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货币数量论
- 格式:ppt
- 大小:180.50 KB
- 文档页数:29
货币数量论与通货膨胀货币数量论与通货膨胀是经济学中一对相互关联的概念。
货币数量论指的是货币供应量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而通货膨胀则是指价格总水平长期而持续地上涨。
本文将深入探讨货币数量论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货币数量论源于亚当·斯密早期的经济学思想,主要提出“货币量决定价格”的观点。
根据货币数量论,当货币供应增加时,一般物价水平会随之上涨;反之,货币供应减少则会导致价格水平下降。
这一观点既受到经济学家的广泛认可,也引起了不少质疑与争议。
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过多的货币供应会导致需求超过商品和服务的供给,从而推高价格水平。
根据供求理论,市场上的货币供应过剩会刺激需求,使得企业能够提高价格,从而实现高额利润。
这种价格上涨将会通过传导机制传递到整个经济体系中,最终导致通货膨胀。
其次,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也可能引发人们预期通货膨胀,从而导致行为上的通胀,即通过提前购买商品和服务来避免未来物价上涨,从而加剧通货膨胀的程度。
然而,货币数量论也存在一些争议和局限性。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货币供应量并非唯一影响通货膨胀的因素,还有其他的经济和政治因素需纳入考虑。
例如,供给面的扭曲、劳动力市场的分配问题、政府政策等都可能对通货膨胀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货币数量论在解释通货膨胀的时候往往是建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而实际上,经济体系是一个复杂且多变的系统,难以实现条件的恒定。
为了有效控制通货膨胀,许多国家采取了货币政策工具,如央行利率调控和货币供应控制。
央行利率调控可以通过调整利率的高低来影响市场上的借贷行为,进而对货币供应量产生影响。
货币供应控制则通过合理调整市场上的货币供应和需求关系,来实现通胀目标。
然而,制定和执行有效的货币政策也面临挑战,需要平衡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关系。
总的来说,货币数量论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可能会引发通货膨胀,但也需要注意到通货膨胀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基于货币数量论的通货膨胀成因分析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10-035-02摘要本文通过对以往文献的回顾,以经典的货币数量论为基础,通过对1990—2008年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货币供应量、gdp 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得出结论:我国的通货膨胀率主要受制于所谓的通货膨胀惯性的影响,这反映出我国治理通货膨胀的措施效果滞后,亟待进一步完善和丰富治理通货膨胀的手段。
关键词货币数量论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惯性一、文献综述国内外学者对通货膨胀的成因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gosselin(2008)通过实证分析指出,通货膨胀率与汇率变动、财政赤字正相关,与商业银行部的健康和央行的独立性负相关。
熊鹭(2003)等人实证分析认为自1994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把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作为监测目标以来,货币供应量政策在大部分时候并不理想。
本文试图在此基础上,以货币数量论为理论基础,进行通货膨胀成因分析。
此分析方法的特点是不考虑利率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这是因为我国的金融体制还不像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那样经济对利率的反映相当灵敏,利率机制僵化,导致对通货膨胀的反映迟缓,影响甚微。
而且从实际情况来看,央行也只是把总的货币供给量作为管理目标,并没有倚重利率,因此,在利率还没有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这种分析方法还是切合实际的。
二、模型的建立回顾历史,经济学家已经发现了货币数量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通过考察费雪交易方程式 ,我们就可以分析货币供给、通货膨胀以及gdp之间的关系。
通货膨胀率可由比率来获得, 是t期的一般价格指数, 是t-1期的一般价格指数。
另外,它也可由该比率的自然对数即得到。
考察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我们用以下指标:(1)零售价格指数p;(2)表示中国实际gdp的y;(3)作为货币供给一种度量的流通中的货币总数,这里我们用指标m1;(4)货币供给与实际gdp的比值m1/y,(5)以表示通货膨胀率。
弗里德曼货币数量论
弗里德曼货币数量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的一种观点,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数量和价格水平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
这一观点对于理解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具有重要意义。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数量的增长会直接导致价格水平的上涨。
在他看来,如果一个国家的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经济增长的速度,那么就会导致通货膨胀。
因此,弗里德曼主张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稳定价格水平。
弗里德曼货币数量论对于货币政策的制定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许多国家,央行都会根据通货膨胀的情况来调整货币供应量,以维持价格的稳定。
这也是为什么央行经常会发布货币政策报告,详细说明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和对经济的影响。
然而,弗里德曼货币数量论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货币数量和价格水平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
比如,生产率的提高、技术进步等都会对价格
水平产生影响。
因此,单纯依靠控制货币供应量来稳定价格水平可能并不可行。
总的来说,弗里德曼货币数量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货币供应量对价格水平的影响,对于制定货币政策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制定更加全面和有效的货币政策。
理论经济学中的货币数量理论与通货膨胀货币数量理论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在理论经济学中,货币数量理论是经济学家们对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一种解释。
它认为,在一个经济体系中,货币供应的增加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
这个理论的核心原则是“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引起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本文将探讨货币数量理论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在现实经济中的适用性。
货币数量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经济学家大卫·休谟和亚当·斯密。
休谟提出了“货币数量论”的概念,他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导致通货膨胀。
这个思想被后来的经济学家发扬光大,成为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派别。
然而,货币数量理论并不是没有批评的声音。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货币供应量只是影响通货膨胀的一个因素,其他因素如物价水平的变化、生产成本的上升等也会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
我们来看看货币数量理论的基本原理是如何解释通货膨胀的。
理论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将导致总需求的增加。
当总需求增加超过总供给时,就会发生通货膨胀。
这是因为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增加人们的购买力,促使他们购买更多的商品和服务,从而推动物价的上涨。
此外,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还会刺激生产者提高价格,以维持利润不变或增加利润。
这种上涨的物价和成本会在整个经济体系中扩散,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然而,货币数量理论并不是所有经济学家都认同的观点。
其中一个重要的反对意见是“货币的中性”。
中性货币理论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不会对实际经济产生影响,只会引起物价变动。
换句话说,即使货币供应量增加,实际经济活动的水平不会受到改变。
在这种情况下,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并不会导致通货膨胀,因为货币的影响只是表象的。
此外,货币数量理论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争议。
例如,理论中没有明确说明货币供应与经济活动的联系,也没有考虑到其他因素如财政政策、外汇市场变动等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有些经济学家也指出,通货膨胀并不一定是货币供应量增加的结果,还可能受到生产能力、劳动力市场和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
货币数量论与通货膨胀货币数量论与通货膨胀是经济学领域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货币数量论是一种解释通货膨胀原因的理论框架,它基于货币的数量对通货膨胀产生直接影响的观点。
本文将介绍货币数量论的基本原理,并探讨货币数量论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一、货币数量论的基本原理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
其基本原理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 货币供应量增加会导致总需求增加:货币的供应量增加会刺激经济中的消费和投资活动,从而导致总需求的增加。
2. 供给相对固定:货币数量论假设经济中的生产能力不会瞬间发生变化,因此在需求增加的情况下,供给相对固定。
这种情况下,供求失衡会产生通货膨胀。
3. 通货膨胀是货币超发的结果:货币数量论认为,当货币供应量增加超过总需求的增长时,就会出现通货膨胀。
这是因为过多的货币在市场上流通,购买力超过了商品和服务的供给。
二、货币数量论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是通货膨胀的推动因素之一。
在现实中,通货膨胀的程度和货币供应量之间常常存在着一定的关联。
1. 通货膨胀可以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控:根据货币数量论的观点,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政府和央行可以对通货膨胀进行调控。
当通货膨胀压力较大时,可以采取相应的货币紧缩政策,以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
2. 货币数量论并非通货膨胀的唯一解释:尽管货币数量论提供了一种解释通货膨胀的视角,但并不是通货膨胀的唯一解释。
其他因素如需求冲击、成本推动等也可以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
3. 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实际通货膨胀的形成和发展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其中货币供应量只是其中之一。
经济环境的复杂性使得对通货膨胀的解释并非简单明了,需要考虑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三、总结货币数量论是一种解释通货膨胀原因的理论框架,它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
然而,在实际中,通货膨胀的形成和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货币供应量只是其中之一。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30章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Born to win 经济学考研交流群<<<点击加入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第30章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货币数量论(quantity theory of money)(西北大学2008研)答:货币数量论是关于货币数量与物价水平关系的一种历史悠久的货币理论。
这种理论最早由16世纪法国经济学家波丹提出,现在继承这一传统的是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
这一理论的基本思想是:货币的价值(即货币的购买力)和物价水平都由货币数量决定。
货币的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例变动,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同方向变动。
这就是说,货币数量越多,货币的价值越低,而物价水平越高;反之,货币数量越少,货币的价值越高,而物价水平越低。
货币数量论还提供了一种对物价水平变动的解释,即认为一个经济体系的物价水平与其货币供应量成正比例变动。
货币数量论以费雪交易方程式为依据,只考虑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作用,而未考虑货币作为价值贮藏的作用。
2.名义变量与真实变量(nominal variables & real variables)答:真实变量是用实物单位衡量的变量,例如数量和实际国民收入;名义变量是用货币表示的变量,例如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率。
并且认为货币供给的变化不影响真实变量。
3.古典二分法(classical dichotomy)(中国人民大学2004研;西北大学2008研)答:古典二分法指古典模型中将名义变量与真实变量进行理论划分,从而使名义变量不影响真实变量的一种分析方法。
《宏观经济学原理》知识要点第30章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基本要求古典通货膨胀理论: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货币需求与货币均衡;古典二分法和货币中性,货币数量论方程式;费雪效应及名义利率如何对通货膨胀作出反应,通货膨胀给社会的各种代价,通货膨胀税。
古典通货膨胀理论(长期中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决定理论):经济中可以得到的货币量决定了货币价值——货币量增长是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
——联储注入货币后,货币贬值、物价水平上升:货币价值与物价水平负相关——长期中,物价总水平调整到使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的水平。
古典二分法与货币中性:货币供给的变动影响名义变量而不影响真实变量(仅适用于长期)。
货币数量方程式与货币数量论:MV = PY 称为货币数量方程式。
通常,货币流通速度V是稳定的,因此:1、货币数量M的变动引起了名义产出价值PY的同比例变动;2、长期中,产出量Y与货币数量无关,因此PY的变动值反映在P的变动上。
——央行增加货币供给时,结果就是通货膨胀。
(货币数量轮)费雪效应:名义利率对通货膨胀率所进行的一对一调整:名义利率 = 真实利率 + 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的六种成本:皮鞋成本、菜单成本、资源配置不当、税收扭曲、混乱与不方便、任意的财富再分配。
通货膨胀税——政府增发货币的激励。
—1—第31章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基本要求出口、进口及净出口——物品与劳务的国际流动资本流出、流入及资本净流出——金融资本的国际流动基本关系:净出口 = 资本净流出、储蓄 = 国内投资+资本净流出名义汇率、真实汇率及其关联,汇率决定理论的购买力平价理论。
物品的流动:净出口NX(贸易余额)= 出口–进口金融资源的流动:资本净流出NCO = 本国居民购买的外国资产 - 外国人购买的国内资产重要的等量关系: NCO = NX ——资本净流出等于净出口NCO = S-I ——资本净流出等于一国的储蓄与国内投资的差额S = I+NCO ——一国的储蓄等于国内的投资与资本净流出的和NCO(或NX)>0,或S>I时,称作贸易盈余;反之,称为贸易赤字;NCO(或NX)= 0,或S = I时,称作贸易平衡名义汇率:一国通货交换另一国通货的比率;——当这一比率增加时,称货币升值,反之称作货币贬值(间接标价法)真实汇率:两国产品交换的比率;真实汇率 = 名义汇率×(国内物价/国外物价) = e(P/P*)第一种汇率决定理论:购买力平价意义:如果购买力平价成立,真实汇率就是固定不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