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植物学课程考试大纲

植物学课程考试大纲

植物学课程考试大纲
植物学课程考试大纲

《植物学》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编号:0811301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本科)

考试对象:生物科学本科类学生

一、课程考核目的:

本课程理论内容的考试,可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相关概念的识记,以及运用本课程的考试,可以检测学生对植物界中各类群的特征及代表植物的形态结构,繁殖生活史和亲缘关系等;对相关概念的识记,以及运用植物分类基本知识,认识当地常见的代表植物,鉴定植物的基本技能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课程考试方式及时间:

课程理论内容部分考试分期中、期末四次,采用笔试方式;实验部分在期末只进行两次,采用笔试和实际操作的考试方式。中期考试安排在第一、二学期第十一周左右,期末考试安排在第十九周左右。

三、教学时数;138学时,其中理论部分为96学时,实验部分为42学时。

四、教材与参考书目:

1、陆时万等编著. 植物学(上、下册)(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2、周云龙主编. 植物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王全喜等.《植物学》(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高信曾主编. 植物学(形态、解剖部分)(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五、考核内容与考核要求:

理论部分:

第一篇种子植物形态解剖

绪论

考核内容:

一、植物界

(一)生物的分界

(二)植物多样性

二、植物在自然界及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一)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二)植物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三)我国丰富的植物资源

三、植物学

(一)植物学的发展简史及发展动向

(二)植物学的研究对象及分支学科

(三)学习植物学的目的、要求和方法

考核要求:

通过结论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植物在自然界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我国有丰富的植物资源;通过有关知识的介绍,引导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树立学好植物学的信心。

第一章植物的细胞和组织

第一节植物细胞的形态和结构

一、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二、植物细胞的形状和大小

三、植物细胞的结构

四、植物细胞的后含物

五、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第二节植物细胞的繁殖

一、有丝分裂

二、无丝分裂

三、减数分裂

第三节植物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一、植物细胞的生长

二、植物细胞的分化

第四节植物的组织和组织系统

一、植物组织的类型

二、组织系统

考核要求:

本章重点要求学生掌握植物细胞的结构、功能及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过程和意义,植物细胞的生长、分化和组织的形成,构成植物体的各种类型组织的结构特征及其生理功能,为以后各章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章种子和幼苗

考核内容:

第一节种子的结构和类型

一、种子的结构

二、种子的类型

第二节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形成

一、种子的休眠和种子寿命

二、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三、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

四、幼苗的类型

考核要求:

重点要求学生掌握种子的基本构造,并懂得胚是种子最重要的部分;使学生能区别幼苗类型;理解种子萌发就是胚在一定条件下重新生长和进一步分化的过程;明确营养体各部分的来源。

第三章种子植物的营养器官

考核内容:

第一节根

一、根的生理功能和经济利用

二、根和根系的类型

三、根的发育

四、根的初生结构

五、侧根的形成

六、根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

七、根瘤和菌根

第二节茎

一、茎的生理功能和经济利用

二、茎的形态

三、茎的发育

四、茎的初生结构

五、茎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

第三节叶

一、叶的生理功能和经济利用

二、叶的形态

三、叶的发育

四、叶的结构

五、叶的生态类型

六、落叶和离层

第四节营养器官间的相互关系

一、营养器官间维管组织的联系

二、营养器官在植物生长中的相互影响

第五节营养器官的变态

一、根的变态

二、茎的变态

三、叶的变态

考核要求:

本章要求学生掌握根、茎、叶的形态结构及其发育过程;了解各器官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掌握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在结构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了解各类器官的变态类型。

第四章种子植物的繁殖和繁殖器官

考核内容:

第一节植物的繁殖

一、繁殖的概念

二、被子植物的营养器官和有性生殖

第二节花

一、花的概念和花的组成

二、禾本科植物的花

三、花程式和花图式

四、花序

第三节花药的发育和花粉粒的形成

一、花药的发育

二、小孢子的形成

三、花粉粒的发育和形态结构

四、花粉败育和雄性不育

第四节胚珠的发育和胚囊的形成

一、胚珠的发育

二、胚囊的发育和结构

第五节开花、传粉与受精

一、开花

二、传粉

三、受精

第六节种子和果实

一、种子的形成

二、果实的形成和类型

三、果实和种子对传粉的适应

第七节被子植物的生活史

考核要求:

本章重点要求学生掌握被子植物花的形态结构、发育及其生殖过程;了解被子植物胚胎发育及种子和果实的形成过程;掌握各种类型果实的特征。

第二篇植物系统分类

第五章植物系统分类

考核内容:

引言

一、植物界的分门别类

二、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和命名

三、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简介

考核要求:

通过引言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植物分类学的历史、任务;掌握植物各大类群的概念;了解双名法及其意义。

第六章藻类植物

考核内容:

第一节藻类植物的概述

第二节蓝藻门

一、蓝藻门的一般特征

二、蓝藻门的代表植物

三、蓝藻门在植物界中的地位

第三节绿藻门

一、绿藻门的一般特征

二、绿藻门的代表植物

三、绿藻门在植物界中的地位

第四节红藻门

一、红藻门的一般特征

二、红藻门的代表植物

三、红藻门在植物界中的地位

第五节褐藻门

一、褐藻门的一般特征

二、褐藻门的代表植物

四、褐藻门在植物界中的地位

第六节藻类植物小结及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

考核要求:

本章重点要求学生掌握藻类分门的依据,用以区分、识别各门藻类;掌握重要代表植物的形态特征、繁殖方式及生活史;通过归纳比较,从而了解藻类植物的演化趋势;使学生了解藻类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经济意义;由于藻类的多样性,关于它们的起源和进化问题有各种不同的理论,课堂讲授应以一种系统为主,便于学生系统掌握所学知识;要适当介绍我国在藻类学研究和应用方面的成就。

第七章菌类

考核内容:

第一节真菌门

一、真菌的通性

二、真菌门的主要类群

第二节真菌界的起源及经济意义

三、真菌界的起源及真菌门各亚门间的亲缘关系

四、真菌的经济意义

考核要求:

“菌类”不是一个自然的类群,它们之间主要是由于营养方式相同而人为地集合在一起。细菌门的内容与“微生物学”重复,只讲授门的分类特征及其在植物界中的地位。粘菌门只讲授一般特征和代表植物。真菌门是本章的重点,要求掌握门、纲的分类特征及重要代表植物的形态特征、繁殖、生活史、分布及其经济意义。

第八章地衣

考核内容:

一、地衣的通性

二、地衣的形态和构造

三、地衣的繁殖

四、地衣的分类

五、地衣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经济意义

考核要求: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什么是地衣,掌握地衣的构造特点、繁殖,并能识别地衣的几种基本形态类型,了解地衣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经济价值。

第九章苔藓植物

考核内容:

第一节苔藓植物的一般特征

第二节苔纲

一、苔纲的一般特征

二、苔纲的代表植物

第三节藓纲

一、藓纲的一般特征

二、藓纲的代表植物

第四节苔藓植物小节

考核要求:

苔藓植物是从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型,是陆生植物发展的旁枝。

本章要求重点掌握苔藓植物的特征及地钱和葫芦藓孢子体、配子体的形态构造,繁殖和生活史;了解苔纲和藓纲的区别及苔藓植物的起源和演化的主要观点。

第十章蕨类植物

考核内容:

第一节维管植物

一、维管植物的特征

二、中柱的类型

三、维管植物的分类

第二节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

第三节石松亚门

第四节楔叶亚门

第五节真蕨亚门

一、厚囊蕨纲

二、原始薄囊蕨纲

三、薄囊蕨纲

第六节蕨类植物的起源与演化

一、蕨类植物的起源

二、蕨类植物的演化

第七节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

考核要求:

蕨类植物是孢子植物演化的最高类群,又是低级的维管植物。

本章要求掌握蕨类植物的一般特征;了解蕨类各主要类群的特征及蕨类植物的起源和演化;认识常见的代表植物。

第十一章孢子植物小结

考核内容:

一、植物的起源

二、植物营养体的演化

三、有性生殖方式的进化

四、植物对陆地生活的适应

五、生活史的类型及其演化

六、高等植物营养体和孢子叶的发展与分化

七、植物的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

考核要求: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植物的起源、地质年代和不同时期占优势的植物和进化情况,并且了解植物营养体、

有性生殖方式、生活史类型的演化。

第十二章裸子植物

考核内容:

第一节裸子植物的一般特征

一、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二、裸子植物的分类

第二节铁树纲(苏铁纲)

铁树科

第三节银杏纲

银杏科

第四节松柏纲(球果纲)

一、松柏纲的主要特征

二、松柏纲植物的生活史

三、分类及代表植物

(一)松科

(二)杉科

(三)柏科

第五节红豆杉纲(紫杉纲)

一、罗汉松科

二、三尖杉科(粗榧科)

三、红豆杉科(紫杉科)

第六节买麻藤纲(倪藤纲)

一、麻黄科

二、买麻藤科

第七节裸子植物的起源与进化

考核要求:

裸子植物比蕨类植物更进一步适应了陆地生活,但较之被子植物还缺乏广泛的适应性。

本章要求掌握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及生活史;了解裸子植物各纲的主要区别;重点掌握松、杉、柏三科的特征;认识常见的裸子植物;了解裸子植物的经济价值及我国丰富的裸子植物资源;结合对化石资料的研究,了解关于裸子植物起源和演化的主要观点。

第十三章被子植物

考核内容:

第一节被子植物的一般特征

第二节被子植物的分类原则

第三节被子植物的分类

(一)双子叶植物纲

木兰科、毛茛科、桑科、罂粟科、胡桃科、山毛榉科、石竹科、蓼科、藜科、锦葵科、葫芦科、杨柳科、十字花科、蔷薇科、豆科、卫矛科、大戟科、鼠李科、葡萄科、无患子科、漆树科、槭树科、芸香科、牦牛儿苗科、伞形科、萝摩科、茄科、旋花科、木犀科三十、茜草科、忍冬科、菊科

(二)单子叶植物纲(百合纲)

泽泻科、天南星科、莎草科、禾本科、百合科、兰科

第四节被子植物的起源与系统发育

一、被子植物的起源

二、被子植物的系统演化及其分类系统

考核要求:

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同属于种子植物。使学生懂得它是植物界中发展到最高级、最繁茂和分布最广的一个类群。

本章要求学生掌握被子植物的一般特征和分类原则;了解检索表的使用方法;掌握两纲的特征及重点科属的特征,识别常见植物;结合实验和实习,加强对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观察、解剖、描述、检索、鉴定植物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第十四章植物分类学的发展动态

考核内容:

一、细胞分类学

二、化学分类学

三、数值分类学

四、超微结构和微形态学特征在被子植物分类中的应用

考核要求: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植物分类的历史、方法和发展趋向。

第十五章植物生态

考核内容:

第一节植物生态条件

一、生态因子

二、生态因子对植物生态的作用

第二节植物群落

一、植物群类的概念

二、植物群落的特征

三、植物群落的生态

四、植物群落的动态

五、植物群落的调查方法

第三节植被类型

一、世界植被类型

二、中国植被分区概况

第四节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一、生态系统概念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分和营养结构

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四、植物与生态平衡

第五节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一、保护植物资源的意义

二、我国植物资源的现状

三、大力保护植物资源

考核要求:

本章要求学生初步了解环境因子对植物的生态作用;植物群落的主要特征及其演替规律,了解植物群落与环境的关系;了解世界植被类型,掌握中国植被的分区;了解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我国植物资

源现状,保护植物资源的意义,从而提高保护植物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

实验部分考核内容:

实验一显微镜的使用及其植物细胞形态、结构的观察

实验二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及其植物组织的观察

实验三种子和幼苗

实验四根的形态结构观察

实验五茎的形态结构观察

实验六叶的形态结构观察

实验七花和果实的形态结构即类型

实验八蓝菌、真核藻类和真菌

实验九苔藓植物的形态结构观察

实验十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观察

实验十一裸子植物的形态结构观察

实验十二被子植物形态结构观察(一)

实验十三被子植物形态结构观察(二)

实验十四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以及植物检索表的编制与使用

考核要求:

考察对植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的掌握情况和熟练程度,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等。

六、题型结构

理论部分:

试题类型:解释概念,填空,选择,判断,简答,论述或设计题

试题难易度:较容易的题30%,中等难度50%,较难题20%

实验部分:

试题类型:解释概念,填空,填图,简答或设计题

试题难易度:较容易的题30%,中等难度50%,较难题20%

教研室名称:植物学教研室

执笔人:马世荣

审核人:

编写日期:2007/3/28

《园林花卉学》课程教学大纲

《园林花卉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代码: 2.课程名称:花卉学 3.学时/学分:50/3 4.开课系(部)、教研室:生命科学系,园林教研室 5.先修课程:植物学 6.面向对象:园林专业大二学生 二、课程性质与目标 1.课程性质:专业主干课程 2.课程目标: 园林花卉学是园林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是整个园林专业知识结构中的一门主干课程,也是园林设计、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等课程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先修课程有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园艺植物繁殖学、种苗学等。通过花卉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花卉的分类、识别、生态习性、繁殖、栽培管理及应用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为花卉的产业化栽培和经营和管理打下基础,同时也为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园林植物的配植打下坚实基础,是培养合格的园林专业高级专门人才所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 本课程目标是以合理的教学方法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辅之以实验实习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花卉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理论知识方面,要求学生掌握花卉分类原理及方法;花卉种质资源及分布特点:花卉的生态习性及花卉生长发育基本规律;花卉繁殖、栽培的原理;花卉应用的基本原则等。在实践技能方面,要求学生熟练识别250-300种,掌握各类花卉繁殖、栽培的方法和主要步骤,能够安排花卉的周年生产,动手进行花坛、花境等园林种植设计与布置。 三、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绪论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1.理解花卉的概念; 2.了解花卉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及花卉产业发展的历程和趋势;

3.明确花卉学在园林专业课程中的地位及其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4.明确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及基本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具体内容 1.花卉的定义与花卉学的研究范畴 2.花卉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3.中国花卉业的概况 4.世界花卉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花卉的基本概念; 2.花卉学习的意义。 难点:1.区分狭义的花卉、广义的花卉、本课程研究的对象; 2.中国花卉种质资源的特点。 (四)思考题 1.简述花卉学研究的对象及内容。 2.花卉常识知多少:园林之母、中国十大传统名花、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 3.加入WTO后,中国花卉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第一章花卉的分布与分类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1.明确花卉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2.掌握花卉分布的气候型分区及其特点; 3.掌握花卉生产及应用中的主要分类方法。 (二)教学具体内容 1.世界栽培植物的地理起源 2.世界气候型及代表花卉 3.中国花卉的地理分别及其特点 4.花卉资源的多样性 4.1物种多样性 4.2品种多样性 4.3生态系统多样性 5.花卉的分类 5.1按生活类型分类 5.2按栽培方式的分类 5.3按观赏特性分类

中科院植物学考研大纲

中科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植物学考试大纲 本《植物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生态学、植物学和植物生理学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主要内容包括植物的细胞与组织、植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发育、植物的繁殖以及植物分类与系统发育四大部分。要求考生能熟练掌握有关基本概念,掌握植物形态解剖特征,系统掌握植物分类与系统发育知识,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内容 (一)植物的细胞与组织 1.植物细胞的发现、基本形状、结构与功能;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 别。 2.植物细胞分裂的方式;植物细胞的生长与分化。 3.植物的组织类型及其作用;植物的组织系统。 (二)植物体的形态、结构和发育 1.种子的结构与类型;种子萌发的条件、过程与幼苗的形成过程。 2.根与根系类型;根的初生生长与初生结构;根的次生生长与次生结构。 3.茎的形态特征和功能;芽的概念与类型;茎的生长习性与分枝类型; 茎的初生结构与次生结构。 4.叶的形态、结构、功能与生态类型;叶的发育、脱落及其原因。 5.营养器官间的相互联系。 6.营养器官的变态。 (三)植物的繁殖 1.植物繁殖的类型。 2.花的组成与演化;无限花序与有限花序。 3.花的形成和发育。 4.花药的发育和花粉粒的形成。 5.胚珠的发育和胚囊的形成。 6.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风媒花和虫媒花。 7.被子植物的双受精及其生物学意义;无融合生殖和多胚现象。 8.胚与胚乳的发育;果实的形成与类型。 9.植物的生活史与世代交替。 (四)植物的分类与系统发育 1.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与命名。

2.植物界所包括的主要门类及主要演化趋势。 3.藻类植物的分类和生活史。 4.苔藓植物的形态特征、分类和演化。 5.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分类和演化。 6.裸子植物的一般特征;松柏纲植物的生活史。 7.被子植物的一般特征和分类原则。 8.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常见重要科属植物的分类特征。 9.植物物种和物种的形成。 10.植物的起源与演化;维管植物营养体的演化趋势;有性生殖的进化趋 势;植物对陆地生活的适应;生活史类型及其演化;个体发育与系统 发育。 11.被子植物的起源与系统演化。 二、考试要求 (一)植物的细胞与组织 1.掌握植物细胞的结构组成;熟练掌握细胞器的种类和功能;理解并掌 握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异同。 2.了解植物细胞的生长与分化;理解并熟练掌握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 分裂。 3.熟练掌握植物组织的分类及其结构与功能;掌握组织系统的概念和维 管植物的组织系统。 (二)植物体的形态、结构和发育 1.熟悉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掌握种子的结构与萌发的外界条件;掌 握种子休眠的概念及其原因;熟练掌握种子与幼苗的类型。 2.了解根和根系的类型;掌握根尖的结构与发展;熟练掌握根的初生结 构;理解并掌握根的次生结构及次生生长。 3.了解茎的形态特征与生长习性;熟悉芽的概念与分类;掌握分枝的类 型;熟练掌握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茎的初生结构与次 生结构的异同;理解并掌握茎的次生生长。 4.熟悉叶片的形态;掌握叶的组成;理解并掌握单叶、复叶、叶序和叶 镶嵌的概念;熟练掌握被子植物叶的一般结构及功能;掌握禾本科植 物的叶的特点;理解并熟练掌握叶的生态类型及特点。 5.了解茎与叶、茎与根间的维管组织的联系;理解并掌握营养器官在植 物生长中的相互影响。 6.掌握根、茎、叶的主要变态类型。

(完整版)种子学教学大纲

种子学》课程教学大纲 (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种子学学时:32 实验学时:6 学分:2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种子学是研究作物种子的特征特性、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动规律, 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一门应用学科,是农学、农师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本课程的教学,旨在使学生系统了解种子的形态构造、化学成分的特点及其与生理功能的关系,种子发育、成熟的过程和特点,种子休眠、活力、寿命、萌发及种子处理的概念、机理及其变化规律、调控措施,并运用这些理论来阐明种子加工、贮藏、质量检验的技术原理,熟练掌握种子加工、贮藏、质量检验的操作技术,能在生产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课程教学应力求使学生弄清基本原理,掌握基本内容,熟悉操作规程,能独立解决种子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绪论 1、教学内容 种子的涵义,种子学科的历史与发展,种子学的内容和任务,种子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种子学在实施种子工程中的作用。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种子的涵义,了解种子学科的历史与发展,种子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种子学在实施种子工程中的作用。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植物学种子和农业种子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类型 难点:植物学种子和农业种子区别 第二章种子的形成与植物学分类 1、教学内容 双受精作用及种子的形成和发育;种子的一般形态和构造;种子的植物学分类;主要农作物种 子的形态和解剖构造 2、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双受精作用及种子的形成和发育过程,熟悉种子的一般形态和构造,了解种子的植物学分类,并从专业的角度对主要农作物种子的形态和解剖构造有个充分的认识。 3、重点和难点: 重点:种皮上的构造及其与胚珠类型的关系;种子的发育和形成过程;种子的形态结构;主要农作物种子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的特点;运用种子形态构造特点进行种子鉴别的方法 难点:胚囊的发育和结构;双受精过程及意义;运用种子形态构造特点进行种子鉴别的方法 第三章种子的化学成分 1、教学内容 种子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含量;种子水分;种子的营养成分;生理活性物质;其他化学成份; 种子化学成分的影响因素 2、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种子的主要化学成分,理解环境条件对种子化学成分的影响。

125783-专升本插班生考试-作物栽培学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9年本科插班生招生考试 作物栽培学课程考试大纲 作物栽培学是农业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等专业本科生的主要专业课之一,是一门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综合性、实践性学科;其课程性质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并探讨栽培管理、生长调控以及优化决策等途径,来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及其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应用性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作物栽培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使学生能够了解各种农作物的经济价值和发展前景,能够根据农作物生长发育的特性,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和生产条件,制定科学的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及其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措施,用以指导当地的农业生产。 第一篇作物栽培学概述 第一章作物起源、分布与利用 1、主要内容 作物的起源和起源中心;作物的传播和多样性;作物引种时应注意问题;作物、作物分类和作物生产。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作物起源和物起源中心,作物的传播和引种的注意问题;作物的广义和狭义概念;作物分类依据、植物学与农业生产学相结合的作物;分类以及各分类代表的作物。 第二章作物栽培学的形成与特征 1、主要内容 作物栽培学的概念、任务和特点;学习作物栽培学的思路、方法和创新方

向以及作物栽培学现代化的标志等。国内外作物栽培学的发展历史;作物栽培学的理论框架(包括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作物栽培学的概念;作物栽培学的任务和特点,学习作物栽培学的思路、方法和创新方向,作物栽培学现代化的标志。作物栽培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过程;作物栽培学的理论框架(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 复习内容 1、什么是作物栽培学?其作用、任务和特征是什么?如何学好作物栽培学? 2、作物栽培学的理论和技术体系主要包括那些方面? 3、为什么说作物栽培学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可以有选择的引进国外作物栽培技术,但不能替代具有中国特色的作物栽培技术的理由是什么? 4、作物栽培学的基本和传统研究方法与现代研究方法主要有那些,其异同点是什么? 5、现代作物栽培学研究进展主要体现在那几个方面? 6、栽培作物和野生植物有那着本质的区别? 7、作物的狭义和广义概念是什么? 8、作物分为那四大部门十大类?各门类有那些代表作物? 9、简述我国农业资源的特点和种植业现状。 第二篇作物发育和产品形成 第三章作物的生育时期和生育期 1、主要内容 作物温光反应特性、感温性、感光性、春化作用以及作物温光反应分类;作物的基本营养生长特性以及在生产上的应用等。作物生长发育的概念,作物生长的一般进程,作物生育期、生育时期、物候期以及气候生长期等。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作物温光反应特性、感温性、感光性、春化作用的概念以及作物温光

最新植物学复习提纲 含答案

1、植物细胞在结构上与动物细胞的区别? 植物细胞:细胞壁,液泡。 动物细胞:中心体(低等植物细胞也有)。 2、了解植物根和茎的初生生长概念。 根尖的顶端分生组织经过细胞分裂、生长和分化形成成熟的根,这种植物体的生长,直接来自顶端分生组织的衍生细胞的增生和成熟,这种生长过程称为根的初生生长,在初生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成熟组织属于初生组织,它们共同组成根的结构,称为根的初生结构。 茎的顶端分生组织中的初生分生组织所衍生的细胞,经过分裂、生长、分化而形成的组织,称为初生组织,由这种组织形成了茎的初生结构。 3、根和茎的初生结构由外至内可分为哪三部分? 表皮 皮层外皮层 皮层薄壁组织 内皮层(凯氏带) 维管柱中柱鞘原生木质部 初生木质部(外始式) 初生维管组织后生木质部 原生韧皮部 初生韧皮部(外始式) 后生韧皮部 薄壁组织或厚壁组织 表皮 皮层初生木质部 维管柱维管束初生韧皮部 维管形成层 髓和髓射线

4、双子叶植物茎维管形成层的组成及起源。 出现在初生韧皮部和初生木质部之间,是原形成层在初生维管束的分化过程中留下的潜在的分生组织,在以后茎的生长,特别是木质茎的增粗中将其主要作用。 5、凯氏带的概念和作用? 内皮层细胞的部分初生壁上,常有栓质化和木质化增厚成带状的壁结构,环绕在细胞的径向壁和横向壁上,成一整圈,称凯氏带。对水分和溶质有着障碍或限制作用。 6、根毛的形成及利于吸收水分和矿物质的特征。 根毛是由表皮细胞外壁延伸而成,是根的特有结构。 外壁上存在着粘液和果胶质,加强了与土壤的接触,有利于根毛的吸收和固着作用,使根毛对控制土壤侵蚀比根的其他部分可能更为重要和有效。 根毛生长速度较快,但寿命较短,随着分生区衍生细胞的不断增大和分化,以及伸长区细胞不断地向前衍伸,新的根毛也就连续地出现替代枯死的根毛,随着根毛的生长,向前推移,进入新的土壤区域。 7、典型的细胞水势包括哪四个部分? ψw =ψs +ψp+ψg+ψm ψw 为细胞水势,ψs 为溶质势(渗透式),ψp为压力势,ψg为重力势,ψm为衬托势。 8、植物的吐水现象是由什么引起的? 吐水由根压所引起。在自然条件下,当植物吸水大于蒸腾时,或夜晚气孔关闭,水从叶片上散发量减少,即土壤湿度大,根系仍强烈吸水使得植物吸水大于蒸腾,往往可以看到吐水现象。 9、光反应和碳反应的部位?

《植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BOTANY TEACHING PROGRAM) 执笔者:洪宇 审核人:曹毅刘家友卢博彬 编写日期:2017年8月 二、课程简述 植物学是园艺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主要系统性地介绍植物体的形态、结构、发生和发育的一般规律,使学生掌握构成植物有机体的基本单位——细胞、组织、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形态结构及与发育等有关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较系统地了解植物界的基本类群,了解植物界进化的基本规律,初步掌握植物分类的基本技能,及一部分被子植物常见的科、属特征,并能识别常见的植物种类,为识别、利用和改造植物打下一定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1. 使学生系统掌握植物体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基本知识,了解植物类群的基础知识以及植物界演化规律,了解植物个体发生、发育、生长、生殖等生命活动规律。2. 使学生了解植物与环境条件关系的基础知识,及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应用,为学习后续的专业基础课和

专业课以及从事园艺产业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3. 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掌握研究植物学的基本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一)考核目标 掌握植物种子的结构和主要类型,掌握植物组织和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掌握被子植物营养器官的结构与发育过程,掌握雌蕊和雄蕊的结构与发育,掌握被子植物传粉与受精的过程,掌握被子植物基本类群与分科。 (二)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 (三)成绩评定 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定。 平时成绩:占30%。其中: 出勤考核:占10%。 作业成绩:占20%,根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定。 期末考试成绩:占70%。

植物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专升本

《植物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 1.高等植物包括植物、植 物和种子植物。 2.凯氏带是被子植物根内皮层细胞的壁和壁的 木质化和栓质化的带状增厚部分。 3.被子植物茎的顶端分生组织的表面1-2层细胞称作_______,它们只进行 _______分裂。 4.在木材的横切面上,可观察到木射线的_________度和__________度。 5.在种子的发育过程中,合子(受精卵)发育成_____;初生胚乳核(受精 极核)发育成_____;珠被发育成_____。 6.在植物世代交替的生活史中,减数分裂标志着从世代 向世代的转变。 7.写出下列植物果实的具体类型:苹果是,桃是 果,棉花是,小麦是________果。 8.写出下列植物变态器官的具体类型:甘薯是________,马铃薯是______, 仙人掌的刺是_______。 9.植物细胞壁通常分为三层,从外到内依次 是、、 。 10.小麦拔节期间节间伸长主要是组织活 动的结果。

11.在具有世代交替的植物的生活史中,受精标志着从 世代向世代的转变。 12.水稻植物叶片的上表皮与下表皮的主要区别在于有无 细胞。 13.双子叶植物茎的维管束中存在束内形成层,可以继续发育,在以后茎的 次生生长中产生新的和的, 因此称维管束。 14.在木材的径向切面上,可观察到木射线的_________度和___________度。 15.花药壁的细胞失水导致成熟花粉囊的开裂;绒毡层 细胞能分泌酶,与小孢子的释放有关。 16.写出下列植物变态器官的具体类型:甘薯是,萝卜是 ________,藕是______,仙人掌的刺是。 17.写出下列植物果实的具体类型:棉花是果,大豆是 果,黄瓜是果。 二、选择题 1、子叶留土型幼苗是()显著伸长的结果 A、上胚轴 B、下胚轴 C、胚芽 D、胚芽鞘 2、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器是() A、叶绿体 B、线粒体 C、高尔基体 D 、微体 3、植物根的伸长主要是()活动的结果。 A、根冠与分生区 B、分生区与伸长区 C、伸长区与根毛区 D 、只有伸长 区

621植物学

2015年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植物学) 学科、专业:食品科学(097201),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097202),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097203),林木遗传育种(090701),森林培育(090702),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090706),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090707) 一、考试大纲的性质 植物学是园林植物、园艺、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农学、植物保护、草业、城市规划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报考有关学科研究生的业务考试科目之一。为帮助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出本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主要根据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本科《植物学》教学大纲编制而成,适用于报考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考生。 二、考试内容 绪论 植物的基本特征及其多样性;植物学的研究内容及分科。 第一章种子与幼苗 种子的构造;种子的主要类型;种子的萌发条件、过程和幼苗出土类型,种子休眠类型及机理。 第二章植物细胞与组织 植物细胞概念;植物细胞的显微和超微结构;各种细胞器的结构特点和基本功能;植物细胞的后含物种类及其结成;细胞壁的结构和植物细胞间的联络结构;细胞周期的概念;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及其主要变化过程。 组织和组织的概念;组织的类型及特点;维管组织、维管束、维管系统的概念。 第三章被子植物的营养器官 1. 根的基本功能;根和的根系的类型;根尖的分区及其生长动态;双子叶和禾本科植物根的初生构造及其特点;双子叶植物根的次生生长及次生构造;侧根的形成过程;根瘤和菌根及意义。

2. 茎的基本功能;芽的类型及分枝方式;茎尖的构造与发育;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构造和次生生长与次生构造;禾本科植物茎的结构特点及其增粗生长方式。 3. 叶的基本功能;叶的发生与生长及其组成;被子植物和禾本科植物叶的结构及其特点;叶的生态类型与形态结构的关系;叶的寿命及落叶原因、变化等。 4.植物营养器官的变态(变态的概念和变态的种类) 5.营养繁殖的繁殖方式: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概念、营养繁殖的概念及营养繁殖的形式、解剖学基础。 第四章被子植物的生殖器官 1. 花的概念、组成和类型;花芽分化的基本过程; 2. 雄蕊的发育与结构(花药的发育与结构,花粉粒的形成、发育过程及其形态结构)。 3. 雌蕊的发育与结构(雌蕊的组成和结构、胚珠的形成发育与结构、胚囊的形成与发育及其结构)。 4. 植物的开花、传粉与受精过程;被子植物双受精的概念和意义;种子的形成(双子叶和单子叶植物胚、胚乳的发育);果实的发育与结构及单性结实与无籽果实概念。 第五章裸子植物的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略考) 第六章植物界的类群与分类 1. 植物分类的基础(植物分类的方法;植物的分类单位;植物命名法;植物检索表的表达方式和使用。) 2. 掌握现代植物的基本类群的特点及相互之间的联系:低等植物:藻类;菌类;地衣类。高等植物:苔藓;蕨类;种子植物。(本课程采用两界系统)各大类群的主要特征和各大类群间的区别要点。(进化的观点) 3. 被子植物分类的形态学基础知识(基础知识:茎、叶的形态学术语;单叶与复叶的区别及复叶类型;花序概念及花序的类型;花冠类型;雄蕊类型及花药着药和开裂方式;雌蕊类型;子房位置;胎座类型;胚珠类型;花程式、花图式表达方式;果实类型) 4. 被子植物分科概述:常见双子叶和单子叶植物各科的识别要点;蔷薇科、豆科、菊科、禾本科等大科的亚科之间的区别。 5. 被子植物分类系统及区别点:恩格勒系统、哈钦松系统、塔赫他间系统、克朗奎斯特系统。(主要是前两个系统) 三、考试要求

植物学专插本考试大纲

2012年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专插本植物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内容及要求 《植物学》的考试内容主要分为植物形态解剖及植物分类(含系统发育)两部分内容。 1、植物形态解剖部分:主要内容为:植物细胞、组织以及根、茎、叶、花、果实等器官的结构特征;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学习要求掌握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显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细胞分裂的类型和过程;组织的概念、类型、特征及分布;种子植物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的一般形态特征、解剖结构和生长发育特征。 2、植物分类部分:主要内容为:孢子植物中各大类群和门的特征以及代表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活史特点;种子植物各大类群关键科、属及其特征、分布,系统学意义以及经济价值,各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 二、各部分的考试要求: 植物形态解剖部分 1、绪论 (1)了解生物的界和植物的多样性,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了解植物学的学习目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2、第一章植物细胞 (1)了解细胞学说和细胞的全能性。 (2)掌握植物细胞的显微、亚显微结构,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结构区别。(3)了解植物细胞的三种分裂方式。 3、第二章植物的组织 (1)掌握组织的概念、植物组织的类型及其结构与功能。 (2)熟悉植物体内的维管系统部分。掌握维管束主要类型。 (3)了解植物组织系统。 4、第三章种子植物的营养器官

(1)了解根的功能。熟悉主根、侧根、不定根和根系的类型。熟悉根尖结构与分区。掌握根的初生结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掌握根的主要变态类型。 掌握根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了解侧根的形成、根瘤和菌根等。 (2)了解茎的功能。了解芽的概念与分类、芽的类型。掌握分枝的类型。掌握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生长和初生结构。掌握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掌握裸子植物茎和单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和次生结构。掌握茎的变态。 (3)了解叶的功能。掌握叶的基本形态:叶的组成,单叶和复叶,叶序,叶镶嵌。掌握双子叶植物叶的结构、单子叶植物叶的结构和裸子植物叶的结构。 熟悉叶的生态类型。掌握叶的变态。 (4)掌握同功器官和同源器官概念。 5、第四章种子植物的繁殖器官 (1)了解植物繁殖的类型。 (2)掌握花的组成、无限花序和有限花序各类型;熟悉花程式、花图式,了解禾本科植物的花。 (3)了解花药、花粉粒的形态结构以及胚珠、胚囊的形态结构。熟悉开花与传粉。理解被子植物的双受精过程及其生物学意义。 (4)掌握果实的类型及其代表植物。 植物分类部分: 1、第五章藻类植物 (1)掌握藻类总体特征和藻类植物的分门依据。 (2)了解藻类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经济意义。 2、第六章菌物 (1)掌握真菌的特征和真菌各亚门主要代表植物。 (2)了解菌物的分门及主要区别。 3、第七章地衣 (1)掌握地衣的形态、结构、生态习性。

《植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1、课程基本名称:植物学 2、课程英文名称:Bontany 3、课程编号:011192 4、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5、课程性质:必修课 6、适用层次:汉族本科 7、适用专业:动植物检疫专业 8、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9、学时:54学时(其中理论学时数44,实验学时数10) 10、学分:3.4学分 二、课程教育目标 植物学是农林院校植物生产类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学习和研究植物学,必须以辩证的观点,正确地认识植物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等一系列生命活动,联系专业和地区实际,着重介绍基本要领及基本理论,较系统地学习被子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掌握植物形态、结构及其发生发育的一般规律,有性生殖等基本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后续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如植物生理学、作物栽培学与育种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和准备必要的条件。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农业生产实践和农业科学研究,扩大知识面,培养和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1、理论课教学内容与要求 绪论 教学内容: 植物界的特征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生物界的划分,植物学的分支学科,学习植物学的目的、要求以及学习植物学的方法。 教学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植物学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学习目的及学习植物学的方法。

教学重点:为植物界的特征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第一章植物细胞 教学内容: 细胞的基本概念、原生质(化学组成、物理和生物学特性)、原生质体;植物细胞的形状和大小、植物细胞的显微结构(细胞壁和原生质体)及细胞器的主要功能;后含物的概念、类型及其作用;细胞分裂、细胞生长和分化、细胞死亡。教学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细胞的概念,真核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器的功能,细胞的分裂;理解原生质的概念,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了解植物细胞后含物及细胞的死亡。 教学重点: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及细胞器的功能。 教学难点:细胞的分裂方式及细胞分化。 第二章植物组织 教学内容: 植物组织概念、组织类型(分生组织、机械组织、保护组织、基本组织、输导组织、分泌结构)及其功能;植物组织的演化、复合组织及组织系统类型。教学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组织的概念,各类组织(分生组织、薄壁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保护组织)的形态、结构及功能;理解组织系统的类型、分布规律及功能;了解分泌结构的类型及复合组织。 教学重点:组织的类型和功能。 教学难点:各组织的结构特征。 第三章种子和幼苗 教学内容: 种子的基本结构(种皮、胚和胚乳),种子的基本类型(有胚乳种子和无胚乳种子);种子萌发的条件、过程及种子休眠;子叶出土幼苗、子叶留土幼苗。教学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种子的基本结构和类型,种子萌发的条件;理解种子休眠的原因和打破方法,种子萌发的过程及幼苗的类型。 教学重点:种子的基本结构,种子萌发的条件。 教学难点:种子的休眠。

专升本植物学试题及答案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绪论 一.填空题 1.植物界几大类群中, 哪几类属高等植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维管植物包括哪几个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各大类群植物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植物具有维管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植物具有颈卵器; ________植物具有花粉管; ________植物具有果实。 4.植物界各大类群中, 称为孢子植物的有________植物、________植物、________植物、________植物、________植物; 称为种子植物的有________植物、________植物; 称为颈卵器植物的有________植物、________植物、________植物。 5.苔藓、蕨类和裸子植物三者都有_________, 所以三者合称_________植物; 而裸子和被子植物二者都有_________, 所以二者合称_________植物, 上述四类植物又可合称为_________植物。 6.从形态构造发育的程度看, 藻类、菌类、地衣在形态上_________分化, 构造上一般也无组织分化, 因此称为__________________; 其生殖器官_________, _________发育时离开母体, 不形成胚, 故称无胚植物。 7.维德克(Whitaker)把生物划分为五界系统。即_________界、__________界、________界、__________界和____________界。 8.藻类和真菌的相似点, 表现在植物体都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分化; 生殖器官都是________的结构; 有性生殖只产生合子而不形成________, 但是, 藻类因为有________, 所以营养方式通常是________, 而真菌因为无________, 所以营养方式是________。 9.分类学上常用的各级单位依次是__________。 10.一个完整的学名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三部分。用_______________文书写。 11.为避免同物异名或异物同名的混乱和便于国际交流, 规定给予每一物种制定一个统一使用的科学名称, 称为学名(Scientific name), 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定, 物种的学名应采用林奈提倡的_________, 而物种概念并不完全确定, 一般认为衡量物种有三个主要标准, 即: ①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 12. 绿色植物在__________、__________等的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

2019浙江农林大学考研专业课植物学考试大纲

浙江农林大学植物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植物学考试大纲 本《植物学》考试大纲适用于浙江农林大学植物学和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主要内容包括植物的细胞与组织、植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发育、植物的繁殖以及植物分类与系统发育四大部分。要求考生能熟练掌握有关基本概念,掌握植物形态解剖特征,系统掌握植物分类与系统发育知识,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内容 (一)植物的细胞与组织 1.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2.植物细胞分裂的方式;植物细胞的生长与分化。 3.植物的组织类型及其功能。 (二)植物体的形态、结构和发育 1.种子的结构与类型;种子萌发过程和幼苗的形成过程。 2.根与根系类型;根的初生生长与初生结构;根的次生生长与次生结构。 3.茎的形态特征和功能;茎的生长习性与分枝类型;茎的初生结构与次生结构。 4.叶的形态、结构、功能与生态类型;叶的发育、脱落及其原因。 5.营养器官间的相互联系。 6.营养器官的变态。 (三)植物的繁殖 1.植物繁殖的类型。 2.花的组成;无限花序与有限花序。 3.花的形成和发育。 4.花药的发育和花粉粒的形成。 5.胚珠的发育和胚囊的形成。 6.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风媒花和虫媒花。 7.被子植物的双受精及其生物学意义;无融合生殖和多胚现象。 8.胚与胚乳的发育;果实的形成与类型。 9.植物的生活史与世代交替。 (四)植物的分类与系统发育 1.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与命名。 2.植物界所包括的主要门类及主要演化趋势。 3.藻类植物的分门和生活史。

4.苔藓植物的形态特征。 5.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 6.裸子植物的一般特征;松柏纲植物的生活史。 7.被子植物的一般特征和分类原则。 8.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常见重要科属植物的分类特征。 9.植物的起源与演化;维管植物营养体的演化趋势;有性生殖的进化趋势;植 物对陆地生活的适应;生活史类型及其演化;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 10.被子植物的起源与系统演化。 二、考试要求 (一)植物的细胞与组织 1.掌握植物细胞的结构组成;熟练掌握细胞器的种类和功能。 2.了解植物细胞的生长与分化。 3.熟练掌握植物组织的分类及其结构与功能。 (二)植物体的形态、结构和发育 1.熟悉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熟练掌握种子与幼苗的类型。 2.了解根和根系的类型;掌握根尖的结构与发展;熟练掌握根的初生结构;理 解并掌握根的次生结构及次生生长。 3.了解茎的形态特征与生长习性;掌握分枝的类型;熟练掌握单子叶植物、双 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茎的初生结构与次生结构的异同;理解并掌握茎的次生 生长。 4.熟悉叶片的形态;掌握叶的组成;理解并掌握单叶、复叶和叶序的概念;熟 练掌握被子植物叶的一般结构及功能;掌握禾本科植物的叶的特点;理解并 熟练掌握叶的生态类型及特点。 5.了解茎与叶、茎与根之间的维管组织的联系;理解并掌握营养器官在植物生 长中的相互影响。 6.掌握根、茎、叶的主要变态类型。 (三)植物的繁殖 1.掌握植物繁殖的类型。 2.熟悉花的组成;掌握并熟练应用花程式;掌握无限花序和有限花序的概念及 类型;熟悉各类型的代表植物。 3.了解花发育的分子生物学模型及其研究进展。 4.熟练掌握花药的发育、花粉粒的形成以及形态结构;掌握胚珠的发育和胚囊 的形成。 5.熟悉风媒花与虫媒花的特点与区别;掌握自花传粉与异花传粉的概念及其生 物学意义。

植物生态学含植物学

《植物生态学》(含植物学)考试大纲 注:请考生以考试大纲为复习依据。(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中所列“852植物生态学”,包含“植物学”。) 一、考试大纲的性质 植物学(含植物生态学)是自然保护区学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报考自然保护区学科硕士研究生的考试科目之一。为帮助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出本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主要参考北京林业大学本科生《植物学》课程教学大纲和《森林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编制而成,适用于报考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考生。 二、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植物学部分 第一章绪论 植物在自然界的作用;植物学的研究内容及分科;植物的多样性。 第二章植物细胞 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特点;细胞壁的组成和变化;细胞周期的概念;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和主要的变化。 第三章植物组织 组织的概念;组织的类型及特点;维管组织、维管束、维管系统的概念。 第四章种子植物营养器官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种子的构造和类型及种子萌发过程和种子休眠类型及机理。根、芽、茎、叶的类型,构造与生长发育;植物营养器官的变态(变态的概念和变态的种类)。种子植物的营养繁殖及应用。 第五章种子植物繁殖器官的形态构造及生殖过程 被子植物的繁殖器官及生殖过程:花的结构和发育;开花传粉、种子和果实的形成。裸子植物的繁殖器官及生殖过程:大、小孢子叶球的产生和发育;雌、雄配子体的发生、发育过程;传粉与受精;胚、胚乳的发育及种子的形成。(注意与被子植物的区别) 第六章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植物的分类单位、命名和生物界的划分,植物各基本类群的特点、相互之间的联系及进化历程中的地位。 第七章被子植物分类基础 1被子植物分类的主要形态术语、基础知识:茎的生长习性;单、复叶的区别及复叶类型;雌、雄蕊类型、子房位置、胎座类型;花序类型、果实类型;植物检索表的编制和使用。 2被子植物主要分类系统及重要区别点:恩格勒系统、哈钦松系统、塔赫他间系统、克朗奎斯特系统。 3被子植物分科概述:常见的科的识别要点;蔷薇科、豆科、菊科、禾本科等大科的亚科之间的区别;特点相近科的区别。 第二部分植物生态学部分 第一章环境与生态因子 植物的环境及相关概念,生态因子的分类和作用规律

植物试卷及答案专升本

植物试卷及答案 命题人:陆帅锋 (本卷满分100分,建议用时90分钟) 一.选择(每题2分,共50分) 1.水稻和小麦等禾本科植物拔节、抽穗时,茎迅速长高,是借助什么活动(D) A.顶端分生组织B.侧生分生组织 C.次生分生组织 D.居间分生组织 2.具有凯氏带的内皮细胞不呈带状增厚的部分是(B) A.左、右径向壁 B.内、外切向壁 C.上横壁 D.下横壁 3.周皮上的通气结构是(C) A.气孔 B.穿孔 C.皮孔 D.纹孔 4.漆树中的漆是从茎韧皮部的哪种结构中产生的(B) A.溶生型分泌道 B.裂生型分泌道 C.溶生型分泌腔 D. 裂生型分泌腔 5.花的白色是由于(A) A.细胞间隙的空气将光反射 B.花瓣和萼片将落在其上的光全部吸收了 C.溶于细胞中的特殊白色物质存在 D.大量白色体的聚集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 A.等面叶即指叶肉无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 B.会落叶的树叶叫落叶树,不会落叶的树叫常绿树 C.单叶的叶柄和复叶的小叶柄茎部均有腋芽 D.叶内中脉的韧皮部靠近下表皮 7.下列结构中,属于茎的变态的是(B) A.皂荚的分枝刺、葡萄和豌豆的卷须 B.马铃薯、姜、荸荠、芋头 C.莲藕、竹鞭、菊芋、白萝卜、胡萝卜 D.蔷薇、刺槐和山楂的刺 8.光呼吸是什么植物所特有的(C) A.所有植物无例外,且强度大致一样 B.主要是C4植物 C.主要是C3植物 D.此过程不是植物所特有的 9.土壤中发生的下列过程中哪一个对维管植物是无用的(D) A.大气中氮的固定 B.铵化物的氧化 C.亚硝酸盐被氧化成硝酸盐 D.硝酸盐被氧化成氮气 10.许多实验中已观察到植物的消光量随叶面积指数(LAI:每平方米土地那个总叶面积的平方米数)而增加,其公式是Id=I0×e-k×LAId,式中Id是在植被再见哦哪个d处(从植被顶端到d点的距离)是光照强度,I0是植被上的光照强度,k是消光系数,LAId是累积的叶面积指数(从植被顶端开始测量到d处为止)。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D) A.k随叶片厚度增加而增加 B.k随叶绿素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C.k随植被中叶片数量增加而增加 D.k随植被中光反射的增强而增加 11.花生雌蕊柄之所以能将花生的花推入土中是因为其基部有何种分生组织(C) A.顶端分生组织 B.侧生分生组织 C.居间分生组织 D.原分生组织 12.在萝卜、甜菜的肉质直根、甘薯的块根次生木质部中,有所谓三生结构的存在,这种结构是由哪种结构的衍生细胞形成的(B)

植物学课程考试大纲

《植物学》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编号:0811301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本科) 考试对象:生物科学本科类学生 一、课程考核目的: 本课程理论内容的考试,可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相关概念的识记,以及运用本课程的考试,可以检测学生对植物界中各类群的特征及代表植物的形态结构,繁殖生活史和亲缘关系等;对相关概念的识记,以及运用植物分类基本知识,认识当地常见的代表植物,鉴定植物的基本技能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课程考试方式及时间: 课程理论内容部分考试分期中、期末四次,采用笔试方式;实验部分在期末只进行两次,采用笔试和实际操作的考试方式。中期考试安排在第一、二学期第十一周左右,期末考试安排在第十九周左右。 三、教学时数;138学时,其中理论部分为96学时,实验部分为42学时。 四、教材与参考书目: 1、陆时万等编著. 植物学(上、下册)(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2、周云龙主编. 植物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王全喜等.《植物学》(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高信曾主编. 植物学(形态、解剖部分)(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五、考核内容与考核要求: 理论部分: 第一篇种子植物形态解剖 绪论 考核内容: 一、植物界 (一)生物的分界 (二)植物多样性 二、植物在自然界及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一)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二)植物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三)我国丰富的植物资源 三、植物学 (一)植物学的发展简史及发展动向

(二)植物学的研究对象及分支学科 (三)学习植物学的目的、要求和方法 考核要求: 通过结论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植物在自然界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我国有丰富的植物资源;通过有关知识的介绍,引导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树立学好植物学的信心。 第一章植物的细胞和组织 第一节植物细胞的形态和结构 一、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二、植物细胞的形状和大小 三、植物细胞的结构 四、植物细胞的后含物 五、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第二节植物细胞的繁殖 一、有丝分裂 二、无丝分裂 三、减数分裂 第三节植物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一、植物细胞的生长 二、植物细胞的分化 第四节植物的组织和组织系统 一、植物组织的类型 二、组织系统 考核要求: 本章重点要求学生掌握植物细胞的结构、功能及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过程和意义,植物细胞的生长、分化和组织的形成,构成植物体的各种类型组织的结构特征及其生理功能,为以后各章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章种子和幼苗 考核内容: 第一节种子的结构和类型 一、种子的结构 二、种子的类型 第二节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形成 一、种子的休眠和种子寿命 二、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三、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 四、幼苗的类型 考核要求: 重点要求学生掌握种子的基本构造,并懂得胚是种子最重要的部分;使学生能区别幼苗类型;理解种子萌发就是胚在一定条件下重新生长和进一步分化的过程;明确营养体各部分的来源。 第三章种子植物的营养器官 考核内容:

《植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植物学 课程类型: 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45 讲课学时:45 实验学时: 学分:2.5 适用对象: 生物技术专业 先修课程:无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植物生物学是植物生产类农学专业及生物科学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以两界系统为依据,研究植树物界中物种形成和种系发展、形态结构及其功能、生理代谢及形态建成、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以植物的发育和进化为主线,从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层次上系统扼要地介绍植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生命活动、分类演化、与环境间的关系,揭示植物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过程中的基本规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具直观性强,教学内容多,概念抽象难以理解等特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学生:1、认识植物的组成基础、结构和功能; 2、揭开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 3、控制、保护、利用和改造植物,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使学生掌握植物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科学思维的能力和习惯,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要求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植物各类群特别是被子植物的外部形态与内部构造及其主要功能,建立形态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念;植物分类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植物分类的原则和分类系统),使学生掌握和识别植物界各大类群的主要特征,并了解各类群间的亲缘关系,从而建立生物进化的概念;了解植物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及环境对植物的作用,树立植物生态的观念。注意体现形态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植物体与环境的统一关系。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绪论 重点: (1)植物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2)植物学的发展简史及发展趋势。 第一章植物的细胞和组织 重点: (1)植物细胞的结构、功能及有丝分裂过程和意义。 (2)各种类型组织的结构特征及其功能。 难点: (1)细胞分化是植物组织形成的基础。 (2)植物体的复杂结构和生命活动。 第二章植物体的形态结构、发育和功能 重点: (1)种子的基本构造及种子的类型。 (2)种子休眠的原因及如何打破。 (3)幼苗的类型及形成的原因。 (4)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构造、次生生长过程及次生构造。 (5)掌握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构造、次生构造与各部分的功能。 (6)明确年轮形成的原因。 (7)掌握营养器官—根、茎、叶的变态类型。 难点: (1)幼苗的类型及形成的原因。 (2)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构造及次生生长过程。 (3)双子叶植物茎初生构造的具体组成。 (4)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生长过程及次生构造。 (5)叶的结构与特点:双子叶植物叶柄和叶片的结构;单子叶植物叶脉维管束的类型。(6)叶的生态类型:旱生叶的结构特点,水生叶的结构特点。 (7)如何区分根、茎、叶的变态类型。 第三章植物的无机营养 重点: (1)植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 (2)植物体对矿质元素的吸收,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3)影响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外界条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