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货币需求理论(货币数量论
- 格式:ppt
- 大小:63.51 KB
- 文档页数:1
第十五章货币理论与政策学习辅导1.古典经济学的货币需求理论货币数量论是古典经济学中流传最广的一种货币理论。
货币数量论是指货币的价值完全决定于货币和商品在交换中的数量关系。
即货币的价值与货币的数量成反方向变化,与商品的数量成同方向变化。
具体地说,一方面,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货币的实际数量增加,货币的价值就减少;货币的实际数量减少,货币的价值就增加。
另一方面,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增加,货币的价值也增加;商品减少,货币的价值也减少。
现金交易方程:(1)对货币和商品实际交易数量的理解。
货币数量不是指货币的简单数量,而是指货币的实际数量与其流通速度的乘积。
包括现金和银行活期存款。
为什么要考虑货币流通速度?因为现实经济生活中货币数量与货币流通速度有关,即现实经济生活中一定时间内的货币数量是货币数量与货币周转次数的乘积。
这里所说商品数量包括商品和劳务数量,也是指一定时间内商品劳务实际数量与商品劳务周转次数的乘积。
(2)费雪现金交易方程费雪方程的公式如下:CV1+DV2=P·EQ;如果令M=C+D,用V代表V1和V2,用y代表EQ,用Y 代表Py,则变为:Y=MV第一,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M与V成反向变化。
第二,在费雪方程中,价格P为因变量,货币数量M、货币流通速度V和商品和劳务数量y为自变量(一般y变化较小)。
P与M、V成同方向变化,P与y成反方向变化。
从长期看,国民收入和货币流通速度变化不大,货币需求数量的变化是最根本的,一般物价水平取决于货币数量,即M增加过快,物价就上涨得快。
但费雪认为M的变化不影响y,是一种片面观点,实际M的变化对y有很大影响。
(3)现金余额方程剑桥学派的马歇尔和庇古等人首先提出来的,又称为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方程。
认为,居民为方便需要拥有货币,但拥有多少为最佳状态?考虑三个问题。
持有货币越多,越便利;持有货币购买消费品(含劳务)会带来效用,持有货币越多,所得效用越多(当边际效用为正时);持有货币进行投资可得到利益,持有货币越多,投资越多,所得收益就越多(当项目的净现值为正时)。
第八章货币需求8.1复习笔记一、货币需求与货币需求量货币需求是指一定时期里商品生产与交换过程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一定时期的货币需求量,是货币供应政策的基础。
从传统的货币理论看,其提出货币流通是为商品流通服务的,因此,符合商品流通客观需要的货币量就是货币必要量,即客观的货币需要量。
用马克思的货币需要量公式表述,即为M=P·Q/V在上式中,P为商品的价格水平,Q为流通中的商品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M为货币的需要量。
这个货币流通量,事实上是指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货币具有内在价值,一定价格水平的商品流量只能容纳一定的货币流通量,这就是货币的必要量,当实际的货币流通量大于或小于必要的货币流通量时,就会发生金属货币的退出流通与进人流通,以维持两者之间的均衡。
根据不同的政策目标,货币必要量也会发生变化。
根据传统的货币理论,货币必要量就是为了满足市场交易需要,维持价格稳定的货币需要量;而从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出发,货币需求不仅基于交易的需要,而且还有投机与财富选择的需要,货币必要量不仅要考虑交易性需求,而且要考虑社会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即资源充分就业的货币需要量,这一政策目标导致了货币供应量的扩张主义倾向;而货币主义的必要量则建立在最终产品价格水平稳定的基础之上,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只需考虑国民收入的增长率与人口的增长率。
二、古典的货币数量学说货币数量论是一种关于货币数量与货币价值及商品价格之间关系的货币理论。
它的基本命题是:货币数量决定货币价值及商品价格,货币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商品价格与货币数量成正比。
货币数量论分为古典货币数量论和现代货币数量论。
古典货币数量论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1.现金交易理论现金交易说的基本观点认为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主要是一种交易、支付工具,因而货币均衡的要求就是全社会货币交易、付总额应等于全部出售商品的总价格。
同时,由于货币具有流通速度,因而货币的交易、支付总量又应等于流通中货币数量与每一单位货币用于购买的平均次数的乘积;而用于交易的商品的价格总额则等于这些商品的总量乘上其平均价格。
西方货币理论的演变及借鉴意义杨中东(100091 北京)货币理论研究货币对经济的影响,研究货币,就要探讨货币的需求和货币的供给。
西方货币需求理论主要有费雪(1911),马歇尔和庇古等经济学家完善起来的古典理论,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弗里德曼的现代数量论。
相对货币需求理论而言,货币供给理论的产生和形成要晚一些。
这里我们主要介绍西方的货币需求理论,以求有所借鉴。
一、古典货币理论1、货币数量论现金交易数量说古典经济学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货币数量理论,是一种探讨总收入的名义价值如何决定的理论。
因为该理论揭示了对既定数量的总收入应该持有的货币的数量,并且认为利率对货币需求没有影响。
美国经济学家费雪1911年出版的《货币购买力》对古典数量论作了最清晰的阐述。
其理论内容主要反映在费雪交易方程式中。
费雪交易方程式是M× V= P ×Y其中M是给定年份的货币数量,V 是给定年份货币流通速度, P是给定年份的价格水平, Y是给定年份的交易量。
该方程式表示货币数量乘以货币使用次数必定等于名义收入。
费雪认为短期内V,Y是不变的,因为V有社会制度和习惯等因素决定的,所以长期内比较稳定。
同时在充分就业条件下,社会商品和劳务总交易量,即Y也是一个相当稳定的一个因素。
这样,交易方程式就转化为货币数量论。
而且,货币数量论提供了价格水平变动的一种解释:价格水平变动仅源于货币数量的变动,当M变动时,P作同比例的变动。
费雪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的目的在于交易,这样,货币数量论揭示了对于既定的名义总收入下人们所持的货币数量,它反映的是货币需求数量论,又称现金交易数量论。
如果用货币需求量表示 M ,M ×V= P ×Y可以写成×V= P× Y两边同时除以 V得= × P ×Y因为短期内,V为常量,名义收入决定了其所引致的货币需求量,因此,货币需求仅为收入的函数,利率对货币需求是没有影响的。
4,两个市场:扩张性财政政策:G+/T-——总需求增加(2)货币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Ms增加——i下降——刺激(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比较财政政策作用于总需求是通过改变政府支出和税收;货币政策作用于总需求是通过改变货币供应量(通过传统、非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共性:都是通过影响社会总需求进而影响总产出,都属于需求管理政策此时LM曲线是一条垂线,财政政策完全挤出,货币政策非常有效短期财政政策完全挤出:G增加导致利率上升,引起投资和净出口下降,此时政府支出G增加并没有导致产出增加,而是被投资和净出口减少完全抵消,央行应该选择货币供应量还是利率作为中介指标?选择标准:产出的波动小(3)长期来看,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经济无效(4)财政政策完全挤出?1,货币数量论推导AD移动因素MV=PY,PV不变,M+导致Y+,即货币供给增加,)短期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成本的变动导致AS位移,如宏观均衡的变动的几种情况)长期均衡均衡时,产出(Y)必定处于自然率水平(处,产出Y1>Yn,经济过热,物价上涨,成本提高导致出回到自然率水平。
可见总供给曲线天然存在自我纠错机制经济学的一个争论焦点在于,AS移动是否足够快?需干预AD曲线;反之,政府需要干预(3)总需求冲击下的自我纠错如图所示,试图通过需求冲击(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到更高的均衡点,长期是徒劳的,只能带来物价上涨(4)总供给冲击下的自我纠错总供给冲击发生时,长期产出六,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及其治理,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定义——商品或服务的价格普遍持续上涨W1:通货膨胀出现在不兑现纸币阶段;在贵金属货币制度下,不存在通货膨胀,反而可能存在货币增速不及经济增速的状况,导致通缩;W2:通货膨胀指物价水平的普遍上涨,局部性的或个别的商品或服务价格上涨,不叫通货膨胀W3:通货膨胀是个过程,暂时性的价格上涨不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分类按照市场机制作用划分:公开性通货膨胀,隐蔽性通货膨胀按照物价水平上升速度划分:温和的通胀(飞奔的通胀(10%-50%)、恶性的通货膨胀(按照人们对于物价上涨的预期划分:可预期的通胀、不可预期的通胀按照通胀的成因划分: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供求混合推动型、结构性通胀)通货膨胀的度量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包含的消费品只是社会最终产品的一部分【热点】近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原因:主要是CPI构成中的食品价格上涨,食品价格中又主要是猪肉价格上涨所导致。
金融硕士考研基础知识:货币需求理论金融硕士复试基础知识:货币需求理论一、传统货币数量论传统货币数量论最早产生于17 世纪,当时并不是完整系统的论述,而是散见在许多学者的论述中。
其主要意思是货币本身没有内在价值,对经济并不发生实质性的影响,物价水平的变动因此由货币数量的多少决定的。
传统货币数量论在20 世纪30 年代发展到了顶峰,并采取了数学的表达方式。
其中影响最广的是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和马歇尔、庇古为代表的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数量说。
1. 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其1911 年出版的《货币购买力》一书中,对传统货币数量论作了系统清晰的阐述。
费雪十分注重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认为货币是用来交换商品和劳务,以满足人们的欲望,货币最终都将用于购买。
因此,在一定时期内,社会的货币支出量与商品、劳务的交易量的货币总值一定相等。
据此,费雪提出了著名的数量方程式:MV = PT,式中,M 代表货币数量;V 代表货币流通速度; P 代表物价水平; T 代表交易总量。
费雪分析,V 是由制度因素决定,而制度因素变化缓慢,因而它可视为常数。
T 与产出水平保持一定的比例,大体上也是相对稳定的。
因此,费雪认为货币与价格在短期内存在如下所示的函数关系:M/ P = a 其中a = T/ V。
交易方程式虽然主要说明M 决定P ,但当把P 视为给定的价格水平时,交易方程式也就成为货币需求的函数:M = 1/ V •PT。
这一公式表明,在给定的价格水平下,总交易量与所需要的名义货币量具有一定的比例关系,这个比例就是1/ V。
2. 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数量说以马歇尔和庇古为代表的剑桥学派从微观经济学中关于需求的一般理论出发,对货币需求问题进行了研究。
庇古认为,行为人持有货币可以随时满足行为人对于交易的需求(也就是交易动机) ,因此,货币需求可以根据行为人的效用最大化原则推导出来。
由于交易水平与收入水平之间具有稳定的比例关系,货币需求应当与收入水平正相关。
第七章货币需求理论第一节货币需求概述西方货币需求理论第二节一、货币需求概述(一)货币需求的含义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各阶层(个人、企业单位、政府)愿以货币形式持有财产的需要。
社会各阶层对执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价值储藏手段需要的货币数量。
①货币需求是有条件限制的,是一种能力与愿望的统一。
②现实中的货币需求不仅包括对现金的需求,而且包括对存款货币的需求。
③对货币的需求包括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需求,也包括了执行价值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需求。
(二)货币需求的种类微观货币需求微观主体在既定的收入水平、利率水平和其他经济条件下,保持多少货币最为合适。
宏观货币需求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发展与商品流通所必需的货币量,这种货币量既能够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要,又不至于引发通货膨胀。
名义货币需求个人或家庭、企业等经济单位或整个国家在不考虑价格变动时的货币持有量。
实际货币需求各经济单位或整个国家所持有的货币量在扣除物价因素之后的余额,因而也称为实际货币余额。
等于名义货币需求除以物价指数。
(三)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①收入状况货币需求量与收入水平成正比。
货币需求量与收入的时间间隔成正比。
②全社会商品和劳务量③市场商品供求结构变化④价格水平商品和劳务量既定的条件下,价格越高,货币需求越多。
价格和货币需求,尤其是交易性的货币需求同方向变动。
⑤金融资产选择各种金融资产与货币需求之间有替代性。
各金融资产的收益率、安全性等因素影响货币需求量的增减。
⑥货币流通速度指一定时期内货币的转手次数。
货币流通速度的加快会减少现实的货币需求量。
⑦其他因素体制变化。
信用发展状况。
金融服务技术与水平等。
二、货币需求的测量规模变量财富、收入机会成本变量利率、物价变动率随机变量制度因素等第二节西方货币需求理论一、古典货币数量论基本命题货币数量决定货币价值及商品价格,货币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商品价格与货币数量成正比。
1.现金交易数量说:费雪交易方程式内容要点从货币供应和货币流通的角度看待货币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