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恶性黑色素瘤15例临床病理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534.50 KB
- 文档页数:4
鼻腔粘膜原发恶性黑色素瘤:(附10例报告)
常风珍;吕仲虹
【期刊名称】《天津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3(017)001
【总页数】3页(P36-38)
【作者】常风珍;吕仲虹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7.62
【相关文献】
1.女性尿道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附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J], 梁思敏;苟欣
2.阴茎原发恶性黑色素瘤诊治分析(附4例报告) [J], 赵斌;他同生;王启林;张国颖;卢玉林
3.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诊治(附3例报告) [J], 高学军;张庆广;王玉玖;刘洪建;李伟;陈茂华;张连国;田东
4.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附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J], 陈常召;王春英
5.肺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一例报告——附细胞学特点分析 [J], 王爱兰;陆作为;宋现让;王燕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原发性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特征及文献复习陈海月;刘兰;田智博;金永德;金仁顺【摘要】目的分析原发性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10例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结合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其临床及病理特征.结果本组男性2例,女性8例,主要症状为鼻塞、流黄涕,组织学上细胞呈多形性,7例以上皮样细胞为主,3例以梭形细胞为主,4例仅见少量色素颗粒,3例无色素颗粒,全部病例免疫组化Vimentin、HMB45和S-100均呈阳性.结论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罕见,其病理学表现有差异,特别是在无色素性病例,因此免疫组化方法在诊断中很重要.【期刊名称】《实验与检验医学》【年(卷),期】2018(036)001【总页数】3页(P117-119)【关键词】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作者】陈海月;刘兰;田智博;金永德;金仁顺【作者单位】延边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吉林延吉 133000;延边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吉林延吉 133000;延边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吉林延吉 133000;延边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吉林延吉 133000;延边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吉林延吉13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5恶性黑色素瘤是我国较少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大概为 0.2~0.8/10 万人/年[1],而原发于鼻腔鼻窦部的恶性黑色素瘤更为少见[2],其误诊率、漏诊率高。
本文收集近年延边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诊断的原发性鼻腔鼻窦部的恶性黑色素瘤10例,分析临床病理特征。
1 临床资料收集2010年1月到2016年8月经延边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诊断的活检及手术切除的原发性鼻腔鼻窦部恶性黑色素瘤10例,所有病例通过详问病史及仔细查体排除继发可能。
10例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8例,男女比例为 1:4;年龄为53~71岁,平均年龄63.3岁,发生在鼻腔10例,其中4例累及上颌窦及蝶窦。
临床症状中主诉鼻塞、流黄涕5例,头疼伴乏力3例,流鼻血2例,累及鼻窦者视力和听力下降,1例三年后复发,1例在活检标本中因无色素颗粒没能诊断,进行肿物切除手术后作出诊断。
23例鼻腔鼻旁窦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分析胡春英;常家辉;张道荣【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年(卷),期】2009(018)005【摘要】目的研究鼻腔鼻旁窦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方法对23例鼻腔鼻旁窦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及病理进行分析. 结果 23例鼻腔鼻旁窦恶性黑色素瘤中,男性15例(65.2%),女性8例(34.8%):最大年龄80岁,最小年龄45岁,平均年龄57岁;位于鼻腔19例(82.6%),鼻旁窦4例(17.4%),临床表现全部为鼻肿物;病理组织学类型,小圆细胞型12例(52.2%),上皮样细胞型8例(34.8%),梭形细胞型2例(8.7%),多形性细型胞1例(4.3%):含有黑色素13例(56.5%),无黑色素10例(43.5%):免疫组化染色,Vimentin,23例全部呈阳性反应,阳性率为100%,S-100和HMB45呈阳性反应的都为21例;阳性率都为91.3%,MelanA 19例呈阳性反应,阳性率占82.6%.结论 23例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临床主要表现为鼻肿物,发病部位大多数在鼻腔,联合应用S-100,HMB45和MelanA弥漫阳性在与其组织学相似的肿瘤鉴别中是诊断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的重要标准.【总页数】4页(P602-605)【作者】胡春英;常家辉;张道荣【作者单位】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耳鼻喉科,辽宁,110003;中国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沈阳,110001;中国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沈阳,11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22.3【相关文献】1.鼻腔及鼻旁窦恶性淋巴瘤的CT表现 [J], 李国强;李永进2.鼻腔和鼻旁窦出血坏死性息肉20例误诊分析 [J], 吴景凯;陆忠烈3.鼻腔和鼻旁窦恶性淋巴瘤的CT诊断 [J], 李志;张理明;邓崇知4.鼻腔及上颌窦恶性黑色素瘤9例误诊分析 [J], 周雪芳5.鼻与鼻旁窦恶性肿瘤的CT诊断(附42例分析) [J], 王焕申;王维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荐读: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的诊疗分析▍本文为作者原创定义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 of the nasal cavity andsinus, SNMM)。
是来源于鼻腔鼻窦黏膜中树突状黑色素细胞的一种恶性肿瘤, 约占头颈部恶性黑色素瘤的4%及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3.5%。
由Stewart于1951年首次报道。
常见发生部位为鼻中隔及鼻甲,好发于4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 无明显性别差异。
该病发病率低、早期诊断困难、恶性程度高。
约20%的患者在就诊时即发生淋巴结转移和或远处转移,确诊时多处于晚期。
目前发病原因尚不明确。
临床表现常见临床症状为一侧进行性鼻塞、反复涕中带血、嗅觉减退及面颊麻木疼痛。
易发生邻近结构侵犯,特别是眼眶和颅窝底侵犯,表现为眼球突出、复视、眼痛和头痛等神经症状。
晚期多伴有颈淋巴结转移或经血循环发生肺、脑、骨、肝等远处器官转移,并出现相应临床症状。
临床分期2010年NCCN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指南对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分期分期直接从T3开始。
NX:局部淋巴结不能评价。
N0:无局部淋巴结转移。
N1:有局部淋巴结转移。
2015年中国专家组对AJCC的TNM分期进行了完善,将T1及T2期进行了细化。
相关检查鼻内镜检查:黑色素瘤根据瘤细胞胞质内黑色素的量分为色素型和无色素型, 无色素型约占1/3, 鼻内镜下肿块也因黑色素含量的不同呈黑色、灰黑色、棕色或暗红色等, 无色素和含微量黑色素者可表现为粉红色肿块, 但质脆和易出血为共同特征[8]。
A: 左侧中鼻道暗红色息肉样新生物,堵塞左鼻腔至后鼻孔B:左侧鼻腔下鼻甲及中鼻甲黏膜呈黑褐色CT检查平扫:软组织肿块呈中等密度,密度不均匀,瘤内出血可见斑片状高密度灶;增强:肿块不均匀、中等度强化,可伴低密度的液化坏死灶;骨质以浸润吸收为主,中鼻甲、钩突、筛窦间隔、上颌窦内侧壁常见。
八例鼻腔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和放射治疗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00年第1期第9卷陆雪官(200032 上海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冯炎(200032 上海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胡超苏(200032 上海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鼻腔恶性黑色素瘤约占全身恶性黑色素瘤的1%。
现报道本院1991~1997年间收治的8例鼻腔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和放射治疗情况。
1 材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男性6例,女性2例。
年龄31~75岁。
临床表现为鼻出血(6例)、鼻塞(5例)、耳鸣(1例)和头痛(1例)。
1.2 诊断:6例常规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均诊断为恶性黑色素瘤,另外2例常规石蜡切片染色病理诊断分别为恶性淋巴瘤和低分化鳞癌,后经免疫组织化学证实为恶性黑色素瘤。
CT扫描显示病灶局限于鼻腔内4例,侵犯筛窦4例,其中同时侵犯蝶窦和上颌窦3例,同时侵犯鼻咽2例和侵犯眼球后组织1例。
所有病例治疗前均无淋巴结转移和远地转移。
1.3 治疗:病灶局限于鼻腔内的病例行局部肿瘤切除术加术后放射治疗,而病灶范围广泛的病例中3例行单纯放射治疗,1例行放射治疗加化疗。
放射源采用60Co或6MV X射线,设一前一侧野或两侧野加鼻前野,一前一侧野照射时加45°楔形板。
全部病例在TPS下显示肿瘤靶区包括在90%等剂量曲线内。
采用大分割少分次放射治疗,单次肿瘤量400cGy,2次/周。
8例中4例治疗情况为4800cGy,12次,39d,3例为4000cGy,10次,32d;另1例为6000cGy,15次,50d。
2 结果4例病灶广泛者放射治疗后均有肿瘤残留。
所有病例随访期均超过2年。
6例生存满1年,3例生存满2年,其中1例生存已达37个月。
5例死亡者中4例为病灶范围广泛而未行手术治疗,仅1例是术后放射治疗者;其中4例出现颈淋巴结转移,1例发生肝脏转移。
3 讨论3.1 诊断:原发于鼻腔的恶性黑色素瘤初发症状不典型,临床上易误诊。
入院记录姓名XXX工作单位XXXXXXXXXX性别X职别XXXXXXXXXX年龄XX岁入院日期200X年XX月XX日XX时XX分婚否X婚病史采取日期200X年XX月XX日XX时XX分籍贯XX省XXXXXX病史记录日期200X年XX月XX日XX时XX分民族X族病史陈述者患者本人(可靠)主诉:间断性左鼻出血X年,加重伴左鼻塞X周现病史:患者缘于X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鼻出血,量少,无咳嗽、咳痰、无发热、盗汗,以为“感冒”经当地卫生院冶疗后无好转(治疗不详)。
以后反复发作,呈间断性,X月前患者再次鼻出血并出鼻塞,鼻塞为不完全性,遂到重庆九院求治,九院诊断为“左鼻腔新生物”,并给予取活检病检示:“(左侧鼻腔)恶性黑色素瘤”,建议手术,今来我院求治,门诊以“(左鼻腔)恶性黑色素瘤”收入院。
患病以来,患者精神好,食欲佳,大小便无异常。
既往史:平素体健,否认有“肝炎、结核、霍乱、伤寒、痢疾”等传染病史,无重大手术及外伤史,否认有食物、药物过敏史,否认有输血及代血制品史,未按计划预防接种。
个人史:出生原籍,未到外地久居,否认有“疫水、疫区”接触史。
生活规律有烟酒嗜好。
无高血压及糖尿病史。
49岁绝经,夫妻关系和睦,有一子四女,体健。
家族史:否认有明确家族性传染病及遗传病史。
体格检查体温 36。
50C 脉搏 75次/ min 呼吸 18次/ min 血压 19/12KPa发育正常,营养良好,神志清楚,查体合作。
全身皮肤粘膜未见瘀点、瘀癍,无皮疹,溃疡,无皮下出血,毛发分布正常,无稀疏、脱落,温度与湿度正常,弹性正常,无肝掌,无蜘蛛痣,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头颅大小正常,无畸形、无压痛、包块及凹陷眼睑无水肿,无下垂、无倒睫,结膜无充血、水肿无黄染,瞳孔等圆大,约0。
3厘米,对光反射正常。
耳、鼻、咽、喉见专科检查。
口唇红润,舌苔正常,无偏斜,颈部无抵抗感,颈动脉搏动正常,颈静脉无充盈,无怒张,气管正中,肝颈静脉回流征(—),甲状腺无肿大,胸廓正常,无桶状胸、漏斗胸,双侧呼吸运动正常,肋间隙无增宽、变窄,触诊双侧语颤一致,无胸膜磨擦感,无皮下捻发感,叩诊双侧为正常清音,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罗音,无胸膜磨擦音。
1例鼻腔恶性黑色素瘤的疑难病例讨论患者姓名:陈某,年龄:53岁,性别:男,床号:19床医疗诊断:1.鼻腔恶性黑色素瘤IV期2.肝脏转移瘤3.双肺转移瘤4.骨转移瘤主要病情及护理难点:患者2021年3月初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鼻腔出血,未予重视,后鼻腔出血伴有黄色分泌物,呈恶臭味,遂就诊于XX县中医院,行耳鼻喉镜检查:右侧中鼻道可见透明状新生物,质软,触之易出血。
鼻窦CT重建:1.双侧上颌窦、筛卖、蝶窦、额卖炎症,右侧上颌实黏膜下囊肿可能2.双侧中、下鼻甲肥大伴有鼻道炎症,右侧鼻腔软组织填充。
排除手术禁忌症,予以行右侧鼻腔黏连松解术+取活检术,2021.3.27于XX医院病理会诊示:(鼻腔)恶性黑色素瘤,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院,予以行鼻腔、筛窦、部分上颌窦放疗,放疗期间联合特瑞普利单抗免疫冶疗好转出院,后期间断行免疫维持治疗4个周期,2021.10月复查考虑为鼻腔恶性黑色素瘤肝脏转移,予以得行超声引导下肝脏包块穿刺活检,病理示:“肝左叶结节穿刺物”病理:少许肝组织内可见肿瘤性病变,结合免疫发组化结果,符合恶性黑色素瘤肝转移。
2022年4月复查评估为病情进展,出现双肺转移,2022.9.6因腰痛住院行1.5T磁共振平扫诊断:腰椎骨质增生,腰1、4椎体、骶1、2椎体及部分附件异常信号,结合病史,转移性病变不除外。
诊断腰椎骨转移瘤,1周前患者出现活动后气短、乏力,后症状逐渐加重,现为求治疗门诊以“恶性黑色素瘤”收入我科,本次发病以来,神志清,精神差,有气短、乏力,有腹胀,无腹痛,无恶心、呕吐,食纳及夜休差,查体:鼻腔周围皮肤黏膜色泽减退,右侧鼻腔有有少量血性渗出,双肺呼吸音粗,双下肢有凹陷性水肿。
查血常规:血小板14*10~9/L,2.3日复查,血常规:红细胞1.68*10^12/L、血红蛋白4/L。
住院期间给予吸氧、纠正低蛋白血症、营养支持、输血、利尿等对症治疗,I级护理,普食,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护理难点:1.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护理2.水肿的护理3.输血过程中注意事项4.腹水患者的护理5.鼻咽癌患者出现鼻腔大出血时的常见原因有哪些?该怎样处理?如何预防?护理措施一、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护理:(1)病情监测:护理人员需要严格观察患者皮肤与黏膜是否存在出血点或者瘀斑、紫癜等,若皮肤出现异常需及时告知医生,并叮嘱患者不要随意抓挠。
原发鼻腔恶性黑色素瘤11例临床分析姜元芹;易志勇;郑建华;陈小霞【期刊名称】《临床军医杂志》【年(卷),期】2010()5【摘要】目的观察鼻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点,以帮助临床诊断和治疗。
方法对1992—2007年12月间诊治的鼻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11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1例中,肿瘤多位于鼻腔外侧壁和鼻中隔,其中中鼻道5例,鼻中隔4例,中鼻甲1例,下鼻甲1例,肿瘤呈黑色或紫褐色8例,呈结节状或菜花状,淡红色表面光滑如息肉状3例;肿瘤触之易出血。
结论本病临床少见,易误诊,应与鼻腔癌、血管瘤、鼻息肉相鉴别。
对鼻腔发现的黑色或紫褐色肿物,触之易出血者可作该病的临床诊断,而不必取活检,以免促进肿瘤转移。
【总页数】2页(P788-789)【关键词】鼻腔外侧壁;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临床分析;malignant;melanoma;肿瘤转移;临床诊断;鼻中隔;诊断和治疗;回顾性分析;鼻息肉;临床资料;临床特点;褐色;出血;表面光滑;中鼻甲;中鼻道;易误诊;血管瘤;下鼻甲【作者】姜元芹;易志勇;郑建华;陈小霞【作者单位】解放军第174医院五官科;解放军73119部队【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82【相关文献】1.52例原发鼻腔鼻窦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疗效分析 [J], 刘志萍;罗京伟;王凯;黄晓东;张世平;曲媛;易俊林;高黎;肖建平;徐国镇2.原发鼻腔鼻窦黏膜恶性黑色素瘤94例临床分析 [J], 袁伟;王伟芳;王胜资;丁浩;陈浮;张海燕;邹丽芬3.原发鼻腔黑色素瘤24例临床分析 [J], 胡伟汉;谢方云;伍勇;孙颖;任镜清;陈德珠4.鼻腔原发恶性黑色素瘤的 CT 表现与病理分析 [J], 陈春强;黄小燕;毛新峰;徐万里5.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恶性黑色素瘤临床分析 [J], 陈利锋;韩丽娜;刘嘉霖;赵博;卜博;杨扬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鼻腔恶性黑色素瘤18例报告
廖志苏;吴秀玲
【期刊名称】《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年(卷),期】1999(6)2
【摘要】目的报告18例我科自1981-1996年间收治的鼻腔恶性黑色素瘤。
该病时有误诊,应与鼻腔其它恶性肿瘤、血管瘤和鼻息肉相鉴别。
方法广泛的手术切除为本病的首选方法,特别是注意中隔的肿瘤周围时有黑色卫星可见,均应彻底切除。
结果切除的粘膜越多,局部复发就越少。
术后还要配合化疗,由于黑色素瘤对放疗不敏感,很少放疗。
结论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广泛彻底的手术切除是提高本病生存率的关键。
【总页数】2页(P41-42)
【关键词】黑色素瘤;鼻腔肿瘤;鉴别诊断
【作者】廖志苏;吴秀玲
【作者单位】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9.620.4
【相关文献】
1.鼻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1例报告 [J], 苏振福;邓守波
2.鼻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1例报告 [J], 张黎明;王昭法
3.左侧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1例报告 [J], 冉华;樊华;王继光;贾靖
4.鼻腔恶性黑色素瘤1例报告 [J], 王小柳;雷盛钦;童雷
5.鼻腔恶性黑色素瘤3例报告 [J], 敬尚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鼻腔恶性黑色素瘤9例临床分析
赵玉林;董明敏;娄卫华;吕明栓
【期刊名称】《新医学》
【年(卷),期】2002(33)12
【摘要】目的:探讨鼻腔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9例鼻腔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病好发于鼻腔外侧壁和鼻中隔,应与鼻腔癌、血管瘤及鼻息肉相鉴别,其病理特点为肿瘤细胞中有典型的黑色素小体.9例均行鼻侧切开术切除肿瘤.术后1年、2年及3年生存率分别为7/9、3/9和1/9.结论:病理组织学检查是确诊鼻腔恶性黑色素瘤的主要方法,手术广泛切除肿瘤则为主要的治疗方法.
【总页数】2页(P723-724)
【作者】赵玉林;董明敏;娄卫华;吕明栓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45005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45005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45005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45005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10例临床分析 [J], 朱瑞
2.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17例临床分析 [J], 张运东;乐建新;何纯会;左晶晶;蔡奇山;
包剑英
3.鼻腔恶性黑色素瘤五例临床分析 [J], 郝建海;
4.鼻腔恶性黑色素瘤五例临床分析 [J], 郝建海
5.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分析 [J], 吴娇娇;吴国民;潘兆虎;高宇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