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课件1) 大还是小
- 格式:pdf
- 大小:603.40 KB
- 文档页数:10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大还是小(课堂实录)人教部编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能够用“大”和“小”来描述事物。
3. 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会自我管理。
二、教学内容:1. 学习课文《大还是小》,理解课文内容。
2. 通过观察图片,用“大”和“小”来描述事物。
3. 结合生活实际,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做到“大”和“小”的平衡。
三、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用“大”和“小”来描述事物。
四、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 结合生活实际,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做到“大”和“小”的平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 老师出示一张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事物。
- 引导学生用“大”和“小”来描述事物,如:“大象的耳朵是大大的,小猫的耳朵是小小的。
”2. 学习课文- 老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大还是小》,让学生跟读。
- 老师解释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
-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老师指导并纠正发音。
3. 观察与表达- 老师出示一些大小不同的物品,让学生用“大”和“小”来描述。
- 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一个物品进行观察,并用“大”和“小”来描述。
- 每组派一名代表分享观察结果,全班讨论。
4. 生活实际- 老师提出一些生活场景,让学生讨论在这些场景中如何做到“大”和“小”的平衡。
- 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验,全班讨论。
5. 总结与反思- 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收获。
-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
六、课后作业:1. 家长协助孩子用“大”和“小”来描述家里的物品,并记录下来。
2. 家长和孩子一起讨论在家庭生活中如何做到“大”和“小”的平衡,并记录下来。
3. 家长鼓励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会自我管理。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课文《大还是小》,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并能够用“大”和“小”来描述事物。
《老山界》课堂教学课件1知识与技能:1、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来安排材料的写法。
2、通读全文,了解文章所叙之事,揣摩词语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阅读梳理与感悟反思相结合,培养学生赏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红军钢铁般的意志和无所畏惧的乐观精神,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2、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教学难点:1、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赏析背诵精彩的语段。
2、景物描写的内容、方法及作用的分析。
学法指导:默读和赏析相结合教学准备:观看《长征》片段,感受长征精神。
搜集有关长征的历史资料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生字词。
2、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七律长征》中写到:“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岭”中的越城岭,也就是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难在哪里?而当红军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却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
红军是靠什么才赢得一次次胜利的?让我们仔细阅读陆定一写的《老山界》,去找找答案。
二、揭示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生字词。
2、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三、检查预习1、关于作者。
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过《解放日报》总编辑、宣传部部长、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
1996年5月9日在北京逝世。
2、关于背景。
1934年10月初,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国工农红军突破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五次“围剿”,北上抗日,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粉碎了反动派的围追堵截,长驱二万余里,纵横11个省,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抗日根据地——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合,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又叫越城岭。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大还是小》导学案《大还是小》导学案目标:1. 能够理解和识别“大”和“小”的概念。
2. 能够正确运用“大”和“小”这两个词汇。
3. 能够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判断。
一、导入(15分钟):通过师生对话的方式,引出话题:“你们觉得什么东西是大的?什么东西是小的?”师:同学们,你们觉得什么东西是大的?学:大象是大的;大树也是大的。
师:那么,你们觉得什么东西是小的?学:小狗是小的;小鸟也是小的。
二、讲授(25分钟):1. 通过举例子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并记忆“大”和“小”。
2. 教师板书:大小三、练习(20分钟):1. 让学生找到并读出教室中的大物体和小物体。
2. 展示一张图片,让学生说出其中的大物体和小物体,如:一辆大卡车,一个小球等。
3. 在课堂上进行比较和判断的游戏,如:学生们站在一条线上,老师说出两个物体,学生们根据指令走到适当的位置上,例如:“大象,小兔子”,学生们根据指令判断,站到适当的位置上。
四、归纳(10分钟):1. 教师普及“大”和“小”的汉字概念。
2. 教师要求学生总结“大”和“小”的特点和区别。
五、拓展(15分钟):1. 放映一段有关大小的短视频,师生共同观看后讨论。
2. 学生自由绘画,画出自己觉得的大和小的事物。
3. 学生们分组进行角色扮演,依据老师要求表演“大还是小”的小故事。
六、总结(5分钟):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强调“大”和“小”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家庭作业(5分钟):1. 听音理解,在家中找出两个大物体和两个小物体,并分辨它们的大小。
2. 做练习册第三页“大还是小”这一部分的练习。
3. 学生们可以和家人一起玩比较大小的游戏,进行亲子互动。
该导学案旨在通过举例、比较和判断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大”和“小”这两个概念。
同时,通过图片展示、角色扮演等活动,增加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互动,提高学习效果。
希望能够引起学生们对大小事物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判断能力,提升语文应用能力。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 大还是小(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听懂并理解老师和同学的话语,能使用正确的语音、语调和语速与人进行交流。
2.能正确识别、阅读、书写文章中的常见字、词语,并理解文章的基本含义。
3.能把所学的词语和语句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4.能通过讨论班级规则的大小利弊,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
二、教学重点1.词语“大”和“小”的意思和用法。
2.课文的理解和朗读。
三、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大小概念的抽象性。
2.如何引导学生讨论班级规则的大小利弊。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准备好教学用具,打开课文《大小》的视频或打开课本第5页。
教师可先分发一些写有“大”或“小”字的卡片,让学生根据图片的大小分类出正确的卡片。
2. 呈现在教学开始时,老师将课文《大小》的视频或文本呈现在电子白板上,让学生仔细观看或听读。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先阅读生字,并让学生自主尝试理解课文。
3. 梳理在学生观看《大小》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适时暂停视频或稍作讲解,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把课文中一些较为难理解的内容揭露出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
4. 引导在学生掌握了课文的基本内容后,教师可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就班级规则的大小利弊进行讨论。
在此过程中,教师使用巧妙的引导方式,让学生参与和分享自己的想法。
5. 总结当学生们发表完对班级规则的大小利弊的看法后,教师做总结。
教师会向学生发放小纸条,让学生在纸条上简单总结讨论结果,并将纸条收集起来。
然后,教师对本堂课的重点进行回顾,以激励学生继续探索、学习。
6. 作业教师可要求学生阅读《大小》课文的故事梗概,然后完成有关文中词语“大”和“小”的理解题目,可适当扩展作业。
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尝试运用获得的词汇和知识。
五、教学资源1.《大小》视频或课本文本2.“大”和“小”字卡片3.电子白板4.小组讨论用语的培训5.学生用笔、纸六、教学总结通过本次课程,学生们对课文中的“大”和“小”字的使用有了更好的认识,同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学生们也在合作学习中提高了自我控制能力和合作意识。
《大还是小》教学设计(优秀7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含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调配等环节。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这次帅气的我为您整理了《大还是小》教学设计(优秀7篇),倘若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忙,请共享给最好的伙伴。
《大还是小》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认得点横头、竖心旁,会写“己、衣”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结合生活体验,仿照课文句式说话。
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1.做游戏:猜猜我是谁。
把词语卡片发给坐得端正的小伙伴,然后请同桌来认读词语。
2.听写学习过的生字“自”,老师点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文中的小伙伴本身的事情本身做。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这节课,我们要深入了解课文。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什么时候感觉本身很大,什么时候感觉本身很小呢?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吧!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板书:10大还是小)2.出示本课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二、品读释疑1.自由读文。
看拼音,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品读第一、二自然段。
出示:有时候,我觉得本身很大。
我本身穿衣裳的时候,我本身系鞋带的时候,我觉得本身很大。
(1)我为什么觉得本身很大?(由于“我”能本身穿衣裳、系鞋带了,本身的事情能本身做了。
)(2)你还有什么时候觉得本身很大?(能本身背着书包上学了,能本身吃饭了,能本身扫地了……)“我觉得本身很大”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我”很骄傲。
)(3)引导朗读:要读出“我”骄傲的感觉。
【设计意图:捉住关键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酝酿感情,进行朗读,使感情朗读变得那么生动、自然。
】3.品读第三、四自然段。
出示:有时候,我觉得本身很小。
我够不到按钮的时候,我听到雷声喊妈妈的时候,我觉得本身很小。
(1)我为什么觉得本身很小?(由于“我”够不到按钮、听到雷声喊妈妈。
语文 一年级 上册同学们,在第七单元中,我们学习了《明天要远足》《大还是小》《项链》3篇课文,在第八单元学习了《雪地里的小画家》《乌鸦喝水》《小蜗牛》3篇课文,一共掌握了88个会认字。
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这些生字吧!睡那海真老师同什才吗你能把这些生字都读正确吗?亮shuì nà hǎi zhēn lǎo shī ma tóng shén cái liàng 字音汉字翘舌音睡 真 师 什前鼻音真 什平舌音才时候觉自己很穿衣服得你能把这些生字都读正确吗?快易混偏旁汉字亻什彳得shí hòu jué de zì jǐ hěn chuān yī fú mén kuài字音汉字三拼音节穿 快轻声得门蓝又笑向和贝娃挂活着你能把这些生字都读正确吗? 金lán yǒu xiào zhē xiàng hé bèi wá guà huó jīn读音易混淆的字蓝男金惊群竹牙用几步参加洞为你能把这些生字都读正确吗?着字音汉字翘舌音竹平舌音参qún zhú yá yòng jǐ bù wèi cān jiā dòng zháo乌鸦处办旁许法放进找你能把这些生字都读正确吗?高易混偏旁汉字亻什彳得字音汉字后鼻音放 旁前鼻音进翘舌音处 找wū yā chù zhǎo bàn páng xǔ fǎ fàng jìn gāo住孩玩发芽爬吧你能把这些生字都读正确吗?字音汉字翘舌音住三拼音节久全变zhù hái wán bā fā yá pá ya jiǔ huí quán biàn gōng chǎng yī yuàn shēng 呀久回全变工厂医院生复习完会认的字后,让我们一起复习会写的字吧。
小学一年级上册《大还是小》教案部编版一、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为《大还是小》。
•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初步认识大小比较的概念,培养自己观察事物的能力。
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大和小的概念及判断大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教学准备•教材:《大还是小》课文。
•教具:图片卡片、大小比较示例物品、黑板、粉笔等。
•学生:小学一年级学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大和小的区别,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学习新课(10分钟)•呈现《大还是小》课文内容,阐述大和小的概念。
•通过示例物品展示大小比较,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
3. 练习与巩固(15分钟)•让学生自行寻找课文中的实例进行大小比较,并用文字描述。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比较组内不同小组员的观点,鼓励学生交流讨论。
4. 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继续体会大小比较的概念。
•带领学生玩大小比较游戏,巩固所学内容。
5. 总结(5分钟)•回顾当天学习内容,强调大和小的观察能力。
•鼓励学生继续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大小比较的事物。
四、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家中或学校中的事物,写出大小比较的体会。
•要求:用文字描述,字数不少于50字。
五、教学反思此节课以《大还是小》为主题,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大小比较的概念,培养其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氛围浓厚,教学效果较好。
以上为本次课程的教案设计,希會对您有所帮助。
幼儿园小班数学领域教案大的小的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小班数学领域教材第四章《比大小》的第一节“大的小的”。
详细内容包括:通过观察、比较,让幼儿区分大小概念;教授幼儿使用“大”、“小”词汇描述物品;通过实物操作,加深幼儿对大小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理解并掌握“大”、“小”的概念。
2. 培养幼儿运用“大”、“小”词汇描述物品的能力。
3. 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大”、“小”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词汇描述。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大球、小球各一个,大苹果、小苹果各一个,大鸭子、小鸭子各一个。
2. 学具:每组一张大小不同的物品卡片,每组一个大苹果、小苹果,每组一个大鸭子、小鸭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个大球和小球,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2. 例题讲解:a) 教师展示大苹果和小苹果,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并说出哪个是大的,哪个是小的。
b) 教师展示大鸭子和小鸭子,让幼儿自己尝试描述它们的大小。
3. 随堂练习:a) 教师发放物品卡片,让幼儿分成小组,合作完成大小比较任务。
b) 教师邀请幼儿上台展示,并说出自己小组的比较结果。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大的小的2. 板书内容:大球、小球大苹果、小苹果大鸭子、小鸭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回家后,找一件大的物品和一件小的物品,向家长描述它们的大小。
2. 答案:示例:我找到了一个大苹果和一个小橘子,大苹果比小橘子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大”、“小”概念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在下一节课中,可以增加一些关于长短、高矮等比较内容,丰富幼儿的数学知识。
同时,鼓励家长在生活中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大”、“小”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词汇描述。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课文大还是小一、教学目标1.知道“大、小”两个词的意思。
2.能够根据图片和实物判断大小。
3.能够正确运用“大、小”两个词进行描述和比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大、小”概念,掌握用“大、小”描述和比较大小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教育孩子通过视觉判断大小,如何引导孩子用“大、小”描述大小。
三、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教材《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文《大小比较赛》。
2.教学工具:实物或图片。
四、教学内容和流程1.导入(1)视频欣赏:“比一比”老师播放视频,让孩子观看“比一比”的视频,同时引导孩子通过视频来了解“大、小”两个词的意思。
(2)故事演讲:“大和小”老师讲述一个关于“大和小”的小故事,并且与孩子一起体验和记忆“大、小”两个词,并且展示“大、小”两个字。
2.学习(1)课文朗读:“大小比较赛”老师朗读课文,并且引导孩子读,让孩子通过课文来认识和感知“大、小”的概念。
(2)实物展示:“大小比较”老师拿出一些实物,并且通过展示实物的大小来引导孩子判断实物的大小,以及引导孩子用“大、小”描述实物的大小。
(3)拉花练习:“大还是小”老师在黑板上绘制一个大框框和小框框,并且让孩子从从提供的图片中挑选出大物品和小物品,并且将大物品和小物品分别放入对应的框框中。
(4)口算练习:“比一比算一算”老师逐个展示数字卡并读出数字,引导孩子按照数字大小来进行排列和比较。
3.巩固(1)课文检测:“大小比较”老师依据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一些测试题,以测试孩子掌握的程度。
(2)教材配套练习:“大小比较”老师要求孩子在回家后,通过底部配套习题本,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和练习,并且在后续课程中对学过的内容进行巩固和复习。
4.结课老师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并且通过疫情和疫情下孩子们的身体起来调试,引导孩子认真、体验和练习所学内容,掌握大小比较的技巧和方法,并且激励孩子在日后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提升自己的能力。
《大还是小》教学反思孩子们都希望自己快快长大,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与此同时,他们也离不开父母的呵护。
《大还是小》这篇课文通过3个“有时候”和“更多的时候”把文章紧密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课文多处运用对比的方式来展现儿童的世界,儿童的内心是矛盾的,又是充满趣味的。
第二自然段的“大”,第四自然段的“小”,就是这种矛盾的具体体现。
教学重点为认识“时”“候”等11个生字和双人旁、竖心旁两个偏旁;会写“自”“己”等3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结合插图,体会“我”自相矛盾的内心世界。
结合生活体验,说说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大,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小。
上完课后,教学效果感觉良好,也有许多的感受、体会。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一、教学效果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1.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的教学思路主要还是提示学生读准字音。
为了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用图片的方式来学习会意字“穿”。
出示老鼠挖掘洞穴的图片,告诉学生,上面是一个穴表示的是野兽居住的洞穴,下面是“牙”表示野兽用自己的牙齿来挖掘洞穴,是凿通、凿穿的意思。
因为学生认知事物的方式不同,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识字。
组内交流汇报识字方法,效率高。
在写字教学中,采取对比学习方式“自”和“白”;“己”“衣”引导观察笔画互相衔接的位置。
2.朗读指导。
采取男女生对读、同桌之间对读的形式,引导孩子读出内心成长的感受,体会“大”和“小”的情感变化,当自己觉得很大时,读出自豪之感;当自己觉得自己很小时,读出一种儿童依赖大人的感觉。
在熟读的基础上,通过指导读好几个“有时候”和“更多的时候”,读出文章的结构的特点。
第一个“有时候”要读出内心的自豪感;第二个“有时候”朗读时语调要有变化,相较于第一个“有时候”在语调上稍微短一点,读出“我觉得自己很小”中的“很小”。
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我”内心世界的自相矛盾。
3.理解运用。
从题目入手,学生说说对大和小的理解,能否用到一个人身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还是小|人教(部编版)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形容词“大”“小”的用法及反义词“小”“大”的搭配。
2.学生能够辨认大小和高矮,准确描述物体的大小和高矮。
3.学生能够感知事物的大小和高矮,培养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形容词“大”“小”的用法及反义词“小”“大”的搭配。
2.物体的大小和高矮。
教学难点1.如何准确描述物体的大小和高矮。
2.如何感知事物的大小和高矮。
教学方法1.以游戏为主的互动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2.讲解课文及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辅助教学。
3.实际操作中感受大小和高矮,并举例说明。
教学内容前期准备1.让学生拿出纸和笔,分别画出两个不同大小和高矮的物体。
2.老师会抽取其中的几组进行展示,并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出不同的物体的大小和高矮。
游戏环节游戏一:“大小找不同”1.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两个不同大小的图案,让学生进行比较找出不同的地方。
2.通过游戏让学生感知大小的概念,并学会准确描述大小的差别。
游戏二:“高矮比一比”1.老师会在课堂上让学生站起来,依据身高和位置来比较高低差别。
2.通过游戏让学生感知高矮的概念,并学会准确描述高低的差别。
正式课程课文学习:“大还是小”1.教师向学生讲述故事“大还是小”并辅以图片展示。
2.让学生回答一些基本问题,如:“故事中出现了什么人?物体?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实际操作:“感受大小和高矮”1.让学生离开校园游玩,观察周围物品的大小和高矮差别,并在操作中提醒大家注意安全。
2.对于一些难以观察和比较的物品,老师还会给出合适的道具辅助教学。
结束环节1.学生用一句话描述今天课程的内容。
2.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这节课我最喜欢哪个节目?为什么?”教学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教学环节中,学生的安全必须放在第一位。
2.身体教育课的内容需与语文课程内容相结合,加强学生的感知力。
3.允许学生在教学环节中提出疑问,并加以解答。
4.鼓励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学生的兴趣。
三年级数学教案:数字比较大还是小??《数学》是人类认识世界、探究规律的一种方法。
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也是无处不在,无论是我们上学、购物、交通、娱乐、工作等,都需要运用到数学的知识和技巧。
而数字的比较大小,在数学中也是最基本的一种技巧,无论是什么年级的学生,都会接触到这种数字大小的概念。
那么,数字大小是什么呢?数字大小指的是两个不同的数的一个比较大小的结果。
它是由被比较的两个数字的大小关系来决定的,常常我们可以用“大于”“小于”“等于”这些符号来表示。
在三年级的数学学习中,数字大小的比较是数学基础中的基础,是其他知识点的前提。
在数学课堂上,我们要教给学生数字的比较大小方法,以及掌握数字大小比较的原则。
数字大小单位从个位数开始,逐渐向左延伸,没有单位大小之分。
在数字大小的比较中,我们主要考虑的是数字的位数和每个位置上的数字大小。
那么,数字大小的比较规则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几种方法来记忆和掌握:1.基数比大小:我们先比较数字的最高位,高位相同,再依次比较下一位数字的大小,直到所有位数都比较完毕。
例如,比较 523 和 425 的大小。
解:首先比较最高位上的数,即 5 和 4。
因为 5 大于 4,所以523 大于 425;比较第二位上的数,即 2 和 2。
因为相同,再比较第三位上的数,即 3 和 5,因为 3 小于 5,所以 523 小于 532。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523 > 425 > 352。
2.各位的分位比大小:把数字按单位相应位数用“0”补齐,在比较各位的大小,与基数比大小方法相类似。
例如,比较 78 和 280 的大小。
解:我们需要用“0”来补齐各位:78 补齐后为 78,而 280 补齐后为 280。
此时,先比较最高位,即 7 和 2,由于 7 大于 2,所以 78 大于 280。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让学生理解数字大小比较的本质,即要让他们逐渐认识到“大于”“小于”的含义,理解数学符号的使用方法,以及数字的比较大小原理。
《大还是小》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复习生字新词,巩固课文理解。
2. 尝试完成课后练习,锻炼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 激发学生探索和思考,增进对自我成长的认识。
二、作业内容1. 抄写作业:学生需抄写生字新词,重点关注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如“大”、“小”、“还是”、“觉得”、“总”等。
2. 理解作业: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以下问题,并写在作业本上。
a. 你觉得自己是大还是小?为什么?b. 你希望自己变大还是小?为什么?c. 你觉得自己的成长和年龄有什么关系?d. 你在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了不起?3. 拓展作业:请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与家长讨论,了解人类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成长特点和相应能力,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的成长过程和感受。
三、作业要求1. 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应认真思考并尽力回答问题,书写工整。
2. 鼓励学生在完成抄写作业的同时,尝试用不同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来表达意思。
3. 提交作业时间:请在下一节课前将完成的作业提交给老师。
4. 作业应独立完成,禁止抄袭或请他人代写。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学生的作业回答是否积极、思考是否深入、表达是否清晰、书写是否工整。
2. 评价方式:老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并给出相应的评价。
对于优秀的学生,将给予一定的奖励。
3. 反馈方式:对于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老师将在课堂上进行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五、作业反馈1. 同学们,经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相信大家都对《大还是小》这篇课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下面,请大家完成一下我布置的作业,看看你们的理解和思考能力如何。
2. 请大家按照要求完成抄写和理解作业,并在完成后交给老师批改。
批改后,我会把评价结果反馈给你们,希望大家能从中获得启示和收获。
3. 在完成拓展作业时,你们一定很想知道自己的作文水平如何吧?请同学们在课后自行反思和总结,并与你们的家长一起讨论这篇作文的优缺点。
通过这种方式,你们可以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大还是小教学预学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教学预学单是教师在教学前向学生提供的一种学习材料,旨在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和预习将要学习的内容。
在教学实践中,教学预学单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和年级的教学中。
然而,在设计教学预学单时,教师常常面临一个选择:是设计一份“大”教学预学单,内容详尽,覆盖面广,还是设计一份“小”教学预学单,精练简洁,重点突出?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分析大教学预学单和小教学预学单的特点和优劣势,从而为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预学单设计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引言部分将概述本文的主题,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正文部分将比较大教学预学单和小教学预学单的特点,并对它们的教学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论部分将总结大教学预学单和小教学预学单各自的优势,并提出结论和建议。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读者可以清晰地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对比分析的结果也会更加明确和有说服力。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对比大教学预学单和小教学预学单的教学效果,从而探讨哪种预学单更适合教育教学实践。
通过对两种预学单的优劣势进行分析和比较,我们旨在为教师和教育机构提供更有效的教学工具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同时,也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教育领域的教学模式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教育教学的创新和进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做出贡献。
2.正文2.1 大教学预学单大教学预学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设置的较为全面、涵盖范围广泛的预学单。
它通常包括了整个教学内容的重点知识点、重要概念、基本原理和典型例题等。
大教学预学单在教学前需要让学生提前学习并掌握,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
大教学预学单的优势在于其全面性和系统性。
通过大教学预学单的学习,学生可以在教学开始前就对整个知识框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的脉络和逻辑关系,从而有利于整体理解和运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