20℃时,将33克食盐放入100克水中,食盐全部溶解,此时溶液质量为________克。
再向此溶液加入3克食盐又恰好全部溶解,则溶质为________克,现在溶液恰好饱和,此时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克,再向此溶液加入3克食盐,溶液的质量是___________克。
答:根据溶液质量m m m液质剂=+。
133,36,136,136。
2. 指出下列各题的错误之处,并加以改正。
(1)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
答:在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继续溶解其它溶质的溶液。
(2)装有饱和溶液的瓶底,一定有这种溶质的固体。
答:不一定,有可能刚好达到饱和。
(3)使一接近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将其中的溶剂倒出一些。
专题复习——溶液及溶解度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回归教材内容,确定核心概念与原理,抽取出基本观念,通过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并不断地概括提炼形成化学基本观念。
用学生的思维活动回忆再现旧知识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建构观念体系,我们把“形成溶液实现物质的分离和提纯”观念、“溶液的宏观表象是溶解的微观过程中粒子的作用”观念作为本节课的中心任务。
二、学情分析:溶液是一种常见的混合体系,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并且有着广泛的应用。
初三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溶液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前面学习的关于纯净物、混合物的分类,也为认识溶液打好了理论基础。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引导学生自己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综合运用对比、分析等科学的思维方法,把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
学生对溶解现象不陌生,旨在加强将溶解这一宏观现象提升到微观角度去理解分析,物质分离学生已经知道一些方法,但能否从溶解度曲线上归纳出分离提纯物质的方法,这节课将进一步加强分离观教学。
三、教学设计: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对本单元各知识点进行梳理,形成知识体系。
(2)加深对溶液、饱和溶液、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等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过程与方法:(1)学习知识结构的梳理方法,学会用对比、分类、归纳的复习方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能用学到的溶液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运用溶液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溶液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环保意识及社会责任感。
(2)学会倾听、合作、交流,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溶液的形成微观和溶解度曲线的涵义。
教学难点:培养对知识结构的整合能力燃烧和灭火----学情分析有关溶液、溶剂、溶质,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结晶的概念。
学生需要建立联系,通过构建知识网络加强各概念的理解。
了解除水以外的各种常见的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