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 公开课
- 格式:doc
- 大小:98.00 KB
- 文档页数:8
2024年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二册第四单元《涉江采芙蓉》。
详细内容包括:1. 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
2. 诗歌的结构、韵律、意象分析。
3. 诗歌主题思想的解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涉江采芙蓉》的背景知识,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诗歌表达情感,提升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的意象分析,主题思想的深入解读。
2. 教学重点:诗歌的结构、韵律、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展示荷花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新课导入:介绍作者及背景,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歌。
3. 课文阅读:全班同学齐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技巧。
4.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意象,深入解读主题思想。
5.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涉江采芙蓉》意象分析的例题,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6.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诗歌情感表达的练习题,让学生现场完成。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练习题,分享解题心得,互相学习。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涉江采芙蓉》2. 主要内容:诗歌背景:作者、时代背景结构韵律:五言绝句、平仄押韵意象分析:荷花、秋水、相思主题思想:怀人、思乡、离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以“荷花”为题,写一篇借景抒情的短文。
2. 答案示例:通过对荷花的描绘,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绘荷花的诗歌,如《江南逢李龟年》、《夜泊牛渚怀古》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的意象分析。
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3. 作业设计。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诗经·国风·周南》中的《涉江采芙蓉》,通过对该诗的深入讲解,使学生理解其文学价值、艺术特色以及背后的历史文化。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二册第四章《诗经》部分,详细内容为《涉江采芙蓉》全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涉江采芙蓉》的基本词句,理解诗的内涵,领略诗的艺术魅力。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了解《诗经》的背景,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涉江采芙蓉》的意境、韵律和艺术特色。
难点: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把握诗的审美价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江南水乡的美景,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课文朗读(5分钟)教师示范朗读《涉江采芙蓉》,让学生跟读,感受诗的韵律美。
3. 课文讲解(20分钟)(1)分析诗的背景,了解作者。
(2)逐句讲解诗句,分析词句的用法和意义。
(3)分析诗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4. 例题讲解(10分钟)选取一首与《涉江采芙蓉》风格相近的诗歌,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本诗的艺术特点。
5. 随堂练习(10分钟)(1)翻译诗句。
(2)分析诗句的意境。
(3)简述《涉江采芙蓉》的艺术特色。
七、板书设计1. 课文《涉江采芙蓉》2. 诗人:佚名3. 诗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4. 重点词汇:芙蓉、兰泽、芳草、涉、采5. 课后作业:分析《涉江采芙蓉》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翻译《涉江采芙蓉》全诗。
(2)分析《涉江采芙蓉》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 答案:九、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推荐学生阅读《诗经》其他篇章,了解古代诗歌的魅力。
(2)组织一次古典诗词鉴赏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3)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2)体会诗歌中的人物情感,培养同理心;(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句式分析;2. 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3. 诗歌主题的深入探讨。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2. 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3. 诗歌主题的抽象提炼。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PPT;2. 相关参考资料;3. 学生预习《涉江采芙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背景及诗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人物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僻词语和句式的问题;(2)分析诗歌艺术特色,如意象、手法等;(3)探讨诗歌主题,分享心得体会。
4. 课堂讲解(1)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2)详细解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主题内涵;(3)举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分析其他古典诗歌;(2)选取几名学生进行课堂分享,互相交流学习。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拓展知识面;(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7. 课后作业(1)背诵《涉江采芙蓉》;六、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如何?2.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有,如何改进?3. 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是否得到提高?4.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有哪些值得改进的地方?七、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聚焦核心意象“芙蓉”,感悟诗歌情感。
体会“对写”这一特殊的表达技巧。
教学过程(一)核心意象“芙蓉"如果要用一种花儿来象征爱情,你们觉得什么花儿合适玫瑰但是为什么在古诗词里不怎么出现玫瑰呢(玫瑰是中国北方本土植物,《说文解字》里就有对玫瑰的注解,但玫瑰确实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不太常见,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3.为什么一说到爱情就想起了玫瑰是什么给了你们这样的固有印象情人节要送玫瑰花4.情人节是西方的传统节日,我们中国古代其实也有情人节,不过叫法不一样。
(七夕,乞巧节,在乞巧节,古代女子往往对月穿针,祝祷自己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它跟爱情其实没啥太大关系。
因为牛郎织女只能遥望却不能相会,不是什么好的寓意,而是很悲伤的一件事情。
)(中国古代的情人节,正月十五上元节,三月初三上已节。
在这两个节日里,女孩子们可以走出家门,赏花灯,游春,这就是和情郎相会的大好机会。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梢头,人约黄昏后。
辛弃疾《青玉案》“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古人在表达爱情时,不送玫瑰花。
大家想想到底是为什么古人不喜欢玫瑰6.我们可以再深入地想一想为什么不喜欢。
反过来想,古人若不喜欢玫瑰花,那喜欢什么花玫瑰和这些花草的区别是什么古典诗歌中出现的花草很多,你们能想起来哪些常见的呢菊花,[采菊东篱下]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7.古人在写菊花、梅花的时候,是想表达什么歌颂它们的品格,写秋冬之花,往往天气肃杀能象征外界环境的恶劣,在恶劣环境中还能盛放的花儿,自然就象征着不屈的品格。
桃花、牡丹、莲花、桂花……8.你们有没有觉得,这些花儿和玫瑰都不是一个风格,汪曾祺先生在《人间草木》中,写过一段很有名的话:栀子花粗粗大大,又否得掸都掉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及反思最新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3)分析并欣赏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涉江采芙蓉》与其他古诗词的异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理解和朗读技巧。
(2)诗歌的意境分析和艺术特色欣赏。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生僻词汇的解释。
(2)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涉江采芙蓉》的作者背景和时代背景。
(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字词含义。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一些生僻词汇的问题。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每组选择一个重点句子进行解读和分享。
4. 探究学习:(1)学生对比分析《涉江采芙蓉》与其他古诗词的异同。
(2)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反思。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的情况。
2. 学生对诗歌字词理解和句子解读的准确性。
3. 学生对诗歌意境分析和艺术特色欣赏的能力。
4. 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反思总结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反思。
2. 教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讲解是否清晰明了。
3. 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是否合理有效。
4.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反馈和教学评价进行反思。
5. 教师对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提出建议。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第一篇:《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涉江采芙蓉》教学过程:一、导入:从“士之耽兮,犹可脱”的《诗经》一路走来,我们读过屈原的《离骚》,汨罗江边的纵身一跳,并没有真正停止了屈原的生命,借着《离骚》中芬芳馥郁的诗句,仿佛还能触摸到他的那颗滚烫的跳动的心。
于是,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都有了丰沛而清洁的源头。
我们还需感谢汉武帝,他设置了一个大规模的音乐机构——乐府,也许他只为了娱乐,了解施政效果,但客观上却起了保存民歌的作用,为后世留存了一个宝库。
时间流驶,我们来到东汉末年,有一群文人,文化素养较高,他们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创造出大量的风格独特,艺术成就很高的五言诗,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
《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萧统《文选》,并非一人一时所作,因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故编者题为“古诗”。
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二、题目——《涉江采芙蓉》的理解:“芙蓉”芙蓉本是荷花的别称。
魏晋时期的诗人文士曹植、潘岳、鲍照均作过《芙蓉赋》直至唐代,荷花还常被叫作芙蓉。
如大诗人李白的名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诗中的 "芙蓉,即为荷花。
锦葵科的木芙蓉晚出,因其红艳如荷花,故借用其名。
但唐人对两者还是有严格区别的,日芙蓉,即指荷花;曰木芙蓉,即指我们今天所说的芙蓉花,一般不相混淆。
宋人则不这么讲究了,如文同的《芙蓉》、张来的《芙蓉》便是吟咏木芙蓉的。
大约自宋代起,鲜有人将荷花叫作芙蓉了。
荷花,又称莲花,古人也名之为藕花、芙蓉、菡萏、净友、芰荷等。
以荷入文者,有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此以荷花喻君子圣洁之风范,且已成定说。
以荷入诗者,有丁鹤年的《采莲曲》,“莲开花复水,莲谢藕在泥。
不学青萍叶,随波东复西。
朝采并蒂莲,暮绾同心结。
《涉江采芙蓉》公开示范课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把握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和诗歌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过这样一句诗吗?“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有没有听过?“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而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
”一般我们以为,生与死的距离,就足以隔开两个人了。
但是,最可怕的距离,是两个人的心明明贴的很近,却不能在一起。
这是怎样的一种伤痛?今天让我们走进《涉江采芙蓉》,共同感受诗中挥之不去的思念与忧伤。
二、介绍文学常识1《古诗十九首》东汉末年文人作品,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被誉为“五言之冠冕”,用平浅质朴的文字表现深厚的感情,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之情。
梁萧统将之合收在《文选》中。
2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
3《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三、朗读诗歌,初步感知1、学生自读一遍诗。
2、听范读一遍,跟读一遍,教师做朗读指导。
本文是一首五言诗,读的时候节奏是“二、三式”,但是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要注意读准语调,语速和断句。
3、下面来练习朗读,朗读时想象诗句的画面,感悟诗句的情感。
四、品读鉴赏逐句解读鉴赏诗歌,师生交流,讨论。
1、鉴赏第一、二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1)这两句诗有哪些意象?明确:“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
《涉江采芙蓉》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诗歌《涉江采芙蓉》的背景、作者及写作意图。
2. 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技巧。
3.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修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掌握诗歌的意境和写作技巧。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修养。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 导入:(1)出示《涉江采芙蓉》这首诗的标题,让学生联想与诗歌相关的词语和意象。
(2)播放一段与江、芙蓉有关的自然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让他们感受诗歌中的美。
(2)介绍诗歌的作者和《涉江采芙蓉》的背景,以及诗歌写作的意图。
同时,向学生解释其中隐含的意象和寓意。
(3)解读诗歌的结构和语言技巧,如对仗、韵律、修辞等。
3. 感悟诗歌:(1)针对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引导学生进行个人感悟。
(2)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请几位学生上台朗读自己的感悟或分享,激发其他同学的兴趣。
4. 创作诗歌:(1)给学生一段时间,在自然环境中观察和感受,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写一首描述自然景色的诗歌。
(2)学生互相交流和评价,提出修改意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
(3)挑选几位学生上台朗读自己的诗歌作品。
5. 艺术欣赏:(1)播放一段江、芙蓉相关的影音素材,让学生欣赏美丽自然景色的同时,联想到诗歌的意境和表达。
(2)让学生对比自己创作的诗歌与影音素材中的景色,分析其中的共性和特点,并进行一个小结。
6. 诗歌展示:(1)在班级或学校的文化活动中,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诗歌作品。
可以进行诗歌朗读、诗歌朗诵比赛或诗歌展览等形式。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合作精神、朗读表达等方面。
2. 作品评价:学生创作的诗歌作品的内容、形式、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评价。
3.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在本节课中的表现和收获进行自我评价。
五、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有关自然景色的画展或摄影展,让学生通过艺术欣赏的方式更深入地感受自然之美。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涉江采芙蓉》全文。
2. 能够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3. 能够运用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进行创作。
教学重点:1. 诗文的背诵和理解。
2. 诗中意象的分析。
教学难点:1. 诗中深层情感的理解。
2. 诗中哲理的领悟。
教学准备:1. 教学PPT。
2. 《涉江采芙蓉》全文打印稿。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涉江采芙蓉》的创作背景。
二、学习诗歌内容(15分钟)1. 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 教师讲解诗歌中的生僻字词。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如“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等。
三、诗歌背诵(5分钟)1. 学生集体背诵诗歌。
2. 教师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并对背诵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四、课堂小结(5分钟)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复习上节课学习的诗歌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二、深入分析诗歌情感(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从诗句中感受诗人的情感。
2. 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对诗中情感的理解。
三、诗歌创作(10分钟)1. 教师布置创作任务:以《涉江采芙蓉》为灵感,创作一首小诗。
2. 学生现场创作,并分享自己的作品。
四、课堂小结(5分钟)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复习前两节课学习的诗歌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二、领悟诗歌哲理(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从诗句中领悟诗人的哲理。
2. 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对诗中哲理的理解。
三、课堂小结(5分钟)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复习前两节课学习的诗歌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三、公开课反思(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对公开课进行反思,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
(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并欣赏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所表现的真挚感情,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2)领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学生追求美好未来的信念。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练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
(2)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和主题。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句式的理解与翻译。
(2)从多个角度分析和解读诗歌。
(3)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谢灵运及其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体会诗歌中所表现的真挚感情。
(2)引导学生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
2. 分析并总结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物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2. 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否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机会。
3.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是《涉江采芙蓉》。
这是一首描绘江南水乡美景的诗,诗中通过描写江水、荷花等景物,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美丽和宁静。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涉江采芙蓉》。
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 学生能够运用诗中的描写方法,创作自己的小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涉江采芙蓉》。
难点: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境和情感,以及运用诗中的描写方法创作自己的小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展示《涉江采芙蓉》的诗句和翻译。
2. 白板和马克笔,用于板书设计。
3. 练习本和笔,用于随堂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引入:向学生简单介绍江南水乡的美景,引导他们想象自己身处其中的感受。
2. 朗读:带领学生朗读《涉江采芙蓉》,让学生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3. 翻译:解释诗中的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思。
4. 解析: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欣赏诗的美。
5. 实践: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的景物,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6. 创作:让学生根据诗中的描写方法,创作自己的小诗,展示自己的创造力。
7. 练习:让学生完成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包括诗的《涉江采芙蓉》和诗的主要景物描写,如江水、荷花等。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背诵《涉江采芙蓉》。
2. 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的景物。
3. 请学生根据诗中的描写方法,创作自己的小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教师应反思本次课程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欣赏诗的美。
同时,可以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江南水乡的其他美景和文化,激发他们对古诗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涉江采芙蓉》这首诗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诗文的解读、分析和创作。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诗句的意象描绘和诗人的情感表达,以及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这种美景和情感。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该诗借助采芙蓉、望旧乡、长路等意象表达了游子、思妇的刻骨相思,也折射了当时社会的动荡黑暗的面影。
诗中的潜隐矛盾、互文之望等表现手法对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的抒发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构成了该诗的篇性。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诗歌的类性有了一定了解,但对篇性的审美开掘仍存在一定难度——如本诗的悬想手法,多角度交错叙写,就不一定知之甚深。
基于这一情况,对篇性的审美开掘便成了教学的核心。
学习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能够背诵默写诗歌,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歌语言魅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诗歌的抒情手法,通过结合具体文本分析诗歌感情。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诗歌对面落笔,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体会诗歌婉曲蕴藉、余味悠长的游子羁旅之思和离别相思之苦。
文化传承与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通过朗读和品析,体味诗歌中主人公高尚、纯洁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在反复吟诵中分析诗歌的抒情手法,并结合具体文本感受诗歌抒发的感情。
难点:理解并掌握诗歌对写法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红楼梦》第七十八回“老学士闲征姽婳词痴公子杜撰芙蓉诔”,在讲述贾宝玉为晴雯撰写祭文时,有这样一段文字:“……诔文挽词,也须另出己见,自放手眼,亦不可蹈袭前人的套头,填写几字搪塞耳目之文;亦必须洒泪泣血,一字一咽,一句一啼,宁使文不足悲有余,万不可尚文藻而反失悲戚……无奈今之人全惑于‘功名’二字,故尚古之风一洗皆尽,恐不合时宜,于功名有碍之故也。
我又不希罕那功名,不为世人观阅称赞,何必不远师楚人之《大言》《招魂》《离骚》《九辩》《枯树》《问难》《秋水》《大人先生传》等法,或杂参单句,或偶成短联,或用实典,或设譬寓,随意所之,信笔而去,喜则以文为戏,悲则以言志痛,辞达意尽为止,何必若世俗之拘拘于方寸之间哉!”同学们,我们前不久刚学习了屈原的《离骚》。
涉江采芙蓉课堂实录抓住“芙蓉”这个名称解读题目,联想到关于莲与荷的诗,“任何一个名称都承载了一种情感,同一种事物的不同名称之间是有细微的差别的。
”由题目进而自然过渡到情感,让读者一下子理解了为什么是“涉江采芙蓉”。
它承载着作者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又是如何表达的?《涉江采芙蓉》难道只是抒发内心情感的诗吗?原文《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一、解题师:来,孩子们,看黑板:《涉江采芙蓉》几个字?【出示幻灯片一】涉江采芙蓉生:(一女生自信大方地回答)五个字。
师:(会心一笑)这叫几言诗?生:(自信地回答)五言诗。
师:(老师欣喜地赞叹)非常好,五言诗。
我国是诗歌的王国,从诗经、楚辞、汉赋,一直到晚清的龚自珍,这样一个长长的诗歌的河流里,五言诗出场,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五言诗达到成熟,是一个朝代的终结。
这个朝代应该是哪一个朝代呢?猜猜看。
生:(学生思考)师:(循循善诱地进一步引导)四言诗是《诗经》的时代,五言诗在哪个时代绚烂风华?我再提示同学们,唐朝是七言诗的王国,往前推,孩子们!生:(略显犹豫地齐答)汉朝。
师:(深情地望着学生)对。
师:孩子们再来看题目《涉江采芙蓉》----芙蓉是什么?可不可以说说它其他的名字吗?它也许叫?师:没关系,孩子,观察大屏幕:生:(一女生自信地回答)荷花。
师:(目光深情地配合眼神和学生交流)还可能叫?在江南它是美的节日,是爱情的节日,是花的节日,江南可采什么?生:(微笑地回答)江南可采莲。
师:对,芙蓉也叫莲。
请同学们齐读诗题。
生:(学生兴趣盎然地齐读)涉江采芙蓉。
【出示幻灯片二】芙蓉莲荷花师:(微笑地进一步引导)同学们感受一下:涉江采芙蓉,芙蓉也叫荷花、莲,它传达某种情感,某种信息。
诗人不说“涉江采莲花”、“涉江采荷花”,偏偏要说《涉江采芙蓉》呢?【出示幻灯片三】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芙蓉女儿诔》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生:每人依次读一句,老师及时给予鼓励评价。
师:孩子们,有没有一种最基本的感动,有没有一种最基本的感发?曾经的芙蓉,它叫莲,那是一份爱;曾经的芙蓉,它叫荷花,曾经十里的荷花氤氲了江南。
孩子们,再回到之前的那个问题:为什么不叫《涉江采莲花》《涉江采荷花》,而叫《涉江采芙蓉》?这首诗它有可能传达着什么样的情感?生:(一男生大方地说)我觉得莲花、荷花代表美好的事物,而这首诗不是特别美好。
师:“不美好”是指形式不美好还是情感不美好?生:情感。
师:你认为情感不美好的概念有可能是指什么,是指品德不高尚吗?生:(毫不犹豫地回答)不是。
师:我懂了你的意思,他想说,也许这里面承载着的是一份悲情,语感非常强。
生:会意点头表示认可。
师:孩子们,名字是非常非常重要。
鲁迅先生在他的小说代表作《阿Q正传》里开篇用了大量笔墨解释他为什么叫阿Q,而不叫阿贵,为什么?因为名正言顺,这个名字里承载着那份沉郁,那种悲凉。
任何一个名称都承载了一种情感,同一种事物的不同名称之间是有细微的差别的。
【董亚君悟课】一菲老师曾在《我的诗意语文观》一文中说:“作为语文老师,应还语文以文学,将‘文学世界’引入课堂,立足文本教材,给学生一个文学的世界。
”课堂中,一菲老师及时捕捉到学生现场生成的答案,以鲁迅《阿Q正传》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走入文学的世界,以此深刻明白:任何一个名称都承载了一种情感,同一种事物的不同名称之间是有细微的差别的。
也使在座的教师顿悟:要坚持“用教材教”,课文只是一个例子,教学过程要因文入境、因文造境,引领学生以课文为径,渐入诗意深处。
【于修影悟课】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而“涉江采芙蓉”这一件事被董老师挖掘的淋漓尽致,以此牵出诗歌的灵魂,不禁让人拍案叫绝。
“芙蓉”不仅让学生知道了它的别称“荷花”,“莲花”,更让学生了解了关于莲与荷的诗句,而对“隰”字的温情解读更让学生印象深刻。
小小的题目,小小的名字却蕴含着情感,就像我们学《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而不是讲蛇的故事,如果说“蛇”会让人毛骨悚然,而说“美女蛇”人们会很好奇觉得好神秘。
能把一首诗的题目解读得如此开阔大气,内容丰富,值得学习。
【刘文文悟课】“关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当前课程改革中经常倡导的理念,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对学生精彩的生成性答案或问题重视不够,没有智慧地抓住和运用这些“生成”,深入地点评和分析,只给学生留下一个“尴尬的微笑”,或是“是是而非的结论”。
其实,如果教师重视对其进行艺术性地处理,就会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一菲老师在“隰”字和“不美好”两处用她的“慧眼”、“慧心”、“慧言”,从尴尬中捕捉契机,化平庸为精彩,使学生拥有“柳暗花明”的意外收获,在春风化雨中把学生带入“慧境”。
二、分析诗歌内容,解答“芙蓉者何,所思者谁?”师:把书打开,谁来读一下《涉江采芙蓉》?生:一女生大胆自信举手朗读(女生读得感情到位、声音洪亮)。
师:(深情优雅地望着学生)大家看,芙蓉是什么?芙蓉者何,所思者谁?【出示幻灯片四】芙蓉者何,所思者谁?生:静静思考。
师:同学们说,刚才讲到了“芙蓉”不就是“荷花”吗,但是在此我称它“芙蓉”。
大家抬头看,在这里老师将“草字头”去掉,“芙蓉”二字怎么读?生:夫容师:这朵花中辉映的不止是江南的莲,田田的莲,而且是夫容。
同学们,何谓夫容?生:(一女生回答)远在天边的丈夫的容貌。
师:(赞叹欣喜地说)好一个“远在天边的丈夫的容貌”从哪里读出来的?生:所思在远道。
师:非常好!同学们,“远”是一个确定的词吗?生:不确定。
师:陶渊明有一句诗:“心远地自偏”。
有多远?远是虚指,也许是在水一方的远,也许可能是天涯,也许是时空永远永远的无法抵达的阻隔。
师:刚才有没有注意到一个问题,孩子们再想这首诗有作者吗?出处是哪里?师:同学们,古诗十九首作者是谁?我告诉你——佚名。
请大家看“佚”怎么写?“佚”-----“单立人”加个走失的“失”,是什么意思?生:(豁然开朗地说)不明确的意思。
师:说得非常好!作者已经散失了。
相传东汉末年文人创作的乐府诗,能告诉我乐府诗从本质上说是文人创作的还是民歌?生:文人创作的。
师:古诗十九首,文人创作的乐府诗,是哪些文人?是大动荡大黑暗时代的才高八斗的曹植吗,是在血雨腥风当中上位的曹丕吗,是一夜白了头只为妻子死亡的潘安吗?难道是“洛阳纸贵”的左思吗?生:不可能是,他们生活在魏晋时代。
师:但我可以告诉你,古诗十九首的文人们,是他们的先河。
师:(满含深情地引导)同学们,能不能再告诉老师:芙蓉仅仅是一朵花吗?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
生:齐读《涉江采芙蓉》。
师:好,同学们,芙蓉还是那个小名叫莲,又名荷的芙蓉吗?生:结合刚读的诗句进行思考。
师:它是谁,为什么抒情主人公要“涉江采芙蓉”,为什么兰泽多芳草,如果采不到芙蓉就去采芳草不是一样的吗?芙蓉者谁?生:(一男生娓娓回答)我认为芙蓉是珍贵的文化,江是指危险的环境。
师:非常棒,芙蓉是珍贵,是珍宝。
还可能?生:(另一男生回答)我认为芙蓉是当时非常重要的人,是无人可替代的唯一。
师:是一种惟一,是天地间的一种大美。
还可能是?生:(一女生回答)老师,我也认为芙蓉是很珍贵的东西,想想送给珍贵的人。
师:好,孩子,这就足矣!我们再往下看。
【出示幻灯片五】《古诗十九首》创作于东汉末年大黑暗、大动荡、大转折时代: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迢迢牵牛星》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行行重行行》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青青陵上柏》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
《冉冉孤生竹》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生年不满百》师:同学们,想要理解这首诗,必须回到那个时代。
那个时代是怎样的一个时代?董老师用三个大来形容,孩子们读。
生:(大声齐读)大黑暗,大动荡,大转折。
师:同学们,好一个“大黑暗,大动荡,大转折”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群雄割据,在这样的时代曾经三国纷争。
同学们这是政治,不是人生。
人生是什么?人生是这样的:“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同样是水的阻隔,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阻隔与“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是有区别的,是这样的吗?生:(一女生回答)不是。
师:再继续想,孩子,可能我们的对话出现了问题,我们继续思考。
生:(另一女生回答)我认为有区别。
师:区别在哪里,这个水是长江吗,是黄河吗?都不是,是什么?生:银河。
师:这水是银河,是天河。
东汉所有的阻隔都化作了天河。
师:第二句“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什么叫“行行重行行”啊?生:(一男生回答)我觉得是艰难的路一条又一条。
师:人生如逆旅,我们不怕行走,但没有了光明,得走得多绝望!“与君生别离”,何为生,生为何,“生”是什么意思?生:(羞涩地说)没有想好。
师:没关系,组个词帮助理解。
生:活着。
活着的时候就要别离。
同学们,中国古典戏剧、小说都喜欢大团圆,都有一个明亮的结尾,但只有一部小说是真正的悲剧,这部小说叫----《红楼梦》。
《红楼梦》的结局极具无奈:苍茫大地,白雪纷飞,宝玉披红色大氅走向永远的永远,走向雪的世界,走向离别。
这是结尾,这是悲剧,这是震撼。
与君生别离,这都是《古诗十九首》,十九首诗,同一首歌,唱出的是我们生命中最深沉的痛,唱出了最深层的无奈。
“人不怕睡,人怕醒”这是我们民族的觉醒期的歌唱。
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魏晋时代,向外发现了山水,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
”我们为何而活着?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下一句“采之欲遗谁?”生:所思在远道。
师:(满怀深情地与在座学生交流)“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我们经常说我们是大地的主人,我们诗意地栖居,但是《古诗十九首》说:不,我们是天地的?生:行客。
师:非常好,行客。
师:“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
”这里说出了我们人生当中无穷无尽的令人绝望又希望、希望又失望的一种?生: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是一种等待。
师:是啊,等待。
我在岁月的深处等你,用我的一生。
你的轩车什么时候来?也许是明天,也许是今生今世永不再来。
这就是《古诗十九首诗》,这就是东汉末年文人的诗,它替一个时代在思考,替人生在思考。
我们再读。
生:(齐读)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师:“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翻开《世说新语》,那个时代和东汉末年非常接近,我们听到的是一片哭声,我们听到的是一片忧愁。
还记得曹孟德的诗吗,《短歌行》开篇便是?生:“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师:去日苦多,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董亚君悟课】置身一菲老师真水无香的诗意课堂,感受一菲老师信手拈来、妙语连珠的语言魅力,静静听着台下各位老师此起彼伏的惊叹声,不由得想起曾经在一菲老师在博客中读过的金句:“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阅读是生命的礼赞”……一菲老师还深情地写过这样感人至深的文字:以爱的名义,用最美的语言和文字,积淀你们人生最美的灵魂!为此我愿时刻勤勉!当我们感受诗意课堂的无限魅力,领略董老师“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优雅美丽之时,更不禁为一菲老师滋兰树慧的执着而深深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