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饮食观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从《论语》看孔子的饮食观摘要:合理的饮食起居是人类生存和健康长寿的重要条件。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身体健康,很少生病,这也许与他重视饮食起居的养生之道有关。
孔子一贯身体力行饮食起居的养生之道,并且提出过许多精辟论述,在我国古代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论语》孔子饮食观《论语·乡党篇》的主体虽然强调时时刻刻要遵从各种礼仪,但具体涉及饮食起居的卫生与科学,相当集中地表达了孔子饮食起居的观点,对后世的饮食起居有示范作用。
一、注意饮食卫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论语·乡党》)是孔子的饮食名言。
所谓“精食”,是指选择优质原料,精心烹调,这很符合营养卫生的要求。
“细脍”是指把食物切得细小精致,这样烹调时受热均匀,成熟迅速,杀菌率高,符合食品加工的科学性,而且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孔子晚年坚持了这一饮食卫生原则,保证了营养的摄入,这成了他长寿的重要保证。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沽酒市脯不食”(《论语·乡党》)。
饮食经久变味了,鱼和肉腐烂了,不吃;食物颜色变坏的不吃;气味不好的不吃;烹调不当的不吃;不合时令的东西不吃;肉切得不方正不吃;作料放得不适当的不吃;从市场上买的酒和熟肉不吃。
酱醋姜蒜等调味品,既可增加食欲,又可使人体吸收多方面的营养。
《周礼·天官》提到:“凡药,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利窍。
”对于饮食的卫生与营养,孔子显然深得个中三昧。
讲究饮食的卫生与营养价值,讲究美味可口的烹饪技术,这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饮食状况既能反映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又能体现人的文化素养。
二、注意饮食的量与度孔子特别提到饮食的量与度的问题,对肉、酒、姜等方面都提出了“不多食”的观点,对今天的饮食习惯依然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节制食肉,“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论语·乡党》)肉虽然多,但吃的量不能超过饭食。
古人的科学饮食观
2500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医学还不发达,而被誉为“儒家之祖”的文圣人孔子却能享年73岁,究其原因,发现孔子非常注重食品营养与安全。
《论语·乡党第十》中记载孔子的饮食要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噎而谒,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
不多食。
祭于公,不宿肉。
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食不语,寝不言。
”
孔子提出了许多饮食卫生的原则和鉴别食物的标准,阐述精辟,见解独到。
他主张食物要精细制作,实现饮食卫生与饮食艺术的统一。
这体现出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已经总结了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记载中不乏饮食养生的思想,早在上古夏、商、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懂得并重视食品营养和安全,探索总结出从多方面论述保持饮食均衡、维护身体健康的方法。
例如,《黄帝内经·素问》中已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饮食原则,体现出中华民族的膳食原则是在素食的基础上,力求荤素搭配,全面膳食。
孔子的饮食观一、孔子的背景与饮食观的建立1.1 孔子的生平与思想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以儒家学派的创立者而闻名于世。
孔子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理论,包括仁、礼、忠、孝等,对于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孔子的饮食观形成的背景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的中国,那时社会动荡,风气混乱。
孔子对于伦理道德、礼制和人际关系的探索,不仅贯穿于他的思想体系中,也反映在他对待饮食的看法上。
在当时的饮食观念中,人们普遍认为饮食是与人的心性、品行和道德修养紧密相关的。
孔子对于饮食的关注,可以看作是对人性修养的一种体现。
二、孔子饮食观的核心理念2.1 饮食与道德修养的关系孔子认为,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是维持生命和提供精力的重要途径。
然而,他强调饮食不仅仅是满足生理上的需求,更是一种道德与文化的体现。
他主张通过养生、节制和适度的饮食,来培养人的品行和道德修养。
2.2 饮食的节制与人的自律孔子提倡饮食的节制,即遵循适度的原则,不过度追求美食享受或贪食嗜酒。
他认为过度的饮食会使人性情躁动,导致道德堕落,而适度的饮食则可使人心志安定。
这种节制的饮食观也体现了孔子对人自律能力的信任,认为人可以通过自我约束来控制自己的欲望。
2.3 饮食的礼制与人际关系孔子特别强调饮食的礼制,也就是遵守特定的餐桌规矩和行为规范。
他认为饮食时的言行举止反映了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水平。
孔子主张用饮食礼仪来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强调在就餐时要尊重他人,讲究互动和合作。
三、孔子对于饮食的具体建议3.1 食物的选择与荤素搭配孔子主张食物的选择应当追求合理搭配,荤素相间。
他认为荤食易于增强体力,而素食则有利于提高人的智慧和情操。
孔子提倡吃一些有营养的蔬菜、谷物和水果,避免贪食油腻和过于刺激的食物。
3.2 饮食的适口与烹饪方式孔子对于饮食的适口性也有所要求,他主张食物口感要好,烹饪方式要注重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
孔子的饮食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从经济文化层面上看,士人有文化修养,大多衣食不愁,因此他们有精力和时间研究生活艺术,有条件讲究吃喝。
古代士人的饮食方式多受其饮食观念的支配——自先秦以来,人们就非常注意饮食与卫生、饮食与健康的关系,形成了进步的饮食观。
孔子对饮食就很有讲究。
他提出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要求,并主张十多个不食。
其文曰:食而,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恶臭,不食。
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不多食祭肉不出三日。
出三日,不食之矣。
从孔子所说的“不食”看,大部分符合卫生标准,依然是今日应循的饮食原则。
如,“”“”是指饭受热而变质、变臭,鱼腐烂变质为“馁”,肉腐变质为“败”,腐败变质的食品,对人体危害极大。
“失饪不食”,指不吃烹调不当的食品。
“沽酒市脯不食”,是说街上买的'散装食品和饮料,有的不洁净,不能随便吃。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是说饮食要以五谷为主,肉类不宜过多。
“不多食”,是说饮食要适量而止,不可暴饮暴食。
总之,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这么多不符合卫生标准而不食的主张,是难能可贵的。
在中国古代士人的饮食观中,非常注意合理的饮食结构。
汉唐时期,人们便主张采用谷、果、菜、畜等混合食物,以保证食物营养成分合理搭配。
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中指出,每食“常须少食肉,多食饭”。
这种以谷物为主肉类为辅的食物搭配原则,符合营养保健的要求。
古代士人还普遍认为应节制饮食,反对大量食用美味佳肴,这样做会增加胃的负担,影响消化。
《吕氏春秋·本生》说:“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
”孙思邈也认为,吃得过多会使人短命。
他在《千金要方·养性》中说:“宿食不消,未逾期月,大小皆病”明末清初著名剧作家李渔,多才多艺,对饮食也很有讲究。
在其《闲情偶寄》一书“颐养部·调饮啜”中对饮食之道作了专门评述。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对饮食也有独到的见解。
以下是孔子的12个饮食观:
1. 食无求饱:孔子认为饮食不应该只是为了填饱肚子,而应该追求饮食中的文化和礼仪。
2.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物应该尽可能精致,烹饪方式也应该细致。
这不仅是为了口感,也是为了表达对食物的尊重。
3. 色恶不食,臭恶不食:食物不仅要煮熟,还要保持其原有的颜色和香味。
如果有任何变质或者不好的味道,都不应该食用。
4. 失饪不食:食物应该熟透,半生不熟的食物不应食用。
5. 不时,不食:食物要应时令而食,不应食用非时令的食物。
6.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即使有很多肉,也不应过量食用,主食应该占据主导地位。
7. 惟酒无量,不及乱:酒可以适量饮用,但不应过量以至于醉酒。
8. 沽酒市脯不食:孔子认为从市场上买来的酒和肉可能质量不可靠,因此不食用。
9. 不撒姜食,不多食鱼肉:孔子喜欢吃姜,但并不多吃。
他也认为鱼肉等荤腥应适度食用。
10. 食不语,寝不言:吃饭和睡觉时都不应说话,这是为了更好地消化和休息。
11. 席不正,不坐:孔子非常讲究礼仪,如果席子放得不正,他就不会坐下吃饭。
12. 食不言,寝不语:吃饭时不说话,睡觉时不言语,这有利于身体健康。
孔子的这些饮食观不仅代表了他对食物的看法,也反映了他的生活态度和哲学思想。
孔子的7大中医饮食养生观孔子被尊称为“孔圣人”,他创造的儒家思想,对我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春秋末期,社会动荡,孔子生活颠沛流离,饱受苦难,但他仍在乱世中享有73岁高龄,远远超过当时30岁左右的平均寿命。
后人在《论语》中发现,孔子对于养生,尤其是在饮食方面,很有见解。
粗细搭配,细嚼慢咽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不厌精”并非是指追求饮食的精美。
孔子所处时代,烹调技术比较粗糙,吃的谷物往往伴有未脱尽的壳。
所谓“精”,只是挑选优质好米,以免病从口入。
如今的问题,恰恰与当时相反,随着食品加工技术的发展,人们吃的越来越精细,反而容易导致便秘等问题。
对于当代人而言,最好“食不厌粗”,适当吃些富含膳食纤维的粗粮,做到粗细搭配,对心脑血管疾病等高发慢性病的防治大有好处。
而“脍不厌细”是说切肉要细致,细嚼慢咽,有助于消化。
老年人、脾胃病患者、肥胖人群更要充分咀嚼。
吃肉不能比粮食多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即使餐桌上摆放着各种诱人的肉食,也要控制,不要超过主食的量。
肉吃多了伤脾胃,要注意与谷物搭配,饮食要均衡。
孔子的说法得到了现代医学的充分论证。
吃肉太多不仅会让脂肪在体内各处堆积,诱发高血压、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还会增加结、直肠癌的患病风险。
因此,吃肉要科学,以多禽少畜、多鱼少肉、荤素搭配为宜。
禽肉和鱼肉,肌纤维相对较短,容易消化,脂肪含量也低,可以保护心脏,预防高血脂。
就餐中,吃肉要保持“意犹未尽”的感觉,吃到口舌发腻才停筷就已经伤身体了。
饮酒适量,不可失态唯酒无量,不及乱。
相传孔子酒量很大,但从不失态,“不乱”便是孔子喝酒的标准。
每个人的酒量不一样,喝酒要掌握好分寸。
如果一个人的酒量是4两,喝1两最为合适,小酌不仅怡情,还能起到活血化淤的作用。
喝超过酒量的3/4就属于过量饮酒,严重伤肝、肾不说,还会失态。
酒一下肚,肉也会多吃,从而引发多种疾病。
长期酗酒,容易产生精神依赖,常因情绪激动而酿造家庭和社会悲剧。
想喝酒不伤身,除了控制量,还要注意不要空腹饮酒,或把多种酒混着喝。
孔子的饮食文化思想孔子的饮食思想丰富具体,且与实践相结合,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一:主张饮食简朴孔子曾经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可见他并不追求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生活。
恰恰相反,他追求的是饮食简朴而平凡,他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因此,他对于那些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吃穿不好为耻辱的人,采取了不理睬、不交谈的态度,即所谓“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而对于家境贫寒,箪食瓢饮、居住陋巷、以苦为乐、好学不倦的弟子颜回,则大加称赞,他说:“贤哉回也!”意即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呀!二:要求饮食卫生,健康饮食孔子提出了许多饮食卫生的原则和鉴别食物的卫生标准,而且阐述精辟,见解独到。
这集中载于《论语·乡党》中。
如:食物陈旧变味了,鱼和肉腐烂变质了,不吃;食物的颜色变坏了,不吃;食物色味不好,不吃;如果不是进餐时间,不吃,因为吃饭不应时会扰乱肠胃的消化功能。
孔子还认为吃饭应以作为主食的谷物为主,吃肉佐饭,要使肉与饭有一个适当的比例。
肉太多,饭太少,油腻腻的,是肉气胜于饭气了,也不相宜。
这一点既反映华夏民族的饮食文化意识,又合乎营养卫生的原理,因为蛋白质和脂肪消化后的产物带酸性,吃肉过多的人,由于小肠液和食物中的碱性中和力长期失掉平衡,就可能患酸血病;血压高的人吃肉过多更是危险。
在外卖方面,孔子认为市场上买来的酒,多有掺水掺杂质的;买来熟肉熟菜,往往不清洁卫生,都不能吃。
这也是从卫生出发来考虑的。
孔子还要求每餐必须有姜,但也不多吃。
因为姜味辛,可祛湿解毒,吃饭前吃一点有益于健康和饮食。
另外,“食不语,寝不言。
”吃饭不说话,睡觉时也不说话,这不仅吃得清洁卫生,而且能及早进入梦乡,自然这也是符合健康饮食原则的。
此外,食物烹饪应当有度、有节,实际上也暗含日常言行当有度、有节,“唯酒无量,不及乱。
”孔子认为只有酒没有限制(当时酒的乙醇度很低),但以不醉为度。
孔子的饮食礼仪篇一:孔子的饮食文化思想孔子的饮食文化思想在《论语》中,孔子关于国君赐食设食、君子依礼而食、民间饮食礼仪、膳食均衡搭配及其色、味、形、质、养、器等话语和教诲,字字为后世箴铭,故称为“孔食箴言”。
其中,《论语·乡党篇》集中记载了孔子膳食观。
总的内容可从七方面来理解:一、君子膳食讲求精细之道。
二、注重膳食营养均衡。
三、重视食物安全。
四、讲求饮食规律。
五、讲求厨艺烹调并且身体力行。
六、饮酒要有节制,提倡适度饮酒。
七、恪守饮食斋膳礼仪礼节。
其实概括孔子礼食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礼、节、道。
一、礼:“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
伺食于君,君祭,先饭。
席不正坐。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有盛馔必变色而作。
沽酒市脯,不食,不撤。
有酒食,先生馔。
子曰:‘君子无所争。
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意思是说,国君赐给熟食,孔子一定摆正坐席先尝一尝。
同国君一道吃饭,在国君举行饭前祭礼的时候,一定要先尝一尝。
席子摆放的不端正不合适,不坐。
乡饮酒的礼仪结束后,孔子一定要等老年人先出去,然后自己才出去。
做客时,如果食物丰盛,一定要站起来整冠施礼致谢。
买来的酒,买来的熟肉干,不吃,但出于礼貌,不退回。
有了酒饭,让长辈先吃。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
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
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
射完后,又相互作揖而后下场一起喝酒。
这就是君子之争了。
’即使是吃粗米饭,喝蔬菜汤,吃饭前也要把它们取出一些来祭祖,而且表情像敬献祭礼那样严肃恭敬。
”后来,“衍圣公”府中的一切活动几乎无不以礼的要求予以规范,膳食礼仪尤其如此。
孔府膳食活动中的一言一行、一餐一饮,乃至一菜一点、一杯一盏,都充满了“礼”的内涵。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国君代表国家,是一方政权象征。
国君在举行饭前祭礼的时候,按礼有人先尝一尝膳食。
孔子在与国君吃饭时,也依礼主动尝一下,表明他对国家的忠诚、对礼的遵从。
儒家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内容涵盖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礼仪文化等多个方面。
在饮食方面,儒家价值观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饮食节制:儒家强调饮食要有节制,避免过量。
在《论语》中,孔子曾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这表明,君子应该在饮食上追求适度,而不是过量满足。
过量的饮食可能导致身体健康问题,而适度饮食有利于身心健康。
2. 饮食均衡:儒家主张饮食要均衡,注重膳食搭配。
在《周礼》中,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说法。
这表明,饮食应该以五谷为主食,搭配水果、蔬菜、肉类等食物,保证营养均衡。
3. 饮食礼仪:儒家重视饮食礼仪,认为饮食礼仪是人际交往的重要表现。
在古代儒家经典中,有很多关于饮食礼仪的描述,如《礼记》中的“饮食男女,大欲存焉”等。
这些描述表明,饮食礼仪不仅体现了个人修养,也是维护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手段。
4. 饮食养生:儒家倡导饮食养生,认为饮食对于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在《黄帝内经》等医学经典中,有很多关于饮食养生的论述。
如《黄帝内经》中提到:“饮食者,人之大欲。
”这表明,饮食是人的基本欲望,但要注意饮食养生,避免因饮食不当而损害健康。
5. 饮食教育:儒家认为饮食教育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论语》中,孔子曾说:“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这表明,父母应该关心子女的饮食健康,通过合理的饮食教育,培养子女良好的饮食习惯。
综上所述,饮食中的儒家价值观包括饮食节制、饮食均衡、饮食礼仪、饮食养生和饮食教育等方面,这些价值观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饮食健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孔子养生观“八不食”点击图片翻页孔子提倡“八不吃”———“食钮而蚀,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沽酒市脯,不食”。
这八不食分为三类:一、色味方面:食物变颜色了不吃,变味了不吃。
二、食物质量方面:粮食陈旧了不吃,鱼和肉不新鲜了不吃,不新鲜的菜蔬不吃。
三、制作方面:烹调不当的食物不吃,佐料放得不妥的饭菜不吃,从市场上买回来的酒和熟肉不吃。
专家建议:所谓“病从口入”,吃的东西不对,最容易引起胃肠道疾病的发生。
冬去春来,天气逐步炎热潮湿起来,微生物活跃,容易引发食物腐败变质,故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
避免吃生冷、变质发霉食物及不洁瓜果;不吃或少吃隔餐食物,有剩饭剩菜应及时放进冰箱,隔餐食物或买回的熟食应重新煮透、热透再吃;生熟食物要分开储存,尽量在2-3天内就吃完,不要储存过久。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在饮食卫生方面的操行,不得不说孔子是我们现代人的典范。
此外,孔子提倡吃应季的食物“不时不食”,而在《黄帝内经》中也有一句名言叫作“司岁备物”,就是说要遵循大自然的阴阳气采备药物、食物,这样的药物、食物得天地之精气,气味淳厚,营养价值高。
在中医看来,食物和药物一要讲究“气”,二要讲究“味”,它们的气味只有在当令时,即生长成熟符合节气的时候,才能得天地之精气,如果不是应季的食物,它就没有那个季节的特性,那么它的健康价值就会因此改变。
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现代社会中的确已经被反季节的蔬菜和水果所包围,而且已经没法再离开它们了。
杨宏志提醒,在食用反季蔬果时,应注意阴阳平衡,夏季阳热较盛应少吃燥热的食物,冬季则应少吃寒凉的食品。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胜”就是胜过、超过的意思,“气”就是主食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尽管各种美味的肉类非常之多,但是吃的时候不能让肉食总量超过主食的总量。
在孔子看来,好好地把握好肉食和其他种类的食物的比例,也是君子饮食要注意的地方。
孔子的饮食观念孔子的饮食观念“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殪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不多食。
食不语。
”“食不厌精”,不一定非吃很精美的食物。
“脍不厌细”,脍是把肉切成很细的丝。
古代认为牛羊肉等五畜类食物营养价值很高,对人体是补益的,补精血。
这种脂肪类的东西,老人60岁以后可以吃一些。
把肉切得很细,有益于消化。
“食殪而餲”,鱼馁而肉败,腐烂的食物一般不允许吃。
“色恶不食”,食物的颜色不对的也不要吃。
“臭恶不食”,臭是味道不好的意思,味道不好的也不能吃。
“失饪不食”,烹调手法不对的不吃。
鸡是火性的,如果烤,就是失饪。
“不时不食”,不按季节,不按节气去吃的东西不要吃。
比如冬天吃西瓜,古代认为史不守时令。
要吃应季食物。
食物有两个方面:气和味。
按照时节去吃,守住其气。
“割不正不食”,烹饪时切割不对都不要吃。
厨师如果连切割都做不好,烹饪的其他事情也可能做错。
做事要严谨。
“不得其酱不食”,不同季节要配不同的酱,配伍不当也不可以食用。
中药的配伍很大程度上源于食物的配伍。
写过中药的书的伊尹,就是殷王的厨师。
第一本关于饮食的书,也是一本关于中药的书。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吃再多的肉,不可以超过主食。
古代认为主食是养生很重要的东西,五谷为养。
吃菜不能代替主食,五菜为充。
“唯酒无量,不及乱”,酒可以多喝,这个酒类似于古代的醪糟。
醪糟可以多吃,有一个原则就是不及乱,不要让自己喝醉了。
“沽酒市脯不食”,买的酒不喝,市场上买回来的肉脯也不吃。
“不撤姜食”,古代鼓励吃姜,“冬吃萝卜夏吃姜”。
“上床萝卜下床姜”,晚饭应吃萝卜顺气,利于消化吸收;早饭吃姜,姜助阳气助生发,使阳气更加振奋。
“不多食”,吃多了增加脾胃负担,夺心的气,火生土,心为火,火就会生脾胃,如果胃的负担特别重了,就会子盗母气,要心火之气。
孔子的饮食原则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诲至今仍然对人们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众多教导中,饮食原则也是其中之一。
这些原则不仅关乎我们的身体健康,更涉及到我们的精神修养和道德观念。
孔子强调饮食的适度和节制。
他认为过度的饮食会导致身体的不健康,而适度的饮食可以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他主张“不饮食不知味,不问学问不知道理”,意味着我们应该适量品味美食,同时也要注重学习和修养。
孔子主张饮食的均衡和多样化。
他认为各种食物都有其独特的营养价值,只有合理搭配才能获得全面的营养。
他曾说过:“不食饮食,不居处乐。
”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尝试各种不同的食物,以获得更多的乐趣和满足。
孔子还强调饮食的谦虚和感恩之心。
他认为我们应该珍惜每一次进食的机会,不浪费食物的同时要感恩大自然的恩赐。
他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告诫我们不要贪图享受而忘记了食物的来之不易。
孔子主张饮食的文明和礼仪。
他认为吃饭不仅是为了填饱肚子,更是一种社交和交际的方式。
他强调吃饭时要守规矩、讲究礼仪,不要过于张扬和粗鲁。
他说:“食不语,寝不言”,提醒我们在饮食时要保持安静和谦虚。
孔子的饮食原则不仅是关于如何吃饭的问题,更是关乎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观念。
通过遵循这些原则,我们不仅能保持身体的健康,还能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品味。
让我们从饮食中感受到孔子智慧的光芒,将其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
孔子饮食观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他的伦理道德观和教育观,孔子的饮食观也是他思想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
孔子对于饮食有着独特的见解和主张。
他认为饮食是人类基本需求之一,但并不是满足口腹之欲的纯粹行为,而是与伦理道德紧密相连的。
他主张饮食应该遵循“适度而节制”的原则,即合理饮食,追求适量和节制。
孔子强调饮食应该适度。
他认为过度饮食会导致贪婪和放纵的心理,影响人的品德和修养。
他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意思是说,整天吃得饱饱的,心思就会变得懒散,无法专心致志地去做事情。
因此,孔子主张饮食要适度,不要过度贪食,以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积极的精神状态。
孔子强调饮食应该节制。
他认为人们在饮食上应该保持节制,不要过度追求享受和奢华。
他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意思是说,食物不需要过于精细和讲究,只要能满足基本的需求就可以了。
孔子认为过度追求美食将会导致人的欲望无止境,使人迷失在物质享受中,无法专注于更重要的事情。
因此,他主张饮食要节制,不要过度奢华和追求。
孔子还注重饮食的品质和来源。
他主张饮食要讲究品质,选择新鲜、优质的食材。
他说:“色厌香儿,乐厌居。
”意思是说,吃东西不要只看外表的色彩,也要注重食物的香味和口感。
总的来说,孔子的饮食观强调适度和节制,注重饮食的品质和来源。
他认为饮食不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行为,更是一个与伦理道德紧密相连的行为。
只有通过适度和节制的饮食,才能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追求人生的更高层次和更深远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饮食的追求也逐渐变得奢华和讲究。
但我们应该从孔子的饮食观中汲取教益,不要陷入过度追求享受和奢华的泥淖中。
只有适度和节制,才能保持身心的健康和平衡,追求更高尚的人生境界。
孔子的饮食观不仅是个人饮食习惯的指导,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的体现。
我们应该从中学习,以适度和节制的心态对待饮食,注重食物的品质和来源。
论语》中的饮食观一、饮食养生观饮食作为人的基本需求,孔子在《论语?乡党》多有谈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而?,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惟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不多食。
”(乡党第十篇?八)仅仅一句话中,食字出现了13 次,这些事与不食都体现了孔子科学的养身观。
1.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不嫌弃精致的食物,不嫌弃切得细的肉,孔子要求食物精致。
在朱熹的《论语集注》中写到“食精则能养人,脍粗则能害人。
”食物加工精细有利于消化并吸收营养,现代人越来越多的得了胃病,也可能是未能细嚼慢咽导致的吧!2. “食?而?,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 这里的七个“不食”说明孔子的卫生饮食观念,霉烂发臭的的鱼肉不吃,食物颜色难看不吃,气味难闻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该吃的时候不吃,不按一定方法砍割的肉不吃,没有一定调味的酱醋不吃。
在乡党第十篇?九中,孔子说道“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祭肉超过了三天不吃。
病从口入应是古人早有之认知,孔子也倍加关注,主张饮食卫生。
3.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惟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不多食。
”席上肉虽然多,吃它不能超过主食,喝酒不至醉,不吃多。
中国人的烹调手艺与众不同,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变化万千的精致主食,然而,不管吃下了多少酒食菜肴,主食,永远都是中国人餐桌上的主角。
不管多么美味的食物,吃的时候应有节制,不能暴饮暴食。
这充分说明了孔子的食少且精的养生观。
4. “食不语,寝不言。
”(乡党第十篇?十)吃饭的时候不要交谈,睡觉的时候不要说话。
当今的餐桌上,好像是为了说话而去吃饭的,在饭桌上才好谈论问题。
殊不知这样不但不易于消化还有可能打开会厌而将食物呛入气管当中。
因此,我们虽然不能在吃饭睡觉的时候做到不说话,但也应尽量少说话为宜,从而达到肠胃与血液的正常运行,这也是孔子重要的养生之道。
孔子饮食观的主要内容
1. 孔子说饮食要洁净啊!就像你去菜市场买菜,肯定不会挑那些脏兮兮的吧?洁净的食物才吃得放心呀!
2. 孔子讲究不时不食呢!这就好像你总不会在冬天去吃西瓜,夏天去吃火锅吧,要遵循自然的规律嘛!
3. 孔子注重饮食的品质哟!好比你吃水果,肯定喜欢新鲜多汁的,而不是烂兮兮的呀!
4. 孔子倡导吃饭要有节制呀!不是像有些人遇到好吃的就狂吃不停,得适可而止呀,这道理多简单!
5. 孔子还说肉切得不方正都不吃呢!这不就跟你做事认真,力求完美一个样嘛!
6. 孔子强调饮食的礼仪呢!一家人吃饭和在外与朋友吃饭,那肯定不能一样随便呀,对不对?
7. 孔子重视饮食与健康的关系哇!你想啊,如果总是乱吃东西,身体能好吗?肯定不行呀!
8. 孔子的饮食观多全面啊!简直就是生活的智慧呢!咱们平时是不是也该多学学?
9. 孔子饮食观那可是很有价值的呀!咱们要真能好好践行,生活肯定大不一样呀!
我的观点是:孔子的饮食观在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应该认真领会并将其运用到生活中去,这样我们的饮食会更健康,生活也会更美好。
孔子的饮食观
孔子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虽然他没有对饮食问题发表过论述,但是他的饮食观仍然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他最早提出了关于饮食卫生、饮食礼仪等内容,对中国烹饪观念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客观地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流域已达到了较高的烹饪技术水平。
孔子的饮食思想丰富而具体,并且与实践相结合。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主张饮食简朴孔子曾经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可见他并不追求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生活。
他追求饮食简朴而平凡,他说:“饭蔬食,饮水,其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因此,他对于那些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吃穿不好为耻辱的人,采取了不理睬、不交谈的态度,即所谓“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而对于家境贫寒、箪食瓢饮、居住陋巷、好学不倦的弟子颜回,则大加称赞,他说:“贤哉回也!”意即颜回的品质多么高尚呀!
讲究饮食卫生孔子提出了许多饮食卫生的原则和鉴别食物的卫生标准,而且阐述精辟,见解独到。
这集中载于《论语·乡党》中。
如:“鱼馁而肉败不食。
”食物陈旧变味了,鱼和肉都腐烂变质了,都不吃。
“色恶不食。
”食物的颜色变坏了,不吃。
“臭恶不食。
”色味不好,不吃。
“失饪不食。
”烹饪当有度、有节,实喻言行当有度、有节。
孔子的“道”体现在饮食之“礼”中,因而,“败”“馁”“色恶”及“臭恶”,实指“无道”,而“不食”体现了“正道”的追求。
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在其伦理思想的灌注方面,是独具匠心的。
在论语这样一部阐述儒家伦理思想的著作中,讲到不食馁鱼、败肉,表层的含义,这仅仅是对食物质量的要求,更为深刻的喻意是,孔子对周礼崩坏的痛惜及对更为理想的社会秩序的追求。
“不时不食。
”如果不是进餐时间,不吃。
因为吃饭不应时会扰乱肠胃的消化功能。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吃饭应以作为主食的谷物为主,吃肉佐饭,要使肉与饭有一个适应的比例。
肉太多,饭太少,油腻腻的,是肉气胜于饭气了,也不相宜。
这一点既反映华夏民族的饮食文化意识,又合乎营养卫生的原理,因为蛋白质和脂肪消化后的尾产物带酸性,吃肉过多的人,由于小肠液和食物中的碱性中和力长期失掉平衡,就可能患酸血病;血压高的人吃肉过多更是危险。
“唯酒无量,不及乱。
”其意为只有酒没有限制(当时酒的酒精度很低),但以不醉为度。
通过节酒,可以正饮酒之“礼”,进而也有利于道德品行的修养。
“沽酒、市脯不食。
”市上买来的酒,多有掺水掺杂质的;买来熟肉熟菜,往往不清洁卫生,都不能吃。
这当是从卫生出发,与《礼记·王制》所云“衣服饮食,不粥于市”可以互相印证。
“不撒姜食,不多食。
”每餐必须有姜,但也不多吃。
因为姜味辛,可祛湿解毒,食前吃一点有益于健康和饮食。
“食不语,寝不言。
”吃饭不说话,睡觉时也不说话,这不仅吃得雅洁卫生,而且能及早进入梦乡,自然这也是符合卫生原则的。
孔子不仅讲究饮食卫生,而且讲究饮食艺术。
《论语·乡党》云:“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孔子主张吃饭时,食品尽可能做得精细,烹制时,肉要切得细致。
如此做,一方面益于健康,另一方面,这与周礼中对人的言行的严格要求是极为类似的。
孔子“食不厌精”的饮食观,是他对中国饮食文化创建的一个理论观点。
它体现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已经总结了物质和精神的两个方面。
孔子是位杰出的思想家,也是一位著名的美食家。
这种对饮食烹制的要求,就其严格程度而言,并不亚于他对人的道德修养的要求。
注重礼仪礼教孔子论饮食,多与祭祀有关。
《论语·乡党》云:“祭于公,不宿肉,祭
肉不出三日。
出三日不食之矣。
”为国君助祭后分得的肉食,要当天吃完,不能留到次日。
家中祭祀用过的肉超过三天就不吃了。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孔子和本乡人一道喝酒,喝完之后,一定要等老年人先出去,然后自己才出去。
此“礼”反映了古代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
“有盛馔,必变色而作。
”做客时有丰盛的筵席,就神色一变,并站起来以示感谢。
又《论语·述而》云:“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从来没有吃饱过。
因为服丧者不会饱食,办丧事者应有悲哀恻隐之心。
孔子对饮食问题非常重视。
他的饮食观完整而自成系统,涉及到饮食原则、饮食礼仪、烹饪技术等多方面,并为我国的古代饮食理论拓展了思维空间。
有趣的是孔子虽讲究美食,却一生恓恓惶惶,奔走列国,有时候不免忍饥挨饿,经常过不上什么好日子。
但是他的后裔,特别是在明清两代,被封为“衍圣公”的孔子嫡系世袭家族,却真正锦衣玉食,享尽了人间的富贵荣华。
尊孔子饮食思想创建的孔府菜,历经灶前桃李花开,已成为中华美食大家族中的独秀一枝。
孔府菜是最典型、级别最高的官府菜,它具有选料珍贵、烹调精细、技艺高超、形象完美、盛器讲究、菜名典雅、礼仪隆重的特点,这与古齐鲁“雅秀而文”的风气一脉相承,这大概也是孔子的一套饮食观在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