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9.《寓言两则》(亡羊补牢、南辕北辙)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7.17 MB
- 文档页数:13
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两则》之一--《亡羊补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这则寓言。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坊”等字的读音。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揭示课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怎么不用箭就能从天上射下大雁来吗?你们知道一张纸为什么能画出数不尽的骆驼来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单元一组课文,它为我们讲述了一些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怎么看问题、想问题,同学们,只要我们在生活中仔细观察并发挥联想就有收获,这是本单元任务:学会看问题,学会想问题(出示课件)。
下面我们看图说出寓言故事的名称(出示课件)你们真聪明!这些寓言故事都有哪些共同点?(生:深刻道理)对,寓言故事就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今天我们学习第9课《寓言两则》(学生手写,齐读)中的第一篇《亡羊补牢》(师:“补”的部首是“衣”字旁),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同学们,听说过这个故事吗?(播放朗读课文课件)2、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
3、课题中的字或词有什么疑问吗?(生1:亡什么意思?生2:牢什么意思)4、带着问题进一步学习就能找到正确答案,重点读好这两段话就能更好的理解课文: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
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
(课件出示,指导朗读)这些字要注意什么?“羊圈”中的“圈”读“juan”,它还读“quan”,“窟窿”的“窿”,“街坊”的“坊”读轻声,“叼”这个字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哪个笔画?什么是羊圈?(师在黑板上画羊圈)。
三、精读课文,合作交流。
(一)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问题,小组交流1.课文哪些自然段写了丢羊?2.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第一次丢羊什么原因呢?养羊人为什么丢第二只?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用直线画一画。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寓言两则》一、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并理解两则寓言故事《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的情节和寓意。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寓言故事的内容和寓意。
3.引导学生从寓言故事中领悟生活智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这两则寓言故事的情节和寓意。
2.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学习两则寓言故事,领悟到其中所蕴含的生活智慧,自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三、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10分钟)教师首先可以用一个问题或者一个情境来引导学生进入课程,比如:“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故事吗?你们有没有听过《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这两则寓言呢?”然后教师可以简单地介绍一下这两则寓言的背景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点讲解(15分钟)教师需要详细讲解《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这两则寓言的情节,并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的寓意。
例如,在讲解《亡羊补牢》时,可以重点强调“未雨绸缪”的重要性,告诉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要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损失扩大;在讲解《南辕北辙》时,可以重点强调“方向”的重要性,告诉学生在做决策时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并采取正确的行动。
3.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可以选取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结合所学的寓言故事进行分析。
例如,可以让学生分析一个人因为不及时修复漏气的自行车轮胎而导致的严重后果,或者一个人因为盲目追求与自己目标相反的事物而最终失败的例子。
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寓言故事的含义,并引导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
4.课堂练习与作业(10分钟)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与寓言故事相关的练习题或者小组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践。
例如,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所学的寓言故事,或者让他们讨论一下在生活中如何应用所学的寓言故事解决问题。
这样能够及时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并帮助他们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九课寓言两则课文_三年级语文下册课文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九课《寓言两则》课文是用两则生动有趣的寓言,揭示出深刻的道理。
小编在此整理了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九课《寓言两则》课文,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九课《寓言两则》课文《亡羊补牢》从前有个人,养了几只羊。
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
原来羊圈(juàn)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kū)窿(long)钻进去,把那只羊叼(diāo)走了。
街坊劝(quàn)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
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
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南辕北辙》从前有一个人,坐着马车在大路上飞跑。
他的朋友看见了,叫住他问:“你上哪儿去呀!”他回答说:“到楚国去。
”朋友很奇怪,提醒他说:“楚国在南边,你怎么往北走呀?”他说:“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
”朋友说:“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他说:“没关系,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朋友摇摇头,说:“那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国呀!”他说:“没关系,不怕时间久,我带的盘缠(chan)多。
”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边走。
他的马越好,赶车的本领越大,盘缠带得越多,走得越远,就越到不了楚国。
三年级下册二单元
您说的可能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二单元的内容。
这个单元主要围绕“寓言故事”这一主题展开,收录了《亡羊补牢》、《南辕北辙》和《惊弓之鸟》三则寓言故事。
1. 《亡羊补牢》讲述了一个人丢了一只羊,开始没有及时采取措施弥补损失,后来又补救的故事,说明了“出了问题之后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继续损失,还有可能补救”的道理。
2. 《南辕北辙》则讲述了一个人本来要往南走,却驾车往北的故事,说明了“行动和目的相反,无法达到目标”的道理。
3. 《惊弓之鸟》讲述了一个名叫更羸的射箭能手,通过观察和分析,不用箭就射下了一只受伤的大雁的故事,告诉人们“遇到事情要善于观察、认真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的道理。
这个单元除了寓言故事外,还有一些语文园地的内容,如“日积月累”中的古诗《赠花卿》,“趣味语文”中的“我来讲一讲”等。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的教学内容可能会因教材版本、地区差异等因素有所不同。
一、课文分析:1、《亡羊补牢》亡:走失,丢失。
补:修补。
牢:关牲口的圈。
“亡羊补牢”的意思是说羊丢失了,再去修补羊圈。
《亡羊补牢》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错了事或出了问题,只要肯接受建议,及时改正或补救,就还不算晚。
2、《南辕北辙》辕:车前驾牲口的长木,引申指车。
辙:车轮碾出的痕迹,引申指道路。
把式:老手,行家。
本课指车夫驾车的技术很高。
盘缠:路费。
“南辕北辙”的意思是心里想往南方去,却驾车向北走,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结果只能是离目标越来越远。
《南辕北辙》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行动和目的相反,无论花多少力气,都无法达到目的。
3、《惊弓之鸟》(1)“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
”“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的声音很悲惨”,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了下来)。
(2)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拼命)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中(直)掉下来。
第一个“直”是一个劲儿;第二个“直”是从上到下。
4、《画杨桃》(1)、他对我要求很严,经常叮嘱我:“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老师让这几个同学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然后和颜悦色地说:“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
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像个五角星。
因此,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
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这是老师告诉我们做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当别人的看法、做法与自己不同时,不要急于下结论,要从别人的角度去看,去想,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
)(2)《七彩课堂》70页第4题。
二、关键生字:则:第四画是()叼:第五画是()悔:第八画是()盘:第四画是()晌:读音是()窟窿:读音是()弓:写出笔顺()肃:读音是(),第四画是()第六画是()。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借助拼音会认4个生字,学写9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并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寓言、亡羊补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2.认识反问句与双重否定句,通过句式比较体会反问句与双重否定句的作用。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一则寓言故事。
4.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词语的意思,了解寓言的主要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寓言故事。
2.体会寓言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流程:一、猜谜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好,请坐。
你们喜欢猜谜语吗?那好,我们现在来看图猜成语。
准备好了吗?谁来猜第一幅图?(守株待兔)对了,那这一幅呢?(揠苗助长)这一幅?(刻舟求剑)难不倒你们,再给你们几个难的(画蛇添足掩耳盗铃)。
2.你们真聪明,都猜对了。
那你们知道这些成语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吗?是的,它们都是寓言故事,你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小故事里藏着大道理。
)3.今天我们学习第9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一则故事《亡羊补牢》(板书,读题)4.我们要怎样才能学好寓言呢?生:要知道故事(板书:故事)学习道理(板书:道理)师:对,我们掌握好这两点就能学好寓言故事了。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先请大家自由读读《亡羊补牢》,注意要读准生字、多音字,读通课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为止。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同桌交流生字学习情况。
2.字词学习师:有些同学的习惯非常好,读完了课文就坐得端端正正的。
读完了吗?请看大屏幕,老师把课文中的几个词语请到了上面,谁来当小老师。
羊圈街坊窟窿结结实实叼走劝告后悔第一行:真棒,多音字读得很准,你们知道它的另一个读音吗?请给它组组词。
齐读,积累。
第二行:有什么共同特点?轻声。
理解词意:你们家有街坊吗?你们家和街坊的关系怎么样?我们中国有句话说的是“远亲不如近邻”,如果相处好了,邻居会比自己家的亲戚都好。
《亡羊补牢》与《南辕北辙》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羊亡补牢》和《南辕北辙》两则寓言,理解寓言内容,把握寓言的中心思想。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并能正确书写。
3.初步了解寓言的表达特点,体会寓言的教育意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和师生交流的方式,理解寓言的情节和寓意。
2.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角色扮演,加深对寓言寓意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鼓励他们从寓言故事中汲取人生智慧。
2.引导学生认识到及时改正错误和明确目标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理解寓言的故事情节,体会寓言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寓言中的道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寓言故事插图、相关视频资料等)、生字卡片、寓言故事书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寓言故事视频片段,激发学生兴趣。
2.提问:“你们看过哪些寓言故事?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学习做铺垫。
二、学习《亡羊补牢》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2.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提问:“亡羊补牢”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羊会丢失?丢失后又是怎么做的?”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
2.讨论:“养羊人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体会及时改正错误的重要性。
3.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1.组织学生讨论:“生活中有哪些‘亡羊补牢’的例子?我们应该如何避免犯同样的错误?”2.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三、学习《南辕北辙》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尝试理解词义。
2.提问:“南辕北辙”是什么意思?故事中的人物为什么要这样做?”引导学生概括故事情节。
2.深入分析,体会寓意。
1.分组讨论:“这个人的做法对吗?为什么?他的目标能实现吗?”2.引导学生体会明确目标和正确行动的重要性。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两则亡羊补牢南辕北辙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两则》——《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并掌握“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的寓言故事内容,理解其寓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寓言故事背后的道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面对错误及时改正、做事应有明确目标的生活态度,懂得自我反思和修正行为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亡羊补牢》:讲述一个人发现羊圈破了而丢失了羊,起初并未在意,直到更多的羊逃走后才修补羊圈的故事,揭示出“事后补救,犹未为晚”的道理。
2. 《南辕北辙》:描绘了一位马车夫决定朝北行驶去南方,尽管朋友多次提醒方向错误,他却坚信自己的马快力大,结果离目的地越来越远的故事,教育人们行动前要有清晰的目标和正确的方向。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多媒体课件。
2. 制作相关寓言故事的情境图片或动画,以辅助教学。
3. 准备一些生活实例或者名人故事,用于延伸教学环节。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或小故事引出“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分段解读:指导学生分段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同时对重点词语进行解释和记忆。
3. 深度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故事寓意,鼓励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分享对寓言故事的理解。
4. 延伸拓展:引入相关实例或故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应用寓言的寓意。
五、教学延伸:布置课后思考题,如:“在生活中你遇到过‘亡羊补牢’或‘南辕北辙’的情况吗?你是如何处理的?”以此引导学生将所学寓言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教学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要点,重申“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的寓意,并强调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从错误中学习,行动时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正确的方向。
七、教学评估:1. 课堂观察:观察学生在讨论、回答问题等环节的表现,评价其对寓言故事理解的程度以及对寓意的把握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