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文言文复习导学稿——《出师表》
- 格式:doc
- 大小:66.50 KB
- 文档页数:4
九年级语文复习导学稿——文言文复习
班次: 姓名:
活教案 课题:出师表 主备人:丁欢腾 审核:语文组
课型:自学、展示、测评 学时安排:2课时 编号:九yw
复习目标 :1、了解奏表的特点,学习并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2、领会诸葛亮的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3、正确认识诸葛亮“报先帝、忠陛下”的忠心,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的精神。
复习重点、难点:复习目标1;体会文章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真词切的特点;
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复习步骤:
【课前检测】
1、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后主刘禅提出的最重要的一条建议是:
。
2、“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同志确立了在党内的领导地位,请用《出师表》中的句子来形容他当时的处境: ,
。
【知识梳理】
1、给划线字注音,并解释斜体字词。
不懈( )于内 崩殂( )
疲弊( ) 恢弘( )
妄自菲( )薄
引喻失义 忠谏( )之路
陟罚臧否( )
以遗( )陛下 裨( )补阙( )漏
猥( )自枉屈 夙( )夜
攘( )除 斟酌( )
以彰其咎( ) 咨诹( )善道
2、古今异义。
诚宜开张圣听 开张 古义: 今义:
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古义: 今义: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痛恨 古义: 今义:
临表涕零 涕 古义: 今义:
3、一词多义。
以:咨臣以当世之事 于: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以光先帝遗德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以塞忠谏之路也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临崩寄臣以大事 受地于先王
受命以来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愚以为宫中之事 请广于君
遗:以遗陛下 效:恐托付不效
以光先帝遗德 讨贼兴复之效
4、词类活用。 学 法
指 导
对古今异义词的辨析与理解,首先要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①今天的词义比过去缩小,如“妻子”,古义为“妻子儿女”,今义为“专指男子的配偶”;②今天的词义比过去扩大,如“河”,古义“一般专指黄河”,今义指“河流的总称”;③意思发生转移,如“鲜美”,古义知识
链接
1、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人称“卧龙”,汉末为避战乱,隐居隆中。后扶佐刘备统一了我国西南地区,使全国形成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
2、“表”
亲贤臣,远小人 亲: 词活用为 词
远: 词活用为 词
以光先帝遗德 光: 词活用为 词
5、通假字。
裨补阙漏 通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通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通
6、写出本文成语至少4个。
、 、 、 。
7、译句。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3)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指“鲜艳美丽”,今义却指“味道好”;④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其次,平时要多留心这些特殊的词语,多记忆,多积累;最主要的是根据语境,来确定其意义。
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述作者的请求和愿望。
8、作者向后主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是: 、 、
。反复陈述的是:
9、陆游在《感状》中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足可见此文传唱千古的原因在于作者凛然正气中所蕴含的耿耿忠心。细读此文,指出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中考演练】
阅读“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至“此巨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①由是感激()②遂许先帝以驱驰()③故五月渡沪()
2、第②段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
3、这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______ _,临危委重任和_______。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__ __。(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例解
1、 之
(1) 代词,可以代人、物、事等。如《<论语>十则》中“学而时习之”代“学习的知识”;《桃花源记》中“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代“这”,“问所从来,具答之”代“他们(指桃花源中人)”,“闻之,欣然规往”代“这件事”。
(2) 结构助词,用在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句子变成词组,充当全句的一个成分,不译,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等。
(3) 结构助词,“的”。如“水陆草木之花”
(4) 音节助词,起补充音节作用,不译。如“怅恨久之”。
(5) 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如“马之千里者”。
(6)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如“何陋之有”。
(7) 动词,“至,往”,如“辍耕之陇上”。
2、 于
(1) 介词,表处所,“在”,如“其一犬坐于前”、“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2) 介词,表对象,“对”,如“万钟于我何加焉”。
(3) 介词,表比较,“比”,如“所欲有甚于生者”。
(4) 介词,“从”,如“受地于先王”。
(5) 介词,“给”,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 以
(1) 介词,“把”,如“人多以书假余”。
(2) 介词,因为,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 目的连词,“来”,如“以光先帝遗德”。
(4) 结果连词,“以致”,如“以塞忠谏之路也”。
(5) 介词,“凭借”,如“可以一战”。
(6) 介词,“按照”,如“小大之狱,虽不能 ,必以情”。
(7) 通假字,“以”通“已”,如“故以怪之矣”。
(8) 动词,“认为”,如“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4、 而
(1) 连词,表顺接,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 连词,表修饰,可译为“地、着”,如“可计日而待也”。
(3) 连词,表并列,如“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4) 表转折,如“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5、 其
(1) 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相当于“他”“他们”“他们的”“那个”等意,有时还可以作“其中”讲。代“两狼”,如“恐前后受其敌”;代“其中的”,如“其一犬坐于前”;人称代词,“他们”,如“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这里”,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代词,“他们的”,如“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 加强反问语气,如“其如土石何”。
(3) 表反问语气,“难道”,如“其真无马邪”。
(4) 表推测语气,“大概”,如“其真不知马也”。
6、 乃
(1) 连词,“于是,就”,如“乃丹书帛曰”。
(2) 副词,“才”,如“去后乃至”。
(3) 副词,“竟然”,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4) 动词,表判断,“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5) 代词,“你,你的”,如“家祭无忘告乃翁”。
常用一词多义词例解
1、 道
(1) 正确的方法,如“策之不以其道”。
(2) 道路,如“会天大雨,道不通”。
(3) 思想,学说,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4) 说,如“不足为外人道也”。
(5) 道理,如“以咨诹善道”。
(6) 道义,如“伐无道,诛暴秦”。
2、 或
(1) 有人,如“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2) 有时,如“一食或尽粟一石”。
(3) 或许,也许,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3、 为
读wéi
(1) 制,造,做,如“公输盘为我为云梯”(第一个“为”,读wèi,是介词“给”)
(2) 充当,当作,如“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3) 担任,如“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4) 是,如“中轩敞者为舱”。
(5) 名词,心理活动(两种心情),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6) 动词,以为,认为,如“孰为汝多知乎”。
(7) 介词,表被动,相当于“被”,如“士卒多为用者”。
(8) “焉”与“为”合用,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如“夫子何命焉为”。
读wèi
(1) 介词,给,如“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 对,向,如“不足为外人道也”。
(3) 连词,因为,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4、 许
(1) 答应,如“遂许先帝以驱驰”。
(2) 赞同,如“杂然相许”。
(3) 名词,处所,如“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4) 代词,此,这样,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5) 表示对数量的估计,可译为“左右”“上下”,如“潭中鱼可百许头”。
5、 使
(1) 使者,使节,如“齐无人邪?使子为使”(前一个“使”是动词,“派,派遣”)。
(2) 出使,如“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前一个“使”是“派遣”的意思)。
(3) 派遣,如“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4) 让,叫,如“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5) 假使,假如,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此外,还有“从”、“故”、“间”、“具”、“绝”、“临”、“名”、“去”、“书”、“属”、“数”、“亡”“一”、“食”等实词的用法,课后归纳在自己的积累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