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寓言两则(亡羊补牢、南辕北辙)概论
- 格式:ppt
- 大小:3.44 MB
- 文档页数:23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寓言两则课文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寓言两则》分别是《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店铺在此整理了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寓言两则》课文,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寓言两则》课文-原文《亡羊补牢》从前有个人,养了几只羊。
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
原来羊圈(juàn)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kū)窿(long)钻进去,把那只羊叼(diāo)走了。
街坊劝(quàn)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
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
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南辕北辙》从前有一个人,坐着马车在大路上飞跑。
他的朋友看见了,叫住他问:“你上哪儿去呀!”他回答说:“到楚国去。
”朋友很奇怪,提醒他说:“楚国在南边,你怎么往北走呀?”他说:“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
”朋友说:“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他说:“没关系,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朋友摇摇头,说:“那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国呀!”他说:“没关系,不怕时间久,我带的盘缠(chan)多。
”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边走。
他的马越好,赶车的本领越大,盘缠带得越多,走得越远,就越到不了楚国。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寓言两则》课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理解“盘缠”“把式”等词语。
2、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这两个寓言故事。
3、能懂得两则寓言所蕴涵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课前准备】1、教师:挂图,生字词卡片。
2、学生:收集寓言。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东西丢了你会怎么办?(营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寓言《亡羊补牢》,看它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南辕北辙寓言故事在古老的中国,有一个寓言故事,名叫《南辕北辙》。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愚蠢的人,他驾驶着马车,却不知道方向,结果一头往南走,一头往北走,最终陷入了困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不明确自己的方向,就会像这个人一样,陷入困境,一事无成。
这个故事的寓意非常深刻,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更重要的是要明白自己的选择和行为是否符合这个方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时候我们明确了自己的目标,但却在行动中偏离了方向,最终导致了失败和挫折。
就拿学习来说吧,很多人都有自己的学习目标,比如考取一个证书、提升一个技能或者掌握一门新的知识。
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多人却迷失了方向,可能是因为缺乏计划和方法,也可能是因为被各种诱惑和干扰所迷惑。
最终,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付出了很多努力,却没有取得应有的成果,甚至可能会陷入迷茫和挫折之中。
而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同样也会面临类似的情况。
有时候我们明确了自己的职业目标和生活目标,但在实际行动中却迷失了方向,可能是因为被琐事所困扰,也可能是因为被外界的压力所左右。
最终,我们可能会觉得自己一事无成,甚至可能会感到迷茫和失落。
那么,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办呢?首先,我们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要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状态。
其次,我们要制定一个合理的计划和方法,要有条不紊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不要被琐事和干扰所左右。
最后,我们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和决心,要坚持不懈地朝着目标前进,不要被外界的压力和诱惑所动摇。
总之,南辕北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要明确自己的方向,要坚定自己的信念,要有条不紊地朝着目标前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陷入困境,才能取得成功和成就。
愿我们都能明确自己的方向,坚定自己的信念,不断前行,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亡羊补牢南辕北辙)《寓言两则》教学设计(亡羊补牢南辕北辙)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寓言两则》教学设计(亡羊补牢南辕北辙),欢迎大家分享。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亡羊补牢南辕北辙)1【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入题1、上学期我们学过一则寓言叫做《刻舟求剑》,讲了个什么故事,谁能说说!2、这位刻舟求剑的人在上岸后能不能找到他丢失的剑?这个故事讽刺了──3、像这样用一个短小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是讽刺一些人,说是寓言。
4、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研究第九课《寓言两则》二、题意1、寓就是寄托、包含的意思。
言则是讲道理。
2、则的意思是?(篇)3、这两则寓言又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或是讽刺了哪种人。
先来研究第一篇,跟着我一起写课题──亡羊补牢。
三、初读课文1、让我们先来看看这篇故事讲了什么?请大家自由讲课文,了解故事。
2、谁能不看书,用自己的话将故事讲给大家听听?3、听了同学讲的故事,课题中的“亡”是什么意思?能从课中文找出一个词来解释“牢”吗?4、牢的愿意是指关性口的圈,而课文中指的是羊圈!5、了解了课意,再去读课文,用一句话完整的句来概括课题的意思。
四、精读课文1、亡羊就是丢失了羊,故事中,这位养羊人,共丢了几头羊,都是怎么丢的,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第一次: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
⑴这羊少的原因是什么?⑵“窟窿”:注意“窿”读轻声;记字写字;理解字义──洞。
⑶因为__________所以养羊的人少了一只羊。
第二次: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
寓言两则一、教材简说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则寓言故事,一个是《亡羊补牢》,一个是《南辕北辙》。
这两则寓言都出自《战国策》。
《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羊,街坊劝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又丢了羊,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于是赶快动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
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南辕北辙》讲的是一个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却是朝向北方。
别人提醒他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
“辕”是古代车马前面的两根车杠;“辙”是车轮走过之后,路面压成的痕迹。
人们用“南辕北辙”这句成语,来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也就是“背道而驰”的意思,含有讽刺、批评的意味。
二、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5个生字,学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寓言、亡羊补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劝告、盘缠、硬要”等词语。
23过程与方法:读中感悟,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三、重点、难点:教学中要在学生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这是学习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四、学情分析:学生在以前学习过类似的文章,对寓言故事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寓言故事都是利用故事来说明道理,有的学生甚至提前看过这两篇寓言故事;而且寓言故事的内容一般比较有意思,学生学习起来会很有兴趣。
但是,对于寓言所蕴涵的深刻寓意,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回忆学过哪些寓言,是如何学会的,并与同学交流。
预习课文时,自学生字词,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字词。
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这两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弄清故事的情节,也就是要弄清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要在掌握故事情节的同时,引导学生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想象、深入思考,一步步加深对寓言里形象的认识,体会蕴含的道理。
可按以下两个步骤教学:(1)先让学生弄懂寓言故事的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两则亡羊补牢南辕北辙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两则》——《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并掌握“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的寓言故事内容,理解其寓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寓言故事背后的道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面对错误及时改正、做事应有明确目标的生活态度,懂得自我反思和修正行为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亡羊补牢》:讲述一个人发现羊圈破了而丢失了羊,起初并未在意,直到更多的羊逃走后才修补羊圈的故事,揭示出“事后补救,犹未为晚”的道理。
2. 《南辕北辙》:描绘了一位马车夫决定朝北行驶去南方,尽管朋友多次提醒方向错误,他却坚信自己的马快力大,结果离目的地越来越远的故事,教育人们行动前要有清晰的目标和正确的方向。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多媒体课件。
2. 制作相关寓言故事的情境图片或动画,以辅助教学。
3. 准备一些生活实例或者名人故事,用于延伸教学环节。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或小故事引出“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分段解读:指导学生分段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同时对重点词语进行解释和记忆。
3. 深度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故事寓意,鼓励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分享对寓言故事的理解。
4. 延伸拓展:引入相关实例或故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应用寓言的寓意。
五、教学延伸:布置课后思考题,如:“在生活中你遇到过‘亡羊补牢’或‘南辕北辙’的情况吗?你是如何处理的?”以此引导学生将所学寓言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教学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要点,重申“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的寓意,并强调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从错误中学习,行动时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正确的方向。
七、教学评估:1. 课堂观察:观察学生在讨论、回答问题等环节的表现,评价其对寓言故事理解的程度以及对寓意的把握情况。
9、寓言两则【教材简析】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那么寓言故事,一个是《亡羊补牢》,一个是《南辕北辙》。
这两那么寓言都出自《战国策》。
《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羊,邻居劝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导;其次天他又丢了羊,才后悔没有听邻居的劝导,于是赶快动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
从今,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这个寓言告知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承受看法,谨慎改正,就不算晚。
《南辕北辙》讲的是一个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却是朝向北方。
别人提示他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
“辕〃是古代车马前面的两根车杠;“辙〃是车轮走过之后,路面压成的痕迹。
人们用〃南辕北辙〃这句成语,来譬如行动与目的相反,也就是〃分道扬镶〃的意思,含有挖苦、指责的意味。
【教学目标】1、相识5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理解〃盘缠〃〃把式〃等词语。
2、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解并描述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这两个寓言故事。
3、能懂得两那么寓言所蕴涵的寓意。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根底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揭题释题,回忆学习方法1、同学们宠爱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2、说说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3、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挖苦某种人。
寓:寄予、包含的意思。
言:讲道理。
)4、“寓言两那么〃的〃那么〃是什么意思?5、回忆学习寓言的方法。
图文结合,理解内容。
反复朗读,悟出道理。
联系分析,加深理解。
6、今日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
二、教学《亡羊补牢》1、出示课题,理解题意Q)〃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丢失。
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羊丢失以后修补羊圈。
)⑷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⑸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缘由吗?2、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内容(1)自由读课文,组内生字新词过关。
《寓言两则》(亡羊补牢南辕北辙)教案(精选15篇)《寓言两则》(亡羊补牢南辕北辙) 篇1【教学思路】这篇课文,是用两则生动有趣的寓言,揭示出深刻的道理。
教学时,先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接着学生根据阅读要求自学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地方,从而进一步了解课文。
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学习。
让学生自由讨论并交流读了这两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最后让学生谈一谈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像《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这样的事情。
还可以让学生说说还知道哪些寓言。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能够正确读写。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两则寓言故事。
3、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准备】相关教学。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提问导入1、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吗?你们读过寓言故事吗?(板书:寓言)“寓”,是寄托的意思(板书);“言”,讲道理。
寓言的意思就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启发和教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则寓言。
两则就是两篇的意思。
我们先来学习第一篇:亡羊补牢。
(板书)2、读题,谁知道“亡”、“牢”分别是什么意思?(“亡”的意思是失去。
“牢”畜的圈。
)3、谁能连起来把题目解释一下?(羊丢失以后修补羊圈。
)二、初读课文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不明白的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解决。
2、边读边思考,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三、检查复习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提醒学生应注意的问题。
读音方面:“羊圈”的“圈”是多音字,在本文中读“ juàn ”,不要读成“ quān ”。
“窟窿”的“窿”读轻声。
字形方面:“叼”:左右结构,左边最后一笔是“提”,不要写成“撇”。
“悔”:左右结构,左边是“忄”不要写成“十”右下方是“母”字,不要把两点写成竖。
词语解释:叼走:衔在嘴里拖着。
街坊:邻居。
《亡羊补牢》与《南辕北辙》课堂笔记《亡羊补牢》课堂笔记:一、故事概述课文讲述了一个牧民因为羊圈破了窟窿而丢失了羊,起初他不以为意,但在又丢失一只羊后,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及时修补羊圈,避免了进一步的损失。
二、重点词句•窟窿:指物体内部凹入的部分。
•叼走:用嘴衔着(东西)拿走。
•街坊:邻居。
•后悔:事后懊悔。
•劝告:拿道理劝人。
•从此:从这个时候起。
三、寓意理解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四、讨论与思考1.牧民为什么一开始不修补羊圈?2.丢失了两只羊后,牧民是怎么做的?3.你从这个故事中学到了什么道理?《南辕北辙》课堂笔记:一、故事概述课文讲述了一个人想要去楚国,却向北走,有人提醒他方向错了,但他却以马好、路费多、车夫驾车技术高为理由,坚持自己的方向。
二、重点词句•楚国:古代的一个国家。
•辕:车前驾牲畜的两根直木。
•辙:车轮碾过的痕迹。
•把式:指精通某种技能的人。
三、寓意理解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行动与目的相反,结果只会离目标越来越远。
四、讨论与思考1.为什么那个人坚持向北走,即使有人告诉他方向错了?2.他认为自己的哪些条件可以帮助他到达楚国?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为什么?五、总结这两则寓言都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亡羊补牢》告诉我们,出了问题要及时补救,防止损失扩大;《南辕北辙》则告诉我们,行动与目的要一致,否则即使条件再好,也无法达到目标。
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学会正确地面对问题和制定目标。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两则亡羊补牢南辕北辙教案教案标题: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两则》——《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背诵《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这两则寓言故事,掌握文中生字词的读音及含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寓言的寓意,学习运用寓言故事分析生活现象,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明白及时改正错误和明确目标方向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1. 《亡羊补牢》:讲述养羊人发现羊圈破了洞导致羊丢失后,及时修补羊圈以防止再次丢羊的故事,揭示“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道理。
2. 《南辕北辙》:描述一个人想去南方却驾车朝北方行进,形象地说明行动与目标相悖的道理,告诫我们要有清晰的目标,并且行为要与目标一致。
三、教学准备:1. 教材、课件、多媒体设备。
2. 准备关于《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的动画或插图辅助讲解。
3. 制作相关的生字词卡片,以及寓意理解和生活应用的思考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生字词: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识别并掌握生字词。
3. 分析寓言故事:逐段解析《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涵。
4. 讨论寓意: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解读寓言寓意。
5. 情境模拟与拓展:设计相关情境,让学生角色扮演,进一步加深对寓言的理解和运用。
五、教学延伸:布置课外作业,要求学生自行寻找其他寓言故事,理解其寓意并尝试创作自己的寓言故事,进行课堂分享。
六、教学总结: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亡羊补牢”教导我们面对错误要及时改正,“南辕北辙”则提醒我们要有明确的目标并付诸实践。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寓言所传达的人生智慧。
七、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等方式,观察和记录学生对寓言故事内容及寓意的理解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