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测定植物叶绿素含量的方法比较
- 格式:pdf
- 大小:95.77 KB
- 文档页数:2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分光光度法叶绿素是植物和一些原生生物中重要的光合色素之一,它在光合作用中起到接收和转换光能的关键作用。
测定叶绿素含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植物的光合效率和健康状况,以及研究光合作用的机制和调控。
分光光度法是一种常用的测定叶绿素含量的方法,本文将介绍该方法的原理、实验步骤和数据分析。
一、原理分光光度法测定叶绿素含量的原理是基于叶绿素对光的吸收特性。
叶绿素分子可以吸收特定波长的光,特别是蓝光和红光,而对绿光的吸收较弱。
利用分光光度计测量叶绿素溶液在不同波长的光下的吸光度,可以通过比较吸光度与叶绿素浓度的标准曲线,计算出待测样品中叶绿素的含量。
二、实验步骤1. 制备叶绿素提取液:将适量的鲜叶片(去除茎和大的叶脉)放入离心管中,加入少量酒精,并用研钵捣碎,使叶绿素释放到酒精中。
然后用酒精将研钵中的残渣洗入离心管中,最后用酒精将叶绿素完全溶解。
注意,酒精的使用要避免火源。
2. 离心沉淀:将叶绿素提取液离心10分钟,以沉淀残渣和悬浮物。
3. 分光光度计测量:取离心后的叶绿素提取液,用分光光度计在特定波长下(如645 nm和663 nm)测量其吸光度。
记录吸光度值。
4. 制备标准曲线:取不同浓度的叶绿素标准溶液,用同样的方法测量其吸光度,记录吸光度值。
5. 计算叶绿素含量:根据标准曲线,将待测样品的吸光度值代入,通过计算叶绿素浓度的公式,得出叶绿素的含量。
三、数据分析1. 标准曲线的绘制:将各个标准溶液的叶绿素浓度作为横坐标,吸光度作为纵坐标,绘制曲线。
利用标准曲线可以通过待测样品的吸光度值,反推出其叶绿素的浓度。
2. 计算待测样品中叶绿素的含量:根据标准曲线,将待测样品的吸光度值代入,通过计算叶绿素浓度的公式,得出叶绿素的含量。
四、注意事项1. 实验中应尽量避免阳光直射,以免光线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 操作时应注意安全,避免酒精接触到火源。
3. 叶绿素提取液的制备应充分溶解,避免残渣和悬浮物的影响。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是指测定植物体内叶绿素的含量,主要有荧光法、比色法和HPLC法。
1. 荧光法:是利用叶绿素对荧光的强烈敏感性,用来测定叶绿素的一种方法,是生物体叶绿素含量测定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其原理是根据叶绿素在紫外光照射下产生的荧光强度,可以分析出叶绿素的含量。
2. 比色法:是利用叶绿素和其他物质的吸收光谱差异,从而计算叶绿素含量的一种方法。
其原理是,在不同浓度的叶绿素溶液中添加相应量的比色剂,当叶绿素的浓度达到一定时,会产生色谱变化,根据色谱变化的大小,可以计算出叶绿素的浓度。
3. HPLC法:也称为高效液相色谱法,是一种新型的分析技术,用于测定叶绿素的含量。
其原理是将叶绿素以溶剂溶解后,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将叶绿素从溶剂中分离并测定叶绿素的含量。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光合作用密切相关,叶绿素含量的测定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选育品种以及抗性研究等方面都很有必要。
叶绿素含量的经典测定方法是光电比色法,即用光电比色计以无机有色溶液为标准进行比色测定。
该方法不仅要配制无机标准溶液,而且不能对溶液中不同色素分子进行定量测定;分光光度法则不需配制标准溶液,又可对溶液中不同色素分子进行定量测定,已得到广泛应用。
一、原理分光光度法测定叶绿素含量,就是利用叶绿素 a和叶绿素b吸收光谱的不同,测定各特定峰值波长下的光密度,再根据色素分子在该波长下的消光系数,计算出浓度。
叶绿素 a、叶绿素b的丙酮溶液在可见光范围内的最大吸收峰分别位于 663nm、 645nm处,同时已知叶绿素a和叶绿素b在663nm处的消光系数分别为82.04和9.27;在645nm处的消光系数分别为16.75和45.60。
这样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浓度与他们在663nm、645nm处的光吸光密度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D663=82.04C a+9.27C bD645=16.75C a+45.60C b式中D663和D645分别为叶绿素溶液在波长663nm、645nm处的光密度;C a、C b分别为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浓度,单位g.·L-1。
解方程可得到:计算:C a=12.7D663-2.59D645C b=22.9D645-4.67D663C a+b=20.3D645+8.04D663C a ,C b分别为叶a和叶b的浓度,C a+b为叶a和叶b的总浓度,单位为mg·L-1所测材料单位重量或单位面积的叶绿素含量可按下式进一步计算:叶绿素含量(mg·L-1或mg·dm-2)= C*VA*1000式中C:叶绿素浓度(mg·L-1);V:提取液总体积(ml);A:叶片鲜重(g)或面积(dm2)二、丙酮乙醇混合液法提取叶绿素:药品:丙酮:乙醇按1:1体积混合成浸提液仪器:分光光度计-1-1-1方法:丙酮乙醇混合液法1.将丙酮、无水乙醇按1:1比例配成混合浸提液。
浮游植物叶绿素a 含量测定方法的比较测定X陈宇炜高锡云(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南京210008)提要本文比较研究了浮游植物叶绿素A含量测定的2 种常用方法——国内常用的丙酮萃取分光光度法和国际上较通用的热乙醇萃取分光光度法. 实验结果显示, 热乙醇法具有操作简便、快捷, 萃取完全, 低毒害等优点. 两种方法有显著统计差异及很好的相关性, 其回归方程为: Ch la乙醇= 1. 261 Ch la丙酮- 3. 5 (R =01998).关键词浮游植物叶绿素a丙酮萃取法热乙醇萃取法分类号Q 945. 11浮游植物的主要光合色素是叶绿素(Ch lo rophyll) , 常见的有叶绿素a、b 和c. 叶绿素a 存在于所有的浮游植物中, 大约占有机物干重的1- 2% , 是估算浮游植物生物量的重要指标[1, 2 ]. 浮游植物细胞内叶绿素a 含量随种类或类群而有所不同, 同时还受年龄、生长率、光和营养条件的影响[3 ].浮游植物叶绿素a 的测定方法主要有分光光度法[4 ]和荧光法[5 ]两种. 荧光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 但需要荧光光度计等设备, 在此不作讨论. 分光光度法又分为三色法和单色法两种. 过去通常采用三色法, 但由于结果计算较粗, 误差大, 现已较少采用. 目前大多采用Lo renzen 提出的单色法, 此法只测定叶绿素a, 幵对脱镁叶绿素a 的干扰进行了校正[4 ]. 根据萃取溶剂不同Lo renzen 单色法又分为丙酮法和乙醇法, 我国多年来一直使用丙酮法. 近年来国际上从萃取效果、安全和保健等考虑, 已逐渐改用乙醇法, 而国内考虑到资料的可比性, 仍继续使用丙酮法[6 ]. 本研究正是在此基础上, 进行了丙酮法与乙醇法的比较, 为引进乙醇法, 以使国内叶绿素a 测定结果能与国际上高水平研究结果进行比较而提供科学的参考意见.1方法1. 1水样的采集、处理和保存根据章宗涉等的“淡水浮游生物研究方法”和金相灿等的“湖泊富营养化调查规划”所述方法采集幵处理水样[122 ] , 取合适体积水样经滤纸(W aterman GFöC 玻璃纤维滤纸或国产微孔滤膜) 过滤后, 将带样品的滤纸放入冰箱冷冻室保存, 若置于低温冰箱(- 20℃) 中, 则可较长期(三个月) 保存样品.1. 2丙酮萃取分光光度法(丙酮法) 简易步骤参照“淡水浮游生物研究方法”和“湖泊富营养化调查规范”, 取带样品的滤纸剪碎后在研钵中加适量90% 丙酮研磨至足够细, 移入具塞刻度试管中于暗处静置萃取6- 20h 后, 过滤或离心得清液定容, 721 或752型分光光度计于波长665nm 和750nm 处测吸光值, 然后加入几滴1mo l·L - 1盐酸酸化, 于波长665nm 和750nm 处再测吸光值[7 ] , 结果计算公式为:Ch la丙酮= 27. 3×[ (E 665- E 750) - A 665- A 750) ]×V 丙酮öV水样其中, Ch la丙酮为丙酮法测定的叶绿素a 含量(L g·L - 1) ; E 665为丙酮萃取液于波长665nm 的吸光值; E 750为丙酮萃取液于波长750nm 的吸光值; A 665为丙酮萃取液酸化后于波长665nm 的吸光值; A 750为丙酮萃取液酸化第12 卷第2 期2000 年6 月湖泊科学JOU RNAL O F LA KE SC IENCESVo l. 12,No. 2Jun. , 2000X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9600025)、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KZ951- B1- 205- 02)、中国科学院重点项目(KZ952- S1- 220) 和中国科学院“九五”特别支持项目(KZ95T- 04- 04) 联合资助.收稿日期: 1999- 07- 02; 收到修改稿日期: 2000- 03- 03. 陈宇炜, 男, 1969 年生, 助理研究员.。
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15]SapersGM,MillerRL,PilizotaV,etal.Shelf-lifeextensionoffreshmushrooms(Agaricusbisporus)byapplicationofhydrogenperoxideandbrowninginhibitors[J].JournalofFoodScience,2001,66(2):362-366.[16]WiktorA,SledzM,NowackaM,etal.Theinfluenceofimmersionandcontactultrasoundtreatmentonselectedpropertiesoftheappletissue[J].AppliedAcoustics,2016,103(B):136-142.[17]MorenoJ,ChiraltA,EscricheI.Effectofblanching/osmoticdehydrationcombinedmethodsonqualityandstabilityofminimallyprocessedstrawberries[J].FoodResearchInternational,2000,33(7):609-616.[18]TabtiangaS,PrachayawarakonbS,SoponronnaritaS.Effectsofosmotictreatmentandsuperheatedsteampuffingtemperatureondryingcharacteristicsandtexturepropertiesofbananaslices[J].DryingTechnology,2012,30(1):20-28.[19]KarabulutI,TopcuA,DuranA,etal.Effectofhotairdryingandsundryingoncolorvaluesandβ-carotenecontentofapricot(PrunusarmenicaL.)[J].LWT-FoodScience&Technology,2007,40(5):753-758.[20]IhnsR,DiamanteLM,SavageGP,etal.Effectoftemperatureonthedryingcharacteristics,colour,antioxidantandbeta-carotenecontentsoftwoapricotvarieties[J].InternationalJournalofFoodScience&Technology,2011,46(2):275-283.[21]PénicaudC,AchirN,Dhuique-MayerC,etal.Degradationofβ-caroteneduringfruitsandvegetablesprocessingorstorage:reactionmechanismsandkineticsaspects[J].Fruits,2011,66(6):417-440.努尔凯麦尔·木拉提,杨亚杰,帕尔哈提·阿布都克日木,等.小麦叶绿素含量测定方法比较[J].江苏农业科学,2021,49(9):156-159.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21.09.028小麦叶绿素含量测定方法比较努尔凯麦尔·木拉提1,2,杨亚杰1,帕尔哈提·阿布都克日木1,玛依努尔·吾斯曼1,2(1.喀什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新疆喀什844006;2.新疆帕米尔高原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新疆喀什844006) 摘要:测定植物叶绿素含量有多种方法,以小麦为材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验证长势相近的小麦叶片在同等试验条件之下,比较测定叶绿素含量的6种方法。
叶绿素含量测定方法叶绿素是植物体内含量较高的绿色色素,它在光合作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测定叶绿素含量对于研究植物的生理过程和生态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测定叶绿素含量的方法。
1. 直接萃取法:直接萃取法是最常用的测定叶绿素含量的方法之一。
具体步骤如下:(1) 取新鲜叶片,将其切碎并放入含有乙醇或丙酮的试管中。
(2) 在测定之前,将试管置于黑暗中,以避免光照对叶绿素的破坏。
(3) 将试管加热至60-80摄氏度,使用超声波震荡器震荡一段时间,以使叶绿素从叶片中完全溶解到溶液中。
(4) 将溶液离心,收集上层液体,并使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吸光度。
(5) 根据吸光度测定值和标准曲线来计算叶绿素的含量。
2. 酸碱法:酸碱法是测定叶绿素含量的一种简便方法。
具体步骤如下:(1) 取新鲜叶片,用醋酸乙酯将其完全浸泡。
(2) 在测定之前,将其放在黑暗中保护叶绿素不受光照。
(3) 将浸泡叶片的醋酸乙酯溶液转移到一个离心管中,再添加一些酸性乙醇(如95%乙酸)。
(4) 离心一段时间,使叶绿素溶于酸性乙醇中。
(5) 将上清液转移到一个试管中,并用乙醚稀释,使其适合测定。
(6) 使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溶液的吸光度,并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叶绿素的含量。
3. 间接法(叶绿素含量的计算):间接法是一种根据叶片在不同波长下吸光度的差异来推测叶绿素含量的方法。
具体步骤如下:(1) 使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叶片在不同波长下的吸光度,包括440 nm、645 nm和663 nm。
(2)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非光合色素 Chl (a+b) = 0.0073 A663 + 0.036 A645叶绿素 a = 0.0127 A663 - 0.00269 A645叶绿素 b = 0.0205 A645 - 0.00488 A663叶绿素 a/b = (0.0127 A663 - 0.00269 A645) / (0.0205 A645 - 0.00488 A663)(3) 使用所得结果进行各种关于叶绿素含量的统计分析。
叶绿素含量测定方法一、引言叶绿素是植物体内的一种重要的生物色素,对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测定叶绿素含量对于研究植物生理生态学、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叶绿素含量测定方法。
二、材料与仪器1. 乙醇:纯度为95%。
2. 醋酸:纯度为99%。
3. 氯仿:纯度为99%。
4. 石油醚:纯度为95%。
5. 甲醛:纯度为37%。
6. 碳酸钠:分析纯。
7. NaOH溶液:浓度为0.1mol/L。
8. 蒸馏水:去离子水或超纯水均可。
9. 离心管、比色皿、移液管等实验器具。
三、方法1. 乙醇法步骤:(1)取适量新鲜叶片,洗净后切成小段;(2)加入95%乙醇中,放置在室温下静置20-24小时;(3)将样品离心,取上清液;(4)将上清液转移到比色皿中,加入等体积的95%乙醇;(5)用分光光度计在663nm和645nm处测定吸光度,计算叶绿素含量。
2. 醋酸法步骤:(1)取适量新鲜叶片,洗净后切成小段;(2)加入80%醋酸中,放置在室温下静置24小时;(3)将样品离心,取上清液;(4)将上清液转移到比色皿中,加入等体积的80%醋酸;(5)用分光光度计在652nm和665nm处测定吸光度,计算叶绿素含量。
3. 氯仿-甲醛法步骤:(1)取适量新鲜叶片,洗净后切成小段;(2)加入95%甲醛中,在水浴中加热至90℃保持10分钟;(3)将样品离心,取上清液;(4)将上清液转移到比色皿中,加入等体积的氯仿,并振荡混合均匀后静置10分钟;(5)用分光光度计在649nm和665nm处测定吸光度,计算叶绿素含量。
4. 石油醚-乙醇法步骤:(1)取适量新鲜叶片,洗净后切成小段;(2)加入石油醚中,放置在室温下静置2-3小时;(3)将样品离心,取上清液;(4)将上清液转移到比色皿中,加入等体积的95%乙醇;(5)用分光光度计在663nm和645nm处测定吸光度,计算叶绿素含量。
5. NaHCO3-NaOH法步骤:(1)取适量新鲜叶片,洗净后切成小段;(2)加入NaHCO3-NaOH缓冲液中,在冰箱中保持暗处理2小时;(3)将样品离心,取上清液;(4)将上清液转移到比色皿中,并用蒸馏水稀释至一定浓度;(5)用分光光度计在665nm处测定吸光度,计算叶绿素含量。
[叶绿素含量测定]叶绿素含量测定[叶绿素含量测定]叶绿素含量测定篇一 : 叶绿素含量测定叶绿素含量的测定根据朗伯-比尔定律,某有色溶液的吸光度A值与其中溶质浓度C以及光径L成正比,即A,aCL。
,)各种有色物质溶液在不同波长下的吸光值可通过测定已知浓度的纯物质在不同波长下的吸光度而求得。
如果溶液中有数种吸光物质,则此混合液在某一波长下的总吸光度等于各组分在相应波长下的吸光度的总和,这就是吸光度的加和性。
今欲测定叶绿体色素提取液中叶绿素a、b含量,只需测定该提取液在2 个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度值,并根据叶绿素a与b在该波长下的吸光系数即可求出各自的浓度。
在测定叶绿素a、b含量时,为了排除类胡萝卜素的干扰,所用单色光的波长应选择叶绿素在红光区的最大吸收峰。
已知叶绿素a、b的80 ,丙酮提取液在红光区的最大吸收峰分别为663nm 和645nm,又知在波长663nm下,叶绿素a、b在该溶液中的比吸收系数分别为82.04 和9.27,在波长645nm下分别为16.75和45.60,可根据加和性原则列出以下关系式:A663=82.04Ca +9.27Cb………………A645=16.75Ca+45.6Cb………………式中A663、A664分别为波长663nm和645nm处测定叶绿素溶液的吸光度值;Ca、Cb分别为叶绿素a、b的浓度。
解联立方程、可得以下方程:Ca=0.0127A663-0.00269A645…………Cb=0.0229A645-0.00468A663…………如把叶绿素含量单位由g/L改为mg/L,、式则可改写为:Ca=12.7A663-2.69A645…………Cb=22.9A645-4.68A663…………叶绿素总量CT=Ca+Cb=20.2A645+8.02A663……叶绿素总量也可根据下式求导A652=34.5×CT由于652nm为叶绿素a与b在红光区吸收光谱曲线的交叉点,两者有相同的比吸收系数,因此也可以在此波长下测定一次吸光度求出叶绿素总量: CT=A652/34.5CT=A652×1000/34.5………因此,可利用、式可分别计算叶绿素a与b含量,利用式或式可计算叶绿素总量。
一、实验课题名称不同环境条件下植物叶绿素a、b含量的比较(分光光度法测定)二、文献综述1.叶绿素a的生物合成过程起始物是谷氨酸,之后为5-氨基酮戊酸,两分子的ALA缩合形成胆色素原(PBG),4分子PBG相互连结形成原中卟啉IX.原卟啉IX与Mg结合形成Mg-原卟啉原IX,光下E环的环化形成,D环的还原作用和叶绿醇尾部的连接完成了整个合成过程,合成过程中的许多步骤在图中已省略2.影响叶绿素形成的条件(1)光光是影响叶绿素形成的主要条件。
从原叶绿素酸酯转变为叶绿酸酯需要光,而光过强,叶绿素又会受光氧化而破坏。
黑暗中生长的幼苗呈黄白色,遮光或埋在土中的茎叶也呈黄白色。
这种因缺乏某些条件而影响叶绿素形成,使叶子发黄的现象,称为黄化现象(etiolation)。
也有例外情况,例如藻类、苔藓、蕨类和松柏科植物在黑暗中可合成叶绿素,其数量当然不如在光下形成的多;柑橘种子的子叶及莲子的胚芽在无光照的条件下也能形成叶绿素,推测这些植物中存在可代替可见光促进叶绿素合成的生物物质。
(2)温度叶绿素的生物合成是一系列酶促反应,受温度影响。
叶绿素形成的最低温度约2℃,最适温度约30℃,最高温度约40℃。
秋天叶子变黄和早春寒潮过后秧苗变白,都与低温抑制叶绿素形成有关。
高温下叶绿素分解大于合成,因而夏天绿叶蔬菜存放不到一天就变黄;相反,温度较低时,叶绿素解体慢,这也是低温保鲜的原因之一。
(3)营养元素叶绿素的形成必须有一定的营养元素。
氮和镁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铁、锰、铜、锌等则在叶绿素的生物合成过程中有催化功能或其它间接作用。
因此,缺少这些元素时都会引起缺绿症(chlorosis),其中尤以氮的影响最大,因而叶色的深浅可作为衡量植株体内氮素水平高低的标志。
(4)氧缺氧能引起Mg-原卟啉IX或Mg-原卟啉甲酯的积累,影响叶绿素的合成。
(5)水缺水不但影响叶绿素生物合成,而且还促使原有叶绿素加速分解,所以干旱时叶片呈黄褐色。
通过对室外旱池处理条件下的甘薯叶片叶绿素含量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下甘薯品种叶片中叶绿素a、b及总叶绿素含量比对照均有所下降,叶绿素a/b比值比对照也有所下降,且叶绿素a/b比值占对照百分率与品种抗旱性呈极显著负相关。
浮游植物叶绿素a4种提取方法的比较【摘要】目的优选地表水中浮游植物叶绿素a的提取方法。
方法实验室制备发生水华的水样,分别选用丙酮研磨法、冻融法、丙酮加热法、混合溶剂法4种方法提取叶绿素a,进行叶绿素a含量的测定。
结果冻融法、丙酮加热法、混合溶剂法对样品中叶绿素a的提取效果及方法精密度优于丙酮研磨法(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丙酮加热法和混和溶剂法耗时较短,叶绿素a在丙酮和混合溶剂中稳定性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
结论丙酮加热法和混和溶剂法可为常用叶绿素a测量方法,尤其适用于大批量水环境样品的测定。
【关键词】叶绿素a;提取;丙酮研磨法;混和溶剂法叶绿素a(chlorophyll a)存在于所有植物中,是估算水体中浮游植物浓度的重要指标。
近年来,由于中国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浮游植物叶绿素a的测定备受关注。
浮游植物叶绿素的测定方法根据测定仪器可分为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荧光光度计法和分光光度计法等,但上述方法均不适用于快速、大量、野外样品的分析。
目前国内浮游植物叶绿素a的常规测定方法存在测定结果偏低、耗时长、重复测定精密度差等特点,且在研磨过程中操作人员和丙酮接触时间长,不利于实验人员的健康。
因此,人们通过改变细胞破碎方式、延长提取时间、增高提取液温度、改变提取溶剂等方法,对标准方法进行了优化改进。
本文选取丙酮研磨法、冻融法、丙酮加热法、混合溶剂提取法,以实验室培养的水华水样为实验对象,进行叶绿素a 的测定研究。
从叶绿素a的提取效果、重复操作精密度、操作的简便性和叶绿素a在提取溶剂中的稳定性等几个方面对这4种测定方法进行比较,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 1 水样准备将实验室培养的藻种混合配置成实验水样,水样中含有硅藻属中的小环藻和菱形藻,绿藻属中的小球藻、栅藻、新月藻。
水样配好后立即加入碳酸镁,每升样品加1%的碳酸镁1 ml,以防止酸化引起的色素波长偏移。
在抽滤器上装好乙酸纤维滤膜,将水样摇匀后分成20份,每份250 ml,分别抽滤浓缩,抽完后继续抽1~2 min,以减少滤膜上的水分。
实验四叶绿素a、b含量的测定(分光光度计法和SPAD叶绿素仪法)植物叶面积的测定(仪器法、画纸称重法)一、实验目的:1.掌握叶绿素的提取方法及叶绿素含量测定的两种方法;2.学会使用VIS-723G和723N(new)的分光光度计的比色杯较正和定波长的两个程序;仪器法、复印称重法测定植物叶面积3.学会SPAD叶绿素仪和AM-300手持式叶面积仪的使用4.了解CB-1102便携式光合蒸腾测定仪二、实验原理:略、三、实验步骤:1.叶绿素a、b含量的测定(分光光度计法)P373人一组,实验材料为大红花成熟叶和嫩叶a)叶绿体色素的提取(0.5g叶片剪碎,加少量石英砂和碳酸钙用95%乙醇研磨,提取定容至25mL)b)稀释至5倍后测A665nm和A649nmc)计算(请列出计算公式)•更正:• 1.请用95%乙醇取代丙酮提取叶绿素。
• 2. 仍用书本上所列的公式。
2.叶绿素a、b含量的测定(SPAD叶绿素仪法)3人一组,实验材料为灰莉叶片实验原理:1.SPAD-502 叶绿素仪通过测量叶片在两种波长光学浓度差方式650nm 和940nm来确定叶片当前叶绿素的相对数量。
2.测量值是通过对在二个不同波长区域,叶片传输光的数量进行计算,在这二个区域叶绿素对光吸收不相同的。
这二个区域是红光区(对光有较高的吸收且不受胡萝卜素影响)和红外线区(对光的吸收极低)。
SPAD—502叶绿素仪使用说明一)电池安装1、按照电池盒上面的箭头标定方向旋转,打开电池盒盖。
2、放入盒内两节AA号码电池,并确信是按照指示放入电池。
3、必须是碱性或是碳—锌电池。
不要混淆电池型号和新旧电池。
4、把电池盒盖按照上面箭头方向旋转,直到盖子和仪器比较适当为止,不能太紧。
5、当电源开关打到ON的位置时,如果电源符号出现在显示屏上,表示电池已经耗尽,应该更换电池了。
如果电源符号没有出现,检查一下电池是否正确地插入或是否有电。
二)调零无论什么时候关闭电源之后需要在打开时,都需要调零。
叶绿素含量测定方法
1.酒精提取法
这是一种简单、常用的叶绿素含量测定方法。
首先,将待测样品中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然后通过分光光度计测定酒精溶液的吸光度。
根据已知浓度的叶绿素标准溶液的吸光度与浓度之间的关系,可以计算出待测样品中叶绿素的含量。
2.乙醚提取法
这是一种更精确的叶绿素含量测定方法。
首先,将待测样品中的叶绿素溶解到乙醚中,然后通过离心将悬浮液分离成上层乙醚相和下层水相。
接下来,测定乙醚相的吸光度,并根据已知浓度的叶绿素标准溶液的吸光度与浓度之间的关系,计算出待测样品中叶绿素的含量。
3.高效液相色谱法
这是一种更为准确的叶绿素含量测定方法。
首先,将待测样品中的叶绿素提取出来,并经过预处理后注入到高效液相色谱仪中进行分析。
高效液相色谱法可以准确地分离出叶绿素及其衍生物,并通过检测器测定它们的吸光度,从而计算出叶绿素的含量。
4.气相色谱法
这是一种用于测定叶绿素含量的高灵敏度方法。
首先,将待测样品中的叶绿素提取出来,并经过预处理后注入到气相色谱仪中进行分析。
气相色谱法可以准确地分离出叶绿素及其衍生物,并通过检测器测定它们的吸光度,从而计算出叶绿素的含量。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测定方法在操作和结果上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在进行叶绿素含量测定时应选择合适的方法,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校正和修正。
总之,准确测定叶绿素含量对于研究植物的生长和光合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选择合适的方法并进行准确的操作,可以获得可靠的叶绿素含量数据,为相关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
一、实验目的1.了解植物组织中叶绿素的分布及性质。
2.掌握测定叶绿素含量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叶绿素广泛存在于果蔬等绿色植物组织中,并在植物细胞中与蛋白质结合成叶绿体。
当植物细胞死亡后,叶绿素即游离出来,游离叶绿素很不稳定,对光、热较敏感;在酸性条件下叶绿素生成绿褐色的脱镁叶绿素,在稀碱液中可水解成鲜绿色的叶绿酸盐以及叶绿醇和甲醇。
高等植物中叶绿素有两种:叶绿素a 和b ,两者均易溶于乙醇、乙醚、丙酮和氯仿。
叶绿素的含量测定方法有多种,其中主要有:1.原子吸收光谱法:通过测定镁元素的含量,进而间接计算叶绿素的含量。
2.分光光度法: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叶绿素提取液在最大吸收波长下的吸光值,即可用朗伯—比尔定律计算出提取液中各色素的含量。
叶绿素a 和叶绿素b 在645nm 和663nm 处有最大吸收,且两吸收曲线相交于652nm 处。
因此测定提取液在645nm 、663nm 、652nm 波长下的吸光值,并根据经验公式可分别计算出叶绿素a 、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的含量。
三、仪器、原料和试剂仪器分光光度计、电子顶载天平(感量0.01g)、研钵、棕色容量瓶、小漏斗、定量滤纸、吸水纸、擦境纸、滴管。
原料新鲜(或烘干)的植物叶片试剂1. 96%乙醇(或80%丙酮)2. 石英砂3. 碳酸钙粉四、操作步骤取新鲜植物叶片(或其它绿色组织)或干材料,擦净组织表面污物,去除中脉剪碎。
称取剪碎的新鲜样品2g ,放入研钵中,加少量石英砂和碳酸钙粉及3mL95%乙醇,研成均浆,再加乙醇10mL ,继续研磨至组织变白。
静置3~5min 。
取滤纸1张置于漏斗中,用乙醇湿润,沿玻棒把提取液倒入漏斗,滤液流至100mL 棕色容量瓶中;用少量乙醇冲洗研钵、研棒及残渣数次,最后连同残渣一起倒入漏斗中。
用滴管吸取乙醇,将滤纸上的叶绿体色素全部洗入容量瓶中。
直至滤纸和残渣中无绿色为止。
最后用乙醇定容至100mL ,摇匀。
取叶绿体色素提取液在波长665nm 、645nm 和652nm 下测定吸光度,以95%乙醇为空白对照。
植物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及含量测定(一)叶绿体色素的提取一、实验目的1.掌握有机溶剂提取叶绿体色素等天然化合物的原理和实验方法。
2.了解皂化-萃取提取β−胡萝卜素原理。
3. 了解1,4-二氧六环沉淀法提取叶绿素原理。
二、实验原理植物光合作用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现象,它是人类所利用能量的主要来源。
在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光合作用过程中,叶绿体色素起着重要的作用。
高等植物体内的叶绿体色素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两类,主要包括叶绿素a、叶绿素b、β−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四种。
它们所呈现的颜色和在叶绿体中含量大约比例见表12.1。
叶绿素(chlorophylls)是叶绿酸的酯,它在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中吸收可见光,并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
叶绿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必需的催化剂。
在绿色植物中叶绿素主要以叶绿素a(C55H72O5N4Mg)和叶绿素b(C55H70O6N4Mg)两种结构相似的形式存在,其差别仅是叶绿素a中一个甲基被叶绿素b中的甲酰基所取代。
叶绿素的基本结构见图47.1。
在叶绿素分子结构中含有四个吡咯环,它们由四个甲烯基联结成卟啉环,在卟啉环中央有一个镁原子,它以两个共价键和两个配位键与四个吡咯环的氮原子结合成内配盐,形成镁卟啉。
在叶绿素分子中还有两个羧基,其中一个与甲醇酯化成COOCH3,另一个与叶绿醇酯化成COOC20H39长链。
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s)是一类不饱和的四萜类碳氢化合物(例如胡萝卜素,carotenes),或它们的氧化衍生物(例如叶黄素类,xanthophylls)。
所有的类胡萝卜素均源于非环状的C40H56结构。
类胡萝卜素在强光下可防止叶绿素的光氧化;在弱光下,可作为辅助色素吸收光能并传递给叶绿素分子。
胡萝卜素有三种异构体,即α−、β−和γ−胡萝卜素,其中β−胡萝卜素含量最多,也最为重要。
β−胡萝卜素还具有维生素A的生理活性,其结构是由两分子维生素A 在端链失去两分子水结合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