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1说课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1.86 MB
- 文档页数:15
《长亭送别》说课稿及教案、教学设计一、开场白: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亭送别》。
二、说教材:《长亭送别》选自新编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本单元学习中国古代戏曲,目的是培养学生鉴赏我国古代戏曲的初步鉴赏能力。
课文节选部分曲词优美,文采飞扬,高中语文大纲指出:“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的感情”据以上内容和所教学生特点,将学习目标确立为:1、识记有关文学常识,了解故事情节。
2、鉴赏曲词的美3、欣赏莺莺的人物形象。
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节选自我国古典名著《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剧中的经典之作,它的作者王实甫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吸收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融化百家 ,创造了文才斑斓的元曲语汇.吸收借鉴这些,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写作,而且对加厚他们的传统文化底蕴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我们的学生的鉴赏能力又非常有限,有可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我把曲词鉴赏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主要用比较分析法来突破。
三、说教法:适当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1、迁移教学法它最大的特点是激发学生兴趣,增强信心,在本节课中主要体现为运用学过的古代戏剧知识,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比较分析法它能增强学生观察、分析、交流的主体意识,使全班学生积极参与到主动的学习活动中去。
在本节课课中主要体现为让学生将书上内容与老师习进行以及动画类比,突破重点和难点。
3、启发--发现探究法在本节课中主要体现为通过分析比较得出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四、说学法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
""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
"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1、动口动脑动手,讨论分析法。
2、鉴赏诵读法。
五、说教学程序:语文教学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同时,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总是由一般到特殊,所以,要对剧中人物形象有更深的认识,就要对全篇的情节有细致的了解。
鲁人版必修五《长亭送别》说课稿一、教材背景《长亭送别》是中国元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首抒发离别之情的诗作。
该诗以深情款款的笔调描绘了离别时的心情和情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篇鲁人版的《长亭送别》作为必修五的阅读篇目,通过对这首文学经典的深入学习,引导学生理解并欣赏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诗歌《长亭送别》的作者王之涣及其创作背景。
•掌握诗歌《长亭送别》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理解诗歌《长亭送别》中的文化内涵,并将其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诗歌的能力,提升其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学生理解和欣赏中国古诗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培养学生感悟离别情感,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析诗歌《长亭送别》的情节和主题。
•解读诗歌《长亭送别》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感受诗歌《长亭送别》中的离别情感。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并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美感。
•启发学生思考离别对人的影响,拓展思维广度。
四、教学准备•教材:鲁人版必修五课本《长亭送别》•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PPT:包含诗歌文本、作者介绍和重点分析等内容。
注意字体和配色的选择,以提高学生阅读的舒适度。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 (10分钟)•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古典音乐,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对离别情感进行初步思考,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步骤二:导读 (10分钟)•向学生介绍诗歌《长亭送别》的作者王之涣,简要介绍其生平和创作背景,为后续深入理解诗歌做铺垫。
•分享一些与离别相关的名人经历或故事,让学生产生对离别的共鸣,并引导他们思考离别对人生的影响。
步骤三:阅读与分析 (30分钟)•将诗歌《长亭送别》的文本以Markdown的方式呈现在PPT上,以便让学生更好地阅读和理解。
•教师逐句解读诗歌,注重词语、句子的深入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情感表达、修辞手法和意象。
《长亭送别》教案《长亭送别》教案《长亭送别》教案的编写依据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
一般要符合以下要求:明确地制订教学目的,具体规定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发展能力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合理地组织教材,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便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长亭送别》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长亭送别》教案(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长亭送别》教案1一、教学目标:(一)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提纲挈领地了解剧情,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与性格特征。
(二)通过探究体会课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体会学习课文修辞方法多种多样、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
二、教学设想:1、直接导入。
2、简介《西厢记》故事情节。
(课下注释很详细,老师读一下,稍加润色,使之更完整、详细。
)3、显而易见《长亭送别》是崔莺莺送张生去赶考,考取功名的,我们早上已把课文读了一便,除了张生,莺莺还有谁?(老夫人,和尚,丫鬟)。
在哪里送别?(长亭)“亭”指哪里?(古代设在道路旁的公房,为远行之人送别或停宿之用。
例如:李白“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对长亭晚,寒蝉凄切”)4、快速读课文理清情节结构:全折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科白和【端正好】等三曲),是赴长亭路上的场面,写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至“专听春雷第一声”)是长亭饯别的场面,主要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四边静】至“小生又生此念”),是临别叮嘱的场面,主要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长亭送别》教案1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长亭送别》教案1 教案教学设计1《长亭送别》教案1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长亭送别》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所作,被誉为“千古绝唱”。
本教案适用于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学,将通过本教案的教学设计,通过对《长亭送别》的深入解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并掌握相关的语言和韵律技巧。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次课程,学生将掌握以下知识:1. 了解《长亭送别》的背景和基本情节;2. 研究欣赏古诗文的方法和技巧;3. 掌握几种不同的诗歌形式: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4. 掌握不同声韵的吟诵技巧;5. 理解千古绝唱《长亭送别》的主题和情感。
技能目标:这次课程的技能目标是:1. 通过阅读和解析,掌握基本的韵律和修辞方法;2. 掌握不同的吟诵技巧来展现不同的情感;3. 了解如何欣赏诗歌,发现其中的美妙之处。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发展以下情感:1. 培养对诗歌的敏感性和欣赏力;2. 通过对王之涣《长亭送别》的情感体会,进一步发掘自己的情感和生命体验。
三、教学内容(一)学习王之涣的《长亭送别》1. 王之涣及其《长亭送别》的背景中国唐代的王之涣(688-742),是唐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他以他的诗作而受到尊敬。
《长亭送别》为王之涣最有名的诗作之一。
这首诗描绘了友谊的独特情感和离别的悲伤。
它被传颂了千年,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2. 学习诗歌的意义在学习王之涣的《长亭送别》之前,通过探索古人对诗歌的认识,在学生心中建构对诗歌的理解,并且为学习王之涣的《长亭送别》奠定基础。
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物,引导学生感受世界万物细腻而感人的美。
提高学生的情感认识和情感体验。
3.分析《长亭送别》① 内容《长亭送别》共有四句,每句都含有七个字,属于七言绝句,描写了离别时的无奈和惋惜感。
② 体裁《长亭送别》属于古诗,在体裁上可分为绝句。
从韵脚上可以看出,《长亭送别》是七言绝句。
《长亭送别》说课稿一、说教材《长亭送别》选自王实甫的《西厢记》,文章曲词非常优美。
《长亭送别》一折戏因老夫人以“相国门第不招白衣女婿”为由,硬逼张生赴京赶考,得中状元后才得与莺莺完婚,这一折戏写爱情刚刚得到母亲认可的莺莺又要与心上人张珙分别痛苦的心情,表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
这节课分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我主要说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主要分析主题。
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
二、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学应以三维目标为中心,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西厢记》,进一步熟悉元杂剧。
2.能力目标:①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欣赏情景交融的特点。
②鉴赏富于文采的曲词3.情感目标:欣赏优美曲词,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剧中的经典之作,它的作者王实甫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艺术大师,王实甫的语言被人称赞为“花间美人”,《长亭送别》是《西厢记》中最精彩的一笔,其语言既吸收了古典诗词语言的精华,又吸收了当时民间鲜活的口语,从而形成了清丽华美、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
我把曲词鉴赏作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送别》一折,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主要在于它的情景描写真正达到了交融的高度。
我把鉴赏曲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作为这节课的难点。
三、说教法和学法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
”教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
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
据此采取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感悟法曲词教学贵在多读。
本课曲词优美,感情浓郁,我要认真引导学生诵读文章,让学生在诵读中发现诗词中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在诵读的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
2自主合作探究法在教学中设计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胆质疑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3 启发诱导与点拨教学法针对学生讨论中存在的问题,老师可做适当的点拨,较难的问题可做启发诱导。
•••••••••••••••••《长亭送别》教案《长亭送别》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长亭送别》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长亭送别》教案篇1【学习目标】1. 简单了解作者及相关元曲、元杂剧。
2. 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 揣摩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学习重点】1、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1、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方法指导】诵读法点评法【知识链接】1、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
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
2、《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
小说叙述唐贞元年间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
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
金代,北方出现的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一般称为《董西厢》(又称《西厢弹词》或《弦索西厢》)。
它在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都已经越《莺莺传》,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3、有关元曲及杂剧(1)、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
(3)元曲五大剧作家及其代表作关汉卿:《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郑光祖:《倩女离魂》马致远:《汉宫秋》白朴:《墙头马上》、《梧桐雨》王实甫:《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4.剧本的构成:唱(演唱)、科(动作或表情)、白(说白)【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积累(a级)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筵席()玉骢 ( ) 迍迍()蹙眉()萋迷()玉醅()金钏()靥儿()谂知()青鸾()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b级)1、《长亭送别》这一折内容可以分为四个场景?(请用四个小标题加以概括)( 1 —)送别途中——(— 11 )——(—)临别叮嘱———(——19)2、《长亭送别》表现崔莺莺和张君瑞,反映“”(提示:用课文原话)的送别主题。
《长亭送别》说课稿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让学生了解《长亭送别》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时代、文学流派等。
1.1.2 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1.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理解并欣赏《长亭送别》的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2.2 运用朗读、表演等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课文情感的体验。
1.2.3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评价等思维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1.3.2 引导学生感受友谊、别离等主题,培养人文素养。
1.3.3 教育学生珍惜友情,关爱他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2.1.1 《长亭送别》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描写了一场别离的场面。
2.1.2 诗中通过描绘长亭、秋雨、枫叶等景物,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深情。
2.2 教学重点2.2.1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
2.2.2 品味诗中的字词和句子,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3 教学难点2.3.1 理解诗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如长亭的象征意义。
2.3.2 深入剖析诗人的情感,感受其对友情的珍视。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利用图片、音乐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出《长亭送别》的主题。
3.1.2 向学生介绍作者王之涣及其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3.2.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感知诗歌的美感。
3.2.2 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品味字词和句子的韵味。
3.3 合作探讨3.3.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中意象、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3.3.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互动交流,解答疑惑。
3.4 课堂讲解3.4.1 对诗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一、教材分析《长亭送别》是高中语文中的一篇经典文学作品,选自《红楼梦》。
本课文以贾宝玉和林黛玉在长亭送别为背景,通过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了宝黛深厚的感情。
本文还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礼教对个人命运的束缚,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僻字词,理解长亭送别的背景及意义,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认识封建社会的局限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生僻字词的掌握,角色扮演的实践。
2. 教学难点: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认识封建社会的局限性。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红楼梦》及《长亭送别》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掌握生僻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阐述作品的艺术特色。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5. 角色扮演: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表演课文中的场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包括生僻字词的掌握和课文大意的理解。
2. 学生对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能够阐述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表现手法。
3. 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包括台词记忆、情感表达和合作能力。
4. 学生对封建社会局限性的认识,能够正确评价作品中的社会背景。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其他章节,深入了解贾宝玉和林黛玉的人物形象。
2. 观看《红楼梦》的电视剧或电影版本,对比课文和影视作品的不同之处。
长亭送别(第一课时)教案4长亭送别●从容说课《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代表作,它是以爱情为题材的杂剧高峰,是我国古典戏曲中一颗光辉灿烂的明星。
明代贾仲明为王实甫写的吊词《凌波仙》中高度评价《西厢记》:“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五本二十一折。
写相国小姐崔莺莺在普救寺遇书生张生,二人一见倾心。
适遇叛将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崔母声称能解兵围者即以莺莺许之。
张生仗义相救,计退贼军。
事后,崔母嫌张生出身寒苦,弃约赖婚。
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二人私下结合。
在既成事实面前,崔母虽无可奈何,却又强迫张生上京应考。
这一折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
后来经过张生和莺莺的共同努力,战胜了一切阻挠,有情人终成眷属。
本折剧情可简化为四个方面。
一是赴长亭路上的场面,写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二是长亭饯别的场面,主要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三是临别叮嘱的场面,主要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既希望他“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又担心他考中后“停妻再娶妻”。
四是分手后的场面,描写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通过分别的场面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形象,突出刻画了莺莺的叛逆性格。
这样思想上有了新意,它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了封建社会的传统的联姻方式,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而且还表现了鄙视功名利禄的思想。
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为突破重点,突破难点,应在剧情了解的基础上,重点赏读若干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进行文学鉴赏的训练。
并联系过去学习的课文,形成专题性阅读,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对语言和艺术表现手法,也要总结,温故而知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