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绝句》共21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3.27 MB
- 文档页数:21
儿童必背古诗《绝句》原文赏析及作者介绍唐诗宋词今年小一年级新生就会用上新教材了,新教材中加大了古诗文的比例,所以为了让宝贝更好的适应小学生活,幼儿园期间,家长们就要有意识的培养孩子学习古诗文了,下面分享小学期间必背的古诗词给大家,爸爸妈妈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学习。
作者背景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
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
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注词释义绝句:古诗体裁中的一种。
每首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
鸣:叫,啼叫。
含:包含,指从窗内可以看见的范围。
西岭:指岷山,岷山在成都西,岭背积雪常年不化。
千秋雪:千年不化的积雪。
千秋,形容时间很长。
泊:停船靠岸。
东吴:今江苏、浙江两省东部地区,古代属于吴国。
古诗今译两只黄鹂啼鸣在翠绿柳枝间,一行白鹭飞上了湛蓝的青天。
窗口远望见西岭千年的积雪,门前停泊着万里赴吴的航船。
名句赏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这是杜甫在成都草堂时一首如画的诗作。
全诗一句一景,由四幅独立的景色描写构成。
前两句以黄鹂和白鹭对举,描述初春景象。
在翠柳和蓝天的衬托下,黄鹂婉转的鸣声和白鹭轻盈的身影,显得如此和谐而优美;句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和着鸟儿的声音、身影一起,形成了一种活泼、轻快的节奏和韵律,充满了动感。
它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喜悦和欢快。
后两句写积雪不化的远山和乘风待发的江船,仍然是初春的景色,但千秋、万里赋予这些景色以宏大的气势,它显示了身居斗室的诗人壮阔的胸怀,也显示了诗人对自己前途的信心,因为那顺江而下、穿三峡、过襄阳的万里东吴之途,也正是诗人日夜向往的回乡之路。
绝句(迟日江山丽)体裁:诗题文: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作者:名字:杜甫年代:唐代描述: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翻译:原文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译文: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原文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译文: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这这组五言绝句是诗人漂泊西南的早期作品,作于广德二年(764)暮春,时杜甫在四川草堂。
赏析二:思想内容《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组诗作品。
这是一组咏物诗,用自然流畅的语言写出了一派生意盎然的春色,格调清新,意境明丽,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愉快心情。
赏析三:艺术特色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
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
这也和首句紧相照应,因为“迟日”才沙暖,沙暖才引来成双成对的鸳鸯出水,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是那样悠然自适。
从景物的描写来看,和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
这两句以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与一、二两句粗笔勾画阔远明丽的景物相配合,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
就诗中所含蕴的思想感情而言,反映了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的表露。
赏析四:语言赏析诗人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体裁:诗题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名字:杜甫年代:唐代描述: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翻译:原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间鸣叫,一行白鹭向湛蓝的高空里飞翔。
原文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西岭雪山的景色仿佛嵌在窗里,往来东吴的航船就停泊在门旁。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公元755年,爆发“安史之乱”,杜甫避往梓州。
第二年,叛乱平定,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
当时,杜甫因为战乱平定,心情很好,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美景,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赏析二:思想内容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
赏析三:艺术特色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
翠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
“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
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鸟儿成双成对,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
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写诗人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新,晴天丽日,所以能看见西岭雪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