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教材
- 格式:ppt
- 大小:4.89 MB
- 文档页数:10
十二五科技发展的规划第一章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构建、、都市圈”为契机,围绕“海西建设、先行、走前列”要求,深入实施“科教兴区”发展战略,以建设科技强区为目标,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重点,以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支撑,强化项目支撑、创新引领、服务带动,为加快建设科学发展先行区、先进制造业密集区、现代服务业核心区、文化旅游交流合作区,打造“首善之区”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1、坚持自主创新。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重点领域、优势产业、特色区域,以创新促转型,以转型促发展,加快培育区域竞争新优势。
2、坚持市场主导。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科技资源、引导科技活动的基础性作用,推动科技力量进入市场。
进一步强化政府的公共财政职能,形成政府与市场共同推进的科技创新格局。
3、坚持内外结合。
坚持自主创新与集成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现有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基础上,把消化、吸收与创新作为加速科技与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4、坚持产学研结合。
打破地区、部门和所有制界限,强化产学研联合力度,推进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5、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人才第一,营造良好环境,培养、吸引科技人才,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
坚持以人为本,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紧密结合,加强先进适用科技成果的推广普及,使科技进步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三、发展目标1、总体目标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着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提升科技创新基础能力,着力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在重点领域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涌现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基本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
十二五规划教材
中国的“十二五规划”是指2011年至2015年的国家发展规划。
这个规划是在中国发展的关键时期制定的,旨在解决经济增长的不平衡问题,加强社会保障,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推动可持续发展。
首先,十二五规划致力于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规划要求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
此外,规划还鼓励发展绿色产业、节能环保产业,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其次,十二五规划也注重改善民生和社会保障。
规划提出要加大对教育、医疗、就业等社会事业的投入,推动社会公平正义。
在教育方面,规划鼓励普及教育和职业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在医疗方面,规划提倡实施全民医保制度,推动基本医疗保障的公平性。
此外,规划还要求增加就业岗位,降低就业压力。
通过这些措施,规划旨在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稳定性。
同时,十二五规划强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规划要求推动低碳经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此外,规划还制定了大规模的生态保护计划,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
通过这些措施,规划旨在提高环境质量,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
总之,十二五规划是中国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制定的发展规划。
这个规划致力于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改善民生和社
会保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通过这些措施,规划旨在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8页有铅锌成矿类型)有色金属工业“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初稿)目录一、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形势1、有色金属工业产量持续增长,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2、有色金属工业长期稳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与差距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1、指导思想2、基本原则3、主要目标三、重点任务和总体安排1、重点任务2、总体安排四、重大专项1、矿产资源勘查与安全高效开采技术2、难选有色金属资源清洁选矿技术3、铝冶炼重大节能技术4、短流程连续炼铜清洁冶金技术5、短流程连续炼铅节能冶金技术6、先进铝合金材料制备与加工技术7、高性能铜合金材料制备技术8、电子信息材料及微电子配套材料9、大型矿产基地资源综合利用10、有色金属资源循环与再生金属回收利用技术11、有色重金属污染防控技术12、重大装备五、重点项目六、前沿技术七、实施措施八、政策建议有色金属工业“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指导方针,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技术升级,支撑有色金属工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有色金属工业“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一、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形势1、有色金属工业产量持续增长,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有色金属工业是以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为主的基础性行业。
改革开放以来,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不断深化改革,调整结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特别在“十五”以来,产业规模连续跨越,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十种常用有色金属产量,2008年达到2519万吨,连续七年位居世界第一。
我国已经成为有色金属生产大国,行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
有色金属工业成就的取得,一靠改革开放环境,二靠科技进步支撑。
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作为发展的不竭动力,越来越显示出其对经济的强劲推动力。
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奋斗,有色金属工业科技发展令人鼓舞,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成效显著。
“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工作方案"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工作方案概述"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工作方案是指在2011年至2015年间,国家科技计划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旨在促进科技创新和加速经济社会发展。
本文将重点介绍该方案的主要内容、目标和措施。
一、主要内容1. 制定五年科技发展规划:针对国家战略和现实情况,制定五年科技发展规划,明确科技创新目标,推进重点领域和创新体系建设。
2.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构建以国家实验室、科研院所、大学、企业等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
3. 提升创新能力:通过人才培养、考核评价、激励机制等手段,提升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并加强对重大科技成果的保护和应用。
4.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应用,打破门槛和壁垒,提高科技成果的市场适应性和竞争力。
5. 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合作,推进技术转移和共同研究,扩大科技交流和合作。
二、目标1.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2015年,国家创新人才队伍、科技成果数量和质量、科技经费投入比例等方面均实现显著提升。
2. 创新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2015年,新建一批国家实验室和重点实验室,构建初具规模的国际一流的科研机构和高水平大学创新平台。
3. 产业支撑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2015年,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产业化项目产生的经济效益、科技创新引领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等方面实现显著进展,国际科技合作水平和竞争力明显提高。
三、措施1. 完善科技创新政策和法规,制定新的创新激励政策。
2. 提供更多的资金扶持和资源倾斜,推行以质量为先的科研评价机制。
3. 加强科技成果的交流和转化,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4. 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扩大对国外科技创新的吸收和借鉴。
5. 发扬科学精神,桥牢产学研之间联系,着眼于国家战略需求,大力促进创新。
总体来说,“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工作方案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内容、目标和措施,预计将对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工作方案【正文】一、背景和意义(一)背景“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工作方案是指导我国科技事业在2011年至2015年期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已成为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意义本工作方案的制定旨在推动科技创新与转型升级相结合,提升科技创新的质量和效益,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更好更高质量的增长。
二、总体目标通过实施本方案,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实现以下总体目标:(一)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和创新成果转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推进关键领域突破在关键领域,推进科技创新的突破,提高我国相关关键技术水平,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
三、重点任务本方案明确了以下重点任务:(一)加强基础研究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提升基础研究的原创性和前沿性,推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有机结合。
(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加强国内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三)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改革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进行合作,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
(四)深化国际科技合作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开展科技创新与科技人员的国际交流合作,提升我国在国际科技创新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四、实施机制本方案将建立以下实施机制:(一)建立科技项目评估机制建立科技项目评估机制,合理配置科技资源,推动科技项目的高质量实施。
(二)优化科技政策环境优化科技政策环境,加大对科技创新的经济、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创新创业。
(三)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加强科技创新成果的评估和监管。
(四)加强各方合作加强、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环境。
有色金属工业“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内容要点包括:
一、总体目标
“十二五”时期,我国有色金属工业要形成以有色金属开发利用为支
撑的持续健康、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格局,实现有色金属资源利用有效安全、有色金属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奋斗目标。
要求:实现有色金属工业的跨越式发展,使有色金属工业总体水平达
到国际先进水平;努力发展工艺技术、装备制造技术、产品技术及服务等
方面的技术,提高有色金属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努力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扩大有色金属产品出口。
二、科学技术发展目标
1、完善有色金属有利于节能减排的开发利用关键技术体系,发展清洁、节能技术;
2、开发及推广有色金属“增长点”和新型产品;
3、提高有色金属工业的能源利用效率,组织编制及实施有色金属工
业节能减排和能源利用综合评价;
4、完善有色金属节能减排管理制度,推进有色金属节能减排项目的
建设和实施;
5、推进有色金属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技术开发;。
xx“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工作方案“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时期。
科学编制和实施好“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对于积极适应形势发展的新变化,妥善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挑战,建设创新型省份,全面落实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一、我省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我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和“五个统筹”;紧紧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部署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和省委《实施意见》,以及《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修编)》;要系统研究、准确把握“十二五”期间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及科技自身发展特点的基础上,确定科技发展目标和方向,凝练重大任务,形成统筹与创新相结合的科技发展规划,为建设创新型省份奠定坚实基础。
(一)明确思路、注重先行。
规划编制工作必须以建设创新型省份为目标,围绕建设海峡西岸区域创新体系、完善科技发展机制、加快建设创新转化服务平台、积极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进海峡西岸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等问题为主线,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加强战略思维,扩大国际视野,准确把握我省科技发展新要求、科学编制我省科技发展规划。
(二)全面衔接、四个符合。
规划编制既要全面衔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也要做好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福建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我省国民经济和发展“十二五”规划相衔接。
规划编制,要符合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战略需求,符合福建省经济发展和培育产业集聚对科技的需求,符合福建省社会可持续发展对科技的需求,符合科技发展的自身规律和科技人才队伍培养、壮大的需求。
“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工作方案正文:一、背景与目标“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工作方案旨在推动科技创新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提升我国科技实力,促进科技创新能力的跨越式提升,实现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经过前期的研究与调研,本工作方案将围绕以下目标展开工作:1.加强基础研究。
通过大力支持基础科学研究,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人才,促进科技创新的根基构筑。
2.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积极推动科技成果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加强科技与产业的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具体经济效益。
3.增强创新支撑体系的建设。
加强科技创新的组织领导和管理,构建科技创新支撑体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
二、工作重点及措施1.加强基础研究(1)加大对基础科学研究的资金投入,增加基础研究项目的数量与规模。
(2)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基础研究方面的创新,鼓励原创性研究成果的发表和转化。
(3)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和科学家,提高我国基础研究水平。
2.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1)建立科技成果评估和转化的机制,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衔接。
(2)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提高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转化率。
(3)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共同进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效果。
3.增强创新支撑体系的建设(1)加强科技创新组织和管理,优化科技管理体制,提高科技工作的协同效率。
(2)推进科研条件建设,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和设施,提高科技人员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水平。
(3)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建立健全科学家评价体系,促进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和工作积极性。
三、工作实施计划根据上述的工作重点,本工作方案将在下述几个方面展开相关工作:1.制定和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加强科技管理和监督,加大科技成果的评估和监测力度,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3.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
4.加强科技成果的宣传和推广,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十二五”洛阳市科技发展规划“十二五”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
编制和实施“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对于依靠科技创新,积极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挑战,发展低碳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支撑和引领洛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国家和省、市关于做好“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要求,制定“十二五”洛阳市科技发展规划。
第一章“十一五”科技发展回顾“十一五”期间,科技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指导方针,积极构建自主创新体系,推进“科教强市”战略的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有力地支撑了经济和社会发展。
洛阳市先后被批准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市财政投入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1.4亿元,争取上级科技资金投入2.64亿元,同比增加179%、176%。
2006年到2009年全社会投入研究与发展经费75.7亿元,同比增加158.5%。
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746项,争取国家和省科技计划项目440项。
其中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7项,是“十五”的2.1倍;承担省重大科技专项15项,省内排名第一。
与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建立全面科技合作关系,组织产学研需求对接53次,启动合作项目485项;完成科技项目招商2.2亿元。
全市共取得科技成果1350项,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励182项,是“十五”的1.84倍,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3项、一等奖4项,居全省之首。
一大批科技成果在三峡工程、西气东输、青藏铁路、载人航天等国家重大科技工程中得到应用。
全市专利申请量10991件(其中发明专利3043件),授权6207件,分别是“十五”的3.32倍、4.7倍和3.02倍。
新建国家和省市重点实验室37家,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4家,填补了河南省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空白。
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智能制造已成为当前全球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为了推动我国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我国在“十二五”期间制定了智能制造科技发展专项规划。
一、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
规划提出了一系列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方向,包括工业机器人、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物联网应用技术等。
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推动我国智能制造的发展。
二、推进智能制造示范应用。
规划明确提出了一批智能制造示范项目,重点推广应用智能工厂、智能装备等先进技术。
通过示范项目的建设和运行,提高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推动智能制造技术的广泛应用。
三、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
规划提出了加强智能制造领域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具体举措,包括设立智能制造专业、开展科技人才培训、加强科研机构的建设等。
通过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支持,提高我国智能制造的科技创新能力。
四、促进智能制造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
规划强调加强智能制造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
通过政策引导、财政支持等方式,促进智能制造技术在制造业各个环节的应用,提高制造业整体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智能制造科技发展专项规划的实施,将为我国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指导和支持。
规划的目标是通过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推动我国智能制造的发展。
在规划的指导下,我们需要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促进智能制造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国智能制造产业的突破和发展,提高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一)指导思想“十二五”期间,要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和利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为重点,支撑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强化科技服务水平,大力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二)工作目标——到2015年底,力争建设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力争突破116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2015年底新增(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家,新增(认定)民营科技型企业20家,开发国家级新产品8项以上。
——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知识产权管理、保护和服务新体制,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知识产权政策法规体系。
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20%以上,其中发明专利占到20%以上,向国外申请专利的数量和专利技术转化率明显提高。
到2015年在十大产业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产品比重达到60%以上,中国专利山东明星企业达到20家以上。
——争取省以上科技项目30项以上,拨款600万元以上,项目数和经费数确保占到全市平均份额以上。
二、主要任务(一)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市场为导向,技术创新为突破口,产业化为目标,积极推进高新技术自主创新行动计划,加快对重大领域、关键技术的创新,研发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产业带动性强的高新技术产品,力争通过发展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
——电子信息。
坚持引进和研发并举,加大关键技术研发力度,开发高性能网络通信技术及应用产品、应用软件等关键技术及产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信息产业。
——新材料。
围绕装备制造、新能源、环保等产业发展需求,建立和完善新材料创新体系,加快陶瓷新材料、特种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等领域的技术创新。
“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工作方案一、背景随着全球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在推动国家发展、提升综合国力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为了在这一时期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为重点,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优化创新环境,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三、发展目标1、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在重点领域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发明专利授权量大幅增加,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55%以上。
2、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 15%以上。
3、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善。
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机制更加健全,创新型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4、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显著增强。
在农业现代化、资源环境、社会民生等领域的科技成果得到广泛应用,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幅提升。
四、重点任务1、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加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2、加强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加强制造业信息化、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