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型)研究生课程设置
- 格式:doc
- 大小:70.50 KB
- 文档页数:1
2019年第3期总第192期1教育教学改革中国冶金教育CHINA METALLURGICAL EDUCATION“新工科”专业主要指针对新兴产业专业,以互联网和工业智能为核心,包括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智能科学与技术等相关工科专业。
2018年3月15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认定612个项目为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新工科”的研究与实践是当前高等工程教育领域的热点与前沿,很多国内院校机械、交通运输相关专业已经进行了研究与实践项目的启动实施,不断进行探索与实践[1-4]。
重庆大学汽车学院以“新工科”理念为导向,针对重庆大学汽车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建设了车辆工程领域教学案例库。
提出了车辆工程领域案例库建设值得注意的问题,对案例库建设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5]。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提出了从合理规划教学内容,充分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突出教学重点和改进实践教学,巩固并加深课堂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汽轮机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提升了教学效果,实现了“宽”与“专”并重的教学目标[6]。
燕山大学面向国家“新工科”战略,确定培养创新型工科毕业生的基本目标,探索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并以物联网教学为例,实施了基于工程能力培养的项目启发式教学策略[7]。
东北林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首批入选“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在课程设置上,与汽车、物流、土木、信息、机电和管理等学科相融合,顺应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形势,满足“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要“新工科”背景下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李昕光1,2 裴玉龙1 张文会1 阎春利1(1.东北林业大学 交通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青岛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山东 青岛 266000)摘 要:依据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进行“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建设文件精神,“新工科”背景下的交通运输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在课程设置上与汽车、物流、土木、信息、机电和管理等学科融合。
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交通运输专业培养计划(含茅以升班培养计划、高速特专班培养计划)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突出,基础厚、素质高、能力强、后劲足的交通系统高级管理人员、高级规划设计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科研工作人员。
一部分毕业生将能成为交通运输系统各业务部门的领导,一部分毕业生将能成为知名的交通运输专家。
二、基本要求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理论的基本原理;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敬业精神、创新意识和法制观念。
2、掌握交通运输规划理论与设计方法、运输组织与优化理论、现代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工程基础知识、经济、法规等宽厚的基本知识。
具有组织管理能力、规划设计能力、优化控制能力的高级运输工程师、交通工程师、系统工程师。
3、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管理能力。
4、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三、学制与学位学制:四年学位:工学学士四、专业特色1、综合性:具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双重性。
2、“软”、“硬”结合。
既要学习土木、电子、计算机、机车车辆、汽车等工程技术知识,又要学习组织、优化、经济、管理、市场等知识。
3、大交通。
以铁路、公路及城市交通为主要对象。
五、主干学科与主干课程主干学科: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主干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外语、运筹学、交通运输系统分析、交通运输信号、运输市场营销、运载工具及其原理、交通运输经济、线路基础、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及专业课程组行车组织、货物运输组织、旅客运输组织、铁路车站及枢纽(或道路工程、交通工程学基础、交通规划、交通管理与控制专业课程组)六、主要实践教学及基本要求七、毕业学分基本要求八、课程设置细化表注:1、形势与政策课程开课学期为1-7学期,每学期16学时;2、课程设置细化表中未包含学生可任选的12学分课程。
全日制交通运输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领域代码: 085222一专业领域简介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涵盖道路与铁路工程、交通规划与理论、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四个二级学科。
汽车与机械工程学院主要在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和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两个二级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
载运工具(汽车)运用工程学科于1985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截止2010年,已招生24届,授予21届研究生硕士学位,是湖南省乃至中南地区最早以汽车使用过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并在汽车安全与车路协同技术、汽车节能减排与新能源技术、汽车智能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车辆零部件创新设计和制造技术等方向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科研与实验条件。
该学科有交通部第一批重点投资建设的“汽车运用工程实验中心”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之“大型结构碰撞实验室”。
2002年被列为湖南省“十五”重点建设学科,2006、2011年分别被列为湖南省“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学科。
二培养目标具有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深入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汽车运行品质、安全可靠性和监测维修等理论和技术方面的研究能力,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与科研作风。
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发展动态,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可在某一研究方向得到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的成果。
毕业后可从事汽车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汽车节能减排与新能源技术、汽车安全与车路协同技术、汽车交通设施安全技术、汽车安全结构CAD/CAE/CAM 一体化研究、汽车碰撞试验技术、汽车电子控制理论与技术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工程设计与开发的工作。
三主要研究方向四培养方式1、采用全日制研究生管理模式,实行集中在校学习方式。
2、实行双导师负责制。
双导师制是指1个校内学术导师,1个校外社会实践部门的导师,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应参与指导工作。
校内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的业务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校外实践部门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全日制交通运输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领域代码: 085222一专业领域简介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涵盖道路与铁路工程、交通规划与理论、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四个二级学科。
汽车与机械工程学院主要在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和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两个二级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
载运工具(汽车)运用工程学科于1985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截止2010年,已招生24届,授予21届研究生硕士学位,是湖南省乃至中南地区最早以汽车使用过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并在汽车安全与车路协同技术、汽车节能减排与新能源技术、汽车智能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车辆零部件创新设计和制造技术等方向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科研与实验条件。
该学科有交通部第一批重点投资建设的“汽车运用工程实验中心”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之“大型结构碰撞实验室”。
2002年被列为湖南省“十五”重点建设学科,2006、2011年分别被列为湖南省“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学科。
二培养目标具有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深入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汽车运行品质、安全可靠性和监测维修等理论和技术方面的研究能力,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与科研作风。
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发展动态,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可在某一研究方向得到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的成果。
毕业后可从事汽车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汽车节能减排与新能源技术、汽车安全与车路协同技术、汽车交通设施安全技术、汽车安全结构CAD/CAE/CAM 一体化研究、汽车碰撞试验技术、汽车电子控制理论与技术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工程设计与开发的工作。
三主要研究方向四培养方式1、采用全日制研究生管理模式,实行集中在校学习方式。
2、实行双导师负责制。
双导师制是指1个校内学术导师,1个校外社会实践部门的导师,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应参与指导工作。
校内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的业务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校外实践部门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代码:(0823)英文名称:(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一、学科简介交通运输工程学科面向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和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构成的区域或城市交通运输体系开展研究,研究对象是交通运输系统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
长安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创建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学科特色鲜明,1979年、1990年分别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7年成为国家重点学科,2011年6月入选985学科优势平台,2017年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行列。
我校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在国内公路交通领域配套最齐全、体系最完整,包含道路与铁道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四个国家级二级学科和交通工程、物流工程与管理、智能交通与信息系统工程、道路材料科学与工程四个自主设置二级学科。
本学科立足西部、面向全国,攻克了特殊地区及环境公路修筑、客车运行安全、汽车新能源、车辆智能检测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学科以绿色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引领世界科技前沿及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瞄准未来交通发展,重点开展多年冻土等复杂条件以及跨江入海、翻山越岭等高难度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研究,智能、新能源及无人驾驶汽车,综合、智慧、绿色、平安交通运输体系等领域的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二、培养目标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品德高尚、学风正派,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远大理想、高尚品质;身心健康,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掌握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从事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科学研究和独立解决本学科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道路与铁道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等方面深入了解本学科发展趋势、动向和学术前沿。
能够承担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能主持和组织科研与开发,并取得创造性研究成果。
一、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代码(430114)(一)领域简介建筑与土木工程是我国基础建设重要的工程领域,也是国家最早批准开展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领域之一,涵盖我校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的所有专业,具有宽口径、大系统、覆盖面广的特点,该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主要培养从事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的高级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
研究方向包括岩土工程、结构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建筑学、工程管理等,涉及水利水电、交通、地质、材料等相关学科范畴的设计、规划、勘测、施工、维护与管理等工程应用及技术问题。
(二)培养目标本领域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较为扎实和系统的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及其宽广的专业知识;了解相应学科的前沿发展动态;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具有运用先进技术方法解决在相应工程领域的规划勘测、设计、施工和维护方面的问题;具有独立担负相应工程领域的技术或管理工作的能力;至少要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领域的外文资料;具有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三)领域范围1.软土特性及地基基础工程 8.边坡抗滑稳定性力学分析2.堤坝及道路工程 9.钢筋混凝土结构3.岩体高边坡及地下工程 10.钢结构与钢-混组合结构4.土工抗震与防灾减灾 11.桥梁结构设计5.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 12.桥梁安全监测6.病险结构物检测、监控与加固 13.市政、道路工程及交通工程7.桩基础的加固机理及力学性能分析 14.工程管理与项目管理(四)培养年限与学分工程硕士培养为3-5年。
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总学分不少于32个学分。
(五)论文要求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与应用价值,并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可以是一个较为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或工程管理项目的规划或研究、工程设计与实施方案、技术攻关、技术改造、技术推广与应用、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新设备的研制与开发、引进、消化、吸收和应用国外先进技术项目、应用基础性研究等。
443上海海事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交通运输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代码430123)商船学院一、学科领域简介上海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和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分别于1981年和199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前者教育部的重点学科和国内知名的高等航海教育基地之一。
学科现有教授13人(其中博导7人),副教授28人,拥有一支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学术思想活跃的高素质教学和科研队伍。
拥有航海操纵模拟器、电子海图、船舶通讯导航、危险品、船艺等国内先进的实验设备及实验室,拥有1艘现代化实习船舶。
学科依托于我校“交通部航运仿真重点实验室”作为科研与研究生培养基地。
近三年来,本学科共出版专著和在国内外发表论文600余篇。
完成的省部级及以上课题40多项,科研经费超过5000万元,在交通运输领域中享有较高声誉。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在德、智、体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从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和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领域内的科研、教学、工程技术和管理工作,能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务实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四、培养方式与学习年限1. 采取入学不离岗的培养方式。
在集中教学点和本校学习累计时间不少于6个月。
2.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应获得的总学分不少于33学分3. 学制原则上2.5年,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五年。
六、学位论文工作参考其他工程硕士点统一制定。
[gx1]拟选课程[gx2]拟选课程[gx3]拟选课程[gx4]拟选课程[gx5]拟选课程[gx6]拟选课程[gx7]拟选课程[gx8]拟选课程[gx9]拟选课程[gx10]拟选课程[gx11]拟选课程[gx12]拟选课程[gx13]拟选课程[gx14]拟选课程。
西华大学交通运输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以服务交通运输行业为目标,培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专业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学生毕业后能够在交通运输及附属设施等领域独立完成项目规划、项目设计与实施、科技创新与技术开发、项目组织管理等工作。
培养研究生应达到以下要求: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道德品质好,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在交通运输工程学科领域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技能;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进行工程研究撰写工程报告,并能独立完成学位论文;论文或报告有自己的新见解。
3、具有从事交通运输及相关工程领域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能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4、具有一定的外语阅读、翻译、撰写、听说能力。
5、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运行现代信息化、智能化技术解决交通工程问题。
二、研究方向1、智能交通系统(智慧交通)2、交通规划与安全管理3、交通土建材料与结构4、道路智能检测技术5、工程管理与信息化技术6、物流运输与绿色节能技术三、学习年限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为3年;学习优秀者可以申请提前毕业,特殊情况经批准可延迟毕业,但学习年限最短不低于2年,最长不超过5年。
四、培养方式1、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其中课程学习实践一般在一年内完成(课程学习主要在校内完成),具有2年及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参加专业实践时间不少于半年,不具有2年企业工作经历的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原则上不少于一年;学位论文一般要结合专业实践完成,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年。
2、实行双导师制,鼓励建立以工程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导师组指导制。
以校内导师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环节的指导工作。
3、注重培养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增长实际工作经验,提高专业素养及就业创业能力。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General Specifications For Students(从2011年9月开始执行)总体要求一、培养目标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身心健康;2.在本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3.比较熟练地运用一门外国语。
二、学科专业和研究方向1.学科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可以按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修订,对于具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的学科专业提倡按一级学科制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以利于学科交叉和培养复合型人才。
按二级学科招生和培养的学科,一般应至少有二位从事本二级学科专业研究的学科带头人和相应的学术梯队。
2.研究方向研究方向的设置要科学、规范、宽窄适度,相对稳定,数量不宜过多。
应在考虑学科专业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的同时,密切关注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或深远意义的领域,努力把握本学科专业发展的主流和趋势,使本学科、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能够立足于较高的起点和学科发展的前沿。
设置研究方向时应具备以下条件:(1) 有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2) 有较好的科研基础,能开出本研究方向的主要课程和相关课程,有培养研究生需要的实验设备及其它物质条件。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硕士生的培养方式为导师负责制,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可以相互交叉。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要求在申请答辩之前修满所要求的学分。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基础学制为年,在此基础上实行2至3年的弹性学习年限。
全日制在职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4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一)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分学位课和非学位课两大类,学位课分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非学位课分必修环节和任选课。
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应修最低学分为28学分,其中学位课17学分,非学位课11学分。
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Road and Railway Engineering一、适用范围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0823),道路与铁道二级学科(082301),全日制专业学位(交通运输工程)(085222)。
二、培养目标【博士研究生】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博士研究生教育以培养教学、科研方面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为主。
博士生需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能够独立地、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或探索与解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能力。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承担着既为博士生教育输送合格生源,又为社会培养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任务;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强调系统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重视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交通运输工程领域(085222):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掌握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研发能力,能够承担相关的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
三、基本能力和素质要求【博士研究生】通晓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发展前沿动向和国际化准则,具有科学探索精神、科技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团队组织协调能力,能够独立地、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探索与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本学科相关的问题。
能够综合应用交通运输工程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创造性地解决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中的关键问题。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信息获取及良好的表达能力。
应用知识的能力:能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独立地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研究及科学研究问题;能够对大型工程系统和科学研究进行组织管理,且具有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