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倪素香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 格式:ppt
- 大小:336.00 KB
- 文档页数:59
美国生态行政理论的形成及其启示
陈世香
【期刊名称】《科技进步与对策》
【年(卷),期】2008(25)8
【摘要】行政生态研究是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一种重要的行政学研究方法和理论流派.它以行政制度及其行为与外在环境间相互影响关系为研究对象,试图藉此以系统理解和说明特定行政制度及其行为,进而促成公共行政与环境间动态平衡发展关系的实现.它是美国相关行政学者以生态学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作为理论基础,结合自身经验研究所得,并经过不断探索和修正而逐渐建立起来,有着独特研究目标与分析框架的一套行政学理论体系.作为一个重要理论流派和分支学科,行政生态研究是转型时期新的社会实践要求与新兴社会学理论及方法相结合的理论产物.因此,它对于正处于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应该有相当的理论借鉴价值.
【总页数】5页(P196-200)
【作者】陈世香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771.23
【相关文献】
1.行政学美国化:理论支点及其引发的批评与启示——为纪念伍德罗·威尔逊《行政学研究》发表120周年而作
2.西方行政生态学理论及其对我国公共行政改革的启
示3.行政生态理论及其对我国公共行政改革的启示4.美国刑法中共谋犯的理论根基——“平克尔顿法则”的形成与启示5.美国刑法中共谋犯的理论根基——“平克尔顿法则”的形成与启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熊十力与内学院的《新唯识论》之争评议黄 敏【摘要】《新唯识论》问世后即饱受争议,熊十力与内学院诸君曾为此多番辩难。
通过回顾双方几次正面交锋的情况,可知熊十力对唯识学的一些关键性概念的理解是有意误读,而刘定权对熊十力的批评多为意气之辩,吕贗则意在借批评《新唯识论》抨击整个如来藏佛教宗派,只有王恩洋对《新唯识论》的回应是立足《新唯识论》义理本身而发。
实际上,《新唯识论》之争在佛教内部是唯识学与如来藏学之争的延续,而内学院诸君与熊十力之间的根本分歧在于双方儒佛立场的不同。
【关键词】《新唯识论》;唯识学;如来藏;儒佛会通中图分类号:B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7)04-0140-08作者简介:黄 敏,广东柳州人,哲学博士,(武汉43007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新唯识论》儒佛会通思想研究”(14FZX035)近代如来藏学无疑是在受到广泛批判的情况下蜕变发展的。
在如来藏学与唯识学的理论交涉中,两桩公案引人注目:一是围绕《大乘起信论》真伪问题的争论,一是由熊十力造《新唯识论》所引发的争论。
前者关乎中国化佛教的理论合法性、中国佛教如来藏系宗派的正统性与否;后者关乎护法-玄奘系唯识正宗与否,玄奘系唯识学理论的正确与否。
从思想史的角度看,两桩公案有着逻辑上的交错关系,若以中国化佛教的台、贤、禅所尊奉的《大乘起信论》为伪,则中国化佛教的正统地位即遭质疑,也就意味着玄奘所传唯识学方为正宗,反之亦然。
而《新唯识论》恰好在此时问世,借唯识躯壳行本觉真心之实,虽无意却必然引起内学院诸人不满,《新唯识论》之争也自然被卷入到《大乘起信论》之争的纠葛中。
不仅如此,《新唯识论》大谈会通儒佛,又把看似属于近代佛学内部的争论演变成儒佛之争,为近代儒佛交涉关系添上不同寻常的一笔。
一、《破〈新唯识论〉》与《破〈破新唯识论〉》辩难熊十力与内学院的第一次辩难始于1932年《新唯识论》文言文本造出,内学院刘定权率先作《破〈新唯识论〉》,并刊登在当年12月《内学》第六辑,欧阳竟无亲自作序,谓熊十力灭弃圣言量,乃愈聪明愈逞才智,愈弃道远,明确表示对《新唯识论》的反对。
思想政治教育不论是作为一个专业还是一个学科,都必须有明确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范畴,而确定其研究对象和领域,最主要的还是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因此,如何给思想政治教育下定义,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元问题之一,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的界定,一方面可以用归纳法,即从社会现象出发来把握其研究对象和实质,一方面还要注重其语义的结构和表达是否符合用语习惯和语言逻辑。
因此,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语义逻辑和语言构造,也是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一部分。
一、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语义逻辑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从语言结构来说,是由“思想”“政治”“教育”三个词组组成。
就三个单词分别来说,意思都比较明确,但三个意思明确的词汇组成一个新的词语其含义的理解可能就会人云亦云。
出现对一个新词语的不同理解和解释,一方面有词汇的使用习惯问题,一方面也有词义理解的问题,这些都可能使人对组成的新词汇产生理解的困难和歧义。
“思想”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①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
思想内容为社会制度的性质和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在阶级社会中,思想具有明显的阶级性。
②念头,想法。
③思量。
”[1](P1290)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显然是在第一个含义层面使用的。
具体而言就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人们对“思想”的理解也不尽一致。
如有人认为,“所谓思想是主体对自身的社会存在及其与周围客观世界的关系的主观反映,是为了适应主体生活的需要,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大脑对输入的外界信息自觉进行整合后的产物,它属于精神、意识现象的一部分,但不是它们的全部”[2](P72);也有人认为“思想是人脑的机能,是大脑思维的产物,是对事物的本质认识”[3](P182);也有学者认为,“思想,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接受客观存在发出的信息后,经过思维活动的加工而产生的精神成果。
思想来源于社会实践,思想的内容由社会制度的性质和人们实践活动的内容所决定。
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精细学习计划一、专业课复习全年规划1、基础复习阶段(开始复习-11年8月)本阶段主要用于跨专业考生学习指定参考书,要求吃透参考书内容,做到准确定位,事无巨细地对涉及到的各类知识点进行地毯式的复习,夯实基础,训练思维,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模型,本专业考生要在抓好专业课课堂学习的基础上温习指定参考书,为下一个阶段做好准备。
2、强化提高阶段(11年9月-11年10月)本阶段,考生要对指定参考书进行深入复习,加强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建立整体框架结构,分清重难点,对重难点基本掌握,并完成参考书配有的习题训练。
做历年真题,弄清考试形式、题型设置和难易程度等内容。
3、冲刺阶段(11年11月-12年1月)总结所有重点知识点,包括重点概念、理论和模型等,查漏补缺,回归教材。
温习专业课笔记和历年真题,做专业课模拟试题。
调整心态,保持状态,积极应考。
4、……二、参考资料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比较德育学:比较德育学,王玄武等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论,张耀灿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三、学习方法解读1.参考书的阅读方法(1)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书的内容。
(2)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3)问题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成问题写出来,每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是很好的出题素材。
尽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能够整理成问题。
2. 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1)通过目录法、体系法的学习形成框架后,在仔细看书的同时应开始做笔记,笔记在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影响看书的速度,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会发现笔记对于整理思路和理解课本的内容都很有好处。
2024年武汉大学公共管理公共组织变革的过程和趋势考研初试真题业务课名称:公共管理学考生须知:1.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其他纸上无效。
2.答题时必须使用蓝、黑色墨水笔或圆珠笔做答,用其他答题不给分,不得使用涂改液。
公共组织变革的过程和趋势公共组织变革是指公共组织为了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战略、组织结构、管理方式、文化等,以取得更好的组织绩效的过程。
公共组织变革是公共组织有意识地以变革来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环境的过程,也是公共组织在更大的社会公众不满和危机发生前进行自觉避免的主要手段。
科学完整的公共组织变革应该包括以下过程:1.进行公共组织的诊断。
根据公共组织出现的征兆,提出组织变革的目标和问题。
以实际调查和问卷调查等作为主要手段,收集公共组织出现问题的相关资料和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
2.公共组织变革的规划。
根据收集的信息和对问题的分析研究结果,规划改革的指导原则、方式、策略、步骤等。
应该制定多个可行的计划方案,以被领导者选择。
3.公共组织变革的实施。
首先要做好改革的准备工作,包括对组织改革的意义、必要性、改革方式进行思想动员和宣传;建构和确定改革的领导机构和实施机构;进行人、财、物的准备工作。
其次作好改革计划实施过程中的指挥、沟通、控制、协调等工作,使组织改革始终按照既定方案有序推进。
4.组织变革的评估。
对公共组织改革的情况进行检查、分析和评估。
要选择好评估的手段,以计划作为评估标准,衡量改革的实际成果与计划方案之间的差距。
评估的结果要返回到第二阶段,以修正执行计划,继续进行组织改革,直到达到组织设计标准为止。
公共组织变革的过程和趋势有:1.由原来重视决策、执行部门,轻视监督、咨询、信息等部门,转向上述两者并重这是因为,当代社会是一个知识和信息爆炸的社会,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单靠公共组织中决策层、执行层的知识、智慧、信息和能力是无法应对社会发展要求的,公共组织决策要科学、执行要高效,就必须从原来的组织结构中分化出专门从事信息加工处理、提供决策方案的机构,也就是说在公共组织中要产生提供决策信息支持和智慧支持的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