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荒漠的分布与成因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698.50 KB
- 文档页数:5
浅析世界荒漠带的分布和成因土地如果缺少了水分和养分,植物就无法正常生长,而没有了植被的保护,裸露的地面极易遭受风沙和水土流失,使土壤中的养分进一步流失,最终导致土地生产力丧失,形成荒漠景观,这在地理上从自然带的角度来说称之为荒漠带。
这种自然带的形成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虽然它不是高考的重点,也不是教学的难点,但是在土地生产力退化中是人类最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笔者将从自然原因的角度分析世界荒漠带的分布和成因,以加深学生对荒漠带的理解和树立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
一、世界荒漠带的分布世界荒漠带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和温带地区。
也就是说荒漠带分为热带荒漠带和温带荒漠带,温带荒漠带又可分为山麓荒漠带和高寒荒漠带。
世界上荒漠带主要分布在南北纬15°~50°之间的地带。
其中,15°~35°之间为副热带,是由高气压带引起的干旱热带荒漠带;北纬35°~50°之间为温带、暖温带,是大陆内部的干旱温带荒漠区。
当然还有一些非地带性的荒漠带分布。
例如,非洲索马里半岛和南美洲中南部秘鲁和智利国家西海岸的热带荒漠带,还有南美洲东南部的巴塔哥尼亚高原的温带荒漠带,天山山麓的荒漠带,青藏高原上的高寒荒漠,等等。
二、世界荒漠带形成的自然原因荒漠带是土地缺水引起的,缺水又与降水有关,而影响降水少的因素有:气流从高纬度吹向低纬度的纬度因素有关;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有关;寒流的降温减湿作用有关;还与山地的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有关。
而自然带是在一定热量和水分条件下形成的,由于气压带和风带是影响降水的最直接原因。
因此,在不同纬度水热组合中,气压带和风带起着重要作用,从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与理想大陆自然带的叠加图中可以看出:热大荒漠与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信风带叠加,降水少;热带荒漠在大陆东岸延伸与寒流有关;中亚温带荒漠与海陆位置有关;巴塔哥尼亚高原的温带荒漠带与地形有关。
那荒漠带的形成必然与气压带和风带、纬度因素、洋流因素、地形因素有关。
沙漠的自然环境特征沙漠是地球上最特殊的自然环境之一,它独特的地理特征使其成为一个极其严酷和充满挑战的地方。
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几乎没有任何植被,水源稀缺,气候极端恶劣。
下面将从地理特征、气候条件、生物多样性和人类活动等方面介绍沙漠的自然环境特征。
沙漠的地理特征是其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沙漠广阔而平坦的地形,几乎没有丘陵和山脉。
沙丘是沙漠中最常见的地貌特征,它们起伏不定,形成了壮观的沙丘景观。
此外,沙漠还有许多荒凉的盆地和干涸的湖泊,这是由于沙漠地区缺乏水源和排水系统造成的。
沙漠的气候条件极其恶劣。
沙漠地区的温度通常非常高,白天可以达到摄氏40度以上,而夜晚则会骤降到零下摄氏数度。
这种极端的温度变化对生物和人类的生存都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此外,沙漠地区的降水量极低,通常不到100毫米,甚至更少。
这意味着水资源稀缺,植被生长有限,生物生存条件极其艰苦。
沙漠的生物多样性相对较低。
由于极端的气候条件和缺乏水源,沙漠中的植物和动物种类相对较少。
植物多以耐旱的灌木和仙人掌为主,它们能够忍受高温和干旱的环境。
动物方面,沙漠中常见的有骆驼、沙漠狐狸、砂蝎等。
这些生物都适应了沙漠的极端环境,采取了各种生存策略来应对高温和水资源的缺乏。
人类在沙漠地区的活动也是沙漠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沙漠地区的人类常常依赖于游牧、狩猎和沙漠农业等方式维持生计。
他们发展出了许多适应沙漠环境的生存技巧和知识,比如利用地下水源、建造遮阳设施等。
此外,沙漠地区还有一些重要的经济活动,如油田开采和旅游业等,它们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沙漠的自然环境特征使其成为一个独特而严酷的地方。
沙漠地区的地理特征、气候条件、生物多样性和人类活动都为这片土地增添了不同的魅力和挑战。
虽然沙漠环境对生物和人类生存条件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但人类通过适应和创新,仍然能够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存和发展。
沙漠的自然环境特征不仅给我们提供了对自然界多样性的思考,也向我们展示了人类与自然相处的智慧和勇气。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荒漠化的原因与防治一、知识讲解(1)荒漠化的成因从自然因素看,西北地区的地表除山丘陵外,平地覆盖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加上大风日数多而且集中,这就为风沙活动提供条件气候因素特别是年降雨量的变化,往往影响着荒漠化的进程。
多雨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相反,持续干旱则促进荒漠化的进程,但并非决定性作用人类不仅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也是荒漠化的受害者。
人为因至素主要表现为过度樵柴、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和工矿交通不注意环保等方面(2)荒漠化的防治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内容:一是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二是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三是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整治模式:首先有明确的整治目标,即贯彻国家环境和资源法规,建立既防治荒漠化,又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防治体系,求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其次,针对不同自然条件和各种外力作用的性质,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第三,要有健全而完善的治理实施系统。
这是因地制宜实施治理措施,完成荒漠化防治目标的基本保证建立早期预警系统,是预防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任何有效的防治荒漠化的战略和对策都应以消除贫困为核心(3)治理措施和经验干旱、半干旱流沙地区飞机播种、设置沙障固沙、钻孔深栽等造林技术世界领先宁夏中卫沙坡头采用草方格沙障。
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
削减风力;另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恢复自然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
荒漠植物一般具有强大的耐旱力,有的根系和地下茎特别发达,以便从土壤和岩隙间吸收水分;有的茎叶具有毛或细刺;或者退化无叶,以减少蒸腾;有的具有耐盐特性“三北”防护林被称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二、例题分析早期的沙漠公路大都沿绿洲上的城镇布局。
近年来,我国在塔里木盆地腹地修建了数条南北向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公路。
读塔里木盆地的沙漠公路和防护林网景观图,完成下列各题。
1. 建设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的决定性因素是A. 自然条件、科技水平B. 经济因素、科技水平C. 政治因素、自然条件D. 经济因素、政治因素2. 对沙漠公路破坏性最大的自然威胁来自A. 风力侵蚀B. 风力沉积C. 地基沉降D. 物理风化3. 为减轻流沙对沙漠公路的破坏,下列措施中最合理的是A. 在公路两侧挖沟阻沙B. 在公路两侧喷洒塑胶固沙C. 在公路两侧建玻璃挡风墙D. 拓宽公路两侧的防风植物带【答案】1. B 2. B 3. D【解析】1.现代交通建设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但建设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需要克服苛刻的沙漠环境,需要防暑防风防沙等等,这就对铁路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些问题的解决依靠科技,因此,建设该公路的决定性因素是经济因素、科技水平,选B。
土地荒漠化的研究论文牛栏山一中凌霄一.土地荒漠化定义土地荒漠化,就是指土地退化,也叫“土地沙漠化。
”顾名思义,我们可以从名字中简单的了解到原本湿润的可被利用的因为种种原因退化为类似沙漠的无法有效利用的土地。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对荒漠化的概念作了这样的定义,首次提出土地荒漠化的定义:"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
”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土地荒漠化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的问题之一。
二.土地荒漠化的分布1.世界范围内1996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发表公报指出:当前世界荒漠化现象仍在加剧。
全球现有12亿多人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胁,其中有1.35亿人在短期内有失去土地的危险。
荒漠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且演变为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它给人类带来贫困和社会不稳定。
到1996年为止,全球荒漠化的土地已达到3600万平方公里,占到整个地球陆地面积的1/4,相当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和美国国土面积的总和。
全世界受荒漠化影响的国家有100多个,尽管各国人民都在进行着同荒漠化的抗争,但荒漠化却以每年5~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相当于爱尔兰的面积。
到二十世纪末,全球将损失约1/3的耕地。
在人类当今诸多的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
对于受荒漠化威胁的人们来说,荒漠化意味着他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有生产能力的土地的消失。
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非洲西部撒哈拉地区连年严重干旱,造成空前灾难,使国际社会密切关注全球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荒漠化”名词于是开始流传开来。
据联合国资料,目前全球1/5人口,1/3土地受到荒漠化的影响。
1992年6月世界环境和发展会议上,已把防治荒漠化列为国际社会优先发展和采取行动的领域,并于1993年开始了《联合国关于发生严重干旱或荒漠化国家(特别是非洲)防治荒漠化公约》的政府间谈判。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荒漠化成因及治理措施分析思路一、知识讲解1.结合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分析其治理措施2.土地荒漠化的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二、经典高考试题1.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
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
据此完成(1)~(3)题。
(1)该固定沙丘()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③6~8月土壤含水量低④6~8月土壤含水量高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2)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①风速较大②蒸腾量较大③气温较高④降水较少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A.植树B.种草C.栽灌木D.自然演化解析第(1)题,读图,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沙丘深度,曲线代表土壤含水量百分比。
从空间分布上看,随着沙丘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加,说明浅层土壤含水量较低,深层土壤含水量高。
从时间分布上看,5月和9月土壤储水量在7%左右,含水量较高;6~8月土壤储水量在4%以下,含水量较低。
故选C。
第(2)题,读图分析,6~8月土壤含水量较低,从材料提取信息“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该地位于非季风区,夏季不受季风影响,风速较小;该地位于西北半干旱气候区,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量较多,但水分蒸发量大。
故选B。
第(3)题,从材料提取信息该地区“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说明人类活动干扰很小,因此保护该地区生态,最佳办法是顺应自然,让其自然演化,无需人为干涉。
故选D。
答案(1)C(2)B(3)D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
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
我国荒漠化现状、成因与防治对策一、本文概述荒漠化,作为全球性的生态问题,对于我国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全面解析我国荒漠化的现状,深入探究其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防治对策。
文章将从多个维度对我国荒漠化问题展开深入剖析,以期为我国荒漠化防治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我们将概述我国荒漠化的基本情况,包括荒漠化的范围、程度以及发展趋势。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荒漠化的成因,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我们将提出一系列防治对策,包括政策层面的引导、科技支撑、公众参与等方面,以期为我国荒漠化防治工作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荒漠化问题的关注,共同推动我国荒漠化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我国荒漠化现状荒漠化,这一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尤为突出。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荒漠化现象日益严重,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地域分布来看,我国荒漠化主要发生在西北、华北和东北的部分地区。
其中,西北地区受影响最为严重,特别是新疆、内蒙古、甘肃等地,荒漠化现象十分普遍。
这些地区的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生态脆弱,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从类型上看,我国荒漠化主要表现为土地沙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等多种形式。
其中,土地沙漠化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它导致了大片肥沃土地的丧失,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生产。
石漠化则主要发生在喀斯特地貌区,这些地区的地表土层薄,岩石裸露,一旦遭受破坏,恢复起来十分困难。
水土流失则主要发生在坡地、丘陵地区,它导致了土地肥力的下降,加剧了土地荒漠化的进程。
从发展趋势来看,虽然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防治荒漠化,但总体来说,荒漠化现象仍在不断蔓延。
这主要是由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荒漠化问题,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来防治荒漠化,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