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百家争鸣
- 格式:docx
- 大小:12.93 KB
- 文档页数:1
[时空构建][主旨线索](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汉武帝即位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两宋时期,程朱理学形成,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4)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开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面。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标透视(1)立足“唯物史观”,联系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思想发展状况,分析“百家争鸣”思维建模局面形成的时代背景。
(2)梳理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及韩非子等思想家的主张,构建“时空观念”;搜集图文史料,着眼“史料实证”探究“百家争鸣”的主张及意义。
(3)注重“历史解释”,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认识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涵养“家国情怀”。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背景(1)社会基础: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政治和经济大变动。
(2)阶级基础: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3)文化基础: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出现了私人讲学。
2.概况(1)诸子百家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形成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②这些学者和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学派代表学派道家儒家墨家法家代表老子(春秋)庄子(战国)孔子(春秋)孟子、荀子(战国)墨子(战国) 商鞅、韩非子(战国)3.影响(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素养解读唯物史观——“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与社会变革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是分封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
礼崩乐坏、空前的战乱动荡和社会变革为各个阶层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阐释自己的学说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舞台,“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剧烈的社会变革与阶级变动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 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BC8C---BC3C)“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争论和辩难。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的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争鸣在前期和中期,主要表现为争鸣,后期表现为合流,争鸣是在争鸣中吸收,吸收是为了更好地争鸣。
争鸣只是探讨问题,合流才是向解决问题迈进。
1、代表春秋孔子-儒家创始人 战国孟子-继承和发展 战国荀子-先秦儒家集大成者 2、主张⑴春秋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①子曰:“仁者爱人。
”“爱人”----体贴别人、关心别人、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②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方法:遵守社会规范狭义:周礼(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 广义:总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 恢复周礼反映了孔子在政治上的保守性③“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德治 ④子曰:“有教无类。
”⑤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把主要精力放在人和社会方面,把探讨和解决社会的实际问题放到首位。
----务实“仁”是一种内在的修养,“礼”则是一种外在的规范.(具备“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遵守“礼”的规范,才能更 好地践行“仁”的品德。
)⑵战国时期儒家代表:孟子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曰:“省刑罚、薄税敛”。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材料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1、 从人际关系的和谐上升为阶级关系的和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思想2、重视和善待老百姓,发挥孔子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控制)天命而用(利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 材料反映了荀子的什么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想;“君舟民水”.比较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儒学思想中哪些具有现实意义?教育理论: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 伦理道德:孝、仁义、诚信等(社会主义荣辱观) 维护社会稳定:仁、德治、民本思想等(取消农业税) 个人修养: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代表 春秋老子,道家创始人战国庄子2、主张现实社会中,哪些观念能找到老子思想的影子? 虚怀若谷、宽容谦逊的思想,恬淡朴素、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利的思想, 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思想……庄子:“道”是最高准则;提出“齐物论” 崇尚自然无为 ,追求精神自由1、代表李悝吴起商鞅韩非子申不害2、主张奖励耕战、严刑峻法李悝①推行“尽地力之教”,提高农业产量②以严酷刑法确立集权政治秩序③《法经》,古代第一部完整法典商鞅①废除世卿世禄,按军功授爵②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③重农抑商④加强中央集权⑤燔诗书、明法令,加强思想控制韩非子《守株待免》的故事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①认为事物是发展变化的②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
第一课百家争鸣
问题解答
1.对孔子这段名言,你有什么感想?
解题关键:孔子对自己一生不同阶段所达到的精神层面进行的概括。
思路引领:结合孔子的生平及思想,来理解和认识孔子的这段名言。
答案提示:这段话是孔子对其精神修养发展过程的概括。
孔子说自己15岁时就立志学习知识,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30岁时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40岁时已经成为知者;到了50岁、60岁,孔子认识到天命了,并且能够顺乎天命了;70岁时能从心所欲,所做的一切自然而然正确,这是圣人发展的最高阶段。
2.想想看,上面关于“人性”的几种看法,你认为对不对?为什么?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解题关键:孔子、孟子、荀子、告子对“人性”的不同看法。
思路引领:理解四种看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提示:孔子、孟子、荀子、告子对“人性”的看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和“性无善无不善”的观点,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
人性从客观上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
关于孔子“人性论”的几种观点:
有学者认为,孔子没有直接的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但却说圣贤也要经常警惕防范不仁,可见孔子认为性恶来自先天。
另有学者认为,孔子的确不像后来的孟子和荀子那样,直接而明确地谈论人性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但《论语》中却多处蕴含着孔子人性本善的价值预设。
还有的学者认为,孔子的人性观是人性美善,而又非纯美纯善,并且认为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就是孔子性美善而又非纯美纯善两个方面合乎逻辑的分化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