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乳岩
- 格式:pptx
- 大小:14.75 MB
- 文档页数:19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乳岩乳岩是以乳房部肿块,质地坚硬,高低不平,病久肿块溃烂,脓血污秽恶臭,疼痛日增为主要表现的肿瘤性疾病。
《妇人大全良方》云:“若初起,内结小核,或如鳖、棋子,不赤不痛。
积之岁月渐大,嵯岩崩破如熟石榴,或内溃深洞,此属肝脾郁怒,气血亏损,名曰乳岩。
”相当于西医的乳腺癌。
为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在女性仅次于子宫颈癌,且近年有超过子宫颈癌的倾向。
[病因病机]由于忧思郁怒,情志不畅,忧思伤脾,运化失常,痰浊内生,郁怒伤肝,肝失条达,郁久而气血瘀滞,肝脾两伤,经络阻塞,痰瘀互结于乳而发;或冲任失调,月经不调,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及乳腺的生理功能紊乱,气滞、痰凝、瘀血互结而发。
一诊断一好发于40—60岁妇女,绝经期妇女发病率相对较高。
乳癌多见于乳房的外上象限,其次是乳头、乳晕和内上象限。
早期为患侧乳房出现无痛性单发的小肿块,质硬,表面不光滑,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在乳房内不易被推动。
一般由病人在无意中发现。
随着肿块逐渐生长和增大,肿块表面皮肤出现凹陷,乳头内缩或抬高,皮肤呈“橘皮样”改变,这些都是乳癌的重要体征。
乳癌发展至晚期,肿块固定于胸壁,不易推动,皮面出现多个坚硬的小结或小索,甚至彼此融合,弥漫成片;如伸延至背部和对侧胸壁,则可紧缩胸壁,限制呼吸,称铠甲状癌。
有时皮肤可破溃形成溃疡,中央凹陷似弹坑,有时外翻似菜花,时流紫红血水,恶臭难闻。
乳癌淋巴转移最初多见于腋窝,肿大淋巴结先为散在,数目少,质硬,无痛,可被推动,以后数目渐多,粘连成团。
晚期可发生广泛淋巴结转移(锁骨上或对侧腋窝),常伴有远处转移。
若癌细胞堵住腋窝主要淋巴管,可引起该侧上肢淋巴水肿。
癌细胞远处转移至肺及胸膜时,常引起咳嗽、胸痛和呼吸困难。
转移至椎骨则发生背痛,肝转移可引起肝肿大和黄疽。
某些特殊形式乳癌的发展规律和临床表现与临床最常见的硬癌有所不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乳头湿疹样癌和炎性乳癌。
《中医外科学》乳岩的理法方药2019年传统师承确有专长考核复习开始,想要牢记相关知识点,离不开不断地巩固复习。
医学教育网小编为帮助广大考生顺利备考,特为大家整理了“《中医外科学》乳岩的理法方药”相关内容,详细如下:乳岩的定义:以乳房部肿块,质地坚硬,高低不平,病久肿块溃烂,脓血污秽恶臭,疼痛日增为主要表现的肿瘤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乳腺癌。
乳岩的特点:是乳房部出现无痛、无热、皮色不变而质地坚硬的肿块,推之不移,表面不光滑,凹凸不平,或乳头溢血,晚期溃烂,凹如泛莲。
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医学教|育网。
乳岩的临床表现发病年龄一般在40~60岁,绝经期妇女发病率相对较高。
以乳房部肿块,质地坚硬,高低不平,病久肿块溃烂,脓血污秽恶臭,疼痛日增为主要表现。
乳岩的辨证论治:早期诊断是乳岩治疗的关键。
原则上以手术治疗为主。
中医药治疗多用于晚期患者。
①肝郁痰凝证证候:情志抑郁,或性情急躁,胸闷胁胀,或伴经前乳房作胀或少腹作胀。
乳房部肿块皮色不变,质硬而边界不清。
苔薄,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化痰散结。
方药:神效瓜蒌散合开郁散加减。
②冲任失调证证候:经事紊乱,素有经前期乳房胀痛。
或婚后从未生育,或有多次流产史。
乳房结块坚硬。
舌淡,苔薄,脉弦细。
治法:调摄冲任,理气散结。
方药:二仙汤合开郁散加减③正虚毒炽证证候:乳房肿块扩大,溃后愈坚,渗流血水,不痛或剧痛。
精神萎靡,面色晦暗或苍白,饮食少进,心悸失眠。
舌紫或有瘀斑,苔黄,脉弱无力。
治法:调补气血,清热解毒。
方药:八珍汤加减。
酌加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石见穿、露蜂房等清热解毒之品。
④气血两亏证证候:多见于癌肿晚期或手术、放化疗后,病人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或白,头晕目眩,神倦乏力,少气懒言,术后切口皮瓣坏死糜烂,医学教育网整理时流渗液,皮肤灰白,腐肉色暗不鲜。
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补益气血,宁心安神。
方药:人参养荣汤加味。
⑤脾虚胃弱证证候:手术或放化疗后,食欲不振,神疲肢软,恶心欲呕,肢肿怠倦。
乳岩乳腺癌中医临床诊疗方案一、概述:乳腺癌中医称之为“乳岩”,其临床特点为乳房部出现无痛、无热、皮色不变而质地坚硬的肿块,推之不移,表面不光滑,凹凸不平,或乳头溢血,晚期溃烂、凸如泛莲。
为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发病年龄多在40-60岁之间,其发病多因情志失畅、饮食失节、冲任不调或先天禀赋不足引起机体阴阳平衡失调、脏腑失和而发病。
二、诊断(-)疾病诊断1、病史及体检询问肿物发生时问、疼痛、及与月经关系,有无乳头溢液,有否作过治疗,既往乳房是否等大,乳头是否内陷,肿块局部是否活检,及子宫或甲状腺功能性疾病,询问月经及婚育史,是否妊娠,哺乳期,家庭中恶性肿瘤病史,特别有否乳腺癌,体检中注意观察双侧乳房外形,乳头位置及分泌物,皮肤有否红、肿、结节及湿疹样变。
记录肿块部位,大小,形状,质地,表面情况,活动度,与皮肤、胸大肌、胸壁关系,挤压乳头有否溢液,数量,性质,管口部位,注意腋窝及锁骨上淋巴结,绘图表示乳房肿块与腋窝肿大淋巴结。
2、辅助检查(1)、数字化铝靶、纤维乳管内视镜、CT、核磁共振。
(2)、彩色超声检奄。
(3)、乳头溢液细胞学捡查。
(4)、肿块穿刺活检或超声引导下肿物真空旋切术、冰冻切片及病理险查。
(二)、证候分型:1、肝郁痰凝:乳房部肿块肤色不变,质硬而边界不清;情志抑郁,或性情急躁,胸闷肋痛,或伴经前乳房作胀或少腹作胀。
苔薄,脉弦。
2、冲任失调:乳房结块坚硬;经事紊乱,素有经前乳房胀痛。
或婚后从未生育,或有多次流产史。
舌淡,苔薄,脉弦细。
3、正虚毒炽:乳房肿块扩大,溃后愈坚,渗流血水,不痛或剧痛:精神萎靡,面色晦暗或苍白,饮食少进,心悸失眠。
舌紫或有瘀斑,苔黄,脉弱无力。
4、气血两亏:多见于癌肿晚期或手术、放化疗后,病人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或(白光)白,头晕目弦,神倦乏力,少气懒言;术后切口皮瓣坏死糜烂,时流渗液,皮肤灰白,腐肉色暗不鲜;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5、脾虚胃弱:手术或放化疗后食欲不振,神疲肢软,恶心欲呕,肢肿倦怠;舌淡,苔薄,脉细弱。
乳岩中医诊疗方案(2012年版)乳腺癌在古代中医典籍中多以“乳岩”描述。
《诸病源候论》提到乳中积聚“结合如石”,“硬若石状”,以其状如岩石,后称乳岩。
乳腺癌病位在乳房,当七情伤及肝脾,且阴极而阳衰,导致气血失调,痰气凝结,阻于乳络,日久成核成岩;冲任失调导致气运失常,气滞血瘀,阻于乳络,日久成岩。
一、诊断依据(一)疾病诊断1、诊断:参照《NCCN乳腺癌临床实践指南(2010中国版)》,病理学诊断为必须条件。
2、病期诊断:根据临床检查及手术病理结果,参照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第七版癌症分期标准作出分期诊断。
(二)证候诊断1、气滞痰凝证:乳房肿块胀痛,两胁作胀,心烦易怒。
或口苦咽干,头晕目眩。
舌苔薄白或薄黄。
脉弦滑。
2、冲任失调证:乳房肿块胀痛,两胁作胀,头晕目眩。
或月经失调,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目涩,口干。
舌质红,苔少有龟裂。
脉细数无力。
3、毒热蕴结证:乳房肿块迅速增大,疼痛或红肿甚至溃烂翻花,分泌物臭秽或伴有倦怠乏力,食少纳差等。
或发热,心烦,口干,便秘。
舌质暗红,舌苔黄白或黄厚腻。
脉弦数或滑数。
4、气血两虚证:疲倦乏力,精神不振,恶心,食欲不振,失眠多梦,口干少津,二便失调,白细胞下降等。
舌淡,苔薄白。
脉沉细弱。
5、气阴两虚证:乏力、口干苦、喜饮,纳差,乏力,腰膝酸软,五心烦热。
舌质干红,少苔或薄苔。
脉细数或弦细。
6、瘀毒互结证:肿瘤增长迅速,神疲乏力,纳差消瘦,面色晦暗。
或伴有疼痛,多为刺痛或胀痛,痛有定处;或伴有乳房肿物坚韧,若溃破则腐肉色败不鲜。
舌淡或淡暗,苔白。
脉细数或弦细。
二、中医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气滞痰凝证治法:舒肝理气,化痰散结。
方药:海藻玉壶汤加减。
海藻、昆布、柴胡、青皮、郁金、连翘、白芍、云苓、半夏、浙贝、草河车、山慈菇、白芷等。
2、冲任失调证治法:调理冲任,滋补肝肾。
方药:逍遥散合左归饮加减。
郁金,柴胡,当归,生地,白芍,牛膝,桔叶,菟丝子,枸杞子,生山药,茯苓,夏枯草等。
四乳岩乳岩是指乳房部的恶性肿瘤,相当于西医的乳腺癌。
[诊断]1 多发生45—60岁女性,尤以未婚或婚后未生育者多见。
2 初起:乳房内有一肿块,多见于外上方,质地坚硬,表面高低不平,逐渐长大。
中期:经年累月始觉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肿块形如堆栗或覆碗,与周围组织粘连,皮核相亲,推之不动,皮肤呈橘皮样变,乳头内缩或抬高。
若皮色紫褐上布血丝即将溃破。
后期:溃后岩肿愈坚,疮口边缘不齐,有的中间凹陷很深,形如岩穴,有的高突状如翻花。
常流臭秽血水。
患侧上肢肿胀。
3 可在患侧腋下、缺盆上下凹处触到质地坚硬的肿块 或转移至内脏或骨骼。
4 X线检查:乳腺癌在X线片上的表现可归纳为主要征象和次要征象两大类。
主要征象包括小于临床测量的肿块,局限致密浸润毛刺和恶性钙化;次要征象包括皮肤增厚和局限凹陷(酒窝征),乳头内陷和漏斗征,血运增加,阳性导管征以及彗星尾征等。
5 超声检查:可见实质性占位病变,形状不规则,边缘不齐,光点不均匀,内部及周边可见血流信号。
6 病理学检查:诊断的主要依据是细胞异型、细胞极性紊乱、肌上皮细胞消失、肿瘤性坏死、筛状结构、浸润性生长、主间质分离、组织反应。
[辨证论治]1 肝郁痰凝症候:情志抑郁或性情急躁,胸闷胁胀,或伴经前乳房作胀,或少腹作胀。
乳房部肿块皮色不变,质硬而边界不清。
舌苔薄,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化痰散结。
例方:神效瓜蒌散合开郁散加减。
2 冲任失调症候:经事紊乱,素有经前期乳房胀痛。
或婚后未育或有多次流产史。
乳房结块坚硬,或术后病人伴对侧乳房多枚片块质软。
舌质淡,苔薄,脉弦细。
治法:调摄冲任,理气散结。
例方:二仙汤合开郁散加减。
3 正虚毒炽症候:乳房肿块扩大,溃后愈坚,渗流血水,不痛或剧痛。
精神萎靡,面色晦暗或苍白,纳食量少,心悸失眠。
舌质紫或有瘀斑,苔黄,脉弱无力。
治法:调补气血,清热解毒。
例方:八珍汤加减。
4 气血两亏症候:多见于晚期或手术、放化疗后,病人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或晄白,头晕目眩,神倦乏力,少气懒言,术后切口皮瓣坏死糜烂,日久不愈。
乳岩中医诊疗方案(2012年版)乳腺癌在古代中医典籍中多以“乳岩”描述。
《诸病源候论》提到乳中积聚“结合如石”,“硬若石状”,以其状如岩石,后称乳岩。
乳腺癌病位在乳房,当七情伤及肝脾,且阴极而阳衰,导致气血失调,痰气凝结,阻于乳络,日久成核成岩;冲任失调导致气运失常,气滞血瘀,阻于乳络,日久成岩。
一、诊断依据(一)疾病诊断1、诊断:参照《NCCN乳腺癌临床实践指南(2010中国版)》,病理学诊断为必须条件。
2、病期诊断:根据临床检查及手术病理结果,参照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第七版癌症分期标准作出分期诊断。
(二)证候诊断1、气滞痰凝证:乳房肿块胀痛,两胁作胀,心烦易怒。
或口苦咽干,头晕目眩。
舌苔薄白或薄黄。
脉弦滑。
2、冲任失调证:乳房肿块胀痛,两胁作胀,头晕目眩。
或月经失调,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目涩,口干。
舌质红,苔少有龟裂。
脉细数无力。
3、毒热蕴结证:乳房肿块迅速增大,疼痛或红肿甚至溃烂翻花,分泌物臭秽或伴有倦怠乏力,食少纳差等。
或发热,心烦,口干,便秘。
舌质暗红,舌苔黄白或黄厚腻。
脉弦数或滑数。
4、气血两虚证:疲倦乏力,精神不振,恶心,食欲不振,失眠多梦,口干少津,二便失调,白细胞下降等。
舌淡,苔薄白。
脉沉细弱。
5、气阴两虚证:乏力、口干苦、喜饮,纳差,乏力,腰膝酸软,五心烦热。
舌质干红,少苔或薄苔。
脉细数或弦细。
6、瘀毒互结证:肿瘤增长迅速,神疲乏力,纳差消瘦,面色晦暗。
或伴有疼痛,多为刺痛或胀痛,痛有定处;或伴有乳房肿物坚韧,若溃破则腐肉色败不鲜。
舌淡或淡暗,苔白。
脉细数或弦细。
二、中医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气滞痰凝证治法:舒肝理气,化痰散结。
方药:海藻玉壶汤加减。
海藻、昆布、柴胡、青皮、郁金、连翘、白芍、云苓、半夏、浙贝、草河车、山慈菇、白芷等。
2、冲任失调证治法:调理冲任,滋补肝肾。
方药:逍遥散合左归饮加减。
郁金,柴胡,当归,生地,白芍,牛膝,桔叶,菟丝子,枸杞子,生山药,茯苓,夏枯草等。
【历代医家论治乳岩(乳腺癌)】【历代医家论治乳岩(乳腺癌)】医宗金鉴》乳岩【方歌】乳岩初结核隐疼,肝脾两损气郁凝,核无红热身寒热,速灸养血免患攻。
耽延续发如堆栗,坚硬岩形引腋胸,顶透紫光先腐烂,时流污水日增疼,溃后翻花怒出血,即成败证气不灵。
【注】此证由肝、脾两伤,气郁凝结而成。
自乳中结核起,初如枣栗,渐如棋子,无红无热,有时隐痛。
速宜外用灸法,内服养血之剂,以免内攻。
若年深日久,即潮热恶寒,始觉大痛,牵引胸腋,肿如覆碗坚硬,形如堆粟,高凸如岩,定透紫色光亮,肉含血丝,先腐后溃,污水时津,有时涌冒臭血,腐烂深如岩壑,翻花突如泛莲,疼痛连心。
若复因急怒,暴流鲜血,根肿愈坚,斯时五脏俱衰,即成败证,百无一救;若患者果能清心涤虑,静养调理,庶可施治。
初宜服神效栝蒌散,次宜清肝解郁汤,外贴季芝鲫鱼膏,其核或可望消。
若反复不应者,疮势已成,不可过用克伐峻剂,致损胃气,即用香贝养荣汤。
或心烦不寐者,宜服归脾汤;潮热恶寒者,宜服逍遥散,稍可苟延岁月。
如得此证者,于肿核初起,即加医治,宜用豆粒大艾壮,当顶灸七壮,次日起疱,挑破,用三棱针刺入五、六分,插入冰螺散捻子,外用纸封糊,至十余日,其核自落,外贴绛珠膏、生肌玉红膏,内舒服肝、养血、理脾之剂,生肌敛口自愈。
又方:季芝鲫鱼膏组成:活鲫鱼肉鲜山药(去皮,各等分)上共捣如泥,加麝香少许,涂核上,觉痒极,勿搔动,隔衣轻轻揉之,七日一换,旋涂将消。
【方歌】鲫鱼膏贴乳岩疾,肿如覆碗似堆栗,山药同研加麝香,涂于患处七日易。
又方:冰螺捻组成:硵砂(二分)大田螺(去壳,线穿晒干,五枚)冰片(一分)白砒(即人言,面果煨熟,去面用砒)将螺肉切片,同白砒研末,再加硵片同碾细,以稠米糊搓成捻子,磁罐蜜收。
用时将捻插入铁孔,外用纸糊封,贴核上勿动,十日后四边裂缝,其核自落。
【方歌】冰螺捻消诸核历,硵砂螺肉煨白砒,再加冰片米糊捻,孔岩坚硬用之宜。
又方:神效栝蒌散(见乳劳)香贝养荣汤(见项部上石疽)清肝解郁汤、归脾汤(俱见乳中结核)逍遥散(见背部上搭手)绛珠膏、生肌玉红膏(俱见溃疡门)《医宗金鉴》乳岩证治十六味流气饮青皮甘草散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