坩埚焦实验报告11组
- 格式:doc
- 大小:688.00 KB
- 文档页数:10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
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实验用品】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脚架、薄铜片、酒精、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
【实验内容】1.用棉花分别蘸取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到蘸有酒精的棉花燃着了,蘸有水的棉花没有燃烧,通过此实验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有可燃物。
2.(1)取一小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
①实验现象: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都能燃烧。
②实验结论: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都是可燃物。
(2)从乒乓球和滤纸上各剪下一小片(同样大小),分开放在一块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如图所示。
①实验现象:一段时间后,乒乓球碎片先燃烧起来,然后滤纸碎片也燃烧起来。
②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利用蜡烛和烧杯(或选择其他用品),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需要有氧气(或空气)。
写出你的实验设计方案:取两支蜡烛放在桌面上并点燃,用一只烧杯罩住其中一支蜡烛,观察现象(合理即可)。
【问题与交流】1.上述实验步骤1中,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蘸有水的棉花也燃烧起来;因为棉花上的水被蒸干后,温度达到棉花的着火点,并与氧气接触,引起燃烧。
2.如果将实验步骤2(2)中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换成木屑和煤粉,会发生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木屑先燃烧而煤粉后燃烧,说明煤粉的着火点比木屑高。
3.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温度、氧气的浓度、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等。
实验突破1.如图所示的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能得出燃烧需要的条件是(D)A.可燃物B.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C.可燃物和氧气D.氧气(或空气)2.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C)A.对比实验中a、c处的现象可说明燃烧需要氧气参与B.对比实验中a、b处的现象可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C.a处白磷燃着后很快熄灭,原因是管内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D.管口小气球的使用体现了实验的“绿色化”3.我国有在元宵节燃放孔明灯(如图)祈福的风俗,孔明灯燃气的火焰温度可达300 ℃,但纸质(着火点约170 ℃)灯罩却未被点燃的原因是(D)A.灯罩的材料不是可燃物B.灯罩没有与氧气充分接触C.风将热量吹散后纸质灯罩的着火点降低了D.风将热量吹散使纸质灯罩处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4.如图是有关探究燃烧条件实验的改进装置(部分夹持仪器省略)。
坩埚炼铁法探究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坩埚炼铁法的可行性,了解坩埚炼铁的工艺过程,分析其原理及优缺点,为相关工业生产提供参考。
二、实验原理坩埚炼铁法是一种传统的炼铁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利用高温还原反应将铁矿石中的铁氧化物还原成金属铁。
该方法主要涉及以下化学反应:Fe2O3 + 3CO → 2Fe + 3CO2该反应中,一氧化碳作为还原剂,将三氧化二铁还原成金属铁。
三、实验设备1. 坩埚:耐高温材料制成,用于盛装铁矿石和还原剂。
2. 高温炉:用于加热坩埚,使其达到所需的高温。
3. 测量仪器:如温度计、压力计等,用于监测实验过程中的温度和压力。
4. 原料:铁矿石、一氧化碳等。
四、实验步骤1. 将铁矿石研碎,与适量的还原剂(如一氧化碳)混合均匀,放入坩埚中。
2. 将坩埚放入高温炉中,加热至所需温度。
3. 保持高温炉内的温度和压力,进行还原反应。
4. 反应完成后,将坩埚取出,冷却。
5. 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高温炉内的温度和压力均保持在设定的范围内,还原反应顺利进行。
经过冷却后,我们发现坩埚内的铁矿石变成了黑色的金属铁粉。
六、结果分析通过本次实验,我们验证了坩埚炼铁法的可行性。
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将铁矿石还原成金属铁粉。
此外,我们还发现该方法具有较高的能源利用率和较低的污染排放,这有利于提高钢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然而,该方法也存在一些缺点,例如需要使用大量的能源和设备,且生产效率相对较低。
因此,在实际工业生产中需要综合考虑其优缺点。
七、结论本实验探究了坩埚炼铁法的可行性及其优缺点。
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将铁矿石还原成金属铁粉,具有较高的能源利用率和较低的污染排放。
然而,该方法也存在一些缺点,例如需要使用大量的能源和设备,且生产效率相对较低。
在实际工业生产中需要综合考虑其优缺点,并结合其他技术和工艺进行优化和改进。
坩埚缺陷分析报告范文背景坩埚是在实验室和工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一种容器,常用于熔融、燃烧或化学反应过程中。
坩埚通常由高温抗性材料制成,如石英、石墨、陶瓷等。
然而,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坩埚可能会出现一些缺陷,导致其性能下降或使用寿命缩短。
本文将对几种常见的坩埚缺陷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缺陷一:裂纹裂纹是一种常见的坩埚缺陷,它可能会导致坩埚破碎或渗漏。
裂纹的产生通常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1. 温度变化:坩埚在高温下热胀冷缩,长期的温度变化会引起材料的内部应力,进而产生裂纹。
2. 操作不当:在使用坩埚时,过急的升温或冷却过程可能会导致坩埚受到剧烈的热冲击,从而引发裂纹。
解决方案:1. 材料选择:选择高品质的抗热材料,如石墨坩埚,具有较好的抗热震性能,能够减少温度变化引起的应力。
2. 操作规范:严格按照操作规范操作坩埚,避免过急的温度变化,减少裂纹产生的可能性。
缺陷二:氧化氧化是指坩埚表面的材料被氧化或与气体反应形成氧化物的现象。
氧化的主要原因有:1. 高温氧化:坩埚在高温下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形成氧化物。
2. 化学反应:在某些特定的实验条件下,坩埚可能与实验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产生氧化物。
解决方案:1. 表面涂层:为坩埚表面进行涂层处理,能够有效地隔绝坩埚材料与气体的接触,减少氧化的可能性。
2. 清洁保养:定期清洁坩埚表面,去除氧化物的积聚,减少进一步氧化的风险。
缺陷三:烧结烧结是指坩埚内部或表面的材料在高温下熔融并黏结在一起的现象。
这种现象通常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1. 温度过高:在高温下,坩埚内部的材料可能会熔化,从而导致烧结。
2. 材料不合适:某些材料可能在高温下容易烧结,当这些材料用于坩埚时,烧结的可能性较大。
解决方案:1. 控制温度:在使用坩埚时,控制熔融物的温度,避免过高的温度,减少烧结的发生。
2. 材料选择:选择具有较低烧结倾向的材料,如石墨坩埚,能够降低烧结的可能性。
结论通过对常见坩埚缺陷的分析,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案来减少缺陷的发生。
实验报告燃烧热的测定实验报告:燃烧热的测定概述: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乙醇的燃烧热,以了解物质燃烧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大小。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可以进一步认识燃烧反应的热力学特性,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实验原理:实验中使用绝热量热计(也称弃热量热计)来测定物质的燃烧热。
该装置通过将燃烧反应的产热传递到定容水中,再经过温度变化的测量,计算出物质的燃烧热。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持装置的密封性,以减小热量损失。
实验材料:1. 乙醇(化学纯)2. 直径较小的燃烧坩埚3. 直径较大的燃烧坩埚4. 绝热量热计5. 温度计6. 显微天平7. 硫酸铜(用于干燥乙醇)实验步骤:1. 首先,利用显微天平准确称量出约1g的乙醇,然后用硫酸铜干燥乙醇,将其质量重新称量。
2. 将清洁的燃烧坩埚放在显微天平上,量取约1g的乙醇,记录下其质量,并同时测量室温下的水温。
3. 将乙醇加入较小的燃烧坩埚,静置片刻,观察是否有变化。
4. 在绝热量热计底部放入清洁的冷水,并将其组装好,确保密封性。
5. 在装有冷水的绝热量热计上方,加入较大的燃烧坩埚,并将乙醇引燃。
6. 注意观察燃烧反应的变化,当反应结束后,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最高温度。
7. 将绝热量热计底部的水倒出,并用毛巾擦干,使其回到室温,记录水的最终温度。
实验数据处理:1.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乙醇的燃烧热。
首先,计算水温上升的摄氏度数ΔT= 最高温度- 室温。
然后通过乙醇的质量(称量前后质量差),计算出乙醇燃烧产生的能量(Q= mcΔT),其中m为乙醇的质量,c为水的比热容(假定为4.18 J/g℃)。
2. 根据燃烧产生的能量和乙醇的质量,计算乙醇的燃烧热(ΔH = Q / m)。
3. 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算实验数据的平均值和标准偏差,以评估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4. 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讨论,结合相关理论知识,解释实验现象的原因,并对可能的误差来源进行分析。
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数据处理结果,我们得出了乙醇的燃烧热测定值。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并认识实验室中常用的玻璃仪器。
2. 掌握玻璃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3. 培养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二、实验器材1. 试管2. 烧杯3. 烧瓶4. 蒸发皿5. 量筒6. 集气瓶7. 滴瓶8. 烧杯夹9. 试管夹10. 坩埚钳11. 石棉网三、实验内容1. 试管的使用- 主要用途:常温或加热条件下,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收集少量气体和气体的验纯。
-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直接加热时,用试管夹夹住距试管口1/3处。
- 试管的规格有大有小,内盛放的液体不超过容积的1/3。
- 加热前外壁应无水滴;加热后不能骤冷,以防止试管破裂。
- 加热时,试管口不应对着任何人。
给固体加热时,试管要横放,管口略向下倾斜。
- 不能用试管加热熔融NaOH等强碱性物质。
2. 烧杯的使用- 主要用途:用作固体物质溶解、加热、反应等。
-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可垫石棉网加热。
- 容量不宜过大,以免加热时液体溢出。
- 加热时,烧杯底部应垫上石棉网,以防止局部过热。
3. 烧瓶的使用- 主要用途:用于加热、反应、蒸馏等。
-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可垫石棉网加热。
- 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烧瓶规格。
- 加热时,烧瓶底部应垫上石棉网,以防止局部过热。
4. 蒸发皿的使用- 主要用途:溶液的蒸发、浓缩、结晶;干燥固体物质。
-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盛液量不超过容积的2/3。
- 可直接加热,受热后不能骤冷。
- 应使用坩埚钳取放蒸发皿。
5. 量筒的使用- 主要用途: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
-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量筒应放置在平稳的桌面上,视线与液面保持水平。
- 量取液体时,注意不要超出量筒的刻度范围。
- 量取完毕后,将量筒放回原位。
6. 集气瓶的使用- 主要用途:收集气体。
-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将集气瓶倒置,将玻璃片盖在瓶口。
- 收集气体时,注意不要让瓶内残留空气。
- 收集完毕后,将玻璃片翻转,盖上瓶盖。
金属合金制备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熔融法制备金属合金,探究制备过程对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实验器材:炉子、气瓶、石英坩埚、坩埚夹、钳子、试样模具、计时器、砂纸、显微镜等。
实验材料:铝(Al)和铜(Cu)原料,以及化学纯锌(Zn)质量分数分别为5%、10%和15%的合金制备原料。
实验步骤:1. 预处理:将铝片和铜片分别切割成小块,使用砂纸清洁表面油污,并用去离子水洗净。
将锌粉通过筛网筛出均匀颗粒。
2. 材料称量:根据所需合金的成分比例,精确称量合适数量的铝、铜和锌原料。
3. 合金制备:将石英坩埚放入装有适量纯化的氩气的炉子中,加热至500摄氏度以上。
等待坩埚升温后,将预处理好的铝块放入石英坩埚中,并迅速加入铜块和锌粉,通过快速搅拌使其混合均匀。
4. 坩埚恢复:合金坩埚加热后,需要等待坩埚底部出现红热状态,并维持一段时间,使合金坩埚中的材料充分熔化并反应。
5. 锭坯制备:将熔融状态下的合金流入预先准备好的试样模具中,使其冷却凝固。
6. 冷却处理:将试样模具中的合金置于自然环境中冷却,在室温下约30分钟至1小时后,取出已经冷却凝固的合金锭坯。
实验结果:通过金属合金制备实验,我们得到了不同质量分数的铝-铜-锌合金。
经过显微镜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合金中的各组分均匀分布,没有明显的相分离现象。
同时,随着锌添加量的增加,合金的硬度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
根据实验数据,得出以下结论:1. 随着锌添加量的增加,合金的硬度逐渐增加。
这是因为锌原子与铝和铜形成固溶体,增加了合金的晶界强化效应,提高了合金的硬度。
2. 合金的成分对合金的性能有重要影响。
铝和铜的添加可以改善合金的塑性和强度,锌的加入可以提高合金的硬度。
3. 在实验过程中,合金的熔化温度需要根据各组分的熔点进行合理调控,以确保合金充分熔化反应。
结论:通过金属合金制备实验,我们成功制备了铝-铜-锌合金,并观察到了不同铝、铜、锌质量分数对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合金制备过程中的材料配比和熔化温度控制对合金的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冶金行业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探究冶金行业中普遍应用的一些常见实验,了解冶金行业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
二、实验器材和材料1. 熔融试验炉2. 熔融试验温度计3. 石英坩埚4. 金属样品5. 冷却设备(冷水或空气)三、实验步骤1. 将试验炉预热至设定温度。
2. 准备金属样品和石英坩埚。
确保坩埚干净无杂质。
3. 将金属样品放入石英坩埚中,注意平均布置。
4. 将装有金属样品的石英坩埚放入试验炉中,加热至设定温度。
5. 在试验过程中,注意观察金属样品在高温下的变化。
可以使用熔融试验温度计对温度进行实时监控。
6. 实验结束后,关闭试验炉,待温度降至安全范围后,可取出金属样品。
7. 将金属样品置于冷却设备中进行快速冷却,观察冷却后的金属结构和性质。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在加热过程中,金属样品会经历不同的温度阶段,从室温逐渐升温到熔点。
观察到金属样品表面开始发生颜色或形态变化时,可以确定其熔点大致范围。
随着温度的进一步升高,金属样品会出现熔融现象,转变为液态。
此时,可以根据熔融温度来判断金属的熔点。
在冷却过程中,金属样品会从液态转变为固态。
快速冷却可以使金属的晶体结构变得细小,从而提高金属的强度和硬度。
观察到冷却后的金属结构,可以通过显微镜等设备进一步研究金属的晶粒结构以及可能存在的缺陷。
五、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冶金行业中常用的一些实验方法和技巧,深入了解了金属材料在高温下的行为和冷却对金属性质的影响。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熔融试验炉和坩埚的安全操作,并根据不同金属材料的特性灵活调整实验参数。
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需要多次实验和对比分析。
冶金行业是一个涉及广泛的领域,通过不断的实验和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金属材料的特性和性能,为冶金行业的发展和应用提供有力的支持。
实验名称:物理坩埚实验实验目的:1. 了解物理坩埚的结构和用途;2. 掌握物理坩埚的使用方法;3. 学习物理实验的基本操作技巧;4. 培养严谨的实验态度和科学素养。
实验原理:物理坩埚是一种用于高温加热和熔融物质的实验器皿。
它通常由高熔点的材料制成,如石英、陶瓷等。
物理坩埚具有耐高温、耐腐蚀、耐磨损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化学、物理、材料科学等领域。
实验器材:1. 物理坩埚一个;2. 酒精灯一个;3. 铁夹一个;4. 火柴一根;5. 实验记录本一本;6. 铅笔一支。
实验步骤:1. 检查物理坩埚的完好性,确保无裂纹、无破损;2. 将物理坩埚放在铁夹上,调整至合适的高度;3. 点燃酒精灯,将火焰调至适当大小;4. 将物理坩埚放在火焰上,进行加热;5. 观察物理坩埚的加热过程,记录加热时间;6. 当物理坩埚达到预定温度后,停止加热;7. 将物理坩埚从火焰上取下,放在石棉网上冷却;8. 记录物理坩埚的冷却时间;9. 实验结束后,将物理坩埚清洗干净,妥善保管。
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在实验过程中,物理坩埚加热至预定温度,没有出现裂纹、破损等现象,说明物理坩埚具有良好的耐高温性能;2. 在加热过程中,物理坩埚表面无明显变化,说明物理坩埚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3. 在冷却过程中,物理坩埚表面无明显变化,说明物理坩埚具有良好的耐磨损性能;4. 通过实验,掌握了物理坩埚的使用方法,为今后的实验操作奠定了基础。
实验总结:1. 物理坩埚是一种常用的实验器皿,具有耐高温、耐腐蚀、耐磨损等优点;2. 在使用物理坩埚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实验安全;3.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物理坩埚的使用方法,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4. 在今后的实验中,要注重实验仪器的使用和维护,培养严谨的实验态度和科学素养。
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防止烫伤和火灾;2. 物理坩埚在加热过程中,要避免直接接触火焰,以免烧毁;3.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洗物理坩埚,保持实验器材的清洁;4. 实验过程中,要注重观察和记录,为实验结果分析提供依据。
学校:三道小学学校:三道小学学校:三道小学学校:三道小学学校:三道小学学校:三道小学学校:三道小学学校:三道小学学校:三道小学学校:三道小学学校:三道小学学校:三道小学学校:三道小学学校:三道小学学校:三道小学1.该活动可以分成指导制作、小组制作、模拟降雨、观察讨论、迁移类 推五个阶段实施,每个阶段都要紧扣关键目标设法达成。
2 指导制作时,除了呈现制作材料,还要通过示范或实验视频展示制作 要点。
教师可以用图片讲解,也可以使用微视频。
3.模拟降雨时, 一定要提醒学生“降雨”要落在塑料圆 筒 和 罐 子 之 间 的 沙 子 上 , 蓄 水 深 度至 少 要 达 到 1 厘米,最高不要超 过沙子。
“降雨”可以用浑浊一些的水。
观察井水时,可以让学生初步知 道地下水并不是真正的雨水。
4.观察讨论时,要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水在沙子、碎石中流动的过程,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降雨后,水怎样流向地下,又储存在哪里。
5.迁移类推时, 可以通过画出水井结构的简单示意图和教材中呈现的地 下水形成示意图进行比较联系,从而理解地下水的形成原因。
6.教师可先制作好地下水土层模型,将“井”预留在土层里,学生运用 模型观察雨水下渗情况,再掘出“井”中土层,从井中取出“地下水” 。
7.可以运用活动手册上第一个练习, 让学生学会描述地下水体的主要构 造和表现形式。
学会制作水井模型,并结合地下水形成示意图,说明地下水的成因、储 量、储存区域。
年月日所需 仪器名称 及数圆形塑料筒、塑料杯、石子、沙子 实验过程及步骤签字学校:三道小学学校:三道小学学校:三道小学学校:三道小学学校:三道小学。
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系模拟炼焦试验报告班级:工业分析与检验081 姓名:丁丽学号: 03指导教师:陈国兆项目一 坩埚焦试验一、试验目的①掌握炼焦配方的计算以及各项控制指标; ②利用规划求解软件计算配方; ③了解试验步骤标准规范。
二、试验原理模拟工业炼焦过程,用规划求解程序计算单种煤的配比(至少三个煤种),按配比计算出50g 中所含各单种煤的质量,并称取其质量(总质量为50g ±1g),装入1003mm 的坩埚中,分四次捣固,置于预先升温至800℃的马弗炉中,此时马弗炉的温度不得低于690℃,温度必须在35±2min 内升温至950℃,并在950℃下保温15min 。
根据坩埚中焦炭的质量好坏判断配方的合理性。
三、试验仪器、试剂、设备①马弗炉:型号(XL —1),厂家(鹤壁市智胜科技有限公司)。
②干燥器:内装变色硅胶或无水氯化钙。
③坩埚。
④分析天平:感量0.001g 。
⑤粘结指数测定仪:型号(NJ —II ), 厂家(河南天宇仪器仪表制造有限公司)四、试验步骤①取50g ±1g (粒度≤3mm )的配煤,分四次捣固,堆密度0.9~1.1g/3mm ,装入1003mm 的坩埚中,并加一块瓷片。
②把马弗炉预先升至800℃,将装有配煤的坩埚迅速放入马弗炉中,此时马弗炉的温度不得低于690℃,否则试验作废。
③坩埚装炉后,马弗炉温度必须在35±2min 内升温至950℃。
④在950℃下保温15min 。
⑤迅速取出坩埚熄焦。
⑥焦炭冷却后做外观描述,然后进行转鼓试验,500转后按下式计算其强度。
称量焦渣总量,然后将其放入转鼓内进行转鼓,转鼓后的焦块用1mm 和6mm 的圆孔筛进行筛分,在称量1mm 筛下部分的质量和6mm 筛上物的质量,称量操作,称量准确到0.01g 。
⑦按规定的方法制取试样,对焦炭进行全分析。
⑧按下式计算:6M =21m m ×100 式中 1m ——6mm 圆孔筛的筛上物质量,g ;m ——焦炭质量,g ;1M =mm 2×100 式中 2m ——1mm 圆孔筛的筛下物质量,g ;K =配焦,,d d m m ×100式中 K ——全焦率,%;,焦d m ——干基焦炭质量,g ; ,配d m ——干基配煤质量,g 。
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系
坩
埚
焦
试
验
报
告
册
班级:工业分析与检验081
第十一小组:
2009—2010学年下学期
坩埚焦的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炼焦配方的计算以及各项控制指标;
2.利用规划求解软件计算配方;
3.了解实验步骤标准规范;
4.掌握坩埚焦的炼焦过程及方法。
二、实验原理
模拟工业炼焦过程,用规划求解程序计算单种煤的配比(至少三个煤种),按配比计算出50g 中所含各单种煤的质量,并称取其质量(总质量为50g ±1g),装入1003mm 的坩埚中,分四次捣固,置于预先升温至800℃的马弗炉中,此时马弗炉的温度不得低于690℃,温度必须在35±2min 内升温至950℃,并在950℃下保温15min 。
根据坩埚中焦炭的质量好坏判断配方的合理性。
三、试验仪器、试剂、设备
1.马弗炉:型号(XL —1),厂家(鹤壁市智胜科技有限公司)。
2.干燥器:内装变色硅胶或无水氯化钙。
3.坩埚。
4.分析天平:感量0.001g 。
5.粘结指数测定仪:型号(NJ —II ), 厂家(河南天宇仪器仪表制造有限公司)
四、实验步骤
1.取50g ±1g (粒度≤3mm )的配煤,分四次捣固,堆密度0.9~1.1g/3mm ,装入1003
mm 的坩埚中,并加一块瓷片。
2.把马弗炉预先升至800℃,将装有配煤的坩埚迅速放入马弗炉中,此时马弗炉的温度不得低于690℃,否则实验作废。
3.坩埚装炉后,马弗炉温度必须在35±2min 内升温至950℃。
4.在950℃下保温15min 。
5.迅速取出坩埚熄焦。
6.焦炭冷却后做外观描述,然后进行转鼓实验,500转后按下式计算其强度。
称量焦渣总量,然后将其放入转鼓内进行转鼓,转鼓后的焦块用1mm 和6mm 的圆孔筛进行筛分,在称量1mm 筛下部分的质量和6mm 筛上物的质量,称量操作,称量准确到0.01g 。
7.按规定的方法制取试样,对焦炭进行全分析。
⒏按下式计算:
6M =
2
1
m m ×100 式中 1m ——6mm 圆孔筛的筛上物质量,g ;
m ——焦炭质量,g ;
1M =
m
m 2
×100 式中 2m ——1mm 圆孔筛的筛下物质量,g ;
K =配焦
,,
d d m m ×100
式中 K ——全焦率,%;
,焦d m ——干基焦炭质量,g ; ,配d m ——干基配煤质量,g 。
五、实验数据及现象
⒈单煤的媒质分析(见附表1)
见附表1
⒉利用Microsoft Excel 进行规划求解得出以下四种方案:
方案001
目标函数 M min =1100
1X +13002X +10303X +10404X +10005X
约束方程
d A :11.01X +5.02X +13.43X +15.84X +12.285X ≤12
daf V :34.41X +9.12X +26.23X +23.64X +20.525X ≥26 daf
V :34.41X +9.1
2X +26.23X +23.64X +20.525X ≤28
G :41.31X +02X +55.83X +50.54X +185X ≥40.93
G :41.31X +02X +55.83X +50.54X +185X ≤46.40
1X +2X +3X +4X +5X =1
约束右端 12 26
28
40.93
46.40
1
决策变量 20.1
0.6
48.5 0
30.8
目标函数
1036.39
方案002
目标函数 M min =1100
1X +13002X +10303X +10404X +10005X
约束方程
d A :11.01X +5.02X +13.43X +15.84X +12.285X ≤12
daf V :34.41X +9.12X +26.23X +23.64X +20.525X ≥26 daf
V :34.41X +9.1
2X +26.23X +23.64X +20.525X ≤28
G :41.31X +02X +55.83X +50.54X +185X ≥38.35 G :41.31X +02X +55.83X +50.54X +185X ≤51.76
1X +2X +3X +4X +5X =1
约束右端 12 26
28
38.35
51.76
1
决策变量 43.1
0.6
27.5 0
28.8
目标函数
1053.12
方案003
目标函数 M min =1100
1X +10402X +10303X +10004X +13005X
约束方程
d A :11.81X +14.122X +13.013X +12.154X +4.465X ≤12 t M :8.441X +10.612X +8.263X +9.464X +4.805X ≤10
daf V :23.951X +23.332X +29.563X +20.524X +9.585X ≥25 daf
V :23.951X +23.33
2X +29.563X +20.524X +9.585X ≤28
G :23.4+0.7457(521X +482X +473X +184X +05X )≥55
G :23.4+0.7457(521X +482X +473X +184X +05X )≤72
1X +2X +3X +4X +5X =1
约束右端 12 10 25
28
55
72
1 决策变量 7.97
81.35
10.69
目标函数
1064.43 方案004
目标函数 M min =1100
1X +10402X +10303X +10004X +13005X
约束方程
d A :11.81X +14.122X +13.013X +12.154X +4.465X ≤13 t M :8.441X +10.612X +8.263X +9.464X +4.805X ≤10
daf V :23.951X +23.332X +29.563X +20.524X +9.585X ≥26 daf
V :23.951X +23.33
2X +29.563X +20.524X +9.585X ≤28
G :23.4+0.7457(521X +482X +473X +184X +05X )≥58
G :23.4+0.7457(521X +482X +473X +184X +05X )≤72
1X +2X +3X +4X +5X =1
约束左端 12.54325 8.18406 28
58
1 约束右端 13 10 26 28
58
72
1 决策变量 16.87
80.06 0 3.07
目标函数
1050.10
⒊屏幕截图
见附表2
⒌坩埚焦工业分析(见附表3)
见附表3
项目 编号 6M % 1M %
t M %
ad M %
ad A %
A
d
%
ad V % daf
V %
ad FC %
001 92.83 5.18 1.13 1.41 15.48 15.70 1.08 1.31 82.03 002 90.05 5.16 0.98 1.20 15.48 15.67 1.45 1.73 81.87 003 90.94 5.69 1.48 1.91 14.50 14.78 0.88 1.06 82.71 004
91.61
5.49
1.97
1.94
14.69
14.98
1.09
1.30
82.28
⒍外观描述:
①001号有银白色光泽(深),焦炭成小块,外表面气孔较多,中间致密,中心空。
②002号有银白色光泽(暗),焦炭成小块,外表面气孔较少,中间致密,中心空。
③003号有银白色光泽,焦炭成小块,外表面气孔较少,中间气孔较多,中心空。
④004号有银白色光泽,焦炭成小块,外表面气孔较多,中间致密,中心空。
五、总结
通过对四种坩埚焦的外观观察,以及对其进行工业分析后,得出编号为001号的配方为最优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