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西方的英雄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5
《中西方英雄主义的对比分析——以影视作品为例》篇一一、引言英雄主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全球范围内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英雄主义在各自的文学、艺术及影视作品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然而,由于文化背景、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念的差异,中西方英雄主义在表现形式和内涵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以影视作品为例,对中西方英雄主义进行对比分析。
二、中西方英雄主义的概述1. 西方英雄主义概述西方英雄主义源于古希腊神话、中世纪骑士文学及现代超级英雄故事等。
其核心特点是个人英雄主义,强调英雄的勇气、智慧、力量和牺牲精神。
在西方影视作品中,英雄往往具有超凡的能力,为了正义和真理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2. 东方英雄主义概述东方英雄主义则更多地源自古代传说、历史故事及武侠小说等。
东方英雄注重的是道德、责任和集体荣誉。
在东方影视作品中,英雄往往是具有高尚品德、智慧和武艺的代表,他们为了家族、国家或民族的利益而奋斗。
三、中西方英雄主义在影视作品中的表现1. 形象塑造在形象塑造上,西方英雄往往具有超凡的能力和外表,如超级英雄电影中的角色。
而东方英雄则更注重内在品质和气质的塑造,如武侠片中的侠客。
此外,西方英雄往往具有独立的个性,而东方英雄则更强调服从和忠诚。
2. 行为动机在行为动机上,西方英雄多为追求个人荣誉和正义,为了正义而战斗。
而东方英雄则更多的是为了家族、国家或民族的荣誉和利益而奋斗。
此外,东方英雄在行为上往往受到道德和责任的约束。
3. 场景与画面在场景与画面的表现上,西方影视作品更注重特效、动作和视觉冲击力,以展示英雄的超凡能力和战斗场面。
而东方影视作品则更注重场景的意境、气氛和人物情感的表达。
四、中西方英雄主义的异同及原因分析1. 异同点异:中西方英雄主义在形象塑造、行为动机和场景表现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
西方英雄更加独立、勇敢和具有超凡能力,而东方英雄则更注重内在品质和道德责任。
同: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英雄主义都强调正义、真理和牺牲精神。
《中西方英雄主义的对比分析——以影视作品为例》篇一一、引言英雄主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中西方文化中均有深远影响。
中西方英雄主义在影视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通过大银幕,观众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下英雄主义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就中西方英雄主义的内涵、表现形式以及在影视作品中的体现进行对比分析。
二、中西方英雄主义的内涵1. 中国英雄主义的内涵中国英雄主义以忠、孝、仁、义为核心,强调集体主义精神,崇尚为国家、民族、家庭牺牲个人的利益。
中国英雄往往具有高尚的品德、坚强的意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如《亮剑》中的李云龙、《战狼》中的冷锋等。
2. 西方英雄主义的内涵西方英雄主义注重个人英雄主义精神,强调个人价值、自由和独立。
西方英雄往往具有超凡的能力、勇气和智慧,如超级英雄电影中的钢铁侠、蝙蝠侠等。
他们以个人力量拯救世界,成为人们心中的英雄。
三、中西方英雄主义在影视作品中的表现形式1. 中国影视作品中的英雄主义中国影视作品中的英雄形象往往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他们为了国家、民族和家庭的利益,甘愿付出一切。
如《战狼》中的冷锋,为了营救被恐怖分子绑架的中国公民,孤身一人深入敌后,最终成功解救人质。
这些英雄形象体现了中国英雄主义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
2. 西方影视作品中的英雄主义西方影视作品中的英雄形象往往具有超凡的能力和勇气,他们以个人力量拯救世界。
如《复仇者联盟》中的超级英雄们,面对强大的敌人,他们团结一心,为了保护地球而奋斗。
这些英雄形象体现了西方英雄主义的个人价值和个人英雄主义精神。
四、中西方英雄主义的对比分析1.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中国英雄主义强调集体主义精神,而西方英雄主义注重个人价值。
在影视作品中,这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体现在英雄形象的塑造上。
中国英雄往往为了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而西方英雄则以个人力量拯救世界。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西方文化逐渐融合,影视作品中的英雄形象也开始呈现出一种既强调个人价值,又注重集体利益的趋势。
浅析中西影视作品中的英雄主义英雄主义是人类文化中一个古老而又深刻的主题,从古代神话故事到现代影视作品,英雄主义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中西影视作品中,英雄主义的呈现方式及其文化内涵都有着诸多差异和共通之处。
本文将从中西文化的角度出发,对中西影视作品中的英雄主义进行浅析,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英雄主义的表现形式及内涵意义。
我们将从西方影视作品中的英雄主义谈起。
西方文化中的英雄主义,通常以个人主义和自我牺牲为核心特征。
在许多西方影视作品中,英雄往往是一个具有超凡能力和崇高品质的个体,他们通常会在面对邪恶势力的时候挺身而出,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去拯救世界。
美国超级英雄电影《复仇者联盟》系列中的钢铁侠、蜘蛛侠、雷神等英雄形象,都展现了个人力量与正义、勇气、责任等价值观的结合。
在西方影视作品中,英雄往往以个体的形式呈现,他们代表着正义、自由、拯救和力量,是受人尊崇和仰慕的典范。
而与此不同的是,中国文化中的英雄主义更多地强调集体主义和对祖国、民族的责任与忠诚。
在许多中国影视作品中,英雄形象往往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个体,他们以自己的行动和精神,激励了整个社会。
比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等,他们不仅是个体,更代表了整个封建社会的兴衰和命运。
在中国影视作品中,英雄主义往往更注重对家庭、民族、国家的责任与忠诚,比如《建军大业》中的黄继光、《英雄儿女》中的战士们,他们把对家庭、对国家的忠诚放在第一位,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中西影视作品中的英雄主义在表现形式上有着明显的差异,西方影视作品中的英雄主义更加强调个人主义和超凡能力,而中国影视作品中的英雄主义更注重集体主义和对国家、民族的责任与忠诚。
不同之处之中也有相通之处。
在中西影视作品中,英雄主义都是以一种崇高的情感和理念,激励着人们对正义、责任、勇气、担当等价值观的追求。
无论是中西文化,英雄主义都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它体现了人类对于正义、责任、勇气、担当等价值观的追求。
中西方英雄观存在一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英雄的定义:在中国文化中,英雄通常是指那些具有高尚品德、超凡智慧和强大力量的人物,他们往往能够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国家和人民做出巨大贡献。
而在西方文化中,英雄则被定义为那些具有非凡勇气和冒险精神的人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实现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2. 英雄的地位:在中国文化中,英雄被视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行为和思想被视为社会的楷模和榜样。
而在西方文化中,英雄则被视为社会的边缘人物,他们的行为和思想往往被视为异端和不道德的。
3. 英雄的作用:在中国文化中,英雄被视为国家和人民的保护者和拯救者,他们的存在能够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而在西方文化中,英雄则被视为社会的探索者和创新者,他们的存在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中西方英雄观的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也反映了中西方社会的不同。
试论中西方英雄观和英雄文化的比较听到英雄这两个字,你首先想到的是谁呢?是风萧萧兮易水寒的荆轲,还是精忠报国的岳飞?是40岁仍在球场上镇定地说:“不要慌,我在这儿!”的乔丹,还是跟风车搏斗的唐吉诃德?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郭靖,还是那个“君子报仇十年不晚”,酷到了家的基督山伯爵?几乎每个中国孩子都是听英雄故事长大的,那些闪耀着光芒的名字让我们循规蹈矩的生活变得精彩,让幼小的心灵第一次因为“光荣与梦想”变得激动不安。
然而前不久,美国的一份英雄谱却很多中国人大跌眼镜。
“谁是你心目中的英雄”排行前10名中有影星约翰·韦恩,还有几乎和谎言划上了等号的克林顿。
中国人疑惑了,老美们心中的英雄到底是怎样的?中西文化的差异不是空泛的概念,它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英雄,就是一个差异表现的典型。
英雄本身是一个相当主观的概念,每个人心中英雄的形象都会不同,中国人和中国人之间,欧洲人和欧洲人之间也有分歧。
但是若从宏观角度来看,以较大范围的社会群体为研究对象,在对英雄的理解这个问题上,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中西英雄观的不同,以及进而揭示的文化根源的差异。
下面,将试着从四个方面分析中西的不同英雄观,希望可以阐述得尽可能详尽。
一、生命&价值在美国评出的英雄榜里,还有十位生活中的英雄。
其中一位叫约翰·麦凯思,是越战军人,1967年起他在越南整整呆了六年,但是这六年他没有在战场上厮杀,而是呆在越南人的战俘营里。
就是这样一个战俘,回国后不仅受到英雄的礼遇,被颁发了荣誉勋章,后来还走上了政坛,在人们的赞誉中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他在排行榜中列居第六。
很多中国人面对这样的结果觉得愕然。
中国人的英雄,即使不能够宏图霸业,至少也应该视死如归。
所谓士可杀不可辱,中国古代故事里,连乞丐都宁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气节、尊严,这样的字眼是比生命重要的,这与它们真正的现实价值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戊戌变法时,要说社会价值,康有为梁启超可以被认为是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人物,但若要论英雄,中国人更愿意选择“以死唤起民众”的谭嗣同。
《中美影视中的英雄主义比较》篇一一、引言英雄主义作为影视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呈现方式有着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以中美影视中的英雄主义为主题,从文化背景、人物形象、价值观念以及叙事手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
二、文化背景下的英雄主义1. 中国影视中的英雄主义中国影视作品中的英雄形象往往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这些英雄往往为了国家、民族或家庭的利益而奋斗,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例如,抗战题材的影视作品中,英雄形象往往是为了民族解放而英勇斗争的战士。
2. 美国影视中的英雄主义美国影视作品中的英雄形象则更多地关注个人英雄主义。
这些英雄往往具有超凡的能力或技能,为了正义或个人信念而奋斗。
例如,超级英雄题材的影视作品中,英雄往往拥有超能力,为了保护世界而与邪恶势力斗争。
三、人物形象比较1. 中国影视中的英雄形象中国影视作品中的英雄形象通常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和牺牲精神。
他们往往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了大局而舍弃个人利益。
这些英雄形象往往具有典型的东方美学特征,如英勇、忠诚、仁爱等。
2. 美国影视中的英雄形象美国影视作品中的英雄形象则更加多元化。
他们不仅具有超凡的能力或技能,还往往具有独特的个性和价值观。
这些英雄形象往往具有西方文化的特点,如独立、自由、勇敢等。
四、价值观念比较1. 中国影视的价值观念中国影视作品往往强调集体主义和家国情怀,认为个人应该为集体和国家利益而奋斗。
同时,这些作品还强调道德品质和牺牲精神,认为这些都是英雄形象所应具备的特质。
2. 美国影视的价值观念美国影视作品则更加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精神。
这些作品往往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意志,认为个人应该为了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而奋斗。
同时,这些作品还强调英雄形象的独特性和个性魅力。
五、叙事手法比较1. 中国影视的叙事手法中国影视作品在叙事上往往采用线性叙事的方式,注重情节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同时,这些作品还善于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主题思想。
《中美影视中的英雄主义比较》篇一一、引言英雄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在影视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中美两国的影视作品在英雄主义的表现上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本文将对中美影视中的英雄主义进行比较,探讨其异同点及背后的文化内涵。
二、中美英雄主义概述1. 美国英雄主义美国影视作品中的英雄形象往往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强调英雄的勇敢、智慧和正义感。
这些英雄往往具有超凡的能力或非凡的技能,以保护人民和国家安全为己任。
例如,超级英雄电影中的角色,他们拥有超能力,为了正义而战。
2. 中国英雄主义中国影视作品中的英雄形象则更注重传统道德观念和集体主义精神。
中国的英雄往往具有高尚的品德、坚定的信仰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他们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勇于担当,为人民谋福利。
例如,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中的英雄人物,他们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而奋斗。
三、比较分析1. 表现手法在表现手法上,中美英雄主义有所不同。
美国影视作品更注重视觉冲击和动作场面,通过高科技特效和激烈的动作场面来展现英雄的形象和力量。
而中国影视作品则更注重情感表达和人物塑造,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人物塑造来展现英雄的品格和精神。
2. 价值观念在价值观念上,中美英雄主义也存在差异。
美国影视作品强调个人英雄主义和自由精神,注重个人能力和价值的实现。
而中国影视作品则更强调集体主义精神和传统道德观念,注重个人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和责任。
3. 人物形象在人物形象上,中美英雄主义也有所不同。
美国影视作品中的英雄形象往往具有超凡的能力或非凡的技能,如超级英雄、特工等。
而中国影视作品中的英雄形象则更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如历史人物、武侠人物等。
四、文化内涵中美英雄主义的差异背后,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文化内涵。
美国英雄主义体现了西方文化的个人主义和自由精神,强调个人能力和价值的实现。
而中国英雄主义则体现了东方文化的集体主义精神和传统道德观念,注重个人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和责任。
这些文化内涵的差异也影响了两种不同风格的英雄形象的塑造和表现手法。
中西方英雄主义的对比分析——以影视作品为例中西方英雄主义的对比分析——以影视作品为例引言:英雄主义是人们普遍崇尚的一种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代表着献身、勇敢和无私等高尚的品质。
在中西方文化中,英雄主义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内涵。
本文将通过对中西方影视作品中英雄形象的分析,比较中西方英雄主义的异同之处,进而深入探讨两种文化中对英雄主义的不同诠释。
一、背景介绍中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念,这也在影视作品中得到了体现。
英雄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在中西方文化中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
二、中西方英雄主义的内涵比较1. 理念:中西方英雄主义在价值观上有所差异。
中方英雄主义注重集体利益和社会福祉,关注个人与家庭、团队、国家的关系。
西方英雄主义则更加注重个人的拯救与奉献,强调个人精神和价值的追求。
例子:中国电影《红海行动》中,英雄角色追求的是团队的安全,并为国家的和平发挥作用;而美国电影《钢铁侠》系列中,主人公托尼·斯塔克以个人英勇和技术为核心,拯救世界。
2. 行为:中西方英雄主义在行为上也表现出差异。
中方英雄主义偏向于以无私奉献和勇敢牺牲为核心,关注于群众利益和社会正义。
西方英雄主义则更多表现为个人英勇、勇猛和决断力。
例子:中国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主角高育良以反腐为己任,追求社会正义和利益最大化;美国电影《蜘蛛侠》系列中,主角蜘蛛侠则多次以个人能力拯救城市。
三、中西方英雄形象的刻画对比1. 中国英雄形象的刻画在中国影视作品中,英雄形象多呈现出身世低微、正义怒火、集体关怀的形象。
中国英雄可能是一个普通人,但具有超强的正义感和责任感。
这种形象更容易引起观众共鸣,传递社会正能量。
例子:中国电影《战狼》系列中,吴京饰演的英雄形象有一颗为民除害的热血心、拯救人质的能力,体现出身为华夏儿女的责任和担当。
2. 西方英雄形象的刻画在西方影视作品中,英雄形象多呈现出勇猛和超凡的形象,更强调个人的力量与价值。
中西方英雄主义的对比分析——以影视作品为例中西方英雄主义的对比分析——以影视作品为例引言:英雄主义在人类历史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代表着对正义、勇气和牺牲的崇高追求。
中西方文化对英雄主义的理解和塑造展现出明显的差异。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影视作品中英雄形象的对比分析,探讨中西方英雄主义的不同表现形式、背后的文化思维以及对人们的情感共鸣。
一、中西方英雄形象的差异中西方英雄形象的差异根植于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
西方英雄形象常以个体英雄为主,强调个人的勇气和独特天赋。
例如,蜘蛛侠、超人和钢铁侠等超级英雄,他们无畏地面对邪恶势力并保护弱者。
而中国古代的英雄往往是以集体为单位,强调团队的力量和集体荣誉。
如《赵氏孤儿》中的项羽、《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关羽和张飞,他们常以团结一致、誓死守护家国为目标。
二、中西方英雄主义的价值观中西方英雄主义的价值观也体现了文化差异。
西方英雄主义更注重个人自由、平等和对立的概念。
在西方影视作品中,英雄常常是反抗不公正的社会体制和权威,用个人的力量改造世界。
而中式英雄主义强调忠诚、正义和执着。
中国英雄常常为了正义的事业而奋不顾身,甚至牺牲自己。
例如,《赵氏孤儿》中的项羽,他最终选择自己消亡以换取赵国的安宁。
三、中西方英雄主义的情感共鸣中西方英雄主义的不同表现形式能够唤起观众不同的情感共鸣。
西方英雄主义更多地激发观众的个人追求和自由意识。
观众可以从超级英雄的故事中找到自己生活中的希望和力量,鼓舞自己去面对困难和挑战。
而中式英雄主义更强调集体荣誉和传统价值观,能够激发观众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观众能够从中式英雄的故事中看到团结一致的力量,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四、中西方英雄主义的文化思维中西方英雄主义的表现形式背后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文化思维。
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被鼓励和强调。
个人英雄主义是西方文化中对勇敢和无畏的赞美。
而中国文化注重集体主义和家族观念。
集体英雄主义是中国文化中对团队精神和家国情怀的追求。
中西方在英雄主义价值观上的差异中西方在英雄主义价值观上有一定的差异。
英雄主义是一种对于勇气、担当、牺牲和展现无私精神的崇尚和赞扬,但是在中西方文化中,对于英雄主义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存在差异,并受到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首先,中西方在英雄主义的起源上有所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英雄主义最早起源于古希腊时期的英雄神话,如赫拉克勒斯和阿喀琉斯等。
这些神话英雄展现了无与伦比的勇气和力量,代表着尊贵和荣耀。
而在中国文化中,英雄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如伍子胥和岳飞等。
这些英雄人物追求的是国家利益、民族团结和社会正义,强调的是家国情怀。
其次,中西方在英雄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上存在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英雄主义更加强调个人的自由意志和独立性。
西方英雄主义的箴言是“我为自己而战”,强调的是个人的追求和自我实现。
而在中国文化中,英雄主义更强调集体主义和家国情怀。
中国英雄主义的价值观是“我为家人、为国家而战”,强调的是责任和奉献。
这种差异源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尤其是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差距。
此外,中西方在英雄主义的表达方式上也有所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英雄主义更加强调个体的英雄形象。
西方人常常将被认为有英雄品质的人视为偶像和榜样,通过媒体和文化创作来宣传和崇拜这些英雄。
比如,美国的超级英雄电影就是西方英雄主义的典型表达。
而在中国文化中,英雄主义更多地是以群体或者集体的形象表达。
中国人普遍对于英雄人物的崇拜和赞美是集中在民族英雄和历史人物身上,强调英雄与国家、民族、集体的联系。
中国电影中也常常表现出这种英雄主义的特点,如《英雄》和《红色娘子军》等。
最后,中西方在英雄主义的价值评判上也有所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英雄主义被视为高尚、光荣和正义的象征。
英雄主义如果能够促进个人自由和社会进步,就是受到推崇和赞美的。
而在中国文化中,英雄主义被视为忠诚、勇敢和无私的品质。
英雄主义必须与国家、民族的利益相一致,以集体的目标为准绳进行评判。
论中西方的英雄文化
潘天强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对于英雄主义的理解也从两个方面发展。
一是代表全人类具有人道主义的精神价值观逐渐代替了过去狭隘的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和种族主义的价值观,英雄主义越来越具有全人类的广泛的精神意义。
另一方面是代表各种文化和各种不同民族的价值观的英雄主义在相互碰撞中不断地相互理解相互学习,形成一种具有多元色彩和民族个性的并能相互尊重的英雄主义价值观。
英雄主义和其他众多主义一样,多民族、多文化的价值观和人类趋向统一的英雄史观永远是一对矛盾。
当今世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体系总是以全人类代言人的身份并以其强势的经济实力和推广他们的文化价值观,方法就是宣扬英雄主义的理念,塑造感人的英雄形象,以确立西方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主导地位。
因此在全球化的今天,除了经济的强势以外,强调文化的多样性,强调多种价值观的共存,强调各种价值观的优势互补显得尤为重要。
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文化优势和代表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英雄形象是正在强盛的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财富,是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不败的法宝。
英雄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由来已久,它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能够反映东西方基本意识形态的文化现象。
中国的英雄文化和西方的英雄文化有很大的不同。
如陈独秀所说:“西洋民族以战争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安息为本位”,“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家族为本位”(注: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新青年》
第1卷第4号。
)所以中国有侠客,西方有骑士。
中国的英雄史观着重于守卫国土,维护皇权;而西方的英雄史观着重于塑造人格,创造历史。
但是两者的共同点就是英雄的理念首先是创立具有当时人们可以效仿的榜样,是某一个历史时期人们崇拜和追随的对象。
中国的英雄文化诞生于混沌时期,盘古开天、夸父追日以及三皇五帝的传说都包含着英雄主义的浪漫色彩。
在此后的漫长岁月中,从诗歌到戏剧,从说唱到小说,一代一代的英雄和伟人成为一代又一代人崇拜和追随的目标。
在西方文化中,英雄往往站在天意的对立面,一次又一次地通过自身的抗争挑战宿命。
比如希腊神话中盗火的普罗米修斯,希腊悲剧中始终无法摆脱轼父娶母命运的俄狄浦斯,以及中世纪英格兰的不断挑战自身命运的英雄罗宾汉等。
而在中国,英雄则替天行道,救百姓于水火之中。
孙悟空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水浒英雄造反杀贪官保皇帝都是替天行道。
东西方英雄文化都是宿命论,但西方的宿命包含着对命运的挑战和不屈,而东方的英雄往往赋予命运一种妥协和变通。
西方英雄是绝对个人英雄主义,他们虽然也讲义气重友情,但始终以自己的利益为最高利益。
特洛伊王子出于个人的欲望不顾可能的后果强行拐走海伦,这在西方社会属于小节,无损英雄的形象,而在东方确实不能容忍的自私行为。
在东方,英雄意味着比常人更严格地恪守道德规范,所以桀骜不驯的孙悟空还是逃不脱如来佛的手心,还是要做唐僧的门徒;而打虎的武松,粗野的李逵也必须心服口服地服从宋江的领导。
英雄文化的共同特点是善恶分明,嫉恶如仇。
但是在西方,“恶”的标准是有限制的,一般是恶龙、巨兽或
是极端残暴者和异教徒。
而两位君主之间的争斗并不被当作善恶之争,人们往往把争斗双方同时当作英雄歌颂,即使一方是自己的敌人。
法国大仲马的《三剑客》和波兰显克微支的《十字军骑士》都有这种倾向。
西方英雄文化强者为王的观念较为明显,对西方人而言,英雄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即使是对手的英雄行为也值得歌颂。
但是这种观念在长期大一统观念下植根而生的中国文化表现为胜者为王败者为匪,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对手就是异类,对手的英雄不仅代表自己,还是敌人的象征。
所以与西方领主经济下形成的文化不同,中国文化中对于对手的英雄气概一般都是贬低和挖苦,不能灭自己威风涨敌人志气。
《三国演义》虽然有开头的曹操煮酒论英雄,但最终还是把曹操描绘成奸雄。
英雄爱美人是英雄文化的共同点。
但是江山和美人的选择上,中西文化也有不同。
为了美人舍弃江山,在西方文化中仍然是英雄行为,比如特洛伊王子和海伦的故事。
而在中国却要遭到无情地指责,并且将责任推到美人身上,斥之为红颜祸水。
在漫长的男性为主体的古代社会,东西方的英雄绝大部分都是男性,女性只是男性的陪衬。
但是,西方偶尔也会出现一些让人们肃然起敬的女英雄如圣女贞德,而中国的女英雄必须要男扮女装才能成为英雄,如花木兰、穆桂英。
可以看出,东西方英雄文化中的同一性和差异性是随着文化的不断交流和进步也在发生变化。
比如中国的反封建运动和西方的女权主义兴起,使得东西方女性英雄和伟人不断增加。
东西方在英雄标准和英雄行为的认识上有逐步接近的可能。
中国自古以来对英雄主义的解读与西方有所不同,中国长期以来的封建体制以皇权为唯一的政体,宗教的影响较小,所以中国人心目中的英雄宗教色彩和神话色彩较少。
儒学中精忠报国的传统思想成为中国英雄主义的主要理念。
中国古代的英雄类型大致分为四类:民族英雄、帝王英雄、民间英雄和武侠英雄。
以岳飞为代表的民族英雄是中国长期战乱造就的结果,国土的分分合合,为了维护中国大一统的家国理念,每一次与外族的抗争都会造就一批民族英雄,即使现在看起来那时候的战争只不过是大中国内部的战争,但是只要是维护中国大一统地位,反抗分裂的英雄都将留名千古。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帝王英雄是维系大一统中国的象征,中国历史上虽然也有对纣王、隋炀帝这些暴君和昏君的批判,但是丧失国土是帝王最大的罪孽,维系统一是帝王最大的功绩,这是中国历来划分英雄的标准。
民间英雄在《水浒》中表现得最出色,杀富济贫、除暴安良是这些民间英雄的共同本色,但是无论是刺秦王的荆轲还是砍贪官的李逵,他们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维系一个封建大一统帝国。
武侠英雄实际上是民间英雄理想化的结果,无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文学作品中,民间英雄具有了中国特有的武功,便具有了超人的特点。
抗敌御侮的爱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无尽源泉,是维护和保卫国家民族利益的永恒动力。
中华民族历来有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强不息的民族意志,对于任何外敌的入侵,有宁死不屈的抵抗精神。
而且愈是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自强不息、抗敌御侮的民族精神表
现得愈为强烈,从而凝聚成一股不可战胜的强大力量,足以克服一切困难,直至最后的胜利。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悠久的古训是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精粹的概括,而文学中的英雄主义永远是现实生活和作者深沉情感的表达。
在战国时代,有屈原的《国殇》,歌颂为国捐躯的勇士:“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汉代除苏武北海牧羊十八载外,还有贾谊“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宋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飞“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陆游“位卑未敢忘国忧”;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的爱国精神代代相传,中华民族始得根深叶茂,能够抵御任何狂风暴雨。
几千年斗争的精神积累,终于筑成了一座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的长城,造就了一座汹涌激荡的民族情感的火山。
历史证明,每当民族生存受到威胁的危急关头,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就能凝聚起全民族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坚忍不拔地为捍卫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为救亡图存而斗争。
这时民族内部虽有激烈的矛盾斗争,也能在民族精神感召下,“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捐弃前嫌,共同赴敌。