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绿素测定方法
- 格式:pdf
- 大小:60.14 KB
- 文档页数:2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分光光度法叶绿素是植物和一些原生生物中重要的光合色素之一,它在光合作用中起到接收和转换光能的关键作用。
测定叶绿素含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植物的光合效率和健康状况,以及研究光合作用的机制和调控。
分光光度法是一种常用的测定叶绿素含量的方法,本文将介绍该方法的原理、实验步骤和数据分析。
一、原理分光光度法测定叶绿素含量的原理是基于叶绿素对光的吸收特性。
叶绿素分子可以吸收特定波长的光,特别是蓝光和红光,而对绿光的吸收较弱。
利用分光光度计测量叶绿素溶液在不同波长的光下的吸光度,可以通过比较吸光度与叶绿素浓度的标准曲线,计算出待测样品中叶绿素的含量。
二、实验步骤1. 制备叶绿素提取液:将适量的鲜叶片(去除茎和大的叶脉)放入离心管中,加入少量酒精,并用研钵捣碎,使叶绿素释放到酒精中。
然后用酒精将研钵中的残渣洗入离心管中,最后用酒精将叶绿素完全溶解。
注意,酒精的使用要避免火源。
2. 离心沉淀:将叶绿素提取液离心10分钟,以沉淀残渣和悬浮物。
3. 分光光度计测量:取离心后的叶绿素提取液,用分光光度计在特定波长下(如645 nm和663 nm)测量其吸光度。
记录吸光度值。
4. 制备标准曲线:取不同浓度的叶绿素标准溶液,用同样的方法测量其吸光度,记录吸光度值。
5. 计算叶绿素含量:根据标准曲线,将待测样品的吸光度值代入,通过计算叶绿素浓度的公式,得出叶绿素的含量。
三、数据分析1. 标准曲线的绘制:将各个标准溶液的叶绿素浓度作为横坐标,吸光度作为纵坐标,绘制曲线。
利用标准曲线可以通过待测样品的吸光度值,反推出其叶绿素的浓度。
2. 计算待测样品中叶绿素的含量:根据标准曲线,将待测样品的吸光度值代入,通过计算叶绿素浓度的公式,得出叶绿素的含量。
四、注意事项1. 实验中应尽量避免阳光直射,以免光线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 操作时应注意安全,避免酒精接触到火源。
3. 叶绿素提取液的制备应充分溶解,避免残渣和悬浮物的影响。
叶绿素的测定
叶绿素是植物中的重要色素,用于光合作用中的光能捕捉和转化。
测定叶绿素的含量可以评估植物的光合活性和健康状况。
常用的叶绿素测定方法包括:
1. 酸醇提取法:将植物组织置于酸醇混合液中,利用酸溶解细胞膜,醇提取叶绿素。
然后用光度计测定提取液的吸光度,根据吸光度与叶绿素浓度的关系计算出叶绿素的含量。
2.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通过将植物样品制备成溶液,在高效液相色谱仪中进行分离和检测。
根据标准曲线或内标法,确定叶绿素的浓度。
3. 光谱分析法:通过测量叶绿素在可见光区域的吸收光谱,计算叶绿素的浓度。
常用仪器包括光度计或分光光度计。
4. 荧光光谱法:通过测量样品在激发光下发射的荧光光谱,间接推测出叶绿素的浓度。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测量不同波长下激发光和荧光信号的比值来评估叶绿素的含量。
5. 无损测定法:利用近红外光谱或其他无损技术,通过样品材料的光学特性来推测叶绿素的含量。
这种方法适用于大范围的植物样本测定。
叶绿素测定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实验条件、设备和样品特性。
根据需求,可以选用适当的方法来测定叶绿素的含量。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方法
以下是 8 条关于叶绿素含量测定方法:
1. 嘿,你知道吗,分光光度法就可以测定叶绿素含量哦!就像用魔法镜一样,能把叶绿素的秘密都照出来。
比如说,在实验室里,小明拿着样本放在分光光度计前,专注地操作着,那认真的样子,简直酷毙啦!
2. 还有一种方法叫荧光分析法呢!哇哦,这就像是给叶绿素装上了信号灯,一测就知道它的情况啦!想象一下,小红在那里调试着仪器,期待着结果,那心情肯定很激动呀!
3. 说起来,高效液相色谱法也是很厉害的哟!这不就是给叶绿素来个精准的“体检”嘛!记得有一次,小王看着色谱图出来,脸上露出了惊喜的表情,嘿,肯定是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结果!
4. 重量法也能行呀!这就像称一称叶绿素有多重一样。
就像那次和小李一起做实验,看着天平上的数字,我们都在猜叶绿素到底有多少呢!
5. 浸提法也不错呢!感觉就像是给叶绿素泡个舒服的“澡”,然后就能知道它在里面的情况。
那次和朋友们一起用这个方法,大家边做边讨论,可有意思了!
6. 哇塞,难道你不知道还有纸层析法呀!这简直就是给叶绿素来一次奇妙的“旅行”嘛!上次看到老师熟练地操作着,那技术,真牛!
7. 原子吸收光谱法也能测定哦!这是不是跟找宝藏一样神奇呀!就像我们有一次好奇地看着仪器,在想它怎么就能找到叶绿素的秘密呢。
8. 近红外光谱法也很管用呢!想想看,就像是给叶绿素照了个特别的“照片”。
我记得有一次和同学一起用这个方法,大家都觉得好新奇呀!
总之呀,这些方法都各有各的奇妙之处,都能帮助我们了解叶绿素含量呢!。
叶绿素测定方法一、方法选择1、分光光度计法>荧光光度法>SPAD速测法,浸提比色法>萃取比色法,常温浸提比色测定>高温速浸提比色法,如果时间条件允许,建议选择常温浸提比色法。
2、药品的选择,常用有机浸提叶绿素的试剂由甲醇、乙醇、丙酮,乙醇对身体的伤害最小,丙酮最厉害,如果通风条件不是太好,建议选择乙醇;有机试剂混合液提取具有协同优势,乙醇与丙酮的混合液比甲醇与丙酮的混合液(甲醇乙醇混合很少)浸提的要完全,而且稳定,乙醇、丙酮、水的浸提效果次之,差异不显著;综上,如果能买到丙酮的话,乙醇、丙酮以1:3的比例混合液提取最好,其次是乙醇、丙酮、水以4.5:4.5:1的比例混合液,如果不想用丙酮,可以用95%的乙醇代替,但是与混合液比,提取效率不高。
3、称样量,0.2g样品,选用20ml浸提液浸提,0.5g样品,选用50ml浸提液浸提。
二、实验原理分光光度法测定叶绿素(包括a\b\类胡萝卜素\总量) 含量的原理是,以有机溶剂在常温暗室直接提取样品中的叶绿素,测定其吸光度,根据叶绿素(包括a\b\类胡萝卜素\总量)在特定波长的吸收,用公式计算其含量。
三、器材棕色容量瓶、721型分光光度计(751型分光光度计更好,越精确越好) 四、步骤1、将叶片洗净,选取中间部分,称0.200克左右,并剪成2mm左右碎条2、将样品放入容量瓶中,加入浸提液,定容,放在暗处26h左右3、比色,如果仅仅测定叶绿素A\B总量,测定波长在665nm、649nm、652nm 处吸光度即可,如果还测定类胡萝卜素含量,再测定处波长在470nm处的吸光度即可。
目前,不同的浸提液提取方法都是在这些波长下测定的。
4、每个实验样品重复三次,空白两次重复即可(本实验中空白意义不大)五、计算Ca=13.95*A665-6.88*A649Cb= 24.96* A649-7.32* A665C类胡萝卜素= (1000*A470-2.05* Ca -114.8* Cb)/245C总= A652*50/(34.5*m)Ca 为叶绿素a的浓度M 为称样量。
叶绿素的提取与分析测定叶绿素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藻类和一些细菌中的色素分子,它在光合作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叶绿素的提取和分析测定是植物生理学、植物生态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操作之一、本文将介绍叶绿素的提取和分析测定的方法及其应用。
1.取新鲜叶片,将其放置于干净的细网纱袋中,用乙醇浸泡片刻,使其浸润。
2.将浸泡的细网纱袋取出,轻轻挤压以使叶绿素溶出。
3.用乙醇将溶液稀释至一定浓度。
4.离心沉淀,将上清液取出,即可得到叶绿素溶液。
叶绿素的浓度可以通过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
分光光度法是根据不同物质对光的吸收特性来测定其浓度的一种分析方法。
具体步骤如下:1.将提取得到的叶绿素溶液置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中。
2. 使用合适的波长进行测定,一般波长为663 nm和645 nm。
3.依次测定样品和纯溶剂(如乙醇)的吸光度,并计算其差值。
4.根据比色法原理,利用比色计算公式或标准曲线,计算叶绿素的浓度。
叶绿素的分析测定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叶片的生理状态、环境因子对植物的影响等。
叶绿素浓度的变化可以指示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营养状态。
因此,叶绿素的提取与分析测定在植物生态学研究、农业生态学研究、环境科学研究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叶绿素的提取与分析测定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和实验条件进行优化。
例如,在进行叶片叶绿素含量测定时,应尽量选择含有丰富叶绿素的叶片样品,避免阳光直射、避免用硬物破坏叶片结构等。
在选择测定波长时,要根据叶绿素的特性选择吸收峰值附近的波长,以提高测定的准确性。
总之,叶绿素的提取与分析测定是植物生理学、植物生态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操作。
通过选择合适的提取方法和测定方法,可以准确测定叶绿素的含量,从而为相关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叶绿素含量测定方法叶绿素是植物体内含量较高的绿色色素,它在光合作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测定叶绿素含量对于研究植物的生理过程和生态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测定叶绿素含量的方法。
1. 直接萃取法:直接萃取法是最常用的测定叶绿素含量的方法之一。
具体步骤如下:(1) 取新鲜叶片,将其切碎并放入含有乙醇或丙酮的试管中。
(2) 在测定之前,将试管置于黑暗中,以避免光照对叶绿素的破坏。
(3) 将试管加热至60-80摄氏度,使用超声波震荡器震荡一段时间,以使叶绿素从叶片中完全溶解到溶液中。
(4) 将溶液离心,收集上层液体,并使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吸光度。
(5) 根据吸光度测定值和标准曲线来计算叶绿素的含量。
2. 酸碱法:酸碱法是测定叶绿素含量的一种简便方法。
具体步骤如下:(1) 取新鲜叶片,用醋酸乙酯将其完全浸泡。
(2) 在测定之前,将其放在黑暗中保护叶绿素不受光照。
(3) 将浸泡叶片的醋酸乙酯溶液转移到一个离心管中,再添加一些酸性乙醇(如95%乙酸)。
(4) 离心一段时间,使叶绿素溶于酸性乙醇中。
(5) 将上清液转移到一个试管中,并用乙醚稀释,使其适合测定。
(6) 使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溶液的吸光度,并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叶绿素的含量。
3. 间接法(叶绿素含量的计算):间接法是一种根据叶片在不同波长下吸光度的差异来推测叶绿素含量的方法。
具体步骤如下:(1) 使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叶片在不同波长下的吸光度,包括440 nm、645 nm和663 nm。
(2)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非光合色素 Chl (a+b) = 0.0073 A663 + 0.036 A645叶绿素 a = 0.0127 A663 - 0.00269 A645叶绿素 b = 0.0205 A645 - 0.00488 A663叶绿素 a/b = (0.0127 A663 - 0.00269 A645) / (0.0205 A645 - 0.00488 A663)(3) 使用所得结果进行各种关于叶绿素含量的统计分析。
叶绿素测定实验方法引言:叶绿素是一种存在于植物和藻类细胞中的绿色色素,它在光合作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测定叶绿素含量对于研究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种常用的叶绿素测定实验方法,通过该方法可以准确快速地测定叶绿素的含量。
实验材料:1. 叶绿素提取液:含有乙醇和醋酸的混合液;2. 磷酸盐缓冲液:用于稀释样品和调整pH值;3. 丙酮:用于去除样品中的类胡萝卜素;4. 乙醇:用于去除样品中的脂类物质;5. 乙酸镁溶液:用于稀释样品和调整pH值;6. 纯水:用于稀释样品和制备试剂。
实验步骤:1. 取一片新鲜的叶片,用研钵将其研磨成细碎的叶浆。
添加适量的磷酸盐缓冲液,使叶浆与缓冲液的体积比为1:10,并搅拌均匀。
2. 将混合物过滤,收集滤液,滤液即为叶绿素提取液。
3. 将叶绿素提取液分装到两个试管中,分别标记为A和B。
4. 在试管A中加入适量的丙酮,用于去除样品中的类胡萝卜素。
搅拌均匀后,使其静置5分钟。
5. 在试管B中加入适量的乙醇,用于去除样品中的脂类物质。
搅拌均匀后,使其静置5分钟。
6. 分别离心试管A和B,将上清液转移到两个新的试管中。
7. 在试管A中加入适量的乙酸镁溶液,用于稀释样品和调整pH值。
搅拌均匀后,使其静置5分钟。
8. 在试管B中加入适量的纯水,用于稀释样品和制备试剂。
搅拌均匀后,使其静置5分钟。
9. 分别使用分光光度计测量试管A和B中溶液的吸光度。
选择适当的波长(通常为665nm和649nm),分别记录吸光度值为A665和A649。
10. 根据公式A = (A665 - A649) × V / M,计算叶绿素的含量。
其中,V为取样体积,M为叶绿素的摩尔吸光系数。
结果分析:通过测量试管A和B中溶液的吸光度,可以计算出叶绿素的含量。
试管A中的溶液经过丙酮处理,去除了类胡萝卜素的干扰;试管B 中的溶液经过乙醇处理,去除了脂类物质的干扰。
因此,通过计算两个试管中溶液的吸光度差,可以准确测定叶绿素的含量。
叶绿素含量测定方法一、引言叶绿素是植物体内的一种重要的生物色素,对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测定叶绿素含量对于研究植物生理生态学、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叶绿素含量测定方法。
二、材料与仪器1. 乙醇:纯度为95%。
2. 醋酸:纯度为99%。
3. 氯仿:纯度为99%。
4. 石油醚:纯度为95%。
5. 甲醛:纯度为37%。
6. 碳酸钠:分析纯。
7. NaOH溶液:浓度为0.1mol/L。
8. 蒸馏水:去离子水或超纯水均可。
9. 离心管、比色皿、移液管等实验器具。
三、方法1. 乙醇法步骤:(1)取适量新鲜叶片,洗净后切成小段;(2)加入95%乙醇中,放置在室温下静置20-24小时;(3)将样品离心,取上清液;(4)将上清液转移到比色皿中,加入等体积的95%乙醇;(5)用分光光度计在663nm和645nm处测定吸光度,计算叶绿素含量。
2. 醋酸法步骤:(1)取适量新鲜叶片,洗净后切成小段;(2)加入80%醋酸中,放置在室温下静置24小时;(3)将样品离心,取上清液;(4)将上清液转移到比色皿中,加入等体积的80%醋酸;(5)用分光光度计在652nm和665nm处测定吸光度,计算叶绿素含量。
3. 氯仿-甲醛法步骤:(1)取适量新鲜叶片,洗净后切成小段;(2)加入95%甲醛中,在水浴中加热至90℃保持10分钟;(3)将样品离心,取上清液;(4)将上清液转移到比色皿中,加入等体积的氯仿,并振荡混合均匀后静置10分钟;(5)用分光光度计在649nm和665nm处测定吸光度,计算叶绿素含量。
4. 石油醚-乙醇法步骤:(1)取适量新鲜叶片,洗净后切成小段;(2)加入石油醚中,放置在室温下静置2-3小时;(3)将样品离心,取上清液;(4)将上清液转移到比色皿中,加入等体积的95%乙醇;(5)用分光光度计在663nm和645nm处测定吸光度,计算叶绿素含量。
5. NaHCO3-NaOH法步骤:(1)取适量新鲜叶片,洗净后切成小段;(2)加入NaHCO3-NaOH缓冲液中,在冰箱中保持暗处理2小时;(3)将样品离心,取上清液;(4)将上清液转移到比色皿中,并用蒸馏水稀释至一定浓度;(5)用分光光度计在665nm处测定吸光度,计算叶绿素含量。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分光光度法)一、直接浸取法1.将新鲜的小麦叶片剪成0.2cm左右的细丝或小块混合均匀后,称取0.1—0.2g,放入25ml的容量瓶或具塞试管中。
2.在容量瓶或试管中加入0.5ml纯丙酮和10—15ml 80%的丙酮,并仔细将粘附在瓶壁边缘的叶子碎末洗到丙酮溶液中,盖上瓶塞,室温下置暗处浸提过夜,其间摇动3—4次3.次日取出容量瓶,观察叶组织已全部变白时,表示叶绿素已浸提干净,然后用80%丙酮定容至25ml,过滤或离心后,波长645nm,663nm,652nm 比色二、研磨法根据朗伯-比尔(Lambert-Beer)定律,某有色溶液的吸光度A值与其中溶质浓度C以及光径L成正比,即A=aCL(a为该物质的吸光系数)。
各种有色物质溶液在不同波长下的吸光值可通过测定已知浓度的纯物质在不同波长下的吸光度而求得。
如果溶液中有数种吸光物质,则此混合液在某一波长下的总吸光度等于各组分在相应波长下的吸光度的总和,这就是吸光度的加和性。
今欲测定叶绿体色素提取液中叶绿素a、b含量,只需测定该提取液在2 个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度值,并根据叶绿素a与b在该波长下的吸光系数即可求出各自的浓度。
在测定叶绿素a、b含量时,为了排除类胡萝卜素的干扰,所用单色光的波长应选择叶绿素在红光区的最大吸收峰。
已知叶绿素a、b的80 %丙酮提取液在红光区的最大吸收峰分别为663nm 和645nm,又知在波长663nm下,叶绿素a、b在该溶液中的比吸收系数分别为82.04 和9.27,在波长645nm下分别为16.75和45.60,可根据加和性原则列出以下关系式:A663=82.04Ca +9.27Cb (1)A645=16.75Ca+45.6Cb (2)式中A663、A664分别为波长663nm和645nm处测定叶绿素溶液的吸光度值;Ca、Cb分别为叶绿素a、b的浓度(g/L)。
解联立方程(1)、(2)可得以下方程:Ca=0.0127A663-0.00269A645 (3)Cb=0.0229A645-0.00468A663 (4)如把叶绿素含量单位由g/L改为mg/L,(3)、(4)式则可改写为:Ca(mg/L)=12.7A663-2.69A645 (5)Cb(mg/L)=22.9A645-4.68A663 (6)叶绿素总量CT(mg/L)=Ca+Cb=20.2A645+8.02A663 (7)叶绿素总量也可根据下式求导A652=34.5×CT由于652nm为叶绿素a与b在红光区吸收光谱曲线的交叉点(等吸收点),两者有相同的比吸收系数(均为34.5 ),因此也可以在此波长下测定一次吸光度(A652)求出叶绿素总量:CT(g/L)=A652/34.5CT(mg/L)=A652×1000/34.5 (8)因此,可利用(5)、(6)式可分别计算叶绿素a与b含量,利用(7)式或(8)式可计算叶绿素总量。
叶绿素的测定(分光光度计法)
1.样品的选取
在测定叶片光和作用的枝条上,随机选取3~5片叶子,用水洗净并用滤纸吸干,取其中脉两侧的叶肉组织,取其鲜重0.1g,剪碎放于试管中。
2.叶绿素的提取
在试管中加入10毫升二甲基甲酰氨,加塞,放于阴暗处提取,待样品为白色透明时即表明叶绿素提取完毕。
3.测定
把提取的上清液注入比色杯中,以二甲基甲酰氨为对照,用72G型分光光度计测定在645nm和663nm时的光密度。
4.计算
(1)叶绿素浓度的计算:以Amon公式计算
参考文献:丁圣彦编著的《常绿阔叶林演替系列比较生态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熊庆娥编著的《植物生理学实验教程》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
呼吸速率的测定
卞勇主编的《植物与植物生理》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及计算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及计算方法如下:1. 原理:根据叶绿体色素提取液对可见光谱的吸收,利用分光光度计在某一特定波长下测定其吸光度,即可用公式计算出提取液中各色素的含量。
2. 计算公式:根据朗伯-比尔定律,某有色溶液的吸光度A与其中溶质浓度C和液层厚度L成正比,即:A=acl。
式中:a为比例常数。
当溶液浓度以百分浓度为单位,液层厚度为1cm时,a 为该物质的吸光系数。
各种有色物质溶液在不同波长下的吸光系数可通过测定已知浓度的纯物质在不同波长下的吸光度而求得。
如果溶液中有数种吸光物质,则此混合液在某一波长下的总吸光度等于各组分在相应波长下吸光度的总和,这就是吸光度的加和性。
3. 测定波长的选择:在测定叶绿素a、b时,为了排除类胡萝卜素的干扰,所用单色光的波长选择叶绿素在红光区的最大吸收峰。
已知叶绿素a、h的80%丙酮提取液在红光区的最大吸收峰分别为663 nm 和645 nm,又知在波长663 nm下,叶绿素a、b在该溶液中的吸光系数分别为82.04和9.27,在波长645 nm下分别为16.75和45.60。
4. 计算:叶绿素a(Ca)、叶绿素b(Cb)和类胡萝卜素(Cx)的浓度可以根据测定的波长吸光度计算得出。
计算公式如下:Ca=(13.95*A665-6.88*A649);Cb=(24.96*A649-7.32*A665);Cx=(1000*A470-2.05*Ca-114.8*Cb)/245。
5. 叶绿素含量计算:根据求得的色素浓度(mg/L),再计算出各色素含量(mg/g鲜重表示)。
叶绿素含量(mg/g)=(色素浓度mg/L * 提取液体积ml * 稀释倍数)/(1000 * 样品鲜重g)。
上述信息仅供参考,如果想要获取更多关于叶绿素含量测定的专业指导,可以查阅相关的学术文献或者咨询专业科研人员。
叶绿素含量测定方法叶绿素是植物叶片中最为重要的生物色素之一,它在光合作用过程中起到捕获光能、促进电子传递和产生化学能的关键作用。
因此,叶绿素含量测定是研究植物光合效率和生长状态的重要指标之一。
下面将介绍常用的几种叶绿素含量测定方法。
1. 色谱法:色谱法是常用的测定叶绿素含量的方法之一。
它基于叶绿素的吸光特性,通过将叶绿素从植物样品中提取出来,然后用色谱仪测定其在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来确定叶绿素的含量。
常用的色谱法有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薄层色谱法。
2. 分光光度法:分光光度法是测定叶绿素含量的经典方法之一。
它利用叶绿素具有吸收光的特性,在特定波长下测量吸光度,并根据一定公式计算叶绿素的含量。
常用的分光光度法有嗜光法、比爱伯特法和叶绿素荧光测定法等。
3. 滴定法:滴定法是一种经典的测定叶绿素含量的方法。
它通过将酸性溶液加入植物样品中,使得叶绿素从植物细胞中溶解出来,然后用碱溶液滴定至颜色转变为粉红色为止,计算出叶绿素含量。
这种方法操作简便、成本低廉,在一些初步研究中仍有应用。
4. 激光诱导荧光法:激光诱导荧光法是一种测定叶绿素含量的新兴方法。
它利用激光激发样品中的叶绿素发出的荧光信号来测定叶绿素的含量。
这种方法具有快速、无损伤、高灵敏度等优点,尤其适用于大规模的野外样本测定。
总之,测定叶绿素含量是研究植物光合效率和生长状态的重要手段之一。
不同的测定方法具有各自的优缺点,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测定。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叶绿素含量测定时,样品的采集、准备和测量条件等因素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因此需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以确保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1实验仪器:高级型分光光度计,离心机,电子天平,剪刀,研钵,漏斗,移液管。
2实验试剂:丙酮,石英砂。
3实验材料:植物叶片。
4实验步骤:
(1)色素的提取:取新鲜叶片,剪去粗大的叶脉并剪成碎块,秤取0.5g放入研钵中加纯丙酮5ml ,少许石英砂,研磨成匀浆,,再加入80%丙酮5ml ,将匀浆转入离心管,并用适量80%丙酮洗涤研钵,一并转入离心管,离心后弃沉淀,上清液用80%丙酮定容至20ml。
(2)测定OD值:取上述色素提取液1ml,加80%丙酮4ml稀释后转入比色杯中,以80%丙酮为对照,分别测定663nm、645nm的OD值。
(3)计算:按照公式计算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的浓度,再根据稀释倍数分别计算每克鲜重叶片中色素的含量。
(4)公式:ρa=12.7A663—2.69A645;
ρb=22.9A645—4.68A663;
ρ(a+b)=ρa+ρb =8.02A663 +20.21A645
注意:ρ代表叶绿素浓度,单位:mg/L 。
1.由于植物叶子中含有水分,故先用丙酮进行提取,以使色素提取液中丙酮的最终
浓度近似80% 。
2.由于叶绿素a、b的吸收峰很陡,仪器波长稍有变差,就会是结果产生很大的误
差,因此最好能用波长较正确的高级型分光光度剂。
测定植物叶绿素含量的方法
植物叶绿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藻类和一些细菌中的绿色色素,能够在吸收光子的过程中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因此,测定植物叶绿素含量是衡量植物光合作用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
1. 乙醇提取法
将待测叶片粉碎后加入适量的95%乙醇中,放置于暗处浸泡数小时或过夜,然后离心收集上清液。
测定上清液吸光度,通过比较不同波长下的吸光度值,可计算出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
将待测叶片粉碎后加入1.5mL 80%乙醇和0.5mL 1mol/L HCl的混合液中,振荡10分钟后加入玻璃珠摇匀,含有叶绿素的乙醇溶液将变为红褐色。
用0.22µm微孔滤纸过滤,取上清液,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吸光度值后计算叶绿素含量。
3. 醋酸铜法
将待测叶片加入0.05%醋酸铜溶液中,用滚轴摇匀10分钟后过滤,取上清液后测定吸光度并计算叶绿素含量。
4. 液相色谱法
将待测叶片加入甲醇或乙腈中,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分析样品中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
这种方法需要更为精确的仪器和技术,但可以同时测定多种色素。
无论使用哪种方法测定植物叶绿素含量,都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样品采集应在相同的时间、地点和光照条件下进行,以保证结果可比性。
2. 需要控制乙醇、醋酸铜等试剂用量、摇匀时间和过滤条件等因素,以获得准确的结果。
3. 对于不同种类和部位的植物,可能需要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测定方法,并对结果进行修正和比较。
实验三十三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分光光度法)
根据朗伯-比尔(Lambert-Beer)定律,某有色溶液的吸光度A值与其中溶质浓度C以及光径L成正比,即A=aCL(a为该物质的吸光系数)。
各种有色物质溶液在不同波长下的吸光值可通过测定已知浓度的纯物质在不同波长下的吸光度而求得。
如果溶液中有数种吸光物质,则此混合液在某一波长下的总吸光度等于各组分在相应波长下的吸光度的总和,这就是吸光度的加和性。
今欲测定叶绿体色素提取液中叶绿素a、b含量,只需测定该提取液在2个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度值,并根据叶绿素a与b在该波长下的吸光系数即可求出各自的浓度。
在测定叶绿素a、b含量时,为了排除类胡萝卜素的干扰,所用单色光的波长应选择叶绿素在红光区的最大吸收峰。
已知叶绿素a、b的80%丙酮提取液在红光区的最大吸收峰分别为663nm和645nm,又知在波长663nm下,叶绿素a、b在该溶液中的比吸收系数分别为82.04和9.27,在波长645nm 下分别为16.75和45.60,可根据加和性原则列出以下关系式:
A663=82.04Ca+9.27Cb (1)
A645=16.75Ca+45.6Cb (2)
式中A663、A664分别为波长663nm和645nm处测定叶绿素溶液的吸光度值;Ca、Cb分别为叶绿素a、b的浓度(g/L)。
解联立方程(1)、(2)可得以下方程:
Ca=0.0127A663-0.00269A645 (3)
Cb=0.0229A645-0.00468A663 (4)
如把叶绿素含量单位由g/L改为mg/L,(3)、(4)式则可改写为:
Ca(mg/L)=12.7A663-2.69A645 (5)
Cb(mg/L)=22.9A645-4.68A663 (6)
叶绿素总量CT(mg/L)=Ca+Cb=20.2A645+8.02A663 (7)
叶绿素总量也可根据下式求导
A652=34.5×CT
由于652nm为叶绿素a与b在红光区吸收光谱曲线的交叉点(等吸收点),两者有相同的比吸收系数(均为34.5),因此也可以在此波长下测定一次吸光度(A652)求出叶绿素总量:CT(g/L)=A652/34.5
CT(mg/L)=A652×1000/34.5 (8)
因此,可利用(5)、(6)式可分别计算叶绿素a与b含量,利用(7)式或(8)式可计算叶绿
素总量。
一、仪器、药品与材料
(一)实验材料
不同生境的新鲜植物叶片。
(二)仪器与用品
分光光度计,天平(感量0.01g),研钵,漏斗,量筒,滤纸等。
(三)试剂
1.丙酮。
2.80%丙酮:取80mL纯丙酮加入20mL蒸馏水混匀即得。
3.石英砂。
4.无水CaCO。
3
二、实验步骤
1.叶绿体色素溶液提取:选取不同生境下生长植物的成熟叶片按照实验七-I中方法用80%丙酮进行提取。
2.测定吸光度值:以80%丙酮作为参比溶液,分别在652nm、663nm和645nm处测定叶绿体色素提取液(浓度大时需稀释)的光吸收值。
3.计算:把测得的光吸收值代入上述5、6、7和8等公式计算出叶绿素a、b和叶绿素总量。
在计算时需要考虑稀释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