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荒漠的分布及其原因(修正版)
- 格式:ppt
- 大小:9.78 MB
- 文档页数:25
浅析世界荒漠带的分布和成因土地如果缺少了水分和养分,植物就无法正常生长,而没有了植被的保护,裸露的地面极易遭受风沙和水土流失,使土壤中的养分进一步流失,最终导致土地生产力丧失,形成荒漠景观,这在地理上从自然带的角度来说称之为荒漠带。
这种自然带的形成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虽然它不是高考的重点,也不是教学的难点,但是在土地生产力退化中是人类最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笔者将从自然原因的角度分析世界荒漠带的分布和成因,以加深学生对荒漠带的理解和树立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
一、世界荒漠带的分布世界荒漠带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和温带地区。
也就是说荒漠带分为热带荒漠带和温带荒漠带,温带荒漠带又可分为山麓荒漠带和高寒荒漠带。
世界上荒漠带主要分布在南北纬15°~50°之间的地带。
其中,15°~35°之间为副热带,是由高气压带引起的干旱热带荒漠带;北纬35°~50°之间为温带、暖温带,是大陆内部的干旱温带荒漠区。
当然还有一些非地带性的荒漠带分布。
例如,非洲索马里半岛和南美洲中南部秘鲁和智利国家西海岸的热带荒漠带,还有南美洲东南部的巴塔哥尼亚高原的温带荒漠带,天山山麓的荒漠带,青藏高原上的高寒荒漠,等等。
二、世界荒漠带形成的自然原因荒漠带是土地缺水引起的,缺水又与降水有关,而影响降水少的因素有:气流从高纬度吹向低纬度的纬度因素有关;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有关;寒流的降温减湿作用有关;还与山地的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有关。
而自然带是在一定热量和水分条件下形成的,由于气压带和风带是影响降水的最直接原因。
因此,在不同纬度水热组合中,气压带和风带起着重要作用,从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与理想大陆自然带的叠加图中可以看出:热大荒漠与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信风带叠加,降水少;热带荒漠在大陆东岸延伸与寒流有关;中亚温带荒漠与海陆位置有关;巴塔哥尼亚高原的温带荒漠带与地形有关。
那荒漠带的形成必然与气压带和风带、纬度因素、洋流因素、地形因素有关。
沙漠是怎么形成的沙漠形成的原因地球陆地的三分之一是沙漠。
那么沙漠是怎么形成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沙漠是怎么形成的沙漠形成的两个主要原因,就是干旱和风。
加上人们滥伐森林树木,破坏草原,令土地表面我去了植物的覆盖,沙漠便因而形成。
沙漠的形成,除了干旱气候条件与滥伐森林树木,破坏草原外,还要有丰富的沙漠物质来源,它们多分布在沉积物丰厚的内陆山间盆地和剥蚀高原面上的洼地和低平地上。
沙源有来自古代或现代的各种沉积物中的细粒物质。
如中国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沙源于古河流冲积物;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漠和小腾格里沙漠的大部分沙源于古代与现代的冲积物和湖积物;塔里木河中游和库尔勒西南滑干河下游的沙漠都来自现代河流冲积物;乌兰布和沙漠和贺兰山、狼山-巴音乌拉山前地区的沙丘来源于洪积-冲积物; 鄂尔多斯中西部高地上的沙丘来源于基岩风化的残积物。
戈壁是粗砂、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
按成因砾质戈壁可分为风化的、水成的和风成的三种。
沙漠指沙质荒漠,整个地面覆盖大片流沙,广泛分布着各种沙丘。
在风力作用下,沙丘移动,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
沙漠的地表覆盖的是一层很厚的细沙状的沙子(有去过海边吗?和沙滩是一样的.只不过形成的原因不同,一个是水的长期作用,而另一个是风的长期作用.)沙漠的地表是会自己变化和移动的,当然是在风的作用下:)因为沙会随着风跑.沙丘就会向前层层推移,变化成不同的形态.戈壁就不会那样了.因为戈壁的地表是黄土还有稍微大一点的砂石混合组成的.其比例大概为1:1.在戈壁滩上还有分布或多或少的植被.在起风的时候吹起的大多是尘土,风力大时也会出现风沙走石的景观,但是戈壁的地貌是不会改变的.戈壁滩是沙漠边缘的一种地貌形态。
主要由砾石和较粗沙粒组成。
其主要特征是渗透性极好,地表缺水,植物稀少,仅生长一些红柳、骆驼刺等耐旱植物,而且经常刮风。
其形成主要原因是因洪水冲积而成。
当发洪水,特别是山区发洪水时,由于出山洪水能量的逐渐减弱,在洪水冲击地区形成如下地貌特征:大块的岩石堆积在离山体最近的山口处,岩石向山外依次变小; 随后出现的就是拳头大小到指头大小的岩石。
了解地球的沙漠和荒漠地区地球上有许多不同类型的地理特征,其中包括沙漠和荒漠地区。
这些地区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们常年缺乏水源、植被稀少,并且气候干燥炎热。
本文将深入探讨沙漠和荒漠地区的特点、生态系统以及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一、沙漠地区:1. 特点:沙漠地区是指砂漠覆盖面积较大、沙质含量较高的地区。
沙漠通常分布在接近赤道附近的干旱地带,如非洲撒哈拉沙漠、亚洲的库页塔格沙漠等。
2. 气候与地形:沙漠地区气候干燥,年降水量极低。
由于缺乏植被覆盖,阳光直射到地表,导致白天温度高达摄氏50度,夜晚则会骤降至零下。
沙漠地形以沙丘、沙漠盆地和岩石山脉为主。
3. 植被与动物:由于水源稀少,沙漠地区的植物相对稀少,多以耐旱的草本植物和仙人掌为主。
动物方面,沙漠中一些生物通过蓄水和潜伏在沙下等适应策略生存,例如沙漠狐狸和蝎子。
4. 人类活动:人类对沙漠地区的活动主要集中在矿产开采、旅游和科学研究等方面。
沙漠地区的矿产资源丰富,例如石油和黄金。
同时,一些国家还开设了沙漠旅游景区,吸引了大量游客。
二、荒漠地区:1. 特点:荒漠地区与沙漠地区相似,但植被更加稀疏,地表覆盖着岩石和砾石。
典型的荒漠地区包括澳大利亚的大维克多沙漠和北美的莫哈韦沙漠。
2. 气候与地形:荒漠地区的气候条件与沙漠相似,干燥少雨。
地形多呈低洼盆地和不规则山峦,地表覆盖砾石。
3. 植被与动物:荒漠地区由于水源更为稀缺,植被更加贫瘠。
植物多为旱生、耐盐碱的灌木和仙人球等。
荒漠中生活着一些特别适应恶劣环境的动物,如骆驼、蜥蜴和沙蚪。
4. 人类活动:在荒漠地区,人类活动也主要集中在矿产开采和旅游上。
一些荒漠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铀等矿产资源。
此外,世界各地的人们愿意前往荒漠地区游览,欣赏其独特的自然景观。
总结:沙漠和荒漠地区是地球上少数极端环境之一。
它们的特点是气候干燥、水资源稀缺以及植被贫瘠。
尽管缺乏水源和植被,但这些地区却孕育出适应压力的植物和动物物种。
同时,人类在沙漠和荒漠地区进行资源开发和旅游活动,为当地的经济和科学研究做出了贡献。
世界沙漠分布规律
从地理位置而言,全球沙漠集中分布于13个地区。
由气候因素而形成的沙漠集中分布在南北纬度15°~35°之间。
南半球沙漠从大西洋沿岸的卡拉哈里、纳米布沙漠开始,通过印度洋,经澳大利亚沙漠,越过太平洋到达南美的阿塔卡玛沙漠;而北半球沙漠从大西洋沿岸的撒哈拉沙漠开始,越过苏伊士运河,过红海,经阿拉伯沙漠,通过伊朗、阿富汗、印度塔尔沙漠,越过太平洋,到达北美西南部。
受地形因素影响而形成的沙漠多分布于北半球北纬35°~50°之间,集中分布于亚洲的中部和美国西部。
世界荒漠化分布和我国荒漠化概况目前,全世界2/3的国家和地区、1/4的陆地面积、近10亿人口受其危害,已被公认为当今世界的头号环境问题。
199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全球荒漠化状况的评估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已近36亿公顷,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l/4,已影响到全世界1/6的人口(约10亿人),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而且,荒漠化扩展的速度是,全球每年有约600万公顷的土地变为荒漠,其中320万公顷是牧场,250万公顷是旱地。
125万公顷是水浇地,另外还有2 100万公顷土地因退化而不能生长谷物。
亚洲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响的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区,遭受荒漠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依次是中国、阿富汗、蒙古、巴基斯坦和印度。
中国土地荒漠化成因造成我国土地荒漠化、沙化并加速扩展的原因有气候因素,但更主要的是不合理的人为活动。
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过牧,这是草地沙化、退化的主要原因。
二是滥樵、滥挖、滥采,这是局部地区土地荒漠化、沙化扩展的重要成因。
三是滥垦,1995—1999年的5年间,在固定沙地及草地上开垦的耕地面积达1.7万平方千米,其中有近一半面积变成流动和半固定沙地。
四是滥用水资源,一些地区由于大规模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导致大片沙生植被干枯死亡,沙丘活化。
我国荒漠化土地中,以大风造成的风蚀荒漠化面积最大,占了160.7万平方千米。
据统计,20世纪70年代以来仅土地沙化面积扩大的速度,每年就有2460平方千米。
土地的沙化给大风扬沙制造了物质源泉。
因此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强沙尘暴俗称“黑风”。
因为进入沙尘暴之中常伸手不见五指)发生越来越频繁,且强度大,范围广。
1993年5月5日新疆、甘肃、宁夏先后发生强沙尘暴,造成116人死亡或失踪,264人受伤,损失牲畜几万头,农作物受灾面积33.7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5.4亿元。
1998年4月15—21日,自西向东发生了一场席卷我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地区的强沙尘暴,途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河北和山西西部,4月16日飘浮在高空的尘土在京津和长江下游以北地区沉降,形成大面积浮尘天气。
土地荒漠化的研究论文牛栏山一中凌霄一.土地荒漠化定义土地荒漠化,就是指土地退化,也叫“土地沙漠化。
”顾名思义,我们可以从名字中简单的了解到原本湿润的可被利用的因为种种原因退化为类似沙漠的无法有效利用的土地。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对荒漠化的概念作了这样的定义,首次提出土地荒漠化的定义:"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
”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土地荒漠化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的问题之一。
二.土地荒漠化的分布1.世界范围内1996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发表公报指出:当前世界荒漠化现象仍在加剧。
全球现有12亿多人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胁,其中有1.35亿人在短期内有失去土地的危险。
荒漠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且演变为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它给人类带来贫困和社会不稳定。
到1996年为止,全球荒漠化的土地已达到3600万平方公里,占到整个地球陆地面积的1/4,相当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和美国国土面积的总和。
全世界受荒漠化影响的国家有100多个,尽管各国人民都在进行着同荒漠化的抗争,但荒漠化却以每年5~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相当于爱尔兰的面积。
到二十世纪末,全球将损失约1/3的耕地。
在人类当今诸多的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
对于受荒漠化威胁的人们来说,荒漠化意味着他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有生产能力的土地的消失。
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非洲西部撒哈拉地区连年严重干旱,造成空前灾难,使国际社会密切关注全球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荒漠化”名词于是开始流传开来。
据联合国资料,目前全球1/5人口,1/3土地受到荒漠化的影响。
1992年6月世界环境和发展会议上,已把防治荒漠化列为国际社会优先发展和采取行动的领域,并于1993年开始了《联合国关于发生严重干旱或荒漠化国家(特别是非洲)防治荒漠化公约》的政府间谈判。
沙漠形成的自然原因是什么中国沙漠总面积约70万平方千米,如果连同50多万平方千米的戈壁在内总面积为128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3%。
那么沙漠形成的自然原因是什么?店铺在此整理了沙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沙漠形成的自然原因沙漠地区,气候干燥,雨量稀少,年降水量在250毫米以下,有些沙漠地区的年降水量更少至10毫米以下(如中国新彊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但是偶然也有突然而来的大雨。
沙漠地区的蒸发量很大,远远超过当地的降水量;空气的湿度偏低,相对湿度可低至 5% 。
气候变化颇大,平均年温差一般超过摄氏30度;绝对温度的差异,更往往在50度以上;日温差变化极为显著,夏秋午间近地表温度可达60度至80度,夜间却可降至10度以下。
沙漠地区经常晴空,万里无云,风力强劲,最大风力可达飓风程度。
热带沙漠成因:主要受到副热带高压笼罩,空气多下沉增温,抑止地表对流作用,难以致雨。
若为高山阻隔、位处内陆、或热带西岸,均可以形成荒漠。
例如澳洲大陆内部的沙漠,就是因为海风抵达时,已散失所有水其而形成的。
有时,山的背风面也会形成沙漠。
地面物质荒漠并非全是沙质地面,更常见为叠石地面或岩质地面;地面尚有湖和绿洲。
沙漠的潜在价值有位经济学家说过: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财富。
令人望而生畏的沙漠戈壁也有其潜在的用处,曾有专家提出中国要发展“沙业”。
中国陆地面积中有130万平方公里是沙漠,绝大部分分布在西北。
在开发西部中如何利用、治理沙漠,是一个重大课题。
以色列、美国等不少国家都在开发利用沙漠风能、光能和热能等方面取得了成功。
扬尘、沙尘暴,它们都源于沙漠。
被沙尘暴连续多次袭击的中国北方地区,更加感到沙漠是个十足的“坏小子”。
殊不知,“硬币还有另一面”,沙漠在破坏人类生存环境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可供开发利用的许多宝贵资源,所以人称沙漠浑身都是宝。
且不说沙漠底下的石油、天然气和其他矿藏等这些真宝贝,单说沙漠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并且害得人类好惨的大风,它是宝;沙漠里日日曝晒的强光,是宝;还有太阳能等这些天气气象资源,它们都是无价之宝。
世界主要沙漠与沙漠化问题沙漠,是地球上一片干旱、降水稀少的地区。
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沙漠,其中一些也面临着沙漠化的严重问题。
这篇文章将介绍世界主要沙漠以及沙漠化的问题。
撒哈拉沙漠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沙漠,位于非洲北部。
这片广阔的沙漠面积约为900多万平方公里,几乎相当于中国的面积。
撒哈拉沙漠的平均年降水量非常有限,仅为约100毫米。
由于极度干旱,许多动植物无法在此地生存。
撒哈拉沙漠的沙漠化问题日益严重,主要是由于过度放牧、非法木材砍伐和过度农业活动等人类活动引起的。
蒙古沙漠蒙古沙漠是亚洲最大的沙漠之一,位于蒙古国和中国的边界地区。
蒙古沙漠是世界上温带沙漠中面积最大的,面积约为130多万平方公里。
由于气候恶劣,蒙古沙漠的年降水量很少,平均只有100毫米左右。
蒙古沙漠的沙漠化主要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如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农业开垦等导致的。
戈壁沙漠戈壁沙漠是亚洲最大的中纬度沙漠,位于蒙古国和中国的边界地区。
它的气候和蒙古沙漠相似,年降水量约为100毫米左右。
戈壁沙漠的面积约为50多万平方公里。
由于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农业开垦和矿产资源开采等人类活动,戈壁沙漠也面临着严重的沙漠化问题。
塔拉沙漠塔拉沙漠是欧洲最大的沙漠,位于俄罗斯西北部的西伯利亚平原。
虽然面积相对较小,仅约为45万平方公里,但塔拉沙漠的独特气候条件以及过度放牧和农业开垦等人类活动,导致了严重的沙漠化问题。
塔拉沙漠的年降水量相对较高,但由于土壤贫瘠、排水不良和高温等因素限制了植被的生长。
沙漠化问题沙漠化是指原本非沙漠地区逐渐转变为沙漠的过程。
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沙漠化的问题,由于全球变暖导致降水稀少和蒸发增加。
此外,人类活动也是沙漠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过度放牧、过度农业开垦、非法木材砍伐、城市化和矿产开采等活动破坏了土地的生态平衡,进一步加速了沙漠化进程。
为了应对沙漠化问题,国际社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例如,修复退化土地、实施水资源管理、推动可持续农业和畜牧业等。
全世界主要非地带性天气的散布及原由一:天气散布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地区:1.赤道邻近的东非高原天气种类:热带草原天气。
成因:该地与刚果盆地的差别是它的海拔较高,遇到地形的影响。
与其相像的是南美圭亚那高原的热带草原天气。
2.索马里半岛天气种类:热带荒漠天气。
成因:受东北信风带的控制,风由陆地吹向大海,降水少。
受离岸寒流(西南季风使表层海水远离海岸,基层海水上泛成为寒流)的影响,降温减湿。
3.马达加斯加岛东侧、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部天气种类:热带雨林天气。
成因:以上三地虽不受赤道低压带的控制,但它们纬度低,且都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4.几内亚湾的北侧天气种类:热带雨林天气。
这里与非洲的刚果盆地密切相连,固然同为热带雨林天气,但成因却其实不同样。
成因:地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
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5.非洲的东南部天气种类:在教材的天气种类为热带草原天气,但在个别资料可见到它为亚热带季民风候。
成因:夏天南部非洲存在一个低压,风由大海吹向陆地,为东南季风。
冬天南部非洲存在一个高压,风由陆地吹向大海,为西北季风。
因为非洲南部陆地面积小,海陆热力性质差别小,故亚热带季民风候不够典型。
与其相像的是美国的佛罗里达半岛的亚热带季民风候。
6.小亚细亚半岛小亚细亚半岛的双侧为地中海天气,但中部为温带大陆性天气。
成因:小亚细亚半岛的双侧海拔低,中间为安纳托利亚高原。
因为地势高,离大海远,成为温带大陆性天气。
与小亚细亚半岛的温带大陆性天气成因相像的是伊比利亚半岛中部的温带大陆性天气(差别在于伊比利亚离大海较近)。
7.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天气种类:温带大海性天气。
成因:受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洋流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增温增湿。
与其相像的北美洲的中高纬度的温带大海性天气,差别是北美洲中高纬度的温带大海性天气因为受海陆轮廓的影响,散布的最高纬度比欧洲西部的温带大海性天气的纬度低。
8.巴塔哥尼亚高原天气种类:温带大陆性天气。
世界主要沙漠性气候的分布及原因沙漠性气候是指地球上干旱和高温的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世界的一些特定区域。
本文将介绍世界上主要沙漠性气候的分布及形成原因。
1. 非洲撒哈拉沙漠分布撒哈拉沙漠位于非洲北部,横跨多个国家,包括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利比亚、埃及等。
原因- 气候系统:撒哈拉沙漠地处副热带地区,高气压系统使空气下沉,几乎没有降水。
- 季风影响:赤道附近的季风使得撒哈拉沙漠更加干燥。
- 山脉阻挡:撒哈拉沙漠周边的山脉(如阿特拉斯山脉)在一定程度上阻挡了水汽的进入。
2. 亚洲戈壁沙漠分布戈壁沙漠主要分布在亚洲蒙古国和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
原因- 内陆位置:戈壁沙漠位于内陆地区,远离海洋,降水稀少。
- 高原地形:沙漠周围是高原地形,导致湿空气上升降水减少。
- 季风系统:亚洲的季风系统使得戈壁沙漠更加干燥。
3. 北美洛神沙漠分布洛神沙漠位于北美洲,主要分布在美国和墨西哥的边界地区。
原因- 内陆位置:洛神沙漠位于内陆地区,远离海洋,降水相对较少。
- 气候系统:洛神沙漠地处副热带地区,高气压系统引发降水有限。
- 高山屏障:位于沙漠东部的圣安德烈亚斯山脉阻挡了水汽的进入。
4. 澳大利亚大维利亚沙漠分布大维利亚沙漠位于澳大利亚中部地区。
原因- 内陆位置:大维利亚沙漠远离海洋,降水稀少。
- 高压系统:沙漠附近的印度洋高压和南太平洋高压系统抑制了降水。
- 海拔影响:沙漠周围的山脉和高地使得沙漠变得更加干燥。
以上是世界上主要沙漠性气候的分布及原因的简要介绍。
沙漠性气候的形成是由于气候系统、地理位置、季风和地形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大漠的原理大漠,是指广袤的沙漠地带,是世界上最为恶劣的自然环境之一。
大漠的形成原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漠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原理。
大漠多位于地球的副热带和热带地区,这些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干燥、少雨,加之高温,导致水分蒸发迅速,形成了干旱的环境。
此外,大漠多位于内陆地区,受到大陆性气候的影响,季风的吹拂使得大漠的干旱程度更为明显。
其次,大漠的地形结构也是形成原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大漠地势较为平坦,地表覆盖着厚厚的沙砾和沙丘,这些地表覆盖物对水分的蓄积和保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同时,大漠地区的地下水资源也非常匮乏,这使得大漠的干旱程度更为明显。
此外,大漠地区的地形多为盆地和低洼地带,降水较少,水分不易聚集,导致大漠地区的干旱程度加剧。
再次,大漠的气候条件也是形成原理的重要因素。
大漠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干燥、少雨、高温,这些气候条件导致了大漠地区的水分蒸发迅速,降水较少,使得大漠地区的干旱程度极为严重。
同时,大漠地区的气候条件也导致了大漠地区的植被稀少,土壤贫瘠,生态环境恶劣。
最后,人类活动也是大漠形成原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类的过度开发和滥伐导致了大漠地区植被的破坏和土地的退化,使得大漠地区的干旱程度更为加剧。
同时,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也使得大漠地区的水资源遭受了严重的污染,加剧了大漠地区的干旱程度。
总之,大漠的形成原理是多方面的,地理位置、地形结构、气候条件和人类活动都是导致大漠形成的重要因素。
要改善大漠地区的生态环境,必须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减少人类活动对大漠地区的破坏,保护大漠地区的生态环境,促进大漠地区的生态恢复和生态建设。
世界荒漠化分布图
世界荒漠化分布图
减小字体增大字体作者:佚名来源:本站整理发布时间:2011-06-04 14:33:45
Desertification (荒漠化)是60年代才出现的英文名词,因为当时非洲土地出现大面积荒漠化,对人类生存造成极大威胁,联合国于1992年里约环发大会起草《联合国抗击荒漠化公约》(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to Combat Desertification-UNCCD )。
该公约于1994年6月17日在法国巴黎外交大会通过,并于1996年12月26日生效。
中国于1994年10月14日签署该公约,公约于1997年5月9日对中国生效。
联合国大会1995年第A/RES/49/号决议,决定每年6月17日为“世界抗击荒漠化日”(The World Day to Combat Desertification)。
中国荒漠化形势十分严峻根据1998年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办公室等政府部门发表的材料指出,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严重的国家之
一。
根据中国沙漠、戈壁和沙化土地普查及荒漠化调研结果表明,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4%,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
据中、美、加国际合作项目研究,中国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541亿人民币。
沙漠形成的原因是什么现在沙漠化的问题已经受到世界人们的广泛关注,所以大部分的人都会想知道沙漠是如何形成的?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沙漠形成的原因,来欣赏一下吧。
沙漠形成的原因我国的沙漠面积超过70万平方千米,其中90%以上分布在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等省区。
世界上其他地区的沙漠也很多,像非洲撒哈拉大沙漠,约有800多万平方千米。
就自然界方面的原因来说,风是制造沙漠的动力,沙是形成沙漠的物质基础,而干旱则是出现沙漠的必要条件。
风吹跑了地面的泥沙,使大地裸露出岩石的外壳,或者仅仅剩下些砾石,成为荒凉的戈壁。
那些被吹跑的砂粒在风力减弱或遇到障碍时堆成许多沙丘,掩盖在地面上,形成了沙漠。
地球上南北纬15°~35°之间的信风带,气压较高,天气稳定,雨量较少,空气干燥,是容易形成沙漠的场所。
就社会原因来说,有滥伐森林、破坏草原、战争或其他原因破坏了干旱地区的水利工程等等。
沙漠的奇怪现象沙漠里的海市蜃楼在沙漠里,由于白天沙石被太阳晒得灼热,接近沙层的空气升高极快,形成下层热上层冷的温度分布,造成下部空气密度远比上层密度小的现象。
这时前方景物的光线会由密度大的空气向密度小的空气折射,从而形成下现蜃景。
远远望去,宛如水中倒影。
在沙漠中长途跋涉的人,酷热干渴,看到下现蜃景,常会误认为已经到达清凉湖畔,但是,一阵风沙卷过,仍是一望无际的沙漠,这种景象只是一场幻景。
碎石圈是一块大石头经过数百年热胀冷缩一次次碎裂和自然风化后,在地上形成了一片圆形的碎石圈,非常像人为排列的作品,实际上是自然形成的。
鸣沙在现在宁夏自治区中卫县靠黄河有一个地方名叫鸣沙山,即在今日沙坡头地方,科学院和铁道部等机关在此设有一个治沙站。
站后面便是腾格里沙漠。
沙漠在此处已紧逼黄河河岸,沙高约100米,沙坡面南座北,中呈凹形,有很多泉水涌出,此沙向来是人们崇拜的对象,据说,每逢夏季端阳节,男男女女便在山上聚会,然后纷纷顺着山坡翻滚下来。
这时候沙便发生轰隆的巨响,像打雷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